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有關教師對品德的備課

有關教師對品德的備課

發布時間:2021-02-23 20:56:59

Ⅰ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思想品德課備課工作

作為一名教來師首先要有責任感和源神聖感,打破「師道尊嚴」的聖框。學生是否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於教師的態度密切相關。一般學生總喜歡笑口常開、和藹可親、幽默善導、寬容賞識的良師,而心底里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

Ⅱ 教師的職業道德內容主要有哪些

職業道德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依法治教
1、自覺遵守《教師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規。
2、遵守會議制度和學習制度,不無故缺勤。
3、自主學習,認真做記錄,每學習一次要寫一篇心得體會。
4、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遵守學校規章制度。
愛崗敬業
1、熱愛教育,以校為家,愛護公共財產,維護學校利益。
2、對學生堅持正面教育,面向全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認真備課,嚴格遵守上課常規,認真批改作業,無錯批,漏批,有條件時盡量面批,嚴格遵守教學常規,不敷衍塞責。
4、不遲到、早退、中途離開課堂,不帶手機進課堂。
5、不隨意發牢騷,說怪話;不傳播封建迷信、資產階級自由化等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熱愛學生
1、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建立和保持人人平等的師生關系。
2、發現和鼓勵學生的積極因素,嚴格要求學生,耐心教導,做到嚴而有格,嚴而有恆,嚴而有方。
3、堅持教學相長,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私自讓學生停課、停學。
4、認真貫徹德育綱要,落實「三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5、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
嚴謹治學
1、樹立優良學風,認真學習教育理論,積極參加各項進修和教研活動,提高教研水平。
2、每人每學期學習一本教育叢書,有讀書筆記。
3、認真鑽研業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
4、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突出個人專長,形成自己教學特色。
5、積極參加業務學習,認真作記錄,提高自身理論水平。
團結協作
1、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不做有損學校及他人聲譽的事。
2、青年教師和老教師要互相學習,互相關心。科任與班主任要密切協作,共同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3、向先進學習,對積極要求上進的教師給予熱情支持,不諷刺、不挖苦、不說怪話。
4、在學生面前,不說笑打鬧,不直呼姓名,不說有損其他教師的聲譽的話,維護每一位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
5、理解和支持各級管理人員的工作,嚴格遵守第一責任人制度,有不同意見,逐級向上反應,不無理取鬧。
尊重家長
1、認真組織家長用好綜合評價手冊,主動與家長聯系。
2、每學期組織一次家長會,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取得支持與配合。
3、做好家訪工作,每學期普訪一次做好普訪記錄。
4、積極宣傳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訓斥,不指責學生家長。
5、圍繞家教主題,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集體活動。
廉潔從教
1、堅守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
2、嚴格按收費卡收費,不收取學生的禮物。
3、不得用師生關系向學生家長索取利益。
4、不向學生推銷商品,獲取利益。
5、不利用職責之便貪占公共財產,謀取私利。
為人師表
1、遵守國家各項法律和社會公德,遵守學校一切規章制度。
2、談吐文雅、服裝整潔,舉止端莊,不使用低級庸俗語言。
3、嚴於律已,工作時間內不聊天,不玩牌,不下棋,不打球,不做個人私事,空節在自己辦公室內備課,批改作業或學習業務知識。
4、舉止文明,作風正派,不看黃色書刊,不賭博,不酗酒,不參與封建迷信活動和傳銷活動。
5、搞好環境及個人衛生,預防疾病;各室、組要把好三關(關窗、關門、關燈)注意防火、防盜,防觸電。

