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恐龍在我們頭上飛縮句為恐龍飛,對嗎
對,恐龍飛。
句子抄成分分析:
恐龍(主語,說明句子的主角)在我們頭上(狀語,說明謂語的處所)飛(謂語,說明主語怎麼了)。
縮句是保留主謂賓,去除定狀補。所以縮句是:恐龍飛。
至於在......上,在......里,在......旁,都是指示處所的關聯詞,作狀語等修飾用,應該縮掉。
除非單獨的「在」字作為指示時間程度出現時才不縮,例如:「恐龍在自由地飛」,縮句就應該是「恐龍在飛」。
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❷ 恐龍在我們頭上飛告訴我們一個科學道理是什麼
恐龍在我們頭上飛告訴我們一個科學道理是鳥是恐龍變的
赫胥黎提出了「鳥是恐龍變的」假說,奧斯特隆肯定了這個假說,季強用中華龍鳥化石證明了這個假說。
❸ <恐龍在我們的頭上飛>中的季強取得這個重大發現的原因有哪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並能正確讀寫。
2.運用瀏覽和精讀的方法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鳥是恐龍變的」這一假說是如何得到證明的,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3.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並能用其中的詞語寫一段話。
教學准備
師生共同搜集有關恐龍的資料。
教材簡析
本文的敘述既有嚴謹的數字說明,又不乏有趣的故事情節,讓人讀來興味盎然。
課文的題目新奇,開始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課文先寫了「1999年,一位名叫季強的中國科學家震驚了世界。」為什麼會震驚世界?他的什麼研究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受到震動?這個話題吸引著學生迫不及待地往下讀。
原來,他的文章引發了一場世界科學家的大論戰——他提出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恐龍沒有滅絕,現代鳥類就是會飛的、長羽毛的恐龍。」這個話題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誰最早提出來的?讀到這里,人們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於是,文章回到了1857年的某一天,一向以發表驚世駭俗觀點聞名的32歲英國科學家赫胥黎,向世人公布了一個驚人的假說:鳥類是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接著,作者的思緒又來到了20世紀80年代,演化界的權威奧斯特隆先生通過研究也肯定:鳥是由恐龍演變而來的。至此,課文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兩條線索。這一部分,充分體現了課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的特點。
然後,作者筆鋒一轉——然而,奧斯特隆像赫胥黎一樣都沒有找到必需的化石標本作為證據。這又是一個懸念。接下來作者使用的是講故事式的情景敘述:1996年8月 12日,一個農民走進季強的辦公室……故事性的語言敘述使課文的文學性更突出,可讀性更強。
找到證據成為「恐龍在我們頭上飛」這一論點得到證實的轉折點。課文的9~12段對此進行了詳細陳述。終於,爭論結束了——1999年6月,英國《自然》雜志宣布:中華龍鳥的發現是解決鳥類起源問題的新曙光,龍鳥之爭結束。
全文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體,在介紹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能激發讀者的情感,引發讀者探索科學的興趣,啟迪讀者的思想。
建議本課教學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 第1、2段:這是文章的開頭部分,採用的是倒敘的方式:先告訴讀者事情的結果。因為這一結果轟動了科學界,因此把結果先寫出來,更能引起讀者的疑問,提起閱讀的興趣。讓學生通讀課文,思考: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龍鳥之爭」是怎樣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如何?「1999年,一位名叫季強的中國科學家震驚了世界。」為什麼會震驚世界?他的什麼研究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受到震動?帶著這個問題讀這一部分,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
* 第3~5段:這一部分是寫英國科學家赫胥黎、演化界的權威奧斯特隆曾經提出了「龍鳥之爭」的觀點,但是因為證據不足而得不到人們的承認,因此引發了持續一個多世紀的「龍鳥之爭」。在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課文,勾畫出寫赫胥黎、奧斯特隆觀點的語句,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有條理地說說他們的觀點是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教師相機引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部分與第二段的一個句子「從這一年開始,在演化科研領域,科學家們心悅誠服地將心中的大師做了這樣的排列:赫胥黎—奧斯特隆—季強」之間的關系。
* 第6~11段:「龍鳥之爭」的關鍵是證據問題。這一部分以時間為序,講述了季強獲得證據、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鑒定證明的過程。在獲得證據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敘述性的語言,用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敘述了證據獲得的過程。在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鑒定證明這一部分,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闡述。要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從「科學家高度的敏感性」、「多次實地考察研究」、「季強帶著中華龍鳥化石標本到了美國蒙大拿大學」等詞句去體會科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息的探索精神。
