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位老師用網路復制他人備課資料你怎麼看
一位老師用,網路復制他人的備課資料,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但是如果他是借鑒,然後再創新,這樣就可以
② 怎樣做好網路協作備課
隨著網路的發展,如抄何讓網路教育資源更好的用於教學,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將其整合成適合自己的教學,發揮網路資源的最大作用,是我們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備課時,教師可以在網路中查找、獲取大量豐富有效的信息來源,彌補自己原有知識的不足,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去。經過不斷運用和摸索,我覺得在應用網路教育資源時,要做到三備。 一、備教材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學目標,合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實現用教材而不是學教材。有的教師沒有好好把握教材,備課只是看看資源中的課件和教學設計,這是遠遠不夠的。那備教材豈不是就看看自己的教材和教師用書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利用網路資源來備課了嗎?我們認真研究教材和教師用書,整體把握教學目標這是必須的;另外教師用書上的一些建議也是很好的
③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備課
隨著網路的發展,如何讓網路教育資源更好的用於教學,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將其整合成適合自己的教學,發揮網路資源的最大作用,是我們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備課時,教師可以在網路中查找、獲取大量豐富有效的信息來源,彌補自己原有知識的不足,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去。經過不斷運用和摸索,我覺得在應用網路教育資源時,要做到三備。 一、備教材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學目標,合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實現用教材而不是學教材。有的教師沒有好好把握教材,備課只是看看資源中的課件和教學設計,這是遠遠不夠的。那備教材豈不是就看看自己的教材和教師用書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利用網路資源來備課了嗎?我們認真研究教材和教師用書,整體把握教學目標這是必須的;另外教師用書上的一些建議也是很好的,但除此之外,如果你再到網路上尋求一些專家的、同行的理論和建議,經過對比,挑選出適合自己和自己學生的好方法,將會給你帶來不同尋常的收獲。在備課時,我們可以在網路中查找、獲取大量豐富有效的信息來源,彌補自己原有知識的不足,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去。我們還可以將網上備課資源的這些資源與課標、教材、學生實際相結合加以修改、完善,變為個人教案,改變我們教學眼界受限、圍著自己小圈子做的孤立做法,廣開教學思路,轉變教學觀念,進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求。比如,我們搜索課堂設計、課件,從中借鑒他們的優點,找到適合自己的特點。 二、備學生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有時發現網路資源中的教師提出的問題,設計的較好,而到了我們的班上,學生對許多問題不能理解或達不到教學目的,還弄得學生一頭霧水,這是為什麼呀?我們的課完全是按照網上高級教師的示範課設計,怎麼感覺收效甚微呢?原因出在自己對學生缺乏分析,忽略了他們的已知。這其實是我們沒有充分考慮自已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指的備學生應該是自己的學生,了解他們的差別。因為地域不同,城鄉不同,學生的素質不同,我們要充分考慮自己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合理的利用資源中的素材,達到最優的效果。因此利用網路資源不是讓自己照搬的,必須結合自己的情況擇優求取,選擇適合自己和自己學生的方法再加以整合才能出效果。我們應從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再加工整合成自己的教學設計。在利用課件時,我們不能照搬一個人的課件,而是篩選出一部分適合自己課的,自己再對其中不如意的地方修改。
④ 求推薦一個不錯的教師備課網站
我 推 薦北極 星教師助 手, 下 載 備課資 料、 課 件 、試題 很 方 便的 。
