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寫作文 高一關於聖雄甘地
愛因斯坦說,將來的一代人,可能很少有人會相信在我們的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甘地這樣一位有血有肉的人。是的,當我凝視這個乾瘦的老頭時,當我閱讀他的瑣碎而又艱難的抗爭時,感受到的是民國歷史般的平淡和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更傾向於把他的成就與名譽歸之於那個時代的弱智與落後,用我們這個時代的繁華的物質成就來貶低那個時代的苦行僧般的精神成就。而這樣的判定的結果,使我們更加難以理解甘地,更加難以理解他的成就的原因,甚至把愛因斯坦所說的甘地這樣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當做是一句反話。這樣一個虛幻的與當代完全格格不入的人怎麼會是有血有肉的人呢?
世界就是這樣,當事物成就之後,成就的巨大光環會蓋過所有造就他的原因。甘地的成功僅僅肇源於他的誠實,他的人格的力量,他對人性的信心,他對人的愛。所以當甘地面臨問題時,他就更傾向於用個人的人格的力量和對人性的信心來解決問題。而在現實中的與殖民統治者對抗的過程中,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進展,從而使甘地更加堅信:待人公正,就能很快地得到公正。
孤獨的英雄——甘地
多年前就在文科樓四樓的教室看過甘地傳,當時左盼右顧的,沒有仔細看到心裡去,只是覺得這個甘地好傻啊,每當他手裡再沒有武器的時候,他就絕食抗議。絕食是他手裡最後一張牌,發牌的動作卻如此尷尬而無力。
現在重新看甘地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了三個小時,突然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當年怎麼認為甘地手中沒有武器呢,他最大並且最強有力的武器就是非暴力,絕食也不是他最後一張牌,絕食是他抗議的途徑和手段。這一舉動何其悲壯。他總是以一個人的力量企圖顛覆英帝國的入侵,企圖扭轉印巴暴亂的頹勢。
甘地以他弱不禁風的身軀持續著絕食的抗爭,他的妻子一直陪伴左右,默默落淚。在甘地的世界裡,愛情沒有風花雪月,愛情必須服從戰爭甚至為了戰斗不惜隕滅才有意義。甘地的妻子從一開始就伴其左右,丈夫去到哪裡,她就跟到哪裡,丈夫作演說,她就在一旁打氣,丈夫倒下了,她接著丈夫的事業繼續前行。直到妻子去世,甘地緊緊握著妻子雙手,黯然淚下,才讓人深刻感受到他們的愛情,如此轟轟烈烈。
甘地的偉大,不在於他提出的非暴力不抵抗多麼明智和驚世駭俗,這種信念的提出,總讓人覺得是不得已而為之。他的偉大,是因為他能夠守住這一信念,不管用何種方法,都堅持到底,至死抗爭。這是個孤獨的英雄人物,腦子里頭有超出凡人的信念和毅力。歷史,總多虧了這些英雄,乖張、果敢而百折不撓,才有了後人品頭論足、自以為傲的資本。
甘地語錄:
"Nonviolence is the greatest force at the disposal of mankind. It is mightier than the mightiest weapon of destruction devised by the ingenuity of man."
非暴力是人類最偉大的武器,比世界上最有殺傷力的武器還更有威力。
"Strength does not come from physical capacity. It comes from an indomitable will."
力量不是來自身體上的,而是來自不屈不撓的精神。
"Satisfaction lies in the effort, not in the attainment."
滿意在於努力,不在於達到。
"A nation that is capable of limitless sacrifice is capable of rising to limitless heights. The purer the sacrifice the quicker the progress."
一個國家的綜合能力不是在於無限制的犧牲,而是在於無限制的增長。越純的犧牲表示進步就越快。
"Truth is God and God is truth."
真理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真理。
"Where there is love, there is life; hatred leads to destruction."
有愛的地方就有生命,仇恨導致毀滅。
"Truth, purity, self-control, firmness, fearlessness, humility, unity, peace, and renunciation-these are the inherent qualities of a civil resister."
真理,純潔,自我控制,堅定,無畏,謙卑,團結,和平,是一個反抗者必須具備的品質。
"Non-cooperation is a protest against an unwitting and unwilling participation in evil."
不合作是抵抗敵人最好的辦法
"You will eat not to satisfy your palate but your hunger. A self-inlgent man lives to eat; a self-restrained man eats to live."
吃飯不是為美味而吃,而是餓了才吃。自我放縱的人活著為了吃飯,自我剋制的人吃飯為了活著。
"Honest differences are often a healthy sign of progress."
誠實的區別通常是進步的健康信號。
"Love is the strongest force the world possesses, and yet it is the humblest imaginable."
愛是世界上最強有力的力量,同時也是最卑下的想像。
"It does not require money to be neat, clean and dignified."
無須用錢來使其優雅、純潔和顯貴。
"Cowards can never be moral."
懦夫是沒有這種精神的。
"To forget how to dig the earth and tend the soil is to forget ourselves."
