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鷹巢之預備警官的劇集評價
《鷹巢之預備抄警官》既借鑒了香港襲學警劇劇情緊湊的特點,又融合了內地電視劇「貼近生活,接地氣」的優勢(新浪評) 。
該劇是一部以警官學校為背景,講述警匪雙方展開「無間道」式的緝毒與販毒斗爭的內地青春學警劇。該劇巧妙地將緝毒刑偵題材與「90後」校園生活結合在一起,在龐雜的故事線索中,環環相扣呈現出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海南日報評) 。
『貳』 如何評價老師的一節課
問題一: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麼,獲得多少?
這是明確教學目標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就要考慮。雖然同一年級同一學科全國各地用的教材不一樣,但課程標準是全國統一的,因此,教師應准確把握課程標准。當然,教師依據課程標准確定教學目標並不是機械照搬。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變通,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來確定目標。另外,國家課程標準是最低標准,是基本的門檻,不同學校和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適當高於這一標准。如上海格致中學提出「國家課標校本化」,就是要求教師根據學校的實際把課程標准具體化,變成學校的標准、各班的標准、教師的個人標准,這樣才能把課標落到實處。
另外,教師不僅要清楚讓學生獲得什麼,還要明確獲得多少,學到什麼程度,只有這樣。教學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如學習英語單詞,就不能籠統地說要學會本課的10個英語單詞。什麼叫「學會」,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有的單詞要「四會」(聽說讀寫)。有的單詞要「三會」(聽說讀),教師必須明確地告訴學生,哪幾個要達到「四會」要求,哪幾個要達到「三會」要求。在下課前要根據這個目標來檢測學生。
問題二: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
這是課堂教學的效率問題。課堂效率是與時間掛鉤的,離開了時間就無所謂效率高低。高效課堂是向45分鍾或40分鍾要效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應是當堂要完成的任務,而不是24小時要完成的任務。有的老師說我這節課的任務還需要課後兩個自習或幾個小時的家庭作業才能完成,那就不是當堂達標,而是加重了學生的課外負擔。目前,在課堂教學效率和時間的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課前無預習。課後無作業。
這是水平和效率最高的教學方式。北京22中的數學特級教師孫維剛,就是用這種方式使一個普通中學的實驗班學生全部考入大學。在從初一到高三的6年大循環中,他從來不布置課外作業,所有問題都在課堂上解決。
也許有人會說特級教師水平高,普通教師難以做到。現在,部分農村初中也在嘗試「課後零作業」:課前沒有預習任務、課後沒有書面作業、沒有傳統的作業本,做到「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能力還給學生、把健康還給學生」。如明確要求:①各年級一律不準布置任何形式的課下書面作業,不準課下發成套書面試題。課上完不成的作業不準留在課下做,更不準留隱性作業。②推行課堂作業當堂完成制度。教師要做到「定目標、快節奏、大容量、講練結合,當堂訓練」。突出體現「學一點、記一點、會一點、知識當堂消化」的原則。③自習課上,提倡學生進行「自助餐」式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可以選擇想要補充學習的科目,或預習新課,或復習舊知,或練習提高,都由學生自定,不受教師干涉。作為一所農村學校,由於花溝初中教師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的課業負擔明顯減輕,而教學質量卻大幅攀升。為了增加學生的課間休息時間。他們還把每節課減少為40分鍾,課間延長為15分鍾,每天的課時數不變,真正體現了「把健康還給學生」。
需要強調的是,課後零作業必須以課堂高效率做保證。幾所初中主要是抓課堂教學效率.對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做到當堂教當堂會,當堂作業當堂批改,不留尾巴。當然,課前沒有預習任務不等於不讓學生預習,只是不硬性給學生布置預習的作業,課堂上不檢查預習結果。課後不布置作業不等於學生課後不學習,而是不留與課本直接相關的書面作業。如自習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由選擇預習或復習的內容,老師不能給學生硬性規定書面作業。這樣,學校就可以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時政播報、影視教育、書法繪畫、自由閱讀等。
2.課前有預習。課後無作業。
有的學校在課前給學生發預習學案.要求學生必須完成書面的預習作業,在上課時教師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生已經會了的教師就不再講,學生不會的教師加以點撥。在課堂上完成必要的練習題,課後不再布置鞏固性的作業,但要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實際上,每節課後仍有作業,只是把鞏固性的作業變成了預習作業。有的老師說預習不是作業。當然,預習有多種形式。如果學生自由看書,沒有書面的硬性規定.就不是作業;如果老師列印了學案練習題並且讓學生必須完成還要檢查.就是作業。如果每門課都布置大量的課前預習作業。學生的負擔自然就會加重。
3.課前有預習。課後有作業。
目前,大部分學校是課前有預習學案。課後有鞏固作業,可以說一堂課前後夾擊,學生沒有輕松的時間。有的學校甚至搞循環式教學。不分課上課下,課堂無邊界,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就大打折扣,學生的負擔就會大大加重。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基本沒有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
在一些同課異構活動中,同樣上一節課。有的教師提前讓學生用了3~4課時預習課文,並與學生進行反復演練,第二天上課時讓學生展示表演,聽課的人都為之驚嘆,但這樣的課並沒有效率可言。而有的教師僅僅是課前與學生交流10分鍾就開始上課,雖然課堂不熱鬧,但學生學得很扎實。這就如同賽跑,當發令槍響的時候,運動員都應該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有的卻提前站到了60米處。這就沒有可比性了。因此,公開課或同課異構活動應該是當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能提前與學生見面或布置預習作業,只有這樣,才能看出一堂課效率的高低。
問題三:讓學生怎樣獲得?
