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年級閱讀教學中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
詞語教學是中段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深感困難的地方。中段課標中提出「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為此,我們努力探索詞語教學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學會理解詞語。 (一)讓學生熟練使用工具書,藉助字典和詞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級已經掌握的內容。但是學生往往不願意使用,將其束之高閣,等著老師現成的答案。 (二)據詞定義,即教會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准確擇義。 有了字典,查到一個字,這個詞應該選擇哪個意思呢?這就需要擇義。教學時,我首先教會學生讀字典,學會看字典里的解釋和舉例。所查詞語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麼這個詞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樣,那就把這幾種意思放入具體的句子里,看誰最恰當。擇義學生是感到最困難的。 有些詞有好幾種意思,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統統也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比較用哪個意思最合適就選哪一條解釋。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詞義的最好方法。 (三)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藉助注釋來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教給學生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 1、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這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手段) 或許我們的語文老師經常跟我們說起理解文章的一個注意點: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其實,這里就告訴了我們解釋詞語的一個方法,那就是理解詞語可以聯繫上下文。有時,我們對於比較陌生的詞語,或者只能意會那個詞語的意思卻說不出來,我們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這個詞語的意思。 2、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語言是從生活中來的,我們在閱讀中遇到的詞語當然就可以回歸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水泄不通」,我們不妨想想節日里商業街上的情景;理解「體貼入微」,我們不妨想想關心我們的長輩們是如何對待我們的;理解「同心協力」,我們不妨想想班級中的每個同學是怎樣為班級榮譽出力的…… 3、通過想像理解詞語 4、查找工具書理解詞語(工具書包括字典和書下注釋) 5、運用動作理解詞語(此方法適用於低年級) 6、採用詞語說話理解詞語 7、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詞語(如果學生讀出了相應的語氣,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8、還有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 9、分解組合法。先逐個分析詞語中每個詞素的字義,然後再合起來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優美」,合起來就是「健康而優美」。 10、以舊帶新法。有些新詞是以幾個舊字組合而成的,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對舊字的理解帶出新詞的含義。如「無價之寶」,「無價」,沒有價錢,「之」是「的」,「寶」是「寶貝」,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貝」,指極為稀有的珍貴東西。 11聯系插圖我們小學生的讀物,無論是教材還是課外書,總有一些插圖。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有時細心看看插圖,這個詞語的意思或許就想出來了。 理解詞語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詞語,需充分藉助文本,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是學生理解詞語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更是語文測試中運用最多的方法。 理解詞語的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好壞的重要標志。學生僅僅掌握方法是不夠的。要想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必須引導學生多讀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點評:一篇課文的教學有很多方法,就是一個詞語在理解時所用方法也是多樣的。這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特點去精心設計情境,並靈活運用。「授之以魚,不如教之以漁」,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通過這些方法的運用理解詞語及課文,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掌握這些方法並逐步運用於今後的閱讀學習中,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閱讀技巧
1.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從內容角度,根據說明的對象和目的)。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事理說明文找准開頭結尾的總結句。因為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內容) 。
2. 說明文的語言: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
3. 說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③.列數字:具體而准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④.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⑤.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畫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⑧.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⑨.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⑩引用: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4.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後,左到右,整體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築物或實體)。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時間順序則是說明事物發展、演變,例如介紹工作程序的文章。ü 掌握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於讀者理解。(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5.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6. 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分」式(或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或總分總)、並列式、遞進式等。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7. 中心句:出現的位置開頭或結尾,有時在句中。判斷,多為概括性較強的句子。敘述句、描寫句、闡釋句、疑問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體文章也如此。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對策:(1)思考該段說明的內容,不僅要注意主要的,還要注意次要的。(2)緊扣表秩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詞語,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8. 說明語言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准確這一特點答題。對策:答:准確/生動形象/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對策:答:(1)不可以。(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 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4)xx詞體現了語言的准確 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准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類型5: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考點:
