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大學語文練習單選題答案,謝謝!!
1B 2D 3C 4A 5C 6B 7C 8D
『貳』 求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語文課後習題答案
一、 簡述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從本文所輯錄的內容來看,「仁」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彼此相愛的倫理關系——「愛人」。孔子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准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了仁學的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還包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這就是推己及人:別人與自己一樣是人,因而應當像尊重自己一樣地尊重別人。所以「恕」其實也就是「愛人」之仁。
孔子從未給「仁」一個固定不變的定義,而是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對象,結合具體事例談論「仁」的具體表現形式。所以,只有對相關內容進行綜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與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質特性。
二、 從本文節選的內容可以看出《論語》的語言具有哪些特色?
語句簡潔,文辭閑雅,意蘊豐厚。
三、 《論語》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還有學習、擇取的價值?
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論語》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內容十分廣泛,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的各個方面,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論語》中雖有些許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展示。今天我們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和探索它的不朽價值。
一、 比較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思想的異同。
在先秦諸子,中墨家學派,可謂是與孔孟儒學比肩而立的兩大思想流派。儒家講「仁愛」,墨家講「兼愛」,成為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兩種主要形態。他們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愛人」的主張。不同的是,儒家仁愛建立在「親親」的血緣關系的基礎上,認為只有在愛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談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對儒家仁愛理論中的那種分親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遠的仁愛思想。墨家認為,這種有差別的愛,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愛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 本文在語言與說理方面有何特色。
語言質朴充實,不重文采。文辭不加修飾,能就近取譬,淺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說理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論辯一氣呵成,氣勢非凡 。
三、 今天應如何看待墨子的兼愛思想?
墨子認為, 兼愛互利是為治之道「兼相愛」並不否定自愛,而是把自愛與相愛結合起來,力求使自利與互利兩不偏廢,在這種愛意融融的相互義務性關系中,天下才能實現和諧、富足。墨子的這種兼愛思想是一種達致和諧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特別是對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 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齊桓晉文之事章》表現了孟子反對「霸道」、主張「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業,使他們能養家活口,安居樂業。然後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為本」,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 。這種社會變革的新觀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嚮往安定生活的願望,表現了孟子關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 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1.嫻熟論辯技巧。
巧妙地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引人入彀,從而使對方心悅誠服。
2.善於運用譬喻說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氣勢磅礴、暢達雄辯的風格。
三、 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對孔子思想的發揚光大?
孟子「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主張「民有恆產」,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
一、晏子所論與後面一篇課文中史伯所論有什麼異同?
二、為什麼說「和」與「同」是兩種不同的政治狀態?
本文中「和」,是要承認矛盾存在的客觀性和不同意見的合理性。君臣之間,應允許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見,在彼此充分發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而「同」則相反。「同」否定不同,迴避矛盾,不允許不同意見、不同認識的存在及發表。保持的只是表面上的一致。顯然「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狀態和理想境界。
三、本文的說理有什麼特點?
本文說理形象生動。文章以廚師和羹與樂師操琴的雙重比喻反復論證主旨,使人易於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論顯得精闢透徹。
一、 史伯所說的「同」,與專制統治有什麼內在聯系?
史伯所說的「同」是指沒有任何差別的同一,而統治階級的專制統治正是排斥任何與自己不一致的意見和主張,只採納與自己相同意見。這與史伯所反對的沒有任何差別的「同」是一致的。
二、 就「聲一無聽,物一無文」,談談你對對立統一矛盾關系的認識。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千差萬別的,而正是這種差別使得事物之間形成了相互的矛盾;同時,它們之間又是相互統一的,這種統一是建立在彼此差別基礎上的,一事物和它事物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各自的存在與發展是以其它事物作參照物的,所以說事物之間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這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和諧世界,沒有差別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正如史伯所說「聲一無聽,物一無文」。這種比喻多麼恰切。專制統治只追求同一,排斥差別(不同意見或主張)這是違背規律的,所以是行不通的,是註定要失敗的。
一、文章未直接批評燕惠王,但與先王作比較,讀者自有認識。請描繪一下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燕惠王的形象,並談談你的體會。
燕惠王是一個心胸狹窄、昏聵無能的封建君王。在樂毅率燕軍連下齊國70餘城,使燕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的情況下,他不能正確分析形勢,反而聽信讒言,解除樂毅的兵權,又任用寡思少謀而又驕狂自大騎劫代替樂毅,致使軍隊大敗,將軍被殺,曾經佔領的齊國土地又丟失了。更有甚者,燕惠王非但不自省過失,反而怨恨樂毅奔趙,又以己度人,恐怕趙用樂毅乘燕吃了敗仗的時候進攻燕國。並且派人對樂毅無理指責,對自己過錯又虛偽粉飾。這一切,都在證明燕惠王的昏庸無能。
二、君臣際遇與戰爭,是此文的重要內容,是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的獨特社會風貌?
