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准八年級下語文練習冊第一課 藤野先生 的內容 不要答案!
題超多的,你哪道題不會把題號發上來吧,樂意解答
㈡ 語文課堂作業本八年級下第一課藤野先生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màn)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fēi)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2.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有幾本書賣,有時還值得去轉一轉;倘在上午,裡面的幾間洋房裡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3.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藤野先生(8張)
4.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個市鎮,並不大;冬天冷得厲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
5.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jì)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一個客店裡的,初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後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裡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干(gān),然而好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於是搬到別一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
6.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pōu)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xié)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7.「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8.後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達的歷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今關於這一門學問的著作。起初有幾本是線裝的;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學,並不比中國早。
9.那坐在後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0.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
11.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著頭骨,後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志上發表出來。
12.「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13.「可以抄一點。」
14.「拿來我看!」
15.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16.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
17.「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18.但是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著,心裡卻想道:
19.「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於實在的情形,我心裡自然記得的。」
20.學年試驗完畢之後,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表了,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回藤野先生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21.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道:
22.「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屍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23.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24.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25.「你改悔罷!」
26.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裡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27.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幹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
28.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shú)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jié)責幹事托辭檢查的無禮,並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於這流言消滅了,幹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29.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30.「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31.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32.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33.「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其實我並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wèi)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34.「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於生物學也沒有什麼大幫助。」他嘆息說。
35.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裡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後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還說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並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後的狀況。
36.我離開仙台之後,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經過的年月一多,話更無從說起,所以雖然有時想寫信,卻又難以下筆,這樣的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後,杳無消息了。
37.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huì),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38.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7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piē)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一九二六年)[4]
4詞語解釋
編輯
緋紅:中國傳統色彩名稱,紅色的一種,艷麗的深紅。鮮紅、通紅。深紅色。
標致:外表、風度等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喚起美感上的極大享受。(在本文意是:漂亮,這里是反語,用來諷刺)
明的遺民朱舜水:即朱之瑜(1600-1682),號舜水,浙江餘姚人。明末思想家。明亡後曾進行反清復明活動,事敗後長往日本講學,客死水戶。他忠於明朝,所以說是「明的遺民」。
落第: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又指考試不及格。古代考試放榜,榜上無名,稱為「落第」,泛指考試、測試不成功或比不過別人。
不遜:無禮。遜:謙遜
詰責:質問並責備。
托辭:借口
油光可鑒:形容非常光亮潤澤。(在本文意是:)在這里是指頭發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鑒,照。)
抑揚頓挫:指聲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節奏分明,和諧悅耳。
深惡痛疾: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疾,痛恨。
斗亂:飛騰雜亂。斗,通「抖」。
精通時事:這是諷刺的說法,「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一些無聊的事。
客死:死在異國他鄉。
講義:這里指講課的內容。[5]
掌故: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的傳說或故事。這里指學校里發生過的一些事情。
㈢ 初二語文藤野先生
這是我從網上找來的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積累「緋紅、標致、詰責、油光可鑒、深惡痛疾」等詞語。
2.回顧復習作者魯迅及相關知識;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時代背景材料。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讀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學習運用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徵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5.學習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具准備 多媒體CAI課件
教學程序設計: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朴、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投影)
1.作家作品(顯示魯迅青年和中年時的照片)
學生介紹魯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誕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城一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於上海。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人。我們在初中學過他的作品有《風箏》、《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社戲》《雪》
(顯示紹興河埠及學過的五篇課文的圖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題意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來」,是魯迅在中年以後回憶自己青少年時的經歷感受的集子,原題是《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並不是直接為了戰斗。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我們前面提到的《風箏》、《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都是選自這一本集子。
3.簡介作者的留學目的
魯迅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的。1904—1906年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准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魯迅最終並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後來放棄了醫學,於1906年到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09年回國後,繼續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成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閱讀這篇課文。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標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難字詞,讀准字音,弄懂詞義。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列出結構簡表。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兩名學生,到講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結構圖。
投影顯示文章結構層次圖如下:
見藤野前,在東京
相識
與藤野在仙台 相處
離別
相別後,深切懷念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緣由,接著寫到仙台後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這就是當年的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顯示圖片)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條暗線,那麼全文的暗線是什麼呢?我們先按下暫且不表。下面先來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讀,分析藤野形象
1.學生採用跳讀方式。閱讀有關寫藤野先生的內容
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投影顯示如下)
跳讀課文,找出文中作者關於藤野先生的描寫,說說作者初到仙台時,目睹耳聞的藤野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課文如何描寫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學嚴謹
耳聞親見——生活儉朴
學者形象
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朴、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大家找找看,一共寫了我與藤野先生之間的幾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2.學生朗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關心實習———熱情誠懇
了解裹腳———求實精神
結論:課文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
提問:學了6—23段文字,我們懂得了學寫類似作文要注意哪幾點?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
投影顯示如下:
明確:①學會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②敘事應該有詳略
③上下文注意過渡
④敘事時要注意刻畫人物的神態
讀到此,我們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為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著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讀到此,我們會想:在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學成回國後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播放電影資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為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為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為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衊。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前面我們閱讀了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還有一些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系?作者是用什麼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
3.領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作者是抱著什麼目的去日本的?為什麼又離開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題小像》詩)
找找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研討交流,教師小結。
A.在東京
所見所聞——清國留學生的丑態
不學無術 思想腐朽
所感————厭惡之極,不屑與之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觸發憂國之情
愛 國
水戶: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棄醫從文(顯示圖片和電影資料)
匿名信事件——個人與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
愛 國
電影事件———思想受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電影注釋(當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一次,青年魯迅看到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被認為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被日軍捉住殺頭示眾。而圍觀的眾多中國人,各個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圍的一些受軍國主義影響的人,大肆叫囂,使年輕的魯迅深受刺激,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對於他們,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重要的是改變人的精神。電影事件,打破了魯迅醫學救國的幻想,從此他便終止學醫,決計要學文藝了。)
D.離開仙台,懷念先生
直抒懷念之情—— 熱情贊頌 高度評價
藏講義 愛
懷念付諸行動——掛照片
寫文章 國
小結主題思想。(投影)
五、語文活動:猜猜我是誰?
