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
目前,歷史教學是處於改革與發展之中,正經歷著轉型和變化。可以說,歷史教學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這種形勢下,老的問題如何處理,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很多。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上好一節課,備好課是前提,只有備好課才能教好課。因此教師的備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來說。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變被動、機械的備課方式為靈活的、動態的備課方式 當前,新課程的要求是「以學定教」 。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 ,但又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 。因此,教學設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正因為這樣,教學設計不應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能是描述大體的輪廓,而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流動中、變化中充實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師在一堂課上要做出30個左右的決定,這意味著教師要在不斷變化的情景中隨機地採取行動。要在一節課上做出那麼多的反應並力求准確,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決的,而要靠教師的「臨場發揮」 。這樣看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既是可以預設的,又是不可預設的,可以這樣說,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比較粗的一次設計。然後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以及新問題的出現,隨時調整教案乃至進行二度設計。 所以,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案,是動態的、多樣的、靈活的和粗線條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 ,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材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 二、少用經驗多研究新問題 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備課,教師往往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是課內,講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獨立鑽研教材,選擇教法。然後在課堂上將它們搬運和裝載給學生,這樣的備課是平面的,拿著這樣的教案去講課,就不可能有深度、寬度和廣度,也不可能調控好課堂,處理臨時性問題,只能憑借經驗。因此,我們提倡「研究型備課」 ,即教師不僅要全面、准確地掌握學科知識,而且要做到融會貫通,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經典,只是教與學的藍本。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的邏輯結構不等於教學過程的邏輯程序,要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內容。新課程所主張的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是對教材的開發、加工和處理。現在課改年級用的新教材應用了大量現實材料,設計了大量探究活動,但並不是教案、學案,仍需要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行加工處理。一定要改變過去教材寫什麼就教什麼、教材怎麼寫就怎麼教的現象。總之,要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 ,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課堂教學顯示出靈性和活力。 新課程下的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引導課改。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自身的一次創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所以,當前教師的備課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三、認真撰寫教案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徹地理解,並能牢固地記憶和熟練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規定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類推到有關問題中,去理解、分析、解決新的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要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具體特點,設計出合乎客觀規律性的教學方案,遵循教學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如果不認真書寫教案,教學過程中必然目標模糊、心中無數、要求不當、隨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認真編寫教案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本學科學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本學科的狀況(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而且要按照大綱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深廣度,特別是要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點,明確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點難點,分析知識的價值功能,醞釀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教材的鑽研。只有在教案編寫過程中下功夫,刻苦鑽研、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編寫教案更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傳授是編寫教案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優選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施教。認真編寫好教案,對於教師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很有價值。 四、實施集體備課 首先,集體備課是貫徹高中新課程理念的重要保證。一方面,新課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倡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不在死記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或結論,不在盲目地跟著教材、教師轉了。換句話說,學生的思維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師備課所能的掌控范圍之內,尤其是新課程的歷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編寫體例,而按專題體例編寫,學生將會提出更多的問題或困惑,面對著可能突如起來的問題或困惑,僅憑教師個人的備課顯然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一綱多本」要求要加強集體備課。「一綱多本」是新課程的亮點,也是一線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難點。由於教材編寫者對課程標准解讀不一,教材選擇的內容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甚至結論也不同,如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不同版本的表述差異很大。究竟哪些知識要求學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刪去?哪些又該適當補充?補充到什麼程度?增刪不宜,可能導致教學任務完成了,教學質量下降了;或者課堂容量過大,教學任務完不成。顯然,加強對《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的研讀是教師把握課堂教學效能的關鍵,而僅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駕御的。俗語說,「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也許集體備課的實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其備課質量一定比單兵「作戰」強,至少能起到增強了教師處理教材、實施新課程信心的作用。 