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中國畫的認識和感覺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傳統繪畫,凝聚著我們民族幾千年來的審美精神。它歷史悠久、技法豐富,以其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屹立於世界美術之林。
中國畫講究筆墨情趣,強調意境,以筆墨傳神達意,是中國畫的主要藝術特徵之一。中國畫中,「筆」指的是筆法,「墨」指的是墨法。善於運用筆墨,既可狀物(描摹物象)、傳神,又可以達意和抒情。
中國畫十分重視對物象本質的表現,造型一般注重從對象本身的結構特點出發,要求畫面具有「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藝術形式。中國畫從題材上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表現技法上分工筆、寫意等類別。中國畫在幅式上有「立軸」、「手卷」、「冊頁」、「扇面」等,裝裱形式別具一格。
人們常說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確實如此。這是一條非常准確地經驗。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身就已經博大精深了。唐朝的張彥遠這樣論述中國畫的作用,認為它是可以「興教化,助人倫,測幽微,窮神變」的。這確是中國畫尤其是中國寫意畫可以做到的。老祖宗的這些觀點、這些認識、這些經驗到現在以至到未來都是可以指導我們深刻、准確闡述中國畫的精神所在。
追隨霍春陽先生二十餘年的學習路徑,在老師的導引下對中國畫中線的理解和應用有一些體會。中華民族是聰明的、偉大的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的傳統對事物的概括性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特徵。體現到繪畫上他所表現出來的是「以線造型」。相對於西方文化「以面造型」的繪畫形式來看,「以線造型」更能承載中國文化的內涵。由此對線的要求,對線的表述能力的要求,也就是作為繪畫語匯的功能要求就更高,難度就更大。所以對於線的理解、認識、訓練應更為嚴謹。
中國畫的線不只是一條輪廓線,它是講精神內涵的,是一種精神的訴求,相對於西洋繪畫的線則更豐富,是精神內涵的豐富,西洋繪畫的輪廓線是不能比擬的.所以,對這種的塑造首先要解決的是做畫人的文化修養,道德修養.也就是說線是可以反射出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養的.構成了具有個性的風格特點的線的形式,對這種線的要求,與其說是要求線的質量,不如說是否包容更多的文化內涵.」測幽微,窮神變」,中國畫的線是能夠滿足這種要求的.能否達到此效果只是看做畫人是不是具有滿足這種條件的素質.
還是談線,在中國的傳統中只線描就歸納出十八種描法,但歷朝歷代眾多的繪畫大家們對線都有他們各自的理解,認識和表述,但是精神實質是一致的.要求有力度,有厚度,有內涵,有境界.大象無形這是一種境界,一種大的境界,這個大境界是中華民族的大境界.著名畫家霍春陽先生曾經說過:」這個大境界就是定力極強的中庸思想」.為什麼說大象無形是一種大境界,是因為所有事物的物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質,事物的本質是有共性的,所以說這個共性就是大象,能夠准確的把握事物的本質就是一種中庸.不偏之謂中,能夠准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就是中.
對把握線的能力的提高,是中國繪畫中的一個關鍵所在.如果議論一下時下的中國畫界,對線的質量的要求是不充分的,沒有提高到一個應有的高度,這是一種遺憾.對繪畫的裝飾風格的強調偏重了,對線的表述能力忽略了,更有甚者以技法去嘩眾取寵.我認為這是一種文化的倒退.