⑤ 網路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沒有教師的成長,就沒有高品質的教育,這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共識。李希貴先生在《學生第二》一書中這樣說,「對一位校長或教育管理工作者來說,關注學生首先應從關注教師開始。」美國學者阿瑟·庫姆斯等在《學校領導新概念》一書中明確指出:「有活力的組織對教育者的個人和職業成長有重要的貢獻。」可見,學校是教師的立業之基,成才之本,任何教師的成長與成功離不開學校為其搭建的平台。那麼,教師的專業成長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平台,或者說,學校能為教師的成長搭建怎樣的平台?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實踐平台做教師,最多的就是課堂教學實踐。一般而言,年輕教師參加工作都要承擔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數年如一日的持續工作,使得他有機會廣泛、深入地接觸學生,並進行生動地交流、反饋,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這是普通教師相比於其他教育研究者而言,最可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教育藝術本質上是一門實踐藝術,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再指導教學實踐,同時也接受實踐的檢驗。一名教師積累有豐富的教育實踐,必將會為其將來的教育研究與思想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基礎和思想儲備。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步是把書教好,成為一名讓學生喜歡的教師。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研究課堂教學實踐。作為學校,應該為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機會,使他們在課堂——這塊教師的試驗田中更好地摸爬滾打,鍛煉自己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藝術水平。有的學校舉行豐富的公開課研究活動,比如年輕教師的入門課、過關課、匯報課、競賽課、擂台課等,還組織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上示範課、研究課,供普通老師學習觀摩,有的學校還不遠千里送老師到一些特級教師的上課現場去學習等等。這些基於實踐基礎上的授課與聽課,是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經驗的重要平台,利用好,可以使教師短時間內成長為一名熟練教師。當然,教師如果光上課還不行,還需要上有質量的課,這就需要磨課。所謂磨課,就是一名教師幾輪備課、上課,同科組的老師參與意見,最後打造出一堂較精彩的課的過程。整個研究過程,以課例為載體,從理論學習,到課例設計,再到行為反思。其間有理論指導,也有實踐反思,避免了教學的盲目性,又有鮮活的案例解剖、微格反思,雖然辛苦,但對執教者大有裨益。磨課的過程是教師學習、實踐、總結課堂教學藝術的過程,幾輪打磨,既能達到改進教師本身教學行為的目的,激發教師對課堂教學境界的不斷追求,又能對同科組老師有所促進和啟發。因此,這種形式逐漸成為許多學校培養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路徑。一個教師站在研究者的高度去看待課堂教學,教學就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更不是一份掙錢養家的手段,而是抱著探求教育藝術,追求真知的過程,是教學研究的平台。這樣的教學實踐就有了深遠的價值和意義。二、研究平台新課程提出「教師是研究者」這一概念,是針對過去的一種錯誤認識,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運用他人研究出來的成果,教師並不需要研究。但是,今天人們意識到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把他人創造的知識較好地傳授給學生,更應該研究如何才讓學生更快更輕松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如何才能使學生富有創造激情和創造才能。同時,教師還是知識的創生者和教學方法的研究者,在對教育這一事業大廈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既然教師具備研究者的身份,學校就應該提供研究的平台,供其調查和研究。一般來說,學校會有這樣的幾類研究活動:1、基於課例基礎上的備課組研究活動 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備課組內的老師集中對所用教材的某一單元或者一課例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商定教學的三維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的方法、程序等。這類活動看似簡單、普遍,其實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根基,是落實有效教學乃至高效教學的基礎工程。如果說,教學是一所學校的中心工作,那麼,抓實了課前備課這一環節,中心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許多學校在備課研究方面總結出不少經驗,比如集體備課,由組長主持,大家發言討論,最後形成教學預案的備課活動模式。另如「一人主備,眾人參與」形式,即某位教師承擔一篇課文教學,先由其獨立備課,說課,示範上課,然後組內教師研討,修改,形成教學預案的形式。這都屬於新課改提倡的合作、共享理念指導下的備課研究活動。2、基於專題研究基礎上的學科組研究活動 學科組是學校展開各學科教育教學和研究的綱繩,學校對學科教學的目標要求通過學科組進行傳達和具體落實。一般來說,學科組會採取專題研究的形式,根據學校安排針對本學科教學的某一方面重點展開研討,議題集中於如何落實上,以語文為例,比如「如何上好作文課」「如何提高閱讀課的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如何教學語文園地」等等。學科組開展研討時,及時發現問題、討論解決問題。