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運動起來會怎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進更多的氧氣。
3、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
1、在體驗活動中感受呼吸過程中的氣體變化。
2、結合實驗現象對數據及相關資料進行合理分析,作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尊重事實、以證據求結論的科學態度。
2、知道經常鍛煉身體,會增大呼吸能力,增進身體健康。
教學重點:用體驗和實驗的方法,驗證呼吸前後氣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教學難點:通過設計簡單的實驗證明呼吸前後氣體發生了變化,並試著解釋「為什麼運動後呼吸加快了。」
教學准備:
學生探究准備:①保鮮袋每人4個、鐵夾子4個②吸管1支、集氣瓶2隻、毛玻璃片2片、標簽紙1張、竹簽2根、火柴1盒;實驗記錄單
教師探究准備:兔子舞音樂、秒錶;演示材料:保鮮袋1隻、鐵夾子1個;吸管1支、集氣瓶2隻、毛玻璃片2片、竹簽2根、火柴1盒、氣球2個;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1、引導: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首先我們來進行一項小小的運動比賽,誰願意上來試試?出示兩個相同的氣球,有意識選擇兩位男同學(個頭差不多,一位愛運動,一位很文靜)上台吹,比比誰吹得大——規則:只能吹一口氣,可以先吸足一口氣,然後使勁吹,吹完後馬上捏住氣球口,防止氣體外逃。
2、比賽:學生比賽
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想想這是為什麼?和什麼會有關系呢?
匯報:和他們的氣量有關,和他們的呼吸功能有關,和他們的肺活量大小有關。
3、.揭示課題:剛才這個游戲說明人的運動和呼吸有著一定的關系,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運動和呼吸》。
(板書:運動和呼吸)
二、科學探究:
1、活動一:認識呼吸器官
剛才同學們說了,人體的運動和呼吸有關,那我們就一起先來體驗一下,讓我們來做幾次深呼吸,並猜猜空氣進入我們身體時都經過了哪些地方,然後又是經哪裡出來的?
教師示範:深呼吸輔助動作。
a.體驗:師生一起深呼吸。
b.交流:學生匯報
c.引導:在呼吸的時候,其實有許多人體器官參與了這個過程,這些器官我們可以統稱為呼吸器官。(板書:呼吸器官)
d.交流: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後說說人體的呼吸器官有哪些。
看人體半身模型,認識主要呼吸器官,並讓學生說說呼吸是怎樣進行的,嘗試描述空氣在人體內的流動路線。
e.小結:師生共同討論小結吸氣和呼氣的路徑。
2、活動二:體驗空氣變化——呼吸體驗、—尋求證據(1)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知道人體的呼吸離不開空氣,可我們把空氣吸進去後怎麼又呼出來了,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呼吸?你怎麼知道它們不一樣呢?你有什麼方法證明嗎?想研究一下嗎?
(提示:先裝一袋普通空氣,然後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盡量不要漏氣,反復呼吸,覺得難受就停下,同時把袋口擰緊,不要讓空氣跑了。比一比:看看誰袋中的空氣不會漏掉?把你們反復呼吸直至不能再呼吸的空氣收集好,用夾子夾住)。(安全教育:不比時間長,要比不漏氣。)
a.游戲:反復呼吸同一袋空氣。
b.交流:學生交流活動感受。(越來越覺得悶,到後來就不能呼吸了)
c.提問:在這個實驗中,袋子里空氣的總量有沒有減少?那為什麼到後來我們不能繼續這樣呼吸了呢?
d.匯報:是空氣發生了變化;空氣的成分改變了。
e.小結:是啊,如果空氣成分沒有變化,我們應該可以一直這樣呼吸下去。而現在,我們卻不能在同一袋空氣中進行長時間的呼吸了,說明經過呼吸的空氣確實發生了變化。(與生活的聯系:有些人喜歡晚上用被子悶著頭睡,其實就是在反復呼吸被子里的空氣,會引起惡夢,早上起來也會覺得不舒服,這樣的生活習慣對身體健康不利。)
3、活動三:檢驗空氣變化——分組實驗、—尋求證據(2)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吸進去和呼出來的空氣是不一樣的,它們已經發生了變化,那它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引導進行猜測。
a.引導:你們有什麼方法可以證明嗎?