本文中,樂毅回憶自己當年忠於國事,親率輕師銳卒,連敗齊師,以雪國恥,借報先王知遇之恩,並表明君擇臣而臣亦可擇君,自己是為國家而戰,但並不愚忠於君主個人的觀點。這說明在古代,一個士大夫文人要胸懷天下,為國效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不藉助於君臣遇合,只有君臣相得,方能治理好國家,造福於百姓。同時也說明戰爭是戰國時期一個重要特徵。這兩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的獨特社會風貌?
三、通過齊燕大戰,分析其勝敗原因,以資借鑒。
燕齊大戰 ,燕先勝後敗,齊先敗後勝。
燕勝的原因是:1、君臣遇合,上下一心,同仇敵愾;2、採用了聯合楚、魏、趙、韓諸國的正確政策,使齊國陷於孤立的被動地位;3、能抓住有利戰機:齊湣王驕橫自恣,對內欺民而失其信,對外結怨於諸侯,造成齊國政局不穩。
燕敗的原因是:1、君王猜忌忠臣,不能舉賢任能;2、統帥騎劫寡思少謀而又驕狂自大;3、採用錯誤對敵政策,對齊人施之以殘暴,激起了齊國軍民的強烈反抗。
齊敗的原因是:齊湣王驕橫自恣,對內欺民而失其信,對外結怨於諸侯,造成齊國政局不穩,給敵國以可乘之機;
勝的原因是:1、全體軍民強烈反抗。2、敵國政策錯誤。
一、作者認為「文」與「氣」之間是什麼關系?「養氣」有哪些途徑?為什麼養氣能對學好語文有益?
作者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氣充滿在內心,發於言語而表現為文章。這種「氣」必須通過修養才能得到。作者列出了孟子和司馬遷兩個例子,就是指明要養氣,一要注意內在修養,二要注意外在閱歷。
「氣」是人的氣質和品格,對寫作有極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養氣」,內在充實,發為文辭,才可以達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二、本文是如何層層推進地展開論述的?這樣推進起何作用?
在構思方面,作者採用了由虛而實的寫法。文章以談作文體會為突破口,從作文談到養氣,從養氣談到增廣閱歷,從增廣閱歷談到向前輩學人求教的必要,再到求見太尉,不從實處落筆,而從虛處發端,最終推進到求見對方的誠意,篤實懇切,寫來紆徐委曲,就這樣層層推進,展開論述,從而使文章搖曳生姿。
三、體會文章要在平穩中求變化的道理。
蘇轍散文以沖和穩健見長,但能在行文方面追求平穩中有波折、淡泊中見深邃的效果。在承接與轉折處,常常採用突接、暗轉的筆法,這可從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便可體味;在論說展開過程中,多用順筆,但有時又用逆筆反激一句,如第一段中舉孟子、司馬遷兩例論證觀點後,用一句反問加強語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第三段開頭也先從反面發問,再從正面說出求見太尉之意。順筆與逆筆相濟,使文章更見頓挫跌宕,一波三折。
一、 為什麼一封書信能產生如此深遠巨大的思想震撼力?
白居易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報任安書》所以激動人心,主要原因就在於文章自始至終充溢著真誠飽滿的思想感情。一是冤屈之情。二是痛苦之情。三是激憤之情。
二、 通過此信,請就司馬遷的人格、思想及其勇敢選擇,寫點感想。
三、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對兩千多年前的這句格言,你有何感想?
一、 有人以為,柳宗元寫作本文,不僅僅是為段太尉立傳正名,還與中唐時藩鎮割據的政治局面有所關聯。請談談你的理解與認識。
二、 在「勇服郭晞」一事中,作者從多個側面進行映襯,刻畫段太尉外柔內剛、勇毅見於平實之中的個性特徵。請聯系課文,作具體的說明。
三、 為何說本文敘事寫人「繁處不避細瑣,簡處不失要害」?
本文是柳宗元人物傳記中的代表作,作者選擇了主人公生平的三件逸事,以突現其剛勇、仁義及氣節凜然。全文不著一句議論,純用冷靜的筆調作客觀的記敘,繁處不避細瑣,簡處不失要害,而作者的揄揚褒貶則暗寓其中,很好地體現了「以備史乘」的寫作意圖。
一、 信陵君既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你以為他的性格魅力何在?司馬遷是怎樣刻畫這一著名歷史人物的?