1. 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徵理解。
2. 對說明方法辨識與理解。
3. 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 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 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6. 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 對說明語言准確性的體會。
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1. 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帥分論點) ⑴明確: 分論點可有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⑵方法 ①從位置上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B.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 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湖,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2. 論據(用什麼證明) 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 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3. 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須為四個字) ①舉例論證(例證法) 事實論據記敘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④比喻論證比喻 在說明文中為打比方,散文中為比喻。⑵分析論證過程: ① 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4. 議論文的結構 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 ①並列式 ②總分總式 ③總分式 ④分總式 ⑤遞進式。
5. 議論文的語言 ⑴嚴密(修飾性、限制性的語言的運用); ⑵生動(成語、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⑶詞序(從生活邏輯和上下文的照應上判斷); ⑷句序(關聯詞語的使用,特別要注意遞進關系)。
6. 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常見考點
1. 議論文的論點考點:第一,分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第三、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志性詞語:首先、其次、第三等第四、要注意論點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 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持什麼,這就是論點。
2. 議論文的論據考點:論據是論點立足的根據,一般全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1、用事實作論據。事例必須真實可靠,有典型意義,能揭示事物本質並與論點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議論文中,對所舉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突出與論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明確論據時,不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實論據,還要會概括事實論據。概括時,要做到准確,必須依據論點將論據本質特點把握住,然後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 2、用作論據的言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直接引用時要原文照錄,以真核對,不能斷章取義;間接引用時不能曲解願意。
3. 議論文的結構、層次考點: 結構有: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此考點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答題思路是:作者為了證明……觀點,首先使用了……論據,然後對……論據進行了怎樣的分析,從而證明了……觀點。關鍵要說清楚證明過程的層次性。
4.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考點 論證方法是指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關系的紐帶,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種:1)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的方法。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所以舉出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2)道理論證:是引用具有權威性的言論證明論點的方法。所以這種方法使用得當,有很強的論證力量。分析引證法的作用,應先弄清引用了誰的言論,是為了證明什麼,再把握引證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3)比喻論證: 就是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可深入淺出地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對比論證:是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和道理進行鮮明對比,從而證明論點的方法。分析對比論證方法作用,兩個方面XX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答題思路:(1)道理論據,增加論據的權威性。(2)事實論據,從哪個角度來證明論點。(3比喻論證,或生動形象證明了……,或深入淺出證明了……(要根據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來確定)。(4)對比論證,兩個方面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5. 議論文的語言特色考點: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色:①、要從邏輯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准確,嚴密:②、要從說理的角度分析其敘述的概括性和簡潔性:③、要從修辭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下面從不同角度解釋一下:
A、語言准確表現為:① 概念使用准確,② 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恰當。 B、語言嚴密表現為:判斷和推理嚴密,語言表達周密,邏輯性強。 C、語言鮮明表現為:表述明確,不模稜兩可,態度明確,愛憎分明,恰當使用修辭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D、語言概括簡潔表現為:議論文中事實敘述不細致,較籠統。用議論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詳細敘事。否則會喧賓奪主。這一點一般的議論文都有體現,就不再舉例說明了。答題思路:如加點詞語有什麼作用?思路:(1)確定、回答詞語在語境中的(表層)含義;(2)詞語對表達中心或闡明觀點的(深層、比喻或引申)作用;這類題主要考語言的准確周密性和形象生動性。又如詞語順序是否可以顛倒?答題思路:(1)解釋詞語的含義;(2)闡明詞語之間的時間或事理程序的先後順序,強調其先後順序或層次性。
6. 議論文中代詞的指代對象考點 :這種考題在各種文體的閱讀中都較為常見。基本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需要聯繫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內容,這種情況,指代的內容一般出現在代詞之前,找到後可用其替換代詞,通讀句子視句意變化與否來檢驗其正誤。
7. 開放性、拓展題考點
這種題一般都是,考查學生閱讀文章後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或理性思考。解題時需結合文章發揮個人從閱讀中獲得的感悟。答題方式:相當於寫一篇小的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注意必須引用名言或名人軼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或認識。
⑶ 閱讀理解中詞語釋義的方法有那些
要聯繫上下文,揣摩詞語在這個句子中的意思,大部分是靠理解的,平時要多多練練閱讀題,也可以把這個詞語找到一個近義詞,這樣比較好理解.