b.匯報:學生說說他們的方法。
c.引導:物體燃燒是需要氧氣的,當氧氣不足或沒有時,燃著的物體就會熄滅。我們要檢驗呼吸後的空氣氧氣是不是減少,就可以用這個方法。
能不能直接將點燃的竹簽放進保鮮袋?
d.指導:現在老師教你們一個辦法:把你們前面反復呼吸過的氣體倒入集氣瓶。強調注意事項:袋子要倒著,袋口要捏緊。 (教師示範)
e.提問:為比較空氣吸進去呼出來是否發生了變化,我們就檢驗袋子里的空氣就行了嗎?為了效果更明顯,我們需要幾瓶空氣進行對比,需要怎樣的空氣?
f.匯報:需要兩瓶,一瓶是反復呼吸過的,另一瓶是沒有經過反復呼吸的。
指導:收集方法指導。並要求貼上標簽,用以區別。 (教師示範)
強調:①竹簽要用兩支。②毛玻璃片拿開應同時。③點燃後要同時放入。
④應傾斜著放入。⑤速度不能太快。
學生分組實驗交流。
延伸:學習資料、提升認識——尋求證據
科學家們對人體吸進去和呼出來的氣體成分專門進行了研究比較,我們也來看一看,它們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課件:吸進去的和呼出來的氣體成分比較)
交流: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
小結:科學家的研究和我們一致,說明我們的猜測和實驗是完全正確的。
事實上人的呼吸過程就是在進行氣體交換,把氧氣吸收,將把二氧化碳等其他氣體排出體外的過程。
4、活動四:運動與呼吸的關系:
看來,呼吸對我們人體是非常重要的,你知道在平靜時自己一分鍾大約呼吸幾次嗎?如果劇烈運動後,呼吸的次數會不會變化呢?想不想測量一下?
a.強調:測量時應注意什麼?不能刻意控制呼吸,還要及時記錄
b.討論:怎樣呼吸算一次(一呼一吸算一次)。
c.測量:測量平靜時的呼吸次數並記錄——平靜測量
測量運動後的呼吸次數並記錄——隨音樂做深蹲運動並測量。(播放兔子舞音樂。)
d.交流:選取幾組學生代表匯報。
e.匯總:教師在黑板上完成表格填寫。
f質疑:為什麼運動後呼吸的次數就會增加呢?
學生分析交流討論匯報
教師概括:人體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氣,所以呼吸的次數要比平時多,呼出和吸入氣體的數量也比平時多。
呼應開頭:前面兩位同學為什麼個頭大小差不多,但是他們吹出來的氣球大小為何會明顯不同呢?(是因為他們的肺活量不同。)
追問:什麼是肺活量呢?肺活量大有何好處呢?怎樣才能增大我們的肺活量呢?
釋疑:因為其中一位同學是體育委員,愛運動,而另一位同學則不愛運動,所以他們的肺活量大小會不同。
倡議:經常鍛煉身體,會增大我們的肺活量,從而獲得更多的氧氣。
三、鞏固練習
四、拓展延伸
總結:通過今天學習,知道了什麼?運動後呼吸會發生變化,心跳呢,我們下節課來研究。
㈡ 心理健康課的教案設計
換一種角度,換一種心情
——樹立正確看待、解決問題的觀念
教學目的:
1. 使中學生能正確認識各種事物、情緒(狂喜,悲傷)的發生,學會以不同的眼光(積極的)去看待它。
2. 幫助學生樹立以積極、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應如何看待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緒。
樹立正確的看待、解決問題的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樹立以積極、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決問題
教學對象:處於青春期的初中,高中學生
教具:投影儀,電腦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活動學習
教學過程:
1.問題導入:給學生看兩張心理學上的兩歧圖。提問:為什麼一開始沒有發現其中的奧妙?
