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一物理學習計劃
在數理化三科中,物理在解題邏輯上對思維的要求更深一層,或者說,物理更需要對知識點的感悟,因為它重視分析,這一點在力學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力學不管是在初中物理還是高中物理中占的比例都很大,並且題型一般歸於難點和重點,然而解決該難點的金鑰匙就是對物體受力的正確分析,這一能力不僅與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分析意識有關,然而更重要的是課後大量輔助練習資料的積累。做練習並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手頭有一兩本好的資料便可以了,而很多同學可能認為只要把練習做完,這些知識便算是掌握了,其實不然,你不妨試試:在老師講完一個新知識點且已把關於這部分的練習解決掉後,當再過一個星期,你再重新翻看相同的題型,你會驚愕地發現原來自己其實連最基本的理論知識都沒掌握,更何況還要利用它來分析難題。
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經驗:每當考試考砸後,都會埋怨哪道大題又沒做對,哪個解題因素又沒考慮,其實這些都沒關系,因為大題的分大家一樣丟,而丟分最嚴重的是那些最基本的選擇題,填空題,因此千萬別小看課本,因為那才是最容易拿分的。而許多同學往往忽視這些。又例如運動和力的關系,有很多同學都搞不太清楚,越搞越暈,越學越犯迷糊,越覺得復雜。其實它們的關系很簡單,就是牛頓第一定理和牛頓第二定理的直接應用。第一定理就告訴了我們處於平衡狀態(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的一定不受力(這種情況一般很少)或者受平衡力作用,而受到平衡力作用的一定處於平衡狀態。而牛頓第二定理 F=ma 則再明白不過的說明了有力就有加速度,有加速度就會有力,而加速度的存在就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在改變,沒有加速度那麼物體的運動狀態就不會變,從而得到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而運動狀態的改變自然就是力作用的結果,因此這樣一理解了那麼對於力和運動的關系的把握肯定要上一個台階,也不會再犯迷糊了,所以基本概念實際上是學物理最重要的。
在學習過程中還要注意及時歸納總結,特別是在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以後,經驗和教訓都要一起總結,總結經驗主要就是把一些好的經典的解題方法和思路在過一過目,看自己是否真正的掌握了。而總結教訓則是把自己平時總喜歡犯的一些錯誤歸結到一起,看看它們的共同點,並找出症結,這樣對症下葯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是基礎知識沒有掌握牢固,那麼就加強基礎的學習,而如果是計算上的問題,那麼就要注意計算能力的提高。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關於考試的問題,作為學生,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考試,考試的成績和結果也對自己有著或大或小的影響,因此對於每一堂考試我們都希望能夠順利的考好。
考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考試和學習中,一個人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有好多在復習時往往會產生急躁情緒,擔心自己復習不完,這一點就體現出我前面所說的指定復習計劃的好處, 只要按照計劃去安排自己的復習, 就肯定能完成,而且可以隨時看出自己復習的進度,這種擔心也就沒有了。另外復習實際上只是對前階段所學知識的一種回顧和突擊,因此不可能像平常學習那樣對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死摳」,這些是看平時的積累的,復習特別是考前短暫的復習只能起到一個調整以及加深鞏固知識在腦海中印象的作用,真正的解答物理題的水平是靠平時的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不要寄希望於通過復習能夠使得自己的水平有一個質的提高,即使是考試成績提高了很多,那也只能說明是這一次心態的調整和戰術的採用很成功,使得自己得到了正常甚至是超常的發揮。在考試中,要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就是說在復習時要做好充分的准備, 而一旦進入考場就要放鬆心情沉著應戰,心理上不要膽怯,就像做一堂;練習一樣。但是又不能完全看作一次平時的練習,因為畢竟是考試,因此要很細心的檢查和計算,不能馬虎大意,這就是所謂戰術上的重視。總之只要平時下了一定的功夫,再以這樣的形態應戰,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還有一些
學好物理 需有創新意識
在物理學習中,我從初步的好奇到對它產生興趣,是有一段過程的。所以我認為興趣是產生重視的基礎,是求知的動力,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如果僅僅靠死記硬背幾個公式,不去理論聯系實際思考問題結果是學不好物理的。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領悟「道理」,才能以一當十,舉一反三,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嘛!
