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備課啊是古詩詞的
總的來說就是備學生的讀:在了解生字詞的基礎上先讀節奏
再讀出詩歌的內回容,即寫了哪些人、哪答些景、哪些事,
第三要讀出詩歌的所表達的感情
最後探討詩歌的創作技巧、表現手法,可從詩歌的構思、關鍵字詞句修辭等角度入手。
Ⅱ 古詩詞應該怎樣備課
詩詞的大意、詳細解釋、個別字意、中心思想、後人對詩詞的評論總得都知道吧
Ⅲ 有關勵志方面的古詩詞名言警句社團備課
誰道人生無再少,抄門前襲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讀書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
Ⅳ 古詩詞教學該教什麼,要如何教
1
資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詩詞看似短小,其實每一首都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要了解這些,就要從了解詩詞背景入手,課前指導學生進行資料收集。
1.作者背景
「境由心生」,文亦如此。作者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性格會產生不同的作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背景,有助於他們領悟詩詞背後的喜怒哀樂。
例如《泊船瓜洲》一詩,作於王安石晚年,他一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爭,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創作此詩時,他重返政治舞台,心中既有即將施展政治抱負的喜悅,又有面對險象環生的官場的無奈,便於長江之岸以詩寄情。
還有許多風格迥異的詩人,瀟灑如李白,入世如白居易,豪放如蘇軾……了解詩人的身世背景、個人經歷等均有助於學生把握作品的內涵。
2.時代背景
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由此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詞以唐宋為主,兼顧明清。在這一兩千年間,中國社會不停地發生著演變。安治、動亂……動盪的社會背景造就了古詩詞的演變與繁榮。
例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被稱 為「老杜」(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殊不知, 詩人創作此詩時正值唐朝社會由盛轉衰。歷經八年安史之亂,經歷了兩千多個日夜的漂泊,終於傳來了土地被收復的消息,杜甫怎麼能不喜極而泣、欣喜若狂呢?
可見,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任何一首古詩詞的誕生都是時代的映射。
3.人文背景
古詩詞中還有許多關於民俗、文化的介紹,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收集人文方面的資料。
如《元日》一詩提到了春節的習俗, 「桃符」「屠蘇」對於生活在現代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教師需要補充這方面的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再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提到的「茱萸」、《清明》一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原因, 如果教師引導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中的情感。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對詩詞的價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認識,學生的知識背景也會逐漸厚重起來。
2
學法引導——厚在策略
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古詩詞可以說句句如玉、字字珠璣。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真揣摩語言,品讀悟情。教師可以採用多種策略,進行學法引導,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能力。
1.讀通讀順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將詩 詞讀通、讀順。多種方式的朗讀是突破詩詞「點」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情感得到提升。一是可以范讀,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將學生帶入意境; 二是可以同學間合作讀,以檢查字音和節奏的正確性;三是可以個別讀,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學習、檢查,明確字音。靈活多樣的朗讀方法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地理解詩詞內容,是實現「短文厚學」的重要保障。
2.品味含義
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就可以進行詩詞內容的學習了。每首詩都有「文 眼」,俗稱重點字,也就是全詩的「點」。理解了這些字詞的含義便可「牽一發而動全身」,由「點」到「面」,體會詩詞的內涵。因此,品味關鍵詞語至關重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資料、看注釋、小組討論等途徑初步理解字詞含義, 同時進行策略上的指導,如換詞法。若要理解《清平樂?村居》「溪頭卧剝蓮蓬」 一句中「卧」字的精妙,可以讓學生把「卧」換成「躺」「趴」等其他詞,讓學生體會有何不同。這樣一來,學生便能更好地體會「卧」的情境和「卧」的情趣。
3.展開想像
在初步理解詞語含義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意境。這樣,文本才會更加厚實、飽滿。教師可以結合課前收集 的資料引導學生展開多方面的想像。
一是想像人物的內心活動。在教授敘事性詩詞時,引導學生想像人物的內心活動,可以使學生對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厚重。
