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作者(蕭紅)的簡介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專乃瑩,筆名悄吟屬、玲玲、田娣。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
⑵ 結合具體內容談談呼蘭河傳這篇小說的詩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呼蘭河傳》有三重視角,一個是童真童趣的兒童視角——「我」,孩子看不清事件的內涵,於是產生了「陌生化效果」;一個是成年敘述者視角,敘述者是處在一種超然的境界,與小說中人物保持著距離;第三個是蕭紅視角,蕭紅視角是居高臨下的,讀者可能看不見她,但她隨時會出來發議論,有時連議論也不發,但讀者可以感覺到蕭紅的情感波動。[9]
1、兒童視角的「陌生化效果」
蕭紅兒童視角的使用,是從藝術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兒童視角可以達到「陌生化效果」。兒童感受世界的混沌性、單純性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願看到的隱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細節。
在《呼蘭河傳》中,眾人都說小團圓媳婦有病,抓來公雞,燒了開水,要用大缸給團圓媳婦洗澡。只有「我」說:「她沒有病,她好好的。」並且跟小團圓媳婦一起玩,「『我』給她一個玻璃球,又給她一片碗碟,她說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說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彈著。」小團圓媳婦「看見『我』,也還偷著笑」,並且孩子氣地對「我」說:「等一會你看吧,就要洗澡了。」兩個孩子哪裡知道「洗澡」會把命洗沒了。還有,小團圓媳婦的辮子分明是她婆婆剪掉的,但是「她的婆婆說這團圓媳婦一定是妖精。就說,睡了一夜覺就自己掉下來了。」所有人都相信婆婆所言,而「我」卻說:「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我」和小團圓媳婦是兒童之間的交流,從而暴露了小團圓媳婦「沒有病」和頭發是婆婆「剪下來的」真實,兒童看不到或者說預料不到事情發展的殘酷和恐怖的結局,造成對成人內心世界的遮蔽,達到了「陌生化效果」。而讀者在這距離中有了思索的空間,反而使恐怖事件更加觸目驚心。蕭紅小說兒童視角的運用,製造出驚愕和新奇感,從而看到人間的真面目。兒童視角還可以使異常沉重的悲劇有了一絲輕松,也達到了一種陌生化。如「我」看到有二伯被父親打倒在地上,「有二伯就這樣自己躺著,躺了許多時候,才有兩個鴨子來啄食撒在有二伯身邊的那些血。那兩個鴨子,一個是花脖,一個是綠頭頂。」有二伯挨了打,受了氣,沒有地方發泄,就罵狼心狗肺的「兔羔子」,在「兔羔子,兔羔子……」的罵聲中,「於是『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了大白兔,『我』聽見有二伯說『兔羔子』,『我』想到一個大白兔,『我』抱著那大白兔,『我』越看越喜歡,『我』一笑笑醒了。」從兒童輕松、喜悅的敘述中,更加感受到有二伯凄慘的命運。
《呼蘭河傳》中寫「我」看到馮歪嘴子一家,數九寒天屋裡水盆都結了冰,新生的孩子沒有衣服穿,只能蓋著面袋睡覺。「『我』想那磨房的溫度在零度以下,豈不是等於露天地了嗎?這真是笑話,房子和露天地一樣。『我』越想越可笑,也就越高興。」兒童視角的「越想越可笑」的「陌生化」描寫,更使讀者感到一種無法遏制的悲哀。
用兒童視角進入歷史,感知呼蘭小城,可以呈現出生活的原生態:「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在這里,大自然特別孩子氣,「要怎麼樣,就怎麼樣」,自由自在。對祖父的描寫也是為了表現這種自由自在,祖父在蕭紅眼裡,也是一株自然生長的植物。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遇到小孩子,每每喜歡開個玩笑,說「你看天空飛個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給取下來了。有的時候放在長衫的下邊,有的時候放在袖口裡頭。他說:「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大自然和祖父的自然狀態與折磨小團圓媳婦的殺人者和「看客」形成鮮明對照。[9]
2、成人敘述者的超然與「間離」
成人敘述者是超然視角,對呼蘭河人無視生命的現狀表現出一種與己無關的態度:「他們對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大,長大了就長大,長不大就算了。」如寫賣豆芽菜的王寡婦兒子死了的情形:「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雖然她從此以後就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地活著,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廟台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後,她還是平平靜靜地活著。」
染房裡兩個徒弟為了爭一個女人而死了人:「其中一個把另一個按進染缸子給淹死了。死了的不說,就說那活著的也下了監獄,判了無期徒刑。但這也是不聲不響地把事就解決了,過了三年兩載,若有人提起那件事來,差不多就像人們講著岳飛、秦檜似的,久遠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造紙的紙房裡死了一個孩子:「再說那造紙的紙房裡邊,把一個私生子活活餓死。因為他是一個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麼。也就不說他了。」敘述人用這種淡然、超然的態度,敘述著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故事,從而與所敘述的事件產生了一種「間離」。[9]
3、蕭紅視角的嘲諷與批判
在小說的潛層,是蕭紅的視角,蕭紅的視角從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作品中時時出現的議論,大多夾敘夾議,是凌駕人物之上的,與小說中人物有距離;一個是涌動著的、濃烈的、按捺不住的情感,使讀者為之動容。蕭紅說:「『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為什麼這樣悲涼。」這是典型的蕭紅視角,因為兒童不會用「荒涼」、「悲涼」這樣的詞,超然的成人視角也不會用「荒涼」、「悲涼」去形容情感,只有蕭紅視角才說出這樣包含情感的話。