這是教學方法的問題。目前的教學方法很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是「先學後教」和「先教後練」。
「先學後教」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只要學生自己看書能解決的就要讓學生看書。教師不急於講,學生不會的可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學生實在不會的教師再加以點撥,教師一定要退到最後一步。先讓學生說。學生回答錯了不要緊,教師可以糾正,但一定要給學生這個機會。
「先教後練」是一開始就由教師講,講概念、講例題,講完之後讓學生練習、鞏固。採用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師有一個基本假設:今天是新授課,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是一無所知的,所以我要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講起。難道學生真的是一無所知嗎?教師讓學生自己看書了嗎,如果教師沒有給學生自學的機會怎麼就知道學生自己看不懂?比如,有一位教師在講數學例題時,只是自己在黑板上講例題,講完了就出幾道題讓學生練,上完了課學生也沒有翻開書。我問這位教師為什麼不讓學生看書?他說書上的例題每一步都很清楚,連答案都有,學生看會了就不認真聽講了,有的學生很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深入不下去。什麼是「會」?學生看明白了但不一定會。能夠寫出來、能夠給別人講明白才是「會」。教師先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自己看書,看完後合上書,把例題的每一步都寫出來,並且講給同桌聽,說明每一步為什麼這么做,根據是什麼。如果每個學生能夠給別人講明白,就是真會了。課堂上不要怕學生看書.不要怕學生浮躁、不認真,而應跟上檢查措施。「三分教學、七分管理」,任何先進的教學方法如果沒有管理做保證就落不到實處。
衡量一堂課效率的高低,不但要看學生是否當堂掌握了,還要看學生是怎樣掌握的,是教師灌輸給他的。還是他通過自學掌握的,這有本質的不同。
問題四:是否每個學生都達成了教學目標?
一節課的效率高不高主要看達標率。如果目標合理而適度,學生就應當堂達標且要人人達標,只有少部分學生達標的課不能算是好課。有些教師在「達標測試」環節上往往流於形式,主要表現在:①只檢查好學生。教師隨便提問幾個好學生,這幾個學生會了教師就以為全班學生都達標了。這種檢查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在一節課上,教師要盡量檢查到每類學生,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單靠教師的提問很難做到這一點,可通過合作小組相互檢查的做法來實現。②雖然全部檢查,但對落後學生沒有補救措施。有些教師在下課前也搞全班檢測.做對的舉手,但對沒有舉手的同學教師沒有問錯在什麼地方,課後誰來給他補課,何時匯報結果。沒有具體的補救措施,這些學生就會逐步變成落後生。
雖然對於需要拓展和提升的問題以及能力訓練和價值觀的問題,不可能做到堂堂清、人人清,但對於每堂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核心概念,應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掌握。這既是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實教育公平的基本措施。我們一定要把課堂教學提高到促進教育公平的高度來看待。
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首先要做到「步步清」。如古文教學。第一步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熟讀,這包括字音字義、斷句、熟練程度等。不要只檢查幾個好學生,而是分組讓每個學生都要讀,同學相互檢查、相互幫助,向老師匯報.大家都過關了就是「步步清」了。然後是翻譯課文,要求每個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合上書不看課本注釋、不看參考資料、不能相互討論,能夠獨立翻譯出來,這才是真會了。只有把課堂教學的每一步都夯實了,每個學生都檢查到了,才能做到堂堂清。這樣做看似耽誤時間,其實是節省了重復勞動的時間和課後大量作業的時間。不然僅靠下課前的幾分鍾搞一個達標測試,不會的學生也沒有時間「清」了,只能放到課後,又加重了學生的課後負擔。
「堂堂清」的方法很多。如有的學校讓學生當堂練習,教師逐一批改。這樣做,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也不能全部看完。另一種辦法就是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2人一小組、8人一大組,先由小組的兩個人相互檢查,大組長復查,教師巡迴檢查。這樣一個少不了,能夠覆蓋到全體學生,班額大點也不怕。2人小組不能解決的8人大組解決.大組不能解決的由教師來解決。個別不會的由本組同學幫助補課並向教師匯報。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教師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能力。魏書生說的「只有懶老師才能培養出勤學生」就是這個道理。此時,教師在下課時才能自豪地說:「這節課所學的基本知識我班內的每個學生都掌握了。」這就是一堂好課,一堂高效率的課。
如果一名教師在課後能對以上四個問題做出明確回答,就知道自己的課是否高效,也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來評價其他教師的課。
