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讀鐵凝的《哦,香雪》讀後感,一千五百字
《哦,香雪》是鐵凝小說早期有代表性的一篇,起先發表在1982年第5期的《青年文學》上,後來又收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語文讀本(高中版)》第二冊上,是廣大中學生喜聞樂見的作品。因此對該篇作品進行分析與研究有著比較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小說最注重人物形象的構造,可以說,一篇小說的成敗就取決於形象。著名文學大 師老舍先生曾指出:「能憑空給世界增添幾個不朽的人物,這才叫創造。」 鐵凝小說《哦,香雪》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成功地塑造了香雪等一群農村姑娘對外面世界和新生活的熱切嚮往。其實,香雪僅僅才是中國廣大農村,特別是落後偏僻農村姑娘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個有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必然以自己的道德良知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和從生活中覺醒,魯迅先生不也是這樣嗎?他為民族的精神吶喊,他為民眾生活的擔憂,早已鑄造了他不朽的靈魂。從這個角度上說,鐵凝小說《哦,香雪》中塑造的香雪正是以貧困農村的生活現狀為背景,以人們對新生活、新思想的一種渴望,體現了一個時代在發展中追求進步和文明的生活痕跡!是代表當時代新農村青年的開始覺悟,開始把目光投向農村、大山以外的世界。香雪為了一個自己嚮往已久的鉛筆盒而大膽地登上火車去拿一籃子雞蛋去換,且不想鬼使神差般地被關在火車里。一個窮山區的小姑娘霎時間打破了永久的夢,坐上火車開始飛奔!她心中充滿了激動、興奮、恐懼和無助,這種十分復雜的心理狀況讓作者幾句話就寫得活靈活現:
「香雪終於站在火車上了。她挽緊籃子,小心地朝車廂邁出了第一步。這時,車身忽然悸動了一下,接著,車門被人關上了。當她意識到應該趕快下車時,列車已經緩緩地向台兒溝告別了。香雪撲到車門上,看見鳳嬌的臉在車下一晃。看來這不是夢,一切都是真的,她確實離開姐妹們,站在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車上了。她拍打著玻璃,沖鳳嬌叫喊著:『鳳嬌!我怎麼辦呀,我可怎麼辦呀!』」
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先生在《現當代小說鑒賞》中指出:「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來觀照現當代小說,比如,從時代生活與主題演變的角度;從人物塑造、情節設計和細節提煉的角度;從作家的主體意識、評價生活的眼光和藝術個性的角度;從創作方法、文體意識、風格流派和語言特色的角度,等等。」如果用這把標尺去窺探鐵凝小說《哦,香雪》的話,我們至少就可以從中學習和發現許多新的亮點!
從該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看,國家正是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農村在經歷諸多苦痛之後也與成功順利接軌。將火車道通到台兒溝這個小村,特別是在列車時刻表上也多了「台兒溝」這一站之後,真正地讓山區人有了開放的思想,進而有了搞活經濟的眼光和頭腦,台兒溝的熱血青年們開始用山溝里的土產品去交換遠方城市裡的新鮮玩意,其中最重要的是鉛筆盒、書包等文化用品,這巧妙地表達了山區人民希望得到外圍大城市文化的追求!這時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發展中不可能逆轉的大局勢!是農村走向城市這一偉大主題的詳明寫照。這樣大的主題意識卻讓作者用細膩生動的語言展現的一覽無余。比如她在文章開頭寫到:
「如果不是有人發明了火車,如果不是有人把鐵軌鋪進深山,你怎麼也不會發現台兒溝這個小村。它和它的十幾戶鄉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皺褶里,從春到夏,從秋到冬,默默地接受著大山任意給予的溫存和粗暴。
然而,兩根纖細、閃亮的鐵軌延伸過來了。它勇敢地盤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試探著前進,彎彎曲曲,曲曲彎彎,終於繞到台兒溝腳下,然後鑽進幽暗的隧道,沖向又一道山樑,朝著神秘的遠方奔去。」
一部優秀小說的語言不僅僅是生動、鮮明、准確,還往往是富有音響、色彩和節奏等。像剛才這兩段里的一系列動詞:「發明」、「鋪進」、「發現」、「掩藏」、「從……到……」、「接受」、「給予」、「延伸」、「盤旋」、「試探」、「繞到」、「鑽進」、「沖向」、「朝著」和「奔去」,可以說將鐵凝小說的語言風格明顯的體現出來。
文學作品也通常把教育作為主要功能,鐵凝小說《哦,香雪》可以激勵一部分山區有志青年,將生活的目光投向美好未來的生活;同時也告訴人們:改革開發的「大火車」早已沖進原始落後的農村,農村正進行著一場偉大的革命!