其次,集體備課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新課程的實驗工作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當新課程理念在遭遇實踐挑戰時,教育理論家們、政策制定者們也顯得愛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對著繁重的實施工作,我們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 「充電」,究竟誰能成為我們實踐中的專業引領?是我們的同事、通行,乃至我們的學生。從新課程實踐看,老教師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但容易被傳統的框框束縛,且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明顯不如中青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但他們是傳統課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觀念轉變在某種程度上更難,以至於有人認為新課程最大的阻力主要來自於這一部分人;年輕教師精力充沛,易於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處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明顯不如老教師。因此,實施新課程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惟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的出路,這也是當前課程實施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最後,集體備課是「減負」的需要。迄今為止,新課程的課程資源相對較為匱乏,以人民版教材為例,教材大部分只給結論,有的甚至不給結論,怎麼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結論?它需要教師從課外收集大量的課程資源加以補充。此外,除教案外,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許多教師還精心准備了課件。試想,每節課都如此,教師的負擔明顯加重了。而充分發揮備課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減緩學生壓力的作用。同時,由於新課程教輔材料不配套,需要通過集體備課,精選習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當然,強調合作備課,並非要忽略個人備課。集體備課要重在集中的交流和研討,集體備課要想做好、做實就要把「個人自備」、「集體交流」、「個人整理」這幾項工作很好的結合起來。 五、課前預案與課中反饋、課後反思相結合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准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反饋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第一次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
② 如何教好高中的歷史課
如何上好歷史課
時間,對某些人來說,是毒葯,使人衰老的毒葯。而對於教師這個職業來說,時間是仙丹,它能使一個懵懂的新丁成長為一個經驗豐富、成績卓著的教育者。
三年的時間不算很短了,它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道路。我原本並不喜歡當老師,因為我信奉「君子獨善其身」。自己都不能管好,談何教育別人呢。然而,和那些活潑可愛的學生相處了三年,不知不覺想法也變了。我也不討厭這個工作了。甚至喜歡上這個工作了。每當有學生見到我,叫我一聲「老師」時,我覺得自己的勞動特值得。
初中歷史教學自有它的特點,既要有教育性,又要有趣味性。我曾經完全按照教案上的要求授課,上下來,學生聽的很累,我也上的很累。下課後,學生都說,老師,上課多講講課外的知識吧,書上的內容我們看的懂得。我想想也是啊。所以後來,除了必要的內容我強調一下,其餘的我都按照課文內容做適當補充,學生也聽的津津有味。
其實要上好歷史課很不容易,有些老師曾經得意洋洋的對我說,我也教過歷史的。我聽的出來,言外之意,你這個歷史學學士沒什麼了不起,歷史嘛,人人都能教啊!但是教過歷史不等於你懂歷史啊。正如你能作一個很好的語文老師、數學老師,但你永遠作不了一個很好的歷史老師。所謂「術業有專攻」也。我承認,在歷史教學方面,我還太嫩,尚不足以稱大家。不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十年過後,我們再看看吧。
現在,歷史學科的地位還不高,中學階段只是要求會考及格。但將來的發展趨勢是,歷史、地理等學科會綜合成一門大學科,譬如西方的社會學。這就急需我們的老師提高自身的知識修養,培養開放的思維,學會從多角度看問題。
歷史中有很多有趣的人或事,也有很多難解的迷。而歷史教學不能只迎合學生的趣味性,教育性也是要的。所以如何把兩者結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在實踐中去解決。
那麼,在新課改的條件下,老師該如何老師該如何去上好歷史課呢?我認為基本做法如下: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學校教育要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作為老師,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系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獃子」了。
2、更新備課方式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歷史老師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路資源,因為網路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其實可以參考一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路,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這樣不但提高了備課效率,也提高了備課質量。(四)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同一級組組成一個備課組,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該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導入效果較好,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通過集體備課,得出本節課的施教框架,然後教師再根據個人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二次備課。這樣,備出來的一節課,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
3、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填鴨式」的課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當今的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和在課堂教學中假設活動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兩種較好的方法。
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教師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集圖像和聲音於一體,模擬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由感而發,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和分析歷史,從而記住歷史。這就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②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活動情境常用的課堂活動形式,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小組搜集資料競賽、課堂表演及其它課堂活動形式。有時,還可以把幾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使用,那樣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一的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內容:一場對是採用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朝議的模擬表演。通過活動,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並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更新教學評價機制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正在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我們更加註重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標准上,不僅僅局限於學生學業成績,更多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評價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評價,又注重質的評價。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評價,使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從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③ 高中歷史如何做到有效備課
連備課都不會還做什麼老師?!一點主見都背有,遇到問題就問別人,教出來的學生也是社會上被宰的羔羊!毀人不倦啊!我見了老師就夠了!可報復了!