忘卻如何挖掘地球和保護土地等於忘了自我。
Ⅱ 有關於聖雄甘地的全面介紹嗎
http://ke..com/view/18595.html?wtp=tt
網路上的甘地介紹: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目錄
經歷
個人生活信條
榮譽頭銜
藝術作品中的甘地
其他
語錄
甘地小故事兩則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英文: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古吉拉特語: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張,也就是他說的「nonviolent protest」,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通過「非暴力」的公民合作,甘地使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這也激發了其他殖民地的人們起來為他們的獨立而奮斗。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或者更准確一點是聯邦(因為「英」這個前綴於1946年沒有了,變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英語譯成「truth force」,意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 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運動人士,如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 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 他正式地在印度被給予如國家的父親榮譽;他的生日,十月 2 日, 在那裡被紀念如甘地 Jayanti ,國定假日, 而且紀念全世界的如國際日子的非暴力。
生於 1869年10月2日
英屬印度博爾本德爾
卒於 1948年1月30日 (78歲)
印度 印度新德里
政黨 印度國民大會黨
母校 倫敦大學學院
職業 律師、印度獨立運動領袖
[編輯本段]經歷
早期生涯
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爾本德爾(當時是印度的一個土邦,今屬古吉拉特邦管轄)的印度教家庭,他的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當時的土邦首相。他的母親,Putli,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他們是商人的後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十三歲時,他和同歲的Kastur成婚。他們有四個孩子,全是男孩。Harilal Gandhi, 生於1888年;Manilal Gandhi,生於1892年;Ramdas Gandhi,生於1897年; 最小的Devdas Gandhi,生於1900年。甘地和他的妻子(1902年)
1888年,也就是他十九歲時,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在倫敦期間,他恪守著離開印度時母親對他的教誨,不吃葷和不酗酒。盡管他試圖英國化,例如,上舞蹈課程,但是他卻不吃房東太太給他的羊肉和捲心菜。她給他介紹了一家倫敦的素食餐館,在那裡,甘地了解並且成為了一個素食主義者。這可以認為是他有意識選擇非暴力的第一步。他參加了素食社團,並且當選執行委員會委員,他還成立了一個地方分會。 據他說,這給了他組織和運行社團很有價值的經驗。他遇到的素食主義者,有些是神智學社團的成員。神智學社團由Madame Blavatsky於1875年成立,作為大學兄弟會的一個延伸。他們致力於研習印度婆羅門教和佛教的經典。他們鼓勵甘地閱讀《薄伽梵歌》。此時,甘地還沒有皈依宗教,但是開始閱讀關於印度教,天主教和其它宗教著作。
回國後,他取得了英帝國的律師資格。他試圖在孟買作為律師工作。但是工作沒有起色。
南非的公民權利運動
1893年4月, 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的現狀,很是灰心。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於是他開始抗議和游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抗議的對象擴展到針對全體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里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了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The Black Act),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1913年9月,他參加了一場抗議不按照天主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
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在南非的這些年裡,甘地從《薄伽梵歌》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汲取靈感。托爾斯泰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轉變成了一個個人形式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 甘地翻譯了托爾斯泰的《給一個印度人的信》。這封信是托爾斯泰在1908年寫給一個激進的印度民族主義者的。他們一直通信到1910年托爾斯泰去世為止。托爾斯泰的信引用了《韋達經》的印度哲學和印度教大神毗濕奴(此神的中文譯名很不統一)的名言來表達他對逐漸高漲的印度民族主義的看法。除此之外,甘地還受到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作品《論公民的不服從》的啟發。總之,在南非的歲月是甘地作為一個社會政治活動家的形成時期。 此時公民不服從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術開始形成。
一戰時,甘地回到了印度,在那裡他發動運動,號召印度人參加英印陸軍。他認為這樣表現對英國的忠誠就會使英國同意印度作為英帝國的一個自治政體而達到印度自治。但是,這沒有成功。
印度獨立運動
一戰後,他參與了國大黨的獨立運動。他以他的公民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的政治主張,獲得了世界范圍的關注。他被英國當局多次逮捕。例如,1922年3月18日, 他因為他領導的公民不服從判刑六年,但是只是服刑兩年。
甘地別的成功的獨立運動的戰略還有swadeshi政策,即抵制外國產的商品,特別是英國產品。與此相關的還有他的關於所有印度人應該穿土布的宣傳。反對用英國的織布。甘地宣傳說印度婦女,不論貧富,應該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織布,來支持獨立運動。那時很多人認為這些獨立運動這些事,不適合婦女參加。甘地的這個策略把婦女加入到獨立運動中來。
1919年的阿姆利則血案後,他支持獨立的立場更加堅決。當時英國政府和廓爾喀雇傭兵向和平政治集會的人群開槍, 數以百計的錫克教徒,印度教徒,還有穆斯林被殺。除了抵制英國產品外,甘地還極力鼓勵人們抵制英國學校,法律機構,辭退政府工作, 拒絕繳稅, 拋棄英國給的稱號和榮譽。
