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重視並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學科性質所擔負的責任,更是歷史所賦予的神聖職責。中華傳統文化千姿百態,包羅萬象,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文、詩、詞、曲、賦的內容本身可謂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時刻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們讀古文,吟古詩,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讓他們走進迷人的童話、綺麗的詩歌、精彩的小說之中去體會美麗的生活情趣。學生們在閱讀學習成語故事中積累語言、在學習神話故事中感受神奇、在瀏覽學習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讓學生們閱讀神奇的科學、綿延的歷史、豐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們感受到歷史的變遷與文明的傳播,不禁由衷的贊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讓學生們在語文課上一邊學習知識,一邊感受傳統文化帶給他們的神奇和美妙。作為教師的我們,教給學生一些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基本知識,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有莫大的幫助。
一.教學漢字之形,感悟漢字之美
漢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它是漢文化的產物。如何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漢字有形聲、假借、會意等之分,對於出入學的學生,我們當然不可與他們講這些,那麼做學生會覺得無聊,甚至對漢字產生厭煩,所以,我們不妨在學生學習漢字之時,給他們講講關於漢字的小故事。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豬」,但是涵義不同 ,「豬」在今天代表又臟又笨,但古人在造「家」這個字時,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卻是一隻「豬」。為什麼呢?中國人從古代就喜歡豬,也喜歡養豬、吃豬肉,其實在古人心目中的豬,是聰明又勇敢的。
又如:漢語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恭……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觀念的反映,先人認為心這個器官是專管思考的,心是思維的器官。再如,低年級的看圖識字教學,圖與字自然有些許相似之處,所以在學習時要先出示圖,再與字進行比較,這樣便於學生識記字形。通過此,學生不但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還會對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從而樂於學習。
二.教學古詩之意,體味詩人之情
古詩作為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其不單是詩人的才華展示,借物抒懷,其中也包含了詩人的偉大抱負與志向。陸游是南宋偉大愛國詩人,他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其中表現抗金報國的作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他的多首詩歌被選入教材,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兩首詩均充滿愛國豪情,大氣磅礴,風格悲壯。詩中一方面是他渴望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他壯志難酬、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通過對古詩意思的教學,我們可事先讓學生查閱有關於陸游的得一些資料,對詩人有初步的了解。當然,在沒講古詩之前,學生對它的認識可能僅是手中的資料文字,並不能從內心深處體味,但當我們教學完古詩,再次回頭來重讀關於陸游的資料時,學生便由了更深的體悟。此時,我們不妨再向學生介紹一些風格類似的其它詩歌供學生選擇閱讀。這樣一來,學生對於古詩文的學習除了它讀起來朗朗上口之外,便也會在對內容和詩人情感的體會上下些功夫。
三.誦讀經典韻文,完善人格品行
眾所周知,《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遺產。雖篇幅短小,但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它易於誦讀,膾炙人口。據說已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三字經》中不止有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它更是涵蓋了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常識。
學校組織全體學生誦讀《三字經》,起初只是覺得它易於上口,未曾多加關注,可是時間久了,發現學生的知識積累逐漸豐厚了起來。究其原因,就在於《三字經》的誦讀。也因此,誦讀《三字經》便成為了一項很好的素質教育作業,與其他作業不同,並不是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組織學生利用晨會、班會等時間來說說在誦讀《三字經》中收獲了什麼。如「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母為了孟子的發展而三則其鄰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而「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便又告訴我們環境固然重要,但一個人自身的努力是更重要的。通過《三字經》的誦讀,學生們不僅吸收了諸多知識,還懂得許多為人的道理。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還不只這些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方法來教會學生感知感悟,從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有著無比深厚的底蘊,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去開采、去發展,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我們的各項教學中。
㈡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德育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
㈢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蘊,是塑造中華魂的優秀素材,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國社會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於外來文化,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許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因此,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且必須肩負的歷史重任。那麼,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呢?