信陵君的性格魅力主要表現在他禮賢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這兩大方面,司馬遷長於刻畫歷史人物,在本文中他通過人物之間的關系來揭示信陵君的性格特徵。
二、 侯嬴為什麼選在信陵君奪取兵權的`時機「北鄉自剄」?他的死表現了何種精神?
關於侯贏在信陵君到達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去理解。戰國時,士人交往的一條重要准則是「士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備矣」侯生就會成為「為知己者死」的士。
三、 侯嬴、朱亥、如姬是信陵君竊符救趙壯舉中的三個有功之人,作品都寫得呼之欲出,作者對這三個人物的描寫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對侯嬴作者採用詳寫的方法,除去以行動表現他的性格特徵外,主要運用語言描寫,如他關於「竊符救趙」的主張;關於「奪晉鄙軍」的計謀,突出表現了他「忠於知己」的性格特徵。對朱亥文章是借侯生之口提到的,除了試探公子之外,與下文有關朱亥情節的多次敘述相照應,因此,全文有關朱亥的內容,看似閑筆,實則大有深意。對如姬採用插寫的手法表現其竊符報恩。
一、 本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語言中可以看出他堅貞自守、不甘沉淪的精神?
本文作於作者一生最後一次貶謫期間。文章通過對貶謫地黃州城外荒郊自己所建簡陋小竹樓中生活情景的描繪,抒發了由此引起的種種人生感慨。在這些感慨中,有落寞惆悵,也有忿懣不平。
從文章「彼齊雲、落星,高則高矣;井干、麗譙,華則華矣,止於貯妓女、藏歌舞, 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吾聞竹工雲: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等語言中可以看出他堅貞自守、不甘沉淪的精神。
二、 分析竹樓在文中的象徵意義。
文章體現了作者對於「屈身而不屈於道」的高尚人格操守的堅持。末段,圍繞著竹樓之「易朽」與「不朽」展開議論,表達了這樣的象徵意義:竹樓的形質固然會很快朽腐,但貶居於竹樓中志士仁人們的品格境界卻是不朽的!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價值之所在。
一、 此詞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現在作者超曠的胸懷與豪邁的凌雲之氣。詞中,不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表裡俱澄澈」的邈遠景色,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間充溢著一種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詞人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凈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詞人的純潔人格凈化了。二者渾成一體。並且,遭遇困蹇卻仍然光明磊落,甚至有能驅遣天地萬物,「盡吸西江」的豪舉,這就更加展示了作者的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
二、 簡析這首詞物境與心境相交融的藝術特色。
詞的上片側重描寫物境,作者有意突出水天輝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傳達從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體驗。下片側重描寫心境。物境與心境互相映射,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三、「盡吸(挹)西江」三句的豪縱氣概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盡吸西江」三句中,作者以主人自居,請萬象為賓客,與大自然交朋友,大有調遣萬物的氣魄,極其豪放曠達,不僅使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占據了畫面中心,而且充塞於天地之間,作者的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在詞中得到了鮮明表現。
一、 本文歌頌了怎樣的感情?在當時,作者為什麼要歌頌這種感情?
本文歌頌了人與人之間那種真至善至美的愛, 賣灶糖的老漢對小女孩的愛純朴、真摯,不求回報。 小女孩對賣灶糖的老漢十分依戀,像對親爺爺一樣。作者之所以要歌頌這種感情與她關注女性心靈天地、關注女性現實命運的創作風格有關,也與當時社會背景有關。
二、 本文的開頭先述說揀麥穗姑娘丟失的「美麗的夢」,這與後面所寫的故事有什麼關系?
前者是一個廣闊的大背景,在這個表面美好,實則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廣大農村婦女在愛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嘆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連自己都不自覺地就放棄了,就像那些農村姑娘一樣。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調(令人傷心、惆悵)。而後者表現的是一個具體的「個案」,表達的是一個天真爛漫幼女純真的愛心。對比描述兩種美夢的破滅,我們不難發現,兩種美夢實際上有著巨大的反差。
三、 找出文中人物對話描寫成功的地方,分析它們對表現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娃呀,你要給我做媳婦嗎?」
「對呀!」
「你為啥要給我做媳婦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長大嘛!」……
這些對話將小女孩的天真無邪和老漢純朴、善良、 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徵刻畫得非常鮮明。
一、 作品通過鄉民的主觀視角描寫漢高祖還鄉場面,出現了哪些「誤解」?這樣描寫的特殊效果是什麼?此文突出的意義是什麼?