Ⅲ 新課程對思想品德教師提出了哪些素質要求

教師需要什麼樣的素質

(一)、對教育事業的高度責任心.人民教師首要的素質是對人民教育事業有高度的責任心.這種責任心產生於對教育工作的深遠意義的認識和熱愛學生、熱愛教育工作的情感.教師從事的是百年樹人的偉業,把青少年兒童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新一代,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教師的崇高目的.人民教師高度責任心表現在:1、敬業態度,認定教育是最偉大、最光榮、最神聖的事業.立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許身孺子,義無返顧.不論寒來暑往,經年累月,終身甘為「人梯」.「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矩成灰淚始干」,發揚蠟燭精神,為了培養中華民族二十一世紀棟梁,那怕耗干自己也不後悔.2、律己態度.嚴格要求自己,胸懷大志.努力學習,博取眾長.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率先動.3、誨人態度.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要認真負責,循循善誘,要對每個學生負責,對品德後進的學生,要積極、耐心地做好個別教育.4、治學態度.對教學業務精益求精,精通專業.要認真備課,認真講課,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二)、為人師表,師德高尚.人民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學生是教師的知識和道德的繼承者.教師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直接關系著教育工作的成敗.教師應具備以下職業道德:1、熱愛學生.教師熱愛教育事業與熱愛學生是密不可分的.教師的情緒必須穩定而樂觀,情感應當豐富而深厚,用自己的摯愛去感染學生.把為教育事業獻身的志願和熱愛學生時情感揉合起來,一輩子教書育人.2、勤奮好學.對教學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要有強烈的求知慾,成為學生求知的好榜樣.要精通自己所任的課程,還要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豐富自己.倒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倒給學生一桶水,自己就應該是湖泊或海洋. 3、奮戰不息,意志堅強.為了克服來自主觀或客觀上的困難、障礙,勝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培養自覺、堅韌、果斷、能自製的意志品質.自覺地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堅定不移地實現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規定的教育目標,以頑強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難,優質完成教育與教學任務.對國家的教育決策和教學改革能深謀遠慮,堅決落實到行動中去.尊重社會公德和國家法律,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以身作則,抵制各種不良風氣,也要耐心沉著,防止簡單粗暴,防止感情或義氣用事. (三)、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師要能夠緊跟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不僅自身學習觀念要更新,而且在教學活動中能幫助學生觀念更新.首先要實現教學觀念的更新,將教學的重心轉移到教會學生學習現代社會信息和最新高科技知識.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遞最新知識,而且能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和創新.其次是教師自身觀念的更新,教師在信息和高科技發展的時代,需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領域和知識水平.教師必須立於信息和高科技時代的前沿,迅速學習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信息,才能培養出高級人才.再次是教師要有很強的接受新觀念的能力,要始終站在新科學文化的前沿,特別注意避免思想陳舊,知識老化的現象出現,同時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操作,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有效地融進學科新成果、新信息,擴大學生眼界,激發學生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素質. (四)、教師的才能和智慧.1、專門與廣博的知識結構.所謂專門,是指對自己所任課程要專業精通,即要熟練地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機能和基本訓練,還要了解本學科的新發現、新成果,進行相應的學科和教學的科學研究,以研究者的身份對待自己的學科和教學實際問題,同時,緊跟教學和教育的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學和教法的最新科研成果.所謂廣博是指要懂得相關科目的知識;還應具備文體方面的特長以便組織學生活動;此外所有的教師都必須懂得教育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體育衛生、安全保健及環保知識.2、運用教材教法組織教學的能力.熟悉自己所任的學科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努力鑽研教材並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材體系.同時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接受能力,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注意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素質.3、正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盡可能努力,講好普通話,教師的語言要簡明易懂、符合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吐字要清楚,聲音要宏亮,有節奏和豐富的語調感,能引起學生聽講的興趣和注意力.4、組織、管理、教育學生的能力.首先要善於組織學生,迅速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或良好授課氛圍,培養好班幹部和學科積極分子,不斷地提出學習目標,教育全班學生文明禮貌團結一致,為實現集體好榮譽和學習奮斗目標而努力.5、准確判斷和妥善處理班級問題和課堂問題的能力.在班級管理和課堂授課時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要注意提高判斷和處理問題的機智和准確判斷能力,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果斷有效靈活妥善地解決這些問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 (五)、教師的威信.有的人認為,教師對學生要「鎮」得住,使學生服服帖帖,其實這是對學生生硬粗暴的征服,這種「震懾感」絲毫也稱不上威嚴,而造成他們懼怕和躲避教師的言行.威信是學生從內心敬仰教師,對教師產生崇敬、信任和信賴感,他們相信老師正確,把老師當作自己學習、仿效的典範.教師威信越高,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越好.沒有威信的老師,就缺乏教育的力量.學生和周圍的同事是反映一個教師威信的一面鏡子.調查表明,威信高的教師具有以下優秀品質:責任心強,愛護和了解學生,知識面廣,有文體特長,有組織才幹,講課口才好,教學方法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輔導耐心,處理管理問題和課堂問題實事求是,公正廉明,平易近人.教師的威信來自優良的職業道德、突出的工作成績和對學生真心實意的教育、教導、關心和愛護. (六)、必須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品德.我們強調教師的高度責任心、師德高尚、教學觀念更新、才能、智慧和威信這些高素質標準是受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他的教育思想支配和影響的.做為人民教師必須認真學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第三代中央領導人的思想理論,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認真學習和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特別是學習和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勤奮盡業,努力工作,就可以成為一個素質高的優秀的人民教師.

Ⅳ 如何有效進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開展思想品德的活動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思想品德活動課有利於教師教學的方式的轉變 在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第二、思想品德活動課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改革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思想品德活動課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與綜合能力的提高 思想品德活動課從課的內容到組織形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活動課中體現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重視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需要。那麼,怎樣進行中學思想品德活動課的教學設計呢?本文僅從活動課的備課和教學結構設計兩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思想品德活動課的備課設計 備課既是教學設計的前提又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備好課,教學設計就能夠順利進行,就有針對性性,就能完成教學目標。思想品德活動課備課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 1、備課要體現預設與生成的統一 在備課時,教師要把握預設與生成的內在聯系。所謂預設,就是根據教育目標和學的興趣、學習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所謂「生成」是指師生依據學生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環境交互作用中進行有效的動態性調整,以引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進行新知識的探究活動。在生成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和物質環境,關注、支持、引發學生的主動探索和交往的慾望,滿足他們自主活動、自發學習的需要。 2、備課要體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轉變的理念 我們強調學法指導中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反對以教案為本位,其實質是要以開放代替封閉,讓每一節課都成為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教案要從顯性教案為主轉向以隱蔽性教案為主,要從以教為設計中心轉向以學為設計中心。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換言之,要構建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思考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3、備課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差異性的理念 備課中只有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把它當作一種資源去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潛能,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探究活動,各盡其長,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這才是真正落實新課標理念,實施了素質教育。因而在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所體現的特點也可以有所不同。教師只有密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才有針對性,才會更有效。備課時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首先,教師的頭腦中要始終有學生的個體差異意識,這樣在備課時才會構思;其次,教師要設立分層教學教案,把學生的差異性發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學時教師必須真正讓學生各得其所;第四,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體現學生的自身價值,從而產生良性循環。 4、備課要體現課程資源整合的理念 課程資源的整合與拓展,既要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對學生的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有效地進行資源重組,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整合課程資源,能夠較好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進行課程資源的整合要做到三個整合:首先,目標整合,以學生發展為指導思想,著眼於學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次,內容整合,一是凸顯經驗性,以直接經驗和自主操作的活動性的學習方式為主;二是以學生的自身興趣、經驗和需要為出發點創設有教育潛力的情境,讓學生參加者各類活動;第三,形式整合,凸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課程設計要在現實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進行整合;第四,各種資源的整合。課程資源的整合必須實現各種資源的優化組合,從而實現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二、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結構設計1、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結構設計要以「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惟一準則新課程標准把「學生發展」作為基本的課程理念,「學生的發展」既指全體學生的發展,也指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應體現這一思想,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更富教育意義的設計,為每位學生的發展創造合適的「學習的條件」。要尊重學生的獨特差異,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中,要保留一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捕捉、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為不同學力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時間和支持。在設計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針對不同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方式,還要在同一學習任務中考慮到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嘗試機會。當然,在現實條件下,每個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但是,在設計教學時,還是應該關注這一問題,因為這是求得教學實效並節約學生精力、激發學生興趣的必然要求。2、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結構設計要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供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主要是「聽中學」和「看中學」,學生聽、教師講,,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錄像,在聽或看的過程中思考記憶。新課程的實施,特別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以及合作學習的機制。而要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引導、扶持。所以課堂教學結構設計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機會,使課堂教學不僅成為學生學會知識的過程,還成為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的訓練基地。教學結構設計中應當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相應的教學條件,通過教材呈現方式的變革、活動任務的「交付」、教學方式與師生互動方式的變化,最大限度地組織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在動手、動口、動腦和「做中學」、「用中學」的協作參與中,發展他們的個性和能力。 3、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結構設計要以實現「三維目標」為導向 我國傳統的課程過於注重知識的授受,學生成了「信息庫」,空有著大容量的靜態的「知識」,遇到實際問題,缺乏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新課程把「過程與方法」也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在具體的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操作實驗或深人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或者從他人的經驗(例如對某些事實或現象的介紹資料)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另外,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中,還要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完成知識授受的過程,還成為一個蘊含著豐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動態過程,使學生在學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津的一代新人。 4、思想品德活動課課堂教學結構設計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中,把教學過程考慮得細一點,把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得充分一點,尤其是涉及多種教育資源的整合時,多一些事前的准備,應該說都是必要的。但是,教學結構方案不是施工的圖紙,它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圍繞學生、學情做必要的情境化的調整。一些教師常苦惱於是否完成了教案或是否走完了預定的教學程序,這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作為事先的計劃或構想,一成不變地得以實現是少有的,大多要做一點調整,更何況在今天大家都強調學生主體性、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大背景下,就要圍繞「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進行各種教學設計。在學生的發展需要面前,方案、計劃可以調整,它們可以因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而改變。從這個角度說,教師不但要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上下功夫,還應該著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自如地處理各種「意外事件」。 思想品德活動課是新課程改革後出現在思想品德教科書中的一種新的課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活動課?首先應理解中學思想品德活動課的價值,接著要知道如何去備課、完成教學設計,最後及時實施教學評價。

