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級下冊.它屬於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文章.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朴實,思想含蓄深邃.文中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教學中一方面要整合前兩篇課文有關生命真諦的內容,繼續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另一方面要根據單元教學的目標,指導學生發現並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培養理解語言的能力.引導學生搜集資料、積累語言,不斷增強語感.學情分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即將進入青少年時期,漸漸地會開始思索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應該怎樣塑造自己,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的問題.因此,有關生命的話題,學生是渴望了解的,進行生命的思考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需要.但是他們年齡較小,大多數對生命的認識,地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現象和空泛的生命道理這一層面,對生命的意義缺乏深刻的理解.具體到對《生命生命》一文的閱讀來看,四、五自然段中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文中從動物到植物再到人三個生命個體所展現的生命精神內涵,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在體會時會因對作者的不了解,對生命話題的認識較粗淺而產生學習困難.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鼓動、躍動、慾望、沖破、堅硬、不屈、茁壯、沉穩、震撼、糟蹋、短暫、有限、珍惜、聽診器」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2、過程與方法(1)以讀為手段,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情感.(2)聯繫上下文和抓住文章的關鍵詞語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意思.(3)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及閱讀實踐理解課文內容,說說對生命的感悟.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與感悟;(2)讓學生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教學重難點1、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對生命的熱愛之情、贊嘆之情、珍惜之情.2、引導學生領悟三個事例中蘊含的意思.教學准備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搜集有關生命的名言警句.教學時數: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談話揭題,引發對生命的思考1、師:學習了《觸摸春天》,我們已經知道:安靜雖然是一位盲童,可她的生命仍然煥發出勃勃生機;閱讀了《永生的眼睛》,我們懂得了:珍愛生命,關注他人,人生會更有意義.關於生命,我們還有太多的話題.2、板書;生命生命齊讀課題.想一想:這個課題有什麼特別之處嗎?3、生談論交流用兩個「生命」作題目的表達效果.4、師總結:題目運用反復的手法,強調了生命的可貴,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珍惜與熱愛.請同學們自由讀文,讀准字音,注意其中的生字新詞、文章的標點符號、長句難句,把它們讀正確、讀通順.看看本文共寫了幾個事例,能用小標題概括一下每個事例的內容嗎?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檢查學生朗讀情況.評議朗讀情況.重點讀好以下詞語:(隨機學習生字詞語)慾望不屈震撼茁壯糟蹋聽診器有限騷擾指導讀好下列句子:a.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b.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飛蛾那種求生的慾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c.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d.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2、師范讀課文,生邊聽邊體會文章的情感.3、生默讀課文,思考:生命是什麼?本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到了生命的存在?共寫了幾個事例?試著用小標題概括一下每個事例的內容.4、反饋交流讀後所得.師生梳理總結課文的三個事例,並隨機板書:⑴飛蛾求生慾望強烈.⑵瓜苗破土不屈抗爭.⑶心臟跳動令我震撼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情感1、齊讀課文.2、選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3、幻燈片出示填空內容,初步理解生命的意義.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小飛蛾;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香瓜苗;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我們心臟;四、小結本課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小飛蛾求生的慾望;生命就是香瓜苗不屈的抗爭、茁壯地生長;生命就是我們心臟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地跳動;生命是一首詩;生命是一支歌.我們贊美它,更要珍愛它.師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
『貳』 <<宇宙生命之謎>>備課教案,急!!!
