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皈依後的必備課

皈依後的必備課

發布時間:2021-02-27 16:57:29

A. 本人皈依後,師傅給功課是念皈依文10萬遍

1、皈依後不僅要念誦皈依文,還要遵守皈依學處。不知道您的師父有沒有跟您交待過?回
2、皈依後的修行,雖說各答派大同小異,但還是有些細微差別。不知道您的師父是什麼教派的?
3、皈依文10萬還要加上1萬的補缺;
4、傳承從形式上說是師父當面給您的傳授,從內涵上說是獲得從佛陀以來歷代連續不斷的加持。傳承有口傳、隨許、灌頂等不同形式。修加行的話至少需要口傳。
5、您說想修四種外加行,我猜測您的師父大概是寧瑪派的吧。「說需要傳承才能修」,不知道是您師父說的,還是聽別人說的?如果是您師父說的,那麼按師父說的做就好,有機會就去找您的師父接受口傳或灌頂。如果是聽別人說的,那麼未必准確,有一篇網文《五加行十七種疑難》值得您參考。
6、如果實在聯系不到您的上師,無論您是否獲得傳承,平時看看《普賢上師言教》之類的書是很有好處的。或者您也可以再依止一位合格的並且您容易接觸到的上師。
7、修行最重要的不是口頭上的念誦,修行出離心、菩提心並不是一定要有傳承,當然有了傳承更好。在您能夠獲得加行的傳承之前,不如把重點放在修心上。如果修心做得好,將來正式修加行的時候,效果會比別人好很多很多。

B. 皈依佛門每天都需要做什麼功課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建立於對三寶的信心之上,如何讓三寶在我們心中具足足夠的分量,強化我們的信心道念,就是修習皈依。修習皈依,應遵循完整的儀軌進行,包括前行、正行、迴向三部分,前行包括唱三寶歌,發心、懺悔、供養;正行包括觀察修、安住修、發願及修習四無量心;最後是迴向。念誦三皈依前,應發起至誠懇切的求救之心,不斷念死無常,念惡道苦,並要確定以三寶為究竟皈依處,要觀想三寶的功德,將自己念念融入其中,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

學習皈依的好處:第一,可以不斷的強化三寶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第二,修習皈依可以培養心靈依賴感和歸屬感,使我們的這顆漂泊、混亂的心得到安住。第三,修習皈依是實踐佛法的基礎和保證。第四,修習皈依可以得到三寶加持,時常生活在三寶的加持中。第五,修習皈依會時常憶念佛菩薩的功德,用我們的心去模擬佛菩薩的心,引發、成就我們內在的三寶品質,念念地化解我們的凡夫心,同時念念滴跟三寶功德相應。

通過本次課的學習,我掌握了修習皈依需遵循完整的儀軌進行,清楚要怎樣修習皈依,認識到皈依中發心、懺悔、七支供、發願的殊勝功德,認識到修習皈依對佛子在學佛的整個修行中的重要性,我要重視皈依,並打算將皈依作為每天的功課來修習。

縱觀現實生活中,太多的學佛人,大多都有去皈依,而皈依也只是參加一個皈依儀式而已,未能深入修習,導致三寶在心中沒有分量,在生命中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生活中做人做事依然是按照凡夫心的串習,漸漸地對學佛的信心道念也就淡化了,也不明白學佛的意義。想想自己第一次皈依的經歷和意圖,就只是聽說皈依可以不墮地獄,就跟著別人去參加皈依儀式,拿到皈依證的當下挺開心的,對於為什麼要皈依,皈依後對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真正意義,一點都不清楚,更不清楚皈依還要修習,還有儀軌要遵循。

通過這一個多月修習皈依的定課,還有本次課導師對如何修習皈依詳細的講解,我明確了皈依的最終目的是要於自身成就三寶功德,在做定課的時候跟隨導師的引領,發心懺悔,思維唯有皈依三寶,才能實現暇滿人生的重大意義;念死無常,對三寶升起猛烈的皈依之心;念三惡道苦,生起恐懼感,生起求拯救之心;憶念三寶功德,對三寶升起極大的信心,並將心與之響應,確定以三寶為人生的依賴及歸宿。

