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綜合拓展教程.學生用書第四冊28頁答案
1.告子上 捨生取義、嗟來之食
2.(1)通避 躲避
(2)通辨 辨別
(3)通向 從前版
3.(1)古代權剩飯用的圓竹器 古代一種木製的盛食物的器具 用肉或菜做成的帶湯的食物
(2)這里指高位厚祿
4.(1)超過
(2)苟且
(3)災難
(4)用腳踢 給
(5)益處
Ⅱ 語文綜合拓展教程第四冊第34頁作文,北宋詩人蘇東坡《題西林壁》,議論文,怎麼寫
畢業論文,泛指專科畢業論文、本科畢業論文(學士學位畢業論文)、碩士研究生畢內業容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博士學位論文)等,即需要在學業完成前寫作並提交的論文,是教學或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事本專業工作和進行相關的基本訓練。
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事本專業工作和進行相關的基本訓練。畢業論文應反映出作者能夠准確地掌握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對所研究的題目有一定的心得體會,論文題目的范圍不宜過寬,一般選擇本學科某一重要問題的一個側面。
Ⅲ 如何開展有效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一種新形式,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它是以語文教材為依託,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活動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走出課堂,走上社會,拓展視野。自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個新生命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後,使課程發生了質的變化,使教師有了創造的新空間,讓孩子們走出了封閉的課堂,在廣闊的天地里實踐、探索、體驗、創造……學生們渴望的是豐富多彩的課堂。大量的信息、豐富的活動活動、美麗的大自然,對孩子們充滿著無窮的吸引力。如何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有創意地與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輕松地由厭學變樂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合理安排語文實踐活動內容。
針對不同年級應該安排不同的活動。低年級首先應該注重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識字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擴大識字量,改變了過去那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在游戲活動中識字,學生感到輕松愉快,而且記憶深刻。隨著年級的升高和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活動方式也應當不斷變化,為中高年級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為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畫一畫、說一說」、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都可以獲得一舉多得的作用。 小學中年級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到了中年級,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教師應當有意發展學生這種自我做主的意識,讓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獨立的選擇,讓學生想看什麼就看什麼,看到什麼就說什麼,聽到什麼就說什麼。那麼,「看說寫」、「聽說寫」這兩種語文實踐活動是非常必要的。而這些活動的中心是動手、動嘴、動筆。能夠主動去說去寫便是我們希望學生達到的學習的最高境界。高年級就應當注重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鍛煉了。讓學生走出班級和校園,在交流與訪問中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引導學生針對當前的熱點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談出自己的認識。讓學生在針鋒相對的思維交鋒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途徑
(一)立足教材,拓寬視野
語文的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學生在校學習,主要就是進行課堂學習,教材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我們的語文課還沒有達到完全脫離教材的地步,這是由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決定的。因此,我們以教材為依託,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媒介,把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體系。
1.通過多種渠道,拓展學習的內容
如今,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通過圖書館、網路技術,可以使各種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緊密結合,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使語文課程更加多元化、立體化。我們在教學時,往往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抓住某一知識點,引導學生開展查閱文本、網上搜索等拓展性實踐活動。如在上六年級習作《蘋果家族》一課時,我組織學生走進圖書館查閱資料,到電腦室上網,了解蘋果的歷史、種植要求、種植地區、常見品種、營養價值等情況,並整理成文字資料,作好充分准備;接著讓學生以第一人稱介紹「蘋果家族」的某一方面,比如「我的家族史」、「我的營養價值」、「我們家族的『四大天王』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熱情高漲,爭先恐後。
2.修改延伸課本,開闊學生的視野
我曾聽到過我校一位老師指導學生學了《嫦娥奔月》這一課後,設計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我心中的神話故事》,其活動環節為:趣味引入——片段欣賞——角色再現——故事瀏覽——創作聽評——作品推薦。在准備過程中,學生讀了許多神話故事:《開天闢地》、《精衛填海》、《哪吒鬧海》……他們還挑選自己喜歡的神話角色,製作道具,進行表演,在匯報展示活動中,有的學生講故事,有的學生進行小品表演……據執教老師說,自開展活動以來,學生不僅閱讀了大量神話故事,而且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這樣的語文學習,學生喜歡,學有收獲。另外,在學了《望月》這篇文章後,我引導學生開展了以《月》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說「月」詞,造「月」句,誦「月」文,講「月」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們以教材為藍本,適合學生需要的內容作為開展實踐活動的內容,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語文底蘊,提高思想品位。
(二)聯系生活,感受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體現了對生活的知識的綜合運用。在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力求讓學生密切關注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引進生活的源頭活水,實現語文與生活的溝通,課內與課外的打通,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語文教材上的許多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時,怎麼辦?以往,一般都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請學生幫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慾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今,我們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我校一位語文教師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布置學生觀察大自然,可讓學生把看到的景色拍攝下來,也可搜集描畫大自然美景的圖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等。在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拍攝的或收集來的圖片,向大家介紹圖片描繪的大自然中的美景,有的朗誦贊美大自然的兒歌。這些活動,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培養了低段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培養他們觀察大自然的興趣。事實證明,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走進社區,體驗生活
