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級上冊 語文 課外文言文比較閱讀專項練習 答案。記住是答案哦
一、畫皆以人重
子嘗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蘇、黃遺墨流傳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豈不工書,後人糞土視之,一錢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使顏魯公③書雖不工,後世見者必寶之,非獨書也。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注釋:①兼金:價值等於平常金子幾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長書法。
③顏魯公:即顏真卿。封魯國郡公,人稱「顏魯公」。工書法,自創一體,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
閱讀訓練
l、下列句中加點「然」與其他三句中加點「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若聽茶聲然 B. 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C.雜然相許 D.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一錢不直:_
②後世見者必寶之:_
3、翻譯下面句子。
①後人糞土視之
譯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
譯文: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詩歌、文章、書法、繪畫是否受人重視都與人的品格有關。
B.作者認為蘇軾、黃庭堅的書法繪畫作品流傳下來不只是因為他們技藝高。
C.作者認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於書法的人。
D.作者認為顏真卿的書法其實不好,後世喜歡的原因是顏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蘇、黃」中的「蘇」指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他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傳唱,其最後兩句「 」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懷念和祝願。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參考答案
1、B(這樣),……的樣子;
2、① 值 ②把……當寶貝,珍愛、喜愛;
3、①後來(世)的人們都把他們的書法看作糞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會書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書法)才能流傳得久遠;
4、D; \
5、①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②歐陽修
二、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夫學者,所以求益①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長者,輕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敵,惡之如鴟(chī)梟(xiāo)。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選自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
注釋:①求益:求得長進。②凌忽:凌,欺侮;忽,輕視。③同列:同輩。④疾之;怨恨他。
⑤鴟梟:兩種惡鳥,這是古人的看法。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敵
2、指出下列句子屬何種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敵,惡之如鴟梟。(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中「此」指代的內容。
4、短文告誡人們的一個道理是
◆參考答案
1、①用來…… ②痛恨;
2、狀語後置;
3、讀數十卷書,便自高自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4、學習要永不滿足,做人要謙虛,切忌傲氣。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①,輒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給,啖④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⑤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選自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並序》
注釋:①昏怠:昏沉睏倦。②輒:往往,每每。③沃;澆。這里當」洗」講。④啖;吃、⑤讒:說人壞話。
閱讀訓練
1、給下面句中加點字注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參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應 ④chan說別人壞話;
2、B;
3、①有時夜裡疲憊睏倦,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僅僅自足罷了;
4、①年少家貧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後因直言而遭讒降職
③刻苦自勵而心憂天下;
5、揭示主題
四、司馬光好學
司馬溫公①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②絕編③,迨④能倍⑤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注釋:①司馬溫公:司馬光死後被封以溫國公稱號,故稱司馬溫公。
②下帷:原指漢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這件事。這里藉此指讀書專心。
③絕編:原指孔子讀《易經》時,反復翻閱,多次將穿簡冊的牛皮繩子翻斷這件事。這里指讀書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誦。
閱讀訓練
l.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誦乃止 ( )
③迨能倍誦乃止 ( ) ④詠其文 ( )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遠。 B.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獨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參考答案
1、①擔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詠;
2、 D;
3、C;
4、韋編三絕,懸梁刺股 ,鑿壁偷光
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衡:秤錘秤桿。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一牛且數萬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
2、翻譯: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試說明懷丙和尚是怎樣把鐵牛從河中打撈出來的?
答案
1、且:幾乎,重達。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實:裝滿,充實。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錘秤桿的形狀鉤住鐵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來,鐵牛也被拉出來了。
3、懷丙和尚先用兩艘大船裝滿了土,放到鐵牛兩邊,系住鐵牛,然後用一根大木頭做成秤錘秤桿的形狀,保持兩船對鐵牛的拉力平衡,然後慢慢的去掉兩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鐵牛拉出來。
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練習
(一)師曠問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秉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釋:1秉燭:點燭。當時的燭,只是火把,還不是後來的蠟燭。2盲臣:師曠為盲人,故自稱。
1、 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①問於師曠: 。
②安敢戲君乎: 。
③如日出之陽: 。
④臣聞之: 。
2、 將下列文言文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譯句: 。
3、 晉平公想學習,卻又「恐已暮矣」,他所說的「暮」指什麼?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擔心?
。
4、 師曠的回答,說明他將「暮」理解成什麼意思?他為什麼要這樣理解?