蕭紅的視角會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發議論,如第一章寫東二道街的大泥坑,「這泥坑子裡面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泥坑裡邊。」甚至馬也經常陷進去,「一年之中抬車抬馬,在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有時人也掉進去了。但是,「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若說用土把泥坑來填平的,一個人也沒有。」這後一句話就是蕭紅的議論。
這樣的議論在《呼蘭河傳》隨處可見,如寫漏粉的人:「他們一邊掛著粉,也是一邊唱著的。等粉條曬幹了,他們一邊收著粉,也是一邊地唱著。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著眼淚在笑似的。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那粉房裡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蕭紅視角的議論與成人敘述者的超然敘述是不同的,成人敘述者一般不會用「人生是苦多樂少」、「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這樣帶感情的用語,這樣的用語是蕭紅真實感情的流露。[9]
散文化的敘述結構
《呼蘭河傳》第一、二章主要通過對呼蘭城的風土與人情的敘述,展現出了一幅大泥坑、跳大神、放河燈、野檯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等優美的畫卷。第三、四章轉換角度,寫「我」在後花園的無慮的童年生活和對祖父的無限依戀;第六、七章則又分別以有二伯、小團圓媳婦和磨倌馮歪嘴子為主角講述他們的悲慘故事。
由於該作品並不立足於給某人立傳,而是給作者記憶中的呼蘭城立傳,所以這七章都並無標題作為內在的邏輯聯系,彼此之間獨立,均可單獨列章,且沒有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除了回憶的「我」外,連貫穿始終的人物也沒有。
以第一章為例,作者不是寫某一家、某一事,而是寫到全城。先寫繁華的十字街,再寫西二道街與東二道街,最後寫那小胡同里的人生。寫東二道街時,也沒有突出、典型的故事情節,只是絮絮叨叨地寫了那個橫在街心、淹死人畜的大泥坑,寫賣豆芽的王寡婦因兒子淹死而發瘋,發瘋後還是每天平平靜靜地去賣豆芽菜,隨後又寫染缸房,兩個青年學徒為爭一個婦女,一個把另一個按進染缸淹死,這件事很快就被人淡忘。在這里,作者並沒有刻意追求故事過程的扣人心弦,只是把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認識,用一種率真的方式描繪出來。
《呼蘭河傳》的散文化敘述結構,除了淡化情節之外,也與文本中大量兒童視角的敘事模式的存在有關。兒童視角指以兒童的眼光來看待周遭,例如文本中對於呼蘭城的各樣風俗的回憶以及「我」和爺爺在後花園的甜美生活的回憶,便是典型的兒童視角。「由於兒童對敘述者身份的承擔所帶來的敘述上的變化是多方面的,文本呈現的是兒童眼裡的成人的世界,他們感受的直覺性所形成的文本自然趨於碎片化。」兒童的視角具有主觀色彩濃厚、理性思維弱化的特點,而且看待事物也往往是散點透視的,邏輯性不強。但正是這種碎片式的、邏輯性不強的兒童視角,正好無意中契合了原本就瑣碎、庸常的呼蘭城人的生活狀態,因此《呼蘭河傳》的結構既與生活原狀相吻合,又與童年視角相契合。這種兒童意識流導致了結構鬆散,情節淡化,使小說呈現出了散文化的結構特點。
在《呼蘭河傳》中,憑個人的天賦和感覺來進行創作的蕭紅打破了傳統的嚴絲合縫的結構章法,通過自由聯想將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畫面連綴起來,進行無邊的伸展,成就了一種非情節化的散文風格。這種看似無組織的組織、無結構的結構,正是中國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精髓所在。[10]
散文化的敘述情調
蕭紅在《呼蘭河傳》中,不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追憶了往昔,而且也表達出了對溫暖和愛的痴痴追求。因而,在整個《呼蘭河傳》的敘事中,作者一直都將抒情的筆法滲入到敘事文體中,使其敘述模式充滿了散文化的情調。
在《呼蘭河傳》中,蕭紅表達情感的方式多樣化。有時借景抒情,有時融抒情於敘事之中,情感濃烈之時,則直抒胸臆。如寫放燈之後的情景:「這時,再往遠處的下流看去,看著,看著,那燈就滅了一個,再看著看著,又滅了一個,還有兩個一塊兒滅的。於是就真像被鬼一個一個地托著走了。打過三更,河沿上一個人也沒有了,河裡邊一個燈也沒有了。」整段的文字沒有傳統意義中的故事情節,沒有完整的結構,沒有固定不變的人物,連描繪景象也不甚重要了,而是借那場面的流動,傳達出抒情主人公的惆悵情緒。一種繁華過後的凄涼,從那明明滅滅的河燈油然而生。
又如在文本中,作者寫及因生病小團圓媳婦而「跳大神」,文中只用簡短的語言寫道:「過了十天半月的,又是跳神的鼓,當當地響,於是人們又著了慌,爬牆的爬牆,登門的登門,看看這一家的大神,顯得是什麼本領,穿的是什麼衣裳。聽聽她唱的是什麼腔調,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跳到夜靜時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個個都打得漂亮。」
然後就是抒情性極強的話語進行了總結:「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特別凄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並進一步寫道「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為什麼這么悲涼。」「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凄涼的夜。」在這里,蕭紅使用了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只是粗粗勾勒幾筆,平淡如水的現實生活盡顯。
蕭紅借「難以忘卻」的童年回憶來抒發內心無法排遣的寂寞情懷,使得《呼蘭河傳》充滿了散文化的情調。[10]
散文化的敘述語言
旅居他鄉、久病纏綿的蕭紅在《呼蘭河傳》中,用詩一般的語言敘盡了對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懷念之情。在這里,蕭紅遵循著她一貫的創作特點,打破常規,不追求故事情節的曲折蜿蜒,也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突出,其敘述語言與傳統小說的敘述語言完全不同,充滿了散文化的特點。