學習本文「寫人抓特徵」,幾筆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寫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徵
教師收齊後打亂,再分發給同學,大家根據所寫的特徵推斷這是哪位同學。
請幾位同學交流,然後研究為什麼猜(不)中的原因,明確寫人必須抓住特徵。
六、布置作業:
抄寫詞語並明確詞義(投影顯示)
緋紅fēi 宛如wǎn 驛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鑒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遜xùn 匿名nì
杳無消息yǎo 詰責jié 凄然qī 教誨huì 瞥見piē
抑揚頓挫cuò 深惡痛疾wù
七、課堂小結
播放電影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徵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品析「無非」「實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詞對表達文意的作用。
3.研讀精彩語段,體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語言。體驗反思,理解課文主旨。
4.學習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熱誠正直的高尚品質。體會魯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以強盛祖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
1.理解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品評重點句段,領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具准備
多媒體CAI課件
教學程序設計:
一、檢查作業
採用小組自改互查的方式,組長點評完成情況。
二、研讀關鍵語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1、2語段,思考: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後文哪幾句話相呼應?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2)「實在標致極了」改為「實在丑極了」可以嗎?
學生交流後回答,教師明確:
(1)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呼應。
作者以極其厭惡的情緒和辛辣諷刺的筆觸。描寫了東京清國留學生惡濁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遠大抱負與灰色的環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復雜心緒包容在這感慨良多的一句話裡面。反襯出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
(2)句中「標致」是反語,用以諷刺。「實在」表示「的確」的意思,用「實在」加強「標致」,增強了這一反浯的諷刺力量,更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動後則語意直露,缺乏諷刺意味。
2.學生集體誦瀆第5語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優待。究其緣由是「物以希為貴」.那麼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為」替代嗎?
(2)「居然睡安穩了」句中「居然」是什麼意思?對表達思想感情有什麼作用?
教師點撥: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與句末語氣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肯定語氣。作者用詼諧的口氣猜測他在仙台受「優待」的原因,有點自謙、自喜,還有點隱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優待,推斷為「物以希為貴」,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為」則表達不出這層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說明這個客店居住條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穩了,表露了作者對生活環境的惡劣不以為意。「居然」一詞加強了整個句子的幽默感。
3.學生自讀課文第24至3l語段,合作探究:
(1)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2)「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特意寫明呢?
(3)「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嘗」是什麼意思?