1920年4月,他當選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1921年12月,他又被授予國大黨在同盟內的執行代表。在他的領導下,國大黨重組,制定了新的章程。 新黨章規定他的目標是爭取獨立。任何人只要交納一定的象徵性費用就可以入黨。用來規矩和管理混亂無序的運動的委員會的層次結構也被建立。國大黨由一個精英組織轉變成了一個大眾化政黨。
1922年,在Chauri Chaura,Uttar Pradesh暴發暴力事件後,甘地暫時取消了他的不服從運動。 他轉向社會活動。 在Ajmedabad建立了Sabarmati Ashram(高僧修行所),還有報紙「年輕的印度」(Young India)。他為歷史上被踐踏的種姓爭取平等的權利,尤其是為賤民(他稱之為「神的孩子」)爭取權利。
甘地再次參加獨立運動是在1930年。國大黨當時拜訪他,希望他領導另一場大規模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他於是在1930年3月21日到4月6日領導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運動—為了抗議殖民政府的食鹽公賣制,甘地從德里到Ahmedabad遊行達400公里, 被稱之為德里遊行(或稱「鹽隊」)。 數以千計的人們徒步到海邊自己取鹽而不是給政府交稅。
他1915年回印度,並很快地成為正在從事獨立運動的國大黨的領袖。通過聯合抵制英貨,甘地促進了印度農村工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宣傳非暴力抵抗,來抑制恐怖活動的暴虐,雖然他不能阻止這些恐怖活動。
雖然他經常攻擊英國政府,但是他一直聲明他尊重英國人。因此大多英國人也佩服他,雖然他們並不明白甘地做事的內因。
微笑的甘地甘地開始穿了一道纏腰布在印度鄉下四處演講,鼓勵使用手紡車來解除印度對蘭開夏(Lancashire)紡織廠的依賴。
1933年5月8日,甘地開始了為期21天的絕食抗議英國政府對印度的壓迫。1934年夏天,他又進行了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絕食。1939年3月3日他又在孟買絕食抗議印度的獨裁統治。
甘地選擇在國大黨內的繼任者是尼赫魯,就是後來的總理。尼赫魯和他的政治對手Sardar Patel對於獨立的印度該走那條路公開承認有不同意見。但是甘地更相信尼赫魯能建立保障印度人民自由的政府。
他曾先後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獄,在獄中通過絕食展開他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31年赴倫敦參加了有關印度將來的一次圓桌會議,但並沒有結果。到1942年,他相信獨立是印度唯一可能的出路。他與英國駐印度最後兩任總督(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和路易斯·蒙巴頓)合作制定了印度獨立和分治方案,於1947年8月15日公布。此時,甘地的許多追隨者開始尊稱他為「聖雄甘地」(mahatama Gandhi)。
二戰時期
1939年當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時,二戰爆發了。雖然甘地對法西斯侵略的受害者深表同情,但經與共和國大黨的同志們深思熟慮後,宣布印度不會支持表面上是為自由而戰的戰爭,盡管印度當時也還沒有自由。他聲稱如果戰後印度可以獨立的話,他會與英國並肩戰斗。英國政府的反應是完全負面的,而且他們還試圖給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製造裂痕。在二戰時甘地的獨立要求變得更加受到擁護。他起草了一個讓英國從印度退出的草案。這個草案立刻引發了印度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獨立運動。 這個運動導致了很多人被捕和史無前例規模的暴力。 甘地和他的支持者們清楚地說如果印度不能獨立,就不支持戰爭。這時,他甚至暗示他曾經想結束他對非暴力不可動搖的支持。他說:「他身邊這個有序的無政府比真正的無政府還差」。於是他於1942年8月9日在孟買被英國軍隊逮捕,關了兩年。
甘地認為成立自治政府的進度緩慢,於是加強了對英國政權的反抗。他經常被抓入監獄。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宣稱反法西斯同盟只能得到獨立的印度的支持。這是他最後一次入獄。
印巴分治與暗殺
印巴分治之前,宗教矛盾已非常尖銳。1946年8月16日,在加爾各答舉行的穆斯林抗議活動中,釀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大仇殺。仇殺持續近24個小時,造成5000人死亡,2萬人受傷。教派流血沖突還波及到比哈爾、孟買等地。在印巴分治過程中,最大最嚴酷的一次教派沖突,死亡100萬人以上。在印度,占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揮起大刀,砍向鄰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們也對附近的印度教徒進行血腥的屠殺,掠奪他們的土地,搶劫他們的財產。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離開原來的居住地,進行大遷徙,至1948年,流落在印巴各地的難民近1000萬。
甘地對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響。據說一次他一出現就使得雙方的沖突平息。他強烈反對任何把印度分成兩個國家的提議。
他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合作,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二戰之後, 甘地希望印度能夠獨立(Independence)並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但最後,為了印度獨立,甘地接受讓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的方案,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 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慶祝印度的獨立,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
面對錯綜復雜的宗教矛盾和教派沖突,甘地呼籲團結。他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和平相處於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的概念之內的。不管什麼教徒,都是朋友兄弟,同樣懷著良好的願望,大家能夠重新修好,重建家園。他號召印度教徒都應該贖罪,並首先從自己做起,決定把飲食控制在最低限度。
作為一名印度教徒,在教派沖突之後,他經常冒著生命危險走訪怒火熾盛的穆斯林村鎮,深入家庭,用好言勸慰穆斯林,告誡人們,人類惟一值得的復仇行動就是以善報惡。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懷去安撫人心,穩定人心,幫助他們捐棄前嫌,「重新點燃友愛之火」,「驅趕宗教偏見的惡魔」。
為了「打開諒解之心,感化對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經」,甘地決定再次運用絕食武器,制止印巴兩國領導人在克什米爾的爭斗。1948年1月13日,他開始絕食。
正當聖雄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動印度民眾實現宗教和睦時,一場以他為目標的暗殺行動正在悄悄進行。