Ⅳ 如何開展小學品德學科集體備課活動

如何開展小學品德學科集體備課活動
集體備課是在個人認真准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研討的一種有效的教研活動。每個單元,由教研組長(或備課組長)指定一個主講人主講,然後不同教師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談個人見解,形成一個大體一致的意見,以便共享。在這樣資源共享和思維碰撞的過程中,能能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幫助老師們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提高教師的集體協作能力。
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明確教學目標,理清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我們在教學中往往片面注重學生的知識目標,對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往往忽視,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清教學內容,分清重點和難點,做到難易適中,重點講解到位,難點講解透徹。
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採用講授法、舉例法、實驗法等等。現在學校面對素質教育的新形勢,應著眼於提高學生的素質,提出了「誘——思——釋——練」四步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個人初備,集體討論,完成教案。
主講人制定教學預案,要認真研究課標、教材、教參和相關的資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每位教師在集體備課之前都要對所講內容認真備課,做到有備而來。對於同一教材,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為了更透徹的詮釋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達到集體智慧的共享,增強集體備課的時效性,在個人初備的基礎上要集體充分討論。備課組每位成員,各抒己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理順,由主講人在教學預案「改進措施」一欄中記錄下改進措施,經過再加工形成教學實施方案,其間也會有很多分歧,甚至爭論,就是在這過程中逐步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教學方式方法的錘煉。
集體研討結束後,教師根據集體備課的成果,結合自己任教班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教案進行修正,使之更適於自己的風格和學生風格,以便更好地授課和提高課堂效率。
四、課後反思。
課程講授完畢並不是教學過程的終結。課後反思是總結備課階段的內容,備課組的教師授課後進行交流,要對每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估,肯定其優點,並指出其缺點不足,以利於今後備課和總結教學經驗。