一、 要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歷史上曾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經典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社會發展的基石、國家強盛的頂樑柱。
二、通過語文課,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通過各種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誦讀經典活動,把每一個學生吸引進來,讓他們真心悅納書籍,與書籍成為好朋友,享受讀書之樂。
三、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及時發現機會,適時給學生傳授傳統文化知識。抓住語文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
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學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識淡薄、奉獻精神不強等不良傾向。在「潤物細無聲」中外化為良好道德、豐富學識和文明行為,使他們「博於學問,明於睿思,篤於務實,志於成人」。
五、充分利用網路的信息資源,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上的文化網站和詩歌專門網站獲取信息。實現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學生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成就感。
六、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學校可舉辦傳統文化知識講座;開展書畫比賽、詩歌誦讀比賽、傳統美德故事演講等活動,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鍛煉與提高學生的遣詞造句、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升華為做人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利用傳統節日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和喜愛自己民族悠久的傳統;另一方面,在活動中又鍛煉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並將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發揚。可在語文老師指導下,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結合踏青、郊遊等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熏陶。
七、通過主題班會,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通過主題班會,使學生懂得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本土民族精神、道德風尚、品德特性的沃土,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通過主題班會,使學生懂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機械的復古,而是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進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創新和發展。民族文化內容豐富,無論是文學、舞蹈、藝術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是緊密結合的。通過主題班會,能夠培育學生的正義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並逐步凝結鞏固起了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氣節。
總之,對於弘揚這些優良的中國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承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尤其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居於主導地位,所以,就應該不斷學習、豐富提高自己,來完成這一不可推卸的歷史重任。
㈣ 如何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道德修養
道德文化是指以文化為基本形式所體現的善與惡、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的道德活動和道德現象,具有道德規范和影響意義,其核心是道德價值和道德精神。
隨著市場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當前社會出現了無法迴避的道德文化困境:道德評價失范,價值取向紊亂,道德教育扭曲,控制機制弱化。非道德現象泛濫:誠信缺失、以職圖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貪污受賄、生活腐化、為富不仁、假冒偽劣、坑蒙拐騙、欺行霸市、吸毒賭博、賣淫嫖娼……盡管這些現象發生在一些地區的部分人群中,但是影響極壞,已經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而初中語文教學則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利用語文教學這個平台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是學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標和任務。
一、 通過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文化教育。閱讀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重要的途徑,也是道德文化教育的一塊陣地。語文課文的字里行間都滲透了道德文化的內涵,學生沉浸其中必受到深深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其熏陶。像周敦頤的《愛蓮說》、朱自清的《背影》都充滿著高尚的道德文化的因素。初中教材中類似的篇目很多,閱讀教學完全可以成為學生道德文化教育的一種手段。
二、 通過寫作教學,讓學生在反思中提高道德文化水平。寫作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對生活反思的過程,也是道德和靈魂得到凈化的過程。學生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寫作教學方案指導下,不僅要對寫作素材用道德文化這個標准進行評判,還要根據自己的道德文化標准對材料進行取捨整合,並以自己的道德訴求對原材料進行想像、聯想和拓展,在此基礎上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我們在設計寫作教學方案時,有意識地把道德文化的培養作為指導思想,則可以自然地把學生帶到高尚的道德文化的境界中去。例如,指導學生寫作《一個……的人》時,可以引導學生從確定寫作對象、選材、構思、寫作過程中主動自覺地用一定的道德文化標准進行衡量、評價;而在《談道德滑坡》習作中則可以直接地由當前道德滑坡的現象入手,讓學生在對若干個不道德現象進行剖析的過程中,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道德文化素養。
三、 通過口語交際,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道德文化素養。口語交際是初中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道德體驗的有效途徑。學生在與社會成員的交流和溝通的一系列環節中,體現道德文化的內容。無論是口語交際話題的選擇、交際行為的體現、語言表達的效果、社交服裝的設計、交際表情的流露,還是交際目的的確定、氛圍的營造等,都需要有一定的道德文化作為基礎。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創造體現道德文化的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在這種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的口語交際過程中培養道德文化素養。像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七單元就安排了一個《說話尊重對方,增進理解》的口語交際教學內容,教材不僅闡述了為什麼要在說話時尊重對方,而且還提供了正反兩個口語交際的案例,以說明尊重對方的重要性,同時還提出了具體的訓練要求。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的實際,特別是學生身邊活生生的情境進行訓練,其道德文化素養的培養效果肯定是好的。
此外,還可以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對學生進行道德文化素養的培養。
雖然初中語文教學是一個理想的道德文化素養的培養平台,但是仍然需要一些其他條件的保障,像必須要有明確的培養學生道德文化素養的教學和訓練目標、採用有效的教學和訓練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在道德文化素養培養中的積極性等,只有如此,才能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文化素養。