比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詩人李白的性格展開想像:面對漸行漸遠的小船,李白會想什麼?學生可以從回憶、盼望、惆悵等不同角度去談自己的理解,這樣,詩中表達的送別的深情,不用教師強調,學生也能理解了。再如《長相思》一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性格展開想像:「風雪夜獨居軍營,詩人會想什麼?」對於十一二歲學生來說,家裡溫暖的床、母親的拿手菜甚至父親的責罵都是他們想像的內容,由己推人,學生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就不難理解詩中淡淡的思鄉之情了。
二是想像故事情節發展。進行這方面的想像,有助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讀寫結合,進行擴寫。如《贈汪倫》一詩,學生品味詞語含義後,就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像:「分別時,汪倫會唱什麼歌?」「聽到歌聲,李白會說什麼?會做什麼?」從多角度對故事情節進行擴展後,學生可以將二十八個字的詩歌擴展成上百字的現代文,學生的寫作水平也由此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三是想像特定環境。在對人物內心活動與故事情節展開想像的同時,還可以想像特定的環境背景。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在進行背景資料補充後,教師 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安史之亂時,人們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一切毀於戰火, 那是怎樣的景象?」「戰爭平息後,百姓的生活漸漸有了好轉,又會呈現怎樣的景象?」通常想像還原當時的歷史環境,詩人的欣喜若狂就不難理解了。特定的背景造就特定的作品,教師課前收集的資料此時可以「大展身手」,輔助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想像學習古詩詞,使原本枯燥、單調的古詩詞的課堂變得生動、飽滿起來。
4.明理知情
通過品味詞語含義、多角度想像,大部分學生都可以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與情懷。這是古詩詞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古詩詞教學的最高層次。為了達到這種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採用一些輔助手段。
一是用視頻資料輔助教學。在教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如果在學生想像、資料補充的基礎上,將杜甫老淚縱橫、喜極而泣的視頻給學生觀看,會更直接觸動學生心靈。
二是用音頻資料輔助教學。悠揚的古琴、琵琶、古箏等樂曲的使用,可以營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圍,優美的旋律有助於學生體會詩意、領悟詩情。
三是用板畫輔助教學。如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時,如果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綠柳、春雨等詩中所描繪的景物,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將詩中蘊含的情境之美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頭腦中。
總之,在讀熟、讀透詩詞的基礎上, 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背景資料展開豐富的想像,同時輔以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體會詩情、詩意, 這樣,古詩詞教學的課堂就會變得豐富、 厚重。
3
課後拓展——厚在積累
為了讓古詩詞教學變得厚重,內容與數量的積累尤為重要。
1.積累同一主題的不同詩文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大多按照統一主題歸類安排。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同類主題的其他古詩詞。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古詩詞,還可以通過拓展延伸豐富學生的知識。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思鄉主題的一組詩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 其他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詞;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描寫童年生活的一組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引入同主題的其他古詩詞, 增加學生的詩歌儲備量……長此以往,學生可以接觸、學習教材之外的許多篇目, 古詩詞的積累會不斷豐厚起來。
2.積累作者的其他詩文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風格,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在這方面進行補充。比如,學習李白的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補充閱讀詩人的其他作品,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人的豪放不羈;學習杜甫的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吟誦詩人的其他詩篇,充分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學習王維的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誦讀詩人的經典作品,理解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風格特點…… 總之,廣泛的詩歌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進而提高古詩詞修養。