Ⅵ 怎樣備好一節思想品德課求解

(1)理解《課標》中的課程理念。 學習目標是教學設計中必須考慮的要素,它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所以把握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備課的關鍵所在。對於思想品德學科來講,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 A、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構建的基礎。 B、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 C、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 D、避免德育課程學科化的傾向,從過分重視傳授道德知識轉向重視促進德性發展。 E、強化思維方式、思維能力的培養。 F、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體現教育內容是不斷生成的。 (2)滲透《課標》中的新理念。 這是綜合考慮了學生發展的需要、社會需求和思想品德學科發展的需要。鑒於觀念轉變的艱巨性,我們要求教師在設計每一堂課時,至少重點貫徹其中一個理念。而實際上,這六個理念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在貫徹一個理念的同時,也就不自覺地執行了另外幾個理念,我們不過是有所側重罷了。 (3)依據《課標》確定教學內容。 教師要明確教材和《課標》的關系,即教材是在《課標》的指導下完成的,是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之一,而非唯一的載體。教師更需要依據的是《課標》,而不是教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義務教育的課程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要面向每個學生,其標準是絕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夠達到的。《課標》中明確規定了課程的內容標准,並將「具體內容標准」較詳細地列在每一「二級主題」的表格當中,教師應該據此來確定每一堂課具體的教學內容,而不應像以前那樣純粹地「教教材」;應該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取捨,根據實際需要重新編排或更改,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以更好適應本地區、本學校乃至本班學生的特點,真正做到「用教材」。 (4)依據學習目標動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內容標准」一欄中,還規定了基本的學習目標,句子的開頭都有一個關鍵的行為動詞「理解」、「說明」、「分析」、「嘗試」、「體驗」、「學會」等等。例如,「學習調節情緒,增強調控自我、承受困難和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形成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中的「學習」屬於知識性目標動詞,具體要求是:「理解情緒的多樣性,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心態。」那麼,教師就應該遵循調節情緒的要求,考慮用引導的方法來啟發學生對「調節情緒」知識的思考(包括情緒分類、情緒特點、情緒與性格關系、情緒的作用等)。並且通過學習情緒,能上升到調控情緒,達到樂觀的精神。 類似的提示都很詳細,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對照附錄中的「學習目標的說明」,從而確立恰當的教學方法。 (5)充分利用《課標》中的案例開展探究活動 《課標》中的每個一級主題下至少都有一個活動建議,這些活動案例與教材中多數的案例比較起來,不但設計詳細,從課時安排、方法步驟到討論等等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易行,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範例。因此鼓勵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案例,在保證探究質量的前提下,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備課程資源,領會並驗證課標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這說明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教師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實踐者。備課時,教師要鑽進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鑽研、解讀和思考,否則,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師就只是充當教科書的「傳聲筒」、知識的「販賣者」角色,而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難將課上出新意和深意。長此以往,教師的思想必然僵化,學生必然厭學。另一方面,教師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語)。既然是例子,說明教材並非是教學的全部,教師要擯棄那種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義,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滯後於學生發展的內容,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 總之,教師在備課時,既要鑽進教材之中仰視解讀,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審視並超越教材。只有這樣,把自己變成教材的主人,教師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1)備教材,深刻領會編者意圖 教材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教師應用好實驗教材。教過舊教材的教師,備課時尤其要就新、舊教材進行對比,即注意新教材相對於舊教材的改變。新教材無論在內容編排還是在內容選擇上,與舊教材都有很大出入,教師要注意對比。例如,新教材《課標》構建了以「成長中的我」為主線的知識編排體系,因此,每一堂課都應注意圍繞這一主題,滲透人文精神。如果有條件,學校應備有其他版本的教材,以供教師在備課時選擇和利用。 同時在備教材時還應該做到認真挖掘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即教學內容是基礎而豐富的,呈現形式是豐富而開放的。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認真挖掘教材的資源,力圖呈現豐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具體做法如下。 A.將教材內容情境化。小學生,尤其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與興趣。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B.將靜態知識動態化。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教材上的知識是靜態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於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學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換言之,當教材在沒有進入教學過程前,它只是處於知識的儲備狀態,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根據教學需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教材中的主題圖處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動掛圖或活動。 (2)提出教材修改建議,驗證課標在教材中的體現 驗證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驗稿)在實際操作中的合理性、科學性和適用性,是實驗區的任務之一,也是每一位教師的義務,因為只有通過教師們具體的實施,才可能使教師處於教學的第一線,在使用新教材的實踐中,能更迅速、更容易地發現教材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內容編排的不科學性、表達不明確或錯誤之處,為探究活動設計更佳方案等,為修改教材、驗證《課標》提供第一手的證據。 (3)備其他課程資源,選擇與目標更為貼切的資源 准備好各個教學環節所需要的信息、資源、用具等,是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例如視頻、圖片等,教師必須在課前經多次播放和演示,才能在課堂上實施。重要的課程資源還包括:學校現有的教學輔助設備(多媒體教室、掛圖、模型、圖書館等);社區或學校周圍的課程資源(如社區、敬老院、殘聯、自然保護區、學生家庭等);人力資源(包括學生、家長等)。注意充分考慮這些課程資源的作用,使物盡其用,將有利於新課程的實施,使思想品德學科富有學校或地方特色;同時,也會在極大程度上構建和充實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三、備學生,明白學生是課堂的主題 以往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因而備課的重點往往放在知識的習得,技能的訓練上。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麼,怎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等。 (1)備學情 教師應通過各渠道了解所任教班級學生的情況,充分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學生的背景不同,起點也不相同,他們在發展方向、發展速率和最終發展程度上存在相當大的差別,既表現在智商上,又表現在情商上。這就決定了他們理解問題的方式和深度上會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學生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學生可能會理解遲一些。因此要求教師關注個體差異,尊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尊重那些個性特別、學習成績較差、家庭條件不利和經常犯錯誤的學生,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2)備學法 新課程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課標》研製組強調,確保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數量和質量,是此次思想品德課程和教材改革教學策略和方法改革的成敗所在。 《課標》規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和能力的目標,需要通過學生主動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才能逐步達到。總之,應幫助學生選擇那些有利於培養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四、備教師,體現課堂指導者的指導作用 (1)備觀念 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不僅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革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教學行為習慣。「態度決定一切」,觀念不轉變,課程改革無從談起,教師在工作之餘,要積極參加各級培訓,領會課改精神;自覺學習有關課改的文件和資料;研究《課程標准》,以研究的態度參與課程試驗;正視自己教育教學中需要改革的環節、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挖掘自己的潛力,重視自身的角色轉換,努力把觀念轉化為行動,與新課程一同成長。 教師應該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新課程體系中,教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單向「傳授」,學習也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學」應成為「導學」,教師不能再坐享「師道尊嚴」,也不該再單純充當「紅燭」或「春蠶」。因為,教學需要「雙贏」。 (2)備教法 基礎教育課程的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不等於否定。 傳統教學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應該保持和發揚,關鍵是如何運用。例如,講授法是我們在課堂上常用的教學法,在新課程中運用時,教師考慮更多的應該是「講什麼」、「怎麼講」?是過去那樣的口若懸河,還是適時、有效的引導?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新課程倡導教師要有創新意識,發揮個人特長或優勢,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學經驗,探索新的教法。 (3)備彈性教案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有效互動的生成過程。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成並不是說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僵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有教學方案的設計,還要在教學方案中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時間和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教師可以設定教學目標,但目標不僅僅局限於認知,還應該涉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其他維度;目標要有彈性,要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堅持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原則;教學設計重全程關聯式策劃,重從何處開始,如何推進,怎樣轉折等。這樣的設計,較以往精細的提問、預定的標准答案,寫下教師上課的每一句話,計算好教學過程每一環節所需時間的教學方案來說,留下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和可變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和可變性,才使教學貼近每一個學生的實際,使師生積極互動,發揮出創造性來。 A.將教學環節設計成可以移動的「板塊」。復習鋪墊、導入新課、新課展開、鞏固延伸、課堂小結,都可以作為教學環節,但這些並不是每堂課都必須具備的。如果說「新課導入」、「新課展開」、「鞏固延伸」沒有多大的移動餘地的話,那麼「復習鋪墊」和「課堂小結」的移動餘地就相對較大。復習鋪墊從教學內容來看,更多的是與新授知識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這一環節不是非要不可,可視學生的情況取捨;這一環節也不一定要放在導入之前,也可以放在導入之後,甚至放在新課展開以後。這里決定教學環節次序變化的因素就是課堂上的學生行為。如果學生課前已經掌握了新知識,這個環節顯然是多餘的了;但如果在新課展開之後,發現學生對於需復習鋪墊的知識不甚掌握,就可以再次鋪墊。這樣,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對於復習鋪墊的內容,只是作為一個准備隨時可用的板塊,使課堂教學具有更大的彈性。 B.將中心環節設計成可供選擇的方案。自主探究是一節課的中心環節。在自主探究環節,我們要為學生設計成可供選擇的方案,讓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和進程學習有價值的知識,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知識,不同的人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C.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在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認真回答下列問題:(1)為什麼這節課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嗎?(2)如何用,什麼時候進行?問題怎麼提?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3)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具體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備課時只有對這些問題都進行認真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熱鬧鬧地走過場。 五、教後反思,做到前事之鑒,後人之師 每堂課上完後,教師應及時反思。其目的有四:其一,檢查本節課的課堂效果:所用的教法、學法是否恰當,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有何優點,什麼環節需要改進,並最終形成新的課堂設計,從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其二,驗證實驗教材和《課標》的可行性;其三,為課題收集素材。其四,為下一節課或者類似目標、知識的課堂組織和引導提供經驗與教訓。 《禮記·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困」說的就是對教學的反思,這是教師專業成長不可缺少的途徑。在新課程教師培訓中,也特別強調「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訓方式,讓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具體來說,教學反思應該包括四個部分。 一思:思考教學重難點的實施情況。 二思:上課過程中形成的實踐經驗。 三思:教學實施方案的設計是否合理、適用。 四思:方案實施情況。 通過以上教學反思總結出課堂的成功之處與應改進之處,並及時做好記錄,以便今後教學可以對照和改進

