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討論一下,各學校教研組中,各年級備課組集體備課怎樣進行才有實效
近幾年來,我校借鑒了其他學校集體備課的方法,在各個教研組的協調下,成立了不同年級的學科備課小組。集體備課是一種集體行為,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性質的教學實踐活動反饋,同時分配各自不同的備課內容及教學任務。集體備課存在很大的優勢,但備課過程中又會有不足之處,只有揚長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備課的長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初中歷史教師集體備課的優勢
(一)使教師共享教育資源
一個完整的備課過程應有五個階段:准備階段、分析階段、創造階段(編寫教案)、提高階段(二次備課、調整和修改教案)、總結與反思階段。課後交流,就是對備課的總結階段。備課組教師在集體備課的情況下,要進行交流,對教學進行反思,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以揚長避短,促進今後教學的進一步開展。集體備課活動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最實際的問題,使教師達到資源共享。新課程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教師可以共享的資源如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等。以前學校有些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是從互聯網上找幾個與講課相關的課件,簡單地連接一下,這會令課堂效率大減。開展集體備課之後,我校的教師親自製作教學課件,他們首先會把教材吃透,再挑選和教材內容同步的幻燈片,突出使用課件的目的以及教學重難點。課堂上能用板書寫出來的,課件上就不再出現;課件的播放效果、文字的大小、顏色盡量做到不要太誇張。課堂主要是教學,不管多媒體課件使用起來多好,對教學只起幫助作用,不能主次不分、喧賓奪主。依據這些原則教師們做出的課件使用效果相當不錯,教師個人的資源被大家共同享用,省去了好多的時間和精力。如針對《和同為一家》的教學,教師們集體備課最後確定的課件一共13頁,涵蓋了與這一課教學相關所有內容:課題、學習目標、地圖、小結、練習、三個問題各1張、拓展內容5張,這樣的課件短小精悍,非常適用於歷史教學課堂。另外,集體備課給教師們搭建了一個,讓任課教師能平心靜氣地坐在一起,共同研究同一個問題,大家一起暢所欲言,說出各自不同的看法。討論的問題趨於明朗化,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教研環境,每位教師都有各自的收獲,教師之間關系更融洽,縮短了教師間心與心的距離。
(二)讓年輕教師快速步入常規教學
我校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不流於形式,教師無論年輕還是年老全部都要參加。備課內容一般安排常規教學(備好課、上好課、批改好作業、輔導好、做好考核與評價),總結上周取得的教學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找出彌補的措施,安排下一周新的教學任務。通常集體備課的情況是年輕教師發言比較少,多數時間是傾聽有經驗的教師講述課堂教學中的注意事項:怎樣突出教學重點、講明白教學難點,如何把握課堂、掌控課堂,如何合理、靈活地運用考核與評價,作業量如何合理安排,課堂出現意外情況應如何應對,怎樣主動關心學生、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等。年輕教師邊聽邊記,從中摘取對自己教學有益的內容,優化到自己的教學之中,加快進入教師角色的速度,決心盡快趕上其他教師,快速步入常規教學。
(三)利於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
歷史教學內容不僅涉及到語文學科的文字,還涉及到地理學科的地圖、政治學科的思想認識。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如《春秋戰國的紛爭》這一課就涉及到考查學生的識圖填圖能力,先要掌握戰國七雄分別有哪幾個,要在地圖上准確填出各自的位置。《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涉及兩條絲綢之路的路線,陸上絲綢之路是考試必考的重點知識,它是我國最早有歷史記載的西漢與中亞、西亞和歐洲之間有貿易交往事件,需要學生先掌握絲綢之路的起止點,然後准確填在圖上。歷史教材中會涉及到許多與語文相關的內容,如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三個成語出自於《江南地區的開發》,「以少勝多」「背水一戰」「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出自《伐無道誅暴秦》,「一鳴驚人」「老馬識途」「負荊請罪」「問鼎中原」等出自《春秋戰國的紛爭》,「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等出自《中華文化的勃興》。在集體備課時兼顧其他學科,有利於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知識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四)幫助教師優化教學環節
假如我校有一位教師參加優質課比賽,那麼這個年級的歷史教研組會安排專人負責幫助這位教師備課,從導入、板書設計、每個問題之間的銜接等進行指導。如導入這個環節,著名主編肖川說過:「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講求的是像磁石一樣吸引住學生」。那麼怎樣導入才能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跟著教師不知不覺學習新課呢?有的教師提議:從教科書中發動學生尋找「最」的方法導入新課。如世界上最豐富的古人類遺骨和遺跡的遺址在什麼地方?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什麼人?現在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是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分別由那兩個原始居民最先種植?當我們看到鳥巢、水立方等北京奧運場館時,為其精巧設計嘆服的同時,最早的原始人類的房屋是什麼樣子?來源於哪個最早的遠古居民?有的教師說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導入,如講《大變革的時代》中的商鞅變法,教材給出《商鞅舌戰守舊群臣》圖,教師首先利用把歷史「復原」「重現」,然後向學生講解:商鞅手拿竹簡,秦孝公坐在地上,看著商鞅和不同意變法的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辯論,商鞅把他們反駁得無話可說。最後秦孝公作出決斷:商鞅的說法是對的,就按照商鞅說的變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不知不覺就把商鞅變法記住了。集體備課這樣堅持下去,教師准確地傳授知識,優化了教師的教學環節,形成了團結向上的氛圍。