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背誦與記憶能力,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橫向、縱向積累,不但有助於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充分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還可以從內容與數量上使古詩詞教學變得厚重起來。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備課時廣泛收集資料,可以為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課堂上,通過多方式朗讀、多途徑品味詞語、多角度展開想像等教學策略,可以使古詩詞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課後,通過對同主題詩文與同作者不同作品的大量閱讀,從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豐富學生的古詩詞積累,由此達到古詩詞教學「短文厚學」的目的。
Ⅳ 怎樣讀懂一首古詩詞 教案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內能包含有解決這容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Ⅵ 古詩《送兄》的教案
《送兄》
別路雲初起,
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
不作一行飛。
作者:唐 七歲女。
《送兄》這首詩出自《全唐詩》,是一個七歲女童寫的一首五絕。全詩二十字,表達了小作者送別哥哥時依依不捨的深情。詩中寫景的氣氛和離別的心情相應,兄妹不忍分離與雁行齊飛對照,顯得自然、誠摯,藝術技巧相當高妙。
【譯文】
哥哥啊!這就是我們要分手的大路了。雲彩飛起,路邊有供人休息送別的涼亭。亭外,是秋葉在飄墜。而我最悲傷嘆息的就是,人,為什麼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總是排得整整齊齊,一同飛回家去的啊。
作品評析
關於這首詩,所傳甚少,獨在《全唐詩》方見之,對作者的介紹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實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無從考證,唯能全憑《全唐詩》註解了。《全唐詩》寫道:「女子南海人」,「武後召見,令賦送兄詩,應聲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斷,詩人是南海人,此詩出自唐武則天時代。
或許真是時勢造就,一個七歲女童,大堂之上,面對武後和群臣,應聲做詩,且情態如此逼真,字數如此儉約,不得不另後人仰慕。
此詩第一層:「別路」、「離亭」,相當於驛站,是古代送別、餞行的處所。點明地點,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鋪開。「雲初起」,要麼是清晨,要麼是傍晚,要麼是雨後天開。但一切景語亦為情語,一語雙關,亦指心中「愁雲初起」。「葉正稀」,結合下句中詩人觸景生情聯想到的「雁」來推斷,應該是在一個秋風蕭瑟的季節。秋風緊,黃葉飄零,「離亭」前的落葉,為秋風掃盪,漸次稀疏,著實蒼涼,著實沉重。
第二層:古人送別有折柳相送,寓「留」於「柳」的習俗。此處的葉,可能就是柳葉。前面不斷有人送別,使得柳條折盡,漸漸稀少,真是一條柳枝一片心。而現在,盡管柳條稀少,但她還是要再折一枝贈與兄長,此中惆悵叫人難以消受。至此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詩人靜靜地站立,眼望兄長漸去漸遠,馬蹄聲終於被重疊的山巒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對於人生、對於命運的自憐嘆惋。「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雁的遷徙,總是結隊成行,同出同歸。可是人迫於環境所限、條件所囿,而不能與兄隨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單,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誠為可嘆。並且,這一「歸」字可以做兩種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啟程外出。那麼,這里的「歸」便是「同出同歸」的意義了,詩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長身上,是對他一路風塵、外行凶吉的牽掛;一者:兩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籬下,或是流落他鄉。此時兄長啟程,回返故里,而獨留妹一人不與同歸,此間便更生出對故土、親人的思念,對身如浮萍、命如蟬翼的慨嘆。
濃濃情誼,如訴如泣,盡融於字里行間。而全詩寥寥數語,連題目僅二十二字。用字之儉約,另人折服。題目「送兄」,點明主旨,定下全詩的基調,是送別兄長。至於上面推測的種種情況,全無交代,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而與此相比,後來大詩人李白的《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單父主薄凝攝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橋卻回棲霞留飲贈之》等很多這樣的詩標題就大為失色了。此詩前兩句表明了地點和大致的時間,大肆渲染了送別的場景。心中的惆悵、離別的情懷躍然紙上,如江如河,翻湧不息,卻僅用了十個字;後兩句也是十個字,突出了「雁」、「一行」、「歸」,使得感情再次升華到一個相當高的層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對人生的慨嘆,對身世的質問,情長紙短,惜墨如金。
