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教師備課的實效性
例如:每節課後,隨時交流上課的不足和經驗;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隨時交流學生存在的問題和教學中的困惑;統一一下作業的布置或題型的訓練等.因為一周一次的集體備課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為了隨時研究、解決學生暴露的問題和教師師遇到的新問題,就需要利用平時不拘形式的「小備課」來彌補,使集體備課更加增強針對性和務實性.我想只要有問題、有困惑、有機會組內就可隨時進行討論,把「小備課」搞好,它的作用將不亞於「大備課」,甚至超過「大備課」.另外,內容決定形式,沒有內容,就無法有合適的形式.集體備課新的內容有哪些?我以為我們可以就一篇課文的知識點、素質點、能力點、挖掘點甚至考試基本點進行討論;也可以就一種模式、一種教法、一個主題、一個預設與生成的可能等進行討論;還可以讓某一個老師,在一定的時間里進行說課;更可以把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智慧、教師語言等進行拓寬,在教學的反思、教學的環節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讀等方面有所擴大等等.總之討論的內容和形式都不用拘泥,把討論的范圍擴大了,新鮮感就有了,話題也會多了,我認為這樣既可以鍛煉說的教師,也可以讓大家有所收獲.此外,我認為集體備課還不能忽視「四個關注」.(1)關注學生為什麼要學習這部分的知識?通過學習,需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集體備課時,我們的腦海中必須要不斷地浮現這些問題.只有清楚了這些問題,備課才會有方向,才知道說什麼.(2)關注學生學習什麼.這是涉及學習內容的問題.哪些內容是有價值和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重難點)?哪些內容可以作教學法的加工,通過新舊知識的遷移,使其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讓學生樂學,愛學.怎樣選擇教學資源與教學材料,我們在討論時,應予以反復掂量.(3)關注學生怎麼學.備課時,一定要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學生,我已經知道了什麼?我會怎麼做?我更在乎什麼?怎樣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自主探索什麼.(4)關注學得怎樣.對照教學目標,在集備時,我們要精心設計習題、問題,和課後作業,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對學生學習的檢測與評價,達到了什麼目標.最後,我認為集體備課要想提高實效性,還要樹立「五種意識」.(1)對話意識.①集體備課前做到與課程標准對話:細讀標准中有關對本節課教學知識的要求;②與教材對話:系統地讀教材,讀本單元教學內容;研讀教師用書(與教材內容相一致);③與同伴對話:多與教師交流;④與名師,網友對話,通過網路,書刊學習,使自己在教學中的困惑得到解決;⑤與學生對話:客觀地讀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建構,設計學生預設的問題.(2)資源開發意識.合理利用有效資源,做到能直觀教學的就不抽象的講;媒體,網路資源的合理開發;其他學科資源的有機整合.(3)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找准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精心安排學生的探究過程,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4)「預設」與「生成」意識.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的名言中說:「上課並不象把預先量好、裁製好的衣服紙樣擺到布上去.問題的全部實質就在於,我們工作的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著敏感而嬌脆的心靈和精神的兒童.因此,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藝術就在於,一旦有這種必要,教師就能隨時改變課時計劃.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感覺出課的發展的邏輯,使課的結構服從於思維的規律性.」 (5)質量效率意識.確定切實可行的課時教學目標;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組織好有效的課堂練習.總之,備課是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授課前的有力武器.備課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它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備課深入透徹,才能在授課過程中揮灑自如,使教學充滿活力和生機.而集體備課就是一種集思廣益,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可是當前,對教師而言,由於所任課時數多,許多教師每天除了上課,還要埋頭寫教案、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等,沒有多少時間用在集體備課研究上.每周舉行一次集體備課的活動形式,學校的出發點和目的是好的,但是,如今集體備課活動的效率不高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師坐在一起只是對本單元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進行照本宣科的讀一讀、寫一些、記一記,敷衍了事,而真正的集體備課效果沒有達到,教師之間沒有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那麼,怎樣才能提高集體備課的實效性呢?