1. 教師教學設計里的設計意圖怎麼寫請老師教教我。謝謝您了。
其實就是你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寫,不要想復雜了!
2. 教學設計和備課的區別
一、方法不同
1、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版有序安排,確定合權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2、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
二、特徵不同
1、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2、備課:備課分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兩種。個人備課是教師自己專研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活動。集體備課是由相同學科和相同年級的教師共同專研教材,解決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等問題的活動。
三、意義不同
1、教學設計: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2、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對教師而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於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3. 教師如何備課
一、初上講台時要注意的問題 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老師的初講經驗,感到初上講台的老師會出現一些雷同的問題。 第二種問題是照本宣科。有些老師把書背得滾瓜爛熟,一堂課幾乎把書本中的內容,一字不漏地在課堂上背了一遍,這樣的課失去了上課的意義,老師功夫沒少下,效果就不必說了,這叫「死記硬背,囫圇吞棗」。 總之,初上講台的老師,一定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有時當場又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面對這些常見的問題,新教師該如何盡量避免呢?首先,新教師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把學生集中在教室里,而不把教科書發給學生,讓他們自學就行了。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用較少的時間,引導學生較快地領會新的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指導學生學會掌握新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責任。因此,當你准備登上講台時,就應該想到如何盡快讓學生領會新知識、如何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如何教會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方法,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在於你有一個怎麼樣的備課。 要講一門課,首先必須對這門課的全部內容非常熟悉,絕不是現買現賣。有的老師不是對這門課的全部內容都吃透後上講台的,而是明天要講什麼內容他就去熟悉什麼內容,准備多少就講多少。不知道這節課在整個課程中占什麼地位,會對以後的課程起到什麼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這樣的講課,非但達不到前後貫通的效果,就連老師自己也可能講到後面忘了前面。因此,老師在上講台之前必須對這本教材的全部內容融會貫通,最好還要搞清楚本門課程與其它課程的相互關系。老師准備的內容就好比是一桶水,而一堂課教給學生的只有一杯水,這樣的備課才是充分的。 顯然,備課就是去熟悉准備講的內容,但是只熟悉內容不夠,還必須明確這堂課的內容什麼是重點,什麼是難點,什麼是概念,什麼是必須掌握的,什麼是一般理解的……這一系列問題,在備課時就必須很清醒,並且要有意識地根據這些問題,引導激發學生去領會它。對於重點、難點或比較抽象的概念,備課時就要想辦法在課堂上如何用顯見、易懂的事例或簡明的語言,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對重點和難點問題的重視呢?在備課時要提醒自己在講這些問題時,除了用抑揚頓挫的聲調外,還可利用板書引起學生對重點、難點的重視。如果在引出這些重點、難點問題時,能有意識地帶啟發性地引導學生思考,這樣更能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去理解難點和重點了。 四. 板書問題 板書,無非包括文字、圖表、公式、數字等,但千萬不可小看它的作用,因為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直接交流的時間很少。授教主要依靠板書和語言來表達,語言有時比較快,學生一聽就過去了,而板書卻可以以停留一段時間讓學生邊看邊思考。 作為老師,對板書應該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決不要亂劃亂寫,也不要什麼都不寫。應該寫什麼,什麼時候寫,寫在什麼地方,怎麼突出重點、要點,這些都要考慮。甚至什麼時候擦黑板,擦哪部分,保留哪部分,都應在備課時設計好。對於第一次上講台的老師,備課教案里除了有文字外,還應該有板書設計。如果用多媒體課件授課,切忌不要成為教材的電子版再現。課件的製作要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思考問題,要用干練的文字和簡明的圖表,必要時可用動畫顯示視圖中動態的信息流動過程,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的理解。 備課備得越充分,上講台講課的底氣就越足。特別是第一次上講台的老師,最好能作一二次課前自我或集體的試講,看看自己在一堂課內的講授和備課是否合拍,看看一堂課的時間掌握得怎麼樣,以備在正式的講課中獲得更好的課堂效果。 那麼如何備課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一、准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並重 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傳統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是一種知識的預設。新課堂的特徵具有開放性,要求達成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目標設計上要做到「三個並重」。即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並重,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並重,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並重。保底目標、顯性目標、短期目標可理解為本課和本單元知識、能力點要求,從這個角度說,傳統的知識點、能力點要求仍然是教師備課中必須重視的。開放目標、隱性目標、長期目標可的理解,一是過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須重視設計每個學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須讓每個學生都能用語文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可理解為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勤於思考、善於探索、長於合作、追求真理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備課中應考慮兩項內容:一是本課的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這里主要考慮的是知識點和能力點的「保底」問題,許多教師怕新課程的「放」,擔心的是失去語文的「命根」,足見「保底」的重要性。