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年級語文上冊黃岡小狀元39頁+一題看圖寫話答案
http://..com/question/982349719490693659.html找下試試看
❷ 二年級語文(上)黃岡小狀元第19頁第7題答案
的「推敲」的討論。
(一)第一場:和尚敲的是哪扇門?
潘志敏:唐代的苦吟詩人賈島據說年輕時天資不佳,卻酷愛詩歌,與表妹慪氣後出家當了和尚,並聲稱寫不出好詩,絕不願還俗。一天,偶有佳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題李凝幽居》),其中該用「推」或「敲」,賈島猶豫不定。後來,京兆伊韓愈問清情況,認為用「敲」字好,因為「敲」字以動襯靜,更能突出夜之深、境之靜。此後,許多文人墨客對此句「推」或「敲」的運用孰優孰劣,多次展開過激烈的論辯。當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也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為用「推」字好,有利於突出夜深,寺里和尚都已歇息。一個和尚步月歸寺,推開虛掩的寺門進去。
我認為,朱光潛先生與歷代文人墨客在談論這個問題時似乎都忽視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和尚敲的是哪扇門?是寺院的大門,還是隱士李凝幽居處的大門?而許多人(包括朱光潛先生)卻往往斷章取義,拘泥於這兩句詩句的「推敲」,而沒有把它納入整首詩的范疇,從整體上予以考慮。
真的假的:我覺得這兩個字各有妙處,強說其中一字勝於另一字有失公允。「敲」字從聲形合一的方面確如韓愈所說勝過「推」字。從新韻讀起來,「推」字要比「敲」字悅耳些。而且如朱光潛所說,「推」字更合當時靜謐的氣氛。
潘志敏:《唐詩鑒賞大典》說:
「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這首五言律詩《題李凝幽居》是賈島的名篇。全詩只是寫他拜訪友人未遇這樣一樁生活瑣事,它之所以流傳人口,主要在頷聯。 頷聯描寫自己步入幽居所見所聞的景色。句中的「僧」,是作者自稱,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門。詩人寫景,難在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景緻,此即北宋詩人蘇軾所謂「 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後難摹」(《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是也。此詩巧妙地抓住了一個富於詩情畫意的瞬間。請看,月色皎潔,池水瀲灧,池邊濃綠的樹林里閃動著斑駁月光,鳥兒在樹上棲宿。在這萬籟寂寂的荒園里,一個僧人在輕輕敲門,其聲篤篤,儼然一幅有聲有色的圖畫!「鳥宿 」在高處,是靜景,「僧敲」在低處,有動態,有音響,一高一低,一靜一動,相互配合得多麼和諧。而且,我們還可以想像,這敲門的「篤篤」之聲,定會驚動宿鳥 ,或引起它們零亂不安的啼鳴 ,驚而飛出,察看動靜後復又返巢棲宿。十個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絕。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在這萬籟寂寂的荒園里,一個僧人在輕輕敲門,其聲篤篤,儼然一幅有聲有色的圖畫!」和尚敲的顯然是李凝幽居處的門,而不是寺院的門。
《唐詩鑒賞大典》又說:
關於這一聯中的「推敲」二字,有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故事。據《唐詩紀事》卷四十記載,賈島在長安等待應舉,某日,騎驢上街,忽得此二句詩,初擬用「推」字,又思改為「敲」字,在驢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勢,恍惚間沖犯了當時任京兆尹的詩人韓愈的儀仗隊,當即被捉問。賈島具實回答。韓愈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結為詩友。由此可見賈島作詩鍛字煉句的刻苦嚴謹,一絲不苟。這段故事,後來成為文學創作中講究斟酌字句的佳話。但是,在這聯詩中,究竟是用「敲」字好,還是用「推」字佳?有唐詩專家雲:「推門無聲,敲門有聲;『推』字音節啞,『敲』字音節亮;四野靜謚,皓月舒波,此時一緇衣僧,舉手篤篤敲門,聲響回盪空間,境界倍見幽迥。」(馬茂元、趙昌平《唐詩三百首新編》)這是說「敲」字勝於「推」字。多數人或許都贊成這意見 。畫家吳冠中雲:「敲則有聲,與靜對照。但這情境中突出了靜與鬧之對照是否破壞了整體調子,夾進了音響反而在畫面落下了敗筆 。推門,無聲,不寫聲,只著筆於推之動作,畫出了運動中的線 ,與『 宿 』相對照,顯得比『敲』更和諧,不失畫面的統一 。」他從繪畫的角度提出異議,指出「推」勝於「敲」,亦是妙解。
期待諸位辨析。
重元:根據詩題《題李凝幽居》與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可以判斷「僧」敲的是李凝「幽居」之門,而非寺院之門。因此,「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要妙於「推」字。對此,不難理解。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的住處之門在夜間是要關上的,「幽居」(詩中指野外之住處)之門更應如此。李凝「幽居」之門,是關著的,這「僧」無法直接進入,才需要「敲」門,以通知主人前來開門;門是掩著的,也就可「推」門而入,而無須「敲」門了。至於「敲」字的其他好處,馬茂元與趙昌平在《唐詩三百首》中已有妙解,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潘志敏:可是,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卻認為,和尚敲的是寺院的門。相關文字如下: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裡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成「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傳為千古美談,於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說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子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我的兩點疑問:
1、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裡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改為「敲」字。(志敏評:未必人人皆知,由此段文字看,朱先生就「不知」!)