南朝江淹在《別賦》中說過,「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從古至今,離別詩一直都在詩篇中佔到了相當大的比重,在表現手法上也是各具風格、各至一家。對這一首也作一簡要的分析。「別路」、「離亭」形成對舉,一詠三嘆。在克儉如金的字數中,這算是潑墨如雲、大肆渲染了。為的是以景襯情,為下兩句做好鋪墊。而且詩人善於選取特景:「別路」、「離亭」、「雲」、「葉」等等,暗藏離愁別緒之情。緊接著,筆鋒陡轉,採用了電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將鏡頭對准天上的「雁」。當然,這里也許是虛寫。由「雁」的特性聯想到人,將二者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鮮明的對照,由此生發哀情,並且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也為讀者將全詩刻畫成了一幅雋永的畫面,印入讀者的腦海中。其意境深遠,空間開闊,且滿目皆蕭然,滿腔皆哀傷,滿腹皆愁緒,實在不能不說是詩人的高妙之處。且詩人時齡七歲,且為女子。在古代輕視女子,滿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她能如此善用這樣的藝術技巧,實在讓人費解,驚異。
再回到全詩,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璣,語言簡朴、明白如話,意境高妙。這樣的詩篇,在中國古詩詞中實在不可多得。難怪有人稱她為「神童」、「奇女子」,於情於理,都是當之無愧。
七歲女子
唐代武則天時期南海(今廣東一帶)人。其真實姓名、生卒時間皆無從考證。幼年即能詩,被後人稱為「女神童」「奇女子」。存世作品僅《送兄》詩一首,載於《全唐詩》。
Ⅶ 有什麼古詩句形容備課的
第一冊
一、次北固山下 唐朝 王灣(重點)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⒈寫歲末年初江邊景色用來感嘆歲月無情,徒增遊子無限鄉愁: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⒉表達鄉愁之情的句子: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詩中有一個對偶句,蘊含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這兩句詩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4.時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著時光的的流逝,蘊含自然理趣的詩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5.首聯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先寫「客路」,後寫「行舟」,寫出了人在他鄉、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
6.頷聯「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闊」與「失「哪個更好?「風正一帆懸」能否改為「風正數帆懸」?為什麼?
答:①「闊」字更好,它給人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也更響亮。★或「失」更好。它生動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
②不能改,詩人意在以「一帆懸」之小景襯「兩岸闊」之大景,改了就沒有這種效果了。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高考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林斌講英語完形填空 林斌講英語閱讀理解 李俊和講高中英語寫作
7.頸聯歷來為人們所欣賞,請選擇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答:A「生」「入」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富有生機。
B反映了時序的交替,蘊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透露出積極、樂觀、向上的感情。
8.本詩表達了漂泊在外的遊子對家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認為詩中的哪一處句子最能 突出地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為什麼?
答:最後兩句,詩人由歸雁想起鴻雁傳書的故事,心中湧起對故鄉洛陽的思念。
9.從這首詩看,詩人處在怎樣的境況之中?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遠離家鄉,漂泊江南水上。表達了漂泊中的孤獨情懷和思鄉之情。(可從「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鄉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等句看出)
10.前人評價「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你認為它「妙」在何處?
答: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現出春天的消息。寫景逼真,還蘊含一種生活哲理,突現了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給人以樂觀向上的鼓舞力量。
二、赤壁 唐朝 杜牧(07<<中考指南>>35頁 重點)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⒈假設東吳美女的命運表現東吳失敗後的屈辱。寫出了周瑜獲勝純屬於偶然的機遇的句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含機遇造人的哲理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詩中評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赤壁之戰)周郎指(周瑜),二喬分別是(孫策、周瑜的妻子大喬小喬)。
4.本詩構思別出心裁,請結合詩句內容作具體分析。(最後後兩句詩的妙處?)
答:A、此詩借一件古物「折戟」興起對歷史的慨嘆,以兩個美女象徵國家的命運,以小見大,巧妙自然。B、3、4句,詩人未從正面去評論這次戰爭勝敗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個與事實相反的假設,從而抒發了對歷史的感慨,角度新穎,思路奇特。
5.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 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
6.有人認為這首詩的第四句可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你怎麼看?