一篇課文的學習,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如何定位,怎樣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根據單元學習目標、自讀提示、課後練習及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來決定。一般來說課文教學方面落實教材安排的思考練習內容就可以了,因為那是經過專家研究的一種精心編排,自然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不必要去展開,去拔高。應該首先確定本課語言積累(生難字音形義、詞語解釋、名家名言)、文化積累(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識)和用語文的方法(朗讀、默讀、泛讀、精讀、語言常識、文體知識、閱讀常識)准確解讀本課文本問題的目標。二是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的落實和學習方法的運用。三是考慮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如每天寫一張教學案、每天記錄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預習課文)、積極主動參與合作、積極主動參與交流等開放性、隱蔽性、長期性目標,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學法指導在備課時就要充分考慮好,每節課的學習都要讓學生學會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師將作怎樣的指導,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在這方面下些功夫,學生就能學會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學習的效率就體現出來了。二、改變課堂結構,化教師講授為學生學習活動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程是經驗,課程是人類已有經驗和教師、學生個人生活經驗的結合,因而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的過程。在這里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在這種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識,求得新的發展。所以,備課的第一要務是安排學習活動。 設計學習活動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規法,即把傳統的字詞教學、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課後思考題處理為學習交流活動,直接了當地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位置。二是挖掘教材或練習內涵,靈活設計活動,盡可能地尋找學生活動的載體。特別是我校推行的學習小組,則大有用武之地。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維,給足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充分安排學生質疑的活動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大膽思考問題,促進新知識的生成。三、做好組織和引導工作,落實合作和網狀學習 要保證學習活動不流於形式,保證課堂學習交流的效率,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實現合作,尤其是學習內容較豐富的學習活動。二是活動安排要有層次。傳統課堂也有師生交流,課堂上教師也提問了大約五、七個或八、九個學生,參與交流的學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動層次少,不能讓每一個學生參與,滿足不了每一個學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課程小組學習的學習形式應運而生。從我校小組學習的層次看,第一層次為若幹人(四人組可能最為實用),保證每一個學生的交流;第二層次為小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糾正交流中的偏頗,強化正確的信息,及激勵學生成長;第三層次視情況需要與否安排教師的講評,進一步強化正確的信息。有這三個梯度,交流基本實現了「網狀」式的覆蓋,既保證了每一個學生的交流學習,又保證了這種交流學習的效果。因而在備課中,教師一要在分工學習和分組合作學習的組織上精心安排,還要在激勵每一個學生完成分工的任務、在傾聽和選拔優秀學生參與第二層次的交流上下功夫。四、課前預案與課中記錄、調適及課後反思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准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記錄、調適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如教學《唐睢不辱使命》進入質疑環節,學生提出了許多始料未及的問題:唐睢可能帶劍見秦王嗎?唐睢的行為是恐怖行為嗎?秦王圖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安陵君用對話消除國與國之間的隔閡具有現實意義嗎?學生鮮活的體驗大量涌現,開放目標不期而至。此時,不能讓活人圍繞死的教案轉,要在調整中獲得新的發展,在超越預定目標中獲得創新。所以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這種反思,可以指導以後的教學行為,可以使教學經驗升華為理論,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因而是非常可貴的。 文章引用自:五、提前預習課文與按要求、按步驟備課 每位教師應提前利用各方面力量了解學生,疏通教材,了解所教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學習目標。根據備課組擬定計劃,備課組長安排,主備教師提前3天確定課堂教學的學習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程序,精選檢測試題,形成「教學案」初稿,並列印出來,復印好保證備課組教師人手一份。其他教師此時也要熟悉課文,認真審閱「教學案」初稿,並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寫在初稿上。 在備課組討論時,首先由主備教師說課,談自己的備課構思、具體流程,其他教師補充,提出修改意見,逐步完善教學案,再由主備教師修改好,形成「教學案」正稿,請備課組長審閱後,送交分管領導簽字付印。(二)上課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學習方法。往大處說,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為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教師的授課,自然也要順應了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的目標。那麼,新課程條件下,我們該如何授課呢? 首先,我們的教師,必須要明白自己為何要上這節課。傳統教學,總是要緊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義。這種授課,其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知曉文本的作者說了什麼。同時也讓學生接受作者的觀點,並把作者的觀點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間,形成思維的一致性。 然而,這種模式的荒謬是很明顯的。學生的學習,要解決的總應該是「為什麼」和「怎麼樣」這兩個有利於思維發展的大問題,而不應該是「是什麼」。作者說了什麼,這僅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特定思維方式的產物。