因此,這類活動既有理念的提升,又有實踐經驗的總結,還可以就教學中的具體問題進行研討,尋求解決辦法。因此,它往往具有較高的時效性,對於學校教學工作有重要的指導和實踐意義。3、基於課題研究基礎上的教科研活動 由於社會需求的變化、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變化以及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等,學校面臨形形色色的新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中小學教師積極從事教育科研活動,藉助於科學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課題研究是將教研與科研有機融合的教研活動形式,是以平時教學過程遇到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制定研究計劃,在預定時間內圍繞同一專題反復研究,探尋教學對策,解決問題。一般的做法是:⑴選擇課題。課題堅持從學校或教師實際需要出發,把教學實踐中的疑問、困惑進行歸納、篩選,確定一個研究專題,組織交流論證,使課題研究真正做到「開展自己的教學研究、解決自己的教學問題」。⑵各個教研組圍繞課題搜集材料,選擇、整理材料。⑶自主申報,確定課題組成員。根據所篩選出來的課題,結合所收集到的資料,讓有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的教師組成課題組,擬訂階段研究目標和計劃。(4)建立研究制度。確定研究的時間、地點、活動形式等,強調在學習和研究中注意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教師研究與專家指導等相結合。(5)每學期開展一場課題階段研究成果展示,達到以點帶面,促進優秀經驗的推廣和輻射的目的。(6)時機成熟,立即申請課題結題驗收。課題組教師要完成課題的研究報告或結題報告,總結教育教學經驗。 中小學教師藉助課題研究開展教育科研,具有解決學校實際問題,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更能切實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素養,許多名師、特級教師也就是藉助課題研究而走上成功道路的。4、基於個人基礎上的自主研究活動 教學研究更多時候是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進行的,這就需要教師有自主研究的意識。教育實踐中,一節課的教學、一個教育細節的處理、一個孩子的轉化等等都可以進行研究分析,從而找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其實,這就是基於個人基礎上的教育研究。自主教育研究包括教育敘事、案例分析研究、教學反思等多種形式,方式自由,形式活潑。其關鍵是教師本身一要用心,及時捕捉教育生活中的思維火花,勤於反思探究;二是有恆心,堅持不懈才能發現規律性的東西,加以總結,最終形成成果。自主教育研究活動看似自由隨意,缺少規范,但恰恰是最豐富最有生命力的研究活動,許多名師比如魏書生、邱學華、錢夢龍等老師都是依靠自主研究而逐步成長起來的。三、交流平台英國作家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是兩個,甚至是兩個以上的思想。」真誠的交流所導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鋒,會使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和深入,會使一些主題和思想在我們的心中深深的紮根。比如說,一個學校的老師觀摩了一節課或是共同讀了一本書,彼此就有各種感受,如果坐在一起就可以交流和分享,這樣就有了一個交流的平台,一個思想交集的空間。老師們會自覺意識到:為了能在分享交流的時候有所貢獻,就理所當然地要提高觀摩或者閱讀的品質。通過在團隊中的分享和交流,彼此的認識深化了,內心豐富了,素養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有分享和交流內在需要,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分享和交流的需要的反面是內心的麻木和枯竭,這恰恰是教育的倦怠感產生的真正根源。既然交流是人們生活的客觀需要,學校有必要搭建交流的平台來適應教師需要的潮流。那麼,有哪些形式比較適合呢?1、教師論壇 由教科室牽頭,也可以分學科組進行,提前定出每月(或者雙周等)論壇主題,根據需要可以邀請全體教師或者學科組教師參加,還可以適當邀請知名的專家學者參加。話題可以是課改中的熱門話題、焦點問題,也可以是教師實際教學中遇到的某個具體問題。如: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怎樣設計作業讓學生喜歡;如何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學習習慣;如何組織集體備課等等。活動前要求參會人員提前自學,查找資料,做好發言准備。活動時,可以安排「圓桌論壇」,民主交流;也可以以「嘉賓訪談」的形式,與會教師既作觀眾,也可以踴躍發言;還可以圍繞同一話題,教師輪番上台講演。以論壇搭建教師理論學習研究、交流互動的大平台,以全新的理念、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主題內容,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闡述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營造了濃厚的理論學習氛圍,充分發揮了群體理論研究優勢,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合作學習,共同進步。