。
5、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
。
(二)顏回好學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注釋:1回:顏回,又稱顏淵。2慟(tòng):哀痛之至。3門人益親:學生更加親近。4遷:轉移。5貳:重復。
1、本文選自《史記》。《史記》是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 用畢生精力寫成的我國第一部 體通史,魯迅稱它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發盡白,蚤死
(2) 今也則亡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門人益親( )
(2)弟子孰為好學( )
(3)不貳過( )
4、翻譯下面的句子。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
6、 根據積累,再舉幾個名人好學的實例。
(三)螳螂捕蛇
張姓者,偶行溪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見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樹,樹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大疑。漸近臨之,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額上革肉,已破裂雲。
注釋:1覘(chān):探看。2圍:此處指蛇的身圍。3殊:極、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加點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 輟耕之壟上 B、受任於敗軍之際 C、悍吏之來吾鄉 D、環而攻之而不勝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譯下面句子。
然審視殊無所見。
。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分析錯誤一項是( )
A、 螳螂最後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長攻敵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擊殺的根本原因是以尾擊樹不重戰術。
C、 姓張的是本文的線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見所聞為線索。
D、 本文步步設疑,環環相扣,文雖短但情節卻緊張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飢寒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注釋: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動詞。2陛:宮殿的台階。3聞命:聽到辭命。聞,聽;命,辭命。
1、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1)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 )
(2)立有間(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 )
2、 翻譯
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
3、 景公為什麼聽了晏子的一番話,「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五)勉諭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注釋:1費用:花費錢財。2紗絹:一種細薄的絲織品。3饞:這里是飢餓的意思。
1、 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1) 可辦粗飯幾日
(2) 何必圖好吃好著
(3) 莫待無時思有時
2、 翻譯: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
。
3、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節儉問題,向我們提出什麼要求?
。
4、 在市場經濟繁榮的今天,商品供應充足,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還有必要提倡節儉嗎?
。
(六)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衡:秤錘秤桿。
1、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 一牛且數萬斤。
(2) 募能出之者。
(3) 徐去其土。
(4) 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
2、 翻譯: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 試說明懷丙和尚是怎樣把鐵牛從河中打撈出來的?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7925557.html?si=7
2. 語文閱讀題有關書潘荊山的文言文試卷答案
潘荊山諱兆,吾浙孝廉也.靜深有謀,浙閩總督滿保辟入幕府[1].
康熙五十四年[2],台灣反,以立朱一貴為名.朱,農家子,幼養鴨為業,每叱鴨,鴨皆成伍,路不亂行.鄉人異之.遊民之無賴者倡為亂,擁一貴據南路[3],殺守備及官兵二百[4],總兵歐陽凱、副將許雲討賊戰死[5],台灣陷.
事聞,省城大震[6].時漏下二鼓,滿公不知所為,登荊山床為訣,哭聲烏烏.荊山披衣起,笑曰:「公止哭,賊即平矣.台灣賊皆烏合,何能為?第兵機貴速,須盡此夜了之.」公曰:「如何?」曰:「公持印,荊山持筆,兩侍兒供紙墨,群奴張燈聽遣,足矣.」如其言,書一牒下中軍曰:「發兩標兵各千[3],五鼓集轅,旌旗、器械、戰船缺者斬.」一牒下司、道曰:「運糧若干,集廈門聽取[9],誤者軍法從事.」一牒下府、縣曰:「明早部院出兵,送者斬.各吏民安堵毋動[10].」荊山每書牒,筆颯颯如風雨.畢一紙,請公加印,印畢即發.未三鼓而部署定.荊山復解衣卧,咍台大鼾[11].黎明拔營,行兩日至廈門.
時承平日久,兵不善櫓槳,公憂之.荊山下令傳呼曰:「凡海賈船能捐貨載兵者,與五品官.」有一賈奮前,即褫守備蟒服與之[12].繼來者分給牌札、豹豸綉補[13].眾賈大喜,爭自棹船,船銜尾布列,兵依隊而上,不敢嘩,甲光耀日.五日抵鹿耳門[14],賊大怖,以為神兵從天而下,駭散無斗者,互相攻殺.守紅毛城僅十六人[15],誅之.進剿竹箐城,禽朱一貴,檻車送京師[16].兵不血刃,糧不支給,凡七日而台灣平.