* 第12~13段:這部分和第一部分前後照應。要聯系前文,體會為什麼「龍鳥之爭」的結果會震撼全世界,它在科學界有著什麼樣的重要地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體會科學家研究成功以後的喜悅與興奮。
* 課後第1題:目的在於讓學生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可採用先瀏覽了解大意,再用細讀深入理解的方法。課文的記敘採用了倒敘。而寫中國科學家季強在赫胥黎、奧斯特隆研究的基礎上,獲得證據、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鑒定證明,最後讓所有人承認一個令人驚訝的科學事實:「恐龍沒有滅絕,現代鳥類就是會飛的、長羽毛的恐龍。」則是按照時間和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寫的。
* 課後第2題:季強證明赫胥黎假說的依據,是恐龍到鳥之間那個過渡性生物—「中華龍鳥」的化石。科學家執著探究、熱愛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人敬佩。
* 課後第3題:目的主要在於理解和運用。要在理解這幾個詞語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運用。
教學設計參考
一、激趣導入,初讀課文
1. 齊讀課題,圍繞課題,你想到哪些問題?(介紹恐龍的相關知識)
2. 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課文,然後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發生的事情。
二、精讀課文,感知理解
指名朗讀第1段。想想季強的什麼學說震驚了全世界?為什麼會震驚全世界?
三、細讀分享,深入理解
1. 「從這一年開始,在演化科研領域,科學家們心悅誠服地將心中的大師做了這樣的排列:赫胥黎—奧斯特隆—季強。」
2. 勾畫出寫赫胥黎、奧斯特隆觀點的語句,說說第二部分介紹的是什麼。自己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想法。
3. 第三部分: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理解季強獲得證據、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鑒定證明的過程。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體會科學家孜孜不倦、執著追求的精神。
農民拿來的化石有什麼特點?這與「龍鳥之爭」有什麼關系?
從「經過多次實地考察」等詞句中,你能體會出什麼? 我們再輕聲讀課文第二部分,把描寫科學家認真思索、執著探索的詞句勾畫出來,多讀幾遍去體會。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交流自己獨特的體會。
四、整體感悟,交流啟迪
引導學生讀最後部分。科學家取得了這樣令人激動不已的成功,回顧過去,他們經歷了無數冷嘲熱諷,在100多年裡前赴後繼、不懈追求,終於取得了成功。讀這一部分,你會和科學家們一起激動、一樣快樂。在讀、悟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充分談自己的看法,談自己的感受。教師適當點撥,啟發學生交流自己獲得的啟迪。
此時,你想對科學家說些什麼呢?寫一寫。
★ 一位名叫季強的中國科學家震驚了世界
季強,1951年出生於江蘇南通。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到中國地質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1988年取得博士學位。1990年獲得聯邦德國洪堡基金會獎學金,赴德跟隨盛肯堡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威力齊格勒導師讀博士後。在讀期間,由於研究成果卓著,多次受到德國科學界的褒獎。
1992年4月,季強謝絕導師的挽留,回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同年11月,季強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三年後,季強任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
1999年2月,奧斯特隆在美國耶魯大學為季強舉行大型新聞發布會,主題是「中國長羽毛的恐龍與鳥類起源」,奧斯特隆專門邀請了全世界500多名科學家出席新聞發布會。在會上,耶魯大學公布了蒙大拿大學馬利希瓦爾教授對中華龍鳥的化驗結果,全場歡聲雷動。第一天晚上,耶魯大學特別為季強舉行了「揚子之夜」的酒會,慶祝鳥類起源問題的徹底解決,慶祝季強對演化科研的偉大貢獻。會議進行了三天,每次開會前,大會執行主席奧斯特隆都要求到會的500多名科學家起立,為中國的季強熱烈鼓掌。
奧斯特隆猶嫌不夠,他又決定在6月23日以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名義再為季強開一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會如期舉行。全世界300多名科學家出席了會議,50多家新聞機構派來了記者,中國駐美大使館的官員到會為季強喝彩。25日就要出訪的美國總統柯林頓突然來到會場,他手舉刊有季強文章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高聲說:「這篇文章我看過,我現在知道了鳥是恐龍變的,中國遼寧西部發現的中華龍鳥是本世紀重大的科學發現。」
❹ 課文 恐龍在我們頭上飛 是一篇介紹什麼的文章
教材簡析
本文的敘述既有嚴謹的數字說明,又不乏有趣的故事情節,讓人讀來興味盎然,不忍釋卷。
課文的題目新奇,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恐龍在我們頭上飛」,讀到這個題目,學生自然會覺得有趣:恐龍不是早就沒有了嗎?怎麼會在我們頭上飛呢?新奇有趣的題目自然能吸引學生往下閱讀課文。這是這篇課文寫作上的第一個亮點。從題目開始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課文第1段,先寫了「1999年,一位名叫季強的中國科學家震驚了世界。」為什麼會震驚世界?他的什麼研究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受到震動?這又是一個令人充滿了解欲的話題,吸引著學生迫不及待地往下讀。哦,原來,他的文章引發了一場世界科學家的大論戰——他提出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恐龍沒有滅絕,現代鳥類就是會飛的、長羽毛的恐龍。」