我認為應該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如果僅靠個人孤軍奮戰冥思苦想,有時會出現知識錯誤,通過集體備課,取長補短,可以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能明顯提高教學質量.而且,集體備課要讓大家圍繞共同關心的教學問題以及下一步的教學方案,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提倡「大備課」和「小備課」相結合的形式.所謂「大備課」就是利用每周統一規定的教研時間,有針對性地,有準備地、系統地集體備課,定時間,定地點,定主講人,定集體備課內容.所謂 「小備課」就是不分固定時間,只要有機會就隨時進行討論
Ⅱ 如何進行有效的集體備課
一、集體備課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課程標准和教材、分析學情、制定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
二、有效的運作方式:
1、組織管理:
集體備課由教學處(或教科研室)實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組長具體主持集體備課活動;公共科和規模較大、門類較多的專業教研組可分成若干備課組,由備課組長負責具體實施,教研組長指導並參加各小組的備課活動。
2、活動過程:
(1)活動准備--"二研"、"三定"
組長提前通知全組成員在集體活動前認真研讀教材、大綱,通知中明確集體活動的"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
(2)集中研討--"四備"
集中研討即組長在集體備課時間里召集本組教師提出備課要求,聽取中心發言人的發言,討論備課提綱。討論中心發言人提出備課提綱時,應包括備重點、備難點、備教法、備作業(還應包含單元檢測)。討論時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允許不同意見的爭鳴。
(3)修改提綱--"五統一"
根據集體討論的內容,中心發言人修改備課提綱,要充分體現"五統一":統一教學思想,,統一"雙基"、"雙力"(智力、能力)和"雙育"的內容與要求,統一課時安排,統一達標題目,統一考核要求。同時提出改進教學方法的建議。
(4)撰寫教案
各任課教師根據集體備課的備課提綱和各班的學情,撰寫教案。此時,在不離開"五統一"的前提下,發揮各人特長。
(5)信息反饋
下一次集中時,把根據備課提綱實施時反映出來的重點問題提出來,供以後借鑒。
3、時間安排:學校可根據各學科的特點,每學期規定幾次,或每周一次。視各校各組教師組成情況而定。如果將每周集體備課的時間排進課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規范化了。
三、三性原則
1、統一性原則。
集體備課的實質是同步教學,具體實施中教學目標、教學進度、作業訓練、資料使用、檢測評估等必須統一。特別是教學進度和目標檢測,一旦失去了統一,就不能在集體討論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及時矯正教學實踐。
2、超前性原則
分配撰寫備課提綱的任務和提供備課提綱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課教師的提綱准備任務在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時一並分配,便於教師早做准備,收集資料,鑽研大綱和教材。備課提綱的討論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則
劃定備課任務應考慮到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保持其內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據教材的單元或章節來劃分比較合適,切忌人為地將教材割裂開來。
Ⅲ 如何有效開展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
1、多讀理論書籍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
2、「走出去,請進來」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
3、要緊跟新的教育形式。
4、要站在課堂教學的前沿,教研活動的思路、方法和開展都要具有前瞻性。
Ⅳ 怎樣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
強化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提升學校辦學品位的必由之路。以我校開展校本教研工作為例,談談如何有效地開展校內教研活動。 一、正確認識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必須以學校發展為本」,強調從學校實際出發,圍繞學校工作中的重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通過解決現實問題為學校發展服務;第二層含義是:「必須以教師發展為本」,確立教師在教研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成為教研的主人,通過教研來培養教師、提高教師素質;第三層含義是:「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要研究學生,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解決學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開展校本教研活動,首先要明確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校本教研的三個核心要素,他們構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體關系,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力量。 