『叄』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案,反思,評價:集體備課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能藉助線段圖,來加深學生對倍概念的認識,運用乘法解決「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能正確區分倍的問題中兩種類型,培養學生應用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幾何直觀,滲透模型思想。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合作交流、語言表達、嚴謹審題等能力,注重幾何直觀的作用,通過多種直觀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並為學生提供參與幾何直觀活動的機會,積累用圖示學習數學的經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一學習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盡管孩子對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礎,知道「1份量」(標准量)和「比較量」的關系,但這些數學語言遠沒有「幾個幾」容易理解。教學中要設計了豐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只有需要把研究「對象」抽象成為「圖形」,再把「對象之間的關系」轉化成為「圖形之間的關系」,這樣就把研究的問題為「圖形的數量或位置關系」的問題,進而進行思考分析。便於學生在比較和抽象中構建解決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讓學生學習畫線段圖表示數量關系,理解題意的方法,使學生明確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用乘法計算。在學生初步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的教學上,為了降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選用的數量盡可能小些,並且盡可能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通過直觀形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再結合以前所學生的知識,從而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索「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和「倍」數量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利用學過的「求幾個幾」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實現知識的遷移。
四、教學准備
課件、練習卡
五、教學過程
(一)疏通概念,激活原知
1.復習舊知
(1)看圖列算式
①
算式:
②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多少倍?
算式:
2.變式運用
(2)說一說 填一填
①6個5是( ),2個7是( )。
②5×8=( ),其中,( )是8的( )倍,( )又是5的( )倍.
③
的價錢是的( )倍。
【設計意圖】將倍的知識的系統性和知識的後續性進行連接,為新課的學習找到著眼點,通過直觀圖示對乘法意義和倍的關系進行回顧,喚起學生的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找准探究的「起始點」。
(二)遷移理解,建構新知
1.情景引入,分析信息,理解題意
師:每位同學都有購物的經歷,在購物中有許多的數學問題,下面這位同學在購物時遇到什麼數學問題呢?
課件出示主題圖。
(1)閱讀與理解
師:你發現了哪些信息?
板書信息:軍旗的價錢是8元,象棋的價錢是軍旗的4倍。
問題:象棋的價錢是多少?
課件出示圖片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事物引入新課,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使學生知道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藉助課件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符合學生認知特點,也為新知識的引入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2)分析與解答。
①嘗試解答
可能會有學生答出:象棋的價錢是32元,也能說出算式:8×4=32
師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怎樣驗證他的解答是否正確?
②嘗試畫圖表示數量關系
師:我們知道兩種價錢的數量的關系,如果能像剛才的復習題中的圖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
學生討論:怎樣簡潔、清晰地表示這個數量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可以用線段圖的長度表示軍旗和象棋的數量關系。
教師說明線段圖中需要用線段的長來表示具體的數量,而且圖中線段的長短關系要符合題目的數量關系。
讓學生嘗試在草稿紙上畫圖分析,畫完後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畫法。
③語言表述, 匯報交流。(平台展示。)
④分析研究,討論畫線段圖的方法
先畫一條線段表示軍旗的價錢(8元),再根據「象棋是軍旗的4倍」,連續畫出4段大約與第一條線段同樣長的線段來表示象棋的價錢。
師要追問:為什麼把軍旗的數量用較短的線段表示?怎麼看出哪條線段表示是軍旗?怎樣清晰看出象棋是軍棋的4倍呢?問題怎樣在線段圖表示出來?
師生小結: 圖的前端文字說明,1份量(標准量)畫短些,「比較量」是「標准量」的幾倍就畫幾段。每段的長度盡量一致,上下圖形做到一一對應。
⑤演示畫線段圖的過程,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完善自己的線段圖。
課件陸續出示線段圖的各部分。
⑥理解線段圖,分析題意,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引導學生從圖中看出:要想知道「象棋的價錢,就是求4個8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8×4=32(元)
讓學生結合線段圖說算式的意義。
板書:求8的4倍是多少 求4個8是多少 8×4=32(元)
【設計意圖】線段圖雖然是用幾何線段直觀表示出數量關系,但對第一次接觸的學生來說卻是抽象的。在分析討論中讓學生感受到線段圖的簡潔明晰,逐步引導可以畫形象的實物圖,也可以畫抽象的線段圖,並讓學生慢慢過渡到畫線段圖。對於畫線段圖的方法需要加強指導,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學要求。
(3)回顧與反思。
你算的一定是正確的嗎?你是怎麼想的?
