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學習筆記300字
語言就彷彿一座橋梁,教育科學就是通過這座橋梁變成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能力的。」「教師的語言,是感化學生心靈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藝術,首先是靈犀相通的說話藝術。」教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從其說話藝術上體現出來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認真地揣摩自己的語言,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訓練自己的語言。語言有有聲和無聲之分,我要說的是有聲語言,即教師將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從無聲化為有聲的語言進行施教的魅力。
第一,數學教師的語言要准。
教師的語言要科學、准確。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平年2月只有28天,閏年2月有29天」這句話如果說成「平年2月有28天,閏年2月有29天」就不科學了。還有諸如「26這個數字」這樣的話也不科學,因為在阿拉伯數字中只有0——9這10個數字,26是一個數而不是一個數字。數學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不能犯科學性的錯誤。
第二,數學教師的語言要精。
能用一句話說的,就不用兩句話去說。必要時,當學生有積極主動地學習行為和發言慾望時,你甚至可以不說話,要學會「不為」,先做一個旁觀者,在旁邊觀察,伺機引導。「此時無聲勝有聲」,教育過程中應該多留給學生一些寧靜與沉思的時間。一個好老師,不應該是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口若懸河,鋒芒畢露的形象,而應該是一個懂得適當地「藏巧」,會激發學生潛能的智者,應該學會等待。教育是一門藝術,在適當的時候教師可以表現得低調一點,弱勢一點,因為這樣做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機會,提供更多的獨立思考的機會,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時間。
第三,數學教師的語言要傳情。
教師的語言應該象催化劑一樣,深入學生的性格特徵和情感、知識基礎之中,與其匯合,發生反應,從而啟發學生的心智,振奮學生的神經,促其深入思考,這樣的語言對學生才有吸引力,才能開啟學生思維。
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盡相同。當學生的回答有失偏頗的時候,以往大多數老師便以「錯了,請坐!」「不對!誰再來?」這些單一的語言來否定學生的回答,並期盼其他學生的正確回答。而現在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老師們善於運用自己巧妙、機智的語言來糾正、鼓勵學生的回答,注意情緒導向,做到引而不發。
第四,數學教師的語言要激趣。
如果你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麼就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你的語言親切,飽含思想與感情,與學生的智慧和心靈進行活生生的交流,學生就會信服你,跟隨你,這樣就會形成良好的互動。
師生之間需要一種心犀相通的交流,需要對話。「對話」不是「對答」。「對話」的實質是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心理與社會的相互作用,是在學習過程中,師生腦海里固有的知識、經歷、觀念、信息與文本的碰撞,是師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和升華,它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流與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維、新思想的特質。對話的質量表現為:或者增長見聞,或者增強技能,或者提高認識,或者升華精神。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樹立一種信念:用一生的時間去打造自己,錘煉教育教學語言,立志成為一個講究審美與教育藝術的教育家。讓我們把文化、思想和對學生的愛與責任的理想、信念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教育教學語言,因為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武器、工具,是用來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
㈡ 教師應該讀哪些書
你們好!》阿莫納什維利《教育漫話》約翰·洛克《大教學論》 誇美紐斯《愛彌爾》(上下)盧梭《做人的故事》蘇霍姆林斯卡婭 編《新課程教學問題與解決叢書》(包括以下5本)楊九俊主編《教學組織策略與技術》《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備課新思維》《說課、聽課與評課》《聽名師講課》(數學卷)雷玲 主編 《聽名師講課》(語文卷) 雷玲 主編 《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竇桂梅 著《英美精彩課堂》 楊桂青 主編 《多元智能》(修訂版)霍華德·加德納著《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肖川著《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 鄭傑 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詞》 肖川 張文質著 《教育漫談》紀大海著教師專業素養類書籍包括兩類: 一類是「教育理性與智慧類」,包括經典和教育新理論類著作。如我們所知的、也是教育權威人士推薦的「教師專業素養基本書架」書籍:《陶行知教育名篇》、《杜威教育名篇》、《杜威學校》、《杜威在華教育演講》、《國際教育新理念》、《賞識你的學生》、《給教師的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和教師的談話》、《帕夫雷什中學》、《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教學論與生活》、《論教學過程最優化》、《論小學教學》、《中學教學方法的選擇》、《愛情的教育》、《公民的誕生》、學校無分數教育三步曲:《孩子們!你們好!》、《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樣!》、《教育漫話》、《大教學論》、《再論教育目的》、《愛彌兒》、《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的使命》、《教育——財富蘊***其中》、《全球發展的歷史軌跡——國際教育大會60年建議書》、《全球發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教科文組織的報告》、蒙台梭利幼教經典叢書:《教育中的自發活動》、《有吸收力的心理》、《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方法》、《多元智能(修訂版)》等,都是對人類教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圖書。作為教師,不讀這些書就說明還沒有進入教育者的狀態。另一類是「教學智慧與探索類」,主要為了幫助老師們吸收他人的一線教學經驗和智慧。例如,《新課程教學問題與解決叢書》(楊九俊主編 教育專業圖書近兩年零售排行榜居首位)、《新課程課堂診斷叢書》、《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聽課、說課、上課、《聽名師講課》、《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推敲新課程課堂》、《另類課堂》、《英美精彩課堂》、《教師科研有問必答》、《名師備課經驗》、《課改新課型》、《課堂掌控藝術》、《教師反思的方法》等。這些書都來自於實踐,針對性強,能夠幫助教師解決具體問題。「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他人已經弄明白的問題,我們不必要從零開始摸索。「拿來主義」,這是最聰明的辦法。以上兩類書籍,既有教育理論書籍,也有教育教學實踐書籍。我們既要讀理論家的書,也要讀實踐者的書,前者可以使思想深刻,知道自己未曾想過的東西;後者可以使思路開闊,了解自己未曾做過的事情。