「花開花落無間斷,春來春去不相關。牡丹最貴為春晚,芍葯雖繁只初夏。唯有此花開不厭,一年長佔四時春。」這是蘇東坡的欣嘆悅譽下的月季。不隨黃葉舞西風的菊花傲霜孤芳、花色純麗給落花滿地、花期已過的季節帶來生機無限。千林歸作一地黃,只有芙蓉獨自芳。深秋時節,唯有它和菊花一起在百花寥落的西風中悄然開放。粉紅、白、淡黃等,黃者少見較名貴,更有開花時淡紅間白色,而後又漸變為深粉紅色者,稱「醉芙蓉」。開花時清姿雅質,爛漫妍麗,為秋花中最光艷者之一。美人蕉清而艷美,葉清花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贊譽荷花的名句,早已膾炙人口。映入腦中,見於心中的便是一幅幅的中國畫。清麗亦或是光艷,從容淡定亦或是瀟灑飄逸……。中國畫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強大載體。文字雖生動,但趕不上它的直觀。音樂雖悠揚,但遜色於它的沉靜。中國文化在中國畫藝術中被揮灑得淋致。
B. 認識中國畫美術書欣賞作品有哪些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分別是: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唐代·閻立本《步輦圖》
唐代·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代·韓滉《五牛圖》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明代·仇英《漢宮春曉圖》
清代·郎世寧《百駿圖》
古今中國最25幅億元天價名畫:
1、明代 唐寅《廬山觀瀑圖》2013年以5.9億美元成交。
2、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2011年以4.255億元人民幣成交。
3、元代 王蒙《稚川移居圖》2011年以4.02億元人民幣成交。
4、北宋佚名《子母猴》2011年以3.62億元人民幣成交。
5、黃澤金《我是中國人》2014年以2.988億元人民幣成交。
6、李可染《萬山紅遍》2012年以2.9325億元人民幣成交。
7、文徵明《瀟湘八景詩畫》2011年以2.84億元人民幣成交。
8、潘天壽《鷹石山花圖》2015年以2.7945億元人民幣成交。
9、張大千《桃源圖》2016年以2.7億港幣成交(約合人民幣2.254億元)。
10、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2012年以2.668億元人民幣成交。
11、傅抱石《毛主席詩意冊》2011年以2.3億元人民幣成交。
12、郎世寧《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2011年以2.037億元人民幣成交。
13、吳冠中《周庄》2016年以2.36億港元(約合1.97億元人民幣)成交。
14、陳皋《蕃騎弄簫圖》2011年以1.84億元人民幣成交。
15、唐寅《仿李唐山水》2011年以1.725億元成交。
16、明代 吳彬《十八應真圖》2009年以1.69億元人民幣成交。
17、張大千《嘉耦圖》2011年以1.9106億元港幣成交。
18、吳冠中《長江萬里圖》2011年以1.495億元人民幣成交。
19、石濤《閩游贈別山水卷》2011年以1.36億元人民幣成交。
20、清代徐揚《平定西域獻俘禮圖》2009年以1.34億元人民幣成交。
21、清代 錢維城《雁盪圖》手卷2010年以1.2992億元人民幣成交。
22、黃胄《歡騰的草原》2013年以1.288億元人民幣成交。
23、八大山人《山水卷》2012年以1.1615億元人民幣成交。
24、常玉《五裸女》2011年以1.07億元人民幣成交。
25、乾隆玉璽2011年以1.14以元成交
至今當代中國十三大最貴健在畫家個人最貴十三幅天價畫作:
當代中國最貴13幅天價名畫:
1、黃澤金《我是中國人》2014年以2.988億元人民幣成交。
2、崔如琢《丹楓白雪》2014年以1.84億元港幣成交。
3、曾梵志《最後的晚餐》2013年以1.81億元港幣成交。
4、靳尚誼《塔吉克新娘》2013年以8510萬元人民幣成交。
5、張曉剛《生生息息之愛》2011年以7906萬元港幣成交。
6、范曾《八仙圖》鏡心2011年以6900萬元人民幣成交。
7、黃永玉《田家梅》2013年以6325萬元人民幣成交。
8、劉文西《幸福渠》2010年以4592萬元人民幣成交。
9、岳敏君最貴的《處決》2007年以4400萬元人民幣成交。
10、周春芽最貴的《石頭系列雅安上里(三聯畫)》2012年以2990萬元人民幣成交。
11、王明明最貴的《蒲松齡先生講書圖》 鏡心2000年以1380萬元人民幣成交。
12、史國良最貴的《轉經圖》 鏡片 2014年以1173萬元人民幣成交。
13、劉大為最貴的《天山遷徙》2014年以1058萬元人民幣成交。
至今起拍價最貴的二大畫家的畫:
1、現代 黃澤金《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華龍和諧圖》2015年起拍價19億元港幣。
2、近代 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2015年起拍價10億元人民幣。
至今中國最貴5幅億元天價書法藝術作品:
1、北宋 黃庭堅《砥柱銘》2011年以4.368億元人民幣成交。
2、王羲之《平安帖》手卷 2010年以 3.080億元人民幣成交。
3、清朝 乾隆皇帝御筆手卷《白塔山記》2014年以1.1615億元人民幣成交。
4、北宋 曾鞏的書法《局事帖》2009年以1.080億元成交人民幣成交。