課件出示圖片。
說明檢驗方法,可以用除法進行檢驗。補充答語,引導學生養成完整答題的習慣,體現數學規范性和完整性。
(4)變式練習,運用策略
①
的價錢是多少元?
學生嘗試列式解答,匯報交流,師板書。
板書:求9的3倍是多少 求3個9是多少 9×3=27(元)
師:體育商店還有許多物品,你還看到什麼?
②課件出示信息:毽子的價格是5元,跳繩的價格是毽子的3倍。
師:你能畫線段表示兩個數量關系嗎?並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跳繩多少元?)
請學生嘗試畫線段圖表示數量關系,並解答出來。
同桌互相交流線段圖畫法,全班反饋。教師板書。
板書:求5的3倍是多少 求3個5是多少 5×3=15(元)
(5)概括比較 抽象模型
比較8×4=32,9×3=27,5×3=15幾個算式之間的異同點。進一步思辨「為什麼都用乘法計算」的本質所在。
在比較和思辨中逐漸清晰兩種量的關系,加深對「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問題解決中,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聯系乘法的含義,理解用乘法計算的道理。
板書: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 求幾個幾是多少
1份量( 標准量)×倍數=比較量
【設計意圖】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建模過程是本課的難點,從以上層層推進的環節中,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藉助線段圖的分析理解,在比較、歸納中逐步抽象出這一模型。這個過程不僅清晰地讓學生體會了分析實際問題的基本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應用意識。
(三)綜合應用,提升能力
1.鞏固應用 提升能力
(1)練習十一第5題(課件出示)
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匯報時,著重讓學生說出「7×3=21」算式的意義。「為什麼乘3?」
(2)練習十一第6題(課件出示)
①讀懂信息,運用策略 ,解釋過程。
②同伴互助 ,深化理解
【設計意圖】兩道練習設計突出思維漸進性。第一題讓學生會看示意圖和線段圖結合的圖示,提高自己的審題、讀圖能力,逐步學會看和用線段圖表示數量關系,培養幾何直觀;第二題在同一題型中讓學生完整敘述關於倍的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2.溝通聯系,拓展延伸
練習十一第7題(課件出示)
①情境創設:課件呈現第7題的情境圖,先出現信息和問題:王平只踢了3個,李芳踢了18個。
②問題(1)李芳踢得個數是王平的幾倍?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18÷6=3。說出算式的意義。
師追問:誰的個數是標准量?
問題(2)劉梅踢得個數是王平的2倍。劉梅踢了多少個?
③分析問題:誰的個數是標准量,如何表示劉梅和王平的關系?。
④畫線段圖分析:
學生嘗試列式解答,匯報交流,師板書。
3×2=6(個)
⑤比較:問題a.李芳踢得個數是王平的幾倍?列式: 18÷6=3。
b.劉梅踢得個數是王平的2倍。劉梅踢了多少個? 3×2=6。
師:這兩個問題中都與倍的知識有關,一個用除法計算,一個用乘法計算,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討論,匯報交流
師生小結:在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時,就是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幾,用除法計算;在解決」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列除法算式解決這類問題方法雖然不困難,但仍然需要大量具體事例進行比較、思辨、建模,感知知識形成的過程,逐步內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變式練習中,不斷引發認知沖突,刺激審題的嚴謹度。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直觀到分析推理,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通過實物表徵、操作表徵、語言表徵、圖形表徵到符號化的算式表徵,探究解決問題的本質。
(四)靈活運用,拓展延伸
1.看圖列算式。
(1)的數量是的多少倍?
(2)有多少個?
2.說一說。
(1) 第一行畫2個☆,第二行畫的△個數是☆的6倍, 第二行該畫( )個△ 。
(2) 第一行畫15個☆,第一行畫的☆個數是△的3倍, 第二行該畫( )個△ 。
3.練習十一第9題(課件出示)
(1)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2)匯報交流 集體分析。
【設計意圖】通過有層次的練習,把新舊知識間的進行無縫連接,通過直觀圖示看、抽象文字理解和生活中情境,讓學生在直觀理解基礎上,對倍的知識問題模型的建構更加清晰化。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與問題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將所學知識鞏固提高的目的,體現數學應用價值,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五)課堂回顧 總結提升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哪些收獲?能舉例說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