滿公欲奏荊山功.荊山辭曰:「某性孏[17],非能吏事者也.賊平,仗國家威靈,不可貪天功.襲人爵[18],請事公終其身.」
滿公卒,潘復佐浙督李公衛,以名聞.
文言漢語注釋
[1]浙閩總督:轄今浙江、福建二省,康熙時駐福州(今福州市).滿保:字九如,一字鳧山,覺羅氏,正黃旗人.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進士.歷官侍講、祭酒,以禮部侍郎外任福建巡撫、浙閩總督.以平台錄功加兵部尚書.
[2]康熙五十四年:公元l715年.
[3]朱一貴:明末福建長泰縣人.明亡後居台灣,以養鴨為業.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夏初,聯絡黃殿、李勇、吳外等人率眾起義抗清,各地紛紛響應,佔領整個台灣,稱中興王,建元永和.是年6月,清廷派兵自閩、浙渡海鎮壓,起義軍失敗,朱一貴被俘,押解至北京被殺.
[4]守備:一城之守將,位在都司下.
[5]歐陽凱:福建漳浦人,官台灣總兵.以死事贈太子太保.副將:與總兵同為提督屬下,總兵管鎮,副將管協.許雲:不詳.
[6]省城:指今福州市,為布政、巡撫等省機關駐地.當時台灣隸屬於福建.
[7]中軍:古代行軍以中軍為發號施令的地方,主將親自帶領.清代督、撫、提、鎮等帶兵官部下首領也稱中軍.
[8]標:清兵制,以三營為一標,以標統領之.
[9]廈門:島名,一名嘉禾嶼、鷺嶼,清設廳,即今福建廈門市.
[10]安堵:安居,安定.《史記·田單傳》:「願無虜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
[11]咍[hāi]台:睡覺時呼息的聲音.《世說新語·雅量》:許(璪)上床便咍台大鼾.」陸游《游山》:「酒市擁途觀嵬峨,僧廬借榻寄咍台.」
[12]蟒服:清代官員的服裝,顏色為藍色或石青,以金線綉蟒,蟒數自八至五,依官品數依次遞降.褫(chǐ),剝.
[13]牌札:記功的牌子.豹豸綉補,清官員於服裝前後心綴有圖之綉像徽識,稱補子.各品所綉不同,文官綉鳥,武官綉獸.豹為三品武官綉補,此處記錄當有誤.
[14]鹿耳門:在今台灣鹿港,形如鹿耳,舊時為交通要道,清築有炮台.
[15]紅毛城:即紅毛樓,在今台南城內鎮北坊,荷蘭人建.
[16]檻車:囚禁犯人的有柵欄的車.
[17]孏:同「懶」.
[18]人爵:爵位.《孟子·告子》:「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3. 語文作業本文言文閱讀的答案
夢溪筆談
卷一 故事一
學士院軼事
原文
學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親幸,至今唯學士上日許正坐,他日皆不敢獨坐。故事:堂中設視草台,每草制,則具衣冠據台而坐。今不復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東,承旨閣子窗格上有火燃處,太宗嘗夜幸玉堂,蘇易簡為學士,已寢,遽起,無燭具衣冠,宮嬪自c引燭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為玉堂一盛事。
譯文
學士院玉堂,因為宋太宗曾經駕臨過,所以直到現在,只有翰林學士每月初一才允許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亂坐。過去的規矩,是在堂中設立視草台,每當草擬詔書時,學士就穿戴齊整坐到台上。現在不這樣做了,僅僅留下座空台而已。玉堂東邊,承旨閣子的窗格上有火燒過的痕跡。原來宋太宗曾在夜間駕臨玉堂,那時蘇易簡是學士,已經睡下了又匆忙起來,沒有燭火照著穿衣戴帽,侍從的宮女便從窗格間伸進燭火照明。到現在也不打算更換燒過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話。
胡服
原文
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胡人樂茂草,常寢處其間,予使北時皆見之,雖王庭亦在深薦中。予至胡庭日,新雨過,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無所沾。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以佩帶弓劍、巾分(這兩個合起來是一個字)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秋根,即今之帶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環為節,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人舊俗,而稍褒博矣。然帶鉤尚穿帶本為孔,本朝加順折,茂人文也。
譯文