(4)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促成作者棄醫從文的轉變,對這兩件事的敘述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學生思考、交流後發言,教師明確:
(1)這是在考試風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極大傷害後寫下的一句極為憤慨的話。這句話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憤慨,而是以歧視中國的日本人的心理來寫的:在他們看來,貧弱中國的國民是低能兒,分數六十分以上,是老師漏題,而不是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這種出於偏見而武斷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極大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遭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所以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憂盼祖國強盛的願望。
(2)文中看電影事件中所敘述的中國人的情形,是依著一個要被槍斃的中國人、一群圍著看槍斃的中國人和一個「我」的次序來說的。特意寫明:「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說明作者沒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觀者。
(3)「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精神麻木的極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學生看到槍斃中國人時興高采烈的表現。句中的「他們」指麻木的中國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愛國青年」的荒謬邏輯,表現在遭受屈辱後極為辛酸和憤懣的感情。看電影事件反映作者難以抑制的激憤。這兩件事各有側重,第一件事側重寫弱國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國富強的志向,第二件事寫中國國民的不覺悟——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兩件事促使作者棄醫從文。
4.學生自讀課文38語段,教師點撥:
語段中「良心發現」一詞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於斗爭的思想受到觸動;「增加勇氣」是指作者長期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氣;「正人君子」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反動政府的御用文人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奮斗。文章這一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思想統一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
5.學生齊讀課文1、5、24~31、36~38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誦讀要求:第1段要讀出辛辣嘲諷意味,第5段以輕松親切語調表現友好之情,24~31段則充滿憤激,36~38段應滿溢感激。
三、合作研討,體驗反思
1.關於課文主旨的理解,淪爭頗為熱烈,對於下面的說法,你更傾向於哪一種?結合文(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學生各抒己見.激烈爭論。教師提供參考意見如下:
較傾向於第(1)種:「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為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敘述的焦點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恰如結尾處點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而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從全文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也正因作品飽含的愛國主義感情,從而使藤野的形象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庫要出《魯迅全集》,譯者增田涉寫信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你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你譯出加入。」1936年魯迅又向來到上海的增田涉打聽藤野的近況,可見其懷念之情。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選擇對你有什麼啟示?請聯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學生積極發言,教師引導、鼓勵。
四、課堂小結
欣賞一篇優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陳年佳釀,只有用心體悟,才能獲得心靈的飛躍和思想的升華。魯迅的文章尤為如此。走進散文《藤野先生》,使我們更親近地觸摸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更深透理解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藤野先生,令魯迅感念,更鐫刻在讀者的心中,願我們在關愛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為湛藍、亮麗。
㈣ 誰有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練習冊下冊答案!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第一課是{藤野先生}
一來 。fei xun xie e 匿 瞥見 畸形 發髻自 二 。鮮紅 質問並責怪 不署名或不署真實姓名 聲音高低起伏 厭額,痛恨到了極點
㈤ 八年級下冊課外閱讀:《我的"藤野先生"》閱讀答案 急啊 很急啊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篇課文是回憶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於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這篇回憶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這時期寫的。
這篇回憶性散文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作者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文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本文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來記敘。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本文的敘述線索。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緣起、交往的經過與別後的懷念)為敘事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東京(是作者往仙台見藤野先生的緣由),然後用設問句自然過渡。接著寫初到仙台受到優待(襯托藤野先生),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暗線,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很多材料,如寫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赴仙台途中對日暮里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寫仙台醫專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和看電影事件,寫作者棄醫從文,都是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來組織的。因此,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
二)人物刻畫抓住主要特徵,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體寫了四件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1.主動關心「我」的學習,認真為「我」改講義。文中寫道:「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關注「我」,並主動問「我」上課的「講義」能否抄下來,要「我」拿出所抄的講義給他看,而且,「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對「我」的講義,「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這些事情表現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終認真負責的精神。2.為「我」改正解剖圖。「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這里體現了藤野先生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在藤野先生親切和藹的談話里,我們可以體會出他既尊重學生——「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學——「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3.關心解剖實習。「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道:『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屍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關心「我」的學習,一直惦記著「我」的解剖實習,「我」考試及格了,他很高興,如釋重負。4.向「我」了解中國女人裹腳。這件事表現了他對骨學的興趣和求實精神除用具體事例來表現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外,作者還用白描手法來勾畫人物的特徵。如寫藤野先生,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著「模胡」,冬天穿舊外套,活畫出一位生活儉朴、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又如寫「清國留學生」,抓住了盤辮子這個細節,很能反映他們的精神特徵。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留洋學生既要學時髦,又要表示忠於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誇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對他們進行似褒實貶的諷刺,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質,也浸透著作者對他們的厭惡之情。(三)語言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這篇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恩師,記的是震撼作者靈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直接抒發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寫「清國留學生」的丑態,寫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寫告別藤野先生、棄醫從文等,字里行間都充溢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感情。二、問題研究
(一)這篇文章題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沒有直接寫藤野,而是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台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台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這些事情與寫藤野先生有什麼聯系?文中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台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表現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學醫的主要動機。寫仙台醫專的職員對作者的優待是為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為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總之,所有這些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熱忱、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有密切的關系。二)作者為什麼要離開東京來到仙台?為什麼又告別藤野離開仙台?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現的?章開頭三段寫了作者在東京的見聞,表達了對這一環境的厭惡之情。作者在東京的見聞是怎樣的呢?作者寫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櫻花爛漫的上野公園,看到的是一群「清國」留學生,他們以盤結辮子為榮,整天渾渾噩噩;本來留學生會館的門房有幾本書可買,「有時還值得去轉一轉」,然而就連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們攪得一團糟!魯迅是懷著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東渡日本的,沒料到東京竟也像南京一樣烏煙瘴氣。失望、痛苦、忿懟心情和強烈的報國熱望,使他百感交集,遠大的抱負和惡劣的環境形成尖銳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離開東京,尋求一個有利於實現理想的環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作者從東京來到仙台,受到教職員們的優待,尤其還遇到了給他以無私的關愛和熱情的鼓勵的藤野先生。按理說,作者正可以從這里卒業回國,去「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吶喊〉自序》)。但是,為什麼又毅然決然告別恩師、棄醫從文呢?本文主要寫了兩個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事件。這兩件事深深刺激了魯迅,令他深切體會到弱國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認識到國人的麻木,進而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於是,「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又回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去了。