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在山的那邊備課

在山的那邊備課

發布時間:2021-03-01 10:50:18

A. 跨越百年的美麗 教案 急求~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我覺得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她的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
師:課文哪個部分讓你的這種感受最深?
生:我覺得第三自然段寫發現和提煉鐳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
生:我也覺得第三自然段寫居里夫人提煉鐳的過程最能體現她的堅定、剛毅和頑強的精神。
師:好,就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體現居里夫人堅定、剛毅、執著的追求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讀書。)
師: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生:我讀到這一句,「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我就想,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是,別人為什麼沒有研究下去呢?我覺得居里夫人善於發現問題的精神特別讓我佩服。
師:還有誰來談談?
生:我覺得寫居里夫婦提煉鐳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化驗室只是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從這段話里可以知道居里夫人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他們提煉鐳的工具只是「一口大鍋」,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在這樣的條件下從事研究工作沒有遠大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生:工作條件的艱苦還可以從這句話看出來,「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這說明工作不但辛苦,而且還常常有被燒傷的危險。
生:我來補充一點,從這段話里還知道,當時不僅工作條件非常艱苦,而且實驗能不能成功還很難說。
師: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這里有句話,「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可能」的意思就是也許能從這成噸的工業廢渣中提煉出鐳,也許還提煉不出。
師:你能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很好!從「可能」這個詞語中我們還能體會到什麼?
生:居里夫人的工作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他們的心血全都白費了。從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艱辛。
生:我感受到的是居里夫人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她知道研究有可能失敗,但她決不放棄。我想他們即使失敗,也會繼續努力,一直到實驗成功的。
師:說得真好,讓我們把這段話再讀一遍,把我們的這些感受讀出來吧。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接著談。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一句,「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從這句話中的幾個數字我體會到雖然工作環境這樣艱苦,可居里夫人仍然堅持不懈,用了近四年的時間,才從成噸的廢渣中提煉出0.1克鐳,這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她對科學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執著的追求太令人佩服了!我認為這種精神是美麗的。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0.1克鐳大概是多少嗎?它比我們的圓珠筆筆尖還要小。要從成噸的廢渣中提煉出那麼小小的0.1克鐳,這是多麼艱難呀!那麼我們在讀這句話時應該怎麼讀呢?
生:我覺得在讀三個數字時應該讀出漫長而艱辛的感覺。
生:我覺得「終於」這個詞要讀出一種成功的喜悅。
師:那你們倆能一起讀一讀這句話嗎?
(生讀。)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不太明白:作者在敘述居里夫人提煉鐳的艱辛的時候,為什麼要寫她和皮埃爾的對話呢?
師:問題提得很好。我們請兩位同學分角色讀讀他們的對話,其他同學邊聽邊想,從他們的對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分角色讀。)
師:從他倆的對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我體會到居里夫婦千辛萬苦地尋找新元素,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讓科學為人類造福,這就說明他們的追求目標是遠大的。
生:我覺得這里還體現出居里夫婦的一種樂觀精神。
師:是呀,如此艱苦的條件,如此艱難的實驗,可是他們想要得到的是希望有美麗顏色的鐳。他們得到了嗎?讀——
(生齊讀:「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
師:從第3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了居里夫人為了發現和提煉鐳所付出的艱辛。我們深深地為居里夫人那種對科學事業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精神所感動,這種信念和精神無疑是美麗的。正如書上所說的,「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再讀讀課文其他幾個自然段。
(生讀。)
師:誰來說說?
生:我認為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她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師:你是從哪裡感受到的呢?
生:課文第四自然段寫到,「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
師:既然課文說「她美麗健康的容顏在悄悄地隱退」,你們為什麼還覺得這是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呢?
生:我覺得雖然居里夫人美麗健康的容顏在悄悄地隱退,但是居里夫人用自己的美麗和健康換來了科學實驗的巨大成功,換來了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生:我也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打動。我覺得這是平常人難以做到的,正是這種犧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別人無法得到的成功。這種美麗比外表的美麗更持久,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
師:說得好!她把外在的美麗變成了什麼呢?一起來讀讀課文中的句子。
(生讀。)
師:還有體現她獻身精神的地方嗎?
生:從第5自然段的這一句也能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獻身精神。「直到她身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讀到這里,我就在想,做實驗的時候,射線該是多麼強烈呀!她知道射線對健康有害,可她還是堅持工作,我覺得居里夫人真正做到了為科學獻身。
師:還有誰能從其他角度談談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哪裡呢?
生:我覺得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她的淡泊名利。
師:課文中的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她的這種美麗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
(生默讀5、6自然段。)
師:誰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我們知道居里夫人的每一項榮譽都是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她卻視名利如糞土,一心只想著科學研究,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這種在名譽面前的淡泊就是一種美麗。
生:我從課文最後愛因斯坦對居里夫人的評價中也可以知道她的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師:是的,對居里夫人來說,人活著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對人類有所貢獻!所以作者說,「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讓我們懷著對居里夫人的敬意把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讀一遍。
(生齊讀第5、6自然段。)