反觀自己在每天的皈依定課中,由於串習的引力,一直思緒亂飛,短短定課三十幾分鍾,都很難安

C. 新弟子皈依後每天的功課應該怎樣做

按皈依師父教的來,沒說就按念誦集朝暮課誦上早晚課

D. 皈依佛門之後有沒有定課

皈依佛門之後沒有定課。但是為了自己更好修行還是要盡量給自己安排定課。功課不是給別人做的,是給自己做的。

E. 請教一名皈依時間不長的新居士每天怎麼安排修行的功課~比如早晚課都怎麼做謝謝指點!

新皈依來居士,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做自功課,早課的話,可以只念阿彌陀佛經和阿彌陀佛名號,回嚮往生極樂世界。晚課只念佛號就行了,同樣回嚮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有條件,可以參與念佛團體的共修,這樣就比較合符儀軌,而且共修有很多益處。另外,有問題可以問皈依證明師,有空要經常到附近的寺院走走,不一定要布施,但一定要拜佛,多向出家人請益。

F. 皈依有哪些儀式,皈依後要注意什麼

你應該注意的是,皈依可以先不受戒,可以只是三皈依,皈依佛法僧,戒有五戒,也可以受一戒,受二戒,等等,比如能守不殺生,就受不殺生,能守不偷盜就受不偷盜,也可以五戒都不受,但受不受戒犯了都是有罪的,比如不受偷盜不是說就可以偷盜,只是輕重有不同,佛經上說,受戒後就有護戒菩薩來護持你,受一戒就有五位菩薩,受五戒就有二十五位,另外皈依後有三十六位護法神護法,所以你不必擔心皈依受戒後的問題,佛菩薩和護法護戒神會幫你,如果不是故意犯戒,那多多懺悔就好了,懺悔是很重要的消罪業的方法,佛教晚課有拜八十八佛,就是懺悔,佛教徒做功課時都要做的,你要是修凈土加上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更好了,無量壽經上說,念一句佛號可以消除八十億劫重罪,總之,學佛是有智慧的,用智慧善巧處理生活和工作,加上佛菩薩的護持,就自然圓滿了補充一下皈依後有護法是佛經上說的,也就是佛說的,護法當然可以在平安健康,工作順利,學業有成方面,或者是冤親債主、虎狼蛇蟲來侵擾方面有幫助,但是根本目的是讓你更好的修行,你皈依後說明你要從此真正學佛修行了,護法可以讓你避免很多的干擾,但你如果皈依後,並不修行,你的目的只是眼前世間利益,那護法還是會遠離你的,另外,護法也不能全改變你的因果,但可以幫你轉化或減輕
如果要我選擇實在難擇其一

G. 上師,請問皈依之後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好好地從佛法的基礎次第修學是皈依佛門、上師之後最重要的事情!
現在很多人聲稱版自己已皈依佛門,皈權依了某某上師。皈依以後最重要的事是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比如自己家裡的小孩,請了最好的老師,卻沒有聽過老師一節課,沒有學習的過程,小孩的成績會增上嗎?很多的人皈依了某某上師,不管上師們的名氣有多大,學識有多淵博,但是佛法的次第、經典、論典你自己一次都沒有學習過,只是名.譽上掛了一個皈依的空名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大家可以在心裡仔細思維一下。皈依以後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各種經典論典,按照傳承上師們的口耳相傳好好來修行。
不管你皈依了多少次,如果沒有好好地學習,都是沒有多少意義的。皈依證你有很多,你的上師名氣很大、法力很厲害,但是你沒有好好跟隨上師學習佛法的傳承,不一定你也就很厲害。徒有虛名從來沒有聽過一節課,脫離輪回不要說,連分辨善惡也是很難的,自己欺騙自己而已,大家一定要注意,好好地從佛法的基礎次第修學是皈依佛門、上師之後最重要的事情!