㈢ 請問:高中英語教師應該閱讀哪些方面的書有助於自身的提高及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教育理論:
1. 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著)
2.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著)
3. 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巴班斯基著)
4.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
5. 陶行知教育名篇
6. 教育與人生---葉聖陶教育論著選讀
7. 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
8. 建築生命的課堂
二.新課程:
9. 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
10. 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
11. 新課程組織策略與技術
12. 新課程備課新思維
13. 新課程說課、聽課與評課
14. 新課程教師組織合作學習和創設教學情境力
15. 新課程:生命課堂的誕生
16.我們就這樣實施新課程
17. 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
18. 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
19.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
20.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21. 影響教師的100個經典教育案例
22. 新課程教學基本策略
23. 新課程更新與教師行為的改變
24. 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
25. 怎樣把學教好—教學藝術實踐
26. 新課程學習論
27. 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
28. 新課程中教學技能的變化
29. 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3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四大支柱
31. 基於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
32. 教師教學究竟靠什麼---談新課程的教學觀
33.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課程觀
34. 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
35. 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
36. 新課程中的教師角色與教師培訓
37. 新課程評價的理念與方法
38. 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39. 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40. 新課程的教學藝術指導
41.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與案例
42. 課程改革的教育科研方法
43. 教育新理念
44. 小學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提高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
45. 做最好的老師
46. 教育科研與教師專業發展
47. 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與應用
48. 素質教育課堂優化策略
49. 有效教與學的策略
50.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打開心扉的藝術
㈣ 教師應具備哪些教育教學能力(摘抄)
談新形勢下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是最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態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關鍵是教師素質的提高。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很快,新的形勢要求我們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運用新思維,採用新對策,具備新能力。那麼,今天的新課程,怎樣才能更好地服務於課程資源?教師應具備怎樣的教學能力?筆者認為應從如下進行:
一、現代信息技術能力
現這一整合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的信息素養,技能准備決定了信息技術應用的程度和效果。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首先應具備的就是在教學中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藉助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將基本的教材內容轉換為直觀生動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學材料。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開發出相關的教學課件,收集、處理相關信息,同時利用網上課程資源,擴充學生的視野,拓展課程內容。
二、課程加工與開發能力
新的教材,其內容的綜合性、彈性都很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採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對教材進行加工和開發。傳統的教學,教師依賴於教材,教學過程成了忠實而有效地傳遞和執行教材內容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新教材所蘊含的新理念很少能被教師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教師所關注的只是"知識與技能",很少會考慮"過程、能力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另外,傳統的教學注重教學"預設",偏重於教學過程的程式化,傾向於"靜態的"計劃性的教學設計,這能適應教師單向的"傳遞"活動,但不能適應動態的真實教學過程。因此,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以粗線條的"靜態"設計為基礎,綜合考慮教學過程中不確定因素,注重教學策略,特別是多種思路的設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設計和發展能力,讓教學過程成為動態生成過程,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三、科研與反思能力