4、回歸整體,升華美麗

師:同學們,學習了課文,你們對「跨越百年的美麗」有了什麼新的理解嗎?
生:我認為課題中的「美麗」主要表現在她對科學執著的追求,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以及對名利的淡泊這三個方面。這種「美麗」是長久的,所以說是跨越百年的美麗。
生:我覺得居里夫人的「美麗」還在於她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種「美麗」已經成為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流傳至今,而且還會繼續流傳下去。
師:外在的美是短暫的、易逝的,只有內存的美才會是永恆的、不變的。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僅表現在她美麗的容顏,更重要的表現在她那堅定的信念與執著的追求,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麗才會牢牢銘記在人們心中,才會跨越百年,甚至是永遠。

B. 急需一份教案,只要是初高中的語文課文即可.謝謝

http://www.zwjaw.cn/1/index.html
《赤壁賦》教案
一、教學目的:
1 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 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 熟讀並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1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系。
2 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教學課時:三課時
四、對本單元的整體思考:
本單元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賦》文學色彩最為濃厚, 又在全單元甚至全書的最後。無論從單元編排的角度還是從三冊為「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教材編寫者建議用三課時教讀都是非常合理的。
對於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徵。文學即人學,是人的感情、思想與自然(絕非僅僅是自然景物)、社會和諧共處,相互激活,相互欣賞,相互提高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必須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結合創作時具體的時間、地點來進行。對於這篇課文而言,則還需把握作者從1080年初貶黃州到1082年秋遊赤壁創作此賦期間情感思想起伏變化的心路歷程,把課文當作這條線上的一個點來理解。再一個,就是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從編排上看,這也是整個單元的教學重點,起到收束整個單元的作用。最後,古代文學作品一般都是適合朗讀的,這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積累是新教材、新大綱一個突出的重點,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教學過程 之中完成,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中文教案網 - 十萬精品教案免費下載 網址I: http://www.zwjaw.cn
五、教學過程
(一)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板書課文題目
(二) 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准字音,聽出節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 投影展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1 著重體會景與情及內在聯系。
2 熟讀並背誦一、二段。
(四) 學習第一段
1 抽讀第一段,正音。
2 全體朗讀一遍。
3 劃出寫景的句子,兩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擬個簡單的提綱,目的在於通過想像再現東坡先生的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同學描述。
中文教案網 - 十萬精品教案免費下載 網址C: http://www.zwjaw.cn

4 投影一幅畫面小結第一段的景物特徵:澄澈、幽美。
(五) 學習第二段
1 抽讀第二段,其他同學默讀並正音。
2 教師引導。如此幽美的自然環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
3 作者寫了飲酒放歌之樂後,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並分別組詞。(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4 歌是歡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該怎樣解決?請大家認真思考之後討論,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合提示中「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手法」這一句話思考。最後,引導學生認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 就在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悲了。
5 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後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投影兩詞:《卜運算元》和《定風波》。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於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歷人生重大打擊後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於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了,最後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中文教案網 - 十萬精品教案免費下載 網址I: http://www.zwjaw.cn
(六) 小結兩段
(七) 下面我們利用剩餘的時間背誦一、二段
1 對於古文,我們一定要做到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
2 組織朗讀。
① 全體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② 分成兩組,各讀一段,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默讀。
③ 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④ 學生自讀三遍。
3 組織背誦。
① 教師投影背誦提示一,學生根據提示自背一遍,再齊背一遍。
② 投影背誦提示二,全體齊背一遍。
③ 抽兩位同學檢查背誦情況。
④ 總結背誦方法:重點詞提示法;層理思路法;韻腳法;句式法;想像畫面法等。
(八) 小結本課,投影板書。
這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蘇軾初游赤壁的情懷,至於東坡先生為什麼由樂轉悲,又為什麼總是能很快超脫,答案就在下節課,後兩段蘇軾對人生的詮釋對我們會有更大的啟迪。