2.闡述課題——換個角度看問題。
3.舉例說明任何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樣的,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引發不同的情緒和心境。(舉古人-花的例子,或半杯水的例子)
半杯水:樂觀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會說:呵呵,還有半杯水啊,真好。
悲觀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會說:咳,只剩下半杯水了。
4.強化主題。對剛才的例子讓學生討論,說說其產生的原因。再次引出課題,對其強化。
5.怎麼換個角度看問題才是科學的?
積極的看問題 改變注意、認知的對象 注意觀察、把握生活(美好的方面) 創新性
5.活動:邀請四個學生(最好是男生)上來,要求四個人不能用腳支撐身體也可以使四個人同時比較穩當的支撐在地面上。 備註:較好的方法四個人用手支撐在地上,腳放在另一個人的身上。
6.活動的思考:此看來,我們如果換一種思考的角度,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我們要常常學會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
7.討論:怎樣樹立樹立正確的看待、解決問題的觀念
一是知足常樂。人生是否快樂,關鍵看你是否知足。俗話說欲壑難填,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種慾望滿足了還會有更多的慾望滋生,若慾望太多太高,則永遠得不到滿足和快樂。在各種滿足不了的慾望面前,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去理解。這樣會讓我們好過不少。
其次是心理換位。各執己見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矛盾沖突的重要原因。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與家人、朋友、同事、學生或者領導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分歧。這種矛盾和分歧會使人傷心氣憤,若矛盾雙方都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可能還會導致過激的言行,致使人際關系惡化,而人際關系惡化是非常有害於心理健康的。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需要心理換位:試著站到對方立場上去思考,你就會發現其實對方的觀點也不無道理。
第三是要學會轉移認知對象。當我們因某個問題而困擾,因某個偶發事件而過度緊張和焦慮時,不妨暫時將自己的注意力強行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有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煩惱,想得頭腦也僵化了,這時如果轉換一種活動內容,也就換了一種心情,你就有可能如釋重負。
第四是要合理宣洩。比如找人傾訴,當心裡感到困擾時,找個可以信賴的朋友說上一通,只要對方願意耐心傾聽,你的心理壓力就會減輕很多。又比如寫日記,當身邊沒有可傾訴的對象時,把滿腔的話語付諸筆端。另外,每個人總會有一些隱秘的東西是不能與人分享的,不妨拿出一紙一筆,在上面盡情揮灑,怎麼寫都不要緊,寫什麼都不要緊,寫出來的東西通順不通順都不要緊,寫完了,氣消了,寫下的「成果」 當場撕毀也好,留待日後細細咀嚼也好,都沒關系,但是你的心情卻可能輕松許多。再如聽聽音樂,唱唱歌,不過癮時大喊幾聲,以排遣心中久積的郁悶和慵怠。實在覺得沒法子,找個沒人的地方或者躲到被窩里大哭一場,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是自我安慰。魯迅筆下的阿Q雖然愚昧可笑,但他那種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卻使他雖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卻感覺不到痛苦。當我們遭遇突如其來的沉重精神打擊時,為防止精神崩潰,我們可以學學阿Q,不妨也來一個自欺欺人,對自己說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8.教師總結,再次點題。
㈢ 15運動起來會怎樣《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3、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
1、能對數據進行合理分析。
2、能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做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尊重事實、以證據求結論的科學態度。
2、能夠耐心、細致的完成呼吸次數的測量活動。
【教學重點】
用體驗和實驗的方法,驗證呼吸前後氣體中氧氣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證明呼出的氣體中還含有一定的氧氣,通過對實驗的分析能發現「吸進的空氣中氧氣較多,呼出的氣體中氧氣較少」這一事實,從而懂得新鮮空氣對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學准備】
教師:教學課件,呼吸匯總表、集氣瓶,毛玻璃片,自製的插有3根蠟燭的金屬架,打火機、水槽等。
學生:記錄表(長紙條),塑料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是一堂競賽課,後面做著的老師就是今天的評委,這些評委時時刻刻都在關注我們每個同學的一言一行,你會覺得緊張嗎?
2、我們一起來做一次深呼吸,來放鬆一下自己好嗎?
剛才你是怎麼呼吸的?(一吸一呼就是一次呼吸)(配合手勢)
3、你又是用什麼部位來呼吸的呢?