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設立了許多新的改革目標,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許多讓人想不到的問題,同時也會產生一些矛盾。這就要求教師對其中的問題展開研究,形成共識。教師能否勝任這一角色,取決於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研究素質,這就要求做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師。
校本課程的出現,客觀上不僅要求教師要會教書,而且會編書;不僅要考慮怎麼教的教學問題,更要思考教什麼的課程問題。教師從事校本研究時,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研究反思能力。可以從諸多問題中選擇作為研究的對象、問題、獨立或合作地展開研究,最終將研究的成果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另外,新課程實踐還要求教師在上完課後,靜心反思,用筆記下自己的成功,剖析教學中存在的失識,從而使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蘇霍姆林斯基語)。
四、引導、協調溝通能力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下進行,是在一種良性的、合作的、對話性的學習環境中獲得發展。怎樣讓學生會學習?教師應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作為教師,引導學生會學習,應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課堂上讓學生留有思考的探索的時間,給學生提供嘗試、創新的機會。另外,教師應尊重學生主體,關注個體差異,並針對不同個體有效組織教學,協調與學生的關系,解決個體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問題。真正的教育是給人以點石成金的本領,而不是給人家金子。
總之,時代在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在推進。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採取開放性的教育,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㈤ 請問要怎麼備英語課英語備課
怎樣備好一節小學英語課(摘要)—新課程英語備課的新思維 一、更新觀念 (一)傳統備課的主要問題 1、強調教師作用,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2、強調教學的預設性,忽視教學的生成性 3、強調知識傳授,忽視激發情感 4、強調機械操練,忽視綜合運用 5、強調學科本位,忽視課程整合 (二)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備課的基本要求 1、備課要體現預設與生成的統一 2、備課要體現尊重差異性的理念 3、備課要體現生活化的理念 4、備課要體現課程資源整合的理念:目標整合;內容整合;形式整合;各種資源的整合。 5、備課要體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轉變的理念 (三)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備課的一般策略 1、開放性教學策略 2、預設性備課策略 3、反思性備課策略 二、具體實施 (一)把握和理解教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了解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及其與前後內容的聯系; 2、確立單元教學目標; 3、合理劃分課時,初步確立每課時的教學內容; 4、分課時備課。 (二)備課的基本過程: 1、分析教材和學生 2、確定學生學習內容(明確課型:詞句、閱讀、學科融合) 「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或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捨和調整」 (1)明確某一年齡段學生的最基本的語言、知識是什麼。 (2)明確需要不需要。 (3)明確教材的知識體系。 (4)明確某一年齡段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 3、確定教學目標 《英語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基礎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我們在確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首先思考的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做什麼事,在目標表示時用「能……」開頭。 (1)確定教學目標的方面: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 知識目標:所涉及的是學生的學習內容,以及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目標。 即能夠正確聽懂、說出、認讀以下單詞(句子);能夠初步唱出本課的歌謠等。 能力目標:在英語教學中,能力目標涉及的是學生言語技能,就是能用英語做什麼事情。 情感目標:按照課標的要求,所涉及的是學生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三方面的目標。 (2)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主要是: 小學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教材中需要學生對規定知識學到怎樣的程度;學生的年齡特點;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生能用所學語言做什麼事(生活中的真實事情和課堂上的學習事情。) 4、確定教學過程和設計教學方法(寫教案) (1)實施教學過程的策略 A、營造氛圍、調動情感、活躍思維、激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B、在有意義的情景下呈現新的語言學習內容。(提供語言輸入、重視理解、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為學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識作準備)。 C、進行操練,但不是純粹的機械性操練。 D、開展learning by doing。 E、隱性學習和顯性學習相結合。 F、向學生的個人生活和經驗擴展,舉一反三,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想像力 。 (2)教學環節設計: 任務型語言教學過程為三大塊:語言材料的引入;語言練習;語言輸出。 英語教學過程應大致包含以下環節:准備教學(Warming up,brain storm,recycling….) ;呈現新的語言材料(Presentation);語言練習(Practice);語言的實際應用(Proction);小結(Summary) 5、實施教學設計(上課) (1)按照備好的教案上課,不要隨意性太強。 (2)根據課堂現場隨時調整教學設計。 6、總結、反思教學過程 在總結、反思教學過程時依據的是: 1、教學目標 2、課堂實際效果(看學生的反應) (三)教案設計中常見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2、教學難點把握不準 3、活動設計目標性不強 4、活動形式體現參與性不夠 5、活動之間缺乏層次性 6、活動設計程式化,缺乏創新意識 7、知識操練活動量比例偏重 8、聽、說活動多, 體現讀、寫活動少 9、評價方案設計缺乏