5、《宋元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 2009年以1.008萬元人民幣成交。
C. 作文(認識中國畫)150字
現在所謂的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 ,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D. 如何認識理解中國繪畫
中國畫按內容分,主要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大類。
戰國時,中國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人物畫,唐朝時達到了頂峰。著名的人物畫家有顧愷之、吳道子等。
山水畫是表現山川美景的畫種。它產生於秦代,隋唐時成為獨立的畫種,宋代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著名的山水畫家有李思訓、王維、唐寅等。
花鳥畫畫的是自然界中的花卉、鳥獸、魚蟲。南北朝時出現了花鳥畫,宋代走向成熟。著名的花鳥畫家有擅長畫花鳥的朱耷、擅長畫竹子的鄭燮、擅長畫魚蝦的齊白石等。
中國畫按畫法分,主要有工筆畫和寫意畫。工筆畫的特點是按照事物原來的樣子,一筆一筆畫得非常細致,尤其注重細節的描繪;寫意畫是一種概括、誇張的畫法,要求用簡單的筆墨畫出事物的神韻,雖然筆墨簡單,但意趣生動,表現力特別強。
一幅國畫作品,除了圖畫以外,還有詩文和印章。因此,中國畫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它的藝術成就和民族風格早已受到世界人民的贊譽。中國畫不僅能美化人們的生活,而且能給人們帶來高雅的情趣和藝術享受。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之驕傲,以我國所特有的絹、宣紙、毛筆和墨,繪景抒情形成獨特藝術風格,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豐厚遺產。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在村料與表現內容上也具有新的發展。
中國畫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繪畫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筆墨之美。追求意境,這和中國詩詞的發展息息相關。「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從這句詩中讓人看到一幅壯麗的畫。同樣一幅畫也是一首詩,是作者內心的渲泄。祝允明說過「繪事不難於寫形而難於得意,得真意而點出之則萬物之理,挽於尺素間矣,不其難哉。」創意難,意在何處?意在反映萬事萬物里所包含的某種道理,所以中國繪畫特別強調畫家對客觀對象的主觀能動精神,倘若畫家在其作品中真的把握住客觀對象的本質,則繪畫的境界即顯出很高的審美特徵。
《易•系辭》中的說的「立象以盡意」所以對中國畫的學習應是「取法乎上,而氣韻不可學」在意境方面人人都可以向更高的格調攀登,當然這需要提高作畫者各方面的修養。
中國畫與西洋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用線條來表現,它的每一點每一筆都有表現力。一代宗師潘天濤所繪的畫中,可看到許多線條組合的畫面,幾乎每一點每一線都可成為一張精彩的畫,使人百看不厭。虛實問題對於中國也比西洋畫重要。中國畫的「虛」為留白,西洋畫則仍為色彩。從一定程度上講,留白比填色更難。這一切的種種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我們應為此感到驕傲。
中國畫不可能自己成就自己,需要學術思想的幫助。學術思想對書畫的藝術本質和風格的形成起了關鍵作用,儒家思想使書畫貼近民眾,使國畫一直存在著理性精神,國畫嚴格按照禮學觀念去構建,把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給予理性秩序的概括,強調主觀的由情而發的「心境」;老莊思想使書畫表現出一些盡顯才智、盡顯虛無飄渺的唯美傾向.老莊的審美方式是獨特的,強調對自然和自身的體驗,強調抒情性,在筆墨的處理上有著極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雖然儒道兩家分別從理性、感性,一正一反,一 出一入的不同側面入手,但為何能在書法中協調起來,就是因為在筆墨表現「情境」的「意象」性質上是一致的。儒道思想的特有氣質、人生理念和思維方式決定了書法的意象境界,超越了感性與理性的對立,使書畫成為了一個被直接把握的、直觀的、原初經驗性的美之現象。雖有圖解之嫌,但儒道思想提升了書法的題旨和內在意蘊,使其擴大了「感覺」的范圍和空間,並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但是,當今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確切地講應該是一個非常浮躁,非常喧囂的世界.一切一起都使人感覺到了急功近利,見利忘義.中國畫的領域也是如此,面對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很少有人可以靜靜地在那裡探索什麼筆墨的奧妙,也很難去做.都巴不得今天學一天中國畫,明天就可以去賣錢,明天就是大師了.