二、學校開展校本教研的做法 校本教研強調以問題研究為核心,增強教研的目的性、減少隨意性,根據學校具體情況確定有自身特色的教研方式。(一)發現問題 領導通過聽課、觀摩課例、研討交流或者是教師在自我反思中發現教育教學存在的困惑和問題,教學領導與教研組的教師們進行交流,選擇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校本教研的主題進行研究。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活動發現問題:1、教研組聽評課中發現問題 領導在聽課時,通過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及時與學生和教師交流,在聽課和交流中發現教研專題,有的放矢地開展教研活動。因此,學校各教研組每學期都應該開展教學研討課,組織本組教師進行聽課、評課,從聽評課中發現問題。如:我校就組織這樣的教研活動,選擇某位教師上課後,集體備課時,全組教師共同來備這節課,聽課時全組教師共同參與,課後馬上評課。評課時,先由授課教師談本課的設計意圖、要實現的目標、自己有哪些收獲和體會,再由本組教師進行評析,在評課的過程中針對課堂教學存在的困惑提出問題,作為校本教研的主題。如我們在聽評課中發現了「各學科在分組合作教學中,教師只注意分組的形式,而不注重效果」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就組織各教研組圍繞「如何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合作、自主學習」,展開研討交流活動,使教研活動具有針對性、實效性。2、課例觀摩中提出問題 教師所有的學習活動、學習內容最終的著眼點還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因此要重視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也應該經常組織教師進行課例觀摩活動。可以把外出學習帶回來的光碟選擇有代表性的放給教師觀看,全體教師共同去感受。也可以因地制宜,選擇身邊教師的課例進行觀摩研究,把學校教師上公開課、評優課或教研課的全過程實錄下來,放給教師們看,並進行研討。在聽評課中把發現的問題作為校本教研的專題進行研究。如:在我校在聽了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搭石》一課後,老師們發現在四年級的課堂上還利用一定時間進行書寫指導,有必要嗎?於是,我們就以「四年級還需不需要進行書寫指導」為專題進行了研究。3、研討交流中提出問題 專題研討是一種可以自由發言的討論會,不強求統一的結論,旨在開闊思路,引導思考,加深教師對某一問題的認識,尋求更多的教學策略。如我校曾以「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為主題舉行專題研討,在研討中,教師們圍繞著「探究式學習」展開了研討,通過交流,教師們加深了對探究這一學習方式的認識,同時還形成許多教學策略與方案,便可用於指導教學實踐。同時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探究式學習作為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學習方式是否也同樣適用於語文等人文學科的學習?」、「在語文課中可以讓學生探究哪些內容?教學模式如何?教師的作用如何發揮?」等問題,這些問題就可以作為校本教研的新問題進行研究。4、自我反思中提出問題 倡導教師自我反思,是因為任何研究都始於「問題」,只有當教師意識到教學中出現了「問題」,並想方設法在行動中解決問題,且不斷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時,才真正踏上了一條校本教研的旅程。如:我校的教師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提出教材的插圖有的與課文內容的描述不大一樣,或是與課文的價值取向不大一致時,怎樣處理?於是我們就以「如何使用課文的插圖」為專題,作為校本教研的問題進行研究。(二)設計方案 搜集、整理和學習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所要研究的問題的症結和關鍵,在專業人士的指導和幫助下制定解決問題的計劃和方案。1、理論指導 理論指導是針對校本教研中發現的普遍性的問題或是個別教師走進了教學誤區時,適時的從理論上給予切合實際的指導。如: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部分教師為了迎合當前的課改新形式,無論是有必要還是沒有必要,都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好象沒有了小組合作就不叫上課似的。在我們提出了「如何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這一專題進行研究後,學校及時的組織教師進行有關小組合作方面內容的理論學習,使教師清楚小組合作必須是有效的,從而把握了教師教學的方向。2、專業引領 專業引領通常是採用開展講座的形式進行。可以邀請專業研究人員講座,也可以進行校內領導講座,要以校內領導講座為主。 專業人員講座。專業人員接觸的范圍廣,因此就站得高,他們的理論水平要遠遠的高於基層單位的人員,要請他們作指導,象我們在研討交流中提出的「在語文課中可以讓學生探究哪些內容?教學模式如何?教師的作用如何發揮?」等問題就可以請科研室的人員從理論上作指導。象我們在自我反思中提出的「如何使用課文的插圖」這一問題,就可以請師校的教研員做專門的指導。 校長、副校長講座。