㈤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在課改中,也隨之產生了一些令人憂慮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必將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甚至會危害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結合教學實際工作,本人將從四個方面淺析新課程實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的一些方法,以共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實踐 教學質量 語文素養 新時期以來新修大綱、新課標的出現引發教學思想的一次又一次變革,創新早已成為教學改革的熱點。既重視現代教學理論的學習,更重視吸取現代教學理念,使之融於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之中。進一步發展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但在課改中,也隨之產生了一些令人憂慮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必將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甚至會危害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本人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改革教學方法、扎實地抓好語文訓練 語文教改是一個以實用為基礎的開放體系。這個開放體系正好與封閉體系相反,在課堂教學中,要增加學生觀察和思考的機會,要增加學生動口、動手的機會,要盡量給學生提供顯示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我們的教改必須廣泛吸收外國的先進成果,多多研究教材與教學的適應情況,研究學生心態和思維方式,堅決反對對某種傳統教學思想加以絕對化、凝固化,堅決反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這樣才能使我們教改的范圍與內容越來越廣,呈現出真正的繁榮局面。 語文教學改革決不是脫離語言文字,離開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規律去搞花架子,搞些形式主義,而是要在扎扎實實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所以,我們要改革語文教學,要簡簡單單為學生,扎扎實實抓教學。教學目標要找准,教學方法要簡便、實用。語文教學要反璞歸真,要在朴實的教風上下工夫。要把語文基本功落到實處。即落到聽、說、讀、寫的基本功上,特別是讀寫的基本功。語文水平主要看讀寫能力,尤其是寫的能力。 語文課程改革一定要求實,解決好教什麽、學什麽的問題。就是說語文教學要給學生打好基礎。一方面練就扎實的基本功,一方面打好精神底子。語文課程、語文教學既教語文,又教做人;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教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由愛學到學好到會學。這里,一是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二是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能力。語文學習方法主要指:識字、寫字的基本方法,朗讀、默讀、誦讀的基本技能,精讀、略讀、瀏覽的一般方法,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的方法,簡單的記敘、說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 即善於識字,善於習作;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無論是課程改革還是教學改革,都要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既不能否定傳統,又不能固守傳統,所以在改革中就要求新。 求新,首先是理念新。核心是先進的教育觀、學生觀。語文課程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重點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其次是課程內容的更新。有時代感,體現人類進步、科學發展、體現現代意識,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他們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我們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要處理好使用教科書和利用相關資源的關系,後者不應是對教科書的干擾,而應是完善、補充拓展。第三是教學方式新。學習方式的轉變有賴於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方式的轉變有賴於對學生的尊重、信任與賞識。每個學生不缺少優點,缺少的是對優點的發現。教師要善於激活每個學生內在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前提。是學生充分投入自主學習和各項語文實踐的基礎。 1、課堂教學中要強化導學功能,這是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關鍵的、也是最見教師功力的,是怎樣從學生質疑的眾多問題中提煉出重點問題(包括理解內容的、體會感情的揣摩寫法的),並且自自然然地把它們納入到教學思路中,逐一得到圓滿的解決。既不能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束之高閣,仍然按課前設計走教案牽著學生走,也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學生提出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迷失了教學目標。還不能學生的提問、教師的設計兩張皮一會兒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一會兒又想起了教案,照著教案去教,使教學顯得雜亂無章(師生一起鑽進暗胡同)。教師要在應勢利導上鍛煉自己,提升自己,要關注學生課堂上的學習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靈活變通。 2、教師要認真備好教學的課前設計,預設好課中設計、課後及時反思。只有這樣,課堂上才能隨時調節教學內容,及時調節教學方式。正確使用教學媒體,變靜為動。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一要學習政治理論,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身正為范;二要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學一點語文教育史。有了一定的理論根基,心裡就會有底,不會人雲亦雲:實踐就會有準,不走彎路。三要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專業素質。多讀書、多實踐、多反思、多總結。學高為師,自己知識底子厚了,視野開闊了,經驗豐富了,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和實踐的水平必然大幅度地提升,把自己鍛煉成名師。 二、認真鑽研教材確定好語文訓練的目標 (一)、教學內容要精。 依據年段的課程目標。教材的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綜合訓練等,確定每課的教學內容。具體地說,教師先要作為一個讀者閱讀教材,鑽進去潛心會文本披文入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在對課文語言的切己體察的基礎上,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 我認為每教一篇課文必須認真鑽研兩個問題:一是訓練什麼,二是怎樣訓練。訓練什麼就要確定訓練內容。訓練內容概括地說有識字訓練、詞語訓練、句子訓練、閱讀訓練、作文訓練、聽說訓練,等等。這些訓練又可分解為多項具體的項目。各個項目又有不同深淺層次的要求。當然一篇課文的教學不可能也不應該面面俱到,應該有所側重。但也不可能只有一個訓練項目,應該有重點的訓練項目和一般訓練項目組成。教師要根據年段訓練重點,教材特點和學生基礎,確定訓練要求和內容。要求和內容要明確具體,恰當、合理。 語文教學的精髓應該是讓學生讀書悟道,教師只是做個引路人。因為只有充分發揮了學生自己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去提高讀寫能力,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標。結合語言訓練,按年段由低到高、由簡到繁,設計一個科學的訓練序列,體現出各年段訓練的重點,難點。設計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如精讀課文,一是抓朗讀。讀出語感,對語言的感覺。二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段和關鍵的詞句來理解的能力。三是能把握住課文的內容。四是能領悟基本表達的方法,即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看看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內容的。 (二)、教學內容要簡: 教學三要素:教材、教師、學生。學生學習存在著許多矛盾,對教材的認識理解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離不開學生的自學,離不開師生的對話。學生的自讀自悟,靜心思考是閱讀不可缺少的過程。學生自學要解決一個問題,不懂的問題,初步掌握的內容,找出感興趣的問題、不懂的問題。教學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但防止用集體討論、合作學習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有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貌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提高和發展。