中國畫是寂寞之道,講究凝神定氣,波瀾不驚.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不是依靠浮躁之氣而產生發展的,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中國畫講究的儒家道家佛家三位合一的境界又在哪裡?
近代以來,徐悲鴻、林風眠等老一輩中國畫家不斷吸取西方美術元素中的寫實主義、現代主義手法,對中國畫進行創新發展,使他們筆下的中國畫形成了不同於傳統中國畫的新面貌,並逐漸占據了當今中國畫的主導地位。為適應新的形勢,當今的中國畫也必須不斷創新。雖然中國畫畢竟是不同於西方繪畫的獨立繪畫品種,它以筆墨來寫意,有自己獨特的創作與欣賞品格。但是中西方美術之間可以對話交流、互相借鑒,同樣也決不能因此喪失中國畫自己的特色與地位。
正如前面說過中國畫的許多優秀之處是西畫所無法比的。無論怎樣都不應失其民族性,否則這藝術便毫無價值。不少人常說改革開放的時代,國畫也要開放,也要中西結合,對於這觀點我認為流於膚淺。開放是要開放的,結合當然也是必要的。但這個中西結合該如何個結合法呢?長期以來中國繪畫的意境、氣韻都是西方人所無法理解的,是中國繪畫的經典之處。中西方的生活環境、文化傳統不同,人的思想情感當然不同,所以這個意境是不適於中西結合而講的。有些人甚至去極力模仿西方一些大師,勉強的搬到自己畫上,湊成所謂的「中西結合」這種結合我認為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覺得目前為止這個結合可從材料上去考慮在
不變其本質前提下更新。或在原有的勾、皴、擦、點染手法上進一步擴展。中國畫從古發展到今在不覺中已形成一種程式化,今天我們應突破這一程式,吸收西方繪畫優秀的東西。
「筆墨當隨時代」中國畫面臨的更大一個課題便是內容上的問題。傳統的中國繪畫有雄偉壯麗的山水景色,同時有崇山峻嶺,殘山幽峪,喜歡在大自然中修身養性。時代的生活方式、節奏在改變,中國畫也須擴大題材范圍,去表現新的審美情趣。
中國畫——歷史留下的豐厚遺產,值得我們繼承發揚。
E. 對中國畫的認識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傳統繪畫,凝聚著我們民族幾千年來的審美精神。它歷史悠久、技法豐富,以其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屹立於世界美術之林。
中國畫講究筆墨情趣,強調意境,以筆墨傳神達意,是中國畫的主要藝術特徵之一。中國畫中,「筆」指的是筆法,「墨」指的是墨法。善於運用筆墨,既可狀物(描摹物象)、傳神,又可以達意和抒情。
中國畫十分重視對物象本質的表現,造型一般注重從對象本身的結構特點出發,要求畫面具有「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藝術形式。中國畫從題材上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表現技法上分工筆、寫意等類別。中國畫在幅式上有「立軸」、「手卷」、「冊頁」、「扇面」等,裝裱形式別具一格。
人們常說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確實如此。這是一條非常准確地經驗。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身就已經博大精深了。唐朝的張彥遠這樣論述中國畫的作用,認為它是可以「興教化,助人倫,測幽微,窮神變」的。這確是中國畫尤其是中國寫意畫可以做到的。老祖宗的這些觀點、這些認識、這些經驗到現在以至到未來都是可以指導我們深刻、准確闡述中國畫的精神所在。
追隨霍春陽先生二十餘年的學習路徑,在老師的導引下對中國畫中線的理解和應用有一些體會。中華民族是聰明的、偉大的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的傳統對事物的概括性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特徵。體現到繪畫上他所表現出來的是「以線造型」。相對於西方文化「以面造型」的繪畫形式來看,「以線造型」更能承載中國文化的內涵。由此對線的要求,對線的表述能力的要求,也就是作為繪畫語匯的功能要求就更高,難度就更大。所以對於線的理解、認識、訓練應更為嚴謹。
中國畫的線不只是一條輪廓線,它是講精神內涵的,是一種精神的訴求,相對於西洋繪畫的線則更豐富,是精神內涵的豐富,西洋繪畫的輪廓線是不能比擬的.所以,對這種的塑造首先要解決的是做畫人的文化修養,道德修養.也就是說線是可以反射出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養的.構成了具有個性的風格特點的線的形式,對這種線的要求,與其說是要求線的質量,不如說是否包容更多的文化內涵.」測幽微,窮神變」,中國畫的線是能夠滿足這種要求的.能否達到此效果只是看做畫人是不是具有滿足這種條件的素質.
還是談線,在中國的傳統中只線描就歸納出十八種描法,但歷朝歷代眾多的繪畫大家們對線都有他們各自的理解,認識和表述,但是精神實質是一致的.要求有力度,有厚度,有內涵,有境界.大象無形這是一種境界,一種大的境界,這個大境界是中華民族的大境界.著名畫家霍春陽先生曾經說過:」這個大境界就是定力極強的中庸思想」.為什麼說大象無形是一種大境界,是因為所有事物的物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質,事物的本質是有共性的,所以說這個共性就是大象,能夠准確的把握事物的本質就是一種中庸.不偏之謂中,能夠准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就是中.
