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校本研修中的集體備課

校本研修中的集體備課

發布時間:2021-03-01 14:23:20

❶ 小學校本研修需要做什麼

校本研修計劃
一、校本研修的指導思想
校本研修是立足學校教學實際,以學校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為本,以學科組為單位,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為中心,注重教育理論學習,以以合作交流為渠道,針對學校實際、教學實際、個人實際,促進廣大教師在實踐中學習,提高英語學科成績。在反思中成長,在研究中提高,以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益,營造濃厚的校本研修文化,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二、校本研修的目標
1、堅持以校為本,加強英語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努力建設一支專業知識扎實、有特長、有現代教育觀念、掌握現代教育手段、有創新精神的高質量師資隊伍。
2、積極探索聽力教學模式。
3、進一步宣傳和確立校本研修的新理念。加快教師的角色轉變。樹立新型的師生觀、科學教學觀、終身的學習觀、和諧的職業觀。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由單純的教學執行者轉變為文化知識的優選者、教學的研究者;由教人者轉變為學習者;由說教者轉變為生活示範者。
4、做好現有課題的研究工作,著手規劃下一輪課題研究。
三、校本研修的保障及措施
校本教研要著眼於課堂教學,以集體備課活動為重要載體。堅持開展集體備課活動,集中教學智慧,形成學科教學資源庫,實現整體優化,促進共同提高。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將努力探索出一條全新的、適用的校本研修之路。校本教研的主要是學校大力支持,保障研修。採取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
學校成立監督小組,組織教研,提供所需的聽力設備。
1、自我反思
教師在研究自己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中,應加強教學反思及對自己教育行為的反思,重視案例的積累。為了使教師養成學習與反思的習慣我認為應該:A、每期撰寫一篇教育敘事、教學經驗總結;B、每月完成一篇經課後反思重新調整的教學設計;C、強化完成每節課的教學反思;D、每期完成一篇自己滿意的典型案例;E、認真作好讀後反思。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融為了一體,使教師逐漸成長。
2、同伴互助
倡導教師對教學中的問題、反思、案例及時交流。在校本研修活動時間里共同研討、集思廣益,探討解決辦法,發揮同伴互助作用,實現經驗共享。充分利用集體教研時間,開展同組同伴互助。每次活動各組、各教研協作區要選取有代表性的反思、案例、困惑、示範課、研究課、優秀課或集體備課中涉及問題作為研討內容,要指定中心發言人,大家集思廣益,平等交流,求異求新,互相啟發,實現經驗共享。
3、專業引領
學校業務指導小組採取業務指導。學校組織聽課、評課、參加研討,評價案例、反思,幫助指導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引領作用。
四、研修活動安排
八月:1、校本培訓;2、組織教師參加遠程教育; 3、加強課例和案例的研修;4、收集班級工作小結、個人研修小結。
九月:1、教研組研修計劃中,制定個人研修計劃;
2、校本教材編寫計劃;3、配合校本教材編寫,組織各年級測試研討會;6、落實課題組工作;7、組織評選優秀「教學設計」「教學案例」。
十月:1、檢查組研修工作落實情況;2、組織教師交流學習;3、全面展開研修評議活動。
十一月:1、檢查研修工作落實情況;2、研修組舉行示範課教學評議學習活動;3、組織教師撰寫心得體會。
十二月:1、全面開展評價活動;2、研修組學期小結;3、寒假備課布置;4、讀書筆記及反思日記收集匯總。

❷ 如何填寫 校本培訓-----集體備課記錄表

小學集體備課記錄表
學 科 年 級
主 講 人 記 錄 人
時 間 地 點
參與版人員



容 權










































課題




教學
難點
教學
重點






















❸ 什麼是校本研修成果

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的成果展示。

校本培訓是指以學校為內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容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此外,校本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領域,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它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

(3)校本研修中的集體備課擴展閱讀:

一、教學特徵

1、 立足於工作崗位是教師校本培訓的顯著特徵。

2、 針對性是校本培訓的生命。

3、 校本培訓是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的統一。

二、發展情況

我國「校本培訓」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關於實施「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的,「中小學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學都要制定本校教師培訓計劃,建立教師培訓檔案,組織多種形式的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未來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較符合我國地域分布廣,培訓任務重,經費短缺,保持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等實際情況,成為一種與離職培訓優勢互補的運作方式,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重視。

❹ 教師備課中小組課和集體課有什麼區別

集體備課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因些,學校在採取集體備課的形式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時,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保證集體備課的有效性,不能讓集體備課流於形式。

❺ 在校本研修中,有效的集體備課應具有怎樣的特點

集體備課是校本研修的有效形式
--------------------------------------------------------------------------------

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因此新課改將集體備課作為校本研修的一項重要內容。那麼面對新課程,教師應該如何進行集體備課呢?