二、集體備課存在的弊端
(一)易使教師產生依賴心理
備課組長在開學初將所有教學內容的教案分給每位任課教師,讓他們分別上網查找,供教師共同使用。這樣列印出來教案既規范又美觀,足以應付各級組織的教學工作檢查,還可以獲得領導的好評,學校不必再擔心教師的備課出問題,教師不用再為重復寫教案而憂心。表面看來很完美,結果卻導致少數教師產生依賴心理,不認真鑽研教材,只把相關的教案復制、粘貼一下,不管教案是否符合自己教學,生搬硬套地全部搬來使用,教案、課堂模式變成「雙胞胎」,教師書寫教案獨特的個性被扼殺了。
(二)個別教師集體備課的興致不高
個別教師認為參加集體備課是一種負擔,他們會湊到一起,干一些改作業、看閑書、聊小天的事情,不願與別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彼此之間缺乏坦誠和真心,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多年來總結的教學經驗和反思,拿出來給大家分享,分享的人也不領情,感覺有點吃虧,造成這些人的心理不平衡,從而就把集體備課變成一種負擔。
(三)集體備課易流於形式
雖然定時定點,人也到位了,但個別教師談不出有價值的觀點,只是循規蹈矩,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雖然有集體備課活動的記錄,但無實質性內容,只是知識點的羅列,提綱挈領,過於粗略。雖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夠深入,質量不高。盡管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研討比較充分,但有些教師課上仍然用自己固有的一套方法。
發現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集體備課作為一種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科研活動,它是教師密切合作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教學信息和靈感的巨大源泉。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它將倍受關注。只有揚長避短,集學科成員智慧解決課堂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
⑵ 集體備課中怎樣提高九年級歷史成績
近幾年來,我校借鑒了其他學校集體備課的方法,在各個教研組的協調下,成立了不同年級的學科備課小組。集體備課是一種集體行為,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性質的教學實踐活動反饋,同時分配各自不同的備課內容及教學任務。集體備課存在很大的優勢,但備課過程中又會有不足之處,只有揚長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備課的長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初中歷史教師集體備課的優勢
(一)使教師共享教育資源
一個完整的備課過程應有五個階段:准備階段、分析階段、創造階段(編寫教案)、提高階段(二次備課、調整和修改教案)、總結與反思階段。課後交流,就是對備課的總結階段。備課組教師在集體備課的情況下授課,要進行交流,對教學進行反思,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以揚長避短,促進今後教學的進一步開展。集體備課活動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最實際的問題,使教師達到資源共享。新課程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教師可以共享的資源如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等。以前學校有些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是從互聯網上找幾個與講課相關的課件,簡單地連接一下,這會令課堂效率大減。開展集體備課之後,我校的教師親自製作教學課件,他們首先會把教材吃透,再挑選和教材內容同步的幻燈片,突出使用課件的目的以及教學重難點。課堂上能用板書寫出來的,課件上就不再出現;課件的播放效果、文字的大小、顏色盡量做到不要太誇張。課堂主要是教學,不管多媒體課件使用起來多好,對教學只起幫助作用,不能主次不分、喧賓奪主。依據這些原則教師們做出的課件使用效果相當不錯,教師個人的資源被大家共同享用,省去了好多的時間和精力。如針對《和同為一家》的教學,教師們集體備課最後確定的課件一共13頁,涵蓋了與這一課教學相關所有內容:課題、學習目標、地圖、小結、練習、三個問題各1張、拓展內容5張,這樣的課件短小精悍,非常適用於歷史教學課堂。另外,集體備課給教師們搭建了一個平台,讓任課教師能平心靜氣地坐在一起,共同研究同一個問題,大家一起暢所欲言,說出各自不同的看法。討論的問題趨於明朗化,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教研環境,每位教師都有各自的收獲,教師之間關系更融洽,縮短了教師間心與心的距離。
(二)讓年輕教師快速步入常規教學
