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語文必修4 《拿來主義》課後習題答案
一、拿來主義:來我們對待文化遺產源的態度應當是根據需要自己拿,自己做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二、魚翅:有益無害的,文化遺產中的精華。
鴉片:既有毒素又有用處的,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煙燈、煙槍、姨太太:有害無益的,文化遺產中的糟粕。
大宅子:喻文化遺產或外國文化。
三、1.諷刺、奚落
2、反語
3、諷刺
4、對當時社會風氣的不滿
❷ 語文必修四《蘇軾詞兩首》課後題答案
一、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既有景物描寫,又有人物刻畫和情感抒發,作者把這些內容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種壯闊的意境。試分析這首詞是怎樣表現這種意境的?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體會這首詞情感抒發、景物描寫、人物刻畫相互交融的藝術特色,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感受作品豪放壯闊的意境。
參考答案:作者描寫了大江向東奔流,浪濤洶涌,拍打著堤岸捲起層層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等景色,描繪出一幅雄偉、壯麗的畫圖。作者筆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壯年時期就英姿勃發,才華過人,能從容指揮三軍,輕而易舉地大破曹兵,建立了赫赫功勛。作者本來胸懷報國大志,在政治上卻屢遭打擊、迫害,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今年歲漸老,事業無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場幻夢!詞中所寫的壯麗的山川、古代的英雄、自己壯志難酬的胸懷,以及灑酒江月的豪舉,共同和諧地營造出一種壯闊、雄渾的意境。
二、在《定風波》中,蘇軾通過途中遇雨這件生活小事,表達了自己怎樣的生活態度?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設題意圖:讓學生著重理解詞人由生活小事闡發的人生哲理,並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對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
參考答案:在《定風波》中作者寫了在一次出遊途中遇到陣雨的經過。在突如其來的風雨中,作者沒有雨具,卻依舊手拄拐杖,腳穿芒鞋,吟詠長嘯著從從容容地緩步行走。他把風雨看得很平常,覺得風雨交加的天氣和晴朗天氣並沒有什麼差別。作者實際上是以自然風雨來隱喻人生風雨,表明自己對於各種政治打擊和迫害已遇變不驚,見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過這一件生活小事表達了自己那種曠達、灑脫的人生態度。
三、朗讀並背誦這兩首詞,品味下面句子中粗體詞語的韻味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2、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3、一蓑煙雨任平生。
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設題意圖:幫助學生學會從詩句、字詞著眼,體會古人煉詞煉句的功力。這是文學鑒賞的重要內容。
參考答案:
1、用三個動詞描摹出了赤壁山勢之險要高峻,水勢之洶涌澎湃。
2、「談笑間」,極言周瑜指揮若定、從容不迫的大將風度。「灰飛煙滅」,極言強大的敵人在周瑜面前的不堪一擊。
3、「蓑」本指蓑衣,這里是說以一件蓑衣抵擋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風苦雨。強調不藉助外力的保護,依靠自己走過艱難旅程。「任」有任憑、無所畏懼、順其自然的意思。
4、「蕭瑟處」指剛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難處。「無風雨」和「無晴」表面上看說的是對天氣的變化毫不在意,實際上是指人生的沉浮變幻、喜樂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謂一語雙關。
四、這兩首詞和以前學過的《赤壁賦》都作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試將這三篇作品相互比較,看看它們在表達思想感情方面有什麼異同
設題意圖: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文學作品,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創作時期里,結合他的生活經歷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
參考答案:此前學習的蘇軾的散文《赤壁賦》,連同本課學習的兩首詞都是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時期的作品。它們都抒發了作者被貶謫後的內心苦悶,也都闡發了他的人生感悟。
樓主請給我分吧 謝謝 來之不易
❸ 人教版語文必修四柳永詞兩首課後習題答案
找到兩種,你看是哪個。
~~~~~~~~~~~~~~~~~~~~~~~~~~~~~~~~~~~~~~~~~~~~~~~~~~
一、《望海潮》一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景象?試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
《望海潮》描繪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寫杭州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從地理位置上說,它是東南的重鎮;從歷史傳統上說,它自古以來便是繁華都市;從自然景觀看,這里有著名的錢塘江,有秀麗的西湖;從市井面貌看,其建築、設施極美觀,人口密集;從百姓生活看,人們安居樂業,笙歌處處,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悅。作者在詞中全面、細致地描繪了古都杭州的繁華與美麗,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杭州風物的驚嘆、贊美與艷羨之情。
二、《雨霖鈴》里描寫了哪些離別情景?詞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寫的景色有什麼不同?整首詞具有怎樣的意境?