對把握線的能力的提高,是中國繪畫中的一個關鍵所在.如果議論一下時下的中國畫界,對線的質量的要求是不充分的,沒有提高到一個應有的高度,這是一種遺憾.對繪畫的裝飾風格的強調偏重了,對線的表述能力忽略了,更有甚者以技法去嘩眾取寵.我認為這是一種文化的倒退.
「花開花落無間斷,春來春去不相關。牡丹最貴為春晚,芍葯雖繁只初夏。唯有此花開不厭,一年長佔四時春。」這是蘇東坡的欣嘆悅譽下的月季。不隨黃葉舞西風的菊花傲霜孤芳、花色純麗給落花滿地、花期已過的季節帶來生機無限。千林歸作一地黃,只有芙蓉獨自芳。深秋時節,唯有它和菊花一起在百花寥落的西風中悄然開放。粉紅、白、淡黃等,黃者少見較名貴,更有開花時淡紅間白色,而後又漸變為深粉紅色者,稱「醉芙蓉」。開花時清姿雅質,爛漫妍麗,為秋花中最光艷者之一。美人蕉清而艷美,葉清花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贊譽荷花的名句,早已膾炙人口。映入腦中,見於心中的便是一幅幅的中國畫。清麗亦或是光艷,從容淡定亦或是瀟灑飄逸……。中國畫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強大載體。文字雖生動,但趕不上它的直觀。音樂雖悠揚,但遜色於它的沉靜。中國文化在中國畫藝術中被揮灑得淋致。
淺談對中國畫的認識 在老師講的眾多內容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師為我們展示的一些西方的畫與中國的畫。特別是這其中的反差。記得當時老師為我們展現的中國畫的內容是唐三彩。這也使我對中國畫多了一些了解,所以,我想談一下,在對這門課的學習後,我對中國畫的一些了解與認識。首先我想說對於我們來說,對國畫的認識是有裨益的。各類的中國畫首先給人一種意境美和音樂美,在使人在了解畫的同時,也得到審美能力的鍛煉。 在這我就談一下自己對中國畫的認識,我覺得了解中國畫首先應該了解中國畫的產生,發展及其內在精神。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精緻文化,是我國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情感的表現,在世界藝術林苑中佔有重要位置。然而中學生在欣賞中國畫時往往不得要領只看皮毛,就自然感受不到這一國粹的精妙之處。欣賞中國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才能得其精神,感受其作為"四大國粹"的藝術光芒。
山水畫萌芽於晉朝,顧凱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第一句就是「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山水畫已成為一個主要表現題材,我覺得人對人自己認識太深才覺得每幅畫人的言態表現得不盡人意,山水可誇大其氣勢表達出其意境即可,狗馬只須表達出其形而已從顧凱之僅有的山水畫《洛神賦圖》中可以窺見當時山水畫初期形態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所記載的樣子,傳本〈洛神賦圖〉中的山水部分,確實如其所言「群峰之勢,若細飾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無論是山水還是樹石,都表現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樹的表現,銀杏樹僅象徵性地以三五片銀杏葉概括,樹枝的「列植之狀」也是「若神臂布指,離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印行樹有很大距離,正如前邊所論「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山石僅以「高古游絲」線條勾勒,而沒有皴法,但我認為,水法和雲法的表現是極為純熟的,水雲的流態動勢相當完美,由此可見,山水畫的表現在當時已達到的藝術水準只是沒有後來的布局合理罷了。 初期的山水畫往往是人物活動的背景,配景,即使獨立為一個專門畫種也是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的,山水畫初期的這種形態是不足為奇的,雖然我們現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時期的山水畫作品而且見於史料的早期山水畫家也不是很多,顧凱之、宗炳、王微等人關於山水畫論的發展為當世山水畫的發展和成熟作了理論上的准備歷隋唐,五代諸朝,山水畫漸盛。他們可謂山水畫的先驅,六朝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真正起點,雖說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期,卻導致了美學上的最燦爛,我認為這應該歸功於當時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書畫的隱士,且當時類似於陶哦淵明,謝靈運的隱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時人們對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認識更促進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謝靈運《山居賦》中所記載的始寧山就是典型的例證,他的山水詩開拓了山水詩寫實的審美之路,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正說明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也益於詩的發展和衍生。 