H. 皈依佛門後都要守哪些戒律

三皈依和受戒其實是分開的,當然,一般師兄受皈依的時候,就順便受了五戒,但佛法是慈悲而且圓融的,可以酌情看自己情況而按部就班進行。

詳細情況,請參考下面的信息。

祝師兄道業精進,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

轉自凈空法師網站,(Q&A 訊問台)http://www.amtb.tw/section2/qa.htm?web_index=1&web_sub_index=1

給新進的同修-初學導引

問:我對佛教還不認識,如何著手?
答:請先於網站上收看凈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及「三皈傳授」的講演,此能幫忙您先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以及明白學佛之目的與意義,以提高學佛之興趣與信心,進而能深入學習。

問:初學要如何修學?
答:凈宗修學是以「凈業三福」為基礎。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何落實?我們採取儒家的《弟子規》。《弟子規》的內容,就是在家做一個孝順的兒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真正將這兩句話落實在生活當中。「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則落實在《十善業道經》,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家同學至少要學習《五戒相經箋要》和三皈傳授。三皈傳授有錄相帶,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學一定要學《沙彌律儀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具足眾戒」,就是十條戒圓圓滿滿。「不犯威儀」,是二十四門威儀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寶藏。這一條就是《地藏經》的宗旨,我們要從學習《地藏經》來開發心地寶藏。這是前兩年的基礎課程。

佛言:「凈業三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句話說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從凡夫修行作菩薩,將來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這三條。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皆以此三條為基礎。若無此基礎,就不能成就;猶如蓋房打地基一樣,無論蓋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堅固,有了堅固的基礎,才能學法門。

凈空法師 簡體站 http://www.amtb.cn/
凈空法師 繁體站 http://www.amtb.tw/
彌陀網路教育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I. 日常法師:皈依後應如何修學