1集體備課的意義

1.1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以往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因而備課的重點放在知識的習得,技能的訓練上。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麼,怎麼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時等。總之,要從學生的發展著眼,真正在備課的每一環節都想著學生的發展,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會在真情的涌動下回歸生命發展的自然。

1.2 解讀並超越教材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這說明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教師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實踐者。備課時,教師要鑽進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鑽研、解讀和思考,否則,一味接受和照搬,教師就只能充當教科書的「傳聲筒」、知識的「販賣者」角色,而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難將課上出新意和深意。長此以往,教師的思想必然僵化,學生必然厭學。另一方面,教師要跳出教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語)。既然是例子,說明教材並非是教學的全部,教師要擯棄那種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義,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滯後於學生發展的內容,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的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

總之,教師在備課時,既要鑽進教材之中仰視解讀,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審視並超越教材。只有這樣,把自己變成教材的主人,教師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1.3設計彈性化教學方案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有效互動的生成過程。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成並不是說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教師不僅要有教學方案的設計,還要在教學方案中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時間和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教師可以設定教學目標,但目標不僅僅局限於認知,還應該涉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其他維度;目標要有彈性,要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堅持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原則;教學設計重全程關聯式策劃,重從何處開始,如何推進,怎樣轉折等。這樣的設計,較以往精細的提問、預定的標准答案,定下教師上課的每一句話,計算好教學過程每一五一節所需時間的教學方案來說,留下了很多的不確性和可變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和可變性,才使教學貼近每一個學生的實際,使師生積極互動,發揮出創造性來。

僅從以上備課的意義上看,單憑教師俱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備課組的力量,群體的智慧才能完成。

2集體備課的程序

集體備課,就是教師合作備課,它的好處人人皆知。所以,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師有合作精神,有關專家還總結出了教師相互合作的七在益處:心理支持、產生新想法、示範合作、汲取力量、減少工作負擔、增強動機、支持變革。

現在流行的集體備課模式,無非是如下三步:

第一步,分配任務(每人一學期都有兩到五個不等數量的課時主備任務——主備教師),個人進行准備(按一定要求寫教案);

第二步,集體交流個人備課,大家進行;

第三步,學校或個人把修改的教案列印下發到每個相關教師手中,要求其他教師修改使用,使用後要寫出教學反思。這樣的要求如果做到實處的話,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和目的。

這樣的一次集體備課,與其說是集體備課,倒不如說是一次主備教師的教案共享!

其實,集體備課的目的是讓教師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揮集體的智慧,理解教材、探索教法,拓展教學思路,以期通過集體備課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同時提高參與教師的整體專業水平。但是真正的教學高計還需要執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來一次歸納、提升和再創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教師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自己學生的學情。

怎樣做才能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作用,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呢,下面談一下我的幾點思考:

2.1了解備課目的,認識集體備課的作用

許多教師把備課當成寫教案、找教案、抄教案,自然也就把集體備課當成是集體修改教案了。為什麼會這樣?原因非常簡單,信息時代的特點,網路上不斷涌現新的教育教學成果,有的甚至是特級教師、教育專家的教案精選,教師只需點幾下滑鼠,輸入教案兩個字,就可以輕松獲得所需教案。這些教案從理論上來說都稱得上不優秀的教學設計。但從寫教案來講,我們的教師再怎麼努力也寫不出來的,這又為何不去採用,何苦要再去動腦,吃力不討好呢?——教師不是不願意備課,而是覺得沒有必要。顯然,教師把集體備課的內容窄化為推薦或照搬名家的現成教案。當然,專家們的作品值得學習,其它途徑得到的資料也可借鑒,這是新課標一再倡導的資源共享理念,也是集體備課的目的所在,但這並不等於可以照搬照用別人的教案。這種思想的存在說明教師對備課的目的缺乏正確的認識,自然對集體備課的作用也就模糊不清了。

教師能否上好課,關鍵在於上課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備,即是否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因為課堂教學豐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其表現有:1: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不確定性:允許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有多元表現。如數學新課標實驗教材的根據信息提供的情景,提出數學問題的要求:(1)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是怎麼想的?(2)我發現……,等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發言。允許有不同問題產生。也允許有不同的發現,只要達樂於表達的總要求就行;2對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不使用統一的規格和評價標准,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個別化教學;3。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教師教學用書為教師教學留有餘地。4。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將更靈活地選擇與使用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如數學新課標實驗教材中的綜合應用和實踐活動等,為教師開發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我們可以把孩子們帶到商場、室外,讓他們在真實的情景中邊實踐邊學習,大大在家了教材內容,同時開放的教學方法,也將大大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5。教學評價的不確定性:考試得分大大減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師要花很多時間查找資料、補充教材內容。