山水畫在六朝時期興起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藝術家自身的發展。漢以前的藝術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現他們都依靠繪畫的手藝謀生,繪畫是功利的,必須圍繞服務對象的要求進行創作,但也不同程度促進山水畫的發展。 說山水畫的內在精神,中國山水畫十分強調作者的主觀因素,在山水畫創作中,作者對自然界的認識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著主導作用的,畫家應當「以情入畫」力求「情景交融」,正如在一幅山水畫上題一首詩或多一個紅戳更能增加山水畫的內在精神和蘊涵,在對客體世界有一個多側面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憑借心靈感受概括勾畫出山水形象,者便是「遷想妙得」許多優秀的山水作品所顯露出來的氣質和高雅的格調,並不僅僅是因為作者具有深厚的筆墨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飽滿的創作激情和高深的文學修養。因此山水畫家的學識越高,創作後勁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學識越高,創作後勁也就越大,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搜盡奇峰打草稿」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實踐中去。 欣賞中國山水畫我覺得應該首先了解中國山水畫的內在精神,中國山水畫是中華民族藝術知會的寶貴結晶,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它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獨立的藝術體系,所以民族性是中國山水畫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中國山水畫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即簡練、恬靜、含蓄和韻律等。 其實山水畫從一開始就與其它的道、佛家、儒家有關,佛家的禪宗對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影響也是值得討論的,它沒有連續性和次序性,認定在精神上能夠出現自發性的領悟,這種領悟實際上是對人世解憂的解脫和心理障礙的排除,而這些又恰恰是中國山水畫家們孜孜以求的。 佛家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思想體系,孔子最早提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以道德價值來評價山水,但是這種對大自然的審美追求,客觀上已超出了道德的范疇,其中的中和之美構成了中國傳統山水畫感情含蓄,氣息平和的總體風格。 儒佛道的自然觀影響於山水畫共同點有三個:一是取法自然,用於自然的統一,二是靜態與動態的統一,三是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統一。中國山水畫深刻的思想內涵是與中國古典哲學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繪畫不能沒有哲學思考,沒有哲學思考的繪畫是沒有靈魂的繪畫。 作山水畫須先胸有丘壑。「意在筆先」是中國畫構圖的特點,落筆後應意到筆隨。我們不能忽視道家這里的深遠影響,傳統中國畫家長期藝術實踐中都自覺和不自覺地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畫在落筆時就應考慮各種陰陽關系,加以對比此和諧的處理,如方圓,橫直,點線,剛柔,濃淡,冷暖,輕重,虛實等等。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正所謂山水之靜動,頑與靈,均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種陰陽節奏關系,作為山水畫家如果不自覺到自覺地運用這些關系,筆下可如神助。 其實,從個人觀點,我感覺速寫,素描,水粉與山水畫之間無不有很大的聯系,其明暗,線條的剛柔等等,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都遵守透視規律是不同於裝飾畫的。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建築、文化藝術、人的思維方式都受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 中國畫的歷史是為了承前啟後,我們應齊心協力,使中國畫這個傳統的畫鍾更加繁盛。
