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是不是不適合當教師.我只想認真備課教書,學生認真
有人說,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這「最小的主任」卻能雕刻學生的心靈。
有人說,當老師要當就當班主任!只有當了班主任,才能真正懂得教育。
那麼,你為什麼當班主任?你想知道怎樣才能當好班主任嗎?
班主任要有童心、愛心、責任心
有童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班主任要和學生有一種共同的愛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才能走進學生的心裡。
有愛心,就要自然地依戀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是我要強調的是,班主任的愛心更多地應該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之間的一種依戀之情——非常自然的互相依戀。
有責任心,就是要培養現代公民。對工作的責任,對孩子的責任,最後要升華到對國家的責任。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班主任都要知道,我們是為共和國培養現代公民的。最近幾年,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要把什麼樣的人奉獻給未來的現代化中國?」
班主任要有教育機智和教育個性
什麼叫「教育智慧」?我覺得「教育智慧」至少有兩個特徵:一個是機智,一個是個性。
所謂教育機智即因勢利導,靈活多變
我自己的理解是,面對突發事件,瞬間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並且付諸行動,這就叫機智。
有次我抱著作文本,在樓道里撞見班上一男一女在接吻。你遇到這個情況該怎麼辦?我可以假裝沒看見,悄悄走開;也可以當場制止。但這都不是最好的辦法。我當時反應很快,馬上把本子往地下丟,給人的感覺是不小心把本子掉在地上了。響聲把他們驚動了,他們發現我的時候,我正低頭撿本子,這讓他們感覺我根本沒有看到他們。我以這種方式巧妙地制止了他們,又沒有讓他們難堪。
後來我就想要通過什麼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找他們談肯定是不行的。當時我的語文單元正好講到愛情,我在講課的時候發揮了一下,正面講了講愛情的話題。一個星期後,那個女生在作業里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談到了她自己——她很信任我——也談了她的一些苦惱。
所謂教育個性即不能照搬照抄,對症下葯
教育智慧還體現於個性。我想,我們一會兒學於漪,一會兒學錢夢龍,一會兒又學魏書生,但是為什麼沒有出現第二個於漪、錢夢龍或魏書生呢?你簡單地套用方法是不對的。「教育智慧」,就是不要重復別人,而要體現自己的教育個性。甚至我們自己過去的方法,也不宜簡單地重復使用。對這個學生有用的,用在第二個學生身上卻不一定管用,必須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
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從何而來?一是從科研當中來。我們要帶著一種研究的眼光對待班主任工作。二就是和人打交道。班主任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我覺得應該是跟學生談心。怎麼談?針對不同的人,和學生談心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不斷地和不同個性的學生談心,久而久之,教育智慧就積累起來了。
當好一個老師並不難,認真學習怎樣當好老師,用心教書
B. 包括但不止於語言啥意思
包括但不止於意思是包括列出的這些內容,但也可能還有其它內容。
舉例說,同學們專到達的日屬期是星期六和星期天(包括但不止於)。其實意思是說,絕大多數的人都將於星期六或星期天到達,但也有可能有少數人在其他日子到達,但是這里不再一一列出了。
C. 如何讓集體備課不只是流於形式
一個團隊的建設,離不開制度和規范。以我校為例,集體備課制度從建校之初就已形成,最近幾年得到了校領導的大力重視,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完善的工作規范。它的最大特色是「四個定」,即定地點、定時間、定內容、定主講人。
1、定地點
學校投入資金,配備了兩個擁有多媒體設備、能隨時上網的專用備課室。我們的集體備課活動都是在這里開展的。這樣,教師可以把自己製作的多媒體課件以及電子教案進行展示,方便大家共同探討和修改。
2、定時間
教務處在安排一學期的課程表時,就已經將每個備課組的集體備課時間考慮在內,一周中必然會有半天,備課組的每位教師都不安排課務,這半天,就是我們固定的集體備課時間。
初中教師工作雜而且忙,許多人還擔任著班主任工作,所以定地點、定時間不僅為集體備課提供了硬體支持和時間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間和這個地點,可以不接電話、不見家長、不幹雜務,保證大家真正安心、靜心,坐下來潛心進行教學的探討和教藝的切磋。在這個小小的備課室和短短的半天時間里,我們有時可以提前備好一周的教學共案,工作效率非常高。
3、定內容
由年級的學科首席教師主持,明確每次備課的內容。
4、定主講人
每次活動一般指定兩位教師作為主講人。
四、集體備課的工作流程
新課程標準的推行,不僅帶來了集體備課內容的轉變,也必然帶來教師集體備課模式的改變。這種改變應有利於教師的發展和提高。
經過多年實踐,我們形成了「分配任務,獨立備課——合作交流,形成共案——獨立備課,形成個案」的備課流程。
1、分配任務,獨立備課
一般來說,在學期初,學校會要求每個備課組進行第一次集中備課。我們在這次備課時,除了要制訂一學期的教學計劃外,還要將全組教師分成幾個小組(3人一組),並將備課的任務明確分配到每個備課小組。然後各小組要以准備一堂公開課一樣的認真態度精心備課,拿出「初始教案」和相關資料。這是第一次「獨立備課」。
2、合作交流,形成共案
這是集體備課的中心環節,由年級的學科首席教師主持,並由相關的兩位教師作為主講人。要求主講人在集體備課時將「初始教案」發給各位教師(當然也要求其他組員事先進行獨立備課,為開展「合作交流」奠定基礎)。在合作交流這個環節中,先由主講人講解本次備課內容的初步構想,然後,其他教師提出自己對這一構想的看法。教師通過交流合作可以不斷調整最初的教學構想,自覺地摒棄不合理的教學設計,經集體討論、修正之後最終形成最佳共案。
3、獨立備課,形成個案
每個班級有不同的學情,每個教師有不同的教學個性和特長。所以共案形成後,大家並不能拿著共案直接進課堂去照本宣科,而要在備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備學生,即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課堂教學,形成屬於自己的、富有個性色彩的教學個案。這是第二次「獨立備課」。
一般來說,共案是電子稿,發到校園網上,每個教研組都會有專門的網路管理員負責下載、整理、保存,形成我們學校自己的教學資源庫;個案是手寫稿,由每位老師自己保存、使用。另外,每次集體備課正題開始之前,大家會互相交流一下教學進度和授後心得。結束之前,備課組長會預告下一次備課的內容和主講人。
這個工作流程看來有些繁雜,但實際操作起來並沒有這種感覺。因為它實現了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把教師從個人的低效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比如,中考復習階段,初三語文組在潛心研究命題方向的基礎上自己動手編寫了一套比較有針對性的復習資料,內容包括《文學作品閱讀指導》(12份)、《科技作品閱讀指導》(6份)、《課內文言文閱讀指導》(13份)、《28首古詩鑒賞復習指導》;在最後一輪的作文復習中,我們又一起研究考試熱點,編制了幾個作文題目。這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全組討論、分頭編寫、組長匯總的程序下完成的。如果沒有大家的通力合作,這項任務重、要求高、時間緊的工作是任何個人都完成不了的。
D. 為什麼教師不願獨立備課