早在1947年8月,一個名叫納圖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熱分子在一場小型集會上叫囂:「甘地的非暴力學說,將手無寸鐵的印度教徒置於敵人的魔爪之中。今天,印度難民正忍飢挨餓,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卻維護穆斯林壓迫者。印度婦女寧願焚身自殉也不願遭人姦汙,然而甘地卻聲稱:『受害者乃勝利者。』受害者中可能有我的母親!我們的祖國已經被肢解,成群的禿鷲正在撕吞她的軀體。光天化日之下,印度婦女慘遭蹂躪。但是,面對上述暴行,國大黨的懦夫們居然無動於衷。這種局面持續到何時才能結束?我們究竟能忍耐到何年何月?」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極右民族主義者頑固地反對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的政治主張,反對甘地的非暴力學說,主張建立一個印度教徒統治的國家,宣揚印度種族優於其他種族,妄圖重新建立大印度帝國。在他們設想的印度社會里,將沒有穆斯林一席之地。
但在1948年1月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前往一個祈禱會的途中被一個印度教狂熱分子南度藍姆·高德西槍殺。在中彈的灑滿花瓣的聖雄遺體在火化前一刻供人瞻仰瞬間,甘地還以手勢表示寬容兇手並為刺死他的人祝福。
聖雄遇刺的噩耗迅速傳遍全國,印度全國頓時沉浸在哀痛與悲傷之中。悲傷不已的尼赫魯向全國發表了演講:「我們生命的光明從此消失了,到處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說什麼,更不知道怎麼表達……」在加爾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塗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一邊不停地悲嘆:「聖賢業已涅盤,何時才能降臨一位像他那樣的偉人?」
[編輯本段]個人生活信條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個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獨身,默想,禁慾,一周有一天不說話,放棄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傳統服裝,用紡車紡紗,參與勞動。
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 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對於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傳「我的對於真理的實踐經歷」(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學和生活方式。
盡管他去倫敦時,嘗試吃肉,但是他後來變成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在倫敦求學時對此寫過幾本書。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義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鄉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他嘗試不同的飲食,最終相信素食足以滿足人體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長時間不進食,並以此作為政治武器。
在他三十六歲時,他禁慾,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禁慾主義者。禁慾是受印度教的影響。但是他沒有離婚。據說他的這個決定沒有同他的妻子討論,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
甘地每周一天不說話。他相信沉默帶給他內心的平靜。這來自於印度教中的力量來自於「沉默」(mouna)和「平靜」(「shanti」,梵語音譯。)。他在沉默靠在紙上寫字來交流。從他三十七歲開始的三年半里,甘地拒絕讀報紙。他認為塵世的喧囂比他的內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從南非的成功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後,他放棄了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夠被印度最貧窮的人接受。他宣揚使用家庭紡織的土布(khadi)。甘地和他的跟從者使用紡車自己紡的布做衣服。這對英國的權力集團是一個威脅。如果印度人因為沒有工作而空閑時,他們從英國那裡買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國的工業就空閑了。後來國大黨的黨旗中就有紡車圖案。
[編輯本段]榮譽頭銜
他的頭銜「Mahatma」,(一般漢譯為「聖雄」)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 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 卻常被誤以為是他的名字。這在他授予泰戈爾"Gurudev"的稱號,意即「偉大的導師」後,1915年印度詩人拉賓德拉那·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贈予他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於一身。
這個頭銜的使用在印度以外也被廣泛地接受, 可能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時代印度和英國的復雜關系。 無論如何,這個頭銜的廣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對甘地這樣一個對於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極其執著的人的廣泛接受相一致的。
[編輯本段]藝術作品中的甘地
關於甘地最出名的藝術作品應該是電影《甘地》。該片的導演是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主演是本·金斯利(Ben Kingsley),他的一半血統也是來自古吉拉特邦。電影「The Making of the Mahatma」展示的是他在南非的二十一年。主演是Rajat Kapur。
在英國,有幾座甘地的塑像,最著名的是在他學習法律的倫敦大學學院的附近的Tavistock Gardens。
在美國,舊金山的Ferry樓旁,休斯敦的Herman公園,紐約的Union Square,亞特蘭大的馬丁·路德·金紀念處,華盛頓特區Dupont Circle的印度使館附近,都可以看到甘地的塑像。甘地紀念碑,美國紐約中央公園
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羅那 和里斯本,也有甘地的雕塑。印度政府贈給加拿大的溫尼伯市一座雕塑,表達他們對將來安家與此的加拿大人權博物館的支持。
[編輯本段]其他