《呼蘭河傳》散文化敘述語言首先表現在大量的散文式的景物描寫上。如在小說的開頭,作者這樣寫道:「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這里,完全用了散文化的敘述語言勾勒出一幅呼蘭河的冬景。又如小說中對火燒雲的場景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與過分的渲染,但卻對火燒雲進行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勾勒出一幅北方鄉村的落日圖。正是這些散文化的語言,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幅作者記憶中的故鄉的畫面。其次,小說的散文化的敘事語言還表現在小說中大量的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呼應上。例如,第四章第二節起句是「『我』家是荒涼的」。第三、四節的起句是「『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第五節的起句重復用「『我』家是荒涼的」,到了第六章第十三節的起句重復用了「『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又如在第六章里也是這樣的運用,有十一節的起句都帶有「有二伯……。」蕭紅正是用這種語言實現她的小說理念,這陽關三疊式的語言,在細微差別中重復,猶如音樂主題的反復出現,不僅強調了揮之不去的印象,並呈現出縈回不散的藝術魅力。
另外,在《呼蘭河傳》的「尾聲」里,作者還這樣寫道:「『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在這里,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散文化的敘述語言,不厭其煩地絮絮叨叨地敘述了祖父年齡與自己年齡的變化,不僅強烈地流露出對祖父的熱愛與懷戀之情,而且以弦外之音告訴讀者人世間生生死死的單調重復,表現了作者對歲月易逝、人生無常的嘆惋。
又如在第三章寫後花園生活時,作者這樣寫道:「祖父一天都在後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後園里邊。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這完全是一種純粹的散文語言。用這種散文化的「童言」來敘述,雖無助於情節結構的引人入勝,但別具韻味,寫出了小女孩「我」童年時代對祖父的依戀,同時也寫出了對童年依稀美好往事的無限懷戀,如詩如畫一般。
蕭紅通過選擇獨特的節奏和韻味的語言,完成了從句子到句子,從段落到段落直至整個篇章的結構安排,並表現出舒緩、憂郁的美感。
蕭紅以其真誠的自我表達和突破傳統創作模式的創新精神,自由地吟唱出對生命的感悟,體現出她對世事不同尋常的洞察,在散文化的優美意境中寫出了其寂寞人生的酸甜苦辣。[10]
⑶ 《呼蘭河傳》好書推薦怎麼寫100字
著名女作家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小說共分7章,前版有序後有權尾聲,著名文學巨匠茅盾作序。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憶為線索,通過描寫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小鎮呼蘭(今哈爾濱市呼蘭縣)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卑瑣、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
在藝術表現上,《呼蘭河傳》是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卻沒有主角;雖然敘述故事,但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說儼然一體卻又可以各自獨立。可以說不但是小說,還是散文、敘事詩。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
⑷ 五年級下冊語文祖父的園子教案
7*.祖父的園子
設計理念:
鼓勵學生在前兩課同類題材的學習基礎上,把閱讀方法運用於閱讀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前的「學習提示」,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重點,體會作者情感。並注意與大家交流、討論,積極吸取別人的合理見解,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語文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
教學目標:
1.會認讀8個生字及「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等詞語,通過查字典,並結合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熟讀課文,想像課文描寫的「我」在祖父園子里的生活情景,體會「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錄文中優美的句子
4.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從哪些情景表現「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如何表現「我」在園子里的心情的表達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准備
讓學生了解作家蕭紅,讀一讀他的有關文章。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隨著台灣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時光。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另一位女作家蕭紅,走進《祖父的園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准生字新詞,讀通課文。思考:你覺得祖父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試著用一個詞語概括,並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理解。
[本課清新活潑的筆調定會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定會對祖父的園子產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開篇的第一個問題也正是順應了學生當時有話要說的心理,而且,對整體把握全文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三。研讀課文,體驗情感