上述這些不確定因素單靠一個人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它需要資源共享,進行「同伴互助」才有解決的可能。

2.2確定備課內容,進行備課集組合

備課內容的全盤的計劃,備課集體隨內容給合。備課內容為備學生,相應的集體就為以班為單位的任課教師;備課內容為備知識,相應的集體就為同科教師;備課內容為系統知識,備課集體就為相關年級教師;備課內容為單元知識,備課集體就為同年級同學科知識。

1)備學生時,其目的有:為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為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學科成績變化,為後進學生的轉化等。在集體備課時,一定要針對目的,研究形成問題的深層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集體決議。如習慣的培養費,先研究我們學生的習慣怎樣?那些習慣不好的,是由什麼原因形成的,怎麼改?對策是分工負責(每個教師分管幾個習慣的養成監督)或是重點分工(每人分幾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等。形成決議就是確定今後一段時間具體怎麼做,做到怎樣的程度,措施是什麼?等等;關於學生變化,先交流哪幾個學生發生了怎樣明顯的變(不做作業、上課走神、成績下滑等等),再分析變化的原因,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調查、家訪、談心、補課等),最後形成決議;關於後進生的轉化,先要確定後進生都是誰,怎麼個後進(學科知識水平如何),後進的原因(智力原因造成、興趣原因造成、家庭原因造成、其他個別原因造成)?尋找對策(對症下葯),開成決議,針對某個學生確定教師要約法三章(如,對學習某科沒興趣的學生,一定要單獨要求,培養自信心,相關教師多給予關注、給予溫暖等等)。

2)備系統知識時,其目的有了解新課標對整體知識的要求,了解整體知識的年級要求,了解整體知識的教材分布、相關表述及能力要求。形成決議,相關年級要做到哪些工作(知識要掌握哪些、能力培養到什麼程度)?

3)單元備課時,其目的和決議的內容有:

①教學目的和要求。②教學內容分析。③教學重點難點:指出本單元或章節的重點難點,並備出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④學情分析。⑤注意事項。⑥教學方法建議。⑦課時分配。⑧單元或章節過關測試題等。

內容要具體、簡便易行,有針對性、可操作,靈活有效、留有教師的餘地自由發揮的空間。

2.3集體備課時要樹立以下幾種意識

(1)合作意識。合作是進行集體備課的前提條件。集體備課時要創造一種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圍。對每一階段的工作,備課組教師都要有明確的分工。在進行專項復習時,要根據各們教師的長處,務課組長指定專人負責,准備閱讀、改錯和書面表達等練習材料。

(2)整體意識。集體備課時,教師要有整體意識。例如,第一次集體備課時要縱覽全局,制定整個學期或整個常年的教學計劃;同時,還要注意教材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

(3)超前意識。教師超前集體備課,不僅能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而且有利於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在制定好整體教學計劃後,集體備課時最好能提高准備一、兩個單元的課。

(4)反思意識。通過對教學行為的反思來提高教學能力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眾多在教學上獲得成功的都是十分重視寫教學後記。有位學者指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才能揚長避短。寫教學後記是教師反思自身教學行為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教師參加集體備課,將教學方案付諸課堂實踐,並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判性反思和分析,研究並總結出最基本的教學原始資料,可為積累教學經驗奠定基礎。

3集體備課需要注意的幾點

3.1教師接到授課任務,首先要鑽研本門學科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教師組織好課堂教學內容的主要論據,也是教師具體地制定課堂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的依據。教學大綱學僅規定每門學科的總目的,總要求,也規定了課題各單元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具體的內容。因此,教師對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技巧,智力發展等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數。

3.2教師要熟練和鑽研本門學科的教材,教師要在鑽研大綱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所教的學科教材全部熟讀一遍,因為科學知識都是有連貫性,系統性的,教材和教科書的編排也是有一定邏輯順序的,如果教師不知道後面講授的內容,就很難確定每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性的問題,也很難把每節課講深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經過認真鑽研教材,就可以逐步掌握教材。教師要掌握教材,一般要經過三個小的階段,即「懂」「透」「化」,「懂」就是逐字逐句弄清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透」就是深刻理解熟練掌握教材,並能運用自如,對上課充滿信心;「化」就是把教師的思想感情與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合在一起,達到精通的程度。