雖然專業人員的講座非常專業,教研員的指導非常到位,但不能長期依賴於他們,校長和副校長還要從學校自身的需要出發,結合外出學習和考察獲得的經驗進行講座,指導教師正確教學。 通過研究人員的理論指導和專業引領,對發現的問題設計出要解決的方案,從而制定解決問題的計劃。(三)行動實踐 根據制定的研究計劃,教研組成員進行分工,分頭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和探索,並保持探索過程中的同伴互助。1、重視集體備課 學校要確立「校本教研日」,使校本教研製度化。「校本教研日」可以是集體備課,重點是對教材的鑽研、教學的設計、重難點的剖析和實踐的反思等。也可以是綜合教研活動,重點是理論學習、課例觀摩、專題研討、案例評析等。 這種教研模式會形成重研討、重互助、重實踐的新型教研風氣,有力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2、案例評析式教研活動 案例評析式教研活動,是根據聽課過程中感覺教師哪一個教學環節或是片段處理的好,把它拿出來與教師們一起分析研究,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移。在教研時,先讓老師把自己是「如何設計的?為什麼這樣設計?有什麼效果?」說出來,然後全體教師進行評議。如:在聽課過程中,我們覺得趙威老師在講《群鳥學藝》一課時,讓學生演一演的環節設計的非常好,就讓她在教研時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與全體教師進行了交流。3、課題研究式教研活動 課題研究式教研活動是將教研與科研有機融合的教研活動形式,適用於課程改革中提出的具有超前性的,或者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新理念、新方法的認識與實踐。例如: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都是以寫記實類習作為重點,很少有想像作文的內容。而《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了要「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可是,讓學生多寫想像作文,會不會產生更多的空話、假話?哪些內容的想像作文適合學生寫?怎麼指導才能使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教師們都很困惑,可供借鑒的資料和經驗很少。為此,我們可以應用「課題研究式教研活動」加以研究,要求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反復地進行課堂實踐、分析討論,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認識,找到策略,積累經驗。 通過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就是想解決教師把理念轉變成行動的問題,使教師能夠在理論的指導下,用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四)總結反思 教師個人將參加校本教所活動中感觸最深的事、教育教學片段,通過案例的形式撰寫出來,並和全組老師一起分享。同時教研組總結教研活動開展過程的得失,寫出教研活動的報告。 通過教師的自我反思,就是想讓反思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使教師能夠在總結中提高,在借鑒中創新。 三、校本教研要堅持以課例為載體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實效,關鍵在於確定好教學研究的主題。我認為,研究的主題應該來自於課堂,來自於教師的親身實踐,應該讓教師在參與校本教研的過程中能夠及時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在探索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改進行為。
Ⅳ 如何進行有效備課
古人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備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提起備課,大多數一線教師認為這只是應付檢查的一種無奈的勞動,與提高教學質量沒有多大關系。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現象,提高備課的有效性成了課改進程中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備課是教學的起點,教學理念目標得以達成是終點,期間的過程要靠方法來實現。「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只要備而有用,就是有效。伴著課改的春風,我校從實際出發,關於有效備課這一環節做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是:「個人初備,生成預案──集體研討,博採眾長──個人復備,彰顯個性──教後反思,逐步提升」。 集體備課是促進教師互助合作和專業發展的有效形式。然而在實踐中,問題多多:個人初備不到位,教學預案低效;集體備課的形式化嚴重,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了應付檢查,一些教研組變著法地玩形式,教學案成了「教案之和」,有的甚至成了「網路資料拼盤」,還美其名曰「資源共享」,「拿來主義」成了大部教師慣用做法,備課成了「背課」,備課上課「兩張皮」;「磨道效應」根深蒂固,教後反思淡漠;備課考評的片面化與形式化等。 一、師資配置合理化,備課組織最優化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備課的精華之處,就在於集教師的群體智慧,通過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形成合力,促成教學案。集體備課往往以備課組為單位展開,備課組成員的構成便成了備課氣氛、備課效率和質量的影響因素。