2、「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志敏評:教學此課時,我懷疑朱光潛先生是否看過《題李凝幽居》全詩,是否讀過前人有關此詩的一些評論!)
我查看了不少教學輔導書籍及網上與《咬文嚼字》一文的相關資料(包括網上一些教學新設計、教案),發現此前還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是以訛傳訛。可謂:敲錯一扇門,誤導許多人!例如: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養、纖細的文字敏感,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擇用若干精當的語言實例深入淺出地將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創作和閱讀中養成隨處留心玩索的好習慣等觀點令人折服地表達出來。作者認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他還認為韓愈之「敲」是否優於賈島之「推」也值得商榷。對此,作者說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這種獨立思考、求真求實的創新精神正是我們當今推行的素質教育的精義所在,非常值得學生借鑒學習。」(摘自張廣祥《咬文嚼字(網友來稿)》)http://www.ruiwen.com/news/8027.htm)
道理是否真的令人信服,能否經得起推敲?
李天松:究竟敲了哪門?我個人現在的理解是可能是李凝的門。但不管是哪扇門,我們必須弄清兩個問題: 1)李凝何許人?生卒何如?2)「草徑入荒園」,「荒」字何解?
為什麼要關注這兩個問題?因為這兩個問題關繫到,僧到拜訪幽居時,李凝是否還活著或推測出幽居是什麼光景,如果人不在了或幽居不需關鎖,那麼也不會「敲」字更合適。從全詩來看,該詩當是言志詩——表達了詩人歸隱的心態。從現有資料來說,李凝當是一個隱士,隱士對關鎖門窗有什麼講究?這是一個問題。另一個疑點是,後幾句當是詩人尋訪密友不見歸途所見場景。後兩句的景是寺中所見還是園中所見還是途中的見之景?是不是詩人尋隱後不遇,到寺中不能平靜,或見園中荒蕪,或是別的原因,讓詩人產生了「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的感慨?我想只有弄清了這些問題,樓主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潘志敏:和尚開的是哪一扇門,不應只是「推」、「敲」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是反映了治學態度是否嚴謹,教學過程中是否提倡質疑精神。
重元:就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李凝是詩人賈島的一位友人,也是一個隱者,其生平事跡不詳,但這並不影響對此詩的理解。
此詩,題為《題李凝幽居》,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中敘事、寫景、抒情。敘事,敘述的是詩人訪問友人「李凝幽居」而未遇之事;寫景,描寫的是「李凝幽居」及其周圍環境(前兩聯),以及歸途所見之景(頸聯),詩中之「荒」字,意為「荒野」,與「幽居」相吻合;抒情,抒發的是詩人的「幽情」(尾聯)。
寫夜行的,賈島尚有《暮過山村》等詩;而寫訪隱者不遇的詩,詩人尚有《訪隱者不遇》、《題隱者居》。《訪隱者不遇》一詩膾炙人口,全詩僅四句二十個字:「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它寫詩人去山中訪問一位隱者,結果「不遇」,詩中也僅是敘述了這樣一件事,並未交代詩人與隱者的關系,也未說明詩人此次訪問的原因等,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題李凝幽居》也是如此。詩人知道李凝的姓名,並去訪問他,可以肯定李凝是詩人的一位友人。詩人前往訪問,而未遇李凝,可見詩人當時尚不知道李凝的近況,而從尾聯則可推知這李凝事實上尚在人世。李凝未死,而又不在家,惟一的解釋便是他雲游去了,如同《訪隱者不遇》中的隱者——童子之師一般。他外出了,則其「幽居」之門關了,「僧敲月下門」,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
詩,畢竟不是科學,不是紀實文學,其內容無法也無須一一坐實。給讀者留下眾多想像的空間,這是詩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詩的魅力所在。這也算是我對自己前一個帖子的補充說明吧!