盡管甘地在1937年到1948年之間獲得過五次提名,但他始終沒有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多年以後,諾貝爾委員會對此公開表達過他們的遺憾。1948年甘地去世那年,諾貝爾和平獎並未頒發,原因是沒有適合的、活著的候選人;甘地死後,他的事跡,一直受到廣泛的評論。例如,作為大英帝國的例子,丘吉爾一次說:「見到甘地先生,……是令人作嘔,他曾是一個妨害治安的Middle Temple出來的律師。現在在東方作出苦行僧的樣子,半裸的在總督府前遊行,卻出名了」。與此相反,愛因斯坦這樣評論甘地:「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歷史上竟走過這樣一副血肉之軀。」(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scarcely believe that such a one as this walked the earth in flesh and blood.)他又說:「我認為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們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1999年《時代》雜志將其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第一名是愛因斯坦,第二位世紀風雲人物是羅斯福總統,印度的甘地列第三位,他是以個人之力抗拒專制、拯救民權和個人自由的象徵。
甘地的貢獻不會被人們遺忘。他的孫子,Arun Gandhi和Rajmohan Gandhi,甚至他的重孫,Tushar Gandhi也是社會政治活動家,為了世界上的非暴力而努力。
甘地與印度的政治家族甘地家族無關。在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和Feroze Gandhi結婚後,這個政治家族才採用甘地這個姓氏。
[編輯本段]語錄
1. 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
原文: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
2. 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會死去一般活著。要學習就要好像你會永遠活著一般學習。(11月5日名言)
原文: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3. 生由死而來。麥子為了萌芽,它的種子必須要死了才行。
4. 國家都是由苦難中產生的。
5. 不使用暴力,是謙遜的極限。
6. 如果我們能發展意志力,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不再需要武裝力量了。
7. 無數的例子讓我深信,上帝終將拯救那些動機純正的人。
8. 祈禱不是要求,而是靈魂上的渴望。
9. 懦夫是不會有愛的,愛是勇者的特性。
10. 就是因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會對別人的死亡流下眼淚。
11. 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
12. 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13. 貧窮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14. 手段的不純潔,必然導致目的的不純潔。
15. 我的人生就是我想要傳達的信息。
16.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滿每個人的慾望。
[編輯本段]甘地小故事兩則
1、老師的暗示
甘地小時候並不聰明,從小學到中學,他的成績都不是很好。可是他一點兒也不頑皮,是個誠實害羞的孩子。 有一天,一位督學到甘地的學校檢測學生的英文水平。他讓學生們聽寫了五個英語單詞,甘地寫對了四個,就是「茶壺」這個詞不會拼。正當甘地皺著眉頭冥思苦想的時候,老師剛好走到他旁邊。老師用腳尖輕輕地碰了一下他的椅腳,暗示他去偷看旁邊同學的卷子,可甘地繼續低著頭想,不願看別人的答案。 結果,大家都考了滿分,只有甘地一個人考了八十分。督學走後,老師把甘地叫到面前,說:「傻孩子,偶爾作弊一次又有什麼關系呢?如果你也能拿滿分的話,我們就可以受到表揚了。」 可甘地堅持認為自己那樣做是正確的,抄襲就是不對,倒是老師讓他作弊,讓他感到非常難過。
2、湊雙完好的鞋子
一天,甘地坐火車,不小心把自己穿著的一隻鞋子掉在鐵軌上了。此時,火車已經轟隆隆地啟動了,他已不可能下車去撿那隻鞋子。 旁邊的人看到甘地沒了一隻鞋子,都為他可惜。忽然,甘地彎下身子,把另一隻鞋子脫下來,扔出了窗外。身邊的一位乘客看到他這個奇怪的舉動,就問:「先生,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甘地笑了笑,慈祥地說:「這樣的話,撿到鞋子的窮人,就有一雙完好的鞋子穿了。」
對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評價
積極性: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運動,束縛了人民的手腳,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甘地始終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
Ⅲ 請進入回答 謝謝
聖雄甘地
聖雄甘地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1869年10月日—1948年1月30日), 也稱作「聖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也就是他說的「satyagraha」,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通過「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這也激發了其他殖民地的人們起來為他們的獨立而奮斗。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或者更准確一點是聯邦(因為「英」這個前綴於1946年沒有了,變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英語譯成soul force,意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 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運動人士,如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 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
目錄
1 經歷
1.1 早期生涯
1.2 南非的公民權利運動
1.3 印度獨立運動
1.4 二戰時期
1.5 印巴分治與暗殺
2 個人生活信條
3 榮譽頭銜
4 藝術作品中的甘地
5 其他
經歷
早期生涯
甘地出生在西印度的港口城市博爾本德爾(當時是印度的一個土邦,今屬古吉拉特邦管轄)的印度教家庭,他的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當時的土邦首相。他的母親,Putli,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他們是商人的後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十三歲時,他和同歲的Kastur成婚。他們有四個孩子,全是男孩。Harilal Gandhi, 生於1888;Manilal Gandhi,生於1892;Ramdas Gandhi,生於1897年; 最小的Devdas Gandhi,生於1900年。
1888年,也就是他十九歲時,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在倫敦期間,他恪守著他離開印度時他的母親對他的教誨,不吃葷和不酗酒。盡管他試圖英國化,例如,上舞蹈課程,但是他卻不吃他房東太太給他的羊肉和捲心菜。她給他介紹了一家倫敦的素食餐館,在那裡,甘地了解並且成為了一個素食主義者。這可以認為是他有意識選擇非暴力的第一步。他參加了素食社團,並且當選執行委員會委員,他還成立了一個地方分會。 據他說,這給了他組織和運行社團很有價值的經驗。他遇到的素食主義者,有些是神智學社團的成員。神智學社團由Madame Blavatsky於一八七五年成立,作為大學兄弟會的一個延伸。他們致力於研習印度婆羅門教和佛教的經典。他們鼓勵甘地閱讀《薄伽梵歌》。此時,甘地還沒有皈依宗教,但是開始閱讀關於印度教,天主教和其它宗教著作。