文/日常法師 觀功念恩的殊勝 這次佛七共修,容或仍有少數同學未能獲得所期望的效果,但只要有信心,依著正確的方法繼續努力,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經論上告訴我們:「資糧未聚、罪障未除之前,任作何事能得善果者,無有是處。」既然一切都是業感的,覺受生起的早晚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信心的有無。「早」「晚」其實是比較出來的,他人之所以早,是他宿世的善根及今生的努力,反之所以晚,是他因緣的欠缺,因此,不要因為「早」而驕傲,也不要因為「晚」而失望。一切佛菩薩無一例外,皆從凡夫時把握正確方法,一步一步走上成佛之路,絲毫不能勉強而行或越級而走。 大家對這個道理認識後,應該做些什麼呢?簡單扼要的說:凈罪集資。皈依是進入佛法的第一步,想要持續下去,還須繼續如法積聚資糧才能漸次產生正面的功效。以前,諸位也努力凈罪集資,但總是積集得不夠,或者被其他惡業抵銷,如今,依法了解體會個中含義,再經過這次佛七的用功,慢慢地會有所改變,也就是說:集聚的資糧會超過我們所損耗的,而得以在菩提道上順利前進。今天向各位說明這個特點,就是希望大家回去以後繼續努力凈罪集資,使這次佛七的成果不斷增上。 諸位經過這次的努力用功,再回過頭看看以前讀過的經論,對所學的教授會產生不同的認識。以前偏重於文字上的理路,一旦經過自己認真修持,得到體驗後,不再僅是一個浮泛的理路,而是刻印在心中且可以拿來使用的方法。就如別人告訴我們某一個概念,似乎聽懂卻是模糊的,時間久了,這個概念就被淡忘甚至消失,但如果我們將此概念透過實際的行持,久而久之,會深埋在潛意識里,遇見任何事情,那個概念自然會浮現反映出來,所以目前我們要依佛的教誨去行持,使產生如此的功效。 現在,我們就回過頭來溫習廣論,先翻開第二十三頁,這之前是在說明如何聽聞、如何說法。修學佛法最主要的內容是三學--戒、定、慧,得到智慧需要*聞、思、修;而從聽聞開始依次思惟、修持、悟證,一步一步增長,因此聽聞軌理的教授對我們特別重要。依軌理聽聞講說後要做什麼事呢?就是二十三頁告訴我們的「完結軌理」部分,在此提出三點: 一、「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慾心迴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此句話是承續上文,告訴我們講聞後應做的事。實際上,我們做完任何事,如果有功德,都應迴向,即使沒有功德,也不妨迴向。經過這次努力共修後,大家重新研讀這一段話,是否有不同的感受?這幾天,在實際用功當中,應該有不少同學體會到什麼叫「猛利慾心」。「欲」就是自己的好樂心,這次共修我們好樂的是皈依,不僅是大聲念、用力拜而已,而是發自內心深處,非常強盛至誠皈投的心。於是,發乎內,形於外;拜也好,念也好,因為猛利慾心的推動,一心皈投依*三寶,此時,才真正體會到:啊!皈依原來是這樣!大家都知道造業「意樂」最重要,這種強盛皈投依*的心就是最好的意樂,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是做完了要迴向,使這個功德不會失去,而且更深遠更增長。已造之業不失,業增長廣大,這是業的特徵,無一例外。相反的,如果不迴向呢?舉個例子說明吧!譬如我們在用功時,第一支香感覺很相應,第二支香這種感覺不見了,或者,第一天很好,第二天消失了,皈依的心有時也會如此,昨天很強勁,今天就是提不起來,這都沒有關系,因為感覺雖然過去了,但是回想起來,卻餘味無窮,乃至永生難忘!也就是說,親自去體會的感受會在心裡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這個影響就是善凈之業,為此我們要迴向,如果我們不如法迴向,這個影響會很快消失。 那麼如何迴向呢?迴向兩處:現時、究竟。為利益一切有情要圓成無上菩提是我們究竟的目標;為了達成此目標,眼前要如何希願呢?可分為「個別的」和「共同的」,個別的可依個人的狀況迴向,共同的就是我們團體的同心同願,我們想把佛法如理地學,如理地弘,想把殊勝的教法在漢地流傳,就得*教證具足夠量的師長,乃至於法王能到這里攝受我們,有了這個「欲心」就要把所做一切事迴向所希願處。 