我國多少年語文實踐經驗證明,閱讀教學必須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突出語文的本體任務。反之,就會失去語文工具性的魂。 三、把握教材是改革的基礎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著名教育家呂淑湘說:學好語文是學好一切的根本。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則是語文教學的載體。要實現語文教學的改革,是離不開課本的,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無法引導學生去感受、領略、體驗祖國的語言美,詩意和情趣。從這個意義上講,正確地把握教材是改革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要在不同的課文中善於把握作者的語言特色和運用語言的特點,把握教材的系統性與整體性,深入鑽研教材中的語言現象,准確地把握語言運用的規律。 四、加強自身的專業文化知識和其他知識的培訓 鄧小平同志曾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 。因此,要搞好語文教學改革,我們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業務水平。事實正是這樣, 教師的職業是承先啟後的職業, 教師肩上擔子很重。 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具有本專業的系統知識,而且要具有通觀各學科之間聯系的橋梁。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從現代社會中獲取新信息,才能跟上時代節拍,在新課程改革中發揮戰斗作用。
㈥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不知這個是否對你有用
談中學語文教學中「五心」教育的滲透語文教學是一門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工具學科。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 語文學科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 意義。」古人雲:「文以載道」。這不僅說明了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有強烈的藝術性,它還是德育因素最豐 富的基礎工具學科。那麼,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如何運用這一工具去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汲取文中營 養,培養「四有」新人,就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尤其是目前在我市中小學生中轟轟烈烈地開展的「五心」 教育活動怎樣在語文課堂上充分體現出來,更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 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要以此為契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語文課堂的教學,完成「五心」教育的任 務。 一、選准最佳結合點,潛移默化 語文教材內容廣泛,較其它學科相比,進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些情文並茂的文字無不具有 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五心」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即是情感的滲透、語言的感染,是師生感情的交流。現行的中學語文教 材中古今中外的許多優秀作品無不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 、斗爭業績,字里行間洋溢著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實無華的生活態度、平凡而偉大的人生道路,這些都是我們 進行「五心」教育的極好教材。語文教學要緊緊把握住作品的時代脈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現實意義,有的放 矢地對學生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教育,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與作品產生共鳴,「五心」教育即會 收到良好的效果。 對學生進行思想素質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論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凡的話語、樸素的感 情、真實的事件中所體現出來的深刻的內涵,去進行入情入理的滲透。教學中要認真尋找最佳結合點和具有豐 富內涵的知識點,使之附著有物,「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在講解《馮婉貞》一文時,要緊緊抓住她的「情、 謀、志、智」四方面的特點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將齏粉乎」的「戚然」這 情;「莫如以吾所長攻敵所短」之謀;「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無不是中國人民近 代抗暴斗爭的光輝寫照,會強烈地感染著學生,使他們看到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喚起他們熱愛 祖國的感情。那美好的形象、美好的心靈,朴實的語言,果敢的行動將潛移默化為動力,成為鼓舞學生為中華 民族富強而奮發學習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優秀短篇小說《七根火柴》中的「無名戰士」在犧牲前「 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向正北方」的捨生忘死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他一心想著戰 友,一心想著部隊的舍己為人的精神不正是共產主義精神的寫照嗎?當同學們讀到:「那同志一隻手抖抖索索 地打開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裡面並排著一堆火柴,象一簇火焰在跳起。」無不更加庄嚴肅穆,更 加感動,這哪裡是火柴,這分明是一個紅軍戰士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的紅心啊!這愛心聚集在無名戰士在生命 最後時刻與死神搏鬥中,這愛心體現在無名戰士對戰友對部隊的深情厚意之中,這不是最誠摯的愛的奉獻嗎? 巴爾扎克說:「感情是一種熏陶的力量」,
㈦ 怎樣在初中語文教育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素質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等素質.學生學會做人為,求知、勞動、生活、健體、審美打下扎實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德育在其中處於首要地位.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要著重於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段話的精髓是語文課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語文課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語文教學既是知識的傳授,同時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勢下任何寓德育於語文學科教學之中,是每個語文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注重抓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用形象感染學生,激發其道德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道德感,必須以完整而鮮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形」誘情,使形象完整鮮明地展現出來,通過形象的感染作用來陶冶學生的感情.我根據不同的教材科目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敘述典型事例為主的,就以生動的講述為主.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一篇文情並茂、感人至深的通訊.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生動講述三個典型事例,突出志願軍的群體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在學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愛的人」的形象,激發學生熱愛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說理為主的議論文就以說理為主.如:《工作的大小》是一篇思想短評.通過本文教育學生,要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學習白求恩、雷風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另外,通過表情朗讀和生動的講述或描繪、背誦的教學手段,使形象完整鮮明的展現出來,既發揮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時有能夠達到提高朗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情理結合,使學生在動心動情中受到教育.