若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沒錯,但一點詩味也沒有了。杜牧運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一富於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正是此詩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
三、浣溪沙 北宋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① 子規:杜鵑鳥;②黃雞:白居易詩有「黃雞催曉」句,用以感嘆人生易老。
1.抒發感慨,表現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2.表明作者人生態度非常積極的句子:誰道人生難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3.表明人不要自嘆衰老應該振奮精神,充滿樂觀的句子: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iv>
4.有古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運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為什麼?請結合全詞進行簡要賞析。
答:同意。這里的「溪水西流」給作者極大的啟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輕嗎——體現了作者不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的態度。全詩體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5.「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已成為千古名句,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答: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似。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四、十五夜望月 唐朝 王建(07《中考指南》35頁 重點)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這首詩為什麼在表達表達思念之情的詩中表具一格?答:詩中詩人並沒有採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表來表達詩人的相思之情。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這首詩語言形象,意境深遠。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個字詞,請口味一番。(此題三個詞必須背上重要)
答:A「落」字新穎貼切,給人以動感,彷彿秋思隨著月亮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將詩人對月懷人的情思,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B、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一詞,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C、「樹棲鴉」三個字,朴實、簡潔、凝炬,既寫了鴉鵲棲息在樹上的情況,又烘託了月夜的寂靜。
3.古詩中寫月的詩句很多,請寫出兩句。
答:唐 張九齡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 王 維 《鳥鳴澗》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宋 辛棄疾 《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五、水調歌頭 北宋 蘇軾(側重背名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⒈詩人用月不能總圓,人不能總歡在這里來寬慰自己,表現他政治上雖受到打擊但是也不能消沉頹廢的句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⒉詩人希望彼此能情誼深長,在相隔很遠的地方仍能共享美好月色的幸福(祝願人們生活幸福)的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蘇軾的《水調歌頭》:詞中直接寫明月的詩句是: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記承天寺夜遊》中間接描寫月光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表達了作者曠達胸襟,表現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詞句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從"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來的。
5.寫明月來表達對人生美好祝願,道盡了千載離人心願的詞句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6."此事古難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六、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朝 韓愈(《中考復習指南》86頁重點)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詩中最為精彩描寫早春的綠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的詩句是:草色遙看近卻無。
2.這首詩表現早春特點的景物有哪些?答:小雨、草色等,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3.「近卻無」一詞好在何處?「近卻無」表現了詩人獨到的觀察體驗,早春時節春草嬌嫩細小,星星點點,遠看一片碧綠,近看卻時有時無,這三個字將初春小草的特點細致的表現出來。
4.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這首絕句的主旨。答:早春比暮春風光更好
5.請你談一談這首絕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答: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時節就是在它萌生的階段,它正朝著極盛方向前進,給人以希望和盼頭。
6.寫景須抓住事物的特徵,詩中1、2句寫出了早春怎樣的特點?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作者所寫的早春之景。
答:寫出了春雨細膩滋潤、春草若有若無的特點。
長安的大街,浸在濛濛的細雨中,雨絲是那樣輕細,那樣柔和,那樣滋潤,好像酥油一般。在細雨的滋養下,那草色,遠遠望去,碧色朦朧,極清極新極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覺得失卻了那綠色,但見細嫩纖小的草芽剛剛鑽出土面.