二、「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凈,諸新集積亦截其流。」 這句話給予我們精神上莫大的鼓勵。我們以七天的時間精進用功,如果能如理如法,所產生的力量,雖僅是一炷香的時間,亦定能生如經上所說所有勝利。這幾天,諸位全神貫注一心皈依,是否體會其中殊勝的利益?進一步,漸次深入其內涵,把握其精要,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由這個因緣,以前所集的種種業障一一凈除,而且,近來新集積的業障也可以截其流。以前的罪障凈除與否,我們未具佛眼,無法看見也無法知道,但我們信得過佛所說的話。那麼,諸新集積能截其流呢?業流主要的就在我們意識之流當中,可惜,我們的意識之流通常都是和煩惱相應,陷於雜染當中,因此要一心專注於佛法是很困難的。所以這次大家至心皈投依*,當皈依的覺受生起的時候,自己是很容易截其流的,雖然根本而微細的雜染談不上截止,但是粗猛的雜染肯定暫告截止。不過,放鬆以後,這些煩惱雜染又會慢慢的現起,屆時該怎麼辦呢?經過一番用功後,再回過頭研讀經論上的教授,仔細體會其內涵,努力照著佛法去做,使正確的概念清晰的種在識田裡,遇境時自然可以引為依循,漸次凈化煩惱,不再集積罪障。 三、「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 這一段話指的是應該如何聽法、如何說法。以諸位目前的狀況是以聽聞為主,那麼,聽聞之前要如何准備呢?應該先思惟聞法的勝利,由於認真思惟,因而對聽聞產生很強盛的好樂心,因為好樂心的驅使,所以能恭敬的承事法和法師,聽聞時能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了解自己病了,需要找醫生,依醫服葯,得到了葯很認真的殷重修。以上所說都是「極大教授」,我們要在聽聞之前對這些道理產生正確的認識,做為修行的前行。 這些道理是用來對治煩惱的,但是,假設不能如理思惟獲得確定不移的正確了解,不但不能對治煩惱反而增長煩惱。各位這幾天,是否也有類似的體驗呢?最近,天氣很熱,流得渾身是汗,拜得腰酸背痛,很多同學起初都覺得苦不堪言,慢慢地這種感覺或者減輕,或者消失,因為自己堅定的信心,全神貫注一心一意皈投依*,不可思議的,熱不見了,汗不見了,痛也不見了,這種現象不是講道理可以得到的,而是如法用功所得的。如無實際經驗,雖欲強詞奪理,但是,說了半天道理,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更騙不了因果,所以大家不用多開口,好好的用心去體會這個重要的概念,各位若能把這道理放在心中思惟串習,隨時都有機會受用。 我平日常強調一件事--觀功念恩,千萬不要觀過念怨。通常我們對境時老覺得眼前所見明明一無是處、錯誤百出、毫無價值,怎麼觀功呢?比如這幾天在此明明酷暑難耐、汗流浹背、腰酸背痛,怎麼忍受呢?但是,當我們全神投入,心裡想的只有皈依,這些感覺不是都消失了嗎?親身體會的人了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未親自品嘗的人永遠體會不出個中奧妙,這確是勉強不來呀!佛法原來就是如此!「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十足認真行持,覺受自然出現,否則,心裡嘀咕著:怎麼這樣呢?怎麼能接受呢?甚至於往壞的方面去輕毀,說不定有一天,會變成像提婆達多那一類的人。如果開始的時候未照著信心去實踐,就完全無法體會真正的境界,這種心理如果留存下來且繼續累積,別人遇見境界會增上,我們卻每況愈下。 經論上明白告訴我們,修行完全在個人的意樂,完全是業所感的。因為往昔造了業,所以今日感得這樣的果,已到成熟階段的業是沒有辦法轉變的。但是往後的狀況呢?卻決定於我們現在所造的業,而造業是依據自己的意樂,如果意樂隨著以前的貪嗔痴,天氣熱,環境不如意,心裡就生起煩惱,然後,去找一把扇子扇涼,去吐苦水怨天尤人,這都是飲酖止渴的辦法,不但不是解決之道,甚至於會越演越烈,萬劫不復。認識佛法後,了解今天所受的苦都是以前自己造業所感的,所以我要忍受,所謂「觀業忍受求加持」,現在我不再因循舊習而且努力依法扭轉。