中原地區的衣冠服飾,自從北齊以來,就全部採用了胡人的服裝。窄衣袖、長筒皮靴,有蹀躞皮帶,這些都是胡人的裝束。窄衣袖便於騎馬射箭,短衣服、長筒靴便於在草地行走。胡人喜歡茂盛的青草,經常在草叢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時都見過這種情形,即使是王宮也在深草中。我到胡人王廷時剛剛下過大雨,經過草叢時衣服褲子都濕了,只有胡人的衣褲一點都不濕。皮腰帶上掛著的蹀躞,大概是用來佩帶弓、劍、手巾、算袋、磨刀石一類物品的。以後雖然去掉了蹀躞,但還保存著它的環,環與蹀躞連接如同系在牛馬股後的革帶,也就是如今皮帶上的裝飾扣版。帝王必定以13個環為標准,唐代武德、貞觀時期還是這樣。開元以後,雖然沿用舊的習俗,但是稍稍寬大了些,不過帶鉤還是從帶身穿過。帶身上原來做的是小孔,本朝改革為順折,使人的外表裝飾更加精美。
槐廳之爭
原文
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當前有一巨槐,素號「槐廳」。舊傳居此閣者,至多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徹前人行李而強據之者。予為學士時,目觀此事。
譯文
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門前有一顆巨大的槐樹,一向稱閣予為槐廳。過去傳說住在閣子里的人,很多都當上了丞相。因此學士們都爭著居住槐廳,甚至有搬開別人行李搶占槐廳的行為。我做學士時,親眼目睹了這樣的事。
雌黃改字
原文
館閣新書凈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嘗教改字之法:刮洗則傷紙,紙貼之又易脫;粉塗則字不沒,塗數遍方能漫滅。唯雌黃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古人謂之「鉛黃」,蓋用之有素矣。
譯文
館閣新謄清的本子有寫錯的地方,用雌黃粉塗抹。我曾經比較過一些改字的方法:刮洗損傷了紙貼了一張紙又容易脫掉;用粉塗字又不能塗沒,要塗幾遍才能完全蓋住;只要用雌黃一塗就塗掉了,而且經久不脫落。古人稱這個為「鉛黃」,大概用這種方法已有很久了。
宋代藏書
原文
前世藏書分隸數處,蓋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館、秘閣,凡四處藏書,然同在崇文院。期間官書多為人盜竊,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佑中,乃置編校官八員,雜讎四官書,給書吏百人。悉以黃紙為大冊寫之,自此私家不敢輒藏。樣讎累年,僅能終昭文一館之書而罷。
譯文
前代藏書,分別放在幾個地方,大概是為了防止水火等災害引起的書籍散失。現在三館、秘閣,共有四處藏書,但都在崇文院中。其中的官府圖書,大多被人盜竊,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這些書。嘉佑年間,朝廷設置了8名編校官,集中校勘4個館中的書籍,供給100個差吏。校勘好的書籍都用黃紙裝訂成大冊子抄錄,從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校勘了好多年,也僅僅校完昭文館中的書籍就作罷了。
王安石破常規
原文
嘉佑中,進士奏名訖未御試,京師妄傳王俊民為狀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為何人。及御試,王荊公時為知制誥,與天章閣待制楊樂道二人為詳定官。舊制:御試舉人,設初考官,先定等地,復彌之,以送復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詳定官,發初考官所定等,以對復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則詳其程文,當從初考,或從復考為定,即不得別立等。是時王荊公以初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者,於行間別取一人為狀首楊樂道守法以為不可。議論未決,太常少卿朱從道時為封彌官,聞之,謂同舍曰:「二公何用力爭,從道十日前已聞王俊民為狀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即而二人各以己意進稟,而詔從荊公之請。及發封,乃王俊民也。詳定官得別立等,自此始,遂為定製。
譯文
嘉佑年間,禮部上報進士名額完後,皇上還沒有舉行殿試,京城裡就謠傳王俊民是狀元,不知道謠言從哪兒傳出來的,人們也不知道王俊民是什麼樣的人。到殿試時,王安石當時擔任知制誥,與天章閣待制楊樂道兩人任詳定官。過去的制度規定,殿試舉人,設立初考官,先確定等級,再密封好,把他送給審查考官,再定一次等級,才交付詳定官,打開初考官所定的等級,用來對照審查考官的等級,如果相同就可以,不同就要審核那進呈的文章,確定按照初考還是審查的等級為准,也就是不能另外確定等級。那時王安石認為初考官、審查考官所定的第一人都不恰當,就在同等級中另外選了1人為狀元,楊樂道遵守規章,認為不能這樣。兩人商議又作不出決定,太常少卿朱從道當時任密封官,聽說這事,對同僚說:「兩位何必費力爭執,從道我10天前已經聽說王俊民是狀元了,這樣的事一定早已定好,兩位可惜自找苦吃了」不久,兩人各自把自己的想法向皇帝報告,皇上詔令採納王安市的請求。等到打開密封的名單,就是王俊民。詳定官可以另外確定等級就從這時開始。並且成為了固定的制度。