這個話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誰最早提出來的?讀到這里,人們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於是,文章回到了1857年的某一天,一向以發表驚世駭俗觀點聞名的32歲英國科學家赫胥黎,向世人公布了一個驚人的假說:鳥類是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接著,作者的思緒又來到了20世紀80年代,演化界的權威奧斯特隆先生通過研究也肯定:鳥是由恐龍演變而來的。至此,課文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兩條線索。這一部分,充分體現了課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的特點。然後,作者筆鋒一轉——然而,奧斯特隆像赫胥黎一樣無奈,都沒有找到必需的化石標本作為證據。證據在哪裡?是如何找到的?這又是一個懸念。接下來作者使用的是講故事式的情景敘述:1996年8月12日,一個農民走進季強的辦公室,從布包里拿出一塊從自家園子里挖出來的70厘米×50厘米的石頭。故事性的語言敘述使課文的文學性更突出,可讀性更強。
找到證據成為「恐龍在我們頭上飛」這一論點得到證實的轉折點。課文的9~12段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陳述。找到了證明中華龍鳥是鳥的鐵證。終於,爭論結束了——1999年6月,英國《自然》雜志宣布:中華龍鳥的發現是解決鳥類起源問題的新曙光,龍鳥之爭已經結束。
全文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體,在介紹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能激發讀者的情感,引發讀者探索科學的興趣,啟迪讀者的思想。本課教學要求教師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結合重點詞句,了解「龍鳥之爭」的起因、經過、結果,感受科學家們探索不息的精神。
建議本課教學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第1、2段:這是文章的開頭部分,採用的是倒敘的方式:先告訴讀者事情的結果。因為這一結果轟動了科學界,因此把結果先寫出來,更能引起讀者的疑問,提起閱讀的興趣。讓學生通讀課文,思考: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龍鳥之爭」是怎樣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如何?「1999年,一位名叫季強的中國科學家震驚了世界。」為什麼會震驚世界?他的什麼研究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受到震動?帶著這個問題讀這一部分,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
第3~5段:這一部分是寫英國科學家赫胥黎、演化界的權威奧斯特隆曾經提出了「龍鳥之爭」的觀點,但是因為證據不足而得不到人們的承認,因此引發了持續一個多世紀的「龍鳥之爭」。在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課文,勾畫出寫赫胥黎、奧斯特隆觀點的語句,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有條理地說說他們的觀點是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教師相機引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部分與前面一個句子「從這一年開始,在演化科研領域,科學家們心悅誠服地將心中的大師做了這樣的排列:赫胥黎——奧斯特隆——季強」之間的關系。
第6~11段:「龍鳥之爭」的關鍵是證據問題。這一部分以時間為序,講述了季強獲得證據、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鑒定證明的過程。在獲得證據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敘述性的語言,用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敘述了證據獲得的過程。在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鑒定證明這一部分,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闡述。要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從「科學家高度的敏感性」、「多次實地考察研究」、「季強帶著中華龍鳥化石標本到了美國蒙大拿大學」等詞句去體會科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息的探索精神。
第12~13段:這部分和第一部分前後照應。要聯系前文,體會為什麼「龍鳥之爭」的結果會震撼全世界,它在科學界有著什麼樣的重要地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體會科學家研究成功以後的喜悅與興奮。
課後第1題:目的在於讓學生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可採用先瀏覽了解大意,再用細讀深入理解的方法。課文的記敘採用了倒敘。而寫中國科學家季強在赫胥黎、奧斯特隆研究的基礎上,獲得證據、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鑒定證明,最後讓所有人承認一個令人驚訝的科學事實:「恐龍沒有滅絕,現代鳥類就是會飛的、長羽毛的恐龍。」則是按照時間和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寫的。
課後第2題:季強證明赫胥黎假說的依據,是恐龍到鳥之間那個過渡性生物——「中華龍鳥」的化石。科學家執著探究、熱愛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人敬佩。
課後第3題:目的主要在於理解和運用。要在理解這幾個詞語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運用。
❺ 恐龍在我們頭上飛這一課的曙光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笑容燦爛帶著水紋,卻發現,但隱約可以判斷出是一隻鷹.突然,陽光猶如雪花落下時緩緩地照在我的臉上,無拘束地飛.突然間,仰望天空,自由地飛,飛,無拘無束,我不怕了,風箏飛向它想去的地方,有一個縹緲的聲音.
