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上海語文試卷答題紙

上海語文試卷答題紙

發布時間:2021-02-20 15:21:25

⑴ 11高考新課標 語文試卷 答題紙作文一行多少字 謝謝!

二十子

⑵ 求2008上海十校聯考語文試卷!!!緊急!!!

2008年上海市十校(高三)聯合測試
語 文 試 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務必在答題紙上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等填寫清楚。
2.所有試題的答案必須全部塗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一律不給分。答題時應注意試題題號和答題紙題號一一對應,不能錯位。
3.本試卷共8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鍾。

一、閱 讀(8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6題。(18分)
(1)「景觀」(landscape)一詞,建築師和地理學家都曾使用。在地理界,是德國人首先使用了這個詞,表示地上所見到的一切,表意很廣,一度成了「地理」一詞的代名詞。在英語國家,美國的索爾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體系時,強調了景觀的文化的一面,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索爾說,一個特定的人類群體,在他的文化的支配下,在其長期所活動的區域中,必然創造出與其相適應的地表特徵。文化地理就是要鑒別與區分不同的文化區域,探索文化歷史,研究人類介入環境、運用環境、改造環境的方式,尤其要研究自然景觀是怎樣向文化景觀轉化的。在此過程中,「文化是動因,自然條件是中介,文化景觀是結果」。文化景觀概念的強調,意義在於大地不僅僅被看作是人們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活動的舞台,而也是人類的「塑造」對象。而人類在對大地表面進行塑造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尋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伴隨著濃厚的審美趣味與價值趨向。也就是說,人們既有利用大地為自己服務的一面,又有在大地上表現自身的一面。文化景觀是人的自我表現,研究文化景觀就是研究人。
(2)文化景觀的概念不難理解,指的不外是地面上的文化面貌,或者實一點說,是文化的「地貌」,文化的「地形地物」。習慣於用地圖來表示地理內容的地理學家對於景觀問題,除了畫幾幅文化地物的分布圖以外,就沒什麼可做了。但是在「人的地理學」看來,畫分布圖是遠遠不夠的。對景觀的觀察,不僅要從上到下的看(地圖上的東西都必須是這樣看的),更要「橫看」。我們看慣了城市平面圖,那些大體相似的街道格子,並不能告訴我們城市甲和城市乙有什麼文化上的區別。只有「橫」看了城市的景觀,我們才會驚訝北京和紐約的不同,才會抱怨說「老北京的風貌給毀了」。所以,看一個地方的文化地理,不橫看不行。另外,對文化景觀光是上下左右看了還不算,還要在解譯(interpretation)上狠下功夫。要說一說景觀的來歷、內涵、意義等等。地理學中傳統的地貌學也要解釋自然地貌的來歷,但用不著說那些丘陵崗阜的內涵和意義。但在文化地貌(景觀)這里,解譯它的內涵和意義卻是必要的、致命的。比如對老北京景觀的研究,如果不闡明故宮與民居的色彩涵義,就會掩去了天子與庶民的景觀界限;如果不對比官府外牆的素肅和內廷的繁縟,就失掉了一次對為官者心態作描寫的機會;如果不指出胡同的幽靜、嚴整、含蓄,則缺漏了京師百姓禮俗的一個恆久形態。沒有以上這些對景觀的入微的「人文關懷」,焉能說清說全這座帝都的地理文化和人文風貌?
(3)文化景觀的內涵是豐富的,儲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政治的、歷史的、思想的、倫理的、美學的無所不容。難怪美國「新文化地理」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鄧肯(James Duncan)把文化景觀列為人類儲存知識和傳播知識的三大文本(text)之一。文化景觀是寫在大地上的文本。他還認為:言有萬語,書有萬卷,地有萬里,均「讀」不盡也。文化景觀既然是一種文本,那麼它就有了文字的屬性,那麼閱讀它的奧妙、麻煩、困難、復雜就都來了。一方面,「讀」景觀有它方便的地方。不通中文的老美,只要來中國看一看景觀,就能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略知一二。不懂英文的老中,也只消看了美國的照片,就可以對沒看過照片的朋友侃幾句美國文化。但另一方面,「讀」景觀雖不受語言的制約,卻被「讀者」的文化背景、經驗背景、心理趨向搞成五花八門。看一看《馬可•波羅游記》,其中記了不少城市如何繁榮女人如何漂亮,可就是不記泰山如何神聖黃河如何偉大。喜歡城市和女人的義大利商人與愛山愛水的中國志士仁人不可同日而語。「人與景觀」已成為人地關系中新的研究主題。