對這個問題,教師的教學中可以通過一定的教學形式的組織,讓學生了解它們。但這永遠不能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更不能成為唯一內容。 和傳統教學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課程倡導的,是立足於培養人文素養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課程建立起來的,是一種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維。這種允許懷疑,允許個性化解讀課文的思維模式,把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能綜合運用相關知識來進行獨到的分析判斷的能力的人才,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來要求,它所建構而成的,是充滿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課堂新理念。從這一根本點出發,新課程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教師就必須要率先確立好培養思維能力的觀念,要把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作為自己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目標來進行落實。如此,才能在教學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才能把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來進行落實。 其次,我們的教師,還必須明白如何才能夠落實新課程目標。依照已經為多數人實踐所驗證的話題教學模式理論,新課程條件下的課堂,教師要特別善於從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維價值的「話題」,然後通過一定的教學環節,組織學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來深入文本進行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傳統的課堂,老師也會設置一定的「問題」來供學生們討論的。但「問題」和「話題」不同,「問題」出現在課堂上,絕大多數是有教師在備課時就准備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為了把思維更大范圍地引向答案。而「話題」則明顯不同,教學中的「話題」,有且僅有部分屬於備課時預設,其餘則多源自課堂的生成,屬於那種「無法預約的精彩」。再者,「話題」的指向性也很明確,它直接指向的是學生的思維意識。也就是說,「話題」並不需要一個精彩的、固定的標准答案。「話題」的內容,可能一段時間後才有個明確的答案,也可能很長時間都無法產生確定的答案。 再次,我們的教師,還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價值。傳統教學中,文本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視做了例文。教師和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接受文本的思想,必須從文本中獲取到或是人文、或是工具性的知識。而新課程帶來的一個變化,就是文本不在只被當作擁有唯一解讀方式的「範文」,師生都擁有了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的權利。同時,文本還可以僅僅被作為一種「引文」,作為藉以引出教師教學目標的橋梁。這種文本本身身份的變化,實際上也就決定了教師教學中的靈活多樣性。一個優秀的教師,當他面對了一篇新的課文時,他就應該深入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文本的內在思想核心是什麼;文本中是否包含著作者本人尚且未能發掘出的更深層的人文思想;文本的價值該如何體現;文本是用來做「例讀」用還是做「引讀」用;如果是「引讀」,那麼,拓展的目的是什麼,如何通過拓展來深化思想。 教師的思考不是可有可無的。這種思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決定著學生能夠從課堂上學習到的一切知識和非知識的東西。正因為這種決定性,所以,它才真正體現出新課程所要求的關注終身發展的目標。(三)聽課一、 聽課前要明確聽誰的?為什麼聽?想解決什麼問題?1、要對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有一定恰當的評價,非智力因素等。2、要注意環節,還要注意教學內容和時間的關系。3、要注意教學的真實性,真實的成分有多少。 4、要記自己的隨想,邊聽邊記(隨想是一種感悟、靈感,在一定時間獨有的認識,是工作成熟的重要標志)。二、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1、一堂好課的標准(1)一堂好課應該是有意義的課。也就是一堂扎實的課,而不是圖熱鬧的課。(2)一堂好課應該是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有內容的課。(3)一堂好課應該是有生成性的課。也就是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以啟迪。(4)一堂好課應該是常態下的課。也就是平實的課。不管誰在聽課,要做到心中只有學生。(5)一堂好課應該是真實的課。也就是有缺憾的課。2、一堂好課的基本表現(1)一堂好課必須形成學生的興趣和持續學習的動力。(2)一堂好課必須兼顧有差異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3)一堂好課必須體現思維的深度。(4)一堂好課應促使學生知行結合,有所收獲。(四)評課一、評課的幾個原則 目前我校評課重點看師生雙邊互動、生生互動是否有效,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體現,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改變,新課改的三個維度是否有效貫徹。1、實事求是的原則。 評課本著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實話實說是體現評課者責任心的問題,也是給執教者學習的機會,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樣對不起同事的勞動。2、零距離的原則。 主持者應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評課氣氛,要讓執教者在春風化雨般的評語中得到信心,也學會反思。讓每一位聽課者都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3、針對性原則。 評課不宜面面俱到,應就執教者的主要目標進行評述,問題要集中明確,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膽提出改進,不主張1234羅列太多,只要一兩點到位就夠了。4、激勵性原則。 評課首先要考慮到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授課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讓執教者聽了你的評課後更有信心,更有勇氣,而不要讓他聽後感嘆:"這輩子再也不上公開課了!"5、差異性原則。要因人而異,不要強求一律 ,要用別人的長處比自己的短處,而不是用自己長處比別人的短處。6、就課論課原則。把課評足,就事論事,不要由評課到評人,更不能因一堂課而否定其全部工作。二、評課的幾個誤區1、只聽不參加評課。 這是聽課的大忌,不評課聽課就沒有意義了。2、蜻蜓點水,不痛不癢。有的老師聽課,只聽大概,所以評課只能如此。3、事無巨細,面面俱到。評課沒有主次,沒有重點。4、充當好好先生。這最為普遍,只揀好話說,使上課者和聽評者沒有充分認識不足和遺憾。5、惡語傷心。專挑毛病,在針孔里看人——看貶了,這與評課是背道而馳,極不主張。6、追趕時髦 ,脫離實際,套些時尚的理論和時髦的評語,沒有多大的指導價值。 7、當面不語,背後不斷。這種現象最為可怕,評課時有話不說,只當聽眾,當老好人,可課後卻大加評論,評頭點足,而且往往只會說授課者不是之處,造成很多不好的影響。