夢溪筆談
卷二·故事二
皇族子弟授官
原文
宗子授南班官,世傳王文政太尉為宰相日,始開此議,不然也。故事:宗子無遷官法,唯遇稀曠大慶,則普遷一官。景佑中初定祖宗並配南郊,宗室欲緣大禮乞推恩,使諸王宮教授刁約草表上聞。後約見丞相王沂公,公問:「前日宗室乞遷官表何人所為?」約未測其意,答以不知。歸而思之,恐事窮且得罪,乃再詣相府。沂公問之如前,約愈恐,不復敢隱,遂以實對。公曰:「無他,但愛其文詞耳。」再三嘉獎,徐曰:「已得旨別有措置,更數日當有指揮。」自此遂有南班之授。近屬自初除小將軍,凡七遷則為節度使,遂為定製。諸宗子以千縑謝約,約辭不敢受。予與刁親舊,刁嘗出表稿以示予。
譯文
皇族子弟被委任為南班官,世間傳說是在太尉王旦當丞相時,才有了這一動議,其是不是這樣。從前的制度,皇族子弟沒有陞官的規矩,只是遇到少有的大慶典時,才一律提升一級。景佑年間,開始確定祖宗在向南祭祀時一同祭祀,宗室子弟想利用舉行大禮的機會請求給予恩惠,讓諸王官教授刁約起草報告給皇上看。刁約見到丞相王曾,王曾問:「前些日子宗室子弟請求提升的報告,是誰寫的?」刁約不知道他的用意,回答說不知道。回去後一想,擔心事情弄清後被怪罪,就再次拜訪丞相府。王曾又像先前一樣問他,刁約越發驚惶,不敢再隱瞞,就據實回答。王曾說:「沒有別的意思,只是喜歡報告的文詞罷了。」又再三誇獎,不慌不忙地說:「已經得到皇上的旨意,另有安排,過幾天應當有具體指示。」從這時起就有了任為南班官的事。皇家近親從開始封為小將軍起,共提升7次就擔任節度使,這就成了固定的制度。那許多皇家子弟用遷匹絲絹感謝刁約,刁約推辭不敢接受。我與刁約有老交情,刁約曾拿出報告的草稿給我看。
夢溪筆談
卷三 辯證一
古今衡制
原文
鈞石之石,五權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後人以一斛為一石,自漢已如此,「飲酒一石不亂」是也。挽蹶弓弩,古人以鈞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當二人有餘。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之弓,人當五人有餘。此皆近歲教養所成。以至擊刺馳射,皆盡夷夏之術,器仗鎧胄,極今古之工匠。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譯文
鈞石的石,是五種重量單位之一,1石相當於120斤。後人將1斛定為1石,從漢代就已經這樣了,比如說「飲酒一石不醉」就是證明。張拉弓弦的力量,古人也用鈞石為標准去衡量。現在的人則把1斛粳米的重量作為1石。凡是1石都是以92斤半為標准,等於漢代稱重的341斤。現在的戰士張拉弩弓,有達到9石重的,計算他的力氣,是古時候的25石,與魏的武士相比,一人當兩人還有餘;有拉弓達到3石的,是古時候的34鈞,與顏高拉的弓比起來,1人當5人還有餘。這都是近年來教育培養的結果。以至於搏擊刺殺跑馬射箭,都融匯了少數民族和漢族技術的精華,武器鎧甲都極盡了古今技術的精巧。武器裝備的豐富精良,是前代無法相比的。
陽燧照物
原文
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算家謂之「格術」,如人搖櫓,臬為之礙故也。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面窪,以一指迫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故舉手則影愈下,下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陽燧面窪,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店,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小則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己為物,以物為己。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酋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譯文
用陽燧照物體都是倒立的影像,是因為中間有障礙的緣故。算學家說這叫做「格術」。譬如人搖櫓,作支撐的小木樁成了櫓的障礙一樣。像老鷹在空中飛行,它的影子隨著鷹飛而移動,如果鷹和影子之間的光線被窗孔所約束,那麼影子與鷹飛的方向就相反了。又像窗孔中透過樓塔的影子,中間的光線被窗孔所約束,也都是倒垂,與陽燧的鏡面是凹陷的,當一個手指靠近鏡面時,像是正的;當手指漸漸移遠到某一位置,像就不見了;超過這一位置,像就倒過來了。那個看不見的地方,正如窗戶的孔,架櫓的木樁、腰鼓的腰成了障礙一樣,物體與像相對,就成了搖櫓的情形。所以舉起手來影子就越向下,放下手來影子就越向上,這應該是可以看得到的。豈止物體是這樣,人也如此,中間不被外物阻礙的很少。小的就把利害互相改變,是非互相顛倒;大的就把自己當成外物,把外物當成自己。不要求去掉障礙,卻想看到不顛倒的物象,太難了啊!
