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語文故都的秋的導學案答案

語文故都的秋的導學案答案

發布時間:2021-03-01 08:05:38

A. 求~~高1語文~~《故都的秋》課後習題1和2的答案。

一、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寫故都之秋選擇的平常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牽牛花」,「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早晨鋪得滿地的槐樹「落蕊」,被稱作「北國的特產」的衰弱的「秋蟬」,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後話秋涼的「都市閑人」,北國的「棗子樹」和其他鮮果,等等。
融入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內外、胡同兩旁、槐樹前後,就在天上、枝頭、嘴邊……從這些存在於天空地面、千家萬戶的秋姿秋態秋聲秋實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具有濃厚的北國地方特色的人情風物的熱愛贊美,對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戀,可以看出作者藉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靜、悠閑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憂思與落寞之情。
體會作者融入的思想和情趣,應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文中表現力極強的語句,特別是主觀感情色彩極濃的語句。
二、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課文寫景抒情的妙處。學生作答只要涉及聽覺、視覺和觸覺,並抓住一些關鍵詞語就可以,不必求得一致見解。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參見「課文鑒賞說明」。[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總起來說,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寫觸覺感受。寫觸覺,更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斯人教參原文有些答案言之不詳,須對照「鑒賞要點」或者「整體感知」的講解做答。以下是經整理的內容。
-
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這里的寫景不拖泥帶水,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雲的景象、雨的陣勢,寫得活靈活現,說明作者觀景非常細致,也表明作者在談到尋常百姓生活時心情非常愉快。]

B. 故都的秋閱讀答案選文寫了哪些景物

1、北國的秋特點是清、靜、悲涼。南國的秋特點是來得慢、潤、清淡。(這是文章專原句的概括)對屬比,將南國秋與北國秋做對比,突出和反襯北國之秋,突出對北國之秋的眷戀、熱愛。 2、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作者運用這五幅畫面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抒發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和熱愛之情,以及表現出自身內心的孤獨、落寞、無奈(結合寫作背景可分析情感),而之所以選取這些景物和作者的審美情趣有關。 3、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即文章最後一句,直抒胸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與熱愛,也可理解做像生命一樣熱愛故都之秋)

C. 關於高中語文課文——《故都的秋》、《胡同文化》的幾個疑問。。。求解。。。

首先不得不佩服「Mr_Mr_real 」童鞋思考得好深入,對歷史也有了解。
1、《故都的秋》的寫作背景: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
《故都的秋》全文描寫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1930年開始,「青天白日滿地紅」就已經成為中華民國國旗歌。
分析:1927年發生四·一二政變 ,而《故都的秋》寫於1934年7月,並且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這個團體的在當時影響極大,但卻在1929年2月,被國民黨政府封閉)考慮國民黨的瘋狂行為和郁達夫在文章中所透露出的「悲涼之情」,但郁達夫又不能直接抒發自己的不滿,所以《故都的秋》有極大可能暗示了作者對於國民黨的不滿。

2、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和郁達夫在9月17日被殺其中應該沒有太大關聯。(郁達夫是在蘇門答臘失蹤,推測是為日本憲兵所殺害,但並不確定)
分析:日本主張霸道主義,投降也只是迫於形勢,雖然中國抗日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很大,一切都亟待發展,中國主張和平,堅持不殺害投降的日本軍人,而日本憲兵對投降感到恥辱和憤怒,殺害郁達夫也不足為奇,但應該不是一場人為的陰謀,從已知的歷史材料中只能說是有極大概率為日本憲兵所殺害。

3、《胡同文化》中作者提及他的小說時上下銜接段落如下:

①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
②我的小說《八月驕陽》里寫到"文化大革命",有這樣一段對話:
("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
③我們樓里有個小夥子,為一點事,打了開電梯的小姑娘一個嘴巴。我們都很生氣,怎麼可以打一個女孩子呢!我跟兩個上了歲數的老北京(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胡同里的)說,大家應該主持正義,讓小夥子當眾向小姑娘認錯,這二位同志說:"叫他認錯?門兒也沒有!忍著吧!--'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睡不著眯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備註:作者是江蘇高郵人,但他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掌故,對北京人的思想行為了如指掌,這三段都既是在寫北京人隱忍的性格,也是作者性格的體現(文段最後可以知道作者對這種性格是贊賞的)

解析:作者汪曾祺生平遇到諸多大事(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晚年寫《胡同文化》是他對傳統文化深厚的感情的體現,也是他隱忍性格的體現。(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
小說中提及「文化大革命」,正是截取了作者在諸多大事中的一個縮影,提及他的小說,表面上是為了寫「北京人的隱忍」提供材料,實際上也是作者對這種性格是贊賞和對自身隱忍的堅持肯定。

4、「豆腐」方正的形狀是北京的外型特性,而豆腐易碎,也暗指胡同文化日趨沒落的結果。
文章結尾如下: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5、《胡同文化》中作者之所以要列舉那麼多胡同的名字,一方面是讓讀者了解「什麼是胡同」,藉此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胡同的文化(同時也讓讀者了解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喜愛和因胡同文化沒落的無奈);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對胡同文化不舍和依戀的體現。

D. 故都的秋 閱讀答案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

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

E. 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課 《 故都的秋》課後習題2

1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內日光」「像喇叭似容的牽牛花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總體來說,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2.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觸覺感受。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寫觸覺,給讀者以逼真的感覺。這是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故都的秋的導學案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