因此,應根據教師的性格、性別、年齡和業務能力等合理調配備課組成員,慎重劃分,達到最優化組合。備課組內成員之間結成「師徒對子」,組內成員之間既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同時也是師徒關系,如此便於勾通協調,最大限度地發揮備課主體的潛能。 二、個人初備周密化,教學預案規范化 個人初備是集體研討的基礎,唯有個人初備周密充分,才能促進集體研討的深入。每位教師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教學經驗,不同的思路,對教學過程進行經驗性推測,作出周密的預設,為集體研討奠定堅實的基礎。備課組長提前一周把備課內容通知給組內每位教師,個體教師獨立深入研讀教材,分析學情,搜集有關資料,在此基礎上,完成的教學預案中的相關欄目。①通過本節課要達到什麼的目標?教學重難點是什麼?②本節課知識的起點是什麼?學生的現有認知情況如何?邏輯起點在哪裡?③你將如何突破重難點?為此,你將創設什麼的情景?④選擇的達標檢測題是什麼?為什麼要選擇此題? 三、集體研討民主化,眾人智慧集中化 集體研討是備課的中心環節,研討過程中,只有教師的思維得以碰撞,觀點得以交流,才能將備課活動引向深入。但這種研討活動的前提是民主的氛圍,唯有民主的氛圍才能使教師各抒己見,才能使備課活動集思廣益。研討過程中,組長的作用是想方設法保持研討的熱情,保證討論的連續性、討論話題的集中性,而不是統一思想,形成「模式化」教學方案。主備人的任務是收集每個人的閃光點,生成「粗框式」教學案。 備課組成員應樹立正確的主體觀,擺正自身位置。只有教師在觀念上真正明確集體研討的精髓,才能真正把學校范圍內的這一教研活動開展得有意義。集體研討是一個民主參與、討論的過程,經驗多寡、教齡長短不應成為交流的障礙。「元老」教師要打破「權威」意識,摒棄優勢心理,尊重他人意見,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年青教師要本著學習的原則,大膽開口,說出自己的見解,積極地參與到集體備課中來。 問題是研討的開始,沒有問題便無法談起,在每周一集體研討時間里,大家圍繞個人預案中的話題和上一周的體驗暢所欲言,個抒已見,談論教學中的種種困惑,抒發教學中的得意情懷,探討教學中的神來之筆,明辨教學中的是非曲直。此時,備課和教研已融為一體,這種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研討過程,使得教研脫去了神秘的外衣,變得平民化、大眾化,集體備課充滿學術論證的氛圍。 四、個人復備細致化,教學預案個性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經過集體研討之後,生成的教學案只是一份「顯性」存在,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准,因此,個體教師不應鸚鵡學舌似的盲從。新課程要求弘揚個性,個體教師應將集體成果與自身的教學風格、學情有機地結合起來,重新審視個人預案,批判性地吸納集體智慧,解決制約教學的諸多問題,對「粗框式」教學案進行創造性地再修改、加工、完善和提升,形成個性化的「隱性」腹案。這種細化後的教學案包涵了他人的智慧,但決不是生硬的「拿來主義」,其間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滲透了自己的思考,是教師實施個性化課堂的基礎。正如魏書生所說,「一定要注意以我為主,以我的教學風格、教學個性、教學特長為主。用各家各派的理論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長,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與個性」。備課過程中,最珍貴的就是那些屬於自己的東西。 五、教後反思深層化,逐步提升快速化 教後反思也稱課後備課,是教師備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2]如果說課前備課是課堂的前奏,那麼課後的批判性反思則可視為課堂的延續和沉澱。美國教授巴里斯在《培養反思力》一書中說:「那些喜歡反思,並且在此基礎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效果的教師,也會成為勝人一籌的教師,他們可以指導一般教師的成長。」可見反思的重要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備課是否有效必須通過課堂來檢驗。教師在課堂教學實施之後,絕不能一備了之,而應在課堂教學之後再次備課,深刻反思,及時反饋信息、討論研究,拓展備課的效能,杜絕「磨道效應」,快速提升教師的素質。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堅持寫教後反思,課後第一時間把「成功之舉、失敗之處、學生的獨到見解等」記錄在教學案的教後反思欄目內。教學反思要「短、平、快」,要短小精悍,寫真實感受,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沒有一定格式,沒有字數限制。 六、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師備課有效化 新課標倡導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要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給予同等重視,使發展變化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目前,在我校由領導限定的、一元化的、與新課標要求不相適應的考評方案已經徹底消失,檢查備課不再是檢查教學案的帶名詞。我們在教學案上設置如下評價表格(師生共用),增加了評價內容和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的更加多樣化。增強了評價的導向功能,教師備課更有方向感。
Ⅵ 備課的方法