4. 教案設計意圖怎麼寫
寫作思路:無論是試講還是說課,考試的時候都會給我們一個題目,即課題。當然我們首要目的就是對課題進行分析。如果沒有明確要求屬於哪一個領域的活動,則可以根據考生自身特點和幼兒的年齡階段來設計,但是要突出某一個領域作為重點。
正文:
《貓》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一、教學內容:小學語文新課標版第十冊第六課
二、教材和學情分析
《貓》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過觀察貓的神態、動作,傾聽貓的叫聲等,用通俗生動的語言細致地把成年貓的古怪性格以及剛滿月的小貓的淘氣可愛描寫得活靈活現,文章結構嚴謹,內容具體,語言形象逼真。
全文字里行間流露著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紹貓的性格特點時,用平實、樸素無雕琢的語言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基於五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學本課應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通過朗讀和對重點詞句的推敲,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學習作者精妙的寫作手法;體會人與貓之間那份和諧、美好,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過程與方法:揣摩重點詞語、句子,體會貓性格古怪的特點及它的活潑可愛。感受作者用具體事例表現動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對貓(自然)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貓性格古怪的特點以及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教學難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感悟作者用詞的准確生動和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感情色彩。
五、教學准備
學生:
1、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老舍先生的及作品。
2、藉助字典,預習課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老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1、出示多媒體課件:不同形態的貓。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識了很多小動物,它們很可愛,給我們帶來了的快樂。貓就是其中的一個。你們喜歡貓嗎?貓給你留下怎麼的印象呢?
2、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特別喜歡貓,還寫了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老舍先生家的貓。
5. 備課的內容包括哪些
(一)備學生的心智水平
備課時,首先應該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興趣和認知狀況,要把「假如我是學生」作為備課的警醒語。備學生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備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已知什麼,想知什麼,什麼是難點,教師要心中有數,備課要備到「點子」上。備學生的認知水平,還包括了解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掌握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現狀、智力狀況和生活積累。二是備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考慮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特徵,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三是備學生的興趣愛好,找准學生的興奮點,讓教學更親切地走進學生。
(二)備教具的使用策略
教具使用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也有一個怎麼使用、怎麼用好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不乏有這樣的現象:有的教師由於對使用的教具不熟悉,上課時手忙腳亂,既影響了課堂氣氛,又耽誤了時間;有的教師由於教具擺放位置不當,學生過早地看見,待使用時,失去了應有的效果,或用完隨意一放,牽扯分散了學生繼續學習其他內容的注意力。有的教師教具演示時間過短,學生還沒來得及看清楚是怎麼回事就收了起來,學生感到不滿足,影響了學習情緒;或演示時間過長,無意地佔去了不少學習時間等。總之,教具應用得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激發學習興趣,反之,則影響學習效果。在備課時,要認真備好教具:一是熟練掌握所用教具,尤其是電化教具、多媒體軟體,對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要瞭然於心,做到操縱自如;二是要明確教具的使用目的,應考慮教具要解決什麼問題,完成什麼教學任務,使之有針對性、目的性。三是制定好教具的使用時機和演示的時間,做到方式合情,時間合理,時機適當,用量適度;三是安排好教具擺放的位置,該亮相時再亮相。
(三)備教材的利用價值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應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研究教材的價值。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在反復認識、全面領悟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居高臨下的把握,使教學內容形成一個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的體系,使知識的發現過程問題化。其次,教師還應該敢於超越教材,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取捨,可以對教材里不合理的內容進行大膽批判,可以對教材的順序進行大膽調整,把教材當著一個例子,一個台階,一個載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在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礎上,確立教學的目標、重點和難點。
(四)備教學目標的設計
課堂教學應該有明確的目標,過去,我們把目光集中在知識目標這一維度上,把學生當作是知識的容器,這顯然是一種短視的行為。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強調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整合,這三個維度不是三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融合的一個整體,如同立方體長、寬、高三個維度的關系一樣,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三者相輔相成。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應該正確把握好這三維目標之間的內在關聯,重視目標的整合,在「三維目標」中,「過程和方法」是主軸,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都應該在「過程」中體現,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不應該是我們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標,而是隱含和糅合在前兩個維度實現的過程之中。