Ⅶ 對教師德育教案的評價

德育課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但作為德育教材,不要說一出版,就是在剛剛醞釀要形成文字時就已經滯後了。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德育教學心得,歡迎查看。
德育教學心得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傳播的方便快捷,人們的思想道德及對世界觀價值觀的認識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德育課堂陷入了「教師難教,學生不願學,教學效
益差」的困境.
現行中職學校德育教學對於引導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學生個人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以及教材的局限
性,以往的德育課堂出現了一些弊端。

德育課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但作為德育教材,不要說一出版,就是在剛剛醞釀要形成文字時就已經滯後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而教材的變
化遠不能適應新情況的變化,從而形成理論和實際脫節。不同的學校學生的特點也會有所差異,如果德育教師只是按照教材講解難免會出現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
接受的東西卻很少。如何吸引學生,讓學生主動來學習德育,提高德育課教學的效率,這學期張主任帶領我們進行了德育教學課改活動,雖然任務艱巨,備課量難度
加大,通過一學期對十二個專題的講解,從學生那裡得到證明我們進行的課改是很有成效的,為此作為一名德育教師對於如何上好德育課有了更新更多的認識。

每個人對一節課的評價和衡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尺度。一堂好課有它自己的基本要求,但是沒有絕對的標准。但我認為一堂德育課最起碼的應
該讓學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得到一些感悟、引發一點思考。如果所教的學生能在德育課堂上有這三方面的變化,我們的德育課堂是成功的。

一、 讓學生懂得一些道理

這個道理包括做人的道理、處事的道理、科學道理、人生道理等等。德育課堂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道德品質上有所提高,但是現在的學生由於從小倍受溺愛及社
會環境的影響,致使有的學生不知如何尊重他人及尊重他人的意義,進而不知尊重老師和課堂。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每一堂課的前五分鍾開展了對學生的習禮活動,這
一活動包括讓學生提前一分鍾靜候老師的到來、遲到的同學要敲門向老師報告、准備好書本筆、上課下課時要起立問候老師、課堂上要認真聽講主動回答問題、上課
時不要接打手機等。通過這些規范,學生增加了對德育課堂和德育老師的重視進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德育課的學習中,學生也會把在德育課堂上的好的行為習慣帶到
其他科目的課堂教學中,進而提高了全校的課堂教學效果。

除了讓學生學習禮儀之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在每個專題的講解重都通過創設與學生貼近的情境,讓學生提升道德修養。如在講生命教
育這個專題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的一個例子: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人來到海邊散步。他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里,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
魚。用不了多久,淺水窪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這些小魚都會被乾死。他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揀起水窪里的小魚,用力把它們仍回大
海。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孩子,水窪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仍?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講完之後我讓學生假設他們是這個散步的人,看了小男孩的舉動並聽了小男孩的回答後你會怎樣做,很多同學都說他也會跟著小男孩一起把盡可能多的小魚扔回大海,並知道了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命,活著就是幸福的,我們要珍愛生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二、 讓學生有所感悟

感悟包括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感悟、愛的感悟、心靈的感悟。學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了,才是接受了我們所傳授的知識,我們的課才是有意
義的課。我在講寬容這個專題時,直接把這個專題的題目命名為感悟寬容,那麼如何讓學生感悟寬容,我首先是讓學生理解寬容,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學生知道寬
容不僅要寬容你的親人、朋友,更重要的是要寬容你的敵人。其次,是讓學生懂得寬容的意義,我通過陶行知的「四塊糖」、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及學生中的一些
典型事例,讓學生感悟到了寬容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博大的情懷的道理。最後讓學生學會寬容即學會容人之長,容人之短等等。通過以上的設計讓學生真正的感悟到了
寬容並在以後的生活重能做到寬容,

三、 讓學生引發一點思考

課堂內容本身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老師的故事、課上即興的事例,都能引發思考。包括自我的反省、對自己各種行為的思考等。無論是知識、道理、感悟和思
考,都不僅僅停留在課堂,是可以延伸到課外的,有的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這就要求教師多和學生溝通,傾聽學生的心聲,創設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
多提一些與學生相關的問題。如,講習慣這個專題時,讓學生知道好習慣的重要性之後,就應及時讓學生思考自己有那些好習慣以後應該注意培養哪些好習慣。

一堂課,一定要有一點、一個地方、一個細節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痕跡。學生每天要上的課很多,憑什麼我們的課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我們的課堂
上,就應該出現其他課堂、其他老師沒能給學生的、又能讓學生受益的東西。意味著能夠給予學生匠心獨具之感,能夠喚起學生的驚異感和想像力的東西,能夠使學
生茅塞頓開。這樣,學生就不會再煩我們的課堂。

俗話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在多年的教學和學習中獲得了一些經驗,但仍有很多未知的東西。我會繼續在教學崗位上探索和實踐,讓我的課堂更加精彩有意義。

德育教學心得二:

在德育內容方面,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常常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內容進行灌輸,在德育過程中未能充分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
動地發展。教育要促進人的社會化,片面地把其理解為對社會的順應,而很少強調把人培養成改造社會的主體。在德育方法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的發
展。學生受到來自多方面不應有的限制和束縛,獨立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興趣愛好得不到充分發揮,個性差異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認。在德育過程中,往往把「禁
止」、「防堵」作為立足點,不注重積極疏導並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將批評與懲罰作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結果,我們所培養的人常常表現為處在被人支配的地
位,而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願望和愛好自主地選擇適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現出缺乏進取精神、害怕困難和迴避矛盾,缺少主動參與、大膽競爭等自我表現能力;
表現出盲目從眾,不善於獨立思考,追求循規蹈矩,缺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小學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大業。21世紀將要求人的主體性能進一步弘揚;要求學校培養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獨立判斷、自立自理等獨立的人格,
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強烈的競爭意識、廣泛的愛好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因此,我們認為研究德育過程中如何發展
學生的主體性,是德育面臨的新課題。

主體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質特性,它一方面表現為人對客觀世界規律自覺能動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現為人的自覺能動的創造,集中體現為人的獨立性、主動性、創
造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既具有主體意識,又具有主體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現將我個人的觀點陳述如下:

一、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要,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

多年來,我們常常把道德行為的好壞歸因於道德認識,忽視了道德需要。其實人的道德行為動機來源於道德需要,學生中表現出來的多種多樣的道德行為和道德
能力是由多種多樣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過程中如何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實踐證明,在德育過程中,盡可能支持
和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並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逐步形成道德需要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機制,學生的道德行為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養,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它對人正在進行著的認識過程起評價和監督作用。它對主體產生道德需要,形成觀念、信念起著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
人們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礎,對學生主體性發展起著激發動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個體認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並決心要去實現的信條。它不單是某種心理成
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認識、強烈的道德情感和頑強的道德意志的有機統一;它是道德動機的高級形式,是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真正內在動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結構中
處於中心環節。自然它應成為學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標。引導學生選一條最有針對性的名言作為座右銘,經常帶在身上,堅持每日「三省吾身」,讓它激勵自己不
斷進步;選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領袖、英雄或專家名人作為學習的榜樣,用他們的事跡激勵自己前進;制訂一個實現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動計劃,並公布
於眾,在大家指導、幫助和監督下落實。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和豐富了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了學生道德信念的形成,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

三、重視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養是指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方面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達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的道德,關鍵是個
體自身的道德修養。它是個體對自己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調控。核心問題是形成一定的自製力。「自製」,在我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養的必由之路。

當今學校德育要培養學生的自製力,就要改進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在教育學生如何正確控制自己的情感
時,就教給他們一些心理發泄方法:①當自己受到表揚和獎勵時,要控制過分激動的情緒,一方面可以給同學、老師講自己的感受,讓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另
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繼續前進的目標。②當個人受到批評後,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學慣用具等積極行為方式來表示認錯、吸取教訓等。
③別人給自己提意見和建議時,要以虛心的態度表示:「謝謝您的提醒」,「我一定認真考慮您的意見」等。④當個人受到委屈時,不要用哭、吵、鬧等方式來發
泄;受一般委屈就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來求得心理平衡。四、尊重學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主體,獨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為特徵。教育者必須注意維護和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們在德育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獨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權利,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們應堅持以下幾點:

一 是自願選擇。教師把選擇活動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內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二
是獨立自主。教師把開展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誘導而不包辦。學生在活動中可以根據現有的條件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在活動過程中,學習自己管理自己,自己
教育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三
是實踐鍛煉。教師要為學生實踐鍛煉積極創造條件,引導而不代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要有理想、有目標、有志氣、有追求,刻苦鍛煉自己的毅力,想方設法使自己
的愛好形成個性特長。四
是積極探索。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思考,主動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問題,自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使其創新意識得到增強,創造才幹
得以提高。

總之,在德育改革的實踐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獨創,只有早當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當家做主的實踐中才能促使學生主體性發展,鍛煉未來的「當家人」。

德育教學心得三:

學生朱進,本來成績不錯,操行尚可。但自從迷上電腦以後,成績直線下降。在家中想方設法騙錢,同學中到處借錢。他雖然在班級中盡管只是極少數,卻有著
不可忽視的壞影響。矯正他的不良品德,不僅關繫到這學生自身的成長,而且關繫到對全體學生的思想教育,甚至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需要教師付出一定的心血,乃至長期、艱巨的努力工作。這種矯治工作具有相當的難度,但有難度並不是不能矯正,因為青少年學生的可塑
性很大,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採取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和特點的教育,學生的不良行為是完全可以矯正的。我總結了如下五種方法:

一、改變認知,轉化態度

認識是行為的基礎,一個人有了正確的認識和獨立的判斷能力,才能有正確的行為。否則,就不能正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行為不良學生之所以會違反行為規
范,產生不良行為,正是由於他們的無知,是非觀念不清,缺乏正確的行為導向能力。所以,矯正行為不良學生,就要設法改變他們原有的認識,使他們的態度發生
轉化。這就要求教師向行為不良學生傳遞正確的信息,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向學生傳遞信息有兩條途徑:

一是教師直接向學生傳遞信息,即通過與學生談心、對話等傳遞信息。在這一直接的途徑中,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以贏得學生的信賴,這樣才能使學生樂於接受教師所傳遞的信息。

二是教師要採取各種形式的課內、課外活動,間接向行為不良學生傳遞信息。在這一途徑中,教師要精心組織、安排各種活動,有針對性地讓學生接受所傳遞的
信息。當行為不良學生接受的新信息與原有因素不一致時,心理上便會產生不穩定狀態,導致原來不良認識的改變與態度的轉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培
養和提高他們的評價能力,要經常進行評價的示範,使他們的知識不斷豐富和加深,評價能力逐漸由現象到本質、由別人到自己不斷得到提高。學生有了正確的自我
評價能力,就會對他人及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和判斷,揚善棄惡,在實踐中採取合理的行為。