一,下載教學設計,方便,一個鍾頭,半天時間,可能就將全冊教材的設計整理出來。獨立備課,不知要花多少心血和時間。二,自己不太會備課,因為一直以來,都是依賴網路「備」課,真要讓自己獨立備,不知從何入手。三,認為個人的設計沒有網上同行的設計好,那些上傳到網路上的資源,肯定比自己的設計高明、好用。四,下載一份設計,只是為了應付各級檢查,到底怎麼上課,教師心中自有主張。
而我以為,備課之於課堂質量,太重要了。教師不能隨便下載一份設計應付上課,是基於這些考慮:
1.教師開展教學,不能只以自己方便不方便為標准,應以服務學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宗旨。說自己忙,沒時間鑽研教材,沒時間撰寫教學設計,萬般無奈才下載復制粘貼現成的東西,時間的確省了,但課堂質量不會很高,相反只會佔用學生更多的課余時間去補課,得不償失;再說,把時間投放在備課、鑽研材料、研究學生上,才是教師職業工作的核心,是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不同於一般社會人的標志所在,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不把時間花在准備教學上,忙其他非關鍵事,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么?
2.自己不會備課,只能用人家的設計——那就更應該從設計好一個提問,備好一個課時開始,也許這樣一篇篇設計做下來,很困難,但堅持做,會一年比一年簡單;相反,用下載的現成資料上課,表面看來,一篇篇設計能很快出籠,但這樣做下去,會一年比一年難,與那些認真鑽研的同事相比,差距也會越拉越大;
3.認為個人備課沒有網上的資源好,說穿了,還是缺乏業務自信力。為什麼底氣不足,認為人家的設計質量高自己備的課質量一般,因為缺少經常性的思考,沒有經常「磨腦子」,堅持學習鑽研。這勢必會對學科教學規律一片茫然,對學科教學新思想新理念也會越來越「隔膜」,長此以往,惰性也會越來越大。獨立、認真備課的過程,其實就是深入解讀教材、研習課標,選擇教法、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的確不輕松,但教師的業務能力就是在這個歷練中一點點地真實提高的。
4.下載教案是為了應付檢查,自己怎麼上課,自有主張。能夠「有主張」地上課,固然好,但既然能「有主張」地上課,為什麼就不能把這個「主張」物化——用文字記錄下來,為日後的回憶、加工保存下原始素材呢?好記性不如賴筆頭。只怕教師以此為借口,課堂上仍腳踩西瓜皮。
E. 備課不就是寫教案嗎
小宋是一位剛上崗不久的老師,今天我聽了他的一節隨堂課。課後,他拿著教案到我辦公室找我就這節課進行交流。(我校要求聽隨堂課後都要檢查教案)「這是我的教案,你先看看吧。」小宋一坐下就把教案遞給了我。「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上課時怎麼一會兒一低頭看教案?」「這……」小宋漲紅了臉支吾著「教案記得不熟。」「哦,那咱們就先聊聊平時你是怎麼備課的吧?」「怎麼備課」小宋重復著我的話,慢慢的說:「備課時先看看書該講哪一課了,然後參考一些現成的教學設計(有的老師是買的備課手冊,有的老師是從網上下載的教案集),對個別地方稍做修改、調整,教案就寫出來了;當然,有時還會看一看教學用書。」「像今天這樣,邊上課邊看教案,除了教案記得不熟這一原因,你認為自己在備課方面有問題嗎?」「嗯……是教學設計,對,教學設計是參考別人的,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肯定記得不熟。」小宋肯定的說。「參考別人的教學設計不是不可以,要看在什麼時候參考」我說。「應該先有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參考別人教學設計中可取的地方」小宋接著說。「什麼是自己的想法?」我抓住小宋的話繼續追問。「自己的想法……就是對教材應該有自己的理解?」「怎樣做才能了解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我繼續追問。「寫教案之前應先認真看教材,了解教學內容,編寫意圖,再看教學用書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最後再設計教學流程。」小宋一口氣說完後,稍停,又接著說:「其實,上學時老師也是這樣要求的,只是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這樣去備課,所以,時間一長就忘了。」小宋一說完,我接著又問道:「備課與寫教案是一回事嗎?」「備課不就是寫教案嗎」「那請你想一想,你鑽研教材教參,了解學生情況,搜集教學信息、教學資源,斟酌教學環節等等,這些是不是在備課呢?」「這個......」小宋又支吾著說不出了。「寫教案與備課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我想起了於永正老師對備課與寫教案的精闢論述。「噢,寫教案並不等於備課。以前,我總認為備課就是寫教案,只要寫好教案就等於備好課了,其實不然,要想備好課並不只是要寫教案,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教材,了解學生,思考教法」小宋說。和宋老師交流後,我在思考:把備課簡單的等同於寫教案,可能是不少青年教師的共性問題,對於備課要背什麼,備哪些內容,其實是不清楚的。這件事也給了我一些啟示,對於校本培訓,不能想當然,也要結合教師的需要,結合學校的教學計劃,對不同層次的教師群體,設計不同內容的培訓,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
F. 電子備課猶如一張羊皮隱蓋了許多老師不備課的事實,不只為何領導還崇尚電子備課
電子備課有其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師的備課效率,減少重復勞動。老專師不備課就上課,是因為學校的屬改革不配套,管理沒有跟進,應相應建立隨時聽課檢查制度,建立課後學生調查制度,完善考核制度,並切實落實,督促教師背好課,同時作為一種教研和評價方法。真正處罰幾個不備課就上課的,通過研討老師所打出來的備課和上課中的問題,讓老師知道備課中的問題和上課沒有真正落實所備課的意圖,讓他感覺到照葫蘆畫瓢是能被人發現的,丟顏面的。這樣就大大減少不備課就上課的幾率。
G. 怎麼備課,備課應該做什麼工作
一、備課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五個環節
備課作為教師上課前的一項重要准備工作,已引起眾多教師的濃厚興趣,並就如何搞好備課進行了深層次的探索,筆者認為,教師搞好備課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1.在「備教材」上下功夫。教師在「備教材」過程中要著重解決好這樣幾個問題:確定教學目的、任務和要求;明確教材的體系和內容的主次;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要注重研究和解決教材中的難點,在突破難點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知識結構、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