10*宇宙生命之謎
一、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介紹了科學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艱難歷程,說明到目前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謎。
課文從古代神話講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這個問題;接著概括地說明,從理論上猜測,地球絕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體,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顆有生命的星球;然後具體地介紹了科學家探索的歷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須具備的條件;再根據這些條件對太陽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陽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後利用宇宙飛船對火星作近距離的觀測,又讓宇宙飛船在火星登陸,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測試);最後說明,人們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學家仍然相信那裡存在著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謎。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通過閱讀理解,學習科學家追求真知、不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領悟作者採用分析、比較、排除的方法說明問題的表達方法。
科學家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探索火星的情況及其成果,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學生對有關生命科學的理論、術語的理解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
1.認識「酶、碳、冥、磁」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圍繞「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這一問題講了些什麼,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要了解銀河系、太陽系、火星、生命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可製作有銀河系、太陽系、火星圖片的教學課件。學生可閱讀《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了解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為理解課文內容作準備。
2.這是一篇介紹科學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學,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收獲,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進行梳理歸納,確定重點討論的問題。
(1)天體上可能存在生命的條件。這個方面的內容寫得比較詳細,學生閱讀理解後,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是學習其他內容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2)科學家探索火星上有無生命的情況及其結論。這是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教學時,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弄清科學家對火星探索的歷程,然後再理解科學家經過觀測分析得出的結論:「在火星上生命難以生存」「在飛船著陸的地區,火星表面沒有生命存在」。組織學生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搞清楚,科學家一開始認為火星上有生命存在,是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作出的推測;後來得出的結論,是根據宇宙飛船探測到的事實作出的科學判斷,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3)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這個問題課文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教師要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充分討論,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知的興趣。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思考:一是科學家的探測只證明火星表面沒有生命存在,而未探測出火星岩層中有無生命存在,科學家的疑問「生命物質是否會存在於火星的岩層之中呢?」明確告訴了我們這一點;二是科學家通過對落到地球上的一些隕石的分析,發現太空有有機分子存在,所以,科學家仍然相信「在太空中存在著生命」。因此,文章最後說「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謎」。
3.課後可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可布置學生搜集古今中外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文章、圖片,以「宇宙的奧秘」為主題舉辦一次文章、圖片展覽,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4.對課文中出現的科學術語,如對學生理解課文沒有太大影響,教學時可不涉及;如對讀懂課文有較大影響,或學生要求解釋的,教師可做通俗的解說。
四、參考資料
銀河系銀河系包含幾千億顆星體,我們的太陽就是其中之一。銀河系裡大多數恆星集中在一個扁盤狀的空間范圍內,好像一個鐵餅。扁盤密集部分的直徑約為八萬光年。太陽距離銀河中心約三萬光年。銀河系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銀盤、銀核和銀暈。
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主要包括太陽和圍繞著太陽旋轉的九大行星,60多顆圍繞著不同行星運轉的衛星,數以萬計的小行星、彗星、流星體,以及行星際氣體和塵埃物質。