作者兩次易地求學,兩次輾轉奔波,無不貫穿著一種情懷,那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和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記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的家國愁思;記得「水戶」,也是因為這里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這是作者愛國感情的又一表現;對初到仙台受到優待非同尋常的理解,也是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現;對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為他能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學生;最後,把懷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為實際行動,等等。三)為什麼作者對在仙台所受到的優待用「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來解釋呢?作者到仙台之後,受到了免交學費的優待和職員們在生活上的關心。對於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給以特殊的關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誼。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為貴」,這里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練習說明一、關於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並尊重學生自己的解讀,宜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以下意見僅供參考。.第一,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敘述的焦點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不應是以描寫藤野先生為主,表現的卻是「我」的某種思想,文章在結尾處點明主題,「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第二,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寫對東京學習環境的厭惡,離開東京到仙台,是寫與藤野先生結識的前因,接下來寫仙台的學習生活,基本上都與藤野先生有關,而且,作者著力正面描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匿名信的尋釁和看電影所受到的刺激,這些事或是與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或是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誠,在那種環境下的難能可貴。後面幾段,則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別及分別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因此,「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應是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蹤的變化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刻畫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渾渾噩噩的生活丑態,表現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台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路歷程。第三部分,寫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主要寫藤野先生給魯迅影響,使他「良心發現」,「增加勇氣」,繼續戰斗。第二,《藤野先生》寫於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准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這樣的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發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後,又寫道:「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後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這是從另一角度看問題,視野更寬廣一些,是對上面兩種觀點的折衷。編者的觀點傾向於第1種。除上述理由外,補充如下:第一,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庫要出《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寫信給魯迅,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您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您譯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來到上海,魯迅又向他打聽藤野的近況,當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此時藤野先生還健在),魯迅慨嘆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可見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第三,本文確實飽含著愛國主義感情,正是這種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主義感情是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說「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錯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把聚焦對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二、朗讀課文第一段和倒數第二段,重點體味下面幾句話,回答括弧中的問題。.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度?從句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個普通人,作者為什麼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設置本題是要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以示是大清國的臣民,而且「盤得平」,「油光可鑒」,表明他們精心打扮,「扭幾扭」寫出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棄醫從文是魯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憶性散文中曾經談到過這段經歷。讀了這篇課文以後,你知道魯迅為什麼要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後來為什麼又棄醫從文嗎?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你想到了什麼?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進行課內外學習的貫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並聯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從本文看,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其直接原因是他厭惡東京的學習環境,厭惡清國留學生的渾渾噩噩,厭煩他們把環境搞得烏煙瘴氣,但聯系魯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他在後來寫的《〈吶喊〉自序》中作過解釋:「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願望選擇學醫的,可就在醫專學醫時——如課文描述的那樣——有一次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說是由於「給俄國人做偵探」,而圍觀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這使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於是促使魯迅萌發「棄醫從文」的思想。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又從仙台棄醫從文,這一過程無不深深浸透著魯迅強烈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實踐著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四、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1.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牆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對於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三味書屋的壽鏡吾,一個是《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這篇課文所寫的藤野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麼特點。這是一道拓展題,第1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題旨在擴大學生的視野,並學會比較教學建議一、本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豐富深刻,且與特定的時代背景關系密切,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了解寫作本文時的魯迅和文中魯迅的時代處境,或者與歷史老師聯系,結合歷史教學,介紹20世紀初中國落後挨打的社會狀況二、本文組織材料的方法很有特點,可先引導學生理清全文的線索: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線,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是暗線。三、本文有幾處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困難,應給予適當的提示。一)「中國是弱國,……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這一段寫了兩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國是弱國」和「中國人……是低能兒」之間本無因果關系,作者卻在中間加上「所以」,並用「當然」來加以強調,這是作者有意用這種表達方式來揭示日本「愛國青年」的荒謬邏輯,表達了對這種謬論的憤恨和抨擊。「也無怪他們疑惑」,寫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後極為辛酸和憤懣的感情。第二件是看電影事件。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時,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國人因愚昧而被殺,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圍觀的看客,實在可悲之至。「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一句說明,作者沒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觀者。影片的內容始終牽動著作者的心,此時他內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當此時又聽到日本學生拍掌歡呼,這簡直是雪上加霜!「嗚呼,無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難以抑制的激憤!這兩件事各有側重,第一件事側重寫弱國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國富強起來的志向;第二件事寫中國老百姓的不覺悟——這是造成中華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兩件事促使作者棄醫從文。二)課文最後一段「他所改正的講義,……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對主題的作用。本段中「良心發現」一詞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於斗爭的思想受到觸動;「增加勇氣」是指作者長期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氣;「正人君子」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反動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結尾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奮斗。文章這一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思想統一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有關資料、魯迅對藤野的思念935年日本岩波文庫中要出《魯迅選集》的時候,曾經來問魯迅先生自己,選些什麼文章好。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在藉此探聽藤野先生的一點消息。當這選集出版的第二年,譯者增田涉到上海來訪問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打聽藤野先生的情況,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魯迅先生慨嘆地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摘自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二、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回憶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後,又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當時日本人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在有這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的一群,動不動就對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過漢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這在周君就以為是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說里和友人之間把我當作恩師談著,我要是早讀到該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還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該多麼喜歡啊!摘自藤野嚴九郎《謹憶周樹人君》)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恆三郎說)40年前,也就是魯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記者拿來了一張魯迅逝世時的照片給我叔父嚴九郎看。這時,我叔父才知道魯迅逝世的消息,當時,嚴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張照片舉過頭頂,然後提筆寫了「謹憶周樹人君」,由此可見,藤野嚴九郎對魯迅的敬慕之情多麼深切!