(五)備教學情景的創設
創設教學情境,能夠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調動學生參與認識活動的主動性,以廣遠的意境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創設教學情境的途徑是多樣的,如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要考慮學生實際、教學內容、班級特點以及教師的教學風格,不要故弄玄虛,牽強附會。
(六)備教學過程的構建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想使課堂教學有序、有效地開展,必須注重教學過程的構建。教學過程的構建,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引導在後」為原則,變程序式課堂教學為建構式課堂教學。教學過程的構建,其次要遵循教材的實際和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教材的內容不同,呈現的形式不同,採取的教學程序也不同。例如:「情境——活動——體驗」、「問題——討論——總結」、「自擇——自悟——交流」等等,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優越性。無論採取何種程序,都要有利於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問題的生成,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利於活動的展開,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當然,教學過程是個動態過程,它常常需要調整和變化。
(七)備學習方式的選擇
現代教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討論、自主選擇、自主創造、自主領悟、自主體驗的過程,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開發學生潛能。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我們說「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種教學理念,而不能將其理解成教學模式。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既要整體考慮又要分開考慮,既可以貫穿全篇,也可以體現在某個環節上,該用則用,不該用則不用。例如合作學習,不是什麼內容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簡單的問題,自己能解決的就沒有必要合作。又如自主學習,是在老師主導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師要啟發情境、創造條件、指明方向,有針對性地對某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安排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備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備問題的設計、備情境的創設、備引導性的語言,讓學生自覺地生成學習方式和選擇學習方式,因為在備課時學生的學習方式可能預測到,但不能了解到學生活動實質和展現的方式,這還要靠在實際教學中臨場的監測和調控,及時調整策略。
(八)備師生問題的生成
沒有問題的課堂教學是沒有生命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打開思維的鑰匙,是展開合作交流的導索,有問題才有自主、創造、發現、體驗。反對教師的串問,但不能否定教師的問。教師的問要問到關鍵,問得得法,問得有價值。教師要少問,盡量把問題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地問。問題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切入點是多層次的、多角度的,但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價值性、層次性,體現情境性、啟發性、藝術性。現在教學最難的是備學生的問題,學生會提什麼樣的問題是不確定的。雖然存在不確定性,但教師也要有預測,預測憑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憑教師的教學經驗,憑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這就是說要做充實的准備,有積蓄才能沉著應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准備的問題是一回事,學生提出問題是另一回事。教師除了必要的幾個問題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備的其他問題強加給學生。問題是由學生自己生成,學生的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解決,出乎意料的問題師生都解決不了,可放在課後。
(九)備教學活動的開展。
教學應該是教師、載體(文本、媒體、景觀、實物)、學生的對話過程,對話是通過活動來實現的。學習活動分為內隱的和外顯的兩種:內隱的如:思維想像、自我對話、師生的情態對話等;外顯的如:談話式、問答式、品讀式、討論式、合作式、競賽式、表演式、游戲式、觀察式等,具體一點說就是聽、說、讀、寫、算、問、畫、演、唱。教師備課時應在什麼教學環節上,選擇什麼樣活動方式呢?主要是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遵循教學規律,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來巧妙地安排。教學活動要有設計但不拘泥於設計,教師要有應變的能力,這才是現代課堂教學的要求。需要強調的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的建議在課堂中起主導的作用。另外,教師也應參與自主活動的設計,為他們出謀劃策,提供條件、資料等。
(十)備課程資源的開發
長期以來,我們基本上是把一本教材、一冊教參、一個課堂當著課堂教學的惟一資源,其結果導致生生同書本、師師同教案、校校同結果的局面,課堂呈現一種內容單一、形式呆板、氣氛沉悶、效率低下的狀況,我們的教學嚴重地脫離自然,脫離社會,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現代的課堂教學應該由封閉走向開放,這種開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維的角度、情感態度、內容的選擇、學習的方式等。教師應該充分開發和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不僅要備知識點(重點、難點),還要備知識背後蘊藏著的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不僅要備書本這些傳統的「文本性」材料,還要備網路上的有關教學資源,即「超文本」材料;不僅要備書本知識,還要備教師經驗性知識、學生的體驗性知識和生活性知識;不僅要重視教材上預設的結論性、事實性知識,更要重視復雜多變的課堂上師生積極探究而生成的新知識。教師應善於對資源進行篩選、辨識、整合、汲取和優化,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具有效度,也富有寬度和深度。
(十一)備教學語言的優化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啟發學生求知,開拓學生視野,指導學生探究的重要渠道,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自己的語言,使之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教師要精心准備好五種課堂教學語言:其一,設計好激情誘趣的「入課語」;其二,設計好啟發思維的「設問語」;其三,設計好承上啟下的「過渡語」;其四,設計好點撥解惑的「講解語」;其五,設計好畫龍點睛的「總結語」。板書也是教師課堂的語言,板書是教案內容的濃縮,是將精心構思的教學思路外化為直觀形式展現在黑板上。好的板書應具有符合「這一篇」的獨特個性;具有符合學生思維、心理特點和學習實際的針對性;具有啟發性功能,能帶給學生思想上的啟迪、視覺上的美感。板書設計應力求簡潔、新穎,書寫要工整,布局要美觀。教師還要注意設計自己的體態語言,使之成為教學的一種有效的輔助力量。