作品立足於平民百姓的主觀視角,先是對鄉里頭面人物反常的忙亂感到困惑,繼而對「喬男女」、「大作怪衣服」產生好奇,接下來自以為看破了真相,半是憤怒半是挖苦,最後歸於對「改了姓更了名」的指責。無知、誤解與真實情況雜糅在一起,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的普通鄉民的心理世界;而在這個似乎充滿扭曲變形的世界裡,卻顯露出了漢高祖的真實面目。作者巧妙地使變形與真實相反相成,在調侃、幽默中透出犀利的批判鋒芒。
二、 作品中的劉邦是個怎樣的人?
流氓無賴
三、 作者對鄉民所持的態度是怎樣的?
本文借平民百姓之口,對劉邦盡情調侃、嘲諷,表現出對帝王的輕蔑。在封建專制統治下,作者有這種見識和勇氣,確屬難能可貴。
一、 請就上述三種解讀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 作品中是怎樣描寫嬰寧「笑」的音容姿態的?
「笑容可掬」、「笑語自去」、「含笑拈花而入」、「隱有笑聲」、「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復笑,不可仰視」、「女又大笑」、「笑聲始縱」、「狂笑欲墮」、「且下且笑」、「女笑又作」、「微笑而止」、「濃笑不顧」、「極力忍笑」、「孜孜憨笑」、「笑處嫣然」、「笑極不能俯仰」、「一笑即解」、「不避而笑」、「見人輒笑」……
三、 作品中是怎樣描寫圍繞著嬰寧的鮮花的?這些筆墨藝術效果如何?
嬰寧生長在花的世界裡,她手裡總是拿著花,她愛種花養花,她的言行幾乎都與花相關。人與花相映相照,處處充滿濃郁的象徵意味 。
四、 有興趣者,可把《聊齋志異•小翠》與本篇對照來讀,比較二者在情節與人物上的相似處。
一、 召公為什麼認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召公認為江河堵塞不通,就會引起決堤泛濫,受到傷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讓人民講話,也必然會引起類似江河決堤泛濫那樣的嚴重後果。召公的政治主張就是「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讓老百姓把話說出來,才是為政者的正確途徑。
二、 周厲王拒諫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給今人留下了怎樣的歷史教訓?
厲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拒諫的原因來自於他的暴虐兇殘、剛愎自用。他不僅認識不到危機,反而沾沾自喜,表現了他的殘忍和昏庸。這段歷史,卻是為了警告後來的統治階級(特別是最高統治者),應該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點,多聽聽底層社會的意見,天下才能長治久安。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
一、文章如何說明逐客的弊病?
本文第四段是從理論上直接闡明逐客之害。逐客的結果必然是「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這樣做簡直就是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強盜!這樣說明逐客的弊病,一針見血,抓住了要害。這個結論對於雄心勃勃的秦王來說,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二、指出文中的鋪陳部分,並說明其表達的作用。
本文採用了鋪陳的手法,說明客卿之功。事實勝於雄辯,在第二段作者列舉了歷史上四位國君與當今秦王的大量事實作論據,第三段作者詳細鋪述秦王重外物輕人才的事實,文氣飽滿,大大增強文章說服力。
三、舉例說明本文所採用的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之後,即反復採用正面論述和反面推理相結合、正反對比的方法進行論證。第二段中,四位秦君「皆以客之功」的事實是正面論述,「向使」句以下轉入反面說理。第三段中,秦王重用「異國之物」與用人上的「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形成對比。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與秦王卻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對比。
一、 《別賦》所寫,都是類型人物的共同心理,為什麼讀者卻仍能感到生動、具體而形象呢?
離別是人生總要遭遇的內容,傷離傷別也是人們的普遍情感。江淹的《別賦》擇取離別的七種類型摹寫離愁別緒,有代表性,並曲折地映射出南北朝時戰亂頻仍、聚散不定的社會狀況。
二、 體會作品語言的音樂之美。
《別賦》的文飾駢儷整飭,但卻未流入宮體賦之靡麗,亦不同於漢大賦的堆砌,清新流麗,充滿詩情畫意。尤其是「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等名句,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盤,千古傳誦。
三、 今天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離別?
一、 本文是六朝駢文的代表作,請你談談它在辭藻、對偶以及用典方面的特點。
《哀江南賦序》的文字,以四、六句為主,節奏感很強,善於調度變化,句式靈活,又善用虛詞勾連句與句之間的關系,表現了極強的構造能力。像「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荑斬伐,如草木焉!」對偶中間用散句,縱橫自如。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善於化用舊典,每一個簡短的包含典故的句子,都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聯想,因而形成十分厚重的文章風格。但由此也使文章變得艱深難懂,且難免也有生硬的地方。
二、 中國古代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人或讀《哀江南賦》後,譏庾信改仕北國,是為「無恥」(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題〈哀江南賦〉後》)。請從歷史的角度,談談此篇序文的故國鄉關之思及其內心悔恨,是感情真摯,抑或矯揉虛偽?應如何正確認識?