語文課的品德教育既要訴諸感情,也要訴諸理智,將以情動人和以理服人結合起來,使學生受到感染熏陶,潛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對語文課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於語文課具有豐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師的思想感情應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課文情境,對學生動之以情,使學生在動心動情學習課文.特級教師於漪認為:「教師要努力運用語文佳作中所飽含的真摯感情,扣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的感情上的共鳴.教師鑽研教材時必須沉進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體會作者的感情波瀾.教學時教師要緊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瀾,激發起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這種情應當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熱的,能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激發學生憎恨敵人,憎恨剝削,憎恨侵略.」這些經驗之談道出了語文課中的德育必須訴諸感情的真諦:教師必須動情,真正融及學生的感情深處,才能豐富學生的感情體驗,使他們在人類的高級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響.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所編教材課文的思想內容,積極貫徹德育教育思想,對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於教學之中,力求做到「潤物細無聲」例如:在教讀經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讓同學們依據該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從課堂情境設置內容分析,情感體驗,去感受那種深沉的文字間的相連相愛,這對於家庭成員間的親情培養,無疑起到了潛移默化、鞏固、發展、提高的作用,效果顯著.
語文課的德育不僅僅停留在感情激發上,還必須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在理性上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就要把情和理結合起來,既強化學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認識,幫助他們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語文課的德育,不僅要動之以情,還要曉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如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就可從課文的字詞句入手,喚起學生再造性想像,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現舊社會涼薄苦人兒的種種情景,對孔乙己的悲慘處境、悲劇命運產生同情;進一步則要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場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舉制度聯系起來,同冷漠的社會聯系起來,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達到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再如,我在執教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時,由於學生對該小說寫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無所知.於是,我將當時「普法戰爭」的社會背景在教學中作了特別介紹,讓學生認識到戰爭的動因、性質,這對小說主題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心理品德的養成,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國雖然是異國,同學們對其遭受的侵略,或許沒有感同身受.但是,為了喚起大家對遭欺壓、蹂躪異民族的同情,我將中國近代、現代史上的有關事實融入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落後將意味著挨打的道理,從而,將個人與國家利益聯系起來,熱愛祖國,肩負責任,去發奮學習,努力工作.
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於語文訓練,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後,必須落實到學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動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覺、自我意識,能認識自己,進行自我教育,使個性品質得到完善.也就是說,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獲得良好的思想品質,它以自我意識為條件,通過自我努力來實現.
中學語文課具有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條件.在文學課文里,描寫了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人們不同的願望、追求和理想.學生閱讀課文,就能夠間接地洞察社會,洞察歷史,領會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進行自我認識,受到自我教育.
學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由語文課的特點可以從四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積累.
古人雲:「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的課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積德、或法紀,不一而足,零零總總.為此,我在教學中,研究教材,本著方向性原則,將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個案,當作一面面鏡子,讓學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條主線延伸到內心深處,從而積善成德.
(二)自我傾吐
言為心聲.在教學中,我除在課堂上運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託外,還充分開拓其他途徑,如,數年來,我一直要求所教學生堅持寫日記、周記,把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種種感受記下來,定期收交,從中來窺探此時彼刻的心理,「善」則倡,「惡」則改.和風細雨,因人施教.這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寫作能力,而且也凈化了靈魂.至於作文教學,我除了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的教學目標布置練習外,還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課外練筆,如,《我好後悔》、《我真不該》、《我錯了》等可寫性很強的作文,讓學生去解剖自己,則善而從.