在學習中要吸收,更要懂得歸納。牛頓運動定律是力學的核心,也是整個物理學中的一個重點。我就拿動力學舉個例子。
一、動力學問題可歸納為兩種基本類型:
1、已知物體受力情況,求物體的運動情況
2、已知物體運動情況,求物體的受力情況
不管的哪種類型的問題,關鍵抓住兩點:1.加速度,2.受力分析和運動過程的分析。
二、另外在應用牛頓運動定律求解力學問題時,要養成有條理的思維習慣。
1、確定研究對象
2、藉助運動進行受力分析
3、選定坐標,並運用坐標分解法
4、例出運動方程
5、解出方程,討論結果,用標准單位。
學習物理就是培養和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過程,遇事遇題要善於獨立思考,獨立分析,有時還可以動動手,增強感性認識,不要想著別人來給你走向成功的捷徑。
⑵ 高一下學期物理學習方法和計劃。「謝謝」
任何一個學科都有其內在規律,按照其規律及特點去學習去探討這就是基本的思想方法。物理學科的學習方法我想就下列幾方面談談個人看法:
一,首先要知道物理學科是研究什麼的,它在社會發展、人類進步和生產生活中具有什麼樣的作用,這樣就會幫助你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部分,是一門研究物質、能量和它們相互作用的學科,它既包含了對物質世界普遍而基本的規律的探索,又對其他自然科學以及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物理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與其他自然科學有密切的聯系,如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化學等。我們學習物理不僅僅是為了認識客觀世界,更重要是利用物理知識改造世界,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跟物理學分不開,如果不是在19世紀中期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並建立起相應的電磁理論,就不會有發電機、電動機,現在電氣化生產就不可能實現,也就不可能有我們現在的網校,如果沒有對氣體性質的研究和熱學理論的建立,那麼應用於飛機、汽車、輪船、拖拉機、機車、坦克等的內燃機也就不會存在。如果至今沒有人類出行的交通工具,我們就真正處在封閉狀態中,探親訪友,出門旅遊,將成為空想。沒有萬有引力定律的科學規律,人造衛星、宇宙飛船、人類登月更不可能變為現實。進入20世紀物理學更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成為科學技術的基礎。徵得中科院部分專家學者的意見,新華社評出的20世紀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十件大事中有兩件是與物理學有關的。首件事就是物理學革命,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基本原理和1916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基礎與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論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的概念。20世紀大多數物質文明都是從相對論和量子論這兩個物理基礎學科衍生和發展起來的。
另一件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與網際網路的應用,從目前看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越來越廣泛,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促進生產力發展,人類開始邁向信息社會。
基於以上看法,同學們就會明確物理學研究內容,為什麼要學習物理學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大家興趣盎然,摩拳擦掌,准備在物理學的知識海洋中傲遊。
二、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可以幫助學習者加深對物理過程的認識和對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理解,是學好物理課的重要手段之一。
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實驗過程隱含了豐富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既包括了操作技能和處理實際問題的本領,又包括思辯性的猜想和假設,邏輯的思考和論證,准確的測量和數據分析,嚴密的推理和清晰的表述。在科學思想的指導下,用科學方法學習物理自然會有較高的收益。例如伽利略理想實驗,經過抽象思維科學地推理出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向延續了2000多年的亞里士多德代表的錯誤觀點提出挑戰,並最終被人們所接受。例如在講《自由落體運動》一節時老師用牛頓管(抽成真空約1米長的玻璃管)演示,金屬片、羽毛和軟木塞三種不同質量的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同學們看到這種現象後,根據受力情況(它們分別只受重力)和牛頓第二定律F=ma,可得出a=g 即三物體的加速度相同。這樣就不難明白它們為什麼在牛頓管中同時落下,而空氣中由於阻力影響不能同時下落的原因。所以一定要認真觀察實現過程、實驗現象,並積極動腦分析發生現象的物理道理,這樣就加深了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