二、創設情境,感化引導

行為不良學生存在著自卑心理,認為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別人,但他們的自尊心並沒有泯滅,他們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
尊重。這種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狀態,導致他們情緒的多變。要使他們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師應有"捧出
一顆心來"的精神,主動改善與不良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關心、愛護、尊重他們,用一顆愛心去感化他們,使他們感受到積極而深厚的情緒體驗,從而把老師當做
可以信賴的知心人。這樣,他們才會克服消極的情感,增強積極的情感。教師還要教育學生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行為不良學生,使行為不良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
暖,消除與同學、與集體的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當他們在集體中享有一定位置時,就能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就會以新的集體中的一員的姿態參加
集體活動。

三、鍛煉意志,培養習慣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改變舊的不良行為習慣,養成新的優良的行為和習慣。學生在由壞習慣向好習慣的轉化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舊病
復發"的情況,這是由於他們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誘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行為不良學生轉化為優良學生,就必須使他們能夠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
響,鍛煉與外界不良誘因決裂乃至斗爭的意志力,培養、鞏固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增強他們在各種不良環境下能不受影響、戰勝不良的個人慾望和需求而
堅持正確方向的能力。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給予他們與誘因接近的機會,以鍛煉其與誘因決裂和斗爭的意志力,鞏固新的行為習慣。例如:讓曾犯過破壞公共財物錯誤
的學生去管理班級財物;讓曾違反過校規校紀的學生去維持班級秩序;讓犯有偷竊錯誤的學生經手班級經費收支等。這種考驗,可以使行為不良學生感受到別人對自
己的信任,產生一種尊嚴感,使新的高尚的動機戰勝舊的不良動機,達到鍛煉和增強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鍛煉他們的意志力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和強
化,以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如:教師交給行為不良學生某項任務,怎樣才能使之完成得好?這就需要引導。當他們完成了任務,做出了成績,教師就要及時給予他
們表揚、鼓勵。行為不良學生原來受到的批評、指責較多,一旦受到表揚,會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從而激發起他們迫切要求進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強與不良誘因
決裂和斗爭的意志力,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便會在與不良誘因決裂、斗爭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逐步形成。四、針對個性,因材施"矯"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要針對其個性特點進行。這是因為他們的不良行為表現不同、個性不同,如他們的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各異,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會交
往都各有特點。因此,要做好矯正工作,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據其個性心理特徵及不良行為表現,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於有過錯時間較長的學生,要以疏
導思想為主,使其逐步在行為上改變;對於犯錯誤時間不長的學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變行為,伴之以思想教育;對於性格外向的學生,要直截了當地進行批評教
育,督促其行為的改變;而對於性格內向的學生,則要循循善誘,調動其改正過錯的內部動力;對於獨立性較強的學生,要從提高其認識水平入手,進而改變其原有
態度,再改變其不良行為;對於順從型的學生,可以運用教師的威嚴和集體的力量及規章制度的制約,迫使其改變不良行為,與此同時,對其進行正面教育,最後達
到學生認識上的徹底轉變。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是一個靈魂的再塑造過程。因此,教師僅有良好的願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摸索、掌握矯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於尋找突破口。在矯正品德不良學生的態度時,教師要善於發現他們內心深處的"閃光點",改變他們的心理狀態,發揮他們在某一方面的興趣、特長,重新喚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揚善棄惡,揚長避短,打開一條通向學生心靈的通路,使之產生改錯的內部動力。

其二,要善於抓住轉化的時機。當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改正錯誤的表現時,他們對教師的態度特別敏感,甚至對教師的一個眼神都特別注意。這就要求教師抓住這種時機,給予學生贊許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給予表揚、鼓勵,進一步激發他們要求進步的熱情。

其三,要善於對待轉化過程中的反復。行為不良學生在轉化過程中一旦出現反復,自己心理上就會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壓力。教師絕不能在此時表現出厭煩情
緒,而必須及時消除他們的心理負擔,分析他們出現反復的原因,並在其反復中尋找積極因素,引導他們戰勝消極因素,使他們今後不再出現反復和動搖,堅定前進
的信心和步伐,逐漸鞏固良好的品德習慣,並在生活實踐中經受考驗,立志脫胎換骨。

隨著教育的深入,朱進同學有了很大的轉變。大家一致認為,與以前相比,簡直換了一個人。初三畢業後,順利進入高一級學校。

Ⅷ 如何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的集體備課

所謂教師集體備課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大綱和教材、分析學情、制定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集體備課是提高備課質量的重要備課形式,它可集思廣益,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集體備課也是新課改的一種體現,新課改的發展就需要團隊精神。
集體備課有利於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做到知識共享;有利於准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有利於省時、省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於資料共享,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增進老師之間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種交流、合作、研究的學術氣氛。
要使集體備課更有效地進行,首先要精心組織。教研組要有計劃的認真組織教師積極參與,確保集體備課的時間充裕、地點固定和內容落實。其次要做好准備。集體備課首先要有一個組織者,這個組織者就是備課組長,在集體備課前要根據實際制定出備課的計劃、內容和范圍,立足課程標准,梳理出教學的目標、難點和重點,擬出備課要討論的重點提綱。參與備課的教師要依據課標,通覽教材,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初備,在總體把握的基礎上,整理自己的困惑與反思。只有組織者和參與者從思想和內容兩方面均作好充分准備,集體備課才有內容可備,才能有效、順利的進行。第三是要充分交流。加強交流,充分發表意見,是集體備課的關鍵環節。集體備課既要有重點發言人,也要有大家的集思廣益。創設集體備課民主、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組織和引導大家暢所欲言,適時把握討論的話題,重點討論與交流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部分、教師個人備課的困惑、教學實踐的反思等,還有部分教師教學實踐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只要對大家有借鑒,都是難得的財富和智慧。第四是要充實完善。備課後的完善階段是集體備課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分享集體教育智慧,吸納營養,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再創造、再提升的過程。備課後的充實完善環節做得越具體,越能達到提升自我的目的,集體備課才能夠真正達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