我日常備課(公開課除外)的程序,先是看教師用書,了解教學目標和教學建議;然後看《課堂教學案例和設計》,學習別人的教案;最後自己動手脫稿寫。兩年半時間,我已經習慣這樣的備課方式。遇到上公開課,就要上網學習更多的教案,下載有用的課件。
備課有很多的學問,但我不得其要領。之前,師傅教導我一定要鑽研教師用書上寫的內容,了解編者意圖,不能自己想當然這樣上。而且,師傅在教案書寫格式上也給予指導。說實話,我不喜歡備課,因為每備一個課時都要花費很長時間。雖然我堅持獨立備課,不採取將別人的教案下載然後稍加修改的形式,但我常常在進行思想斗爭。
說到教學目標,以前師傅在指導我備課的時候也提到目標定位不準的情況,上個月教研員聽課也是這個大問題。既然教學目標的制定這么重要,為什麼我卻從來沒有看重它呢?我總認為,一節課的好壞是通過教學環節體現出來的,教學環節設計精彩,一堂課就可能出彩。而教學目標別人又沒法看到的,只要象徵性地寫幾句就可以了。因此,我也出現過先寫教學過程,再寫教學目標的情況。也出現過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有出入的情況。所以,要解決如何備課的問題,對於我來說,先要轉變觀念。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主旨,教學環節的設計就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所有教學環節都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不管怎樣精彩的教學設計,如果和教學目標沒有關聯,都應該剔除。我目前的問題是關注手段,忽視目標,可能導致的結果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鄭老師說,讓我們每個教案後站立兩個字——思想。我想,教學目標是教材規定的,但課本和教師用書上並沒有清楚地表述。而且目標的指定也受學生認知水平的影響。所以,我覺得可以在把握主旋律的前提上適當地給教師一些自主拓展的空間,備出屬於自己的教案。
正如鄭老師說的,備課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沒有起點和終點,需要不斷深化,不僅要傾注時間,還要凝聚智慧。我們要從「為它所控」轉變到「為它所動」最終「為我所用」,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反思,既要學習他人,還要堅持自己的主張。
Ⅶ 討論一下,各學校教研組中,各年級備課組集體備課怎樣進行才有實效
近幾年來,我校借鑒了其他學校集體備課的方法,在各個教研組的協調下,成立了不同年級的學科備課小組。集體備課是一種集體行為,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性質的教學實踐活動反饋,同時分配各自不同的備課內容及教學任務。集體備課存在很大的優勢,但備課過程中又會有不足之處,只有揚長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備課的長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初中歷史教師集體備課的優勢
(一)使教師共享教育資源
一個完整的備課過程應有五個階段:准備階段、分析階段、創造階段(編寫教案)、提高階段(二次備課、調整和修改教案)、總結與反思階段。課後交流,就是對備課的總結階段。備課組教師在集體備課的情況下,要進行交流,對教學進行反思,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以揚長避短,促進今後教學的進一步開展。集體備課活動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最實際的問題,使教師達到資源共享。新課程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教師可以共享的資源如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等。以前學校有些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是從互聯網上找幾個與講課相關的課件,簡單地連接一下,這會令課堂效率大減。開展集體備課之後,我校的教師親自製作教學課件,他們首先會把教材吃透,再挑選和教材內容同步的幻燈片,突出使用課件的目的以及教學重難點。課堂上能用板書寫出來的,課件上就不再出現;課件的播放效果、文字的大小、顏色盡量做到不要太誇張。課堂主要是教學,不管多媒體課件使用起來多好,對教學只起幫助作用,不能主次不分、喧賓奪主。依據這些原則教師們做出的課件使用效果相當不錯,教師個人的資源被大家共同享用,省去了好多的時間和精力。如針對《和同為一家》的教學,教師們集體備課最後確定的課件一共13頁,涵蓋了與這一課教學相關所有內容:課題、學習目標、地圖、小結、練習、三個問題各1張、拓展內容5張,這樣的課件短小精悍,非常適用於歷史教學課堂。另外,集體備課給教師們搭建了一個,讓任課教師能平心靜氣地坐在一起,共同研究同一個問題,大家一起暢所欲言,說出各自不同的看法。討論的問題趨於明朗化,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教研環境,每位教師都有各自的收獲,教師之間關系更融洽,縮短了教師間心與心的距離。
(二)讓年輕教師快速步入常規教學
我校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不流於形式,教師無論年輕還是年老全部都要參加。備課內容一般安排常規教學(備好課、上好課、批改好作業、輔導好、做好考核與評價),總結上周取得的教學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找出彌補的措施,安排下一周新的教學任務。通常集體備課的情況是年輕教師發言比較少,多數時間是傾聽有經驗的教師講述課堂教學中的注意事項:怎樣突出教學重點、講明白教學難點,如何把握課堂、掌控課堂,如何合理、靈活地運用考核與評價,作業量如何合理安排,課堂出現意外情況應如何應對,怎樣主動關心學生、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等。年輕教師邊聽邊記,從中摘取對自己教學有益的內容,優化到自己的教學之中,加快進入教師角色的速度,決心盡快趕上其他教師,快速步入常規教學。