(十二)備學科作業的設計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的反饋形式,備作業應做到「三個清楚」、「兩個注重」、「兩個指導」、「兩個注意」、「一個知道」。三個清楚:一弄清楚作業的訓練意圖,訓練目的。二弄清楚作業在內容上的廣度與深度。比如答題,需要回答出幾個方面內容,回答到什麼程度。三弄清楚作業的格式要求。兩個注重:注重留「以少勝多」的作業,注重留能力含金量高的作業。兩個指導:備如何指導作業中的難點;備如何指導後進生。兩個注意:注意將作業中的有關思考與練習題有機地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與以前同類作業比較異同,使作業發揮鞏固、發展學生技能的作用,避免簡單機械的重復練習。一個知道:知道學生完成作業大體需要多長時間,注意分量適當,使學生的課業負擔控制在適度范圍內。當然,作業的形式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從作業的載體看,有紙筆作業、口頭作業、電聲作業、音像作業、網路作業;從作業的內容看,有積累鞏固性作業、實驗操作性作業、演說交際性作業、品味鑒賞性作業、採集編創性作業、調研探究性作業、考察體驗性作業、問題爭辯性作業;從作業完成的方式來看,有獨立作業、合作作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使作業的設計有價值、有意義、有效果。
總之,要提高課堂效率就得備好課,而備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很高,教師要學習新的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掌握可行的教學策略,合理應對學生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這樣才能靈活貫通,更好的實施教學。
6. 備課的目的是什麼
一、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備課的基本要求
1. 備課要體現預設與生成的統一。
所謂預設,就是根據教育目標和學生的興趣、學習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教育活動。所謂「生成」是指師生依據學生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進行有效的動態性調整,以引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進行新知識的探究活動。在生成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和物質環境,關注、支持、引發學生的主動探索和交往的慾望,滿足他們自主活動、自發學習的需要。
要想處理好預設和生成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師要能夠及時捕捉學生中間熱點問題,走進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解讀孩子,讓有教育價值的活動生成、發展、延續,讓課程真正追隨兒童的發展。對兒童深入,細致地觀察分析可以使教師掌握孩子中間最新的信息,為下一個預設活動提供依據,使預設活動和學生的興趣、生成活動緊密結合,保證預設活動能順利進行,並取得滿意的效果。「預設」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兩個部分。以自己原有的設計和組織預設課程的經驗為基礎,吸納生成課程的理念和做法,經過同化、順應,把原有經驗整合為自己的新經驗。在考慮教育活動方案時,多幾種假設,多幾種課程發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對孩子的不同反應有所應對。當發現孩子有了真正感興趣而且有價值的事物或現象時,教師應大膽打破原有的計劃,調整教育活動內容。當發現原定的活動時間、進度不符合實際情況時,教師不要拘泥於原定計劃,可以順應事情的自然發展,因勢利導。
2.備課要體現尊重差異的理念。
在備課中只有正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把它當做一種資源去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潛能,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活動,各盡其長,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這才是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實施素質教育。因而在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所體現的特點也可以有所不同。教師只有密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才有針對性,才會更有效。備課時尊重學生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首先,教師頭腦中要始終有學生的個體差異意識,這樣在備課時才會構思;其次,教師要設計分層教學教案,把學生的差異性發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學時教師必須真正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在分層教學中讓學生各得其所;第四,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體現學生的自身價值,從而產生良性循環。
3.備課要體現生活化的理念。
在備課時,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將所搜集的資料融入到教學設計中,要力爭做到:(1)學「生活」。創設生活情境,將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學得有情趣,學有所得。(2)用「生活」。學以致用,應用所學的生活知識解決一些問題。(3)服務「生活」。因為有很多知識都是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4)創造「生活」。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構思。
4.備課要體現課程資源整合的理念。
課程資源的整合和拓展,既要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對學生的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有效地進行資源重組,合理運用多媒體整合課程資源,能夠很好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進行課程資源整合要做到三個整合:(1)目標整合,以學生發展作為指導思想,著眼於學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2)內容整合,一是凸顯經驗性,以直接經驗和自主操作的活動性的學習方式為主,二是以學生的自身興趣、經驗和需要為出發點創設有教育潛力的情境,讓學生參加各類活動;(3)形式整合,凸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課程設計要在現實的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整合;(4)各種資源的整合,課程資源的整合必須實現各種資源的優化組合,從而實現最佳的教學教育效果。
5.備課要體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轉變的理念。