咱們用鼻子自由地再做幾次深呼吸,同時數一數,當老師叫停的時候你做了幾次,好嗎?
你做了幾次?(看來有的時候呼吸是可以控制的。)
4、但接下來我們要測量的是自然的呼吸,不能認為的去控制它。
二、測量「平靜狀態」和「運動一分鍾後」每分鍾呼吸的次數
1、測量「平靜狀態」每分鍾呼吸的次數,並做好記錄。
2、測量「運動一分鍾後」每分鍾呼吸的次數,並做好記錄。
3、各組反饋,隨機抽取6組數據記錄在呼吸匯總表上。
4、引導學生分析呼吸匯總表的數據,據此提出研究的問題:「運動後,呼吸為什麼會加快?」
5、試著分析「運動後呼吸加快」的原因。
三、研究「呼吸為什麼加快」
(一)、認識和呼吸有關的器官
1、呼吸時,相應的哪些地方有明顯的感覺?這些地方有很多與我們的呼吸相關的器官。我們一起來認一認。
2、空氣經過了哪些地方到達肺部?呼出的氣體又經過了哪些地方?最後去了哪裡?
(二)、尋找氣體發生變化的證據
1、呼出的氣體和吸進的氣體一樣嗎?能否用實驗證明?
2、體驗活動:反復呼吸塑料袋裡的空氣,有什麼感覺?
3、交流自己的感受,試著解釋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
4、教師做演示實驗:
①比較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區別。
②比較新鮮空氣與呼吸過一次的氣體、反復呼吸過的氣體的區別。
③討論:你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
④小結。
㈣ 運動起來會怎樣二教學設計及教學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3、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
1、能對數據進行合理分析。
2、能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做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尊重事實、以證據求結論的科學態度。
2、能夠耐心、細致的完成呼吸次數的測量活動。
【教學重點】
用體驗和實驗的方法,驗證呼吸前後氣體中氧氣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證明呼出的氣體中還含有一定的氧氣,通過對實驗的分析能發現「吸進的空氣中氧氣較多,呼出的氣體中氧氣較少」這一事實,從而懂得新鮮空氣對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學准備】
教師:教學課件,呼吸匯總表、集氣瓶,毛玻璃片,自製的插有3根蠟燭的金屬架,打火機、水槽等。
學生:記錄表(長紙條),塑料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是一堂競賽課,後面做著的老師就是今天的評委,這些評委時時刻刻都在關注我們每個同學的一言一行,你會覺得緊張嗎?
2、我們一起來做一次深呼吸,來放鬆一下自己好嗎?
剛才你是怎麼呼吸的?(一吸一呼就是一次呼吸)(配合手勢)
3、你又是用什麼部位來呼吸的呢?
咱們用鼻子自由地再做幾次深呼吸,同時數一數,當老師叫停的時候你做了幾次,好嗎?
你做了幾次?(看來有的時候呼吸是可以控制的。)
4、但接下來我們要測量的是自然的呼吸,不能認為的去控制它。
二、測量「平靜狀態」和「運動一分鍾後」每分鍾呼吸的次數
1、測量「平靜狀態」每分鍾呼吸的次數,並做好記錄。
2、測量「運動一分鍾後」每分鍾呼吸的次數,並做好記錄。
3、各組反饋,隨機抽取6組數據記錄在呼吸匯總表上。
4、引導學生分析呼吸匯總表的數據,據此提出研究的問題:「運動後,呼吸為什麼會加快?」
5、試著分析「運動後呼吸加快」的原因。
三、研究「呼吸為什麼加快」
(一)、認識和呼吸有關的器官
1、呼吸時,相應的哪些地方有明顯的感覺?這些地方有很多與我們的呼吸相關的器官。我們一起來認一認。
2、空氣經過了哪些地方到達肺部?呼出的氣體又經過了哪些地方?最後去了哪裡?
(二)、尋找氣體發生變化的證據
1、呼出的氣體和吸進的氣體一樣嗎?能否用實驗證明?
2、體驗活動:反復呼吸塑料袋裡的空氣,有什麼感覺?