(三)利於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
歷史教學內容不僅涉及到語文學科的文字,還涉及到地理學科的地圖、政治學科的思想認識。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如《春秋戰國的紛爭》這一課就涉及到考查學生的識圖填圖能力,先要掌握戰國七雄分別有哪幾個,要在地圖上准確填出各自的位置。《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涉及兩條絲綢之路的路線,陸上絲綢之路是考試必考的重點知識,它是我國最早有歷史記載的西漢與中亞、西亞和歐洲之間有貿易交往事件,需要學生先掌握絲綢之路的起止點,然後准確填在圖上。歷史教材中會涉及到許多與語文相關的內容,如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三個成語出自於《江南地區的開發》,「以少勝多」「背水一戰」「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出自《伐無道誅暴秦》,「一鳴驚人」「老馬識途」「負荊請罪」「問鼎中原」等出自《春秋戰國的紛爭》,「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等出自《中華文化的勃興》。在集體備課時兼顧其他學科,有利於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知識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四)幫助教師優化教學環節
假如我校有一位教師參加優質課比賽,那麼這個年級的歷史教研組會安排專人負責幫助這位教師備課,從導入、板書設計、每個問題之間的銜接等進行指導。如導入這個環節,著名主編肖川說過:「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講求的是像磁石一樣吸引住學生」。那麼怎樣導入才能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跟著教師不知不覺學習新課呢?有的教師提議:從教科書中發動學生尋找「最」的方法導入新課。如世界上最豐富的古人類遺骨和遺跡的遺址在什麼地方?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什麼人?現在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是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分別由那兩個原始居民最先種植?當我們看到鳥巢、水立方等北京奧運場館時,為其精巧設計嘆服的同時,最早的原始人類的房屋是什麼樣子?來源於哪個最早的遠古居民?有的教師說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導入,如講《大變革的時代》中的商鞅變法,教材給出《商鞅舌戰守舊群臣》圖,教師首先利用把歷史「復原」「重現」,然後向學生講解:商鞅手拿竹簡,秦孝公坐在地上,看著商鞅和不同意變法的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辯論,商鞅把他們反駁得無話可說。最後秦孝公作出決斷:商鞅的說法是對的,就按照商鞅說的變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不知不覺就把商鞅變法記住了。集體備課這樣堅持下去,教師准確地傳授知識,優化了教師的教學環節,形成了團結向上的氛圍。
二、集體備課存在的弊端
(一)易使教師產生依賴心理
備課組長在開學初將所有教學內容的教案分給每位任課教師,讓他們分別上網查找,供教師共同使用。這樣列印出來教案既規范又美觀,足以應付各級組織的教學工作檢查,還可以獲得領導的好評,學校不必再擔心教師的備課出問題,教師不用再為重復寫教案而憂心。表面看來很完美,結果卻導致少數教師產生依賴心理,不認真鑽研教材,只把相關的教案復制、粘貼一下,不管教案是否符合自己教學,生搬硬套地全部搬來使用,教案、課堂模式變成「雙胞胎」,教師書寫教案獨特的個性被扼殺了。
(二)個別教師集體備課的興致不高
個別教師認為參加集體備課是一種負擔,他們會湊到一起,干一些改作業、看閑書、聊小天的事情,不願與別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彼此之間缺乏坦誠和真心,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多年來總結的教學經驗和反思,拿出來給大家分享,分享的人也不領情,感覺有點吃虧,造成這些人的心理不平衡,從而就把集體備課變成一種負擔。
(三)集體備課易流於形式
雖然定時定點,人也到位了,但個別教師談不出有價值的觀點,只是循規蹈矩,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雖然有集體備課活動的記錄,但無實質性內容,只是知識點的羅列,提綱挈領,過於粗略。雖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夠深入,質量不高。盡管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研討比較充分,但有些教師課上仍然用自己固有的一套方法。
發現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集體備課作為一種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科研活動,它是教師密切合作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教學信息和靈感的巨大源泉。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它將倍受關注。只有揚長避短,集學科成員智慧解決課堂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