(三)自我比較
有比較才有鑒別.語文課上,有許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學生借鑒,如果教師運用發揮的好,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失寶貴作用.例如,我在教《樂羊子妻》一文中,運用文中的「樂羊子」與其妻比較外,還讓學生設身處地橫著比,豎著比.於情於理,充分認識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廢」的「害」,從而見賢思齊.
(四)自我實踐
實踐出真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乃至一時難以收效的東西,我在語文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到社會上體驗.為此,我利用自己身為團總支,負責學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節假日,倡導學生到敬老院送溫暖;教師節向老師送賀卡;向貧困學生獻愛心,讓他們把活動中的感受、認識寫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饋到教學中,通過評比表彰,這對中學生的身心衛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戰、自我完善的作用.
㈧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一、語文的獨特魅力
我國學者張偉明先生曾經明確指出過:「語文是世間最美的一幅畫。」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思想感情和品德修養共同組成了語文這門學科。顧名思義,語,就是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語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文,就是文化,包括文章與文學,文化是由蒙昧向文明轉化過程中的精神活動。不管是語,還是文,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學習語文,就是學會用祖國語言進行思維活動,通過歷史的、現實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活動,獲得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進而為實現人生價值不斷注入力量。
毋庸置疑,語文的確是獨具魅力的,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繽紛,使我們的道德情操受到感染和熏陶。於漪先生講過這樣的話,哪一片天地能有語文世界的斑斕多彩?哪一門學科能有語文那樣的靈動蘊藉?那楊柳岸的殘月,赤壁的江月,讓我們輕輕吟唱生命;在秀竹瑟瑟的瀟湘館、宏偉秀麗的滕王閣,我們感悟人生;「日忽忽其將暮」「吾將上下而求索」,古人先賢的勸導讓我們傾注熱情和心力追求幸福;「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這種相思刻骨的感受讓我們懂得要珍惜身邊的人和事。在語文這個大世界中,有著奼紫嫣紅,春光無限的好風景。豐厚的人文,美麗的語言,深邃的哲理,綿延的相思,對青少年而言,是長見識,增性情的好素材,可以誘發無盡的聯想。沉浸在語文的懷抱中,道德情操必將充滿靈動與清純。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語文教學的世界十分廣闊,所以教師不僅要發揮語文基礎學科的作用,還要有針對性地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教學。因為學生終歸要走上社會,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他們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工作,僅有文化知識,沒有較高的思想覺悟是不行的,只有做到「思想教育與語文訓練相統一」,學生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我們經過一番摸索,是從下面幾個方面去進行滲透和激勵的。
首先,重視課文里的形象性,通過高尚、美好的形象和畫面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激勵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這里所說的形象性,除了人物形象之外還包括許多其他事物的形象性。例如在我們教過的課文中,有一篇是郭沫若所寫的抒情性狀物散文《石榴》,此文盛贊了石榴的外在美和內在美,並譽之為整個宇宙向上的夏天的心臟,通過石榴美麗華貴的形象,傳遞的是火熱向上的感情;茅盾在《風景談》里也展示了六個美麗動人的畫面;還有朱自清在他的名篇《綠》里極盡對梅雨潭不同凡響的綠的衷心贊美,還別出心裁地比喻成十三、四歲的小女孩,稱之為「女兒綠」。這種「綠」的形象何等清新、何等醉人啊!語文教師要善於抓住這些形象性,用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去講解渲染,引導學生在接受這些美麗多彩的形象之時,使自己的思想感情,精神世界得到升華。激勵學生追求光明,充實自己,做一個純粹的人,高尚的人。
其次,通過課文中正、反人物的對比、分析,去啟發學生,教育學生,激發學生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樹立雄心壯志,報效祖國。語文課本中選進了不少小說和古文,因而形象分析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而人物呢,千人千面,各各不同,有英雄人物,有革命志士,有芸芸眾生,也有奸佞、壞人。教師在講解課文,引導學生分析這些人物時,一定要態度鮮明,如對屈原、文天祥,左光斗、夏瑜、劉和珍等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優秀人物,教師一定要表現出內心的贊許,仰慕和崇敬之情,以此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而對那些民族罪人,如楚懷王、南後、子蘭、靳尚、南宋統治者、反動軍閥及劊子手,教師則要深刻揭露、遣責,並表示出憎恨與不齒。同時,還要設置問題、組織討論、答辯、質疑、採用種種方式,引導學生對這些不同的正反人物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從歷史唯物的角度認識這是光明與黑暗的較量,是愛國主義與賣國主義者之間的殊死斗爭,是正義與非正義之間的搏鬥,讓學生明辯是非的同時,培養起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從而激勵學生奮發向上,胸懷大志、嚴格要求自己,以歷史上的優秀人物為榜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對社會進步作出有益貢獻的人。