C. 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第一課不是散步嗎!!!

初一語文改版了!!!第一課是莫懷戚的散步!!!在山的那邊被調到第四單元了,還有許多課文都被刪了!!!!
昨天上午,青春中學語文老師周慧更新了一條QQ狀態:新初一的語文課本大調整,新換上的課文太好玩了,這一屆初一真幸運!語文課會很有趣!
周老師說:「早上教初一的老師拿到新課本後,我借來看了一看,單元打亂了,和原來完全不同,課文換了很多,而且都很不錯。」
對比兩個版本的初一語文教材,封面幾乎沒有差別,用的都是徐悲鴻畫的兩匹馬。采荷中學的李香娥老師昨天對兩本教材做了一個比較——
兩本書都有三十篇課文,總量沒變,但更換了八篇課文,還有一篇課文有改動。
其中,刪掉的課文有沈復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兩篇》(張曉風的《行道樹》、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國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齡的《山市》、魯迅的《風箏》。
新增的課文有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魏巍的《我的老師》、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馬及時的《王幾何》、賈平凹的《風雨》、選自《禮記》的《雖有佳餚》、紀昀的《河中石獸》、吳承恩的《小聖施威降大聖》。
改動的是原先的《論語》十則,現在是《論語》十二章,節選內容有一些變化。
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新教材有了單獨的寫作板塊。
一些語文老師認為新課本比老課本好玩
這位老師說,從上課的氣氛看,學生喜歡的課文有幾類:一是故事性強的,比如《皇帝的新裝》;二是有趣的文章,比如《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孩子把家裡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小夥伴,家長要她把禮物拿回來,同學們討論很熱烈。
新課本選擇文章的標准:
經典、符合學生的年齡需求、適合教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網站上有《2013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修訂情況介紹》,這份介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的王本華老師寫的。王老師是這套教科書的學科編委會副主任。
介紹寫道,2004年、2008年、2010年編寫組三次前往各地調研。2011年3月申報統編教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統編教材啟動、編寫、審查、修改。
這次修訂選擇文章的標准有三條:經典、符合學生的年齡需求、適合教學。
這次修訂教材主要是根據2011年新課標要求,有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改變過分誇大教材人文性的傾向,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方法、習慣等。
二是重視閱讀,強調「讀書」,包括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閱讀非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呈現,如數據表格、圖表和圖解文字、廣告、地圖等。)
三是增加關於語音、文字、詞彙、文體、文學等方面的知識。
四是要避免走進一些誤區。比如不應該用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該用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防止逐字逐句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等。
青春中學的周慧老師說:「2003年新課改,我們開始使用人教版的教材(以前都是浙教版),10年來,我教過五屆學生了,其中有兩屆是中途接班,其他三屆學生從初一帶起來的,每屆課文都有變動。但是今年的初一變化最大,整個單元體系徹底變動。原來雖然也經常有課文變動,但只是微調,而且單元體系不變。」
周老師說:「這次教材文章的替換也很合適,親情主題中,去除了魯迅的《風箏》,放入了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魯迅的《風箏》太難了,對於主題的解讀也是多角度的,初一學生由於缺少生活閱歷,又不了解時代背景,很難理解。《秋天的懷念》與學生距離更近,情感真摯,更能打動學生。」
《秋天的懷念》節選——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可以發現,刪除的一些課文,不是說不好,但要麼太難,要麼太簡單,要麼說教意味太重,老師不太好教,學生也不太樂意學。這次新增的幾篇課文非常貼近學生,有的還很好玩。比如《河中石獸》這篇文言文,還能和科學中的『浮力』、『重力』聯系起來。如果語文老師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力的示意圖,是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有些文章很有意思。《小聖施威降大聖》中,孫悟空和二郎神各顯神通,非常刺激過癮。現在學生課外閱讀很少,我做過統計,完整看過四大名著的,10年前一個班還有不少學生,但現在屈指可數,完整看過其中一部的,也很少,大多隻是看電視劇或白話文精簡版。相信學了這篇課文後,學生們會被古典名著《西遊記》的魅力所吸引。語文本來就是很好玩的。」
親情主題「文化味」更濃
建蘭中學語文教研組長王旭東老師說,之前說語文課本會有改動,老師們猜測變化不大,這次拿到課本,還蠻驚喜的。這次的改動中第一單元特別好,主題是「親情」單元,基調很好,強調傳統文化。香港、台灣等地都非常重視中學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主題,這很能體現編者的理念。以前的課本中,第一單元是《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味」很濃,這次把《散步》《秋天的懷念》放入第一單元,「文化味」更濃。
老課本《走一步,再走一步》節選——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
新課本《散步》節選——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新教材增加了寫作單元
王老師說,新教材中增加了寫作單元,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原來的教材中根本沒有寫作指導,老師只有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教學,比較隨意,缺少系統性。這次的教材,把作文教學和單元中的課文聯系起來,「讀寫結合」,對學生的寫作應該有幫助。
學生喜歡故事性和趣味性強的文章
采訪中,有老師談到教學中的困惑。一位老師說,之前的教材中有些課文不好教。比如,初一的《在山的那邊》(這次變動中沒有被撤換),太容易懂了,很多同學拿到後讀一遍就理解了,這種課文對他們缺少吸引力。有些文章讀起來像口號,老師和學生都不喜歡。備課交流時,經常有老師說文章太枯燥,自己都不喜歡,怎麼講給學生聽?
(都市快報)

D. 《理想》流沙河 教案

流沙河

理想,多麼誘人的字眼!人類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斷向前發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著既定的目標不斷努力。理想是什麼?讀了這首詩,你對理想的內涵也許會有新的理解。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飢寒的年代裡,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裡,理想是文明。

離亂的年代裡,理想是安定;</PGN0026.TXT/PGN>

安定的年代裡,理想是繁榮。

理想如珍珠,一顆綴連著一顆,

貫古今,串未來,瑩瑩光無盡。

美麗的珍珠鏈,歷史的脊樑骨,

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

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

可望不可即njj00169_0027_0①,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

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

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鬧鍾,敲碎你的黃金夢;

理想是肥皂,洗濯njj00169_0027_1②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種獲得,

理想又是一種犧牲。</PGN0027.TXT/PGN>

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

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歡笑,歡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

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

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

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

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來,以後要當心!