同時,這種形式也讓教師在交流辯論中展示自我,增長才幹,開拓視野,達成共識,有效地促進了教師自我發展。2、網路媒體 網路越來越深入到人們的生活角落,藉助網路交流和學習已經是一種趨勢。網路媒體的形式很多,最適用的要算Blog。作為網路時代信息化下的產物,在Blog上老師們可以十分方便地記載每天行動研究中發生的教學故事,及時積累研究需要的各種信息,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調用:反思、寫作、引文……都可以得到便捷的服務。尤其重要的是,Blog使老師們從早先上網時的人機對話轉化為人與人的對話。在Blog上,教師們可以得到熟悉的和陌生的教育博客們的鼓勵與欣賞,在學習與交流中獲得知識、智慧和情感上的滿足。因此,Blog既是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個性化交流的空間,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和人文環境。對此,學校可以積極鼓勵和適當引導,使網路科技為教師隊伍建設服務,比如倡導教師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記錄自己每天的教育足跡,收獲教育思想的成熟。同時,學校建立教育博客聯盟,互相灌水、潛水交流學習。學校也可以推薦一些名家博客和知名教育網站論壇,供教師們瀏覽。3、學術報刊 許多教師有了充分地實踐經驗和理論學習之後,往往不滿足於校內或者網上發帖這樣淺層次的交流,逐漸會有向報刊雜志投稿爭取發表的需要。教師在投稿和改稿中會得到與編輯老師交流的機會,受到許多啟發,開闊自己的眼界。不少老師從發表第一篇論文中收獲到成功的喜悅,並積極向更多優秀的老師學習,開始了發表第二篇、第三篇的旅程,有些老師甚至出版了個人專著。藉助於學術報刊進行交流學習,是一種較高層次的交流活動,是教師專業化發展走向快車道的標志,有很多名師就是從寫文章這樣的平台上走出來,走進公眾的視野,從此有了更為廣闊的舞台。對此學校應該給以積極的支持和幫助,積極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比如邀請一些專家學者指導寫作、為老師訂閱雜志、提供教育類的報刊郵箱地址、邀請雜志編輯來校輔導投稿常識、設立論文發表等科研獎等,鼓勵教師往更高層次發展。四、學習平台教師要想進步,除了深入實踐和研究之外,還要認真讀書。讀書是提高文化內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說:「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它充實著思想江河,讀書不是為了明天上課,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對知識的渴求」。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們通過博覽群書,拜讀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與大師對話,與大師心靈相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教師只有在持之以恆的專心閱讀中,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也只有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教師讀書應該讀些什麼書呢?我覺得至少要讀三種書:一是與教學有著直接關系的教育類報刊雜志和名師課堂實錄與分析。因為這些書提供了與教師最切近的教育、教學中的體驗感受,從中可以了解別的老師在教育細節上的態度與處理,也能得到最直接的借鑒和學習。如果深入學習,還可以了解到名師成長的心路歷程,這也能促使自己一步步成長。二是教育類的專著。一個教師要想在專業上有所發展,必須有較豐富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而這些東西從哪裡來?就要從博覽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中獲得。比如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杜威的著作、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力理論,也包括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這一類的著作。從中汲取古今教育大家對教育規律的理解和思考,自覺學習和思辨,逐步建構起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框架。三是多讀一些人文類的著作,比如文學類、哲學類等社科著作。雖然這些著作與當下的教學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從中可以受到人文的熏陶,體會人性的光輝。這些都將會對教師的教育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有些也許能徹底改變其原有的教育觀。讀書的途徑很多,可以自由讀書,也可以聽講座報告,還可以參加學歷進修。自由讀書好處是沒有功利色彩,時間自由,心靈舒放,自由呼吸,享受閱讀。閱讀的面也很廣,種類駁雜,博覽群書,可以拓寬視野。缺點是沒有約束,容易受其他事干擾和排擠,沒有頑強的意志和強烈的慾望難以堅持。聽講座報告優點是可以得到專家學者的教授點撥,對一些問題的思考能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式地啟迪,缺點是條件有限制,機會不太多。學歷進修有一定的強制性,能在短時間內迫使自己閱讀許多比較枯燥的理論,並通過識記,較有效地增加厚實的理論素養。缺點是受約束,趣味性不強,需要自己有恆心毅力。當然,讀書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形式不拘。關鍵是行動和堅持。學校在此問題上可以作些推動,通過搭建適當的平台,培養教師的讀書習慣。比如通過書香校園建設、為教師訂閱教育雜志、教師讀書交流會、讀書講座、師生同讀名著等活動推進,也可以通過制度來推動,比如對閱讀量的規定、寫讀後感比賽、學歷提升等,促進教師閱讀提高。總之,讀書不管對年輕老師還是名優教師,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老師在專業發展路上常常遇到瓶頸、高原現象,往往通過讀書來尋求解決。讀書的熱情、讀書的習慣和讀書的需要直接決定一個人的文化品位,也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發展方向。隨著終身學習的理念深入人心,相信,通過讀書尋求專業發展一定會成為許多教師的自覺行動和追求