很高興為你服務!
⑷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哪些
1、結合復上下文理解制詞語(這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手段)
2、通過想像理解詞語
3、查找工具書理解詞語(工具書包括字典和書下注釋)
4、運用動作理解詞語(此方法適用於低年級)
5、採用詞語說話理解詞語
6、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詞語(如果學生讀出了相應的語氣,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7、還有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
8、分解組合法。先逐個分析詞語中每個詞素的字義,然後再合起來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優美」,合起來就是「健康而優美」。
9、以舊帶新法。
⑸ 在閱讀文中解釋詞語的方法
可以用近義詞解詞。先解釋字的意思,再把它們連起來說。結合上下文。反義詞加不。
⑹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
一、利用多媒體理解詞語。
在低年級的一些課文中,有些詞語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清楚,但藉助形象的課件圖片演示,就能讓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低年級學生知識面窄,理解力差,課文中有些詞語單靠靜態的圖片也無法讓學生理解,因此在靜態圖片的基礎上,讓畫面化靜為動,演繹詞語的意思,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那麼,利用多媒體自身的優勢輔助教學,就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理解詞義的方法。在許多情況下,詞語的意思可以從上下文中揣摩出來。一些新詞在出現時,前面或後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詞意,觸手可及,理解這些詞語時,就要教會學生邊讀邊思考。如《將相和》一文中「負荊請罪」前文有「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張冠李戴」一詞前有「……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那個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詞意,理解詞語。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既是最常用的理解詞義的方法,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理解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能經常進行引導,不僅能使學生對詞義有確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養學生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能力。
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學生每天都接觸生活這個大語文課堂。課上並不是空著腦子進入課堂的,他們也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我們在鑽研教材時不難發現,課文中的詞語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學生經常接觸到的,只要聯系生活實際,意思就很容易理解。那麼,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要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意識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藉助學生生活經驗理解詞語這是一條很好教學途徑。
例如,在教學課文《小抄寫員》一課,有這樣一句話:「他(敘利奧)寫到一百六十張,算起來值兩角錢了,方才停手,把筆放在原處,熄了燈,躡手躡腳回到床上去睡。」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躡手躡腳」的行動?從而,使學生把自身的感受與詞語的意思聯系起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還可以引導學生用熟悉的、淺顯易懂的口語去解釋書面語言,用普通話去解釋方言。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准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比較辨析中理解詞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並不深奧,卻用得准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辨析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鍾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鍾」一句中的「才」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五、創設情境來理解詞語。
創設教學情境理解詞語,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為學生創設的那種恰如其分的情境,讓學生在去體驗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張揚他們的鮮明個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校周主任教學《傾斜的傘》一課時,她讓兩個學生到前面扮演作者和打著雨傘的爺爺,從而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傾斜的意思。
記得我在教學二年級的《最後一片樹葉》一文時,對「出神」這個詞語的處理方法:
師:文中「出神」一詞什麼意思?
生:神情專注、因全神貫注於一事而顯得發呆。
師:那麼,當一個人出神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呢?誰能學一學?
生:不會學、學不好。
師:沒關系,我們先來看一看最後一片樹葉是怎樣變成養料藏進樹媽媽身子里的,然後再理解出神。(播放視頻)
生:(紛紛舉手)剛才我們看視頻時很出神。
師:你們不僅理解出神的意思,還會用出神說話,真聰明!
可以看出,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加以體會,學生對詞語一定會有更真切、更准確的領會和理解。而由於學生正是在具體情境中理解了這些詞語,所以,在以後出現了同樣的情境時,學生自然能熟練而准確的加以運用的。但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詞語並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從學生的心理特徵出發,講究科學,也並不是所有的詞語都適合創設情境,教學中要講究靈活性,它需要我們在以後的實踐中繼續探索。
六、動作對比理解詞語。
比動作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捕魚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鑽、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像,比一比「鑽、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⑺ 解釋詞語句中意的閱讀答題技巧
解釋詞語有一個方法:加字擴充句子,如:南方:南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