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

可厭地誇耀著當年的功勛;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

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PGN0028.TXT/PGN>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

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E. 《怎樣樹立理想》主題班會教案。急急急!!!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首結構工整而意蘊深遠的哲理詩。詩歌用形象化的語言及豐富的意象詮釋了什麼是理想;理想的歷史意義,人格意義,人生意義等內容。詩歌用充滿韻律的語言展示了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內涵深刻。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歌。

2、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形象化的語言,理解詩歌的主旨。

3、結合個人經歷,能對自己有所啟發,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奮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結合實例,詮釋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語言。

【教學准備】

學生: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及其優秀事跡

教師:

1、流沙河個人簡介,圖片。

2.准備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

【設計思路】

本文是一首詮釋理想的哲理詩,內容深刻。在內容上與第一單元的《在山的那邊》一以貫之,在授課時,結合《在山的那邊》引入新課教學;抓住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突出朗讀訓練;同時採用讓學生自立學習,小組合作探討,教師加以點撥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指導其從社會生活及人生體驗中找出例證,理解,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有助於詩文的思想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

【教學過程】

一、聯系舊知識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感受的是課文作者對於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那麼,什麼才能造就我們美好的人生,點亮你的一生呢?列夫。托爾斯泰這樣告訴我們「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相信他一定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板書課題)

(設計這一導入語,是按照奧蘇伯爾的學習的同化理論,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網路,即已學過的,同樣談理想的現代詩《在山的那一邊》,與今天所學的新知識相聯系,易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求知慾,好奇心,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形式朗讀,整體感知

1、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

要求:認真聽,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在詩中作好標記。

2、自由朗讀,帶著問題思考:

⑴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

⑵圍繞這一主旨,詩歌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3、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課堂交流,明確:詩歌主旨—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這樣設計,目的是抓住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以誦讀為切入點,突出朗讀訓練,既鍛煉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為下一環節的研討賞析打下了基礎。)

三、讀探究,品味語言

學生分成5~6個小組,確定小組主持人,採用腦風暴法,針對問題,合作探究。

1、師出示小組學習要求:逐段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品味語言。

2、師進行學法指導:

⑴各人暢所欲言自己的閱讀體驗。

⑵理解詩句時注意課前搜集到的名人事跡。並聯系社會生活及個人經歷,這些實例將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詩歌。

3、師針對各段內容,分別列出思考題以引導學生的探討思路,視交流情況適時知道。

第1小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你能仿照本節的結構,寫幾句話嗎?

提示:A、比喻,頂針。B、仿寫。

提示學生注意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

第2、3小節這兩小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提示:A、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理想,正是這些不斷提升的理想推動了人類的不斷進步。(「飢寒」中思「溫飽」,「溫飽」後求「文明」)舉例難度不大……B、分析「珍珠鏈」,「脊樑骨」的作用。

第4小節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提示: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

第5小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意義。

提示:理想給人力量。

第6、7小節「獲得」與「犧牲」分別指什麼?「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理想的人為什麼也會」酸辛「?

提示:兩個詩節在內容上相聯系,「獲得「是為理想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後的喜悅;伴隨而來的個人榮譽只是「副產品」;「犧牲」的是個人利益,覺得「酸辛」的是不為人理解,獨自吶喊,奮斗的孤獨。典型實例:魯迅。

第8小節你能舉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遭不辛;理想使不辛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師提示舉例,如「江姐「。然後引導學生再舉例,加深理解。

第9小節與第8小節相聯系,第8小節正面寫理想的人生意義,而第9小節則從反面切入,連「罪人「,」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更何況一般人呢。

第10、11小節在內容上,兩個詩節有何不同?

提示:第10小節從被動方面理想被曲解,玷污,該怎麼辦;第11小節寫有些人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後果。

第12小節總結全詩,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點突出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注意在學法上的指導,使學生有法可循,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品嘗成功的喜悅。同時實例的運用也使課文的思想觀念轉化為了學生可以理解的情感意識,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輕松的交流中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四、拓展延伸,注重自身體驗

1、閱讀體驗:

讀完流沙河頗富哲理的〈理想〉,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體會。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怎樣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努力奮斗。

2、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試模仿課文也寫幾句,看準表達得形象生動(這一過程的設計),體現了知識的鞏固與遷移;學習體會的及時交流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

五、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朗讀,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的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讓我們牢記托爾斯泰的名言,樹立崇高的理想,並以此為航標燈,為實現他而努力奮斗,願大家都能成為一個有理想的,高尚的人。

六、作業設計

1、完成「研討與聯系」。

2、將學習體會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合作探究、解讀詩歌1~7節內容

1.指名學生個別朗讀。思考:

(1)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2)第2節詩是說,不同時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麼意思?

(3)第3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有什麼聯系?

(4)第4節詩意的重點是什麼?

(5)第5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6)第6節中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的含義?

(7)為什麼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麼「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麼有歡笑?歡笑里怎麼又有酸辛?