三、 高聲朗讀此文,細心體味駢文的語言節奏音樂美及其內在激情的關系。
一、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命觀?
生命生生不息,不斷繁衍、轉換、循環、再生。
二、本文用一滴水貫穿全篇,談談你對這種結構方式的看法。
小女孩在凝望水滴的時候「發現了一隻黑黑的眼睛」,這一情景的安排別具匠心,很巧妙地暗示了二者之間的隱喻關系。
三、作者怎樣描寫「她」在自己老伴去世時的感情?
她嫌他比自己死的早,把她給丟下了,一滴眼淚也不肯給予他。
一、 結合本文,談談施韋澤所主張的生命倫理學的基本特色。
只涉及人對人關系的倫理是不完整的,只有在所有生命共生共存的關系中建立起來的倫理才具有充分的倫理動能。
二、 應該怎樣理解「我們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在我們之中」?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賴於其他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價值。
三、 本文作者所希望的「自然律與道德律」的理想關系是什麼?
理解生命、敬畏生命,與其他生命休戚與共,使作為自然力的上帝與作為道德意志的上帝、愛的上帝統一起來。
一、 有人認為,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哀而不傷」,請談談你的感受和認識。
詩中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卻「哀而不傷」,並不頹廢與絕望,正是由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種欣慰。
二、 「月光」是否是全詩的靈魂?為什麼?
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講,月亮都是控引全詩筆墨運行的軸心,是統領全篇的靈魂。
三、 本詩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
白雲、月亮的移動、鴻雁、魚龍等
『叄』 求大學語文課後習題答案 好的話追加分
. 思考題思路提示
現代文
你怎樣評價「人定勝天」一類的口號?
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誇張的一面。後者不加以矯正,就是季羨林文中所批判的情況。季文較多地是強調了傳統文化中與自然和諧的一面,陳文強調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為都不是專題論文,所以各自強調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區別。
2. 怎樣看演講中的幽默與噱頭的區別?
噱頭往往是外加的,內容是淺薄、嘩眾取寵的。幽默是內容本身的有機組成,是深化、生動化的手段,是包含著智慧的,給人以啟示的。
3. 天才是否註定要有悲劇命運?遭遇悲劇命運的原因主要在社會方面還是在自身?
天才的命運當然註定不是悲劇,但悲劇的情況較多也是事實。原因兩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執和社會的缺少寬容與理解
1. 概括與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親喜愛女兒,目睹愛女長到婚嫁年齡,捨不得女兒離己而去、嫁作人婦,卻又無法阻攔,於是轉移目標,將她們的男友一律視作「假想敵」。
2. 舉例說明本文中作者對人生況味的細致體察。
作者關注和敘寫他人的舉止言笑,如小女兒的天真未鑿,女兒們對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敵」來訪時與女兒的親密狀,吃飯時的啞劇等等,均是對人情事態的生動再現。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風趣表現在哪些地方?
妙喻連篇,抓住題目中「敵」之一義,時時扣緊題旨,屢屢用軍事上的術語與事物,暗喻父親與候選女婿對女兒的爭奪戰,描寫「敵」之情狀與「我」之心態。
4. 分析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機智幽默,富書卷氣 。
.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徵意蘊。
「女孩子的花」即傳說中由名叫百葉的女子變化而來的重瓣水仙花——百葉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這一意象蘊涵著復雜的象徵意義,作者賦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麗和命運,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徵。重瓣水仙的燦爛開放、散發芬芳,美麗而短暫的花期,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一樣」的性格,在此都是青春女性之絢爛生命、人生際遇、悲劇命運、純真性情的寫照。反過來說,作者把年輕女子的性格、情感賦予水仙花,水仙花成了作者抒發對女孩子人生境遇感喟的載體。
3. 「女孩子的花,刀一樣的花」有何寓意?
當她們感知最親近的人也「不愛我們了」時,就有了「刀一樣」的舉動:決絕地自盡赴死,由此對世人宣告:絕不能做傷害女孩子的事。其寓意大概是對這個世界漠視女性特殊人生和對女性自身命運、處境的抗爭,也還可以說是對女性的自我發現、對一種女性精神的期許。
. 請根據本文的描寫,概括一下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徵。
一肚子學問,對工作、對學問熱愛到痴迷的程度;對生活充滿興趣和熱愛,不矜細行,不懼物議,任性灑脫,認真、機智、幽默和從容不迫,不管在什麼環境下永遠不消沉沮喪,無心機,少俗慮;為人天真到像一個孩子,對學生、對友人,具有深厚情感。
2. 本文中間叉出一筆,寫金岳霖的一位學生王浩,你認為這種寫法好嗎?是否成功?