回國後,他取得了英帝國的律師資格。他試圖在孟買作為律師工作。但是工作沒有起色。
南非的公民權利運動
1893年4月, 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的現狀,很是灰心。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於是他開始抗議和游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抗議的對象擴展到針對全體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里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了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The Black Act),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1913年9月,他參加了一場抗議不按照天主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
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說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在南非的這些年裡,甘地從《薄伽梵歌》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汲取靈感。托爾斯泰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轉變成了一個個人形式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 甘地翻譯了托爾斯泰的《給一個印度人的信》[1]。這封信是托爾斯泰在1908年寫給一個激進的印度民族主義者的。他們一直通信到1910年托爾斯泰去世為止。托爾斯泰的信引用了《韋達經》的印度哲學和印度教大神毗濕奴(此神的中文譯名很不統一)的名言來表達他對逐漸高漲的印度民族主義的看法。除此之外,甘地還受到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作品《論公民的不服從》的啟發。總之,在南非的歲月是甘地作為一個社會政治活動家的形成時期。 此時公民不服從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術開始形成。
一戰時,甘地回到了印度,在那裡他發動運動,號召印度人參加英印陸軍。他認為這樣表現對英國的忠誠就會使英國同意印度作為英帝國的一個自治政體而達到印度自治。但是,這沒有成功。
印度獨立運動
一戰後,他參與了國大黨的獨立運動。他以他的公民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的政治主張,獲得了世界范圍的關注。他被英國當局多次逮捕。例如,一九二二年三月十八日, 他因為他領導的公民不服從判刑六年,但是只是服刑兩年。
甘地別的成功的獨立運動的戰略還有swadeshi政策,即抵制外國產的商品,特別是英國產品。與此相關的還有他的關於所有印度人應該穿土布的宣傳。反對用英國的織布。甘地宣傳說印度婦女,不論貧富,應該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織布,來支持獨立運動。那時很多人認為這些獨立運動這些事,不適合婦女參加。甘地的這個策略把婦女加入到獨立運動中來。
一九一九年的阿姆利則慘案後,他支持獨立的立場更加堅決。當時英國政府和廓爾喀雇傭兵向和平政治集會的人群開槍, 數以百計的錫克教徒,印度教徒,還有穆斯林被殺。除了抵制英國產品外,甘地還極力鼓勵人們抵制英國學校,法律機構,辭退政府工作, 拒絕繳稅, 拋棄英國給的稱號和榮譽。
一九二零年四月,他當選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他又被授予國大黨在同盟內的執行代表。在他的領導下,國大黨重組,制定了新的章程。 新黨章規定他的目標是爭取獨立。任何人只要交納一定的象徵性費用就可以入黨。用來規矩和管理混亂無序的運動的委員會的層次結構也被建立。國大黨由一個精英組織轉變成了一個大眾化政黨。
一九二二年,在Chauri Chaura,Uttar Pradesh暴發暴力事件後,甘地暫時取消了他的不服從運動。 他轉向社會活動。 在Ajmedabad建立了Sabarmati Ashram(高僧修行所),還有報紙「年輕的印度」(Young India)。他為歷史上被踐踏的種姓爭取平等的權利,尤其是為賤民(他稱之為「神的孩子」)爭取權利。
甘地再次參加獨立運動是在一九三零年。國大黨當時拜訪他,希望他領導另一場大規模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他於是在一九三零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到四月六日領導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運動。從德里到Ahmedabad遊行達400 公里, 被稱之為德里遊行。 數以千計的人們徒步到海邊自己取鹽而不是給政府交稅。
他1915年回印度,並很快成為正在搞獨立的國大黨的領袖。通過聯合抵制英貨,甘地促進了印度農村工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宣傳非暴力抵抗,來抑制恐怖活動的暴虐,雖然他不能阻止這些恐怖活動。
雖然他經常攻擊英國政府,但是他一直聲明他尊重英國人。因此大多英國人也佩服他,雖然他們並不明白甘地做事的內因。
甘地開始穿了一道纏腰布在印度鄉下四處演講,鼓勵使用手紡車來解除印度對蘭開夏(Lancashire)紡織廠的依賴。
一九三三年五月八日,甘地開始了為期二十一天的絕食抗議英國政府對印度的壓迫。一九三四年夏天,他又進行了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絕食。一九三九年三月三日他又在孟買絕食抗議印度的獨裁統治。
甘地選擇在國大黨內的繼任者是尼赫魯,就是後來的總理。尼赫魯和他的政治對手Sardar Patel對於獨立的印度該走那條路公開承認有不同意見。但是甘地更相信尼赫魯能建立保障印度人民自由的政府。
他曾先後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獄,在獄中通過絕食展開他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31年赴倫敦參加了有關印度將來的一次圓桌會議,但並沒有結果。到1942年,他相信獨立是印度唯一可能的出路。他與英國駐印度最後兩任總督(韋維爾和蒙巴頓)合作制定了印度獨立和分治方案,於1947年8月15日公布。此時,甘地的許多追隨者開始尊稱他為「聖雄」。
二戰時期
一九三九年當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時二戰爆發了。雖然甘地對法西斯侵略的受害者深表同情,經與共和國大黨的同志們深思熟慮後,宣布印度不會支持表面上是為自由而戰的戰爭,盡管印度當時也還沒有自由。他聲稱如果戰後印度可以獨立的話,他會與英國並肩戰斗。英國政府的反應是完全負面的,而且他們還試圖給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製造裂痕。在二戰時甘地的獨立要求變得更加得到擁護。他起草了一個讓英國從印度退出的草案。這個草案立刻引發了印度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獨立運動。 這個運動導致了很多人被捕和史無前例規模的暴力。 甘地和他的支持者們清楚地說如果印度不能獨立,就不支持戰爭。 這時,他甚至暗示他想結束曾經不可動搖的他對非暴力的支持。他說:「他身邊這個有序的無政府比真正的無政府還差」。於是他於一九四二年八月九日在孟買被英國軍隊逮捕,關了兩年。