Ⅸ 如何備教材——淺談思想品德備課心得

廣義上的教材包括文字教材和音像材料,文字教材,如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學生的自學指導書等;音像教材,如錄像帶、磁帶、電影片、幻燈片、光碟、磁碟等。①本文主要探討狹義上的教材,即教科書。
教科書簡稱課本,是根據課程標准系統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凡在課程計劃規定的課程,一般都有相應的教科書。教科書是教學內容選擇和組織的的物化形態,教科書規定的內容限定了教學的范圍,成為師生雙方教學的最重要資源。②備課涉及的環節有很多方面,有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等,而備好教材是我們教師備課時的重要環節。備教材包括鑽研教材、教學參考書和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教材的教學目標、任務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結構體系及其與前後單元的關系,明確教材的重難點等等。備好教材將有助於我們呈現課程標准,完善實現課程目標,是我們與學生共有教學資源的重要橋梁。
首先,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備教材之前要始終明確我們思想品德教材的特點:1、思想品德新教材體現教育內容的生成性,適合學生主動學習、發展技能的需要。新教材的內容呈現與活動設計融為一體,即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成功地體現了教育內容的生成性和有利於教材內容與學生現有生活經驗的積極互動,有利於推動思想品德課教學方式的改革。2、教材追求內容的整合性。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教材不是按學科知識的系統,而是按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矛盾為主線,把心理、道德、法律、國情的內容,依據其內在關系整合為統一整體。這種整合,有利於學生的德行健康發展。3、教材的結構具有開放性。新教材呈現了或以問題為基礎,或以情境為基礎,或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它搭建了一個師生互動的平台,將為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條件。③了解這些特點之後,在備教材的過程中需要把握以下環節:
一、研讀教材知識結構,把握整冊書的知識脈絡及本框題在其中的位置
新學期開始之後,我拿到新教材後著手的第一件工作是研讀教材的整體知識脈絡。這樣做有利於教師在總體上把握本學期教學的總體內容和思路。(在這里需要我們教師運用兩種輔助工具:《課程標准》和《教師教學用書》)這樣我們對本期要教學的單元主題就能做到心中有數,能熟悉其全部內容,包括編者意圖、組織結構,同時,兼顧前後,了解與本學科有關的"已學教材"和"後續教材"的相應內容,即從教材體繫上把握教學內容,弄清前後關系。如: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教材以法律常識為主,以幫助學生能夠主動維護權益,自覺履行義務為主題。整冊書共四單元,第一單元統領全冊教材,從宏觀上介紹了權力義務的基本知識,後幾個單元分別介紹了人身、文化和經濟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崇尚公平和正義等內容。每備到一框題的具體內容時,我總會回顧這一框題在教材總的脈絡中的位置,這樣提高了自己把握每一框題教學內容的高度,也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能有清晰的整體思路。
二、熟悉本框題的教學三維目標和重難點
在這一方面,我們同樣要利用好本學科的課程標准和教學用書。教師如果不熟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那麼在備教材時就是盲目的,十分不利於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和運用。非常幸運,我們思想品德教師教學用書中每一單元都清晰的介紹了單元的地位、內容結構,以及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內容安排依據和教學建議等。教師在備教材之前運用好相關用書,把握上面的相關內容的話無疑是事半功倍。
三、讀透教材中每一框題的教學內容
在這里,我的心得是:看標題,讀內容,析活動。
看標題思想品德教材的每一框題都有框題題目和標題,如: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框題的框題題目是: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全文有兩個標題:我有肖像權和維護姓名權,只要注意這些標題就能在備課過程中把握本節課的總體思路了;
析活動新教材設計了形式眾多的活動,目的是使教材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體驗。活動是教材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教材知識的拓展。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應充分利用教材所設計的活動,或以教材知識為依託自行根據實際設計活動,在活動中使用教材;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拋開教材去活動,致使教材的工具、向導、資源的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有助於我們教學取得成功。為此,我們一定要認真分析每個活動方塊。首先要讀懂活動的設計意圖;其次,分析活動的實際操作的步驟;最後還要考慮該活動的可行性和學生可能的反應,這樣有助於我們應對在教學中應對突發狀況。
四、以學科目標指導我們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
使用新教材,目的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創造條件,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道德踐行,使學生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而不能只局限於講授和討論教材有關知識。為此,新教材使用要求教師要完成三個轉換:一是要將教材普遍的道德規范及道德情感體驗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實踐內容,引發學生個體化的道德情感體驗,實現個體層面的道德實踐和體驗;二是通過個體道德實踐和道德體驗,體會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三是以教材為媒介,實現道德實踐與道德體驗的相互轉換。為了實現這三個轉換,教師必須深刻領悟教材道德規范的普遍價值,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及道德經驗水平,在找到二者結合點的基礎上,創設相應的道德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的道德實踐,獲得相應的道德情感體驗。④五、反思教材,開發教材
我們備課不可能一步到位,盡善盡美,設計和實際操作總會有些許意外。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做好反思工作。教師在教學後要善於總結和反思自己在教材的理解和運用上的經驗和不足,短期而言,我們可以依據反思發現不足,以便利用後面的教學時間補足;長期而言,可以提高教師的備教材的能力和讓新一屆學生受益。
教材的開發是一項系統、科學的工作,它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學科素養和研究能力。我認為一線的教師在教材的開發上雖然不是扮演最主要的角色,但我們可以添磚加瓦:思想品德教師要時刻關注時事和社會熱點。這樣有利於我們在運用教材時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我們要善於選取社會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或人物充實教材,以學生的視角來關注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備好一堂課不是一件簡易之事。以上是我在備教材的過程中總結和關注的問題,希望能為其他教師在備教材時提供有益的幫助。

Ⅹ 教師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專研學科課程標准、教科書和閱讀相關參考書。首先,鑽研學科課程標準是指教師要清楚本學科的教學目的、教材體系、結構、基本內容和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其次,鑽研教科書是指教師要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的編寫意圖、組織結構、認知結構、重點章節等;再次,教師應在鑽研教科書的基礎上廣泛閱讀有關參考書,精選材料來充實教學內容。

2、了解學生

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情況,如班風等;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3、設計教法

教師在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促進他們學科能力、學科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等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

4、課時計劃

上每節課之前制訂。它對每一節課進行縝密的設計,是教師講課的依據,直接關繫到課的質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班級、學科、課題、教學目的、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方法、課的進程和時間分配等。

5、單元計劃

在一個單元(或課題)的教學開始以前制訂。它的作用在於對一個單元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包括單元(或課題)名稱、教學目的、課時分配、課的類型、教學方法、電化教學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項目。

閱讀全文

與有關教師對品德的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