開始的時候,因為強烈的等流習氣還在,會感到力不從心,那時一定要*信心支持,所謂「信心信信」,就是這個道理!想想看,為什麼有人會成功,有人會失敗,有人造善業,有人造惡業呢?這完全視個人心中對教授是否具足信心。行持時,是否依方法認真遵循,如果能如理如法,一切都會改變的!我真希望這次共修大家都能親身體驗到這種境界!我們今天所遇到的一切都是業力所感的,佛經上指出譬如一杯水,人看見的是一杯水,天人看見的是琉璃、水晶、七寶等,魚看到的是他的住處,餓鬼看見的是一片火海,地獄眾生看見的是油鍋,眼前哪有色法存在?一切都是性空緣起,認識了這個特質,要把握住正知見,努力扭轉!經論上說佛無所不在,佛真正的身是法身,也就是空性,世間所有的東西,都以「空性」呈現,所以空性無所不在。同樣的,我們受皈依,佛無所不在,法也無所不在,如果我們如法實踐,不但能得到皈依的覺受、皈依的功德、佛的加持,而且能依此增上,最後證得佛真正的法身。 這次我們依循正知見努力後,就要繼續凈罪集資,隨時要在腦海中以正知見引導我們。為什麼我要不停的講「觀功念恩」呢?原因是,大家想想看,通常的情況,每個人都依著自己的習性和觀念去看待事物、去衡准他人,因而產生了恩恩怨怨,慢慢地累積,粗猛的煩惱都由此生起,煩惱生起了,我們不就繼續造業流轉生死嗎?相反的,如果我們感覺這件事具有存在的價值,能滿足我們的希望,是不是就能忍受,而且心平氣和的對待人、事、物?以世間的例子來說明,譬如經商,有個人想和你談生意,因為有錢可賺,你不但不嫌他佔用時間,反而會很高興的忍受他的煩雜。諸位!做一個有情生命無法避免的事實是,一定要與其他有情共存共榮在這個世界上,不僅是同類的人和人,即使是不同類的狗、雞、鵝也無一例外,彼此之間不時地相遇,卻又必須互相依存,到那時候,心裡會生起個人的想法,也就是凡夫的特徵--執著「我」,怎麼辦?*佛法來凈化,來解決。這就是佛法之所以珍貴的道理,不是談高深玄妙的理論,而是針對最現實的問題一針見血地解決。佛陀就最切身最實際的問題,告訴我們解決的辦法,我們依著方法漸次增上,不但自己能從痛苦中脫離,而且能幫助他人。 觀功念恩對我們的價值是很重要的。遇到任何境,如前面談到的流汗、酸痛等等,若用另一個角度去看,根本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如果善於轉化,還能增長功德,獲得如此的功德,所付出的代價並不大呀!較之於平日為了世間虛名浮利所付出的代價真是少之又少,而所得的是跳出輪回、圓滿無上菩提的因,何樂而不為呢?各位回到家後,絕對不可能像在佛寺里,以全副精神念皈依,因為要工作賺錢,要料理家務,當俗務纏身時,皈依是很難做得很圓滿的,怎麼辦呢?這就是何以要從觀功念恩去引發的道理。各位體會後,於日常生活當中,不斷思惟觀察,進而善巧利用。剛開始要做到是不可能的,以我自己為例,出家三十年,是學佛的專業人員,努力這么久都做不到,何況你們是業余的?除非各位像祖師大德一樣,是多生多劫修行轉化而來的菩薩!盡管目前做不到,但是它卻這么重要,所以要勉力而行呀! 那麼,如何下手呢?建議每位回家後,務必認真去做戒行持犯。多久做一次呢?斟酌自己的狀況而定,最好是每天做,至少一星期要做一次。內容呢?初期越簡單越好,不要列個密密麻麻的功課表,結果力不從心,一樣都沒完成,使信心漸失。 記得早晨起床後就是「皈依」,至誠懇切地念三遍,假如家裡有佛堂,跪在佛前,否則,坐著連念三聲。而後,心中思惟發願:暇滿人身難得,我得到了,難道就這樣為世間的虛名假利而空忙而沉淪痛苦嗎?今天有幸遇見佛法,認識世間的安樂都是無常,都是虛幻,我千萬別再為它欺誑,我要一心效學佛法。學習廣論的同學還要加上一個願:努力學習殊勝圓滿的宗大師教法,並且隨分隨力弘揚,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早晨如此皈依後,那麼一整天都有一個行事的准則,不再茫茫然無所適從,甚至於造了惡業都不知道! 真心發願,立下「戒行持犯」,如法去做,肯定可以造善業。譬如說,自己多年的壞習慣,今天能夠擋住使它不發作,就是一個善。譬如說看見一個半開半關的門,就想:「蒼蠅蚊子會飛進來干擾大家,結果人們又會傷害它們。」於是趕緊把門關好,這也是一個善。太多太多俯拾可做的事。