這一筆看似閑篇,其實別有用心:借「好學生」王浩在課堂上受金先生特別器重和王後來的成就,顯示了金先生在治學上的平等精神和他學術的影響
3. 本文在口語和文言詞語的使用上有怎樣的特點?試加分析。
結合文章中的具體例證,分析其特點。
口語樸素而富有表現力,偶爾穿插文言詞語,俗雅相彰,臻於化境。
1. 本文從哪些方面闡述了《北京大學月刊》創辦的宗旨?
發表學校師生的研究成果,以盡學術貢獻之責任;刊載各學科學說,破除學生固守專業、抱殘守缺的舊習;發表各家各派的見解,消除校外學者的懷疑。
2. 本文結合辦刊宗旨的說明,闡明了哪些大學理念?
大學為研究學術之機關,這種研究,既非單純輸入歐化,也非一味保存國粹,而要用科學方法揭示傳統學術的真相,在近代學術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大學學生不應以獲取畢業證書為目的,應於專精之餘,旁涉各種有關學科的學理,成為一定意義上的通才,而避免偏狹;大學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學術派別、典籍、思想,廣泛延攬各家各派學者研治學術的機關,應循思想自由原則,行兼容並收主義。
3. 在作者看來,所謂「大學」的內涵是什麼?
「所謂大學者……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行「兼容並收之主義。」
4. 反復閱讀本文,體會其文風,並分析一下這種文風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人格精神。
體現了作者誠懇、寬厚、溫潤、恬淡、堅定、從容等人格精神。
1.本文為何要詳述聯大之始末?其敘事有何特點?
碑文文體要求以敘事為主,而這樣一個紀念性的建築,也必須使後來者明其始末;其敘事繁簡相宜,虛實結合,簡潔而有法度。
2. 本文中所說「可紀念者蓋有四焉」,都是從哪些角度著眼的?
其一、其二均著眼於歷史,由聯大看到國家命運於此翻開新的一頁,為本國史所僅有;其三、其四則著眼於三校樹立的榜樣意義:合作無間,力行學術自由而有所堅守。
3. 你覺得如果純用白話文或純用文言古體,效果會怎樣?
碑之為文,不宜過於淺白;但另一方面,時代變遷,又不宜過於古奧。本文在這方面尺度把握甚好。以淺近文言體寫成,駢散相間,文采斐然。
1.何謂「通人」?就你所研學的學科,舉出三兩位學者來例證之。
不但在專業以外,注意全局,旁通本門以外的知識,而且是生活上的「全人」、學問上的「通人」,眼光遠大。
舉例時應以本國學者為主。
2. 學術上的「通人」與生活上的「全人」是怎樣的關系?如何不害「精神偏枯病」?
前者指在所學專業以外,旁通本門以外的知識,後者指借「旁門」(主要是人文藝術等學科)的知識和精神,求得徹底的智慧,滋養自己的身心,養成遠大的眼光,優雅的品格、風趣、嗜好,以正當地應付復雜的人生,如此即可避免此病。
3. 就你個人來說,如何擺脫專業課程的局限,「去領略一下全部天空的偉大」?
各人有不同的具體情況,但其精神是共同的;在所學專業以外,旁通本門以外的知識,對一門精通一切,對其他各門略知梗概,仍當是學者的最高理想。
古代文
1. 關於王羲之,你還知道哪些關於他的事跡或傳說?
墨池,入木三分,黃庭換鵝,等等。
2. 找出文章中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語、片語。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茂林修竹、放浪形骸等。
四、思考提示
1. 你認為這種對話體在說理時有什麼好處?有什麼不足?
對話體多通過兩個人物的問答和辯論來闡述道理,善於將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邏輯思辨的過程有機地呈現出來,其語言也容易具有生動、活潑和個性化的特點。其不足之處是思路和邏輯有時不夠嚴謹。
2. 在先秦諸子中,還有誰喜歡用寓言故事來闡述其哲學思想?
韓非子。《韓非子》中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喻老》、《十過》皆為寓言故事之專集,其數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於歷史和現實,與莊子寓言的奇幻譎怪呈現為完全不同的風格。
3. 在闡述哲理時,本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指出來,並說明其效果如何。
擬人、比喻、對比、排偶,說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語句,在後世化為人們慣用的成語,請指出來。
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坐井觀天、太倉稊米。
1. 本文通過自設問答的形式表現內心矛盾,你認為這種方式與直抒胸臆相比,優點在哪裡?
更加形象生動,對比更加鮮明。
你讀過的文學作品中,還有哪篇是自設問答的?