1.第(1)段中,強調「文化景觀」的概念,其意義在於 。(2分)

2.第(2)段中的「橫看」在文中的含義是 。(2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德國人首先使用了「文化景觀」這個詞語,一度成為「地理」一詞的代名詞。
B.研究人類介入環境、運用環境、改造環境的方式,是文化地理最重要的課題。
C.人類儲存知識和傳播知識的另外兩大文本分別是指口頭的文本和書寫的文本。
D.文化景觀既然具有文字的屬性,那麼人們閱讀它時也肯定會受到語言的制約。

4.第(3)段中的劃線句,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是 。(3分)

5.文章的結尾說:「『人與景觀』已成為人地關系中新的研究主題。」通觀全文,請從兩個層面概括出「人地關系中新的研究主題」的內容要點。(4分)
(1) ; (2) 。

6.選擇一個你最熟悉的上海文化景觀,並簡要「解譯」其內涵和意義。(4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7—12題。(20分)

前 方[注]

(1)一輛破舊的汽車臨時停在路旁,它不知來自何方?它積了一身厚厚的塵埃。一車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著前方。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然而不管是歸家還是遠行,都基於同一事實:他們正在路上。歸家,說明他們在此之前,曾有離家之舉。而遠行,則是離家而去。
(2)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3)當人類還未有家的意識與家的形式之前,祖先們幾乎是在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的。今天,我們在電視上,總是看見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它們不停地奔跑著,翻過一道道山,穿過一片片戈壁灘,游過一條條河流,其間,不時遭到猛獸的襲擊與追捕,或摔死於山崖、淹死於激流。然而,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前方在召喚著它們,它們只有奮蹄挺進。其實,人類的祖先也在這遷徙中度過了漫長的光陰。
(4)後來,人類有了家。然而,先前的習性與慾望依然沒有寂滅。人還得離家,甚至是遠行。
(5)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艱辛,充滿危險,然而又豐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夠開闊視野,能夠壯大和發展自己。它總在誘惑著人走出家門。人會在闖盪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
(6)離家也許是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著家的壓迫。他必須走,遠走高飛。因此,人類自有歷史,便留下了無數逃離家園,結伴上路,一路風塵,一路勞頓,一路憔悴的故事。
(7)人的眼中、心裡,總有一個前方。前方的情景並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助長了人們對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們興奮,使他們行動,使他們陷入如痴如醉的狀態。他們彷彿從蒼茫的前方,聽到了呼喚他們前往的鍾聲和激動人心的鼓樂。他們不知疲倦地走著。
(8)因此,這世界上就有了路。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遠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馬車,有了我們眼前這輛破舊而簡陋的汽車。
(9)路連接著家與前方。人們借著路,向前流浪。自古以來,人類就喜歡流浪。當然也可以說,人類不得不流浪。流浪不僅是出於天性,也出於命運。是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形而上一點說。因為,即便是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內心深處,許多人仍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
(10)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坐在這輛車里的人們,將在這樣一輛擁擠不堪的車里,開始他們的旅途。我們可以想像:車吼叫著,在坑窪不平的路面上顛簸,把一車人搖得東歪西倒,使人一路受著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著車窗外,他的眼睛裡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與茫然。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中也出現過這種擁擠的汽車。豐子愷先生有篇散文,也是專寫這種老掉牙的汽車的。他的那輛汽車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拋錨了,並且總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細細地寫了出來:真是一番苦旅。當然,在這天底下,在同一時間里,有許多人也許是坐在豪華的遊艇上、舒適的飛機或火車上進行他們的旅行的。他們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這種沙丁魚罐頭一樣的車中的人們要好些嗎?如果我們把這種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為人生的旅途,我們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1)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樣:回家的心思,總在心頭。中國古代詩歌,有許多篇幅是交給思鄉之情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古詩十九首》)「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盧綸)「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韋庄)……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那位崔顥,本可以湊足盤纏回家一趟,用不著那樣傷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個家,只是由家的溫馨與安寧養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罷了。那個可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並不能從心靈深處抹去他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只能望著江上煙波,在心中體味一派蒼涼。
(12)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注] 本文是由攝影作品《前方》引發聯想而寫的「攝影散文」。文中「一輛破舊的汽車」、「坐在車上的人們」、「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攝影圖片中的形象。