3.3教師備課一定要有「備學生」。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備課中必須進行了解學生的工作,這主要包括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興趣,需要,思想狀況,智力發展水平及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以便對教學中以及學生學習中可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有個大致的估計,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教學工作。

3.4教師備課還要考慮採用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等因素,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

提供最優化的設計:通用性教案匯的是一些較優秀的、較具普遍性的教學設計,要吧做為教師實施教學的「底線」,為實現教學最優化提供前提保證。

3.5留有自主改進的餘地。通用性教案不再像劇本一樣設計得「事無巨細」,在通用性教案之外的「自留地」里,任科教師可以結合班情進行個性化改進。這就為教師實施個性化教學,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增加了餘地。

教案在動態之中生成:與以往教學前一氣呵成的教案不同,新式教案不再是課前一錘定音,它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這是一個教學前不斷改進,教學後日臻完善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對於任科教師而言,則是一個真實的「設計——實踐——反思——完善」的專業化成長的過程。

3.6教師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解放了絕大多數任科教師(尤其是兼任學科雜、任教級部多的任科教師)的手腳——他們不用再把設計撰寫教案視為身心的負擔,不用再時間和精力過多的花費在教案的機械性摘抄上;個性化的「自留地」可以引導任科教師將時間和精力轉移投放到教材與學情的把握、教案的個性化改進以及教學實踐與反思中來——這才昌一條務實高效的專業化成長的快車道。

3.7確立備課制度,形成集體備課的習慣。為了集體備課的規范化管理,制定一定的規章制度是必需的:①成立集體備課小組,領導小組由領導與骨幹教師組成,小組成員根明確的分工。相關備課,學期初由相關負責人根據需要制定好計劃提高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統籌安排,做好配當。②集體備課時,要做好記錄,特別是形成的決議,要人手一份,學校要存檔一分(對參與教師進行考核,對另一輪備課給以參照)③個人備課,對集體備課形成的決議每個教師要有個性的進行落實,要寫出落實計劃——課時教案,課時教案必須立足於課堂教學,必須根據本班的實際,創造性地執行決議,力求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

3.8集體備課與校本研究相結合。集體備課可以作為一種教研的有效形式,備課的內容就是研究課題;備課的准備就是學習研究;集體交流就討論研究;決議就是研究方案;課堂教學就是實踐;反思就是結題。讓教案成為教師成長的載體,教案形式的改革可以產生「牽一發而活全局」的實效。

「研討出真知,研討出效率」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開成研討氛圍,發揮「團隊效應」的優勢。「一種思想與另一種思想交換,可以形成兩種思想。」集體備課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對於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中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集體備課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師個體研究勢單力薄的情況,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減少教學中的不足和失誤。