如枚乘《七發》/司馬相如《長林賦》
. 分析「吾輩」看月與他人有何不同,表現了怎樣的審美情趣,從中可看出張岱小品文的哪些特點?
一喜喧囂,一喜清幽,故而是兩種境界,兩種天地,兩種情感。從中可看出作者文人情趣的流露,以及其小品清新空靈、率性任真的文風。
2. 比較袁宏道的《虎丘記》與張岱的《西湖七月半》,兩篇同寫望月之夜,不過彼此之內容及感慨有同有異,試加以分析、討論。
袁宏道的《虎丘記》所寫的是中秋月夜,主要筆墨傾注在敘寫游虎丘的遊人身上,作者的感慨,在於做官的身份,使他與遊人之樂隔絕開來;張岱的《西湖七月半》亦主要寫游湖之人,但對遊人持嘲笑態度,意在凸顯「吾輩」的清雅。
1. 在寫到曾晳的時候,出現了一段關於彈瑟的聲音和人物動作的描寫,這樣寫的意圖和效果是什麼?
意圖在於將曾晳的性格與其他三位弟子加以對比,將讀者的關注點聚焦在他的身上;其效果是突出了曾晳灑脫放達的人格特徵,並為其出人意料的回答作了鋪墊。
1. 在描述百姓對齊王好樂和田獵的兩種不同反應時,孟子使用了同中有異的重章疊句的手法,這種寫法的意圖何在?效果如何?
「今王鼓樂於此」至「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與下段「今王鼓樂於此」至「此無他,與民同樂也」兩段,採用了類似詩歌的重章手法,即結構和語句大體一致,僅更換個別詞句;且每段中也採用了類似詩歌的疊句手法。重章的效果是同時強化了兩種現象之間相同與不同之處的對比,有很強的說服力;疊句則產生了積累性效果,增強了情緒的感染力。
2. 比較本文與《論語》「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思考二者的語言風格有何差異,原因何在。
「侍坐」章平實自然、談言微中,措辭簡約而餘味雋永;本文則富思辨性與邏輯性,有很濃厚的雄辯色彩。這種差異首先源自話語的對象、內容、場合及目的不同,也與孔子「惡佞」(《論語?先進》)而孟子「好辯」(《孟子?滕文公下》)的個性差異有關,時代精神與風氣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1. 本文所使用的排比、蟬聯句式,在邏輯上是否真的很嚴密?有沒有可以置疑的地方?
並非真的很嚴密,其可置疑之處,是按照文章所表達的意思,似乎從格物、致知直到平天下的八條目之間,有嚴格的蘊涵關系或充足條件的關系,即有了前件,就必定會有後件。但是仔細推敲起來,這種關系並不能成立。因為假如真是這樣,那麼「格物」與「平天下」之間的各個階段就都可以省略,一旦「物格」,便「天下平」了,而「格物」也就等於是「平天下」,因此應該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格物(或致知)為本」才對。但是從事實上來說,「格物」並不等於「平天下」,甚至也不等於「修身」。文章既然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那麼很明白,所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都是總括於「修身」之內,是其具體的項目,而不是「修身」的前一階段或充足條件。作者使用這些排比蟬聯句式,只是為了強調它們之間的有機關聯,但卻很容易造成誤解。所以我們在讀這些句子的時候,不能按照今天的邏輯習慣去理解它們。
3. 道德的修養與知識的探求是什麼關系?二者是否一回事?能否統一起來?
二者並不是一回事,有知識未必就有道德,有道德也未必就有知識。知識的目的是求真,道德的目的是求善。求知靠的是知性,求善則不僅靠知性,還得靠意志,即要知而能行。
詩歌
1. 體會和描述詩人的心境。
因悼念而感到寂寞;對險境的堅忍和不屈;深沉的懷念,庄嚴的哀思,對抗戰勝利的期盼;鎮靜,堅守和自勉。
2. 試分析本詩的結構對比關系。
輕重,動靜,人我,生死,多重對比關系,結構平衡而協調。
3. 本詩語言簡單明白,請分析這種語言風格在新詩中的地位和價值。
本詩的語言樸素,洗練,明白如話,而又富於質感,充滿暗示。標志著新詩語言的成熟。
有的詩內容十分確定,有的詩可以多種理解,請你結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詩內容確定,主要是所寫對象具體;而含蓄的詩歌,力圖使詩歌表現的對象給人以不確定性,難以指實,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戀人,也可以指家國渴慕的賢人。
3. 本詩的復沓形式與表現的思想感情之間有什麼關聯?