7.第(3)段描寫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其主要作用是(3分)
(1) ; (2) 。

8.根據文意,請你概括出人類離家遠行的三個原因。(3分)
(1) ; (2) ; (3) 。

9.第(7)段劃線句的表達效果是 。(2分)

10.第(9)段的「但在內心深處,許多人仍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一句中,「家」實質上指的是 ;「路」實質上指的是 。(2分)

11.下列對文章理解和賞析錯誤的兩項是( )( )(6分)
A.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視角獨特,立意新穎,充滿了對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
B.構成這篇散文最大的藝術魅力,是作者對人類心靈漂泊和流浪感的關懷與悲憫。
C.「他們正在路上」指人生就是一次從生到死的旅行,誰都擺脫不了死亡的宿命。
D.第(8)段承上啟下,過渡自然,完成了從聯想又回到攝影作品的思維轉換過程。
E.第(11)段大量引用古代詩歌中的思鄉名句,表現了「人在路上」的愁苦和傷感。
F.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問句,表達出對人類精神渴望歸依卻又無所歸依的理解與感喟。

12.綜觀全文,為什麼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80字左右)(4分)

(三)填寫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選5空)。(5分)
[註:考生答題超過5空,按前5空順序評分]
13.(1)青青子衿, 。(《詩經•子衿》)
(2) ,天山共色。從流飄盪, 。(吳均《與朱元思書》)
(3)問君何能爾? 。(陶淵明《飲酒》)
(4)千岩萬轉路不定,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5)天街小雨潤如酥,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6)海上生明月, 。(張九齡《望月懷遠》)
(7)縱一葦之所如, 。(蘇軾《前赤壁賦》)

(四)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第14—16題。(8分)

竹 枝 詞(其九)
劉禹錫
山上層層桃李花, 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①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②。

雨 過 山 村
王 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 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③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注] ①銀釧:銀手鐲。 ②燒畲(shē):在春耕時節,把地里的草木燒成灰作肥料,然後播下種子。③浴蠶:指古代時用鹽水選蠶種。

14.在《竹枝詞》中,能顯示「春季時令」的詞語是 。(1分)

1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劉詩和王詩都描述了自然美,詩中的歡愉之情與自然之景融為一體。
B.劉詩敘寫了山民辛勤勞作的場景,王詩描繪出村姑浴蠶的生動畫面。
C.兩首詩的前兩句均為寫景,第三句轉入敘事,筆墨凝練,語言質朴。
D.劉詩末句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王詩末句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

16.從運用「反襯」手法的角度,對《雨過山村》一詩進行賞析。(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17—21題。(17分)

游 媚 筆 泉 記①
姚 鼐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積雨始霽,溪上大聲漎然。十餘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巂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雲,鳥飛若墜。
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於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雲沜③」也;或曰後人求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左丈學沖於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於是。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岩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為之記。

[注] ①這篇游記是姚鼐(1732~1815)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後,於次年春「從世父(姚范,即姜塢先生)自天津歸」寫的。其時,左學沖隱居媚筆泉,「邀編修府君(即姚范)及鼐游於泉上」。同年冬,姚鼐赴京任職,從此步入仕途。 ②巂(guī):鳥名,即子規,又名杜鵑。 ③沜(pà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17.「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有 、劉大櫆、姚鼐。(1分)