2.在「備學生」方面做大文章。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鑽研教材,更要重視對學生的了解,教師要對所教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學生的特點要了如指掌,從而使教材的處理和教法的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師在「備學生」的過程中應突出地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必須做到最大限度地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二是必須做到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3.在「備教法」上努力尋求自己的特色。目前的教學方法種類很多,如講授法、發現法、問題法、討論法、觀察法、實驗法等等,這些教學方法各有各的優點和長處,但誰也不能絕對地說哪一種方法好,哪一種方法不好。某節課可能只運用一種方法即可達到良好的效果,而另一節課就可能需要運用多種方法。另外,從學生的角度講,不同的教學對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識點,也必須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每個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切忌生搬硬套,而應注重研究所選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體現愉快教育的原則,是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從教學內容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才能真正設計出靈活適用奏效的優良教法,才能真正體現出每個教師自身的教學特色,否則,即使已被眾多教師公認的教法,如孤立地運用,或機械地運用也都難以奏效,甚至適得其反。
4.在「備練習」方面精心設計,有的放矢。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緊密圍繞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方法的靈活多樣。目前在課堂練習中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重講輕練,教師的主導作用「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學生的主體作用(當然不只限於以課堂練習來體現)顯得薄弱;二是練習題設計的盲目性很大,缺乏較強的針對性;三是課堂練習的量偏大,學生手忙腳亂,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四是課堂練習題單調,無層次和坡度;五是教師在學生練習中忽視矯正錯誤這一環節,不利於知識的消化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鑒於此,建議每個教師在實施課堂練習時注意以下幾點:在學生做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巡視,及時獲取練習的反饋信息;對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講解,對出現的錯誤必須糾正;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同時也應對有餘力的學生輔之以富有思考性或綜合運用的題目。
5.在「備作業」上要做到精心挑選,適量適度。布置課外作業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進一步消化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備作業」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在邏輯體系來確定課外作業;二是在內容上要做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在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獨創,由典型以變式,充分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三是要注意把掌握知識與訓練技能相結合,做到通過作業掌握知識,通過作業訓練技能;四是注意適量。作業的布置要少而精,作業的重點應針對學生易混淆、易忽視的教學重點內容;五是要注意適度。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層次性,要做到難易適度,要體現出梯度,並提倡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業。
在談及「備作業」這個問題時,筆者要特別提出的是作業的批改和講評。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存在三個「不及時」,即不及時收作業、不及時批作業、不及時講評作業。顯而易見,不論教師在布置作業前花了多少心血,並預期收到滿意的效果,但若如此「不及時」則必將枉費心思。因此,教師對待作業要及時收、及時批、及時講,要特別注意搜集通過作業反饋回來的重要信息,並建議每個教師在教案的備注或後記欄內記錄好這些信息,真正發揮作業信息的重要作用。
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有關備課中應注意的問題在前面也談及一些,但有幾點筆者還想概要地提出來(限於篇幅,不再詳述)僅供同仁們商討。
1.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教學對象的可接受性。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充分考慮到自己的教學對象即所教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要努力使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變不易接受為容易接受。任何好的教學方法一旦脫離了與其適應的教學對象,都可能變得無能為力。
2.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自身的實際。常言道,備好課,不一定能講好課,因此教師備課必須以自己依此能講好課為首要前提,每個教師的知識結構、個性品質和思維方式都各有千秋,因此盲目效仿或生搬硬套必將出現事與願違的結局。
備課,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師的職責和應遵守的規則。因而,作為一名教師不能不知道如何備課,不能不研究備課藝術。 一、為何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無論要完成什麼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備,否則就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勞而無功,教學亦然。為使教學工作獲得成功,教師必須認真、充分、精心地准備。有經驗的教師都懂得:即使備課,有時還教得不成功,不備課就更無把握。因此,備課是教學工作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講什麼?怎樣講?事先都要周密考慮,精心設計。教師好比導演,如果對劇本不了如指掌,對演員不徹底了解,也就不會導演出內容生動、劇情感人的好戲來。教師只有對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經過深思熟慮,瞭然於胸,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備好課不僅是講好課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也是教師不斷豐富自己教學經驗和提高文化水平、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的重要途徑。對青年教師來說,更是如此。 對待備課採取什麼態度是衡量教師思想覺悟、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的重要尺度。教無止境,備課也無止境,必須精益求精、堅持不懈。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日益加快、教學管理不斷加強、教育改革日趨深化的今天,更需如此。 二、備什麼 備課,不等於"背課"。盡管很多內容需要教師牢記,但備課的含義遠比背課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概括地講應包括: (一)備內容 1.備大綱。教學大綱是國家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科書和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主要標,尺。