摘自《心隨東棹憶華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報》)三、魯迅留學日本期間的經歷902年4月,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積極參加反清愛國活動,在《自題小像》詩中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904年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兩年後棄醫從文,想從改變國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906年到東京開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並寫《人的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論文。908年從章太炎學《說文解字》,並加入光復會。1909年8月,由日本回國……(摘自《中國現代文學手冊》)四、主題思想及其表現方法(顏雄)關於《藤野先生》的主題思想,近年來在教學和研究中論爭頗為熱烈。有說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變為線索,愛國主義好比一條紅線貫穿全篇,主題不在寫藤野先生;有說主題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優秀品質,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將此二者等同一律,認為主題思想既是歌頌藤野,又是記敘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歷程的。任何作品的主題,都是和題材緊密聯系在一起,並且寓於一定的題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題材,總起來說,就是作者留學仙台期間的生活片斷,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狀況;與藤野先生相識和先生幫助自己修改講義的情形;學習期間兩件難忘的事:試卷風波和「電影」事件,還有「惜別」等等。結論得從對作品的具體分析中引出來。且讓我們沿著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寫了什麼和怎樣寫的吧。「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櫻花爛熳的上野公園里,看到的是一群胸無救國之志、反以標志著民族壓迫和封建統治的「辮子」為榮、渾渾噩噩的「大清」牌紈絝子弟的丑惡表演,留學生會館的門房,本來值得去買幾本書的,卻也被他們弄得一團糟!魯迅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渡海而來,沒料到東京竟也像南京那樣烏煙瘴氣。失望、痛苦、厭惡、忿懟和急切地要求學到本領以報效祖國的強烈願望,種種萃於一身的復雜心緒,都包容在這感觸良多的一句話裡面了。遠大的抱負與灰色的環境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不得不離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跟令人生厭的東京告別,一到仙台,頗受了「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還有教職員為食宿操心;當然,更使他高興的,是從此「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了。就在這時,魯迅認識了解剖學教授藤野嚴九郎先生。以上,寫的是與藤野相識之前,自己的生活環境與思想狀況。接著,便轉入記敘的重點:直接寫藤野了。作者通過初見時藤野的相貌、穿著、聲調,尤其是為「我」添改筆記、修正血管畫圖和鼓勵「我」大膽解剖屍體等真切感人的細節描寫,正面贊頌了藤野先生朴實厚道、待人以誠、忠於學術、潛心研究等優秀品質和個性特徵。藤野對「我」的關懷,表現出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和循循善誘的教師的特點,與前面所寫的以「物以希為貴」為出發點的職員們,形成一種對照。這之後,具體地敘寫了仙台經歷中兩件終生難忘的事件:試卷的風波和電影的教訓。這兩件事可以說是「穿插」的;但絕非與寫藤野「無關」。這里用受了狹隘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來反襯藤野先生的正直無私、心胸廣闊的品德,通過對比,藤野的形象顯得更高大了。時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從此「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毅然決然棄醫從文,這樣自然只好與藤野先生「惜別」了。「惜別」這個細節,寫得格外婉切動人,學生的「慰安他的謊話」和先生的凄然的嘆息,以及接受邀約,贈送相片與臨別叮囑等等,有限的文辭之中蘊含著無限的深情!離開仙台之後,仍然沒有離開寫藤野先生,不過改變了角度:寫先生對「我」的影響,寫「我」對先生的眷念,寫「我」從先生身上得到的啟示和汲取的「勇氣」和力
㈥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配套第一課《藤野先生》答案
一、關於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
1.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並尊重學生自己的解讀,宜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以下意見僅供參考。
1.第一,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敘述的焦點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不應是以描寫藤野先生為主,表現的卻是「我」的某種思想,文章在結尾處點明主題,「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第二,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寫對東京學習環境的厭惡,離開東京到仙台,是寫與藤野先生結識的前因,接下來寫仙台的學習生活,基本上都與藤野先生有關,而且,作者著力正面描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匿名信的尋釁和看電影所受到的刺激,這些事或是與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或是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誠,在那種環境下的難能可貴。後面幾段,則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別及分別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因此,「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應是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蹤的變化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刻畫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渾渾噩噩的生活丑態,表現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台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路歷程。第三部分,寫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主要寫藤野先生給魯迅影響,使他「良心發現」,「增加勇氣」,繼續戰斗。第二,《藤野先生》寫於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准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這樣的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發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後,又寫道:「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後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
3.這是從另一角度看問題,視野更寬廣一些,是對上面兩種觀點的折衷。