F. 談談自己對中國國畫的認識
在這我就談一下自己對中國畫的認識,我覺得了解中國畫首先應該了解中國畫的產生,發展及其內在精神。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精緻文化,是我國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情感的表現,在世界藝術林苑中佔有重要位置。然而中學生在欣賞中國畫時往往不得要領只看皮毛,就自然感受不到這一國粹的精妙之處。欣賞中國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才能得其精神,感受其作為"四大國粹"的藝術光芒。
山水畫萌芽於晉朝,顧凱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第一句就是「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山水畫已成為一個主要表現題材,我覺得人對人自己認識太深才覺得每幅畫人的言態表現得不盡人意,山水可誇大其氣勢表達出其意境即可,狗馬只須表達出其形而已從顧凱之僅有的山水畫《洛神賦圖》中可以窺見當時山水畫初期形態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所記載的樣子,傳本〈洛神賦圖〉中的山水部分,確實如其所言「群峰之勢,若細飾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無論是山水還是樹石,都表現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樹的表現,銀杏樹僅象徵性地以三五片銀杏葉概括,樹枝的「列植之狀」也是「若神臂布指,離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印行樹有很大距離,正如前邊所論「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山石僅以「高古游絲」線條勾勒,而沒有皴法,但我認為,水法和雲法的表現是極為純熟的,水雲的流態動勢相當完美,由此可見,山水畫的表現在當時已達到的藝術水準只是沒有後來的布局合理罷了。 初期的山水畫往往是人物活動的背景,配景,即使獨立為一個專門畫種也是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的,山水畫初期的這種形態是不足為奇的,雖然我們現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時期的山水畫作品而且見於史料的早期山水畫家也不是很多,顧凱之、宗炳、王微等人關於山水畫論的發展為當世山水畫的發展和成熟作了理論上的准備歷隋唐,五代諸朝,山水畫漸盛。他們可謂山水畫的先驅,六朝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真正起點,雖說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期,卻導致了美學上的最燦爛,我認為這應該歸功於當時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書畫的隱士,且當時類似於陶哦淵明,謝靈運的隱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時人們對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認識更促進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謝靈運《山居賦》中所記載的始寧山就是典型的例證,他的山水詩開拓了山水詩寫實的審美之路,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正說明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也益於詩的發展和衍生。 山水畫在六朝時期興起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藝術家自身的發展。漢以前的藝術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現他們都依靠繪畫的手藝謀生,繪畫是功利的,必須圍繞服務對象的要求進行創作,但也不同程度促進山水畫的發展。 說山水畫的內在精神,中國山水畫十分強調作者的主觀因素,在山水畫創作中,作者對自然界的認識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著主導作用的,畫家應當「以情入畫」力求「情景交融」,正如在一幅山水畫上題一首詩或多一個紅戳更能增加山水畫的內在精神和蘊涵,在對客體世界有一個多側面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憑借心靈感受概括勾畫出山水形象,者便是「遷想妙得」許多優秀的山水作品所顯露出來的氣質和高雅的格調,並不僅僅是因為作者具有深厚的筆墨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飽滿的創作激情和高深的文學修養。