我校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不流於形式,教師無論年輕還是年老全部都要參加。備課內容一般安排常規教學(備好課、上好課、批改好作業、輔導好、做好考核與評價),總結上周取得的教學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找出彌補的措施,安排下一周新的教學任務。通常集體備課的情況是年輕教師發言比較少,多數時間是傾聽有經驗的教師講述課堂教學中的注意事項:怎樣突出教學重點、講明白教學難點,如何把握課堂、掌控課堂,如何合理、靈活地運用考核與評價,作業量如何合理安排,課堂出現意外情況應如何應對,怎樣主動關心學生、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等。年輕教師邊聽邊記,從中摘取對自己教學有益的內容,優化到自己的教學之中,加快進入教師角色的速度,決心盡快趕上其他教師,快速步入常規教學。
(三)利於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
歷史教學內容不僅涉及到語文學科的文字,還涉及到地理學科的地圖、政治學科的思想認識。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如《春秋戰國的紛爭》這一課就涉及到考查學生的識圖填圖能力,先要掌握戰國七雄分別有哪幾個,要在地圖上准確填出各自的位置。《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涉及兩條絲綢之路的路線,陸上絲綢之路是考試必考的重點知識,它是我國最早有歷史記載的西漢與中亞、西亞和歐洲之間有貿易交往事件,需要學生先掌握絲綢之路的起止點,然後准確填在圖上。歷史教材中會涉及到許多與語文相關的內容,如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三個成語出自於《江南地區的開發》,「以少勝多」「背水一戰」「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出自《伐無道誅暴秦》,「一鳴驚人」「老馬識途」「負荊請罪」「問鼎中原」等出自《春秋戰國的紛爭》,「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等出自《中華文化的勃興》。在集體備課時兼顧其他學科,有利於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知識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四)幫助教師優化教學環節
假如我校有一位教師參加優質課比賽,那麼這個年級的歷史教研組會安排專人負責幫助這位教師備課,從導入、板書設計、每個問題之間的銜接等進行指導。如導入這個環節,著名主編肖川說過:「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講求的是像磁石一樣吸引住學生」。那麼怎樣導入才能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跟著教師不知不覺學習新課呢?有的教師提議:從教科書中發動學生尋找「最」的方法導入新課。如世界上最豐富的古人類遺骨和遺跡的遺址在什麼地方?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什麼人?現在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是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分別由那兩個原始居民最先種植?當我們看到鳥巢、水立方等北京奧運場館時,為其精巧設計嘆服的同時,最早的原始人類的房屋是什麼樣子?來源於哪個最早的遠古居民?有的教師說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導入,如講《大變革的時代》中的商鞅變法,教材給出《商鞅舌戰守舊群臣》圖,教師首先利用視頻把歷史「復原」「重現」,然後向學生講解:商鞅手拿竹簡,秦孝公坐在地上,看著商鞅和不同意變法的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辯論,商鞅把他們反駁得無話可說。最後秦孝公作出決斷:商鞅的說法是對的,就按照商鞅說的變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不知不覺就把商鞅變法記住了。集體備課這樣堅持下去,教師准確地傳授知識,優化了教師的教學環節,形成了團結向上的氛圍。
二、集體備課存在的弊端
(一)易使教師產生依賴心理
備課組長在開學初將所有教學內容的教案分給每位任課教師,讓他們分別上網查找下載,供教師共同使用。這樣列印出來教案既規范又美觀,足以應付各級組織的教學工作檢查,還可以獲得領導的好評,學校不必再擔心教師的備課出問題,教師不用再為重復寫教案而憂心。表面看來很完美,結果卻導致少數教師產生依賴心理,不認真鑽研教材,只把相關的教案復制、粘貼一下,不管教案是否符合自己教學,生搬硬套地全部搬來使用,教案、課堂模式變成「雙胞胎」,教師書寫教案獨特的個性被扼殺了。
(二)個別教師集體備課的興致不高
個別教師認為參加集體備課是一種負擔,他們會湊到一起,干一些改作業、看閑書、聊小天的事情,不願與別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彼此之間缺乏坦誠和真心,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多年來總結的教學經驗和反思,拿出來給大家分享,分享的人也不領情,感覺有點吃虧,造成這些人的心理不平衡,從而就把集體備課變成一種負擔。
(三)集體備課易流於形式
雖然定時定點,人也到位了,但個別教師談不出有價值的觀點,只是循規蹈矩,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雖然有集體備課活動的記錄,但無實質性內容,只是知識點的羅列,提綱挈領,過於粗略。雖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夠深入,質量不高。盡管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研討比較充分,但有些教師課上仍然用自己固有的一套方法。
發現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集體備課作為一種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科研活動,它是教師密切合作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教學信息和靈感的巨大源泉。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它將倍受關注。只有揚長避短,集學科成員智慧解決課堂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
⑶ 聽說庄河高中歷史備課組長蘇位秦教得好,人也好,傳聞真實嗎
蘇位秦是誰?很有名氣么?庄河高中在哪裡啊?