「生活即學校,社會即課堂」,我校開展「話說莫城」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變化,從而認識家鄉、感悟家鄉、熱愛家鄉,弘揚創新精神。同時體會生活中的語文底蘊,培養敏銳的認知力、獨特的領悟力、豐富的情感力。我們學校地處常熟招商城附近,給我們創造了活動的好條件,讓學生分組去調查,家鄉的人民是怎樣勤勞致富,收集有關的小故事,同時也走進學校周邊的工廠進行調查訪問,最後整理成語言文字,在全班進行交流。在這活動中,通過讓學生大膽地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讓學生對家鄉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也讓學生領悟到:我為家鄉而驕傲,我應為家鄉而努力!我們力求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回到真實的情境中,回到本身就是綜合的生活中,打破書本與生活的牆剁,豐富心靈體驗,讓語言重煥生命的光彩,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回到詩意棲居的家園,回到人類的語言賴以存在與發展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做到「三性統一」。
通過扎扎實實、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深刻地認識到,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實踐
活動要注意「三性統一」:即趣味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相統一,要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成為放飛學生潛能的天空。
(一)講究趣味性,「樂」中學習。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實踐,它強調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尊重主體,就要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天生的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項目首先是要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生真正想了解的,能真正「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就來勁,就躍躍欲試的。
如每當春天來臨的時候,中高年級的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寫一篇《找春天》的作文,為了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他們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我們就設計了《我們愛春天》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和學生一起探索,一起商量,探究出許許多多活動的點子: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出課本尋找春天,描繪春天,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對聯、謎語、俗語、詩歌、文章、故事等,可以原文照搬,也可以經過取捨加工和改造,編成小報來描繪春天;學生也可以在教師、家長等導師的組織下走出課堂去觀賞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陽光,親吻春天的和風,甚至去沐浴春天那一番細細的甜甜的春雨,或是去野外放飛多姿多彩的風箏,或到小河裡嬉戲活潑可愛的小魚,或到草地上打幾個滾,親親那柔嫩的小草……並把春天的美景、春天的情趣、春天的歡樂或拍成照片,或攝成錄像;學生還可以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想像的空間里,引導學生賞春思春,當學生陶醉在濃濃的春意中時,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從此時此地此景遙想到大江南北的春色和長城內外的美景,聯想到為了祖國永恆春色而辛勤勞作的人們,此時,學生就可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內情與外景交融在一起,詩情畫意油然而升,每個學生的眼前會涌現出一幅幅無限美好的春景圖。當然,孩子們會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或吟春、頌春,或寫文,或作詩,或繪畫,或譜歌……這樣,學生在盎然的興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識,豐富了「春」的語言,體驗了「春」的魅力,熏陶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操,同時還培養了欣賞、想像等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這樣讓學生充滿興致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正是學生願意參與的,也正是學生夢寐以求的。
(二)、注意實踐性,「行」中探索。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生活性的特點。它是一種實踐的、整體的、開放的教育活動,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情感,發展個性品質。如我們引導學生開展「我喜愛的一種植物(或動物)」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時,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飼養一種小動物或種植一盆花、一棵草,觀察動物吃食、活動、睡覺等生活習性,觀察植物發芽、開花、結果的生長過程;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向行家請教一些種植養殖的有關知識。教師則引導學生把種植養殖的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一一記敘下來,記敘的形式也可因人而異,多種多樣……學生通過開展這一綜合實踐活動後,與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多種綜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重視開放性,「活」中鍛煉。
綜合實踐活動由於具有內容的廣泛性和形式的多樣性的特點,適應了兒童群體智能的多元傾向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能夠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方式學習。為此,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更要注意實施開放性原則,真正讓綜合實踐活動成為放飛學生潛能的天空。
如學習了《台灣的蝴蝶谷》這篇課文後,學生想開展「了解台灣」的綜合實踐活動,他們列出了好多他們想知道的問題,如了解台灣的歷史,了解台灣的名勝古跡,了解台灣的風土人情,了解台灣的風味小吃,了解台灣的發展變化,了解台灣的環境,甚至還有學生提出了想了解大陸和台灣現形的關系問題……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途徑也可多種多樣,可以查閱書報、上網瀏覽,可以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可以請教他人……呈現活動的成果更是可以豐富多彩:錄像、照片、編輯小報、繪成圖畫……通過這些開放的活動,為孩子們提供「活」的更廣闊的求知的空間,讓每個孩子都有自主學習、自由探索、施展才華的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能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充裕的時間是綜合語文實踐活動的翅膀,廣袤的空間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舞台。學生在動態、多維的天地里,才能把心靈深處的內在感悟轉化為一種精神產品,人生才能得以精彩,生命才能得以健康成長。在語文教學中要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灌輸為基本特徵的傳統教學模式,實現學習方式的革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打下堅實而全面的基礎,塑造完善的人格個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我們為之探索,為之思考。
Ⅳ 有沒有人知道哪裡有賣《語文綜合拓展教程 第四冊》的,急求
淘寶 當當
Ⅳ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解答語文課後習題
朱家瓏說:「課後習題點明了應掌握的基礎,或提示了理解課文的思路,或體現了教學訓練的重點,或滲透了教法和學法。是學生掌握知識、進行知識遷移以及能力訓練的載體。」研讀課後習題,落實課程標准,將更加有效地促進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教與學。
一、研究課後習題,明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要上好一堂課,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那如何確定明晰的目標呢?