18.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連山殆數百里( ) (2)嶄橫若不可徑( )
(3)蔭數十人( ) (4)山風卒起( )

19.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2分)
①其將平也 / 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
②出乎其間 / 翼乎臨於溪右
A.①相同,②不同 B.①②均不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相同

20.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
(2)左丈學沖於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於是。

21.簡析作者在這篇游記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六)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2—26題。(12分)



靖康之難(指公元1127年,汴京淪陷,徽、欽二宗被擄),欽宗幸虜營。虜人慾得某文(指降表)。欽宗不得已,為詔從臣孫覿為之;陰冀覿不奉詔,得以為解。而覿不復辭,一揮立就:過為貶損,以媚虜人;而詞甚精麗,如宿成者。虜人大喜,至以大宗城(指金統治者的同姓權貴)鹵(lǔ,通「擄」,擄掠)獲婦餉之。覿亦不辭。其後每語人曰:「人不勝天久矣;古今禍亂,莫非天之所為。而一時之士,欲以人力勝之;是以多敗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謂『順天者存,逆天者亡』者,蓋謂此也。」或戲之曰:「然則子之在虜營也,順天為已甚矣!其壽而康也宜哉!」覿慚無以應。聞者快之。
乙巳八月二十三日,與劉晦伯語,錄記此事,因書以識雲。
(朱熹《記孫覿事》)



覿,字仲益,晉陵人。徽宗末,蔡攸薦為侍御史。靖康初,蔡氏勢敗,乃率御史極劾之。金人圍汴,李綱罷御營使,太學生伏闕(臣下向皇帝直接上奏章)請留,覿復劾綱要君,又言諸生將再伏闕。朝廷以其言不實,斥守和州。既而綱去國,復召覿為御史。專附和議,進至翰林學士。汴都破後,覿受金人女樂,為欽宗草表上金主,極意獻媚。建炎初,貶峽州,再貶嶺外。黃潛善、汪伯彥復引之,使掌誥命(皇帝授官或賜爵的詔令)。後又以贓罪斥,提舉(宋代設提舉宮觀,安置罷退的大臣及閑員)鴻慶宮,故其文稱《鴻慶居士集》。孝宗時,洪邁修國史,謂靖康時人獨覿在,請詔下覿,使書所見聞靖康時事上之。覿遂於所不快者,如李綱等,率加誣辭。邁遽信之,載於《欽宗實錄》。其後朱子與人言及,每以為恨,謂小人不可使執筆。
(節選自《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七)

22.按照古代圖書經、史、子、集「四部」(即「四庫」)分類法,《記孫覿事》一文應歸於 部。(1分)

23.甲文中所記「孫覿之事」,在乙文中表述為 。(用文中的語句回答)(2分)

2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甲文首句「靖康之難」四字,勾勒出了歷史環境。
B. 甲文重在刻劃人物形象,乙文側重列舉有關史實。
C. 評介孫覿的為人與行事,甲乙兩文均「寓貶於敘」。
D. 乙文末句中的「朱子」是指朱熹,「小人」是指洪邁。

25.在甲文的首段中,作者以「覿慚無以應。聞者快之」作為結束語,其寫作意圖是 。(3分)

26.孫覿工詩文、擅辭令,才華超群,但其人其事卻並未收入《宋史》,這是為什麼?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4分)

二、寫 作(70分)
27.作文
以「於無聲處」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於800字。
(2)不要寫成詩歌。
(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⑶ 上海高考語文答題紙上的主觀題(有方格子,像作文一樣的格子)是否要空兩格寫

最好不要空。因為主觀題不是段落作文,不需要空格。空格也顯得不美觀(這個問題我問過我們語文老師的,她是閱卷組的負責人,她認為無所謂,但偏向於不空)。

閱讀全文

與上海語文試卷答題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