它的藝術作用在於很好地表現事物進展的順序和程度,協調詩的韻律節奏,強化詩的音樂美和抒情氣氛,增強表情達意的審美效果。
本篇中對李楊愛情有無批判、諷刺內容?如果有,請指出,並加以評論。
開卷「漢皇重色思傾國」以下,渲染玄宗得貴妃後縱欲、行樂,具批判諷刺意義。在文學思想上,作者主張文學反映社會,詩兼「美刺」。這決定了他對李、楊愛情持諷刺批判的態度,這一點在他的另一首描寫楊貴妃的詩歌《胡旋女》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2. 長期以來,對本詩的理解眾說紛紜,為什麼?
形成理解的差異的原因主要是:首先題材本身,作者的處理是介於歷史和傳說之間;其次,在情感態度上,作者的儒家思想觀念與作為詩人發自內心的情感之間存在著矛盾。所以,形成了作品內容在國家命運和個人愛情之間的內在張力。
與《長恨歌》那種內容十分明確的愛情詩相比,這種含混朦朧的作品的長處與短處各有哪些?
本詩具體內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給讀者進行聯想、想像的空間,更能引發不同讀者多方面的感受。缺點是不太適合痛快淋漓地表達情感以及敘述事件。
試舉例分析詩中的對句對表達效果的影響。
如頸聯「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去紫台」、「獨留青冢」相對,動與靜、生與死、風光與孤獨之間形成鮮明的反差。去國之恨,留葬異鄉之哀怨,在這巨大的反差中表現出來。而「朔漠」與「黃昏」呼應,營造出一種凄冷的氛圍,也強化了詩歌的表達效果。
詩人對戰爭的矛盾態度表現在哪些地方?結尾寫「李將軍」有何意味?
詩歌前半部慷慨出師、血戰殺敵,體現了一種雄壯激昂的情感;後半部則又表現出一種「沙場征戰苦」的哀婉沉重。兩者之間形成矛盾。
李廣是漢代名將,以善於打仗和治軍著聞於歷史,詩結尾寫「李將軍」,是藉助對歷史上名將的回憶,反襯當時將領的無能和腐敗。
2. 列舉詩中的對比。
如:出師時的鋪張揚厲與戰敗後的困苦凄涼;士兵的效命死節與將軍的怙寵貪功;士兵的辛苦久戰與將軍的失職、縱情聲色等。
你知道王國維所說的「三種境界」嗎?你認為他的借用效果怎樣?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此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引用時作「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王國維別裁名人詞句,賦予新意,啟發多多,已為學界所接受。
西文漢譯
作品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蘊,體現在哪些方面?
愛國主義,民權訴求,宗教修辭,理性精神,人類情懷。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文章中的相關內容
2. 本文多呼告句式,這與演講者面對25萬之眾的聽者有無關系?
有。這種修辭方式最宜面對聽者眾多的場合。
1. 本文基本的修辭手段是什麼?
「反話正說」,即將那些批評性的、諷刺性的反向話語、意思,用一種一本正經、堂而皇之的方式說出來。
2. 本文有一個潛在的批判對象,是什麼?
那些喜歡「忠告」他人的所謂「青年導師」。他們往往置社會惡俗亂象於不顧 ,把自己打扮成佈道者,一味指指點點,教訓他人,讓青年這樣那樣,大唱道德高調。
3. 本文如此寫來,顯示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無心借發布「忠告」來作青年的所謂「導師」。他討厭假正經,更討厭以勢壓人,所以通過反語來警醒青年,不要相信那些貌似庄嚴的「鳥導師」,而要洞察世事真相,保持自己的主見。
『肆』 大學語文課後習題答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我是吉林省畢業生,東北師范大學畢業!注意高考大知識點:圓錐曲線,導數,三角函數,數列,統計,立體幾何等~文科生數學不好很正常!但如果數學能考到100分 你就可以去重本了!所以要先有決心!其次 高三一年提高數學是很容易的!因為綜合復習去掉了很多細小的問題!考試內容都是最重要的范圍!只要你弄懂老師講的試卷!反復看你做過的題目,肯定高考會有個好成績的!另外 ,聽說你聽不懂老師講的!所以你可以買幾本綜合模擬卷或者高考真題做,不會就看答案!然後不會的再問同學 或者老師!不要亂做題!把你買的幾套卷子做好就可以!做一張弄懂一張!然後過一周回來再看看做過的試卷,比你再新做5張卷都有用!你總忘,是你沒有反復去看一個問題。總接觸新的問題所以忘記!如果你跳一些卷子,認真做好,基礎題都不放過。做過之後定期再看那些卷子。我想你應該掌握很多知識點了!總之別急,高三一年提高數學成績是很快的!因為綜合起來知識就系統並且少多了!祝你高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