1、分析習題,細化學段目標
各個學段能力的培養是有側重的,如何確定各學期訓練的重點呢?除了《語文課程標准》的階段目標直接作了要求外,還可以根據課後習題來確定。課後習題揭示的訓練目標要比學段目標顯得更細化,更具體,更有利於教師清晰地把握教材的訓練重點。
如「展開想像和聯想的表達方法」是六上訓練的重點,本冊教材安排了第一、第八兩個單元,而且習題的設計都緊扣這一訓練點。同時教師對學生通過課後每一道習題的練習應分別達到哪一個能力等級,心中應有清晰的認識。例如,課後要求背誦的習題應達到識記與理解的等級,而有的則要求達到運用的等級,如第五組學習人物的動作與神態描寫,就要求學生能仿寫。
2、緊扣重點,確定課時目標
在明確學期的學習目標,單元訓練的重點後,就可確定課時目標。如《只有一個地球》課後習題共三題:「1、默讀課文。跟同學討論:課文寫了關於地球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遨遊太空的宇航員為什麼會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嘆?2、讀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的詞語,再說說對句子的理解。3、舉例說一說,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仔細分析,第1項練習是引導孩子從整體上理清文章層次。第2項是結合重點語句體會說明文用詞的准確性。第3項是理解課文的說明方法。對照課後習題,可確定課時目標為:「1、學會本課的字詞,能正確地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運用歸並法說說全文主要內容。2、了解作者運用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事理的方法,通過比較體會說明文用詞的准確、嚴謹。3、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保護地球的自覺性。」這些教學目標緊扣課文重點,與課後習題相互對應,特色鮮明,簡潔明了,易於實施。
二、利用課後習題,指導學生自學
教師要上好一篇課文,關鍵要了解學生已有基礎,做到教學有的放矢。而課前針對課後習題進行預習,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提高教學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1、指導預習,掌握方法
第三學段孩子已有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課後習題更多地是從指導學生如何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來設計的。學生藉助課後習題預習時,要學會圈畫批註,學會審題,掌握自學方法。如《將相和》一文的課後習題:「默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標題,並分別說說主要內容,再說說這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完成這題的方法是默讀,邊讀邊想,然後加小標題,小標題比段意更簡潔,不講究句子的完整,可以是一個詞或一個短句。學生通讀全文後,可運用歸並法概括出主要內容,理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系。這樣,不僅能引導學生感知全文,還能訓練學生概括的能力,同時記下不理解之處,以便上課時集中精力突破。
2、及時反饋,摸清起點
學生根據課後習題進行預習後,教師要及時反饋,了解孩子的自學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或時間的分配。
三、依託課後習題,優化教學過程
語文教學,要教給學生的東西太多了,教師往往難以取捨、無所適從。而課後習題是根據所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來精心設計的。站在課後習題的視角對課文進行深入挖掘設計,取捨,突出重難點,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有效。
1、以讀為重,讀中積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是亘古不變的讀書方法。小學課文的課後練習,均把讀書放在了首位。針對不同課文的特點,提出不同的讀書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默讀課文」等。據統計,六上課後練習中明確提出了讀書要求:其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1處,背誦全部或部分課文6篇,默讀課文全部或部分8處。由此可見,教材注重讀書訓練。因此教師要把讀書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的始終,根據教材提出的讀書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練習。
2、聚焦一點,洞悉全篇
第三學段的課文較長,一篇課文,需要探究的問題很多,而課時又較少,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學會舍棄,突出重點,尋找一個精當的「切入點」,力求抓住「動全身」的「一發」。課後習題就成為了許多新課的切入點。如《詹天佑》一文,課後第一題就是「和同學討論: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問題是一個很好的課堂教學的切入口,緊扣重點詞「傑出」「愛國」由此輻射全篇課文的教學,從而讓學生明白可以從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幾個方面感受人物的特點,進一步深化對詹天佑的認識。這樣的閱讀指導,能啟發學生圍繞主題,抓住重點潛心會文,教學主脈絡更為清晰,閱讀整體性更為凸顯,課堂更為有效。
3、品味語言,習得方法
就閱讀教學而言,理解課文內容與學習表達方法,就像鳥之雙翼,缺一不可。第三學段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能抓住重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思想感情。每課課後都有與之配套的習題。教學時,我們可把習題有機地融入其中,引領孩子細細揣摩,領會句子獨特的魅力。如《草蟲的村落》的第二題:「作者想像豐富、感受獨特,說一說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仔細分析就是讓學生揣摩「聯想和想像的表達方法。」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教師可讓學生找到這樣的句子,然後引領學生沉入文本,步步領悟:先讓學生說說哪些地方是作者的想像?將它改寫一下,去掉描寫中的想像成分,然後對比閱讀,體會這之間的不同,師生一起揣摩結合想像進行描寫的技巧。在此基礎上,回憶自己觀察過的草蟲活動,結合想像和聯想描寫下來,然後師生評議,相互修改。在評改中,虛心向他人學習,把習得的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表達能力。