參考答案:
《雨霖鈴》描寫了餞別時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發時難分難舍的痛苦,設想中"今宵酒醒"後的凄涼、悵惘以及日後"良辰好景"不再的極度孤獨、無聊。詞的上片所描寫的景色是離別時實際的環境的,下片則是對第二天清晨酒醒後所見到的景物的設想。整首詞意境纏綿悱惻、凄涼清麗。
三、《雨霖鈴》抒寫的是離別之苦,古代詩詞中表達這種情感的作品很多。不過,同是寫離別,情調上卻有著很大差異,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之別,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凄苦之別……請你從讀過的詩詞中再找出一些來,略加分類後抄錄下來,並就其中一首寫一篇賞析短文。
設題意圖:古代作品中同題材的名句名篇很多,可以幫助學生以此為契機,引出其他相關的積累,達到舊知和新知的融合。
~~~~~~~~~~~~~~~~~~~~~~~~~~~~~~~~~~~~~~~~~~~~~~~~~~~~~~~~~~~~~~~~~~~~~~~
一、閱讀柳永的《八聲甘州》,完成1~6題。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①,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②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注①「望」即仰望。②「爭」同「怎」。
1.對該詞詞句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瀟瀟暮雨」指傍晚的雨勢急驟。
B.「苒苒物華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漸凋殘。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麼原因留連於此,不忍離去。
D.「正恁凝愁」正有許多愁緒凝結,如此難以排解。
2.對該詞詞句所作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與《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一句在全詞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紅衰翠減」一句與李清照《如夢令》中「綠肥紅瘦」一句從修辭煉字的角度來看有相同的妙處。
C.「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與姜夔《揚州慢》中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同樣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D.「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與辛棄疾《永遇樂》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描寫的都是山河破敗之景象。
3.對該詞有關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該詞上闋寫景,景中寓情。特別是「是處」與「惟有」兩句動靜結合,衰榮相對,又蘊涵作者的憂愁。
B.該詞下闋抒情。「想佳人」與「爭知我」兩句對照呼應,刻畫出天各一方的一對戀人的相思之苦。
C.本詞情景交融。景是蕭條破敗之景,與姜夔《揚州慢》中所寫之景幾近相同;情是離別相思之情,與《雨霖鈴》中所抒之情別無二致。
D.本詞中「對」「漸」「望」「嘆」「爭」等字都一字領起,稍作停頓,然後下接幾字或一句。
4.「想佳人」一句中的「想」應該理解成「思念」還是「想像」?請談談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首詞上下兩片的抒情方法有何不同?試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簡析「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7.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________,受上賞;__________,受中賞;________,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____________;數月之後,______________;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8.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蝶戀花》);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____________」(柳永《鳳棲梧》);三是「眾里尋他千網路,__________________,那人卻在,__________________」(辛棄疾《青玉案》)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題。
柳永於詞的貢獻,可以說與牛頓、愛因斯坦於物理學的貢獻一樣,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過去只有幾十字的短令發展到百多字的長調。在內容上把詞從宮詞解放出來,大膽引進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語言,從而開創了市民所歌唱著的自己的詞。在藝術上他發展了鋪敘手法,基本上不用比興,硬是靠敘述的白描的功夫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聲波探測,就像電子顯微鏡掃描,你得佩服他的筆怎麼能深入到這么細微絕妙的層次。他常常只有幾個字,就是我們調動全套攝影器材也很難達到這個情景。