編者的觀點傾向於第1種。除上述理由外,補充如下:第一,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庫要出《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寫信給魯迅,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您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您譯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來到上海,魯迅又向他打聽藤野的近況,當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此時藤野先生還健在),魯迅慨嘆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可見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第三,本文確實飽含著愛國主義感情,正是這種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主義感情是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說「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錯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把聚焦對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讀課文第一段和倒數第二段,重點體味下面幾句話,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度?從句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個普通人,作者為什麼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
設置本題是要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以示是大清國的臣民,而且「盤得平」,「油光可鑒」,表明他們精心打扮,「扭幾扭」寫出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
2.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三、棄醫從文是魯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憶性散文中曾經談到過這段經歷。讀了這篇課文以後,你知道魯迅為什麼要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後來為什麼又棄醫從文嗎?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你想到了什麼?
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進行課內外學習的貫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並聯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從本文看,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其直接原因是他厭惡東京的學習環境,厭惡清國留學生的渾渾噩噩,厭煩他們把環境搞得烏煙瘴氣,但聯系魯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他在後來寫的《〈吶喊〉自序》中作過解釋:「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願望選擇學醫的,可就在醫專學醫時——如課文描述的那樣——有一次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說是由於「給俄國人做偵探」,而圍觀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這使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於是促使魯迅萌發「棄醫從文」的思想。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又從仙台棄醫從文,這一過程無不深深浸透著魯迅強烈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實踐著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四、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牆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2.對於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三味書屋的壽鏡吾,一個是《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這篇課文所寫的藤野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道拓展題,第1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題旨在擴大學生的視野,並學會比較。
緋紅 匿名 油光可鑒 詰責 不遜 杳無音訊
居然 瞥見
死在異國他鄉。 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這里只考試不及格。
表達了作者憤慨和辛酸無奈的思想感情。
日本所謂的愛國青年:中國那些閑看槍斃的人們
表現了我意識到了國民的愚昧以及對他們的厭惡和不滿
(第7題答案見書P9註解2)
1.孫犁帶袖套在撿黃豆,看到我後與我交談 。2.孫犁先生准備糊窗戶縫,向我求證自己的見老。3.孫犁先生正在寫作,見到我們後熱情招呼。(自選兩個)
表現了我激動、期待的心情
表現出孫犁先生對紙張的珍惜,害怕糟蹋紙張的心理、
1.我看重這篇小說,但省內老師不看好,我不服氣。2.我希望孫犁先生能看上這篇小說並幫我發表。3.在我心中孫犁先生是一個能給我公正評價的人。
它的好處:以戴著套袖貫穿了全文,點明了主題,從日常生活中表現孫犁的高尚品質。(2分)它表現了孫犁先生的質朴、勤勞、珍惜東西,易於人和諧相處,且珍重勞動尊嚴與德行的品質。
㈦ 語文「藤野先生」聽課課後總結
從拿到課本的那一天,就開始感嘆,怎麼開篇又是魯迅的文章,而且又這么長,由衷地沒有頭緒。幸好在看完課文後發現《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雖然是回憶性的散文,但是故事性比較強,而且每個故事都很明確,這多少讓學生有看書的興趣,也為上課講解打下一定的基礎吧!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我教過此文數次,每次皆感難度極大。魯迅的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大(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績,故我反復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首先將此文壓縮為兩課時(以往多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 悉、解決字詞疑難、了解基礎事件為一課時,閱讀分析為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其次,筆者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使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對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回顧這幾課時的教學,相比較而言,我最喜歡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原因很明顯,因為在這課時里,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課堂互動也 很好,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課後反饋也不錯。或許是第一篇課文吧,或許是因為是早上的第一節課吧,學生的精神都比較好。但同樣的也存在一定的 缺點,那就是學生提前預習的並不多,所以課堂推進很慢,雖然能順利完 成教學任務,但總覺得上課不夠緊湊。
至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總體還算可以,但是不及第一課時。最明顯的一點是沒有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最後總結藤野先生有那些高貴品質的環節,只能讓學生回家思考,留到下節課講解,這樣也導致了第三課時的教學任務增多,以至無法完成練習講解,於是才需要用第四課時專門講解課文的練習,可見第二課時的失誤,引發了多少的問題啊!因此以後的教學千萬要把握時間,要不然對課堂的完整性就有很大的影響!