⑷ 如何教好高中的歷史課
如何上好歷史課
時間,對某些人來說,是毒葯,使人衰老的毒葯。而對於教師這個職業來說,時間是仙丹,它能使一個懵懂的新丁成長為一個經驗豐富、成績卓著的教育者。
三年的時間不算很短了,它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道路。我原本並不喜歡當老師,因為我信奉「君子獨善其身」。自己都不能管好,談何教育別人呢。然而,和那些活潑可愛的學生相處了三年,不知不覺想法也變了。我也不討厭這個工作了。甚至喜歡上這個工作了。每當有學生見到我,叫我一聲「老師」時,我覺得自己的勞動特值得。
初中歷史教學自有它的特點,既要有教育性,又要有趣味性。我曾經完全按照教案上的要求授課,上下來,學生聽的很累,我也上的很累。下課後,學生都說,老師,上課多講講課外的知識吧,書上的內容我們看的懂得。我想想也是啊。所以後來,除了必要的內容我強調一下,其餘的我都按照課文內容做適當補充,學生也聽的津津有味。
其實要上好歷史課很不容易,有些老師曾經得意洋洋的對我說,我也教過歷史的。我聽的出來,言外之意,你這個歷史學學士沒什麼了不起,歷史嘛,人人都能教啊!但是教過歷史不等於你懂歷史啊。正如你能作一個很好的語文老師、數學老師,但你永遠作不了一個很好的歷史老師。所謂「術業有專攻」也。我承認,在歷史教學方面,我還太嫩,尚不足以稱大家。不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十年過後,我們再看看吧。
現在,歷史學科的地位還不高,中學階段只是要求會考及格。但將來的發展趨勢是,歷史、地理等學科會綜合成一門大學科,譬如西方的社會學。這就急需我們的老師提高自身的知識修養,培養開放的思維,學會從多角度看問題。
歷史中有很多有趣的人或事,也有很多難解的迷。而歷史教學不能只迎合學生的趣味性,教育性也是要的。所以如何把兩者結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在實踐中去解決。
那麼,在新課改的條件下,老師該如何老師該如何去上好歷史課呢?我認為基本做法如下: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學校教育要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作為老師,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系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獃子」了。
2、更新備課方式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歷史老師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路資源,因為網路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其實可以參考一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路,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這樣不但提高了備課效率,也提高了備課質量。(四)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同一級組組成一個備課組,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該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導入效果較好,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通過集體備課,得出本節課的施教框架,然後教師再根據個人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二次備課。這樣,備出來的一節課,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
3、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填鴨式」的課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當今的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和在課堂教學中假設活動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兩種較好的方法。
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教師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集圖像和聲音於一體,模擬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由感而發,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和分析歷史,從而記住歷史。這就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②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活動情境常用的課堂活動形式,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小組搜集資料競賽、課堂表演及其它課堂活動形式。有時,還可以把幾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使用,那樣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一的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內容:一場對是採用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朝議的模擬表演。通過活動,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並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更新教學評價機制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正在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我們更加註重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標准上,不僅僅局限於學生學業成績,更多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評價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評價,又注重質的評價。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評價,使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從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⑸ 用我所有財富值跪求襄安中學高三歷史備課組的一輪復習學案。我只有必修一的,沒有必修二三和選修的。
親,你可不可以把襄安中學必修一的學案共享給我或者賣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