它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確定了教學實施的原則、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指導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實踐教學的方式、課內與課外如何配合等,它對教學工作有直接指導意義;所以,學習、理解和熟悉教學大綱是備課的基本內容;只有鑽研教學大綱,才能了解所授課程在本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弄清本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材體系和"三基"內容及要求;掌握本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及要點、重點、難點、疑點和弱點;從總體上明確在"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注重實踐"上達到什麼程度,合乎什麼規格;考慮對知識、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確而恰當的要求。 2.備教材。教材,包括教科書、參考資料、電化教材等,它是教學大綱的充實和展開,它反映了教學大綱的內容和要求,把學科的整體和各部分的教學目標反映得更加清晰;有了教材,教師對教學大綱的精神更易領會,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易掌握。備教材或鑽研教材,可分為三步或說三個層次: 熟悉教材要求:首先,通覽教科書,熟悉其全部內容,包括編者意圖、組織結構,同時,兼顧前後,了解與本學科有關的"已學教材"和"後續教材"的相應內容,即從教材體繫上把握教學內容,弄清前後關系;然後,精通教科書,不僅知其結構、系統、梗概,而且對插圖的構思、練習的安排了如指掌;不僅對每一章節、單元,明其宗旨,知其特點,而且對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逐句"過堂",多問幾個為什麼,即把教材內容搞深搞透。最後,不僅掌握教材內容的系統性、科學性,而且熟知教材內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從教書育人兩個方面把握教材內容。 分析教材要求:首先,對章與章、節與節,都要弄清其本質聯系,找出其內在規律。明確讓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分清讓學生掌握知識的三個不同要求:了解(對知識的涵義有感性的、初步的認識,能知道"是什麼",並能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它們)、理解,(對概念和規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則等達到了理性認識,能說清"為什麼",以及與其它概念和規律之間的關系)、運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所學知識迅速、靈活地解決一些問題,即知曉"做什麼"、"怎麼做",從而形成能力);然後,找出哪些是重點章節和各章節(單元)的重點、難點、弱點,進而根據每章節(單元)的教學目的,確定每節(次)課的教學要求;最後,帶著問題閱讀有關參考書、資料、文獻,增加知識的深廣度,尋求問題的講解角度,同時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學性,考慮如何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杜絕弱點;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於教材講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的潛在因素,使智力發展寓於知識傳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於樂,使學生處於要學、愛學、好學之中;挖掘教材的實踐性;考慮理論聯系實際,使能力培養寓於知識運用之中。 處理教材要求:首先,按照教學目的,結合學生實際,恰當安排教學內容。先講什麼、後講什麼,哪些精講、哪些簡略,補充哪些、省略哪些,與已知有聯系的部分怎樣銜接、與其它學科相關的內容如何分工;然後,根據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把教材中滯後內容、欠妥之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各地區、各行業、各專業要求掌握的側重點,進行慎重而必要的調整、增添或刪減;對必要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術、新工藝,要科學地結合,及時地反映。同時也要防止盲目刪減或不必要的"拔高"。亦即,應按照學生的認知過程,對教材進行科學地剪裁和恰當的調整,做到增刪得當,詳略適度,突出重點,把握關鍵,以形成一個嶄新的、適宜的、完善的知識結構與體系;最後,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考慮相應方法,以使教材變為學生易懂、愛學的材料。 另外,還要善於使用教材。善於使用教材的標准:其一,能按教學大綱的要求選用知識系統、圖文系統及作業系統三者俱佳的教材;其二,能將文字語言變為教學語言,使學生樂學、易學、愛學。為此,應以教科書為依據,既不擺脫教材,海闊天空、讓學生理不出頭緒;又不照本宣科,拘泥原文,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要恰到好處地運用教材,既注重科學性,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創造;又追求藝術性,對教學方法進行再加工。既使教材更有系統性、針對性;又使講解更加通俗化、趣味化,成為學生能夠接受、樂於接受的內容。 3.備教參。"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有一桶水"。教師要廣泛閱讀有關教學參考資料,開拓知識領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科學成就。教師知識豐富了,方能得心應手,講解自如。在備教學參考資料時,要特別注意教材的"縫隙",即潛伏在教材深處不易察覺的"隱蔽點";要把握知識的"障礙點"、"閃光點",這些內容往往隱藏著開發學生智力的"引爆點",常常能發揮意外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注意教材的"縫隙"是哪些,在哪裡,它們常常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標點、一幅簡圖或是一種構思、一種表現手法......第二,必須用心搜集、;整理和運用資料,勤查工具書,多做資料卡,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倉庫,建立一個與教材相關的"知識圈"。第三,須用心研究和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志趣和思維方法,從中揣摩出學生可能出現的"意外發問",做到知己知彼,方能"臨陣不亂"。' 通過備內容,最終要做到:所謂懂、透、化。所謂懂,就是對教材基本結構、基本思想、基本內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謂透,就是對教材了解得詳盡而深入,熟悉而精確,能理清縱橫關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所謂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這是備課的最高境界。 (二)備學生 在重視研究教材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這是教學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備課的:重要內容,一個班級的學生,其學習的水平和能力總是有差異的,要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需進行全面分析、正確對待。