4、整合資料,有效拓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教材編寫要有開放性和彈性,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教材的設計較為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在課後安排了「資料袋」和「閱讀鏈接」,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了解與課文有關的信息,拓展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如《少年閏土》一文的資料袋中介紹了魯迅的生平,毛澤東對他的評價,以及他的許多作品,通過這個資料,學生更好地了解了作者,同時激起了閱讀他的作品的願望。教學時,應將資料袋的使用與課文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使其「物盡其用」。課文學完後,設疑「三十年後再見,他們還是朋友嗎?」然後出示《故鄉》中三十年後「我」再見閏土的片段。答案是顯然的,他們已從昔日難舍難分的好朋友變為主僕關系。此時,學生腦中產生許多的疑惑:為什麼閏土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為什麼不敢與「我」親密交談?課已盡而疑尚存,思考還在繼續。此時,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已不再膚淺,在他們內心激起了深入探究的慾望。
四、基於課後習題,設計有效作業
課後練習不僅提示了教學目標,而且提示了練習的操作步驟和教學形式,給予教師實施和創造的空間。由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規律,設計出由淺入深,形式豐富,富有情趣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1、「疊加」語段,豐富內涵
有些課文限於篇幅,留下了「空白」,讓人遐想。如《伯牙絕弦》一文中,只寫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而課後要求「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為了讓故事更生動,更有內涵,同時也是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大河,他的琴聲里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請照樣子再寫幾句。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 )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 )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善哉,( )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善哉,( )兮若( )!」……
課文中有一句話概括了上述種種場景,這句話是 ( )
通過疊加,學生感受到朋友間相互欣賞和理解的真摯友情,知道伯牙與鍾子期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哪。然後再讓學生把自己寫的內容融入故事中,再現了生活中的許多情景,《伯牙絕弦》的內涵更為豐富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得到了一次鍛煉。
2、揣摩仿寫,有效遷移
「言語形式」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是實現學生聽說讀寫語文素養的載體,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教學時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挖掘它的語言表達方式作為練習的重點。如六上第一單元「感受自然」,作者就是採用「展開聯想與想像的表達方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第一課《山中訪友》的第2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類似的體驗?和同學交流交流。」根據這一題的提示,我設計了練習:模仿這課的寫法,寫一處家鄉的景物。
3、綜合設計,學用融通
《浙江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建議》中提出: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多樣化的作業,中高年級適當增加綜合性作業,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運用語言文字。六上第五單元是人物一組——「走進魯迅」,藉助這組課文,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少年閏土》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兩課的課後第四題也圍繞這一內容設計。關於人物描寫,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於是我設計綜合性較強的練習。如我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練習:
他們把那個拉車的( )車子,一個( ),一個( ),爸爸()鑷子()出碎玻璃片,伯父()硼酸水,給他()干凈。他們又給他()葯,()綳帶。當我問那車夫為什麼要光腳在路上跑,我清清楚楚地看見,伯父的臉上不再有那種( )的表情了,他變得那麼( )。
在括弧里填上合適的詞,讀了這些語句,我感到爸爸和伯父( )
文章把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得多細致啊,請你也模仿這一段話的寫法,寫一個你熟悉的人。
這道作業將動作、神態描寫、語段感悟和寫法遷移進行內容上的綜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再現了生活的場景,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之,課後習題,是教材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師的備課提供了思路,為教學活動提供了突破點。讓我們共同關注課後習題,發揮其優勢,重視每道題的有效落實,語文課堂教學將變得更加扎實、有序,高效,從而加快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