吳禮明:我的看法可能同潘先生有所不同。蘇軾有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想論詩,因為論家各站在不同的立場,說著不同的話,難免會有不相同的結論的。同是老桐城的馬茂元先生和朱光潛先生,照理說,他們應該有同一的聲音,但是沒有,原來一個是要追求「有聲有色」的畫面效果,一個要尋得一種貼近作者的「幽絕的境界」。
顯然詩歌鑒賞要追求的是「有聲有色」的畫面效果,而這種效果又是古代詩歌中我們所能見到的通例。但是,從追求詩歌,尤其要聯系詩人賈島的個人風格來說,欣賞者要達成一種「幽絕的境界」,似乎還很有難度的。這樣一解釋(「有聲有色」的畫面效果),也似乎淡化了作為苦吟詩人的幽寂的心靈感受;而且,也將唐代早期的詩歌與中晚期的詩歌風格與意趣相混了。所以,我們看到了畫家吳冠中——從一個藝術家的眼裡看到的一個更接近自然的看法。也許在這種「詩畫互涵」中我們可以尋得一些解釋的玄機來。
回答者: zhangxuxin8765 - 十四級 2006-12-24 20:35
賈島,在思考用退還是敲時,撞到了韓愈的隊伍,體現其細心捉摸的特點
回答者: steven
❸ 誰有黃岡小狀元作業本 二年級數學和語文上 的答案(人教版的)
答案請見 :乘法口訣,親
❹ 小學二年級語文黃岡小狀元61頁第7題答案
呃。。。。。可以把題目的大概內容發過來嗎?
❺ 二年級語文(上)黃岡小狀元語文52頁三題答案
2. 靜 凈 徑 境
3.詩經 唐詩 宋詞 元曲
文學作品 詩歌 古詩 【靜夜思】
楊柳依依 赤日炎內炎 涼風習習 雨雪霏容霏
4。比喻 誇張 擬人 雙關 反問
5。對 對 錯 錯 錯 對 對
6.中山 廬山 敬亭山 陰山 長江 黃河 楚山 長江 荷花 杏花 揚花 桃花 黑 綠 黃 綠 紫
還要嗎?
❻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黃岡小狀元作業本】的全部答案 誰有啊
二、狀 義 倒 扳 姿
三、1、強弱 高低 美醜 胖瘦2、打電話 打游戲 看電視 看書
四、專劃去:堂突 美麗 微弱屬 優秀 差距
五、CDBAE
六、××√√
七、1、擬人 姿態美地位優越 2、人群的全體 根根有力量 比喻 人群的全體 團結就是力量
八、1、體形 頭 構造2、 但在五指中,卻是最肯吃苦的。 承上啟下,引出下文3、大拇指的性格特點是吃苦耐勞、默默奉獻。作者舉了:1、相幫扶住琴身;2、抵住噴出來的水;3、按住流出來的血;4、扳住要翻倒的重東西;5、招呼人時輪不上;6、給人瘙癢,得到感謝的是其它四指。這幾個例子。 4、排比 擬人 抬東西時,叫他死命拖住;重物要倒了,叫他用力撐住;東西太滑了,叫他用勁握住
❼ 二年級語文(上)最新修訂 人教版 黃岡小狀元作業本的所有標准答案在哪裡找呀
二年級上冊,一會兒小壯呀。
❽ 黃岡二年級語文下冊42答案 第十題怎麼做
有題目嗎,拍照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