(1)默讀課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體會「我」的心情。(學生自主學習)
(2)匯報交流:
A.對園子的印象(1—3小節)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什麼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停在上面一動不動了。」「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
①從這幾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祖父的園子里昆蟲豐富多彩;昆蟲非常可愛;祖父的園子充滿生機、熱鬧、美麗……我對園子非常喜愛,難以忘懷。)
②有感情的朗讀,讀出熱鬧和生機勃勃的感覺。
B.「我」跟著祖父在園子里幹活、玩耍。(4—15小節)
「伏在」、「亂鉤」,說明「我」的舉止很天真可愛,說明了園子不僅是童年的樂園,而且是學習的大課堂。
[這幾個小節圍繞著「我」錯把谷穗當野草割掉的趣事展開,通過對話表現「我」的年幼無知和天真頑皮,也表現出祖父對「我」的喜愛和呵護。一老一少,形象鮮明,語言生動,特別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尋味。教學中,還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發興趣、豐富內容、加深體驗。]
③小結:「我」在園子里到底是玩還是幹活?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我」在園子里幹活就是玩,玩就是幹活,反正都充滿了歡樂。)
④選擇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我」的快樂。
[「撿了這個,扔了那個,心裡卻又想著另一個」,這種微妙的心情,是每個孩子共有的心理特點,因此,這一環節應重視孩子的朗讀體驗,讀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愛。]
C.感受園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節)
①思考:從這兩段話中讀出了什麼?是從哪些句子讀出來的?
②交流、討論:
凡是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黃瓜願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願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 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
……
(寫園子里植物和動物的自由自在,表達「我」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快樂心情;所以,在「我」的眼裡,園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樂的,都是那樣美好,充滿活力。)
③重點朗讀17小節,體會其中的自由和快樂。
[理解作者在這一小節排舉了大量事物,花費大量筆墨細致描寫的用意,充分感受園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D.有感情地朗讀後面三段話,通過適當的語氣把「我」的快樂心情讀出來。
四。回歸全文,領悟寫法
思考:作者為什麼能將她的童年生活寫得那樣有趣,真實,吸引讀者?
(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並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把「我」—一個小孩做的、想的、說的如實地寫下來。這些事,只有小孩會這樣做,這樣說,具有真情實感。作者的描寫具體生動,用了一系列的動作、語言,心理描寫,使我們好像真正走進了園子,看到了「我」一樣。因此,我們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這篇課文為什麼能給人帶來強烈的震撼,使人心馳神往?緣於作者敏感的心靈,細膩的筆觸,她選舉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卻往往最易打動人,印證了「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對我們的寫作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五。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興趣的,還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2.摘抄課文中體現童真童趣的句段。
3.課外閱讀有關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爾基的《童年》,為口語交際學習作準備。
練習設計:
1.理解下列句子。
①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榆樹先呼叫,來了雨,榆樹先冒煙。太陽一出來,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
②凡是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彷彿大樹都會發出聲響;叫一兩聲,好像對面的土牆都會回答。
2.讀了這篇課文,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3.擴展練習。
我覺得祖父的園子是一個 。
教學建議:
本文作者主要回憶了童年時代在祖父園子里的快樂生活,充滿了童真、童趣,飽含真情實感。
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廣泛交流。可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前的「學習提示」,先通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再潛心默讀課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讀自悟,體會作者心情。然後,全班交流,暢談自己的感受。最後,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積極運用於寫作實踐。
補充資料:
蕭紅:現代著名作家,原名張乃瑩,黑龍江呼蘭人。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l940年發表了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