解州鹽池
原文
解州鹽池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為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唯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後可以聚。又,其北有堯梢水,亦謂之巫鹹水入,則鹽不復結,故人謂之「無咸河」,為鹽澤之患,築大提以防之,甚於備寇盜。原其理,蓋巫咸乃濁水,入鹵中,則淤淀鹵脈,鹽遂不成,非有他異也。
譯文
解州鹽池方圓120里。長時間下雨後,四周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裡,但池水從未漫出過;大旱時,也從未乾涸過。鹵水是紫紅色的,在版泉的下面,當地俗稱為蚩尤血。唯獨中間的一眼泉水,卻是淡水,有了這水之後,就可以使鹽鹵結晶出食鹽了。另外,鹽池北邊有堯梢水,也叫巫咸河。鹽池的鹵水,沒有甘泉水摻和,就不能生成食鹽。只要巫咸河水流入鹽池中,鹽鹵就不再結晶,人們稱它為無咸河,是鹽澤的禍患。人們築大堤來防備它超過防備盜賊。推究它的道理,大概巫咸河水本是濁水,一旦流入鹵水中,就會淤積堵塞鹽鹵礦脈,便不能產鹽了,並非有其他特殊原因。
虎豹為程
原文
《莊子》雲:「程生馬。」嘗觀文子註:「秦人謂豹曰程。」予至延州,人至今謂虎豹為「程」,蓋言「蟲」也。方言如此,抑亦舊俗也。
譯文
《莊子》說:「程生馬。」我看過文子作的注釋說:「秦人稱豹為程。」我到延州時,當地人至今還稱虎豹為程,大概是說蟲。方言就是這樣,或者也是舊的習俗吧。
芸香辟蠧( 蛀蟲的意思)
原文
古人藏書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謂之「七里香」者是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後葉間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予判昭文館時,曾得數株於潞公家,移植秘閣後,今不復有存者。香草之類,大率多異名,所謂蘭蓀,蓀,即今菖蒲是也。蕙,今零陵香是也。茝,今白芷是也。
譯文
古人藏書用芸香來防蛀蟲。芸香是一種香草,就是如今人說的七里香。它的葉子類似於豌豆葉,小叢生長。葉子十分芳香,秋後葉子間微微發白如同用麵粉塗抹過一樣,用它防蛀蟲有特效。南方人采來放在席下,可以除跳蚤、虱子。我判昭文館時,曾在文彥博家求得了許多株芸香,移植到秘閣後面,現在沒有存活的了。香草這類東西,大體上都有別的名字,如所謂蘭蓀,蓀就是今天的菖蒲,蕙就是今天的零陵香,茝就是今天的白芷。
煉鋼
原文
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此乃偽鋼耳,暫假生鐵以為堅。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然而天下莫以為非者,蓋未識真鋼耳。予出使至磁州鍛坊,觀煉鐵,方識真鋼。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揉面,則麵筋乃見;煉鋼亦然,但取精鐵鍛之百餘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煉不耗矣。此乃鐵之精純者,其色清明,磨瑩之,則暗暗然青且黑,與常鐵迥異。亦有煉之至盡而全無鋼者,皆系地之所產。
譯文
世上打鐵所稱的鋼鐵,是用熟鐵盤繞起來,再把生鐵嵌在它的中間,用泥把爐子封起來燒煉,鍛打使它們相互滲入,叫做「團鋼」,也叫做「灌鋼」。這只是假鋼罷了,暫時藉助於生鐵使它堅硬,燒煉2、3次以後生鐵就成了熟鐵,得到的仍然是熟鐵。但是天下沒有人認為不對的,那是因為不認識真鋼罷了。我出使時,到磁州打鐵作坊看煉鐵,才認識了真鋼。凡是有鋼的鐵,就像面里有麵筋,洗盡柔軟的面,麵筋就出現了。煉鋼也是這樣,只要選取精鐵鍛打百多次,每鍛打1次稱1次,鍛打1次就輕一些,直到多次鍛打斤兩卻不再減少,那就是純鋼了。即使再鍛打上百次也不會耗減了。這才是鐵裡面的精純部分,它的色澤清明磨得光潔明亮了,就呈現暗淡的青黑色,與一般的鐵明顯不同。也有鍛打到最後卻根本成不了鋼的,全是因為產地的緣故。
漢人釀酒
原文