3、交流自己的感受,試著解釋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
4、教師做演示實驗:
①比較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區別。
②比較新鮮空氣與呼吸過一次的氣體、反復呼吸過的氣體的區別。
③討論:你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
④小結。
(三)出示:一般情況下人體吸進去的和呼出來的氣體成分的比較表
氣體
氮氣
氧氣
二氧化碳
水蒸氣
吸進人體的空氣(100克)
78克
21克
0.03克
0.97克
呼出體外的氣體(100克)
78克
16克
4克
2克
1、吸進的和呼出來的氣體都有哪幾種成分?
2、哪些氣體沒變化?哪些氣體有變化?是怎樣變化的?
3、從這些變化中可以發現: 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著氣體交換,吸收氧氣,同時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
4、運動後,我們對什麼的需求量更大了?小結。
四、拓展與延伸
1、醫學上,規定一次盡力吸氣後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為肺活量。出示測肺活量的裝置。
2、兩位同學分別上台測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說明了什麼?
3、小結。
㈤ 《運動起來會怎樣(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人體運動需要氧氣,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將氧氣吸收,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進更多的氧氣。
(二)過程與方法:1.進行數據合理的分析。
2.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做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2.認識到耐心、細致地完成測量活動的必要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用體驗和實驗的方法,驗證呼吸前後氣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三、教學准備
1. 學生准備:記號筆或水彩筆、鉛筆盒;
2. 教師准備
課前發放:記錄呼吸次數用的紙。
中途發放1:認識呼吸器官的資料
中途發放2:保鮮袋。
中途發放3:(1)水槽、吸管、打火機。每桌一份;(2)集氣瓶、毛玻片、竹簽。每桌2份;
教師材料:課件、一瓶「二氧化碳」(貼好標簽)、時鍾(備用)
五、課前談話:
教師演示在水槽內用習慣吹氣。問:水面上看見了什麼?(氣泡),你有沒有辦法在水中吹氣時,水面不看見氣泡?(或問:你有沒有辦法把這些氣泡裝起來?) →教師演示「排水取氣」的具體操作。
【意圖:活躍氣氛、拉近師生距離,為「排水取氣」法作鋪墊】
關註: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了解排水集氣法
教學過程
一、測量運動前後的心跳和呼吸次數
師:小朋友們喜歡運動嗎?
師:喜歡什麼運動項目呢?
師:那你們運動過後有什麼感受呢?(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
(出示課題:運動起來會怎樣?)
師:今天天氣也比較冷,老師決定讓大家一起動起來。但在運動以前老師要布置一下任務:
先看一下書本第69頁的記錄表,看的懂嗎?這個表格讓我們干什麼?
2.測量
(1)指導
師:我們該怎麼測量呢? 我們不停的呼吸怎麼才算一次呢?
預設生:吸入到呼出(請學生演示)
師:我們在測量時還要注意不要故意控制呼吸、測量時間要一樣多,並要及時的記錄下來。
師:心跳的次數怎麼測?
生預設:摸手上的脈搏,摸心跳
師:大家一起來感覺一下自己的心跳。
(生各自摸自己的心跳和脈搏)
師:說說你感覺到的心跳是怎麼樣的?
師: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我們已經學會了,可在一分鍾內呼吸和心跳要同時記錄下來,為了使我們的測量數據更准確,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嗎?
(2)測量
師:老師有一種更好的辦法,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覺得兩個同學為一組先請走邊的同學自己測自己的呼吸,右邊的同學測左邊同學的心跳,一分鍾後請左邊的同學做蹲起動作一分鍾,一分鍾後按照原來的方法測心跳和呼吸!你們覺得怎麼樣?
師:開始行動!學生看著大屏幕上的鍾自由測量運動前後的呼吸次數並記錄。教師一起參與其中。
課件提示:(用小時鍾計時)
先測量平靜時一分鍾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注意不要故意控制,記錄下來)
在原地運動一分鍾請注意安全!(請同學們做頓蹲起運動)
運動後站著測量一分鍾後的呼吸及心跳及時記錄。(時間到後拿上測量並記錄)
最後比較這兩個數據,發現了什麼?