㈧ 藤野先生語文作業本的答案
藤野先生》訓練題
山東鄆城一中初三語文組 修仁華 整理 ([email protected])
【專項訓練】: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是:( )
2、為加線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1)油光可鑒( )
A.鏡子 B.照 C.審察 D.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
(2)深惡痛疾( )
A.很壞的行為 B.凶惡
C.憎恨,討厭 D.惡劣
(3)不遜( )
A.謙虛、謙恭 B.讓出 C.比不上,差
3、結合句意解釋加線的詞。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無非:
(2)實在標致極了。
標致:
(3)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
(4)同學100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
落第:
(5)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
瞥見:
4、分析下文,回答問題。
①東京也無非是這樣。②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④實在標致極了。
⑤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裡面的幾間洋房裡倒也還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一句中「無非」是 的意思,「這樣」是指 。這句話表達作者 的感情。
(2)這兩段寫作者在東京看到「清國留學生」在① ,② ,③ 。
(3)第②句用的修辭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第④句用的修辭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5)第一段中有四個「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與另三句用法不同,這個句子是 ,不同的理由是 文中三個「頂」字,其中一個與另兩個不同;是 ,理由 。
(6)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不滿正反映了他到東京的目的是 。
5、文章記敘了藤野先生與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麼?每件事各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
(1) ,表現了藤野先生 。
(2) ,表現了藤野先生 。
(3) ,表現了藤野先生 。
(4) ,表現了藤野先生 。
6、記敘上述四件事時詳寫的是 ,略寫的是 。描寫藤野先生的主要方法是 。
7、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一)①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②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③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全是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⑤「萬歲!」他們(A)都拍掌歡呼起來。
⑥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⑦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B)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⑧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二)這一學年沒有完業,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摘自《吶喊·自序》
(1)(一)段中第①句話「所以」連接的兩個分句之間有因果關系嗎?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答: 。
(2)指出(一)段中運用敘述、議論、抒情的部分。敘述從 到 ,議論從 到 抒情
(3)文中兩個「他們」各指的是什麼人?
A
B
(4)(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時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指的是 。
(5)作者為什麼感到「這一聲特別聽得刺耳」?選擇正確的解釋( )
A.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B.對噪音特別反感。
C.聽不慣日本學生的瘋狂歡呼。
D.認為課堂上不應該大聲吹呼。
(6)「何嘗」是哪類詞?對表達句意起什麼作用?
答: 。
(7)「嗚呼,無法可想!」的含義是什麼?
答: 。
(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9)從(二)中看「我的意見都變化了」的原因是什麼?
(10)從表達方式看(一)段以 為主,(二)段以 為主。
8、閱讀並回答問題。
①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②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 。
(2)這段文字運用的表達方式是 。
(3)這段文字共3句話,第①句表現了 ,第②句表現了 ,第③句表現了 。
(4)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 。
[答案]:
1、C
2、(1)B (2)C (3)A
3、(1)只不過
(2)本義漂亮,這里是反語,意思是丑惡。
(3)反語,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的人。
(4)本義為科舉不中,這里指考試不及格。
(5)很快地看一眼。
4、(1)只不過,清國留學生的種種醜行。表達作者對留學生的失望之情。
(2)①在上野賞櫻花。②不中不洋的打扮。③學跳舞。
(3)既是比喻又是誇張,辛辣地嘲諷清國留學生不學無術的丑態。
(4)反語,諷刺清國留學生丑樣。
(5)也有解散辮子的,這個「也」字起連接作用。
頂得學生制帽,這個「頂」是動詞。
(6)尋求救國真理,志趣在有幾本書買。
5、(1)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2)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3)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4)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6、前兩件,後兩件。
7、(1)不是因果關系,這是在匿名信事件後,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們歧視中國人的行為表現出憤激的感情。
(2)第二年添教黴菌學 到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
第①句
嗚呼,無法可想。
(3)A.在課中的日本學生
B.閑看槍斃犯人的人
(4)「那」是指示代詞,指的是日本仙台講堂里看影片時。
「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指的是棄醫學文。
(5)A
(6)副詞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未曾,和「不」連用,表示看槍斃犯人的人無一
例外地喝采,表現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現了作者對這種狀況的悲哀。
(7)這些中國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覺悟,作者感到萬分痛苦而又無可奈何,
所以發出這樣的感嘆。
(8)指的是在仙台醫學院講堂里看電影,電影中日本人槍斃中國人,周圍還有
許多中國人圍觀。
(9)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茁壯,