7.3、4句中「最」「絕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對早春特別喜愛的感情,也隱含著激勵人們珍惜早春美好時光的意思。
七、西江月 南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哇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詩中暢談豐收,歡快之情與自然之景融為一體的詩句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2.這首詞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答:這首詞充分反應顧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哇聲一片。」一句好在何處?答:作者通過嗅覺和聽覺捕捉了夏夜的景物特徵,將暢談豐收歡快之情與自然之景融為一體,給人印象鮮明而深刻。
八、《秋詞》劉禹錫>(2005年連雲港市中考已考 只背名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⒈表現不同腐朽勢力妥協奮斗向上的堅定信念的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劉禹錫的《秋詞》:贊美秋景勝春光的詩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九、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天河象徵封建禮教,這首詩寫的是天上神話,表達的是人間悲情。
十、《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朝 李白(重點)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⒈表現對遠方朋友的慰問,表現掛念友人命運之情無時不在,並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證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⒉本詩表達悲涼氣氛的句子:楊花落盡子規啼
3.正面寫詩人的愁緒,表達對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詩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4.第一句選取了楊花與子規兩個意象,有什麼作用?(1)楊花與子規兩個意象的作用是:點明時令,點明主旨,營造基調氣氛。楊花象徵離別與漂泊,子規啼聲悲哀。(2)「楊花」飄飛給人以漂泊之感,「子規」悲啼使人頓生離別之恨,通過特定的景物為全詩渲染了一種愁苦、凄涼的氣氛。
5.第二聯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聯把明月人格化,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思念與同情。
6.作者為什麼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因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於月,
朋友見月如見作者。
7.人們對這首詩後兩句尤為贊賞,請你說說其妙處。
答:詩人將月亮人格化,無知無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穎,令人回味無窮。
★《論語》專題:特別提示①《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於從正面學習,也善於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題發揮,教育弟子勤學好問的句子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④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⑤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⑥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⑦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⑧《論語》中有談學習態度的,也有談學習方法的,請簡要回答。 談學習態度的:學而不厭 學而時習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談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 溫故而知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⑨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採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Ⅷ 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文教學的備課
一、深鑽教材 ,全面把握教材內涵。
教師備課時,只有深刻地領會一首詩歌的背景、意境,詩人對詩句中字、詞的錘煉,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1、破詩題,知詩人。古詩的內容短小精悍,題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統領全詩。因此,大多古詩教學都應從破題入手,即:引導學生找准題眼,弄清題目的意思。另外,有些古詩是詩人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些是詩人的觸景生情,了解了詩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把握詩歌的時代背景。詩歌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和所處環境密不可分。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此詩為文天祥《指南錄》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約作於祥興二年(1279)——被元軍俘獲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之時。元軍元帥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傑時,他出示了此詩以明志節。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有助與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3、抓字眼。理解了詩句中的重點字詞,就理解了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其中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只要抓住一個「孤」字,就能理解朋友遠去,形單影只的孤獨和對朋友依依不捨的感情。
4、同一類別的古詩可以進行比較賞析,積累。四年級教材中的送別詩——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學時可以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做一比較,我們會發現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的「寒」「夜」「孤」「冰」等詞,體現了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的凄涼與傷感;《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柳色「新」,用語清新明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這種比較,將有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詩歌賞析能力,也更利於積累。
二、摒棄死教硬教法,以培養學生興趣為重。
經過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有大約60%的同學對古詩詞有一定興趣,大約30%的同學都是無興趣,大約20%的同學有濃厚興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求學生不僅要背誦詩句,還在不求甚解的基礎上死記詩意,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課標」對古詩教學的要求可以看出,小學古詩教學主要的任務還是誦讀和積累,在此基礎上達到對詩歌的初步理解,因此我以為,小學生學習古詩是可以「不求甚解」或「不求深解」的,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不必要求深刻或者透徹,只要從總體上把握詩的感情或大致的場景即可,這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我們應當摒棄過去古詩教學死教硬教法,以培養學生興趣為重。但「不求甚解」並不排斥對古詩中關鍵性的重點詞句的理解,相反,對重點詞句,不能只是簡單模糊地理解,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對「綠」字的品味,只有準確地理解這一神來之筆,這個詞才是鮮活靈動的,才具備了知識遷移的功能,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詩人嚴謹的創作作風以及母語文化的迷人魅力,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引導也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事實上,隨著學生知識和閱歷的增長,他們對很多知識會獲得一種自然而然的理解,對小學生而言,培養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更重要。