了解學生,就能防止因脫離實際、傳授內容過深而使學生茫然不懂,或過淺而使學生索然無味;就能抓住學生心理,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與訓練,使教和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啟發誘導,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確地把握難易與詳略,恰當選用手段與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貫徹量力性、高難度;了解其思維方式、困惑疑點,以實施針對性、啟發式;了解其心理特點、個性差異,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況,精神狀態,以陶冶情操、啟迪覺悟。那麼對學生了解什麼、怎樣了解呢? 1、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興趣愛好、性格氣質。 2.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品德意志、學習態度、思維方式。 3.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對所學知識與技能,哪些學生已經掌握,已能運用;哪些學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學生雖已領會,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錯。 4.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疑田、難點及對教學的意見、建議。 了解學生除課下調查、個別談話,以及在勞動實習、課外活動中觀察外,更多的是通過課堂提問、黑板演練、動手操作、測驗考試、批改作業及分析試卷等多種渠道進行。有經驗的教師還能從學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動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了解,且貫穿於教學始終,掌握其動態情況。在獲得准確的大量信息之後,便可及時、恰當地設計或修訂教學方案,確定分類指導的目標與措施,以便實施因材施教。備課時不僅要考慮對優、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要求,還應根據學生不同特點考慮如何進行個別指導。如:對習慣於採取記憶方法學習的學生,要側重於調動他們從不同角度理解知識的積極性,發展其思維的靈活性;對好動腦筋;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應防止其忽視基礎知識積累的傾向,引導他們運用基礎知識,發展創造思維;對成績較差的學生,視其實際,指導學法或思路,啟迪智慧,讓他們產生樂趣,奮發向上。 (三)、備方法 備方法,就是在解決"教什麼"的基礎上,落實"怎麼教",即根據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教法的設計、選定和加工。因為方法是集教師觀念、知識、經驗、能力、智慧之大成,最能體現教師的功底,所以說,它是備課中的高層次內容。備方法,實質是把教材個性、學生個性科學地組合並升華為一個大的個性化教學系統。其中也包括教師"備自身",即教師本人對自己的教學才華作主動調整、積極挖掘,充分施展而進入角色。 備方法應包括: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考慮如何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至理性,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怎樣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處理弱點;如何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復習鞏固,課末小結;怎樣引發興趣,強化動機,吸引注意,啟迪思索,鼓勵創新;如何聯系實際,使用什麼儀器設備,採用哪些教學手段,進行什麼演示和示範:安排哪些練習和作業及語言的組織,板書的設計,例題的篩選,教具的使用等。 備方法的要求:一是靈活多樣。根據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徵,教學方法必須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富於變化,努力尋求適宜的新穎方法 盡力做到"堂堂有異,課課有別",常教常新。比如;有時故布疑陣,以新奇吸引學生;有時繪聲繪色,以形象感染學生;有時展示圖物,以啟迪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總之,根據不同目的、不同內容、不同對象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但都必須以啟發式和注重培養能力作為指導思想,堅持精講巧練,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切忌形成定勢、千篇一律、一成不變。二是不僅要備教法,還要備學法,研究學生如何"學",從"學"的角度來研究教,以使學生能夠"會學"。三是教師應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標新立異"、 "獨辟蹊徑"、"別開天地",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簡而言之,要注重方法的優化,以使教得得心應手、輕松自如,學得情趣盎然、喜聞樂"受",從而以最少的時間與精力獲得事半功倍乃至最佳教學效果。 三、怎樣備 備課的種種方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以個人備課為主。 備課時,對於需要統一和明確的各章節、單元的目的、要求、重點等共性問題,同學科的教師可互相切磋,集思廣益;但作為教師不能只依賴"集體備課",必須是在個人認真准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研討。而且,最後也應根據自身情況、班級特點,決定對共同研究成果的取捨和運用,並要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能用起來得心應手,講起來生動活潑。 (二)一般備課與重點備課相結合,以重點備課為主 備課范圍應廣泛一些、全面一些,但要抓住重點。一是重點章節、單元、—課時;二是主要概念、原理、規律。三是抓綱帶目:備其"精華"、"精要"、"精闢"部分,.以及"精練"語句。只有"點面結合"、"點面相映";輕重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單元備課與課時備課相結合,以課時備課為主 備課應將單元備課與課時備課結合起來,對每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處理不同的課時。備課應通覽全部教材,注意其章節內部的系統性、因果性、關聯性,同時注意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從而進行單元(章節)備課,進而進行課時備課,以使前後呼應,首尾相連,承前啟後,左右配合。否則,"備一節,講一節"、"講哪節、備哪節"、"明天課,今天備"地孤立備課,教學效果勢必不佳。 (四)集中備課與課前備課相結合,以課前備課為主 教師利用寒暑假時間集中、思考集中、大腦思維處於最佳狀態的特點,提前備出一學期或幾周舶課是非常必要的。但上課前進行再備課,更不可少;如果說學期前備課是"粗備",那麼周前備課就是"細備",而課前備課則屬"精備"。課前備課包括;重溫教案(把教案當成"劇本",在腦海里"預演"一遍,預測一下效果)、掌握動態、准備教具、考慮教法,以及充分估計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採取的對策等。