原本我們看了後無動於衷的人事物,會因為我們肯用心,認真關心,而成為我們行善的對象,所以並不一定是放生或到鳳山寺參加打掃法會才算行善。鳳山寺的打掃法會一個月才一次,粥少僧多,也許一年你才輪到一次,如果你立願行一百個善,豈不是要一百年?大家要發願行善,然後就自己的狀況好好的安立自己,策勵自己,在一天當中,我應該做哪些事,提醒自己是個佛弟子,檢討自己:修學佛法後我的行為是不是和以前有所不同?我應該怎樣努力?大家要隨分隨力,開始不要訂下太多,三個月後,如果很認真,會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到時候沖勁會越來越強。 早晨和晚上是相互呼應的,晚上是總結,檢查早上發的願是否得到結果。根據經論所說,造了業,反省後發現是不對的,好好懺悔,不會感果;對的好好增上,不但感果,而且比原來的果還要殊勝。如果再懂得迴向無上菩提的話,現前究竟皆圓滿,如果未善巧的迴向,雖然眼前很好,往後卻淪於三世怨。 諸位依法訂下「戒行持犯」的軌則後,努力執行,從實踐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其功德,等到產生效果,再把「觀功念恩」「觀過念怨」擺進去,兩相比較後發現,對自己最有價值的是觀功念恩。看別人的功,別人不一定有好處,但自己一定有好處;看別人的過,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佛法本來就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心畫的,也就是自己的業所造的,業的特徵就是自己的意樂。這絕不只是一個理論,各位要透過不停地努力行持,從實踐中體會這個教授的內涵,使理論變成潛意識中牢不可破的概念,屆時你就不會覺得沒有功可觀了,因為一切唯心造呀!舉個例子,學開汽車,教練告訴我們開車的方法,我們記得很清楚,一旦坐在駕駛座上,看到馬路那麼多條,車子那麼多輛,手忙腳亂無法下手,等到不斷練習後,時間久了,完全不用刻意去想,自然而然,左轉右轉,煞車起步運用自如。 廣論上告訴我們皈依後應學、應止--「教授中出分二:別學、共學。初中分二:遮止應學、修行應學。」這是依教授中所指示的皈依後實踐的正確方法。所謂的「別學」是指皈依三寶個別要做的。先就應該遮止,不能學的是什麼來討論: 一、「皈依佛,不應皈依諸余天神。」我們心目中最理想、最究竟圓滿的是佛,所以不再皈依其他天神等。 二、「皈依正法者,應離損害心。」也就是對於諸有情,舍離損害。既然皈依三寶,對三寶自然能夠恭敬,但是對其他眾生呢?「既然不是皈依的對象,何須恭敬!」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真正皈依,必須對一切眾生恭敬且遠離損惱,為什麼呢?佛告訴我們的無非是「法爾」的道理,世間的真相就是如此,佛之所以為佛,是依著正確方法努力造善業,由修滅道二諦,斷證而圓滿佛果的,而凡夫在世間真正造的罪是什麼呢?上不敬三寶,下不慈眾生,所以才會輪回不止呀!所以,如果真正皈依佛法,對三寶要恭敬,對眾生要慈愛救護,怎可再損惱傷害?意樂、加行都不可以,實際上加行是由意樂而來,所以要從根本的意樂上做起。 三、「皈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我們好像都沒有和外道共住,其實不是,外道是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甚至於毀謗三寶的人,有些惡知識雖然不是外道,但專門說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混淆視聽,使我們非理作意。例如:觀功念恩是正確的,惡知識卻自認為一番好心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乍聽之下,好動聽好客觀,結果幫助我們增長觀過念怨的念頭,而使我們造惡業,多可怕呀!因此,惡知識是親近不得的。 下面繼續談談皈依後應修應學的三種: 一、敬佛,對於佛像,不管是雕塑或繪畫,不管是好是丑,都應看做是可敬田,當成真正的佛。 