《哦,香雪》是當代著名女作家鐵凝的代表作,曾於1982年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及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作品以香雪為主要人物,以香雪生活的山村台兒溝為主要地點,以火車在台兒溝停留的一分鍾展開描寫,以清新雋永的筆調表現了一個在閉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對都市文明的嚮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一、用詞的精練與傳神
第一段文字首先介紹了台兒溝的閉塞,作者用一句話生動形象的作了概括:「它和它的十幾戶鄉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褶皺里」。「褶皺」一詞突顯出台兒溝是大山中的大山,其閉塞落後的程度不可想像。
「台兒溝,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不具備挽留火車在它身邊留步的力量」。「挽留」一詞,將台兒溝擬人化,透出幾分悲涼的味道。
二、富有詩意的抒情化描寫
這部作品人物少,情節也不復雜,它的主要魅力就在於用詩一樣的語言、散文化的筆法、精彩的生活細節寫活了山村女孩純真、率直、清麗的情懷。如,香雪的同村姐妹鳳嬌,認識了火車上白白凈凈的年輕乘務員「北京話」,並從與他的接觸中產生了朦朧的情愫。鳳嬌與「北京話」做買賣,故意磨蹭,車開動時才把整籃的雞蛋塞給他,是故意不讓他有付錢的機會。而鳳嬌卻很開心滿足,因為她心甘情願的為她愛著的人付出,這種愛毫不張揚,默默地,似乎還是很合情理的巧合。這些細節充分體現了山村女孩對可望不可及的愛情特有的含蓄與執著,而這種特有的情懷不論在哪個時代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還有一處細節:香雪下火車之前,「北京話」無意中提到他的愛人,這讓香雪感到委屈——替鳳嬌委屈,也替台兒溝委屈。如此的妙筆,寫到山村少女的心裡去了,因為這兒的姑娘只能夢想幸福,卻很難真正的得到幸福。
三、富有時代意義的主題思想及文章里處處隱含的寓意
小說寫香雪用雞蛋換鉛筆盒一事,展現出主人公香雪內心深處的波瀾,即嚮往大山外面的世界,」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同時,她又深愛故土,期待它發生巨大的變化,「火車向台兒溝打開所有的門窗」等這一系列的語言,預示著社會變革的趨勢,其主題思想溶入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具有生命的活力。
② 哦,香雪的讀書筆記
1 《童年》讀書筆記
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那麼的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憐的高爾基3歲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著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的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高爾基,使高爾基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
後來高爾基又結識了知心朋友小茨岡,兩人無話不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是,好景不常,可憐的小茨岡就被兩個兇狠的舅舅給害死了。高爾基就這樣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爾是魔鬼,歐打自己的老婆,還天天鬧著要分家產,兄弟之間一點也不團結,兩個兒子薩沙也被教壞,處處捉弄高爾基。此後,高爾基又認識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結果被外祖父趕走,高爾基得了個繼父,十分凶常打人,幾年後,最疼愛他的外婆死了,母親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趕出門靠撿垃圾為生。
這「一家子蠢貨」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倆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連小孩也與他們一起熱烈地參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藹,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讓他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有一絲絲的安慰。
我喜歡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種特殊的親和力,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麼愛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兩個大壞蛋,她也並沒有請求外祖父怎樣嚴厲得處罰他們。一個善良的人,又怎會喜歡在家裡發生戰爭呢?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情的打罵,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誼,沒有什麼再值得回憶!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們現在豐衣足食 ,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 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 一個是地獄 ;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在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童年充滿著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老師熱心地傳授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這里沒有抽人的鞭子,沒有毆打的拳腳,沒有仇恨,沒有貪婪,沒有乖戾,更沒有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這里的人是善良,純潔,樂觀的,因而我們的童年是充滿了幸福和快樂的。高爾基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都能成為一代名家,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2、《童年》讀後感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朴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么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盪。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3、讀書筆記