❻ 如何開展校本主題教研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校本教研為依託,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以課堂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主要方式來促進教師的發展。校本主題教研活動源於教師的需要,是以問題為驅動、以課例為載體有著鮮明主題的教研方式。建立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的校本主題教研機制,是探索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和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是教研方式的一次深刻的變革。是以「主題研討課、主題研討會」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動。 一、校本主題教研過程 1.發現問題,確立主題 研究始於問題,問題是校本主題教研的出發點和開展主題教研活動的起點。問題的設計要與教學實踐直接聯系,是教師最棘手的教學問題,是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問題,是相對多數人(教師或學生)的問題,還要考慮到不同階段教師問題的層次性及需要解決主題的特殊性;問題要有潛在的價值,解決後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行為;問題的設計還要有解決的可能性,所選問題通過校本主題教研活動能得到解決或局部解決,難易程度適中。 2.專題學習,提高認識 專題理論學習具體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實踐前學,定期學習一些與主題接近的理論資料。二是實踐中學,從理論的層面對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加以剖析,並尋找其根源。三是實踐後學,對實踐過程中某一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過程進行更進一步的反思與交流。學習的方式分自學和集體學習兩種。教研組長事先查找相應的理論資料,篩選對本次主題教研活動有幫助的材料,印發給組員自學,組員也要根據主題自主查尋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召開集體學習研討會,研討會上要有組員對主題學習的自主體會,對相關問題展開討論並加深認識,明確每個人承擔的相關事務,設計教師們在活動中的參與點,確保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都能夠參與,有所收獲,為下一步組織主題研討課作準備。 3.集體備課,共同討論 集體備課主要是對執教教師的課堂設計進行討論,進一步明確每個成員的分工。 4.課堂實踐,印證預設 主題研討課是對教研主題的課堂實踐,是對教研主題預設的印證,是實施主題教研有效性的保證。 5.主題研討,反思教學 主題研討會是主題教研活動的關鍵環節,反思的形式有執教者反思,同伴反思。反思的問題有「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做到了嗎?」「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展開討論。這一環節要求教研組的每個教師既是學習的參與者,又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就形式而言,是以往「你講我聽」、「你說我記」培訓方式的解構,是教師將實踐與反思相互聯結的行動學習,是能產生積極有效的人際互動的培訓方式。 6.行為跟進,生成問題 有效的教研活動中文本討論是重要的,然而行為跟進更重要,它需要使行動具體化。行為跟進是將討論中的東西進行結構化,在理性認識提升之後落實到行動之中,這是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 二、校本主題教研特點 校本主題教研是以教師感興趣的,有研究探討價值的實踐性主題為主線,在專題理論的指導下,一組成員通過看書學習、觀察討論、模仿操作、實踐反思、行為跟進等形式,帶動更多的教師關注課堂,提升教學能力,以這種方式開展的教研活動使青年教師有機會沿著從旁觀者、同伴到成熟實踐示範者的軌跡前進,即提供了一個從邊緣到中心的合理參與,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深化專業能力的過程。它有以下突出的特點。 1.以問題為驅動的教研方式 是從現實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師教學行為中的困惑為目標,最終又回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上來。尤其是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教師中有很多現實的困惑需要得到解釋,所以,對在職一線教師的繼續教育,一定要重視教師的現實經歷與情感體驗,在問題解決中獲得概念,理解概念,並把這些概念轉化為教師的內隱語言,提高自身的智慧技能。 或許因為故事的主角就在我們身邊,或許教師們發現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現實問題原來自己身上也有,大家顧慮沒有了,對話變得暢所欲言,大家毫無保留地敘述著自己的喜悅與困惑,使得每一位教師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每一種意見都有存在以及值得尊重的理由,這種教研方式氣氛是民主的,和諧的,它可能導致教師對於新課程理念進一步深化。問題的生成使得校本教研的實際內容有了保證。 2.以課例為載體的教研方式 新課程改革下的校本教研強調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以課堂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主要方式來促進教師的發展。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主題教研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內容是真實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它的形式是開放的,通過主題研究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判斷和教學實踐智慧。因為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師能深度捲入,整個教研活動氣氛熱烈,教師們「看別人的課堂,想自己的課堂」,積極地亮出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它強調問題的研究在實踐中進行,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融為一體,達到了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 把課堂作為問題研究的源頭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3.有著鮮明主題的教研方式 當前學校教研活動中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1)活動計劃性、針對性差;(2)聽課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3)理論學習離課堂實際太遠;(4)以應付考試為中心;(5)任務布置多、深入研討少。這顯然偏離了教研活動的核心「教學研究」。主題教研活動避免了以上這些問題,突出了活動的目的性、真實性與針對性,大家圍繞主題開展的討論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談,更多的是需要教師的深入思考,追求問題的本質,這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4.人人參與互動的教研方式 因為親自參與了、實踐了,所以人人都有切身體會,人人都有發言權,這樣的主題教研就不再是個別骨幹教師或教研組長的「專利」,使得廣大教師不再游離於校本教研之外,游離於具體教學實踐之外,而是更容易形成群體性的合作研究共同體,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圍就能逐步形成。5.源於需要並充滿期待的教研方式 有效的,有質量的教研活動一定是充分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是教師所需要和所期待的。從主題教研的整個過程看,它是需要經過精心策劃的,要進行大量的教師訪談;要對教師們可能有的收獲有所規劃;要設計好教師們在活動中的參與點;要設計多樣化的參與方式讓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都有所貢獻,有所收獲。 總之,校本主題教研活動作為校本研修的一種形式,它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教師們相互支持、交流分享,每個教師在貢獻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的同時,又有了新的收獲,它的樂趣在於每個人都經歷了幫助別人和得到別人幫助的過程,獲得共同提高。在這個平台上,教師們以建設性的方式滲透經驗並進行學習,關注點從形式走向本質,從課堂全面走向局部的細節,有可能實現「反思與實踐之間的建設性聯結」,使現實的教育教學行動更加有效。 三、校本主題教研評價校本主題教研的評價要突出以下原則: 1.過程性原則;2.發展性原則;3.主體性原則;4.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者必須參與到校本主題教研的相關活動中,並根據教研組的《主題教研活動記錄冊》,結合聽課、主題研討進行分析評價。評價者按照評價標准,根據評定的等級寫出簡要的、有針對性的評語。作者: 董文起 來源:《教學與管理》

閱讀全文

與校本研修中的集體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