逐節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第1節中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即用前一句的結尾部分(詞語或句子)作後一句的開頭部分,使語句遞接連貫下去,緊湊生動而暢達。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這一節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2)理想有時代性、層次性。這一節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飢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3)第3節的意思概括地說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第2節講,人類的理解步步提高,從溫暖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第3節是在第2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深化,點出了理想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4)詩意的重點在後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是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後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就是說,理想使人樂觀。「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地奮斗。「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充滿活力。這節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懷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誤解,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這在尚未覺悟的人看來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對,奮斗者的處境就陷入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小結:詩歌的2、3兩節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4、5、6、7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2.學生熟讀背誦前7節。

五、話說理想、拓展延伸

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花季少年對未來充滿憧憬,多彩的理想畫筆繪出壯美的人生藍圖。請同學們模仿詩作,用很美的話來概括、贊美理想。

教師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燈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標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驅逐寒夜那火種熊熊的烈焰。

(1)第8節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2)第9節是什麼意思?跟上一節有什麼關系?

(3)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麼?

(4)第11節與上面有什麼聯系?「誇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麼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麼說「可笑」?

(5)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麼?結尾為什麼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逐節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第8節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這一節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2)第9節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點出了理想對人的靈魂起著巨大的作用。「理想是還魂的仙草」,是說罪人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說理想能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軌。

(3)對理想「被玷污」「被扒竊」的理解應聯系十年浩劫的歷史背景。「四人幫」歪曲馬列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後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4)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後者則是主動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誇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願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5)「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郁,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徵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結:詩歌8、9、10、11節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3.學生集體誦讀全詩並背誦。

4.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飢寒的年代裡,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裡,理想是文明。

完成:小康的年代裡,理想是_________;

和平的年代裡,理想是_________。

例(2):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完成:時間既是_________,時間又是_________。

三、對比延伸

請學生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內在聯系,找出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學生交流、回答,教師明確:

兩首詩的內在聯系是主題相同,都抒發了理想的意義。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以上詩句說,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六、課堂小結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舉凡那些歷史上有所建樹的風流人物,無不在青春年少就顯露出非凡的遠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偉人周恩來正是抱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鵬程壯志而發奮攻讀,終有所作為。恰如詩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願同學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藍的天空劃出美麗的弧線。

3.下列擬人化的物語,都有一定哲理,請同學們選擇感興趣的一種,並以之為線索,寫一篇「感悟生活」的詩文。

(1)鳥:籠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沒有的好。

(2)蝦:哈哈!你們怎麼都倒著走哇!

(3)啄木鳥:真摯的愛,往往是殘酷的愛。

(4)曇花:人們都說我很美,是因為我生命很短暫嗎?

(5)放大鏡:在我眼裡,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鏡: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獲得成功。

(7)鎖:在強盜眼裡,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來自那最普通的陽光。

(9)窗戶:我的原則是該開的時候開,該關的時候關。

(10)鏡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裡才會裝著他。

關於「理想」的名言警句:

1.只有向自己提出偉大目標並以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之奮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寧

2.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生活的目的——這種倫理基礎,我把它叫做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4.一個人若是沒有確定航行的目標,任何風向對他都不是順風。 —(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茲

6.理想並不能夠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巴金

7.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 ——羅曼·羅蘭

8.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 ——屠格涅夫

9.我們如果沒有理想,我們的頭腦將陷入昏沉;我們如果不從事勞動,我們的理想又怎樣實現? ——陳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寧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現實有了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實的努力中才能實現理想。 ——周恩來

12.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 ——蘇格拉底

F. 7年級上第四課(紫藤蘿瀑布)有什麼含義

查看文章
七年級課文解析2007年09月01日 星期六 21:47一、單元編寫意圖

第一單元與第二單元都是以「人生」為主題組元的,但是側重點有所區別,第一單元側重 於怎樣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說的,「生活對於任何一個男女都非易事」。進入初中學段,是人生道路上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一 個12歲少年,對未來展開了新的憧憬和想望,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們共同的目標。在這個起點上,一個12歲的少年,也將面對種種困難。集中地閱讀以人生 為主題的課文,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從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啟示。同時可以發現,自己的人生,就是自我表達的一個重要領域,可想的,可說的,可寫的,太 多了,把語文與自己的生活首先聯系起來,就打通了聯系語文與生活的第一渠道。

選編這個單元,又注意到閱讀材料的多樣性,力求豐富多彩,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獲得多方面的教益。

從課文內容上說,五篇課文從不同方面以不同題材回答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總問題。 《在山的那邊》,用象徵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講了一個小時候陷入艱險而後終於脫險的小故事, 說的是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麼辦。《生命生命》從動物、植物、人的生命現象說起,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生命嚴肅的思考。《紫藤蘿瀑布》描寫一樹 盛開的藤蘿花,又由藤蘿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叢草、蟲蚊、土礫、癩蝦 蟆,幻象迭出,有一種物外之趣。

五篇課文乃人生面面觀,既涉及理想,又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揚奮斗精神,又有的經驗之談,既說到事業上的困難,又說到命運的遭遇,既講苦鬥,又講樂趣,給人多方面的啟迪。