這樣,一可彌補遺忘,二可增強記憶,三可相機調整已有教學方案,四可做好上課心理與物質准備。 (五)編寫教案與運用教案相結合,以運用教案為主 編寫教案就是把備課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歸納,按照教學要求用文字書寫出來。它記錄了教師對教材的組織、安排和教學程序,以及教法設計、手段運用。這是課前准備的最後工序,也是教師業務基本功的集中體現,無論新教師還是老教師,對此都應做到一絲不苟。然而,在一般情況下,教案都是提前寫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編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在上課前還要熟記教案,以便更好地運用之,這是備課工序的最後一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課上情況多變,故在熟記教案的同時還應有各種思想准備,以便在上課過程中做到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適應動態,靈活掌握。 (六)課前備課與課後備課相結合,以使備課更完善 所謂課後備課是指每講完一節(次)課,要進行回顧、反思,做好小結。它是備課和教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之後進行,故稱"課後備課"。即通過"教後記"對課前備課與課上實踐進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調整修改,充實提高,使備課——上課----再備課——再上課,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備課既要備在眼裡、備在心中,又要備在口中、備在手上。它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說備課是艱苦的勞動過程,但其中也充滿著藝術樂趣。當你在這項勞動中真正付出心血、流出汗水時,就會得到收益獲得成功、感到欣慰、樂趣無窮。
H. 備課老師是幹嘛的
一、備課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五個環節
備課作為教師上課前的一項重要准備工作,已引起眾多教師的濃厚興趣,並就如何搞好備課進行了深層次的探索,筆者認為,教師搞好備課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1.在「備教材」上下功夫。教師在「備教材」過程中要著重解決好這樣幾個問題:確定教學目的、任務和要求;明確教材的體系和內容的主次;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要注重研究和解決教材中的難點,在突破難點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知識結構、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
2.在「備學生」方面做大文章。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鑽研教材,更要重視對學生的了解,教師要對所教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學生的特點要了如指掌,從而使教材的處理和教法的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師在「備學生」的過程中應突出地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必須做到最大限度地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二是必須做到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3.在「備教法」上努力尋求自己的特色。目前的教學方法種類很多,如講授法、發現法、問題法、討論法、觀察法、實驗法等等,這些教學方法各有各的優點和長處,但誰也不能絕對地說哪一種方法好,哪一種方法不好。某節課可能只運用一種方法即可達到良好的效果,而另一節課就可能需要運用多種方法。另外,從學生的角度講,不同的教學對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識點,也必須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每個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切忌生搬硬套,而應注重研究所選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體現愉快教育的原則,是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從教學內容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才能真正設計出靈活適用奏效的優良教法,才能真正體現出每個教師自身的教學特色,否則,即使已被眾多教師公認的教法,如孤立地運用,或機械地運用也都難以奏效,甚至適得其反。
4.在「備練習」方面精心設計,有的放矢。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緊密圍繞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方法的靈活多樣。目前在課堂練習中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重講輕練,教師的主導作用「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學生的主體作用(當然不只限於以課堂練習來體現)顯得薄弱;二是練習題設計的盲目性很大,缺乏較強的針對性;三是課堂練習的量偏大,學生手忙腳亂,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四是課堂練習題單調,無層次和坡度;五是教師在學生練習中忽視矯正錯誤這一環節,不利於知識的消化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鑒於此,建議每個教師在實施課堂練習時注意以下幾點:在學生做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巡視,及時獲取練習的反饋信息;對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講解,對出現的錯誤必須糾正;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同時也應對有餘力的學生輔之以富有思考性或綜合運用的題目。
5.在「備作業」上要做到精心挑選,適量適度。布置課外作業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進一步消化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備作業」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在邏輯體系來確定課外作業;二是在內容上要做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在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獨創,由典型以變式,充分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三是要注意把掌握知識與訓練技能相結合,做到通過作業掌握知識,通過作業訓練技能;四是注意適量。作業的布置要少而精,作業的重點應針對學生易混淆、易忽視的教學重點內容;五是要注意適度。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層次性,要做到難易適度,要體現出梯度,並提倡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業。