再次,抓好課文中的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哲理性句子的教學,使學生在這些思想火花的照耀下獲得精神力量,激勵學生養成克服困難的勇氣、信心和人格力量。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說理深刻、意蘊雋永,內涵豐富,思想容量博大精深的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我們千萬不要輕易放過,這些都是前賢、偉人、強者、智者、勇者千慮一得的思想精華,或者是經歷史和實踐證明了的閃耀著真理的光芒的思想火花,具有振聾發饋,啟愚頑,指路明燈般的作用。例如:毛澤東同志所寫的「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魯迅先生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每逢我們在講課中遇到類似這樣的句子時,不但著重提出來講解,向學生鄭重地「推薦」,還適當地提問,甚至作簡短的討論,以期加深學生的印象,還指導學生在課內外對這類句子摘抄,歸類,甚至做學習卡片。待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我們有時運用課尾,或每學期專用一、二節課,讓學生在課堂上以每人三句的形式,上講台向同學們推薦介紹自己搜集到的這類句子,這種學習和交流方式是十分有益的,學生們不但享受到求知的樂趣,而且,使心靈得到凈化,精神獲得升華,增強了鬥志和上進心。教師在指導這些句子的分類學習中,發現學生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方面是有長足進步的,從學生的作文和課堂回答問題,以及平時言行中完全可以看出來。這些前人先賢的思想精華確實變成了學生的精神財富,甚至座右銘。這種思想道德,精神方面的精華確實能藝術地澤進學生的頭腦里,開啟學生的心智,煥發學生的志氣,端正學生的行為。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的方式遠不止本文所述的三個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這種滲透激勵學生,養成不怕困難,勇於進取,百折不撓,忘我工作,積極奉獻的精神;激勵學生在為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歷程中建功立業!
參考文獻:
[1]陳娟.高中語文教學中儒家思想對學生道德情操培養的意義[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01).
[2]韋玲珍.語文教學如何進行學情分析[J].語文建設,2010(Z1).
[3]唐江澎,梁國祥.誦讀:新詩教學的本真回歸[J].中學語文教學,2012(03).
㈨ 小議如何提高語文教師的道德素質和專業知識
閑暇時刻,掩卷沉思,追憶歷史的歲月,反思自己近十年年的教學歷程,特別是這幾年來的教育教學,我一直反復問自己:新課程改革實施了已經有幾年了,到底需要高中語文教師應具備什麼素質?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從自我個人角度出發,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素養,走自我創新之路,在實踐和反思中走向專業化。(一)較強的道德素質語文教學過程首先是啟迪人、感化人的思想的過程。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一個優秀的教師的教育魅力,首先源於他做人的示範,如果教師本身思想境界不高就很難在學生心田播下師表的種子。如果一名語文教師自身沒有較強的思想道德素質,他怎能教育出品質高尚的學生呢?怎能完成素質教育要求教會學生「學會做人」這一任務呢?所以說語文教師平時就應從心理上、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使自身道德高尚,無論條件、環境怎樣都應愛崗敬業,自覺培養自己的高尚情操,不抱怨不氣餒,形成熱情、開朗、誠實、正直、樂觀、溫和、豁達的個性品質,具備較高的個人修養,以這種較強的道德素質去影響學生,為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打下先決基礎。(二)豐富的知識素養現代語文教育對教師的知識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語文教師更新知識觀,樹立起符合時代精神的知識意識;另一方面要求語文教師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突破傳統的「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模式,建立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相互支撐的多層復合、不斷更新的知識系統。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學術性學科知識,這種類型的知識居於教師知識結構的基礎層面,是最基本的教師素養。首先是優化語言、文章與文學知識,包括語言文字、文章讀寫、文學鑒賞評論、文學創作、文學理論知識、中西文學發展和中外母語教育發展的知識等。其次是一兩門學科的專門性知識,可以是鄰近、相關的(美學),也可以是相距甚遠的。教師在教育學理論方面的知識素養,即「教育知識」,這些知識能幫助語文教師更好的把握語文教育和學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對教學中的問題作出科學的解釋和處理。能幫助教師作出心理咨詢與指導,心理測量與評價,以及閱讀寫作的需要等。高中語文教師還需要與教師的職業生活相關的課程、教材設計和教學設計的知識,直接可以應用於課堂的知識。(三)優秀的人文素質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思想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與有機融合,是文與道的統一。人文性意味著我們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會知識,培養能力,充分發揮它的工具性,還要體現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文化個性的培養和尊重。語文教師既是語文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德育培養,情感孕育,意志礪煉的精神引領者,應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其具體表現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即視生如子的關愛情懷。教育的核心是愛,視學生為子女,傾注全部的愛心和關懷,有教無類,關愛每一個孩子,與學生心連心,心相應,建立親如母子(父女)般的親情師生關系,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快樂成長,關愛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有了愛,就會在師生之間架起情感的天梯,思想的紐帶,交流的平台。(四)過硬的技能素養學會選擇。在豐富而繁雜的教育世界中具備睿智的眼睛,選擇出適合教育目標和情境的教學資源。選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材選擇,二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的選擇。學會表達。