⑥ 線上課程老師備課要點是什麼
網上備課要點:
1、講點什麼。
即這節課應該給學生講點什麼內容。
注意,這里所說的是「講點」什麼,而不是「講些」什麼,二者的區別在「量」上。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當前情況,確定教學的具體內容與任務。力求少而精,具體而實在;力求能講得明、練得透、用得活。如果內容過多,會沖淡主題,易出現蜻蜓點水、雨過地皮濕現象,甚至會出現「消化不良」、「腹部腫脹」,嚴重的還會出現「暴雨成災」現象。還不如步步為營,各個擊破,穩扎穩講好。
「鼓要打到點上,笛要吹到眼上。」所講的內容,應該是當前學生特別應該學習的知識,或是該節課特別需要進行訓練的能力,或是具有導火線性質的內容,力求做到一「課」中的。
因此,在備課時應該爬梳洗剔,選其要點,擇其關鍵點,抓其提挈點。
2、留點什麼。
教師上了一節課,如果沒讓學生留下點知識或能力,那這節課就白上了。有好些課,很精彩,掌聲四起,贊美聲一片。可是,三五年後,十年八年後,學生還記得嗎,心中還有什麼痕跡?對學生影響深遠的,是在學生心中留下深深印痕的東西。
讓學生時時回憶起、時時鞭策自己,能受用終身,有這樣效果的課才是真正的好課,才是真正成功的課。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思考這節課能給學生留點什麼,能帶給學生點什麼?學生在心中留下的往往少於教師所講的內容。留下的內容不必多,一點兩點足矣,但必需深刻,有像墨水浸入白布那樣留下難以抹除的印痕,才能讓學生長時間能記住,長時間受益,否則只是過眼煙雲,一閃而過。
⑦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高效優質備課
隨著網路的發展,如何讓網路教育資源更好的用於教學,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將其整合成適合自己的教學,發揮網路資源的最大作用,是我們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備課時,教師可以在網路中查找、獲取大量豐富有效的信息來源,彌補自己原有知識的不足,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去。經過不斷運用和摸索,我覺得在應用網路教育資源時,要做到三備。一、備教材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學目標,合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實現用教材而不是學教材。有的教師沒有好好把握教材,備課只是看看資源中的課件和教學設計,這是遠遠不夠的。那備教材豈不是就看看自己的教材和教師用書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利用網路資源來備課了嗎?我們認真研究教材和教師用書,整體把握教學目標這是必須的;另外教師用書上的一些建議也是很好的,但除此之外,如果你再到網路上尋求一些專家的、同行的理論和建議,經過對比,挑選出適合自己和自己學生的好方法,將會給你帶來不同尋常的收獲。在備課時,我們可以在網路中查找、獲取大量豐富有效的信息來源,彌補自己原有知識的不足,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去。我們還可以將網上備課資源的這些資源與課標、教材、學生實際相結合加以修改、完善,變為個人教案,改變我們教學眼界受限、圍著自己小圈子做的孤立做法,廣開教學思路,轉變教學觀念,進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求。比如,我們搜索課堂設計、課件,從中借鑒他們的優點,找到適合自己的特點。二、備學生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有時發現網路資源中的教師提出的問題,設計的較好,而到了我們的班上,學生對許多問題不能理解或達不到教學目的,還弄得學生一頭霧水,這是為什麼呀?我們的課完全是按照網上高級教師的示範課設計,怎麼感覺收效甚微呢?原因出在自己對學生缺乏分析,忽略了他們的已知。這其實是我們沒有充分考慮自已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指的備學生應該是自己的學生,了解他們的差別。因為地域不同,城鄉不同,學生的素質不同,我們要充分考慮自己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合理的利用資源中的素材,達到最優的效果。因此利用網路資源不是讓自己照搬的,必須結合自己的情況擇優求取,選擇適合自己和自己學生的方法再加以整合才能出效果。我們應從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再加工整合成自己的教學設計。在利用課件時,我們不能照搬一個人的課件,而是篩選出一部分適合自己課的,自己再對其中不如意的地方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