因此山水畫家的學識越高,創作後勁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學識越高,創作後勁也就越大,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搜盡奇峰打草稿」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實踐中去。 欣賞中國山水畫我覺得應該首先了解中國山水畫的內在精神,中國山水畫是中華民族藝術知會的寶貴結晶,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它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獨立的藝術體系,所以民族性是中國山水畫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中國山水畫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即簡練、恬靜、含蓄和韻律等。 其實山水畫從一開始就與其它的道、佛家、儒家有關,佛家的禪宗對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影響也是值得討論的,它沒有連續性和次序性,認定在精神上能夠出現自發性的領悟,這種領悟實際上是對人世解憂的解脫和心理障礙的排除,而這些又恰恰是中國山水畫家們孜孜以求的。 佛家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思想體系,孔子最早提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以道德價值來評價山水,但是這種對大自然的審美追求,客觀上已超出了道德的范疇,其中的中和之美構成了中國傳統山水畫感情含蓄,氣息平和的總體風格。 儒佛道的自然觀影響於山水畫共同點有三個:一是取法自然,用於自然的統一,二是靜態與動態的統一,三是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統一。中國山水畫深刻的思想內涵是與中國古典哲學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繪畫不能沒有哲學思考,沒有哲學思考的繪畫是沒有靈魂的繪畫。 作山水畫須先胸有丘壑。「意在筆先」是中國畫構圖的特點,落筆後應意到筆隨。我們不能忽視道家這里的深遠影響,傳統中國畫家長期藝術實踐中都自覺和不自覺地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畫在落筆時就應考慮各種陰陽關系,加以對比此和諧的處理,如方圓,橫直,點線,剛柔,濃淡,冷暖,輕重,虛實等等。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正所謂山水之靜動,頑與靈,均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種陰陽節奏關系,作為山水畫家如果不自覺到自覺地運用這些關系,筆下可如神助。 其實,從個人觀點,我感覺速寫,素描,水粉與山水畫之間無不有很大的聯系,其明暗,線條的剛柔等等,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都遵守透視規律是不同於裝飾畫的。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建築、文化藝術、人的思維方式都受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 中國畫的歷史是為了承前啟後,我們應齊心協力,使中國畫這個傳統的畫鍾更加繁盛。
G. 四下認識中國畫寫感受200字
中國水墨畫是中華藝苑中的一顆明珠,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版愛。學生學習水權墨畫,既可以使他們掌握一些基本技法,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又可以使他們受到藝術熏陶,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對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熱愛。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覺得應該充分挖掘祖國的民族文化,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通過小學水墨畫教育這個載體,培養小學發現、感知和表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小學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小學的興趣、自信、創新等心理品質的和諧發展。並且,水墨畫用毛筆畫畫,能大能小,揮灑自如,很適合兒童作畫大膽、想像豐富、構思隨意的特點。所以,只要耐心引導他們掌握水墨畫的用筆、用墨、用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充分發揮兒童的想像力,你的面前就會呈現出一片新的藝術天地。現就我輔導學生學習水墨畫談幾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