(兒童心跳每分鍾80--90次,成年人平 均每分鍾70--80次。8~14歲每分鍾20~16次,接近成人呼吸次數。)
(3)討論
(教師隨即抽取3張記錄紙依次展示)
師:比較這兩個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生:運動後呼吸會加快,心跳也會加速
師:和他們小組意見一樣的小組請舉手!(板書:運動後呼吸會加快)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及數據對比得出運動後呼吸和心跳會加快,並產生為什麼會加快的疑問。
二、實驗探究為什麼呼吸會加快
1.討論
師: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伴隨運動量的增加,每分鍾呼吸的次數也會增加。運動與呼吸有什麼關系呢?小組之間輕輕討論一下
生 討論師巡視指導
生匯報
目標:關注學生的想法,引發學生的相互間質疑,最好引導學生想到呼吸讓我們從空氣中獲取對我們身體有利的物質
2.學生體驗:反復呼吸同一袋空氣
師:這種物質是什麼呢?我們呼入與呼出的氣體是不是一樣呢?
生:不一樣
師:真的不一樣嗎?讓我們來體驗一下。將袋子裝滿空氣,用一根吸管插進袋中並用橡皮筋扎緊袋口,用最反復呼吸袋中的空氣,體驗有什麼感覺?想一想說明了什麼?注意:只要有明顯感覺了就停止實驗。(大屏幕提示)
學生體驗活動後匯報
師:有什麼感覺?說明了什麼?
生預設:悶、熱,呼吸氣體不一樣
師(小結):看來,氣體從吸進到呼出的過程中真的發生了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了解呼出的氣體和吸進的氣體是不一樣的
關註:學生是否感受到我們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空氣成分有差別
3. 實驗:觀察火焰在兩種氣體中的燃燒情況
師:為什麼會有悶,喘氣困難
生預設:氧氣不夠了
師:可惜那些都只是大家的感覺,能用眼睛看到種氣體的不同特點就好了!我們有什麼好辦法嗎?(我們還能用其他實驗來證明嗎?)
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師:老師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用點燃的火柴去試試看
師:要去檢驗他們就的先收集,怎麼收集呢?
(學生回答,教師提示:吸入的空氣就是我們周圍的空氣可以直接收集,呼出的氣體可以用我們課前的排水法收集,並作示範)
師:收集好後,分別用兩根點燃的火柴深入瓶中,注意同時。觀察發生的現象(教師指導並做示範,尤其是如何點燃、熄滅火柴)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師:觀察到了什麼現象?
師:說明了什麼?
目標:讓學生明白吸進去的氣體支持燃燒,呼出的氣體不支持燃燒
4.學習資料:《呼吸前後氣體成分比較表》(呼吸時氧氣變少了,二氧化碳變多了)(課件展示)
師: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我們呼出的氣體與呼入的氣體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來看看科學家的研究資料吧!
師:依次看圖,有哪幾種氣體?哪種氣體有變化?哪種氣體沒變化?怎樣變化的?
師:從這些變化中可以知道「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氣體交換,把氧氣吸收了,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課件展示:呼吸實際就是氣體交換的過程)那這個氣體進入身體內會經過那些器官呢?(氣體在人體的哪個器官進行交換的呢?)
師:其實外面的空氣通過鼻腔進入氣管在經過氣管到達支氣管到肺進行氣體交換。然後經過交換後的氣體在通過支氣管、氣管、鼻腔到空氣中(讓學生一起做深呼吸感受一下並指一指)!(課件展示呼吸器官圖)
師:同學們在圖上也看到了還有橫膈膜這個結構,這個結構在呼吸時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可以讓胸腔擴張和收縮一邊更好的完成呼吸運動!
師:如果我們把肺泡放大我們還會神奇的發現還有肺泡,(課件展示)其實肺泡才是真正的氣體交換場所。也就是說外面的空氣通過鼻腔進入氣管在經過氣管到達支氣管到肺在肺泡內進行氣體交換,然後經過交換後的氣體在通過支氣管、氣管、鼻腔到空氣中完成一次氣體交換!
三、總結與延伸
1.總結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運動和呼吸,你們有什麼收獲嗎?