從體裁、時代、國別上說,也作了精巧的建構:以散文為主,又有詩歌;以現當代作品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國作品為主,又有外國作品。教材使用者不難發現編選的匠心。

從課文可讀性上說,力求貼近學生生活,難易適度,使學生感覺親近。《在山的那邊》是 從小時候的憧憬和想望說起的,極易引起共鳴。《走一步,再走一步》回憶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童趣》回憶的是童稚時代的物外之趣,更容 易激發興趣。《生命生命》說的幾種生命現象,都是常見的,可是一般人往往熟視無睹,課文大有開發心智之效。《紫藤蘿瀑布》雖然說到當今少年未曾經驗的遭 遇,但是作者工筆細描的紫藤蘿花是令人喜愛的。

單元編排順序,常規是先精讀後略讀,本單元有所突破,一略一精,不但考慮到課文內容 的邏輯聯系,而且考慮到新學年開頭的教學氛圍。第一課安排略讀《在山的那邊》,第二課安排精讀《走一步,再走一步》,內容上從粗線條到細線條,學習情緒趨 向穩定之後再行精讀,效果可能更好。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主題為「這就是我」,作自我介紹,既與閱讀內容緊密結合,又跟學校生活密切聯系。活動方式不很繁難,便於啟動嘗試,便於積累經驗。

本單元在初中學段是起始階段,教學要求也是起步性的,從閱讀理解上,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寫作意圖,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在閱讀方法上,著重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二、課文和練習說明

《在山的那邊》,這首詩分兩節,前一節寫「小時候」,後一節寫「今天」。小時候就有 一顆不甘蟄居閉塞山區之心,但是認識是幼稚的。長大後,感悟了,詩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的信念。只要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懂得「海」 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無座數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詩的意蘊。聯想任何一種理想和奮斗,都會感到越讀越親切。事情往往是這 樣,並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達到目的地的,要翻過無數座山,才能到達理想境界。失望是因為對長期性艱巨性估計不足,認識深化了,就可以戰勝失望,乃至不再 失望,就能夠「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詩人情感體驗的過程也是認識深化的過程。這首詩對人生是一個很好的藝術概括,當我們經過一番奮斗不能實現理想因 而感到沮喪的時候,想起這首詩,就會鼓起信心,繼續奮斗,繼續前進。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享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爬懸崖的一次經 歷。小時候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他體弱多病,和五個小男孩一起爬懸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處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兩 難境地。後來照父親說的,一小步,一小步下來,終於脫險了。作者把這一經驗推而廣之,成為人生的富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 咀嚼的餘地,特別是「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說的是困難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個大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了。這篇 課文,足以啟發學生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麼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就成為一筆精神財富。善於感悟,寫作文,也有東 西可寫,在不起眼的題材上也能寫出好文章。

《生命生命》,先寫三個關於生命的事例,再寫三點思考,三個事例,先寫小飛蛾,是動 物,再寫小瓜苗,是植物,最後寫自己心臟的律動。三點思考,內容很相近,側重點還是有區別的。作者舉的動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不舉大象獅子老虎 等等龐然大物,只說一隻小飛蛾,不舉參天大樹,只說一棵小瓜苗,說明無論怎樣卑微的生命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到大道理,是很能啟人 心智的。作者的思考也善於展開,一連說了三點。這對學生也很有啟發。

《紫藤蘿瀑布》的主旨也由藤蘿引向生命的思考。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歡欣的心情描寫一 樹盛開的藤蘿花,生機勃發,輝煌燦爛,抒發自己由焦慮和悲憤轉化為寧靜和喜悅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來藤蘿的變遷史,將主題提升到生命的長河雖有曲折 但永遠前進的哲理上來。這篇課文對於學生的觀察、感受、聯想、思考都很有啟發。從中也可以領悟,對生命的思考,既可以來自自身,也可以來自生物。一切有生 命的東西,仔細觀察,思考,都可以從中悟到生命的真諦。

《童趣》很有情趣,三種物外之趣都是視覺加想像形成的,這種想像是把對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諸如蚊子成了白鶴。這一篇課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內容有趣,就不至於對文言文產生畏懼心理。讀懂了,會對文言文簡潔典雅的特點產生好感。

下面再說說練習。練習稱為「研討與練習」,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的是需要自己動口動手做口頭練習或書面練習的,有的是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合作探討的。

每篇課文只有兩三道題目,五篇課文總計才14道題,體現「少做題,多讀書」的原則。

14道題,大體可分五類。

朗讀和整體把握;

語言品味;

結合課文內容的練筆或練說;

比較閱讀;

搜集有關資料;

這里,分類作些說明。

朗讀是本單元的一個學習重點。每課練習都有朗讀的要求。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 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種要求,語言的表述是不可能精細化的,「課標」對四個學段的朗讀要求,措詞完全一樣,當然不是說對初中生的要求跟小學生一個 樣。一方面,課文的程度在逐步提高,朗讀不同程度的課文,要求不同水平的朗讀能力,一方面,語言、語調和感情三個方面都是難以表述其區分度的。總的原則 是,要求,朝著總的目標,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一步。