㈥ 《新課程備課新思維》讀後感
[《新課程備課新思維》讀後感]新課程實施以來,老師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是:如何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努力上好每一節課,《新課程備課新思維》讀後感。要想上好課,首先必須備好課,那麼,如何備好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課呢?在這個炎熱的暑假裡,認真拜讀了由楊九俊、吳永軍兩位博士主編的《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我深深地被專家的視角所折服。備課是教師的常規工作,它不僅體現教師的工作態度和工作責任感,更能看出教師的工作能力和專業素養。備課猶如工程師設計施工藍圖,又如打仗時指揮員設計作戰方案,它是完成某項工程和獲得作戰勝利的前提和保證。在實施新課程教學的今天,可見其重要性。書中強調傳統備課存在的問題有四點:1、忽視學生2、價值單一3、過程單向4、反思蒼白。作為老師,不應該只關注怎樣教,也不應該只關注學生怎樣學,而是應該站在第三方立場看待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比如:汶川大地震中,吳加芳的妻子不幸遇難,但丈夫為了還妻子一個尊嚴,毅然將妻子綁在身上,用摩托車托回了家。這張圖片曾經感動了全中國,我們認為吳加芳有情有義,對妻子不離不棄,甚至出現了"嫁人就嫁吳加芳"的流行語。外國媒體同樣也刊登了這張照片,評論卻截然相反:中國政府幹什麼去了?居然讓一個災民自己背著妻子的屍體去處理。由此可見,不同的立場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與判斷。如何做到高質量的備課呢?我想在考慮學情的基礎上,還是要從教材入手。因為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研究教材就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讀後感《《新課程備課新思維》讀後感》。課程改革使小學數學教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別說是年輕教師,就是那些教壇"老江湖"也常常感嘆:"真不知教材到底要我們教什麼。"可見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的重要性。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我區的《3C知識形成中的學生思維發展研究》要求老師們從陳述性知識、程序性性知識、策略性知識三個方面分析教材內容,就是為了幫助老師們准確把握教材內容,使我們的教學有的放矢。特級教師沈重予曾說過:"教材上每個章節的每一道例題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不僅如此,例題中的每一個要求、問題,其背後都蘊涵著特定的意圖。"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清楚我們要教什麼(即學生學什麼),在此基礎上,才能去思考怎樣教的問題,否則就會張冠李戴,盲目教學。第六冊《找規律》一課,無論是教材呈現的標題還是主題內容,似乎都在通過觀察幾組算式,對比、歸納得出: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倍和兩個乘數都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0倍這兩個規律。可細細分析,卻不盡然,本課主要是解決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口算方法,找規律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演算法。如果只是根據教材呈現內容來教學,勢必偏離正常軌道。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學時,我既重視規律的尋找與揭示,又有所側重地強化口算方法的指導、落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無論是哪節課,我們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都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內容。老師師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點內容的教學上,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要對所有任務和所有內容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對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懂、弄清、熟練掌握。否則,只會欲速不達,得不償失。第十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老師們運用3C知識進行分析,羅列出了一大堆的知識點,如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面、頂點、棱等等知識,如此眾多的知識點能在40分鍾內予以解決嗎?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一網打盡"了,也不能保證學生們都能完全吸收、消化掉。我想,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點有較深入地認識,也避免學生出現一知半解的情況。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的,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備課就是教師的"自修",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除了學習專業理論以外,就是在備課這一環節中獲得的。備課就是"治學",教師要在備課中善於發現,善於研究,善於創造。
〔《新課程備課新思維》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㈦ 教學反思怎樣才能變得有效
反思型教學研討的通病
以課堂教學反思為例,很多教師的「教學後記」、「教學隨筆」無一例外地存在一些通病。
「完成任務」型。一些教育管理者將教學反思作為一種目標和任務強加在教師身上,量化考核,與獎懲掛鉤。有些教育管理者為了便於操作和管理,或應付上級檢查,展示本單位教師在課改中取得的成就,對相關反思文章的篇數、字數甚至格式都作了明確要求,這樣就導致教師缺乏真情實感的投入,沒有基於實際問題的思索,為任務而反思,窮於應付。有的教師在反思中說得情真意切,找原因、尋策略、覓途徑,頭頭是道,但完全是移植別人的東西,東拼西湊而成,沒有個性,也沒有自己的思考。
「無關痛癢」型。我們發現,很多教師的教學反思都這樣開始:「通過這堂課的教學,絕大多數同學已經掌握了……,但仍有部分同學沒有掌握……」這類反思,教師只是在簡單羅列問題或現象,沒有反思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欠缺或者不足。還有很多教學反思游離於自身教學實踐之外,對改善教學行為毫無意義,更無法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自我封閉」型。一些教師認為,教學反思是自己個人的事情,不願與他人共享,表現在行動上就是自我封閉和獨自冥思苦想。新課程理念下所倡導的教學反思是開放性的,要面向專家、同行、學生全方位地開放。排斥與專家、同行、學生的合作交流,不願與他人共享的封閉式反思,研究問題時就會顯得視域狹窄,層次膚淺,不夠深入。
哪些是迫切需要反思的內容