師:運動後呼吸會加快;運動時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所以呼吸會加快了;經常運動,我們的呼吸器官就會得到鍛煉,我們的呼吸能力就會提高,我們就能得到更多的氧氣了。所以經常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
2延伸
師:想不想知道你呼吸能力是強還是弱?我們可以測試每個人的「肺活量」(肺活量就是指一次盡力吸氣後,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肺活量的多少反映了我們的呼吸能力)
課外活動建議:(1)自製測肺活量裝置,測量一下自己現在的肺活量,和一個學校網球隊的同學比較一下肺活量有什麼不同?(或自己堅持煅煉一個月後,再測一下肺活量,有什麼不同?)(2)比較一名愛運動的同學和一名不愛運動的同學,測量它們在跳動1分鍾後,恢復到平靜狀態下原來的呼吸次數需要多少時間?比一比有什麼不同。看能不能解釋這樣現象。
㈥ 教科版科學四上:《跳動起來會怎樣(一)》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本班人數較少,學生上進心強,善於鑽研,喜歡探討問題,對科學課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強。
教學內容分析:
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3.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
1.合理使用實驗記錄單,能夠測量單位時間內心跳與呼吸的次數,並進行數據分析。
2.能夠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作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
2.能夠耐心、細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數的測量活動。
教學重點
用體驗和實驗的方法,驗證氣體交換後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准確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呼吸和血液循環系統在支持人體活動上的作用與聯系。
教學准備
塑料袋、橡皮筋、吸管、秒錶、水槽、水、集氣瓶、玻片、竹簽、打火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我們先來做兩個小活動。請大家把手放在鼻子下面,你感覺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
談話:我們不呼吸行嗎?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憋氣游戲。請大家緊閉嘴巴,捏住鼻子,看能堅持多久。憋不住了就舉手,恢復正常呼吸。
學生活動。
談話:看來呼吸對我們很重要了。接下來請大家把手放在左胸,你又感覺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
談話:其實,心臟在跳動不光可以在胸前感覺到,還可以在手腕的脈搏處感覺到。請大家把手臂自然伸平放在桌面上,把兩個手指壓在手腕處,你感覺到心臟在跳動了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有關呼吸和心跳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測量心跳和呼吸
1.測量平靜狀態下的心跳和呼吸
談話:同學們,我們都要呼吸,我們的心臟也在跳動。你們知道人在平靜狀態下每分鍾呼吸和心跳分別是多少次嗎?想測量一下你們四人小組中某位同學1分鍾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嗎?現在請四人小組先確定一位被測量的同學。四位同學分一下工,被測的這位同學負責測自己一分鍾的呼吸次數,一位同學測這個同學的心跳次數,另一人當記錄員,最後一位同學負責監督。
學生活動。
談話:在測量活動開始前請注意以下事項:
(1)被測的同學任務很艱巨,你們不但是被測量的同學,同時也要負責測量自己的呼吸的次數,由於呼吸的快慢是可以控制的,這里老師要求大家要平靜自然地呼吸,一呼一吸算呼吸了一次。
(2)負責測心跳的同學先摸到被測同學的脈搏,並且要不間斷的測量,並記下一分鍾心臟跳動的次數。
(3)老師為你們計時。聽到老師「時間到」的口令,立即停止測量,把測到數據告訴記錄員填在記錄表裡。
學生活動。
學生匯報,教師記錄各組測得的數據並簡單評價。
2.測試運動後的心跳和呼吸次數
談話:在平靜狀態下的呼吸和心跳次數是這樣的,如果激烈運動後人的心跳和呼吸會怎樣呢?
學生回答。
談話:真是這樣嗎?下面要請剛才被測試過的同學到過道上,跟隨音樂跳動1分鍾,回到座位後,各組還按剛才測試的方法測量這位同學一分鍾的呼吸和心跳次數並記錄數據。
學生活動。
學生匯報,教師記錄各組測得的數據。
談話:請大家對比大表上的被測同學運動前後呼吸和心跳的數據,說說你們的發現。
學生匯報。
引導學生歸納:運動量增加,呼吸和心跳次數也會增加。
談話:剛才被測試的同學沒有運動了,他們的呼吸和心跳會怎樣呢?