火星火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它的體積在太陽系中居第七位。由於火星上的岩石、砂土和天空是紅色或粉紅色的,因此這顆行星又常被稱作「紅色的星球」。
蛋白質是一切生物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雞蛋中的蛋白,是蛋白質的一種。牛肉、豬血、黃瓜、大豆、麵粉中,都含有不同數量的蛋白質。在人體中,內臟、肌肉、血液、皮膚、骨骼、毛發中均含有蛋白質。
酶酶是生物體的細胞產生的有機膠狀物質,由蛋白質組成。作用是加速有機體內進行的化學變化,如促進體內的氧化作用、消化作用等。
二氧化碳無色無臭的氣體,空氣中含量約為0
『叄』 生命花開的讀後感,400字至500字左右
誇美紐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瑕、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當我真正地接觸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後,便感覺眼前豁然開朗。通讀郭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學習其理念之精髓,同時反思自己過去十幾年的教學生活,則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以「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的學習,向「不教而教」邁進,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教師從「苦教」,學生從「苦學」狀態下解放了出來,因此生本教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郭思樂教授說:「身為教師,我們用語言來影響學生,用環境來助育學生,用活動來培養學生,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發、做牙那樣隨意對其進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由此可見對師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學層面上的傳道、解惑,而是要對學生作更具深遠意義的創新意識的挖掘。
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它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纖夫,只做牧者」為我們教師指明了方向。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其關鍵是從內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學生的天性是活動的、創造的,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如,人在成功時獲得的快樂;在自我實現是得到的高峰體驗;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充實感。都說明學生無時不刻地在運用自己的思維跟物跟人打交道。學生的這種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導,正確地對待與呵護,才能長久地保持。
讀了此書,我們就應該實現以下轉變:
轉變教師教的方式: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
轉變學生學的方式:先做後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把教學活動轉化為學生最喜愛的活動,並遵從人的由整體到局部,先感受後認識的規律進行教學。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關於前置性學習的研究。
前置性學習要求突出體現先做後學、先學後教,為以學定教做准備,依靠學生,讓生命的精彩在學生自主學習中發揮出來。
二、在備課上做加減法。
傳統的備課是在做「加法」,我的備課是在做「減法」。我在備課時首先想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想得最多的問題就是:什麼內容是非講不可的?什麼內容可以不講的? 真正地實現以學定教。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
學生在小組合作和全班展示交流時,充分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傾聽、思索、質疑、辯論、講解、感悟,享受到探索和收獲的幸福與快樂。
四、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
努力達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堂效果。具體做到,教案設計落實生本,為好學而創新教學設計,變教案為學案;精心設計前置性作業,以層次性引發挑戰性,變苦學為樂學;積極探索小組合作學習,創新運行機制,變獨學為群學;大膽進行教學方式改革,以探究促生成,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
最後把這兩句話與大家共勉:
成功者總是在尋找方法,失敗者總是在尋找理由。
學習著生本,思考著生本,實踐著生本,享受著生本。
『肆』 急求小學四年級《生活。生命與安全》的備課
嘿嘿 自己備課不是更好
『伍』 關於<安塞腰鼓>的備課參考
●關 於 練 習
一、反復朗讀全文。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文章的韻律和節奏。
二、說說你對「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這段話的理解。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生命和力量的表現。
參見「課文說明」。
三、本文大量運用排比,包括句子內部、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試舉例加以說明,並說說排比對表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本題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參見「課文說明」。
四、品味並說明下列語句的意義。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1.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也許很多人認為,黃土地的農民已經被歲月的風霜、土地的貧瘠折磨得喪失了生氣。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江南的流水已經消散了生命的「元氣」,已經沒有承載這樣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3.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地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