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 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 然是文藝了,所以棄醫學文。
(10)敘述 議論
8、(1)從小的方面看。
(2)議論、抒情
(3)①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②對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評價。
③對先生品格的熱情贊頌。
(4)使我們對藤野先生高尚品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有力的表現了主
題,作者熱情的發自內心的贊頌也增強了對讀者感染的力量。
【專項訓練二】:
1、下列形似字的注音、組詞正確的是:
A.綴zhuì(點綴) 輟chuò(輟學)
啜chuó(啜泣) 掇ō(拾掇)
B.籟lài(天籟) 癩lài(抵癩)
賴lài(依賴) 獺tǎ(水獺)
C.嶂zhàng(疊嶂) 幛zhàng(挽幛)
獐zháng(獐子) 彰zhāng(表彰)
D.蔓màn(蔓草) 漫màn(爛熳)
幔màn(幔帳) 謾màn(謾罵)
2、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句:
A.但在那風雨如誨的時刻,各地的建設一舊屹立人間,光輝奪目。
B.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疼。
C.語言,也就是說話,好像是極其稀鬆平常的事兒。
D.早餐時,我無精打彩地看著報紙,忽然發現下面這么一段……
3、劃線詞與其他幾個意思不同的是:
A.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用的手段,而不採用手勢或圖畫,也不是偶然的。
B.這是因為一切依賴視覺的手段,要發揮作用,離不開光線。
C.那人的作案手段雖然很高明,但還是被公安人員發現了。
D.正是由於採用了嘴裡的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4、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是:
又過了若干年,才知道「鸚鵡能言,不離於禽;猩猩能言,不離於獸。」這兩句話都有問題。
A.事故或意外。 B.要求回答或解釋的題目。
C.關鍵、重要之點。 D.須要研究討論並加以解決的疑難。
5、劃線詞與其他幾句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項是:
A.正是由於採用了嘴裡的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B.我們看了都很佩服。
C.所以我們管人雲亦雲的說話叫「鸚鵡學舌」。
D.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6、沒有反義詞的一項是:
A.人們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變化,形成無數的「意念」,一一配以語言,然後綜 合運用,表達各種復雜的意思。
B.為什麼要打要殺,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來打來殺,而偷偷摸摸地來暗殺。
C.當他向聚集在大廳內的人宣布這個消息時,他的聲調是緩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
的。
D.現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 茫遠罷了。
7、「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是採用手勢或圖畫,也不是偶然的。」一句的主語是:
A.人類語言。
B.手勢和圖畫。
C.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
D.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採用手勢或圖畫。
8、對二重復句層次和分句間關系分析正確的是:
①聲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於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②但在原始社會的交際情況下,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③是可以用圖形來補充的。
A.①‖② | ③ B.①‖② | ③
轉折 並列 轉折 遞進
C.① | ②‖③ D.① | ②‖③
轉折 並列 轉折 遞進
9、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A.語言,也就是說話,好像是極其稀鬆平常的事兒。
B.雲里的風不是像地面上那樣從前後左右來的。
C.像一個征服者一樣,他那任性的頑固的暴行永遠沒有個完,。
D.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地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10、對《人類的語言》一文說明的重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語言的特點在於能用變化無窮的語言,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
B.語言,也就是說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C.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採用手勢或圖畫,不是偶然的。
D.由於採用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11、①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採用手勢或圖畫,也不是偶然的。②這是因為一切倚賴視覺的手段要發揮作用,離不開光線,夜裡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礙的地方也不成,聲音則白天夜裡都可以發揮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礙。③手勢之類,距離大了看不清,聲音的有效距離大得多。④打手勢或者畫畫兒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時做別的事,說話用嘴,可以一邊兒說話,一邊兒勞動。⑤論快慢,打手勢趕不上說話,畫畫兒更趕不上。⑥聲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於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會的交際情況下,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圖形來補充的。⑦總之,正是由於採用了嘴裡的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1)下句是從選文中抽出來的,將它放回選文中,位置最合適的一項是:
人類的視覺最發達,可是語言訴之於聽覺。
A.①②句之間 B.③④句之間 C.⑤⑥句之間 D.⑥⑦句之間
(2)選文第⑥句中「這方面」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3)人類語言以聲音作手段有哪四個方面的優越性?請簡答。
(4)有關選文的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A.選文選自《人類的語言》,作者是呂叔湘。
B.選文主要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C.選文的結構是:總說——分說——總說。
D.選文說明的對象是:人類語言的優越性。
【答案】:
1、D 2、C 3、C 4、D 5、C
6、C 7、D 8、C 9、D 10、A
11、(1)A
(2)穩定性和持久性
(3)①白天黑夜都可以發揮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礙;②有效距離大;
③不影響手的活動;④表達速度快。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