學生回答。
接下來請各組再測一測剛才被測試過的這位同學1分鍾呼吸和心跳各是多少次。
學生活動、匯報、教師記錄。
引導學生說說這次測得的數據又說明了什麼。
談話:我們在休息了一會之後,呼吸和心跳的速度有所減慢。如果再休息3分鍾、5分鍾,甚至更長時間,呼吸和心跳的速度會怎樣呢?
學生推測。
引導學生歸納:運動量增加,呼吸和心跳都加快;運動量減小,呼吸和心跳逐漸減慢,直至恢復到平靜狀態時的次數。呼吸和心跳的快慢和運動量的大小是相關的。
(二)探究呼吸和心跳為什麼會加快
1.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猜想原因
談話:通過上面的研究,大家都知道了呼吸和心跳的快慢和運動量的大小是相關的。你們覺得我們還有什麼問題需要研究嗎?
學生提出疑問。
提問:能猜想一下原因嗎?
學生猜測。
談話: 你們的猜測對不對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研究。
2.探究運動量加大時呼吸和心跳為什麼會加快
(1)感受新鮮空氣與反復呼吸過的氣體的不同
談話:我們吸入空氣又呼出來,呼吸過的空氣的成分是否有變化?每位同學的抽屜里都有一袋新鮮空氣。請大家捏住鼻子,用嘴含著吸管吸進袋內的空氣,然後呼入袋內,如此反復呼吸多次,體驗有什麼感覺。如果身體有不舒服的感覺,馬上停止試驗。
學生活動、匯報。
談話:為什麼反復呼吸袋內的氣體後,身體會感覺難受?請各小組討論,試著解釋一下原因。
學生活動、匯報。
(2)尋找新鮮空氣與呼吸過的氣體不同的證據
提問:我們的猜想對還是不對呢?老師告訴大家,物體燃燒需要氧氣,像竹簽這樣的物體燃燒時也離不開氧氣。請各小組試著找出能證明我們的猜想的辦法,並說說那樣做的理由。
小組活動。
學生匯報。
談話: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做。老師要請一位同學上來與我共同完成這個實驗。
教師收集新鮮空氣、反復呼吸過多次的氣體。師生共同完成測試燃燒的竹條在反復呼吸的氣體和新鮮空氣中熄滅時間的實驗。
學生匯報熄滅順序。
提問:實驗現象證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人吸入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談話: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請同學們把教材翻到P71,觀察《人體吸進去和呼出來的氣體成分比較》表,說說在人體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中哪些氣體發生了改變?
學生觀察並匯報。
引導學生總結:吸入的氧氣多,二氧化碳少;呼出的二氧化碳多,氧氣少。
(3)認識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氣體交換
談話:出示人的呼吸系統圖,說明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氣體交換,我們的肺就是一個氣體交換站。人體需要的氧氣由肺吸入後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全身各處加以利用,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再排出體外。因此,人吸進的空氣中的氧氣多,二氧化碳少;而呼出的氣體中的氧氣少了,二氧化碳多了。
(4)認識運動量加大呼吸和心跳會加快的原因
談話:運動量加大時呼吸和心跳為什麼會加快呢?請大家試著解釋一下。
學生回答。
(三)了解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肺活量能加大
談話:同學們,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比不經常運動的人的肺活量大,也就是他們每次吸進的空氣比不經常運動的人的多,得到的氧氣也多,爆發力也就強。比如運動員的肺活量能達到5500毫升,而常人只有3500毫升。我們雲南省在全省的范圍內開展「三生」教育,「三生」課要求我們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我們現在通過體育鍛煉,增加自己的肺活量,鍛煉我們的意志,鍛煉好身體,這是不是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呢,所以大家要把身體練得棒棒的,你們有信心嗎?
板書設計:
跳動起來會怎樣?(一)
運動量增加 →呼吸、心跳速度加快
↓
消 吸入 氧氣 多 二氧化碳 少
耗
大 氣體交換
量 呼出 氧氣 少 二氧化碳 多
氧
氣
附:學生活動記錄表、大統計表
呼吸、心跳次數記錄表
第 實驗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