教育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師必須加強的教育修養,這是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表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口語表達,二是書面表達,三是體態語言表達。學會交往。教育交往是現代學科教育中教師每天面對的活動,教育交往有助於提高教育的實效性,要倡導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學會管理。管理意味著語文教育活動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各個環節。要掌握課堂管理的藝術。要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培養教學監控能力。學會創新。更新語文知識結構,善於反思,善於批判,終身學習(五)深厚的審美素養美的語言,語文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語言的藝術要聲情並茂、規范流暢、幽默機智。美的課堂,把握課堂節奏 導入的藝術開篇引導 課堂指導 收尾誘導美的形象,語文教師的形象要參與到教育的過程中來,成為一種現實的教育力量。品格高雅,有文學的熏陶,教師的閱讀審美傾向會以各種方式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提高語文教師素質的途徑和方法要提高語文教師素質,途徑和方法很多,如加強師德修養,提高職業道德水平;更新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等等。不論如何,筆者認為,要始終抓住「三多」來提高中學語文教師素質。(一)廣泛涉獵,多閱讀。新的課程標准倡導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我們教師首先應該自覺地投入到積極的閱讀活動中去。教師的閱讀需要從課內讀到課外,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閱讀面,進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閱讀品質。如新課程標准列出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推薦書目,作為語文教師,如果你自己沒讀過,你又何以去指導學生?你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學生?我們應該確立終身閱讀的觀念,自覺地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自己的閱讀積累,提高自己的閱讀品質,實現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提升。語文老師要讀什麼呢?我認為:一是讀書,生活智慧方面的書;工具書;教育散文、教育故事;文學名著;名牌期刊等;二是讀圖像讀網路,如經常看電視「新聞調查」「焦點訪談」「今日說法」「大學生辯論賽」等欄目;三是讀人,走進課堂向同事學習,走進會堂向專家請教,讀透學生等;四是讀大自然,經常走進大自然,與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大自然的純凈與美好。(二)自我反省,多思考。新課程標准給語文新課程改革帶來了嶄新的理論指向,許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但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大膽實踐,而且更需要我們的語文教師積極、善於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有所得。我們可以通過對自己某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某一教學理念的運用、某一教學活動的開展等等進行反思,使自己日有所得。自我反省最好的方法就是堅持寫教學後記。教師應將每堂課的成敗得失記錄下來,實事求是。將這些一手資料保留下來,以供慢慢分析。這些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一旦得到解決,那你的教學水平在無形中就得到了提高。(三)自覺練功,多實踐。語言是心志的表達,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行為是思想的再現,語文教師應積極參加各項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苦練基本功。一是多寫。語文教師,既應該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應是文化的創造者,教師的寫作在文化的傳承和創造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的寫作可以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思考加以認真的總結,賦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更深層的文化意義;與學生的生活保持著近距離的狀態,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給學生予文化的魅力沖擊。二是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語文教學。在教育領域,開發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一種時代的變革,多媒體網路教學作為一種新的語文教學模式,日益成為國際語文教學的一種發展趨勢,也成為當今我國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關注點。語文教師要自覺的投入到這場「深刻的變革」中去,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一種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讓學生在豐富的知識海洋中自主探究,尋求答案,提高學習能力。三是把握機會,展示自身才華。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的自身的文字表達的優勢,報道學校的最新動態、先進人物和事跡、撰寫教學論文、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等;利用我們標準的普通話主持學校文藝活動,表演朗誦等;利用我們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參加各級教師基本功競賽等。抓住每次的機遇,積極地善待,認真地把握好每一個細節,藉助這些過程,使自身不斷得到鍛煉,使自己的才華得到展示,素質得到肯定,讓自己在參與中得到提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語文老師只有自覺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造就「學識寬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為表儀」的大德者,才能帶領學生在語文的大海里自由遨遊,從平庸走向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