二、敬法,「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千萬不能做為貨物,去買賣或抵押,不能擱在露地或不凈處,或和鞋襪並放,或跨越,這些都是不敬法寶,更會感得智慧日益低下之果,萬萬要斷除呀! 三、敬僧,「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憍是放逸本」,諸位!千萬要小心啊!我們不是要凈罪集資嗎?一切功德就從恭敬三寶增長啊! 大家參加共修前,一定有皈依的信心,但是,經過這幾天的用功後,發現原來的信心是很虛浮的,對境的時候根本派不上用場,所以信心非經過實際驗證不可,並將此體會變成潛意識之中的一部分,如此信心才永遠不會消失。舉經論上的一個公案向各位說明:有一個人拜訪舍利弗尊者,請求出家,舍利弗尊者觀察了很久,認為他沒有善根而拒絕他,他只得拜託別人,一個一個的請求,結果佛陀的五百大弟子沒有一個接受他,一致認為他沒有善根。他傷心地在門口哭起來,正好佛陀從外面回來,看見一個老人哭得那麼傷心,就問其原因,他抽搐的說:「我想出家,但佛陀的弟子都不準我出家。」佛陀說:「你要出家?好!好!你進來吧!」他高興的隨著佛陀進去,世尊就對他說:「善來比丘」,他就須發自落,袈裟著身。經世尊一說,老人證果了。大家驚訝極了,就請教佛陀因緣。佛告訴大家:無量劫前,老人是樵夫,有一天,在山中砍柴時,遇到一隻老虎,急得爬到樹上躲避,就在那一刻,有一尊佛出世,那尊佛從天空走過,他正巧看見,非常歡喜的一稱:南無佛。因此善根,今天證了果。《法華經》上有這么一句話:「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我們現在何只念一稱呢?不知念多少稱了,但像今天以打七的心意,一稱南無佛,才有力量!為什麼呢?是不是業?業是不是我們的意樂?平日我們念佛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意樂?嘴巴上輕浮的念著,不能說沒有力量,但是真正的效果是很小的。 經上為什麼稱它為散亂心呢?是以較高的標准來看。修學佛法有三個狀態--戒、定、慧,進入定慧中,才成不動業,現在我們還沒有得定,都是「散亂位」,散亂位當中的念法就是心中至誠懇切的意樂了。不過,這個念法不會持續到無量劫以後,如果好好努力,不斷增上,我們想要的果會很快現起。如果真正照廣論的教法,如理去做,不必經過阿羅漢那一環,繞大圈子,對我們這是很實際的問題。諸位有了這個體認後,信心增長了,對廣論所說的理論會更加清楚,理論清楚後就是實踐的時候,那時的走法就和以前大異其趣。 我們目前的走法就是「戒行持犯」,為什麼要從此下手呢?之前講到已造之業不失壞,但要增長業才一定受,決定受的業當中,又可依受果的時期分為:現法受、順生受、順後受。現法受是現生就受,順生受是來生受,順後受是後世再受,從第三生以後乃至到無量劫。現法受的原因何在?請大家看廣論第一三九頁,決定受當中,那些果現法就成熟?〈本地分〉中所說都是由於增上意樂!一、增上顧戀意樂和貪相應造作不善業。二、增上不顧意樂和無貪相應作諸善法。三、增上損害和嗔相應,於諸有情所損惱。四、增上慈悲和無嗔相應。五和六是就功德田而言,對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損害或增上凈信,七和八是就恩田而言,即對三寶、父母等具恩之所,因增上背恩意樂所作不善和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以上八種業都是現法受。現在我們修學佛法,有了覺受後,因增上的貪、增上的嗔而造作現法受的罪業機會就會大大減低,即使偶然犯了,我們會懺悔,所以惡的事情肯定能夠掃除。各位要努力,真正修行就要從現在開始,以增上意樂造作諸善業,意樂一轉,業就開始隨之轉變,如果這力量很強盛,肯定能增上!諸位記住這個道理,然後努力實踐,慢慢如法薰習,自然所求皆得,乃至無上菩提也不例外。更何況世間的事呢!因此,各位皈依後,要努力把得到的繼續增上是很重要的。日常法師講於1994年七月精進共修。(來源:顯密文庫)

J. 我剛皈依不知道每天該怎樣做功課該做什麼,請指教謝謝

念佛呀,讀經,在網上搜索法師講經。

閱讀全文

與皈依後的必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