甘地認為成立自治政府的進度緩慢,於是加強了對英國政權的反抗。他經常被抓入監獄。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宣稱反法西斯同盟只能得到獨立的印度的支持。這是他最後一次入獄。
印巴分治與暗殺
甘地對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響。據說一次他一出現就使得雙方的沖突平息。他強烈反對任何把印度分成兩個國家的提議。
他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合作,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二戰之後, 甘地希望印度能夠獨立並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但最後,為了印度獨立,甘地接受讓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的方案,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 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慶祝印度的獨立,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
一些人不滿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絕他的非暴力哲學。當印度人和穆斯林人又開始暴亂沖突,甘地開始了他的第十四次絕食,告示大家直到停戰之後他才會進食。他成功使局勢一度穩定。但在1948年1月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前往一個祈禱會的途中被一個印度教狂熱分子南度藍姆·高德西槍殺。在後來的審判中,南度藍姆·高德西自稱:「在我開槍前,我真心祝福他(甘地)並當面恭敬地向他鞠躬。」
個人生活信條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個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獨身,默想,禁慾,一周有一天不說話,放棄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傳統服裝,用紡車紡紗,參與勞動。
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 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對於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傳「我的對於真理的實踐經歷」(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學和生活方式。
經過他去倫敦時,嘗試吃肉,但是他後來變成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在倫敦求學時對此寫過幾本書。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義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鄉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他嘗試不同的飲食,最終相信素食足以滿足人體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長時間不進食,並以此作為政治武器。
在他三十六歲時,他禁慾,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禁慾主義者。禁慾是受印度教的影響。但是他沒有離婚。據說他的這個決定沒有同他的妻子討論,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
甘地每周一天不說話。他相信沉默帶給他內心的平靜。這來自於印度教中的力量來自於「沉默」(mouna)和「平靜」(「shanti」,梵語音譯。)。他在沉默靠在紙上寫字來交流。從他三十七開始的三年半里,甘地拒絕讀報紙。他認為塵世的喧囂比他的內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從南非的成功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後,他放棄了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夠被印度最貧窮的人接受。他宣揚使用家庭紡織的土布(khadi)。甘地和他的跟從者使用紡車自己紡的布做衣服。這對英國的權力集團是一個威脅。如果印度人因為沒有工作而空閑時,他們從英國那裡買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國的工業就空閑了。後來國大黨的黨旗中就有紡車圖案。
榮譽頭銜
他得頭銜「Mahatma」,或「聖雄」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 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 卻常被誤以為是他的名字。這在他授予泰戈爾"Gurudev"的稱號,意即「偉大的導師」後,1915年印度詩人拉賓德拉那·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贈予他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於一身。
這個頭銜的使用在印度以外也被廣泛地接受, 可能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時代印度和英國的復雜關系。 無論如何,這個頭銜的廣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對甘地這樣一個對於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極其執著的人的廣泛接受相一致的。
藝術作品中的甘地
關於甘地最出名的藝術作品應該是電影《甘地》。該片的導演是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主演是本·金斯利(Ben Kingsley),他的一半血統也是來自古傑拉特邦(Gujarat)。電影「The Making of the Mahatma」展示的是他在南非的二十一年。主演是Rajat Kapur。
在英國,有幾座甘地的塑像,最著名的是在他學習法律的倫敦大學學院的附近的Tavistock Gardens。
在美國,舊金山的Ferry樓旁,休斯敦的Herman公園,紐約的Union Square,亞特蘭大的馬丁·路德·金紀念處,華盛頓特區Dupont Circle的印度使館附近,都可以看到甘地的塑像。
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羅那 和里斯本,也有甘地的雕塑。印度政府贈給加拿大的溫尼伯市一座雕塑,表達他們對將來安家與此的加拿大人權博物館的支持。[2]
其他
盡管甘地在1937年到1948年之間獲得過五次提名,但他始終沒有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 多年以後,諾貝爾委員會對此公開表達過他們的遺憾。 在一九八九年當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委員會主席說「此獎之一部分紀念莫罕達斯·甘地」。