漢人有飲酒一石不亂,予以制酒法較之,每粗米二斛,釀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者,每秫一斛,不過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漢法,則粗有酒氣而已,能飲者飲多不亂,宜無足怪。然漢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謂「石」乃「鈞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計之,當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於定國飲酒數石不亂,疑無此理。
譯文
漢代人有喝1石酒不醉的,我拿釀酒法一比較,漢代每2斛粗米,釀成6斛6斗酒;現在最薄的酒,每一斛稻穀不過釀成一斛五斗酒。假如像漢代的方法,就略有酒氣罷了,能喝的人多喝而不醉,應該不值得奇怪。但漢代的一斛,也就是現在的二斗七升,人的肚子里又怎麼裝得下二斗七升呢?有人說「石」是「鈞石」的「石」,是120斤。用今天的秤來稱,應當是32斤,也就是現在的三斗酒。於定國喝幾石酒不醉,我懷疑沒有這種道理。
阿膠
原文
古說濟水伏流地中,今歷下凡發地皆是流水,世傳濟水經過其下。東阿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煮膠,謂之「阿膠」。用攪濁水則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取濟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疾。今醫方不載此意。
譯文
從前說濟水潛在地下暗暗的流,如今歷下凡屬是掘地都是流水,世間傳說濟水經過它的下面。東阿也是濟水所經過的地方,用井水煮膠,稱為「阿膠」。用來攪動濁水就變清了。人一服用了它,下膈痰少了、嘔吐也可止住,都是利用濟水性質趨向下又清又重,所以用它來治積食、脹氣及嘔吐之類的病。現在醫生的驗方中沒有這樣的記載了。
度量衡考
原文
予考樂律及詔改鑄渾儀,求秦、漢以前度量斗升:計六斗當今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當今十三兩;(一斤當今四兩三分兩之一,一兩當今六銖半。)為升中方;古尺二寸五分十分之三,今尺一寸八分百分分之四十五強。
譯文
我研究樂律及接受詔改鑄渾天儀,探索秦、漢以前度量的斗、升,計算出六斗相當現在一斗七升九合;稱的3斤相當現在13兩(1斤相當現在4+1/3兩,1兩等於現在6銖半);做升的中間是方形;古時尺子的2.53寸,相當現在尺子的1.845寸多一點。
夢溪筆談 卷四·辯證二
桂屑除草
原文
楊文公《談苑》記江南後主患清暑閣前草生,徐鍇令以桂屑布磚縫中,宿草盡死,謂《呂氏春秋》雲「桂枝之下無雜木」,蓋桂枝味辛螯故也。然桂之殺草木,自是其性,不為辛螯也。《雷公炮炙論》雲:「以桂為丁,以釘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螯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譯文
楊文公《談苑》記南唐李後主討厭清暑閣前長出草來,徐鍇讓人用桂枝屑散布在磚縫中,多年生的草都死了,據《呂氏春秋》說:「桂枝的下面不長別的樹」。大約是桂枝辛辣刺激的原因。但是桂枝能殺死草木,自然是它的本性,不是因為辛辣刺激。《雷公炮炙論》說:「用桂枝製成釘,把它釘在樹中,那樹立刻就死了。」一顆釘是很小的,未必能刺死大樹,只因為它們的特性相互制約罷了。
除拜官職
原文
除拜官職,謂「除其舊籍」,不然也。「除」猶「易」也,以新易舊曰「除」,如新舊歲之交謂之「歲除」。《易》:「除戎器,戒不虞。」以新易弊,所以備不虞也。階謂之除者,自下而上,亦更易之義。
譯文
除拜官職,通常說成是除去他從前的官職,這種說法並不正確。除的意思是替換,用新職替換舊職所以叫除,如同新年舊年之交稱為歲除一樣。《易經》說:「除戎器,戒不虞。」就是用新的換去壞的武器,以防備意料之外的災禍。台階稱為除,指從下到上,也是更換的意思。
韓文公
原文
世人畫韓退之,小面而美髯,著紗帽,此乃江南韓熙載耳。尚有當時所畫,提志甚明。熙載謚文靖,江南人謂之「韓文公」,因此遂謬以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豐中,以退之從享文宣王廟,郡縣所畫,皆是熙載,後世不復可辯,退之遂為熙載矣。
譯文
世人畫的韓愈,面部小而且有漂亮的鬍子,戴著紗帽,其實這是江南的韓熙載罷了。還有當時的畫可以作證,畫上的題記說得很清楚。韓熙載的謚號是文靖,江南人也稱他為韓文公,因此大家就誤以為是韓愈。韓愈胖而且胡須很少。元豐年間,用韓愈陪祭文宣王廟,郡縣畫的韓愈像,都是韓熙載。後世不能再辨認,韓愈就成了韓熙載了。