藝術高峰的產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柳永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會有這樣一個重要位置。就像我們現在作為典範而臨摹的碑貼,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塊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頭,大部分連主人的姓名也沒有。凡藝術的成就都是陰差陽錯,各種條件交匯而成的一個特殊氣候,一粒藝術的種子就在這種氣候下自然地生根發芽。柳永不是想當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懷著極不情願的心情從考場落第後走向瓦肆勾欄,但是他身上的文學才華與藝術天賦立即與這里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鳴。他在這里沒有墮落。他跳進了一個消費的陷阱,卻成了一個創造的巨人。這再次證明成材成事的辯證道理。一個人在社會這架大算盤上只是一顆珠子,他受命運的擺弄;但在自身這架小算盤上他卻是一隻撥著算珠的手。才華、時間、精力、意志、學識、環境通通變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個人很難選擇環境,卻可以利用環境,大約每個人都有他的基本條件,也有基本的才學,他能不能成材成事原來全在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怎麼處理,就像黃山上的迎客松,立於懸崖絕壁、沐著霜風雪雨,就漸漸干挺如鐵,葉茂如雲,遊人見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當初一粒籽有靈,讓它自選生命的落腳地,它肯定選擇山下風和日麗的平原,只是一陣無奈的山風將它帶到這里,或者飛鳥將它銜到這里,托於高山之上寄於絕壁之縫。它哭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一陣悲泣(也許還有如柳永那樣的牢騷)之後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決心,既活就要活出個樣子。它拚命地吸天地之精華,探出枝葉追日,伸著根須找水,與風斗與雪斗,終於成就了自己。
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創造。是攜帶著母體留下的那一點信息去與外部世界做著最大程度的重新組合,創造一個新的生命。為什麼逆境能成大材,就是因為逆境下你心裡想著一個世界,上天卻偏要給你另外一個世界。兩個世界矛盾斗爭的結果你便得到了一個超乎這兩個世界之上的更新更完美的世界。而順境下,時時天遂人願,你心裡沒有矛盾,沒有期盼,沒有一個另外的新世界,當然也不會去為之斗爭,為之創造,那就只有徒增馬齒,虛擲一生了。柳永是經歷了宋真宗、仁宗兩朝四次大考才中進士的,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絕大多數都順順利利地當了官,有的或許還很顯赫,但他們早已被歷史忘得乾乾凈凈,而柳永至今還享此殊榮。
9.根據第一段內容,回答問題。
(1)開頭說「柳永於詞的貢獻」是「里程碑式的」。這里的「里程碑式的」是什麼意思?表現在哪幾個方面?請概括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畫線句子的意思看,柳永開創了一種什麼樣的作品樣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據第二段內容,回答問題。
(1)柳永是懷著「極不情願的心情」的,從文中找出兩個例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再次證明成材成事的辯證道理」, 這里的「辯證道理」指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述評最後說「柳永至今還享此殊榮」這里的「殊榮」指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果要概括全文的內容,下面列舉的哪幾項必不可少?()
A.柳永在詞的創作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B.柳永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個重要位置。
C.柳永藝術高峰的產生是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
D.柳永取得的成功在於他正確處理了他與環境的關系。
E.柳永勇於在逆境中奮斗,從而創造了藝術的生命。
F.柳永的文學才華與藝術天賦是他取得成就的基本條件。
參考答案
一、1.C(意為「不知何故久留他鄉」)
2.D(柳詞中的景不是山河破敗,只是主觀觀感)
3.C
4.從「妝樓望」「識歸舟」等詞語可以看出寫的是故園佳人登樓遠望,盼望遊子歸來,多次把天邊駛回的船帆,誤以為是「我」的歸舟。這是從想像對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筆,進一步深化自己的盼歸之情,這種寫法,正突出了詞人的用筆之妙。如果理解成「思念佳人」未免太直白。
5.上片的景物描寫境界寥廓,氣勢磅礴,蒼涼冷落,景中寄寓了離別之情;下片是從想像佳人思念自己的角度寫,抒情委婉曲折。
6.遙想佳人在妝樓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邊駛回的船帆,還以為是「我」的歸舟呢。從想像對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筆,進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歸之情。
二、7.能面刺寡人之過者上書諫寡人者能謗譏於市朝門庭若市時時而間進
8.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
三、9.(1)開創性(「前所未有」或「創造性」均可)表現在:形式上、內容上和藝術上。(2)市民文學(「市井文學」或「市民通俗文學」)
10.(1)例證:①柳永曾發過牢騷;②柳永經過四次大考才中了進士。(2)一個人很難選擇環境,卻可以利用環境。
11.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這樣一個重要位置。
12.AD、E
❹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四11可課後練習。急需答案!!!!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專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屬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太史公說:「知道將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氣;死並非難事,而怎樣對待這個死才是難事。當藺相如手舉寶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從的時候,就面前形勢來說,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為膽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現。相如一旦振奮起他的勇氣,其威力就伸張出來壓倒敵國。後來又對廉頗謙遜退讓,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他處事中表現的智慧和勇氣,可以說是兼而有之啊!」
見解:
這既是作者對藺相如的高度評價和熱情贊揚,也是作者創作動機和目的的揭示,從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