三、注重開放靈活的課堂設計
1、反復誦讀,讀中悟情。
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詩歌的特點是富於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誦讀,如: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節奏和停頓,讀出感情,學生自由讀、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配樂讀等,從形式各異的閱讀中領會讀的樂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中的意境,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2、創設情景,加深感受
(1)畫一畫 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曉》,都是詩中有畫的千古名作,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引導學生作畫,學生越畫興趣越濃,對詩中的畫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2)演一演 小學生是愛表現的,我們應創設一個輕松、開放的平台讓他們盡情發揮,傾灑熱情,通過表演來展示學習成果是再現古詩意境的好辦法。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一幅村童撲蝶圖。「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全詩的中心畫面,這不是靜止的,也不是一瞥即逝的,而是持續的活動,它生動的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充滿了童趣。教學時,可以演一演,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再比如教學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也可採用演課本劇的形式再現詩中情景,這樣,學生對詩意的體會更深入。
3、引導想像,豐富體驗
讓學生閉上雙眼,在輕柔的音樂聲中或在老師的誦讀聲中,充分發揮想像,在腦海里呈現一幕幕古詩所表現的情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的腦海里會播放不同個性的「電影」,不管電影如何,學生們都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乘上了騰飛的飛船品嘗了導演電影的喜悅,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學生熟讀詩句,理解詩意後,讓學生做導演,播放「電影」。聽著學生講述自己導演的電影,老師和同學們也彷彿身臨其境,與詩人一起眺望著孤帆的遠影,一起吟詩長嘆
四、注重課外的拓展延伸
課標 指定學生積累優秀古詩詞75篇,還有的需要教師補充。教師可以結合某一首古詩的學習,開展相關的主題探究活動,以實現課外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學習了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以送別詩為主題搜集,積累;學習了賀之章的《詠柳》後,可以「春景」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描寫春景的古詩一起感受濃濃的春意;學習了王維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後,可以「思鄉」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名家的此類詩作一起欣賞、鑒別,達到觸內旁通的效果。並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下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Ⅸ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
1.從我的教學方法看
(1)教學形式套路化:古詩教學中,我往往採用這樣的套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認為這樣的套路是古詩教學的萬能鑰匙,教學設計也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花大力氣解決.先是逐字逐詞地解釋,再是理解每個句子,最後串講整首詩的意思,到此便認為達成了目標.習慣於古詩教學模式化的我在備課時自覺輕松、不假思索地套用這三步曲,嫻熟用之.本來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大餐被我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
(2)教學任務簡單化:很多時候,在古詩教學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卻置古詩詞文學營養和民族情結於不顧,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提壺灌之.將自己所認為的重點一股腦兒塞給了學生,以達到速成的效果.古詩教學最終被簡化成會背誦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3)理解過程輕感悟:古詩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於是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學生朗讀的機會很少.常常是課始學了生字讀一遍,然後理解詩意後再讀一遍,一首詩「學完」,總共讀了兩三遍.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像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所以,在學生的課本上看到的是乾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譯文筆記.課後,我雖也注重古詩詞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缺乏對古詩詞語言文字的拍案叫絕,學生們似乎只是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
2.從學生積累效果看 課外積累重數量,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片面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再加上應試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宋詞,一星期兩三首,首首過關.結果學生越背越厭,憑借最短的有效記憶,糊弄老師.其實,這些所背的內容沒過幾天甚至幾小時,早就遺忘了.真可謂是讀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導學生背誦的古詩沒有進行恰當的歸類,全憑我的想當然,使學生的記憶產生誤區,出現「問君能有幾多愁」對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話. 平時的古詩教學誤區重重,因此,教材中雖編入了許多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然而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雲煙.因為他們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裡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古詩詞學習怎會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詩教學有實效性?這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找准基點激情感.教師要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著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品議、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准激情點,以此為契機.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思鄉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像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誦讀書寫促積累.背誦古詩促進積累,增強記憶,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讀課上成背詩課,學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詩的誦讀中拉開序幕,學生不只是會背即止,要溫故知新,背得熟,記得牢.長期訓練必將形成積累,增強記億,養成習慣.其次書寫古詩勤識字.用規范的文本,標準的章法指導學生在寫字課上抄寫、默寫會背誦的古詩.這樣,既強化了古詩的記憶,又能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就不會出現「春眼不絕曉,處處吻啼鳥」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