諾貝爾電子博物館有一篇文章討論此事。 [3]
甘地的活動,一直受到廣泛的評論。 例如,作為大英帝國的例子,丘吉爾一次說:「見到甘地先生,……是令人作嘔,他曾是一個妨害治安的Middle Temple出來的律師。 現在在東方作出苦行僧的樣子, 半裸的在總督府前遊行,卻出名了」。 與此相反,愛因斯坦這樣評論甘地:「或許,後人會很難相信,像甘地這樣的人竟曾經在地球上存在過」。
甘地的貢獻不會被人們遺忘。 他的孫子,Arun Gandhi和Rajmohan Gandhi,甚至他的重孫,Tushar Gandhi也是社會政治活動家,為了世界上的非暴力而努力。
甘地與印度的政治家族甘地家族無關。 在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和Feroze Gandhi結婚後,這個政治家族才採用甘地這個姓氏。
Ⅳ 心泉閱讀答案
1、在閱讀中品味泉(原文有「泉是古詩文中極富韻致的意象」);在生活中追尋泉(原文有「我版曾在旅途中邂逅泉權」);從心靈中感受泉(原文有「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最要緊的是心間不能沒有一泓清泉」「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應有泉」)。 2、 「浸」字既再現了月光的晶瑩透明、無處不在,也寫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3、還我以潔凈、剛健、平和;使我更和諧靈敏地感應生命;指引我人生前進的方向。 4、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過對心泉的創造、觀照、傾聽,人們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純凈,生命更加鮮活豐盈,人生更加充實美麗 5、點出文學藝術作品的名稱;簡單概括其內容或主旨;說出作品對自己精神上的正面影響,體現「洗禮」的效果。
Ⅳ 簡單語文閱讀,在線等,就一題:心泉的含義是什麼
樓主你辛苦了。。。
Ⅵ 聖雄甘地信什麼教
甘地最後皈依了印度教,但是他的宗教哲學思想卻不是單一的.
甘地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1888年,也就是他十九歲時,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在倫敦期間,他恪守著他離開印度時他的母親對他的教誨,不吃葷和不酗酒。盡管他去倫敦時,嘗試吃肉,但是他後來變成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在倫敦求學時對此寫過幾本書。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義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鄉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他嘗試不同的飲食,最終相信素食足以滿足人體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長時間不進食,並以此作為政治武器。
在此期間他遇到升一素食主義者,有些是神智學社團的成員。神智學社團由Madame Blavatsky(布拉瓦茨基夫人,俄國貴族出身)於1875年成立,作為大學兄弟會的一個延伸,他們致力於研習印度婆羅門教和佛教的經典。這些人鼓勵甘地閱讀《薄伽梵歌》。此時,甘地還沒有皈依宗教,但是開始閱讀關於印度教,天主教和其它宗教著作。後來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 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對於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傳「我的對於真理的實踐經歷」(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學和生活方式。
在他三十六歲時,他禁慾,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禁慾主義者。禁慾是受印度教的影響。但是他沒有離婚。據說他的這個決定沒有同他的妻子討論,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
Ⅶ 喬治·華盛頓、甘地、孫中山都被本國人民尊為「國父」,三人都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進行了不懈努力。閱讀材
(1)理由:復華盛頓為美國的建制立和國家的民主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2分)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為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追求印度的獨立作出了突出貢獻,並且為消除種姓制度、宗教紛爭以穩定社會秩序而斗爭;(2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並為捍衛共和進行不懈斗爭。(2分)
(2 )目標:爭取印度的民族自治。(1分)主要事跡:同英國政府不合作、手紡車運動(土布運動)、食鹽運動、絕食祈禱(寫出二點即可,任答一點即得1分,共2分)。 (3)道路(思想):孫中山:暴力革命(1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1分)。成因:孫中山改良道路受阻(1分);甘地受到「仁愛」、宗教思想的影響較深(1分)。 Ⅷ 甘地究竟是怎樣的不抵抗
首先,我不贊成不仔細看清楚樓主的問題就盲目復制的人。 Ⅸ 有關甘地的故事 甘地的故事: 甘地全名叫做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 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 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 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9)聖雄甘地語文閱讀答案擴展閱讀: 1893年4月,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的現狀,很是灰心,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 於是他開始抗議和游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抗議的對象擴展到針對全體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 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里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了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 1913年9月,他參加了一場抗議不按照天主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Ⅹ 閱讀題《心泉》答案!!!急!!
標准答案:1.在閱讀中品味泉(原文有「泉是古詩文中極富韻致的意象」);在生活中追尋泉回(原 與聖雄甘地語文閱讀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