人們已經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動所沸騰,當腰鼓「戛然而止」時,人們已經不習慣這樣寂靜、冷清的世界了。
4.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當鼓聲停止後,人們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熾熱後的沉寂,這時以「雞啼」反襯寂靜(也可認為這是實寫)。
●教 學 建 議
一、指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要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洩這一中心點,讓學生深入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二、要圍繞生命的勃發來理解作者對黃土高原和江南的議論,不要作無謂的爭執。
三、可以結合第一單元的《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內容,作對比閱讀。
●有 關 資 料
一、作者簡介
劉成章,1937年生,陝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畢業於陝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任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已出版六種散文集,其中《羊想雲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二、《我讀劉成章》
和成章從未謀面,只有不多的書信往來。作品倒是讀過一些。他是很「大器」的。其筆下的「散文」本身確有大氣象、大境界——像是蒼蒼茫茫的黃土高原;像是旋風、驟雨般的安塞腰鼓!這里,我來略「讀」其人其文。
劉成章「出道」很早:還在上高一時,他的一束新詩(共九首)就被選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詩選」之中——就這樣,他戴著「詩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壇。以後他又由「詩人」變為「詞人」,迷上了歌詞寫作;再後來他成了專業劇作者。他轉向寫「散文」乃是「新時期」以後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時他已滿45歲),正所謂「人到中年」了,他卻開始「中年變法」:從此「專寫散文」了!他這種自「詩」起步,而「歌詞」,而「戲劇」,最後落腳於「散文」的創作軌跡,鑄就和成全了他。他後來曾說:一個人的「突出才華」到底在哪兒?常常連自己都認識不清。沒法子,只好多「嘗試」幾種藝術形式(嘗試的過程就是認識和發現的過程),才能最後摸清自己藝術「細胞」之所在。他在「嘗試」了上述多種藝術形式之後說:「看來,我更適宜於搞散文創作」;「不過,我從前寫詩、寫歌詞、寫劇本的功夫,也沒有白費,它們在散文中全都派上了用場。」這話是真的。他後寫的「散文」的確是從他原先的詩、詞、戲的精神沃野上茂騰騰地「再生」起來的——不是外在表象的「照搬」,而是內在神髓的「化用」。它給他所寫的「散文」帶來了一股生機和新意!
他寫得最多、最好的一類散文是所謂「風情——神韻散文」。最早發表的《轉九曲》,雖鼓舞、激勵過他,使其跨出了「中年變法」的關鍵一步;但回頭去看它不無遺憾:這不僅指其中一些「人物」(如葉葉、大背頭、巧媳婦等)有「編織」痕跡,似有意為之;而且篇末點睛處還讓人讀出了「楊朔味兒」,落入窠臼,說明它在藝術上還未能全然自立。照我自忖:他在1985年(被文藝界稱為「觀念年」)大開悟性,藝術感覺陡然開竅,《老黃風記》《高跟鞋,響過綏德街頭》等已頗見精彩。你瞧《老黃風記》,寫得多棒!它還在山那邊呢(少說也有十來里吧),還沒刮過來,可它的「威勢」卻已讓人感到了。它一來,你再瞅吧:「大片大片的莊稼,倒伏於地。飛鳥撞死在山岩上。雞飛狗跳牆。」天呢?成噸成噸的土和沙,揚得四處都是。天空登時晦暗起來,太陽「變得就像泡在渾黃河水裡的一隻破盆兒」。人呢?「像被一隻巨手搡著,站不住,走不穩,身不由己,五臟六腑都被搖亂,像雞蛋亂了黃兒。」陝北刮的這「老黃風」——又叫「黑小子風」「兒馬風」「叫驢風」——這特有的「雄性之風」,真讓「章娃」這支筆給寫「絕」了!寫「風」當然也是為了寫「人」,寫人的「精神」。當老黃風肆虐橫行、狂奔亂跑、不可一世時,你再看那些漢子、婆姨們,他們卻是那麼鎮定自若、處變不驚、談笑風生!這才是內外相符、表裡相映的真正的「陝北魂魄」!看罷此文當知:陝北這方寶地,其「自然環境」是雄渾剛健、野性大氣的;其「人文精神」更是樂觀幽默、豪氣勃發的。此文的結尾:「它不像漚爛了的紅袖章么?」真可謂「神來之筆」矣!《高跟鞋,響過綏德街頭》,寫最古老的陝北小城,在而今卻現出最現代的一道靚麗風景。寫「地域風情」而能點染出「時代特色」,此文可謂著例。這之後,1986年的《安塞腰鼓》使他此類散文又躍上一個新高度。《安塞腰鼓》的氣魄是震撼人的。如果說賈平凹的《秦腔》是他從「秦腔」里發現並寫出了秦人的精神「表徵」的話,那麼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從「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聲中發現並攫出了陝北人的元氣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陝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頌歌,是一首黃土高原沉實、厚重內蘊的詩性禮贊。這之後,他在1988年所寫的《山峁》一文把這種詩性筆墨又推進一步——它簡直就是一首意韻優美的散文詩。《山峁》在頌贊陝北地貌、風情的同時,把山川和人物,傳說和現實有機地統一並結合了起來。讀罷《山峁》掩卷而思,恍然有悟:原來山峁的高大奇偉,恰在於它是一顆質朴而高貴的靈魂所幻化!1994年他又寫出了堪稱此類散文壓卷之作的《扛椽樹》,使這種「風情——神韻散文」在當代散文史上領異標新、大放光芒。這篇作品的氣魄之大、境界之高,依我的陋見確系前無古人!「扛椽樹」,實為一種陝北柳。但柳而不媚,蓬勃向上,每根枝條皆可做椽,每棵樹可砍六七十根,「生了砍,砍了生,往復無窮。」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獻累加起來,每棵樹都是一片森林!顯然,這是瘠薄土地上的悲壯的奉獻!劉成章發現了「扛椽樹」,同時也就發現了自己。他寫這柳孤寂地等待了千萬年,「太平洋水深萬丈,不及此柳等我情!」及至相見,作者以大潑墨、大寫意的筆法,自由揮灑,淋漓酣暢,盡情盡興。《扛椽樹》的精神解放度、心靈自由度、文筆灑脫度都是一流的。
「陝北生來陝北長,因為你魂牽這地方」——就「寫陝北」來說,怕誰也寫不過劉成章了。他寫陝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詩意的土,有靈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攏。這就攫住了陝北的「魂」,也顯出了他散文的「精氣神兒」!不僅《老黃風記》《安塞腰鼓》《山峁》和《扛椽樹》等是真正的「藝術散文」,令人讀之難忘;即或像《米脂賦》《陝北剪紙》《望秦俑》和《黃土寫意》等隨心走筆的短章散作,在藝術上亦可權備一格。我想,只此陝北「風情——神韻散文」的大獲成功,「章娃」即可無悔無怨矣!