整體把握題,根據課文特點,選擇不同策略,以求更好更快的把握。例如,《在山的那 邊》要求「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麼意思」,把握了這兩個基本形象的意蘊也就可以說把握了詩意。《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敘事性作品,要 求「復述故事情節,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從事與理的角度去把握。《生命生命》《紫藤蘿瀑布》都有議論,則要求從自己的見聞中舉例印證,從舉例 中即可了解學生把握文意的准確性。

語言品味題,僅設計了一道,因為詩歌語言有高度凝練的特點,所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含蓄的詞語,細加品味。

每篇課文最後一道題,有的是練筆,有的是比較閱讀,有的是要求搜集資料。這些題目是 根據「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實踐能力」的大原則設計的,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讀了《在山的那邊》,要求「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讀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寫自己與困難作斗爭的經歷和經驗教訓。《生命生命》一課有同題文章的比較閱讀。《紫藤蘿瀑布》則要求搜集資料,擴展閱讀。 所有這些,意在學用結合,既走進課文,又走出課文,將學習的成果應用到語文實踐中來,通過實踐提高能力。

三、本單元教學的兩個問題

1.關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單元是初中學段第一單元,是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第一步,開局關系全局,至關重要。按照課程標准,語文課究竟應該怎樣上,開局就應該有個新的學習方式。

教師與學生都在老路上走慣了,現在要形成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非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不可,非進行系統的改革不可。

「課程標准」內容相當具體,為使每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課標」精神,本單元教參逐課提供了「教學設計」,大的原則和具體的操作都有了,這里不必再說,這里只說說用好課標,用好教參的一個根本辦法。

根本的辦法是什麼呢?

根本的辦法就是備課時要先當學生,而且是按照課標精神先當一回學生。

例如,課標反復強調「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我們備課,就來個探究性學習,先不看教 參,也不找資料,獨立地探究一番。教師若自己經過一番探究,那麼怎樣引導和組織學生探究也就自然而然有辦法了。不然,照搬教參也搬不好,苦苦思索這一課怎 樣教學生探究,也想不出好辦法。自己抱著探究的目的鑽研課文,馬上就能明白,探究總是在初懂的基礎上,研究自己能夠提出的問題,求得深入一步的理解。自主 探究,就是獨立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常常說,鑽研教材,吃透教材,鑽研就是探究的過程,吃透就是探究的目的。我們是為教學而探究,要把 自己探究的全過程摘要地記錄下來,提出了哪些問題,每個問題探究過程是怎樣的,探究的結果是什麼,探究的經驗教訓是什麼,每一點只要記下幾個字就行。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再去看教參,看資料,見解相同的,你會生出「英難所見略同」的 快感,見解不同的,你會進一步思考孰是孰非,發覺自己的偏誤,就有新的教訓,堅信自己的正確,可以平等對話。自己思考不到的地方,也有一種教訓,為什麼沒 有朝這一方面去想呢,在思維廣袤性上為什麼有這樣的缺陷呢,怎樣彌補這種缺陷呢,都有教訓可以吸取。經過這一番探究,再考慮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 學習方式就會成為自覺的要求,怎樣引導、怎樣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心裡也就有數了。學生初讀課文後理解到一個什麼程度,這是要做到心中有數的, 我們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引導他們探究。

教師自己有了探究的經驗,就知道探究首先要提出問題,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能力,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地質疑問難,學生發現不了的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

教師自己有了探究的經驗,就知道探究也無非是聯系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有所思考和感 悟,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啟迪。例如,《在山的那邊》要求「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麼意思」,有了探究 的體驗,知道這個問題並不難,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答。假如學生答不上來,或者答得不好,可以提示一下,找一找詩人自己是怎麼說的。這是很容易找出來 的,「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另一處,「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不難理解這個「全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世界,理想的世界。再讓學生舉舉例子,什麼樣的世界可 以說是「全新的世界」,假如學生說,我家搬進新房子,新房子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小區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住老房子那些年頭,盼了一年一年,決盼 望有朝一日住上寬敞漂亮舒適的新房子,那時新房子就是我心目中一個「全新的世界」,搬進新房子第一天,真有「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的感覺。這樣的回答就 很好。從小家引向國家,今天我們這個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於半個世紀以前的革命前輩來說,就是他們為之奮斗的「全新的世界」。中國人民再經過半個世 紀的奮斗,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那時又將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探究「山」的含義也是這樣,看詩中所說的「山」,聯系實際生活,不難領悟,「山」是 與「海」相對的一個世界,一個閉塞、落後、乏味的世界,山又是從現實到理想的奮斗之路,詩人所說的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奮斗之路是漫長艱險而又 曲折起伏的。聯系中國革命的歷程很容易理解詩意,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真是翻過了無數座山,一次次地戰勝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才終於攀上中國民主革 命歷程上的最後一座山頂,看到了一個新中國。