④ 歷史老師如何備課
我剛教完兩屆高三畢業班應該可以給你一些幫助。
歷史備課重在看教材,你千萬不要以為你自己剛從高中大學畢業出來對教材有多熟悉,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你現在對教材的熟悉程度遠遠比不上剛高考完的最中等的學生!!!仔仔細細看教材,先拿出你自己的板書,然後將板書擴大添加內容,變成本節課文的詳細框架。
然後就是重視考題。如果你手頭上有歷年考題集那就最好了。多做一些有關本節的考題,不管是高考題也好平時的練習題也好,多做一些。這樣你就能很好的把握教學中如何處理教材重難點了。
第三就是虛心請教,不恥上問!在正在從事你所教年級的教師中選擇一位,記住只能有一位比你年長的老師作為你的師傅,虛心向他請教,盡量堅持聽課(我從第二年開始到現在一直尋求教導處幫助把自己的課程進行調整,以便於聽某位老師的課),關鍵是聽你在備課過程中發現的重難點他是如何處理的,順便聽聽他在整體上是如何駕馭課堂,如何駕馭教材的。 平時和這位老師保持事實上的師徒關系,堅持隨時請教隨時學習。把你學習到的經驗教訓融入到你的備課中和你的實際教學中。
第四,多經歷高考是捷徑。盡量爭取經常教高三,如果實際條件不允許,那就堅持和學生一起做模擬題做歷年高考題。高考題除了做本省的還可以做和本省教材一樣的省份的試題。做題過後請教師傅一些問題,形成自己對考試前景的預測揣摩,然後融入你的教學尤其是高三教學之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點看法,如果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⑤ 新課改,高中的歷史課本該怎麼去備課怎樣才能讓課堂生動起來需要看什麼相關的資料
我是師范畢業的,但是沒做老師,也不是學習歷史的,但是我覺得,對於大多數專孩子,故事這屬種體裁還是比較受歡迎的,可以切合現在的一些影視劇,講述起來會比較生動一點。就像編纂資治通鑒的目的一樣,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故事背後的意義,才是歷史課的點睛之筆。
順便冒昧地問下,你喜歡中國歷史長河的那一部分。
祝你桃李滿天下~~
⑥ 高中歷史教師備課用什麼資料比較好
《中國史綱要》抄,翦伯贊主編襲,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古代簡史》,張帆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歷史學》李玉、吳宗國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歷史文選》(修訂本)張衍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⑦ 跪求解決,高中學生為歷史老師備課
我原來高中的時候是歷史課代表其實這個也很簡單、
你的備課內容可以通過網路的方式查找。然後再去看下教科書
再去書店查閱基本資料 相信你就能把備課內容就能做出來
⑧ 面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師怎樣備課
今天中公講師馬東旭為考生准備了教師資格面試高中歷史《日不落帝國》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識記荷蘭的殖民擴張情況,掌握新航路的開辟對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積極影響。
2.說出英國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過程,理解英國的殖民擴張與其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之間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並能從不同方面總結英國成為殖民帝國的歷史條件。
3.理解殖民掠奪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有效手段;同時殖民掠奪導致了亞、非、拉美殖民地的極端貧困與落後。從不同角度進一步探究殖民擴張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創設情境,適當設疑,發展研讀史料、提取信息、歸納總結、語言表述能力。
2.分組研討,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交流,提高思辯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能力,鍛煉結合所學說明問題的能力,體會競爭與合作的氛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歐洲早期殖民侵略的分析,認識到歐洲殖民者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一方面促進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另一方面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後和貧困,從而對學 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殖民擴張的過程中認識到各國綜合國力的變化影響著各國殖民霸主地位的變化;樹立競爭意識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勇於面對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