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9·14江西學生殺害老師案的人物背景
余老師說,孫老師從農村考上大學,2008年研究生畢業後來到臨川二中教化學,因為喜歡教學版,他主動申請教三權個班。「快改、快講、快評,什麼都講究效率,對自己嚴格,對學生也嚴格。」一個年級100多個老師,評9個優秀教師,他是其中之一。
余老師和班上的同學反映,雷某是從外地來臨川二中讀高中的,以前其母親住在學校附近陪讀,但最近他卻不讓母親繼續陪讀。雷某成績不好,平時上課經常睡覺。事發前一天,孫老師曾找雷某去辦公室談話,沒有人聽到他們之間發生過沖突。但是直至事發前,雷某不知為何一直沒有去上課。
② 我想殺了我的語文老師怎麼辦 。
當然可以啊,而且又很多種方式,但鑒於你還是個學生,體力上無法內戰勝這個成年人,所以宜智取容,不可輕舉妄動,你可以等到你成年以後,他老的那一天,那樣就輕松幹掉他了。但是殺人是犯法的,是要償命的,他那時候還能活幾天?你那時候正是好年紀,所以值不值得就看你了,與其那樣,不如不殺了,你還是會看到他死的那天
③ 學生殺老師:為何很多人認為老師該死
查詢相關網頁,據說直接原因是該學生上課玩手機,被老師收繳。目前,殺人嫌疑犯在逃,而網站也在首頁隱藏了此條新聞,但隱藏不了中國社會毫無底線的道德墮落事實。 撫州,是我的故鄉,那可是全國著名的「才子之鄉」!在教師節過去還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居然在「才子之鄉」和全國著名中學里發生學生殺老師的事情,實在令我感到震驚。這說明,「尊師重教」仍然只是一句口號,離真正落實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是更令我震驚的,是新聞里大量的評論人都認為老師該死,學生是受害者!(註:目前大量評論被刪除。)嚴格管教學生是老師的責任,上課沒收手機是老師的權利。老師再怎麼過分,難道至於該被學生砍死?莫非只要討厭一個人,就有權利將對方殺死?這是怎樣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 不消說,這再次印證了很多人指出的現象:在中國,人們在評判問題時,不問是非,只問立場。而「立場」主要就是親疏遠近或者「道德標簽」。根據中國式邏輯,凡是學生和老師發生沖突的,學生永遠是對的,老師永遠是錯的;凡是百姓和官員發生沖突的,百姓永遠是對的,官員永遠是錯的;凡是窮人和富人發生沖突的,窮人永遠是對的,富人永遠是錯的;凡是網民和專家發生沖突的,網民永遠是對的,專家永遠是錯的。理由只有一條:前者是所謂的「弱勢群體」,因此應該保護他們。我已經撰文批判過「弱勢群體」這個似是而非的偽概念。但,沒有用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法律難以指望,只能藉助道德批判實現表面上的人人平等的社會。 再想得遠一點,我覺得更令人害怕。很多人將民主簡單地等同於大家一起投票,似乎多數人的決定就一定是正確的。按這個邏輯,如果這個學生殺老師的案件由網民投票決定,我估計老師肯定是該死的,而學生則有可能被無罪釋放,因為網民中老師的比例肯定遠遠低於學生和家長的比例,而其他人很可能都是冷漠的看客。這哪裡是「民主」,分明是「民粹」!民主和民粹,一字之差,千里之別。即便再民主的社會,也不能任由多數人通過投票剝奪少數人的基本權利。中國曾經有過民粹時期,例如「文革」,例如投票選舉「右派」的時期。 人們應該慶幸,幾乎所有社會都是由精英治理,中國的民主是漸近的,否則,否則我不敢想像這個社會里誰會是安全的。
④ 案件回顧:因為心中的不滿,兢兢業業的老師,被學生多次捅殺,結果怎樣
導言
2017年,湖南某中學,一名47歲的班主任老師倒在了血泊中。他被自己的學生用匕首刺了26刀。近些年來,學生教師的矛盾有些突出,老師想管卻又不知道如何管學生。而出現這樣極端的案例,實在讓人感到震驚!