在談及「備作業」這個問題時,筆者要特別提出的是作業的批改和講評。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存在三個「不及時」,即不及時收作業、不及時批作業、不及時講評作業。顯而易見,不論教師在布置作業前花了多少心血,並預期收到滿意的效果,但若如此「不及時」則必將枉費心思。因此,教師對待作業要及時收、及時批、及時講,要特別注意搜集通過作業反饋回來的重要信息,並建議每個教師在教案的備注或後記欄內記錄好這些信息,真正發揮作業信息的重要作用。
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有關備課中應注意的問題在前面也談及一些,但有幾點筆者還想概要地提出來(限於篇幅,不再詳述)僅供同仁們商討。
1.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教學對象的可接受性。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充分考慮到自己的教學對象即所教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要努力使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變不易接受為容易接受。任何好的教學方法一旦脫離了與其適應的教學對象,都可能變得無能為力。
2.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自身的實際。常言道,備好課,不一定能講好課,因此教師備課必須以自己依此能講好課為首要前提,每個教師的知識結構、個性品質和思維方式都各有千秋,因此盲目效仿或生搬硬套必將出現事與願違的結局。
備課,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師的職責和應遵守的規則。因而,作為一名教師不能不知道如何備課,不能不研究備課藝術。 一、為何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無論要完成什麼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備,否則就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勞而無功,教學亦然。為使教學工作獲得成功,教師必須認真、充分、精心地准備。有經驗的教師都懂得:即使備課,有時還教得不成功,不備課就更無把握。因此,備課是教學工作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講什麼?怎樣講?事先都要周密考慮,精心設計。教師好比導演,如果對劇本不了如指掌,對演員不徹底了解,也就不會導演出內容生動、劇情感人的好戲來。教師只有對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經過深思熟慮,瞭然於胸,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備好課不僅是講好課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也是教師不斷豐富自己教學經驗和提高文化水平、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的重要途徑。對青年教師來說,更是如此。 對待備課採取什麼態度是衡量教師思想覺悟、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的重要尺度。教無止境,備課也無止境,必須精益求精、堅持不懈。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日益加快、教學管理不斷加強、教育改革日趨深化的今天,更需如此。 二、備什麼 備課,不等於"背課"。盡管很多內容需要教師牢記,但備課的含義遠比背課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概括地講應包括: (一)備內容 1.備大綱。教學大綱是國家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科書和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主要標,尺。它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確定了教學實施的原則、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指導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實踐教學的方式、課內與課外如何配合等,它對教學工作有直接指導意義;所以,學習、理解和熟悉教學大綱是備課的基本內容;只有鑽研教學大綱,才能了解所授課程在本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弄清本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材體系和"三基"內容及要求;掌握本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及要點、重點、難點、疑點和弱點;從總體上明確在"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注重實踐"上達到什麼程度,合乎什麼規格;考慮對知識、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確而恰當的要求。 2.備教材。教材,包括教科書、參考資料、電化教材等,它是教學大綱的充實和展開,它反映了教學大綱的內容和要求,把學科的整體和各部分的教學目標反映得更加清晰;有了教材,教師對教學大綱的精神更易領會,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易掌握。備教材或鑽研教材,可分為三步或說三個層次: 熟悉教材要求:首先,通覽教科書,熟悉其全部內容,包括編者意圖、組織結構,同時,兼顧前後,了解與本學科有關的"已學教材"和"後續教材"的相應內容,即從教材體繫上把握教學內容,弄清前後關系;然後,精通教科書,不僅知其結構、系統、梗概,而且對插圖的構思、練習的安排了如指掌;不僅對每一章節、單元,明其宗旨,知其特點,而且對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逐句"過堂",多問幾個為什麼,即把教材內容搞深搞透。最後,不僅掌握教材內容的系統性、科學性,而且熟知教材內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從教書育人兩個方面把握教材內容。 分析教材要求:首先,對章與章、節與節,都要弄清其本質聯系,找出其內在規律。明確讓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分清讓學生掌握知識的三個不同要求:了解(對知識的涵義有感性的、初步的認識,能知道"是什麼",並能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它們)、理解,(對概念和規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則等達到了理性認識,能說清"為什麼",以及與其它概念和規律之間的關系)、運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所學知識迅速、靈活地解決一些問題,即知曉"做什麼"、"怎麼做",從而形成能力);然後,找出哪些是重點章節和各章節(單元)的重點、難點、弱點,進而根據每章節(單元)的教學目的,確定每節(次)課的教學要求;最後,帶著問題閱讀有關參考書、資料、文獻,增加知識的深廣度,尋求問題的講解角度,同時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學性,考慮如何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杜絕弱點;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於教材講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的潛在因素,使智力發展寓於知識傳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於樂,使學生處於要學、愛學、好學之中;挖掘教材的實踐性;考慮理論聯系實際,使能力培養寓於知識運用之中。 