只有明晰了反思內容,才能增加教學智慧。一堂課可能成為成功的經驗,也有可能成為失敗的教訓。教師將教學感受及時記錄下來,可能成為最有價值的第一手教學研究資料。校本教研中所強調的教學反思,我個人認為,應當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反思教學理念。思想決定高度,理念決定方向。新課程理念倡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們就要多反思教學是否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反思教師角色轉換是否到位,反思課堂教學氛圍是否和諧、輕松,反思教學中是否做到了與學生平等對話,是否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否體現了學生的自主、互動和創新精神。
反思備課過程。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按常規,備課包括:研究課標、鑽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學過程,編寫教案。特級教師於永正說:「鑽研教材是備課最重要的一環。教學這法那法,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法。」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備課的關鍵。備課要做到把教材讀「厚」,也需要做到把教材讀「薄」。在備課過程中,我們要反思備課內容「厚薄」的取捨,反思備課是否備了學生、是否備了教材等環節,以便於在課堂上游刃有餘。
反思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靠的是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文本的理解,靠的是理念。設計是藍圖,設計的完備與否,需要在實踐中去調整,或者通過反思去矯正。在經歷了不斷的「實踐—反思—再實踐」這樣一個循環又螺旋上升的過程之後,教學設計就會越來越完美,課堂教學就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反思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前提。師生之間心靈的對話能讓我們捕捉到新的動態信息,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新思維、新方法。因為這種對話不再是一種泛化的交談,而是心靈間的相互溝通與碰撞。反思成就精彩,及時進行師生關系反思,會給教育教學帶來旺盛的生命力。
反思教學得失。在遺憾中反思收獲最大。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也有可能有疏漏、失誤之處。對教學之中「敗筆」之處進行認真回顧、梳理,並對其作出深刻反思,找出形成的原因,探究解決的策略,才能形成教學經驗。教師應對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經常進行反思,尋找差距,發現問題後再通過對新課程的理論學習研究,重新構建新的教學對策,以便今後更好地進行日常教學。
養成思考的習慣最重要
教學反思不應只是新課程改革的「標簽」,而應是教師工作、生活的一種狀態,一種方式,一種精神,這是教師肩負的歷史使命使然。教育理念不是在實驗室里產生的,它植根於教師最豐富、最樸素、最深刻的教學實踐之中。
教學反思是促進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所謂教學反思,應當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學行為研究等科研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使教學趨向更優化的過程。一些教師任教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仍發現不了自己教學中的問題,教學少有長進。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發現、缺少反思。善於反思的教師,一定會不斷地讀書學習,具備一定的理論修養和專業水平,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線教師要想發現教學中的問題,最簡捷的方法就是寫教學反思筆記。教完一節課,想一想亮點在哪裡?在哪一個環節出現了「高潮」?為什麼效果好?教學中有哪些缺憾?問題是什麼?結合教學理論,想辦法,一個個問題解決了,教學水平必定會不斷提高。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實踐中寫下了大量教學反思筆記,而後發表了《對教師的100條建議》,他為教育教學的理論研究及實踐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特級教師魏書生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注重反思,發現了語文教學效率低的症結是師生對語文學科的知識不明確,教學中無效勞動太多,他精心繪制了語文學科的「知識樹」,讓學生對語文的知識體系,心中有數。學生學起來容易了,教學效率自然大幅度提高。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各地越來越關注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還有助於教師積累教學經驗,形成專業思想,加速專業進程。
教師寫教學反思,要寫得比較深刻,首先要端正態度,不能抱著應付的心理;其次,教師在寫教學反思時,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只要開動腦筋,開拓思路,教師的教學反思就會更深刻一些,也更容易接近問題的實質,其個人進步也就更快一些。
我在與一些教師的交談中發現,他們的教學反思一般比較滯後。實際上,許多教師對自己執教的課並不是沒有看法,並不是沒有經驗,並不是沒有鮮活的思路和創新的思維,只是由於下了課,懶得去進一步思考、梳理並及時記錄下來,因而許多有價值的想法就流失掉了。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沒有一個不是經常反思並及時寫反思文章的。教師人生的終極目的是什麼?是創造,是幸福。教師每天若養成及時反思、持久反思的習慣,幸福生活也就可望可及了。
㈧ 求英語新課標筆記!!!急
小學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 梨林實小 張文勇 從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來看,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發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為新時代的有用人才,必須善於學習、實踐和創造。現代教育觀念強調以學生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僅是學到什麼,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新課程標准》中也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近幾年來,旨在教會學生會學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學法指導的研究和實踐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課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學習成績優秀學生之所以成績優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學習方法比較科學;學習困難學生之所以學習困難,也往往是由於學習方法不當。要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快速發展,教師必須加強學法指導。 