《童年》 高爾基
作者介紹: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麵包工等。十六歲時,他隻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爭斗中它深入俄國社會得罪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的豐富了它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1905至1907年,高爾基積極投身譽為大的無產階級革命,1906年寫成了長篇小說《母親》。《母親》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風起雲涌的工人運動,表現了俄國工人階級從自發走向自覺的斗爭過程,被列寧稱贊為一本「非常及時的書」。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寫出了他最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內容介紹:
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最初發表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時期生平的自述,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珍品,是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的生活經歷,對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所描繪的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即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於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練後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好詞摘錄:
忽如其來、飄忽、興趣盎然、熠熠生輝
好句摘錄:
伏爾加河藍色的水面上,桔紅色的輪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張張金色的葉片則緩緩順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總覺得他的綠眼珠無時無刻不在盯著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著憂傷,彷彿是從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盪在房間中。
經常有人聽見了他們的歌聲從窗戶底下停下來看著他們,那一張張仰起的面孔讓我想起沒洗的臟盤子。
好段摘錄:
「唉,你們這些人啊……!」他常常這樣忽如其來地嘆氣,也不知在感嘆什麼。「人啊……」的尾音總是被他拉得長長的。
茨岡臉色紅紅地走到廚房中間,像一團火焰般地跳動起來:兩手高高揚起,腳步快得讓人難以分辨,襯衫抖動著,像燃燒一般發出燦爛地光輝。他放縱地舞著,彷彿打開門讓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著他顫動起來。
歌唱中,外祖母時而前進,時而後退,時而飛旋,青春瞬間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呈現出一種鮮花綻放般的美麗。每個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我的感想:
作者將主人公當時所處的骯臟的環境寫得很到位,在語言描寫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動,令人身臨其境,對美與丑及人復雜的感情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5.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朴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么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Z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盪。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③ 求鐵凝的「哦,香雪」小說的讀後感
《哦,香雪》一讀完它,我便被小說的這種神韻所吸引住了。它的自然流露與清新淳樸就引人入勝!究竟什麼是純凈?如小溪般澄澈還是如翡翠般無暇呢?原來它們都不是答案,「純凈」是一種人性的美就像香雪那樣!
那個姑娘總是在一旁跟大家一起笑著,遇到城裡的列車員說不說話來;那姑娘會默默在那一分鍾里,挎起小籃子,踮著腳尖,探頭尋找買雞蛋的乘客;那個姑娘會對著那隻心儀已久的文具盒,臉上范著紅暈……這個姑娘就是香雪!
香雪給人的感覺不是清純不是美麗,而是純凈,不由自主散發的澄澈!也許是這哺育了千百代人口的台兒溝給予了她這種含蓄而又內秀的性格。在深山皺褶里,台兒溝沐浴在淳樸與善良中,在這純潔的人文情感里,蘊育出多少心思單純而又不圖回報的人們哪!這桃源似的小村莊,遠離喧囂的繁華,撇開了謊言的彌漫,它是脫去庸俗外衣的飛燕,由千百戶尋常百姓家組成。在這片凈土,才能賜予香雪,鳳嬌這種情感,這種真是而又單純的思緒。
當香雪得知「北京話」是有妻子的人,她不禁產生一個念頭:馬上跑,趕快離開這里!因為她替鳳嬌替台兒溝委屈:我們奢侈地希望列車地開過,希望與列車員搭話,但它們彷彿又不屬於我們……這種心情真復雜啊!她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這種矛盾的心情就是找不到歸宿,該怎麼辦?還是逃跑吧!
看到香雪的不知所措,不禁讓我想起了翠翠,那個也拿不定主意,那個眸子清澈如水晶的女孩。她們不像如今的人們,被社會鍛煉地老練級了,那樣果斷還加上又看穿實事的本領,她們只是帶著這鄉間小城的單純與含蓄,展示了一個個純凈的心情與性格,讓人耳目一新。閱讀一次就印象及其深刻了。
作者刻畫的人物並不像如今小說的主人公那般,非常有性格的特點,帶給人獨到的魅力,她們來自鄉間,來自那個純潔的氣息,她們的一顰一笑都在展示著偏遠小城的魅力與獨特。這跟很多刻意編寫細節人物的小說不一樣,這小說自然爾又純正讓人沉醉,就有種讀《邊城》的感覺。
不管是香雪還是翠翠,她們是清新的,沒有利益,謊言,爭強好勝的雜質!
那麼,就讓我們閉上雙眼,仔細聆聽,回歸這最初的純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