處理教材要求:首先,按照教學目的,結合學生實際,恰當安排教學內容。先講什麼、後講什麼,哪些精講、哪些簡略,補充哪些、省略哪些,與已知有聯系的部分怎樣銜接、與其它學科相關的內容如何分工;然後,根據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把教材中滯後內容、欠妥之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各地區、各行業、各專業要求掌握的側重點,進行慎重而必要的調整、增添或刪減;對必要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術、新工藝,要科學地結合,及時地反映。同時也要防止盲目刪減或不必要的"拔高"。亦即,應按照學生的認知過程,對教材進行科學地剪裁和恰當的調整,做到增刪得當,詳略適度,突出重點,把握關鍵,以形成一個嶄新的、適宜的、完善的知識結構與體系;最後,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考慮相應方法,以使教材變為學生易懂、愛學的材料。 另外,還要善於使用教材。善於使用教材的標准:其一,能按教學大綱的要求選用知識系統、圖文系統及作業系統三者俱佳的教材;其二,能將文字語言變為教學語言,使學生樂學、易學、愛學。為此,應以教科書為依據,既不擺脫教材,海闊天空、讓學生理不出頭緒;又不照本宣科,拘泥原文,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要恰到好處地運用教材,既注重科學性,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創造;又追求藝術性,對教學方法進行再加工。既使教材更有系統性、針對性;又使講解更加通俗化、趣味化,成為學生能夠接受、樂於接受的內容。 3.備教參。"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有一桶水"。教師要廣泛閱讀有關教學參考資料,開拓知識領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科學成就。教師知識豐富了,方能得心應手,講解自如。在備教學參考資料時,要特別注意教材的"縫隙",即潛伏在教材深處不易察覺的"隱蔽點";要把握知識的"障礙點"、"閃光點",這些內容往往隱藏著開發學生智力的"引爆點",常常能發揮意外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注意教材的"縫隙"是哪些,在哪裡,它們常常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標點、一幅簡圖或是一種構思、一種表現手法......第二,必須用心搜集、;整理和運用資料,勤查工具書,多做資料卡,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倉庫,建立一個與教材相關的"知識圈"。第三,須用心研究和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志趣和思維方法,從中揣摩出學生可能出現的"意外發問",做到知己知彼,方能"臨陣不亂"。' 通過備內容,最終要做到:所謂懂、透、化。所謂懂,就是對教材基本結構、基本思想、基本內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謂透,就是對教材了解得詳盡而深入,熟悉而精確,能理清縱橫關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所謂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這是備課的最高境界。 (二)備學生 在重視研究教材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這是教學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備課的:重要內容,一個班級的學生,其學習的水平和能力總是有差異的,要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需進行全面分析、正確對待。了解學生,就能防止因脫離實際、傳授內容過深而使學生茫然不懂,或過淺而使學生索然無味;就能抓住學生心理,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與訓練,使教和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啟發誘導,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確地把握難易與詳略,恰當選用手段與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貫徹量力性、高難度;了解其思維方式、困惑疑點,以實施針對性、啟發式;了解其心理特點、個性差異,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況,精神狀態,以陶冶情操、啟迪覺悟。那麼對學生了解什麼、怎樣了解呢? 1、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興趣愛好、性格氣質。 2.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品德意志、學習態度、思維方式。 3.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對所學知識與技能,哪些學生已經掌握,已能運用;哪些學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學生雖已領會,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錯。 4.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疑田、難點及對教學的意見、建議。 了解學生除課下調查、個別談話,以及在勞動實習、課外活動中觀察外,更多的是通過課堂提問、黑板演練、動手操作、測驗考試、批改作業及分析試卷等多種渠道進行。有經驗的教師還能從學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動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了解,且貫穿於教學始終,掌握其動態情況。在獲得准確的大量信息之後,便可及時、恰當地設計或修訂教學方案,確定分類指導的目標與措施,以便實施因材施教。備課時不僅要考慮對優、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要求,還應根據學生不同特點考慮如何進行個別指導。如:對習慣於採取記憶方法學習的學生,要側重於調動他們從不同角度理解知識的積極性,發展其思維的靈活性;對好動腦筋;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應防止其忽視基礎知識積累的傾向,引導他們運用基礎知識,發展創造思維;對成績較差的學生,視其實際,指導學法或思路,啟迪智慧,讓他們產生樂趣,奮發向上。 (三)、備方法 備方法,就是在解決"教什麼"的基礎上,落實"怎麼教",即根據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教法的設計、選定和加工。因為方法是集教師觀念、知識、經驗、能力、智慧之大成,最能體現教師的功底,所以說,它是備課中的高層次內容。備方法,實質是把教材個性、學生個性科學地組合並升華為一個大的
I. 不止於意料之外的意思
意料之外[ yì liào zhī wài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yì liào zhī wài ]
沒有想到的。
出 處
清·李汝珍《鏡花專緣》第三十五回屬:「剛才唐兄說國王必是暫緩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並且大動干戈,用兵征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