回答者: shit_adam - 江湖新秀 四級 12-31 23:00
查看用戶評論(5)>>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3 個人評價
好
33% (1) 不好
66% (2)
相關內容
• 夢溪筆談譯文
• 夢溪筆談 隕石 譯文 內容 順序
• 夢溪筆談 隕石 譯文
• 《夢溪筆談》二則 譯文《以蟲治蟲》
• 夢溪筆談.異事 譯文 拜託幫個忙^_^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夢溪筆談 譯文
其他回答 共 1 條
《以蟲治蟲》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錢氏王朝統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 於是就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夢溪筆談 隕石 譯文
治平元年(1064)在常州將近中午時,天上發出如雷的巨大聲音,一顆幾乎像月亮那麼亮的星出現在東南方;一會兒又有一聲震響,星移向西南方;又一聲震響後墜落下來,掉在宜興縣民許氏的園中.遠近的人都看見了,熊熊火光映照著天,許家的籬笆全被大火燒毀.到火熄滅時,看見地下只有一個像杯子一樣大的洞,非常深,往深處看,見到那星在深洞中亮光閃爍,很久才慢慢黯淡下來還在發熱不能接近.又過了很久,挖開那個洞,有三尺多深,得到一塊圓形石頭,仍有熱度,大小像拳頭,一頭稍微有點尖,顏色像鐵一樣,重量也差不多.常州太守鄭伸得到那石頭,送給了潤州的金山寺,至今用盒子收藏起來,有遊人來就打開盒子讓他們參觀.
4. 七下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測試卷答案
1.給加粗的字注音。(括弧中的)
(1)吳廣者,陽夏人也(者)_____ (2)陳勝、吳廣皆次當行(行)____
(3)扶蘇以數諫故(諫 )_____ (4)乃丹書帛日「陳勝王」(王)_____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間 )_____
(6)為壇而盟( 為)______
(7)發閭左適戍漁陽(戍 )____ (8)尉果笞廣(笞 )_____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同上)
(1)輟耕之壟上(之 )_____ (2)悵恨久之(恨 )______
(3)會天大雨(會 )______ (4)今亡亦死(亡 )_______
(5)等死,死國可乎( 第二個死)_______ (6)楚人憐之( 憐)______
(7)比至陳( 比)_______ (8)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間)_______
(9)皆刑其長吏(刑 )______ (10)為天下唱(唱 )_______
(11)憤恚尉( 恚)_____ (12)陳勝、吳廣喜,念鬼(念 )______
3.翻譯下列句子。
(1)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2)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籍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置人所罾魚腹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課內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4.陳勝以為起義將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陳勝吳廣為起義作輿論准備的辦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據你的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陳勝吳廣起義的導火線是什麼?(直接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沒有導火線,陳勝吳廣會起義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