另外要自己動手做實驗,要做參於者而不當旁觀者,做實驗所用到儀器性能、使用方法與物理知識有關,而實驗原理往往就是所學的規律。還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觀察各種物理現象,如:天空為什麼出現彩虹,它屬於什麼光學現象,怎樣用物理知識解釋,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車距要求在200米,這是根據在剎車後制動力相同的情況下加速度相同,但初速度大的汽車滑行距離大。由公式Vt2-V02=-2as可得,因而車距要較大才能保證行駛安全。在實驗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學習物理不是簡單的套用公式,進行數字推導;物理知識重要的是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要對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清楚弄清本質,明白相關概念和規律之間的聯系,明白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在什麼條件下應用而不能簡單地以做習題,題海戰術來代替,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學習和理解,如果概念不清做題不僅費時間費精力,而且遇到的矛盾或困惑就越多,久而久之產生畏難情緒,做習題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基本知識,從而達到靈活運用。不少同學總是覺得自己對概念已懂了,就是不會用,一遇到物理題就不知從何下手。這是不少同學常有的困惑。應該怎麼辦呢?首先應對概念反復比較,找出與相近的概念和規律的區別。例如速度的概念大家比較容易接受,因為日常生活中有接觸有體會,而加速度這個概念較抽象,在現實中如果不加分析只從表面上看無法接受它。因此除了通過比較搞清速度與加速度的不同點外,還要從運動物體速度變化中體會,加速度的存在及實際意義。另外要根據題目所給的條件,搞清物理過程、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然後找出每個物理過程遵守什麼樣的規律,各物理過程之間有什麼聯系。根據所學知識列出相應方程。做物理題的過程重要的是分析思考,分析思考的輔導手段是畫圖。圖就是一種很好的物理模型,這樣變抽象為具體,變虛幻為真實,解起題來就容易多了。
例如:有一直角斜劈質量為M放在粗糙地面上,其傾角α斜邊長為L,質量為m的物體從斜劈頂端由靜止開始下滑,經t秒到底端,求m下滑過程中,地面對M作用力。
解答過程:根據題意畫出物理模型圖
分析:m由靜止加速下滑,M靜止,因而M、m不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按常規法應分別研究。M所以平衡一定是其所受的合外力為0,其受力情況如圖,
m受力如圖
地面對M的作用力有支持力N和摩擦力f,而這兩個力的大小與m對M的作用有關,既與m、M之間互相作用(內力)有關。這樣隔離法解題非常麻煩。
可把m、M視為一個整體,整體中只有一部分有加速度,這個加速度也是系統以外的力作用的結果,這時m、M之間的內力可以不分析,整體受力圖為,
∵為m在斜面上加速運動,遵守運動規律 L=at2 得t=
a是沿斜面方向分解為水平和豎直方向
f=max=ma·cosα=mcosα N=(M+m)g-may=(M+m)g-2mlsmα/t2
由上述解題過程可以看出分析物理過程建立物理模型是解題關鍵。
四、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是一個開發思維,培養各種能力的過程,因而不能封閉式學習。大腦思維、情感語言不能封閉。要開放,開放是指向課本學習,要認真讀課本,課本上的圖形。例題,包括習題和參考閱讀材料都應認真研讀。要將圖、題、文字內容連系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開放之二是向老師學習,既上課注意聽講,眼、耳、手、腦、口並用,思想隨著老師轉(可以有獨立見解),眼耳盯著黑板開,耳朵聽還不算,常常動手,要真干(動手指適當筆記,和課堂練習)。不斷與老師呼應,與老師交流。課堂時間充分利用。開放之三是向同學們學習,既同學們互相交流互相幫助,這樣有問題可及時解決不留尾巴,另外同學交流還可以互相啟發,在不同觀點爭論時,有利於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學往往不便於老師爭論,而和同學爭論卻可以敞開思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開放之四是向課外讀物學習,在讀報看雜志,聽新聞廣播和看電視時,有關物理知識和內容要留心,順便想一想這些內容與你學過的哪些知識有關。如果有些知識你還沒有學到,這樣可以促進你增長求知慾。
以上四方面只是總體上講學習物理的方法,其實不同章節,不同內容又有具體不同的學習方法,因而學習的過程也是學法不斷積累的過程,往往是一門功課學過去了,才似乎摸出一點門道,這門道或竅門其實就是方法。要根據自己的特點,總結方法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