一、更新觀念、改變教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而教學的本質是教與學的對立統一關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所以要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首先必須從教師的「教」開始。 1、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准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范、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復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系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系。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台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開放性的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可以作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要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二、活躍思維、改變學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而拙劣的學習方法(如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學生的智慧得不到發揮。所以,如果我們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學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時積累的幾點方法羅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學習習慣 避免機械性學習,實現有意義的學習。有的同學在學習中重視對知識的機械性、生硬性記憶,其結果是一方面導致對知識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將嚴重影響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揮。現代教學論強調要實現有意義學習,強調理解對知識保持和應用的作用,即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而學習,而是為了應用而學習,不是為了對單個知識點的掌握而學習,而是為了實現對知識點間的貫通性理解而學習,這些均需要我們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內化」式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實現有意義學習的關鍵。 2、要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系,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於學生說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於說話是否完整,說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發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盡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盡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游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3、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培養求異精神和發散思維能力 「定勢」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性兩種表現,我們應該利用「定勢」的積極性作用,克服「定勢」的消極性影響。在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過程中,既要培養解決類似問題的「定勢」,形成知識遷移的一般性規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習慣方法難以解決的有關問題時能夠從其他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形成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意識與能力,這也是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識的遷移要求對知識呈現的情境和知識轉換要靈活處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變換的問題樣式和情境無法被吸納人認知結構或已建構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這個問題,便要求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再處理,再變換或嘗試與另一認知結構對接,形成從不同角度分析、遷移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聽課 不是上幼兒園就開始聽課了嗎?誰不會聽課呢?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用正確的方法聽課,這就導致學習效率差。 首先、做好課前准備,包括心理上的准備、知識上的准備、物質上的准備、身體上的准備等; 其次、要專心聽講,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參與課堂內的全部學習活動,不要只背結論,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於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這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第三、學生還要及時做好各種標記、批語,有選擇地記好筆記。 第四、要指導學生一定要養成先看書後做作業的良好習慣。現在學生的通病是僅僅把教材當做一個習題簿子,做作業用到它,而後就放置一邊。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要指導學生在做作業之前一定要認真地閱讀例題,結合教師課堂講授,把知識梳理一遍,之後再去做作業,就會少走彎路,既保證了作業質量,又做到了充分的鞏固、復習。 5、課外學習 課外學習能有效地使課內所學知識與社會生產實踐、生活實際密切地聯系起來,幫助同學們加深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擴大文化科學知識的眼界,拓寬思路,激發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與習慣,增長工作才幹。這也就是常說的:「課內打基礎,課外出人才」。但課外閱讀要有教師的正確指導,才能避免濫讀,費力不討好。 另外,還要教會學生一些數學方法。如,比較法、線段圖法、分析法、歸類法等等。指導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除了上課的潛移默化外,還有如,講授式、交流式、輔導式等等。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路,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