引導學生探究,更重要的是學會探究,學會學習,不但知識與能力是重要的,情感態度與 價值觀是重要的,而且過程與方法也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更加重要的。為此,探究不應該有了結論就為止,還應該回顧、審視自己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看看哪些 地方是有成效的,哪些地方走了彎路,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學習方法,一步一步學會學習。確實的,重要的是善於學習。

教師自己有了探究的經驗,就知道自主探究是基本的,合作探究也是必要的、看教參,看 資料,就是與教參編者,資料作者合作探究,合作就有互補性,就能受到啟發。同學則是跟同學合作除了全班合作,大班計論之外,可以更多地採用雙人合作,四人 合作的方式,這樣可以親密合作,大合作與小合作結合,學習方式就更加生動活潑了。

關於朗讀教學

朗讀的功能很多,這里不想細說。問題是怎樣提高朗讀教學效果。

朗讀教學不是新舉措,問題是效果不很理想。不少教師只盯著朗讀比較好的幾個學生,大 家拚命舉手,點到的總是那麼幾個學生。這幾個學生練讀的機會是比較多,可是其他同學練讀的機會就比較少。就是常有機會在班上朗讀的幾個學生,朗讀水平的提 高也不理想。問題在哪裡呢?在於缺乏指導,缺乏切實具體的指導。

切實具體的指導,其實只要拿一個片段甚至一兩個句子作為例子來教。能念好一個段落,也就能念好一大篇。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在分析課文之前,先讓一個同學起來讀一遍,或全班齊讀,沒有 指導,簡直可以說沒有朗讀教學。試看教唱京劇,就不是簡簡單單地叫學員唱一遍就算了,他是一句一句教,一遍一遍教,乃至一個字的唱腔一招一式的教。這是可 以借鑒的。其實朗讀也是很不簡單的。朗讀教學應該跟課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對課文的思想感情體會得越深入越細膩,朗讀起來感情傳達得越好。通過朗 讀,又可以加深體驗與領悟。真正朗讀得好,可以說他對課文一定理解得很到位。拿《走一步,再走一步》來說,那裡面的感情是多種多樣的,要朗讀得好容易嗎? 不很容易。教師應該挑一個片段,或挑幾個句子,一遍一遍教。比如說,五個孩子,除傑利之外,簡直是壞孩子,「我」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他 們卻說「如果你想待在那裡,就待著好了」,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心裡體會這些孩子的心腸和口吻,自己范讀一遍,再讓學生分別練,讀得不那麼好的要矯正,這樣才 算是指導。再拿「我」的兩句話說,「『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掉死的!』」要念得好,就要教學生設身處地想想「我」當時的心情,要念出 哭腔來,念出恐懼心理。待父親一番指點鼓勵後,「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這「看見了」三個字,心情有了變化,但是恐懼感並未完全擺 脫,要念得有分寸,也不容易,也應該教讀。朗讀教學,是一種訓練,「訓」好才,能練好,沒有「訓」,沒有指導,是很難練好的。

本單元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還很多,要說的教參上都說了,這里不再多說。

G. 《理想》的教案

http://www..com/s?cl=3&wd=%C0%ED%CF%EB%BD%CC%B0%B8

從這里挑挑看

[ 2007-9-9 10:44:00 | By: hjjboyqs1126 ]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准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准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准備錄音磁帶,或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理想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

2、正音、正字、釋詞 (p30頁——讀一讀,寫一寫)

3、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

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4、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5、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b、c)

第1節:理想的意義

第2、3節:歷史的意義

第4、5、6節:人格的意義

第8、9、10、11節:人生的意義

第12節: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奮斗

三、研討與賞析(上)

1、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2、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一節有四個比喻,它們的喻意各是什麼?

[提示]: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稱為「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裡,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燈」、「路」指的是:理想前進的方向;「石」、「火」指的是:理想的傳播過程。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二節詩是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麼意思?

[提示]:對的。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這一節的標點要注意。前一句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後一句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三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二節有什麼聯系?

[提示]:第二節講,人類的理想具有歷史性。這一節是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意思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古照今,今照古,先輩照子孫」,這個「照」既承接「瑩瑩光」又照應「照亮」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四節詩意的重點是什麼?

[提示]:重點在後兩句。這兩句說的是:理想的實現是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具有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五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提示]:先要理解每句詩。「理想使人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是說,理想使人樂觀;」第二句,是說,理想使人充滿鬥志;第三、四句,是說,理想使人的心理變得年輕,充滿活力。大意是:理想給人力量。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里說的「犧牲」是不是黃金夢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提示]:是的。為了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不能顧個人的利益。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 為什麼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麼有歡笑?歡笑里怎麼又有酸辛?

[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寂寥」是寂靜、空曠。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而守舊的人是不能理解的。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歡笑;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有酸辛。

四、作業

①抄寫並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准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研討與賞析(二)

一、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提示]:這一節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含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系?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麼?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誇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麼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麼說「可笑」?

[提示]:誇耀當年的功勛,是吃老本,是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不願意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麼?結尾為什麼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提示]:「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徵大好形勢。

二、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努力奮斗。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並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五、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閱讀全文

與在山的那邊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