更何況他還寫有一些袒露自我的抒情散文。不過,這類作品數量並不算多,影響也不如上述那類作品大。其中《老虎鞋》寫得最早,是寫自己剛剛出生在過「滿月」時第一次穿上「老虎鞋」的故事。敘述「主體」當時是那樣地小,故事純系後來「聽說」且在「轉述」時費盡心力,但讀起來仍感到虛而不實;「同媽媽」(劉志丹的夫人同桂榮)的特意突出,對「我」的主體地位也是一種削弱。比較起來繼後的《壓轎》就好得多了:它寫的是「我」六七歲時的一段舊事——因跟著改嫁的母親到了新家而失去了作為男孩「壓轎」的權利。在情緒遭壓抑、心靈受傷害的痛苦關口,一個比「我」大十歲名叫秦娟的姑娘許下願來:她結婚時保證請「我」去壓轎。其後果然如約,救治了「我」的一樁心病。《壓轎》在「文體」上無可挑剔——還可以包括《老虎鞋》《我們像珠珠蛋蛋的時候》等,它們都帶有某種「自傳性」和「兒童性」(適宜兒童、少年閱讀),我看這些記寫「童年舊事」的篇什不妨以「自傳散文」視之。再拓寬一點說,我覺得《三隻雛鳥》似亦可算在裡面:它寫他的三個孩子,是「俯視」,骨肉親情,盡在其中。再拓寬點說,《在古老的土地上》似亦可包容在內。它是寫「我」和「母親」生死相依、密不可分的關系的,用「仰視」,實乃一篇動情的「母親頌」!上述這些散文,再算上《草色吶喊連綿的鮮碧》《我似雲霧山峰》《火葫蘆》《洗衣的感覺》《域外親情》等,在表現深層而真實的「自我」方面——從藝術上看,實在是並不那麼「到位」的。他倒是有一些很深刻的認識,如他曾說:(寫散文應)「勿忘我」;「哪章得『我』哪章新」!從寫出獨屬於「我」的東西(比如那些陝北「風情——神韻散文」)這一點說,他是做到了;從強化「自我」意識、表現「主體」深層人性這一點說,他卻又做得並不很夠。這有些奇怪。這是為什麼呢?我想怕有兩點:一是其思想深處恐存有「大我」和「小我」的矛盾(像他這樣受「十七年」教育出來的人大多如此),其往往對「小我」取迴避、淡化態度;二是他自己的身世、經歷及其心理都較復雜,有一些還頗為「難說」。其實,這都不是問題。如能以「說真話」「寫真象」的勇氣捅開那層窗戶紙的話,他那獨特的「自我」心靈反而更能深刻地映照這時代的現實生活,它反倒可能是卓爾不群的。天賜良機,莫失莫棄!
他當然也還有一些別的散文,有的還很精彩,如《記小貓》《野物啟示》《壺口瀑布》《去看好婆姨》等,這里就無須多說了。
(劉錫慶,摘自1999年10月5日《文藝報》第116期)
三、《安塞腰鼓》賞析
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並非只是單純地在作為人類生命力量的一個載體、一種象徵;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這樣,作者自然要傾注下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一歌二頌難以盡致,則有三歌之、三頌之。
在作者筆下,幾乎分不出哪是形式與內容,哪又是客體與主體,兩者真正地獲得了無間的統一。
不取拖沓累贅、沉悶疲軟的長型句式,而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
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
自始至終採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並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
——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
安塞腰鼓,是屬於黃土高原的。惟有生存於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也才能憑借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作者是陝西人,從其描寫中,可以看到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
這一篇,與喬良的《高原,我的中國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喬良的作品,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徵的總體性的把握,那麼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則是把它對象化和具體化。讀者能把兩篇作品一並閱讀,相互比照,必將更深切地體察到我們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現。
(金梅,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四、《安塞腰鼓》賞析
樂器往往是用來製造氣勢、渲染氣氛、表達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類,更因構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樂、弦樂、打擊樂等不同叫法,演奏出來的效果當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絕活兒」,它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正與當地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另外一點也頗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沒有一種樂器能夠像它這樣要求人和樂器的結合必須達到這樣的高度。人的表演和樂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這一特點,把對人和鼓的描寫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盤托出。
一開始,人是靜的,靜得像一株株朴實的高粱。風吹葉動正襯托出他們的靜。鼓也一樣,「獃獃地」,「似乎從來也不曾響過」。這黃土高原上百十個以高粱為背景的鼓者是註定了要有一場不同凡響的表演的!
忽然之間就爆發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來營造這「壯闊」「豪放」「火烈」的陣勢:「驟雨」「旋風」「亂蛙」「火花」「斗虎」。腰鼓改變了人們的感覺,引發了人們的聯想,而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掙脫了」——「束縛」,「沖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製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復」不是「重復」,不是相同詞、句、段的兩次以上的簡單出現。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
「好一個安塞腰鼓」為全篇確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澤、氛圍和主要的精神走向,無論上、下文怎樣搖曳、生發、詞采飛揚,都不會走得太遠,這是作文常規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這樣」而不是「那樣」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內涵」也在這里:「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這兩個緊密相連的段落是流動於所有動作、情景、章句里的不變的靈魂,以後的每一次感嘆和議論都不曾離開它。
請注意以下幾個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激情……」一段里,「陣痛的發生和排解……」一句表達的是對改革開放以後,祖國走進新時代的振奮和自豪之情;「除了黃土高原,哪裡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啊!」可以理解為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創輝煌的堅實前提和基礎;四個「愈捶愈烈」領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現起到了深化主題、熱化感情、增強力度的作用。
開頭是靜悄悄的,結尾也靜成了「另一個星球」,這種猛然爆發和戛然而止的安排顯然別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體部分因為首尾的安靜變得更加火紅、熱鬧、氣勢沖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僅僅感受一下也行,這節奏、氣勢、色彩,這生命力旺盛的後生,這純粹的閱讀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