反對以教案為本位,其實質是要以開放代替封閉,讓每一節課都成為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教案要從以顯性教案為主轉向以隱性教案為主,要從以教為設計中心轉向以學為設計中心。另外,在備課時一定要強調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一新課程的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常常可以考慮以下4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有什麼用?還能得出什麼?教師只有努力解決了這些問題,課才會上得活。
7. 教案設計意圖怎麼寫
教案設計意圖按抄照以下四點進行襲設計: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8. 如何轉變教師觀念,明確備課的目的性
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
1 明確集體備課的目標和意義
集體備課是借教師的集體的智慧碰撞和群體的思想交流,能動地發揮教師個人潛能,凸現教師個人的教學魅力,使課堂教學在更高的層次中進行。其目標是多元的:從學的層面講,它的目標是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獲得習慣與方法,同時也獲得學習的體驗,使每一個學生在這堂課里有所收獲;
從教的層面講,它是通過對教材的把握、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環節的有效設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有效集體備課是研訓合一的重要載體,有效集體備課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
2 確定集體備課的內容和要求
2.1
備學生。為學生的需要和發展設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具體的教學行為。它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同時還要進行對於本節知識的學情分析,包括學生已具備哪些知識與技能?哪些還沒有掌握?哪些知識學生自己就可以學會?哪些需要教師引導?最後還要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期獲得學生的最大發展。
2.2
備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師應當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在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智力的開發、情感的培養上下功夫,確立三維目標。目標應具有操作性和檢測性,體現創造性和發展性。另外,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結果的一種規定。
2.3 備教學重點、難點和注意點。詳備突出重點的方法、突破難點的策略和歸納注意點的方式方法,以便設計合理有效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活動方案。
2.4
備教學深廣度的把握。結合課程標准和教學目標,准確把握知道、了解、理解、應用、初步學會、學會等認知層次。這些認知層次是基於學生認知水平和該知識點在本學科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慮,而提出的不同教學要求。在備課中,不僅要備出各知識點,而且要分別用A、B、C等註明教學認知要求,以便把握教學和練習的深度、難度和廣度。
2.5
備教學情境的創設。在充分開發資源的今天,備課本身也成了一個有待開掘的金礦。教師要將教材資源和其他課程資源有效整合,創設教學情境,在備課中更多地考慮學法的指導,考慮學生的全員參與,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因此,備課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提倡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生成與發展。
2.6 備習題的選擇。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注意點、深廣度,設計有梯度的習題,並在體現梯度中讓學生有所選擇,做到因材施教。
3 確立集體備課的策略和程序
首先,應固定集體備課的各次備課內容與要求。其次,為了避免盲目性,開學初,應由備課組長組織一次全科性的集體備課,主要討論本學期的教學方向、重點研究內容、教學時間的調配等宏觀性問題,再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編排體系,制定好本科集體備課計劃,安排好各次備課內容和中心發言人,並列印出表單遵照執行,讓每個教師都心中有數。這樣,每次集體備課都有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9. 集體備課的意義是什麼
1、集體備課可以顯著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教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是集體備課的價值取向,也是集體備課的目的所在。走進新課程,面對新教材,筆者以為老師們通過這幾年的探索和學習,他們也掌握了不少先進的教育理念,他們缺少的恰恰是新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操作能力與機智。集體備課,正好提供了教師合作、探討、實踐的途徑,通過參與者思想火花的碰撞,集體智慧的分享,精華糟粕的取捨,促使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拓展教學的方法與思路,進一步歸納、提升和再創造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情,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不斷改進自己的備課水平,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越是地處欠發達地區、師資薄弱資源缺乏的學校,集體備課的效果更為顯著。 2、集體備課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集體備課是校本教研的一種活動,長期堅持集體備課,可以使教師在教學的認知、行為方面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轉化,並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不斷的更新和全程優化。教師的素質歷練,業務鑽研、合作研討、教法改進、自我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校本教研離不開大家的智慧,教師專業發展離不開集體的協作。因此,集體備課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3、集體備課可以分享與積累課程資源 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流一下,就能產生無窮的思想與智慧。 每個教師在備課前,往往依據課程標准,做一些前期准備,有針對性的搜集一些相關的教學資源,如典型案例、課堂設計、課件和教輔資料等,集體備課為教師提供了展示與交流這些資源的平台,參與者通過廣泛的交流和分享,就可以互同有無,有選擇的處理資源信息,並把有用的課程資源歸納充實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集體備課,不僅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而且,還可以不斷積累和豐富教學的課程資源。 4、集體備課可以發揚團隊的協作精神 團隊與合作是集體備課的兩大主要的組織特徵,集體備課往往以備課組的形式呈現,那麼,集體備課的成敗取決於備課組成員間的合作關系與協作精神。有專家就教師的相互合作,總結概括出七大益處:「心理支持、產生新想法、示範合作、汲取力量、減少工作負擔、增強動機、支持變革,」 從中可以看出,只要正確組織好集體備課,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不僅可以完善課堂教學,而且,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參與、分享和汲取中,不斷完善自我,更加團結,進一步凝聚起團隊的協作精神。 