花兒放肆地開放,我想飛,小心地放著線團,一陣猛烈的風吹來,而我,晶瑩剔透的雨水在訴說著春天的細語時.終於.突然間,可是當我再去看那隻風箏的時候,那隻風箏是清一色的黑:風———箏,雖然我離風箏遠,我在河邊,靜靜地看著自己的風箏,我感覺到要抓住風箏很吃力,急速地眨著眼睛,最終只剩下我的風箏在飛,站在風里放著我的風箏,還是主人故意鬆手,我急忙看著那個主人,似乎在微笑,看到了燕子的身影,直到線團用完時,它們可以唱出自己的心聲,風灌滿了他的黑風衣,湛藍的天空,最後.在蒼藍的天空里,看著它離我越來越遠,像波浪一樣往我的心壁上敲擊———飛!
藍色的蜻蜓風箏在我的手中緊緊地握著,許多人都走了,追求我的夢想和陽光,怕它會突然隨著風從我的手中消失,我仍然站在那裡,接著又鬆了松,他依然靜靜地站在那裡,漲潮了,我的笑容猶如水波盪漾開來,因為我深切地感覺到,但它終究得回來,我的手握得更緊了,柳葉在風中溫柔地飄灑,我的手鬆了松,有一種可以超越一切的神力,風越來越大了!像那隻風箏一樣放肆地飛,風力大得讓我能清晰地聽到風吹動風箏發出的聲音.
太陽的余暉大片地灑在河水上,那是一種讓別人愉悅的美妙的聲音,我發現在不遠處還有一個人和我一樣,飛向我的理想,飛……
突然間,看見我的風箏在空中放肆地飛,雖然天色有些暗了,它飛的樣子很好看,我的陽光,很威武,在我的心裡,因為我,想看看他的反應,乾脆放開了.飛,我也笑了,那隻風箏不知是自己頑劣我羨慕它們,在這里緊牽著它,羨慕它們可以在天空自由地翱翔,小波浪擊打著我的褲腳.所以,我似乎在害怕,它已經隨著那陣風飛了,我輕輕地抬頭.有種感覺涌現在心裡,我還是把它放了出去
❻ 恐龍在我們頭上飛著一篇課文給了我的啟示是什麼
恐龍在我們頭上飛告訴我們一個科學道理是鳥是恐龍變的 赫胥黎提出了「鳥是恐龍變的」假說,奧斯特隆肯定了這個假說,季強用中華龍鳥化石證明了這個假說
❼ 恐龍在我們頭上飛的三位科學家的觀點分別是什麼
科學家一 (托馬斯·赫胥黎) 吃感恩節火雞時發現鳥類骨骼結構類似於恐龍,回提出鳥類是恐龍後答代假說
科學家二 (赫爾曼·馮·梅耶)給始祖鳥化石命名時發現始祖鳥骨骼結構更類似於恐龍,並支持托馬斯·赫胥黎的鳥類是恐龍後代假說
科學家三 (約翰·奧斯特倫姆)給恐爪龍命名是發現恐爪龍構造類似鳥類,並且也是溫血動物,證明
鳥類是恐龍後代假說
❽ 恐龍在我們頭上飛主要內容
真的
你說都發現了帶翅膀、羽毛、龍骨突的恐龍化石
鳥類能不是恐龍的後代版嗎權
鳥類是恐龍的後代已經被科學界證實
,,現在科學界主要研究恐龍是怎麼變成鳥類的
主要有地棲說和樹棲說兩種
既然恐龍進化成了鳥類
所以說恐龍在我們頭上飛咯……
❾ 恐龍在我們頭上飛作者簡介
你幾年級啊?沒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