一段插曲,一場禍來
刺殺老師的學生羅某傑,是班子的尖子生。其所在的三中,原本下午考試結束後,實行封閉管理的學校將會停課幾個小時,讓同學們到戶外活動放鬆一下。這也讓學生們異常高興和期待。
而羅某傑的做法本就是不對的,是極端的,這樣用極端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最終導致的,只會是兩方家庭的悲劇。
⑤ 9·14江西學生殺害老師案的事件反思
有專家認為,造成悲劇的一個原因就是「超級中學」過於重視升學率和名聲,進而內將競爭的壓力轉容移給老師,造成部分老師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對學生的嚴苛管理常常只看結果不論方法。有的老師採取按成績排座位等「競爭」機制讓師生關系受損,師生矛盾暗生。「超級中學」片面追求高升學率辦學模式背後,是扭曲的政績觀和利益鏈,而其中的惡果,最終只會轉嫁給學校的師生。
⑥ 中學生殺老師是怎麼回事
「超級中學」臨川二中殺師慘劇追蹤:學生緣何變兇手? 新華網南昌9月16日電專(記者吳鍾昊)14日,江西屬省撫州市臨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辦公室備課時,被其學生割頸殺害。據相關部門通報,學生雷某是因不滿老師的嚴格管理而動殺念。教師節剛過,校園中便發生這樣的血案,不能不令人震驚。而在以教育聞名的臨川發生這樣的悲劇,更值得反思。「超級中學」高升學率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矛盾沖突. 學生緣何變兇手? 14日晚10時左右,「中國網事」記者趕到撫州市臨川二中,校門口的小飯館里還有不少吃夜宵的學生。雖是周末,全校師生幾乎都知道學校里出了事,當地居民也都在議論。校方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事發後,被害的孫老師家屬來到學校,要求學校給個說法。 查看更多答案>>
⑦ 我想把我們班的語文老師殺死,又不會懷疑到我,誰有辦法
語文老師是吧,將他的茶杯放進毒葯就行了,毒葯不會做的話,去化學實驗室拿幾個葯瓶,隨便倒,前提是不要被發現,實在不行買瓶可樂,往裡加一點乾冰,過會爆炸
⑧ 教師節剛過 學生殺老師:為何很多人認為老師該死
查詢相關網頁,據說直接原因是該學生上課玩手機,被老師收繳。目前,殺人嫌疑犯在逃,而新浪也在首頁隱藏了此條新聞,但隱藏不了... 今天一大早就看見一則新浪新聞,說江西省撫州市臨川二中一個高三學生將老師用刀砍死。查詢相關網頁,據說直接原因是該學生上課玩手機,被老師收繳。目前,殺人嫌疑犯在逃,而新浪也在首頁隱藏了此條新聞,但隱藏不了中國社會毫無底線的道德墮落事實。 撫州,是我的故鄉,那可是全國著名的「才子之鄉」!在教師節過去還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居然在「才子之鄉」和全國著名中學里發生學生殺老師的事情,實在令我感到震驚。這說明,「尊師重教」仍然只是一句口號,離真正落實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是更令我震驚的,是新浪新聞里大量的評論人都認為老師該死,學生是受害者!(註:目前大量評論被刪除。)嚴格管教學生是老師的責任,上課沒收手機是老師的權利。老師再怎麼過分,難道至於該被學生砍死?莫非只要討厭一個人,就有權利將對方殺死?這是怎樣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 不消說,這再次印證了很多人指出的現象:在中國,人們在評判問題時,不問是非,只問立場。而「立場」主要就是親疏遠近或者「道德標簽」。根據中國式邏輯,凡是學生和老師發生沖突的,學生永遠是對的,老師永遠是錯的;凡是百姓和官員發生沖突的,百姓永遠是對的,官員永遠是錯的;凡是窮人和富人發生沖突的,窮人永遠是對的,富人永遠是錯的;凡是網民和專家發生沖突的,網民永遠是對的,專家永遠是錯的。理由只有一條:前者是所謂的「弱勢群體」,因此應該保護他們。我已經撰文批判過「弱勢群體」這個似是而非的偽概念。但,沒有用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法律難以指望,只能藉助道德批判實現表面上的人人平等的社會。 再想得遠一點,我覺得更令人害怕。很多人將民主簡單地等同於大家一起投票,似乎多數人的決定就一定是正確的。按這個邏輯,如果這個學生殺老師的案件由網民投票決定,我估計老師肯定是該死的,而學生則有可能被無罪釋放,因為網民中老師的比例肯定遠遠低於學生和家長的比例,而其他人很可能都是冷漠的看客。這哪裡是「民主」,分明是「民粹」!民主和民粹,一字之差,千里之別。即便再民主的社會,也不能任由多數人通過投票剝奪少數人的基本權利。中國曾經有過民粹時期,例如「文革」,例如投票選舉「右派」的時期。 人們應該慶幸,幾乎所有社會都是由精英治理,中國的民主是漸近的,否則,否則我不敢想像這個社會里誰會是安全的。
⑨ 議論文學生殺害老師
1.關鍵詞規范 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片語,通常以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型大小編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選3~8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按詞條的外延(概念范圍)層次從大到小排列。
關鍵詞一般是名詞性的詞或片語,個別情況下也有動詞性的詞或片語。應標注與中文關鍵詞對應的英文關鍵詞。編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後。中文關鍵詞前以「關鍵詞:」或「[關鍵詞]」作為標識;英文關鍵詞前以「Key words:」作為標識。 關鍵詞應盡量從國家標准《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和地區、人物、文獻等名稱,也可作為關鍵詞標注。關鍵詞應採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2.選擇關鍵詞的方法 關鍵詞的一般選擇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論文寫作後,從其題名、層次標題和正文(出現頻率較高且比較關鍵的詞)中選出來。
正文
1.正文規范 為了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常常將正文部分分成幾個大的段落。這些段落即所謂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小邏輯段,一個小邏輯段可包含一個或幾個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層次。論文的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五級。 1.參考文獻的規范及其作用 為了反映文章的科學依據、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嚴肅態度以及向讀者提供有關信息的出處,正文之後一般應列出參考文獻表。
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所有引用別人的觀點或文字,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都必須註明出處或加以注釋。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注釋,應力求客觀、公允、准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均屬學術不端行為。
致謝
一項科研成果或技術創新,往往不是獨自一人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在許多論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謝"。主要對論文完成期間得到的幫助表示感謝,這是學術界謙遜和有禮貌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