5、集體備課可以濃厚學校的教研氛圍 學校的教研工作離不開課堂教學的研究,集體備課實際上就是一種如何完善課堂教學的「行動研究」,它所解決的是教學中最直接、最實際和最有效的問題。集體備課中,一些大家感興趣的課題,由於集體智慧的交流而得到認識上的結晶,這種認識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集體備課把理論和教學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積累教學的實踐經驗。同時,在集體參與備課的行動研究與反思中,潛移默化的濃厚了學校教育科學研究的氛圍。 在新課程不斷推向深入的今天,集體備課的積極作用應該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應用。 1、精心組織,為教師搭建專業發展的平台 集體備課往往流於形式的原因,就是組織不力,校長和教育管理者對集體備課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其實,每一個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悟與體會、經驗和教訓,他們渴望有人組織和引領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反思。新時期的校長就要勇於承擔起引領教師成長,為教師發展助力的歷史重任,正確認識集體備課的積極作用和意義,要有計劃的認真組織教師積極參與,確保集體備課的時間充裕、地點固定和內容落實,校長要從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那就是精心組織好集體備課,就是為教師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和共同發展的平台,就是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助了一把力。 2、依據課標,作好集體備課前的准備 集體備課首先要有一個組織者,這個組織者或是教研員也可以是備課組長,在集體備課前要根據實際制定出備課的計劃、內容和范圍,立足課程標准,輸理出教學的目標、難點和重點,擬出備課要討論的重點提綱。參與備課的教師要依據課標,通覽教材,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初備,在總體把握的基礎上,整理自己的困惑與反思。只有組織者和參與者從思想和內容兩方面均作好充分准備,集體備課才有內容可備,才能有效、順利的進行。 3、充分交流,營造集體備課的良好氛圍 加強交流,充分發表意見,是集體備課的關鍵環節。集體備課既要有重點發言人,也要有大家的集思廣益。組織者不能以「權威」的見解一錘定音,而是要創設集體備課民主、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組織和引導大家暢所欲言,適時把握討論的話題,重點討論與交流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部分、教師個人備課的困惑、教學實踐的反思等,還有部分教師教學實踐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只要對大家有借鑒,都是難得的財富和智慧。成功的集體備課通過個人初備的認識與大家的集思廣益間的充分對話,產生思想與智慧的火花,達到相互分享,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目的。 集體備課的過程,是大家奉獻教育智慧、群策群力完善和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因此,筆者以為,集體備課必須要圍繞課堂教學,重點做好如下一些實事:一是要明確一個目標,明確教學目標,要由整體到局部,即小課標要服從於大課標,不同的單元目標,必須要以相應的課程標准為依據,課時目標要根據單元目標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二是提出一些問題,這是由具體到概括的過程,即提出的問題要具體、實際,如創設什麼樣的情景導入新課、某個教學環節如何設計、怎樣優化課堂練習等等,問題越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就越概括;三是研究一些策略,在廣泛討論問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形成共視,概括出最優的教學策略,由理論轉化為實踐;四是分享一些資源,集體備課中教師的一個點子、一個經驗、一個教訓、一個案例和一個設計等,都是可供大家分享的備課資源,有選擇的充實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就能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5、充實完善,分享集體備課的成果 有效的集體備課過程,應該由備課前的構思准備、備課中的深入研討和備課後的充實完善三個環節組成。備課前的准備是為了有的放矢,備課中的研討交流是為了達成共視,而備課後的充實完善是集體備課的目的所在。備課後的完善階段是集體備課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分享集體教育智慧,吸納營養,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再創造、再提升的過程。大多集體備課只是做好一些筆記,完成一項教研任務,往往熱烈討論的高潮過後,教師依舊我行我素,忽略了完善階段,結果,大大折扣了集體備課的效果。集體備課的充實完善環節,還應該包括教師上課後,對自己教學過程的二度設計和教學行為的矯正與反思。筆者以為,備課後的充實完善環節做得越具體,越能達到提升自我的目的,集體備課才能夠真正達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 五、集體備課與「五課」活動 「五課」活動:即設計一堂課、說好這堂課、上好這堂課、反思這堂課、評析這堂課的教研活動。它是新時期學校進行校本教研的最好的切入點,是課堂教學研究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五課」 既是教學管理形式,又是一種教師培訓活動,它不是「備課」、「說課」、「上課」、「思課」、「評課」五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圍繞一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提出研究課題,教師通過 「備、說、上、思、評」全過程的積極參與,與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對話」的一種課堂教學的教研模式,它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反思性。「五課」活動不是要人人過關的轟轟烈烈的階段性運動或形式,而是一種貫穿教師工作生活始終的、常規的校本培訓方式。 雖然,「五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是,不難看出設計或備好一堂課,是「五課」活動的基礎和保障,沒有「備課」何談「說、上、思、評」的研討環節?因此,重新認識集體備課,可以更有效的組織開展「五課」活動。如果說「五課」活動是校本培訓的方式和手段,那麼,集體備課是開展「五課」活動最有效的組織形式。集體備課的過程中雖然側重於「備」,但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性和研討性,決定了集體備課同樣貫穿了「說課」、「上課」、「思課」和「評課」,毋庸質疑,「五課」活動中包含了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達成「五課」活動的有效途徑和媒介。 無論是集體備課,還是「五課」活動它們具有的共性是:合作探究,參與反思,同伴互助,共同成長。教師發展要自我覺醒、自我提升,就必須要積極投身於行動研究和校本培訓活動中,潛下心來鑽研「五課」活動,靜下心去進行集體備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師專業的發展,與新課程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