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師大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第一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探究預習習題: 1.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必做) 2.請你為中國開葯方。(選做) 3.辦小報:「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選做)探究預習提綱: 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了解魏源、嚴復等人的主要思想。〖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鴉片走私對中國的危害,知道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知道《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和遷移。了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過程與方法 收集有關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圖片資料。 收集有關虎門銷煙的信息,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問題的由來,對比香港被割讓與香港回歸。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學慣用表格方式陳述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毒品的危害,樹立「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信念。 通過對虎門銷煙的了解,認識到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學習他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剛正不阿、坦盪無私的品質。 通過對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讓與1997年香港回歸,認識到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國今天的強大,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信念。〖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難點 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學准備〗 學生情況分析 霍山二中八年級學生有的來自城鎮,有的來自城鄉結合部,有的來自農村,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但通過一學年的學習,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較濃,對歷史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慾,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在中國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啟近代史。經過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鋪墊,學生對近代西方列強的崛起和中國近代前夜的危機已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但經過暑假後,學生對前面的知識難免有些遺忘。為了便於本單元內容的學習,有必要用一課時的時間對相關內容進行簡要復習,分析第一單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務和課前預習的問題。 教具准備 1.教師課前和學生一起收集有關毒品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2.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浮雕圖」;電影《林則徐》片斷。 3.香港回歸的錄像資料。 4.根據收集的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板書設計〗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一、虎門銷煙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2.林則徐廣州禁煙 虎門銷煙 二、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鴉片戰爭 2.中英《南京條約》 割地:香港島――領土完整遭破壞 賠款:2100萬元――增加財政負擔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自然經濟被解體 關稅協定――喪失主權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師夷長技以制夷」〖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毒品的文字、圖片資料。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並解決少數學生缺乏資料來源的問題) 學生根據資料介紹: 1.常見的毒品有哪些? 2.毒品有什麼危害?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珍愛生命,拒絕毒品。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遠離毒品的思想教育) 一、虎門銷煙 教師設疑: 鴉片等毒品嚴重損害人類的身心健康。可是,150多年前,英國卻向中國輸入鴉片。這是為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生代表發言: 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需要掠奪廉價的原料,還需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而清朝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英國工業品在中國的銷售。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教師設疑: 閱讀以下材料,分析、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多媒體課件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癮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即白刃加於前,豹虎逼於後,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為運動也。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項縮,顏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夢廠雜著》 材料二:當鴉片未盛大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林則徐 材料三:(鴉片)槁人形骸,蠱人心志,喪人身家,實生命以來未有之大患,其禍烈於洪水猛獸。 ――魏源 材料四:不是嗎,「奴隸貿易」比起「鴉片貿易」來,都要算是仁慈的。我們沒有毀滅非洲人的肉體,因為我們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們的生命;我們沒有敗壞他們的品格、腐蝕他們的思想,也沒有毀滅他們的靈魂。可是,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後,還殺害他們的肉體。 ――(英)蒙哥馬利馬丁 學生合作探究並回答: 給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大量白銀外流,造成清朝的財政危機;官員吸食鴉片,愈加腐敗;士兵吸食鴉片,喪失戰鬥力。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多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 由此可見,鴉片走私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後果。如果你是清朝的統治者,會怎麼做? (設計意圖:體現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突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學生: 禁止鴉片走私。 多媒體課件展示電影《林則徐》片斷: 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和虎門銷煙。 教師過渡: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可是,英國卻以此為借口,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二、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 多媒體課件展示「鴉片戰爭英軍入侵路線圖」,教師據圖講述鴉片戰爭的經過。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指導學生看書並歸納《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指導學生用關鍵詞來記憶歷史知識) 學生回答《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割地:香港島 賠款:2100萬元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關稅協定:喪失主權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影響。 學生回答: 領土完整和主權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通過《南京條約》的內容來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和遷移,學會論從史出,防止死記硬背) 學生回答的同時多媒體課件動態展示: 割地:香港島――領土完整遭破壞 賠款:2100萬元――財政負擔增加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 關稅協定――主權喪失 思維拓展: 鴉片戰爭給中國近代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 學生合作探究並各抒己見:略。 教師引導、歸納: 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性質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革命任務。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師設疑: 中國為什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學生回答略。 思維拓展: 請為中國開一劑葯方。 (設計意圖:創設歷史情境,拓展思維,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授: 當時有一位開明的思想家叫魏源,就為中國開了一劑葯方,寫了一部書叫《海國圖志》。他提出的救國之策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 「師夷長技以制夷」。 教師提問: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什麼意思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追問: 「師夷長技」能「制夷」嗎?為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略。 教師總結: 由此可見,中國近代史既是中國落後挨打,被西方列強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抵禦外來侵略的抗爭史,又是不斷尋找救國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總結 1.教師簡介香港問題的由來。 2.多媒體課件展示錄像《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3.學生合作探究:150年前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和香港重回祖國懷抱的強烈對比說明了什麼道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代中學生該怎麼做?〖教案點評〗 此教案大膽跳出教材,結合現實,以毒品的危害為切入點導入新課,引發學生對英國走私鴉片原因的探求欲,並進一步激起學生對罪惡的鴉片貿易的痛恨,對殖民者卑劣行徑的痛恨,突出體現了歷史學科情感和價值觀教育的功能。縮短了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本課知識的興趣。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現代教學手段,用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表現虎門銷煙的民族豪情,鴉片戰爭失敗的民族恥辱,能激起學生對國家、民族命運的反思,引導學生形成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既有血和淚的感性認識,又充滿了理性的反思;既有教師的循循善誘,又有學生的合作探究;既有歷史的沉重與悲傷,又有現實的光榮與自豪,還有對未來民族復興的責任與夢想。 教學形式多種多樣,重視對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注意突出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教學設計: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本節課的要求:能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了解魏源、嚴復等人的主要思想。依據此要求,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解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培養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遷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過程與方法: 收集有關虎門銷煙的信息,編寫虎門銷煙的故事講稿,講述虎門銷煙的故事。 想像一下假如自己是林則徐怎樣禁煙最有效。是否有歷史責任感,做一名人民愛戴的民族英雄。 觀察「鴉片戰爭形勢圖」中香港島和五個通商口岸的位置特點,討論導致這一位置特點(位於東南沿海)的原因;組織討論這些地區的開放與今天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學習採用多種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陳述歷史問題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虎門銷煙的史實的了解,認識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學習其在禁煙中表現出來的剛正不阿、坦盪無私的品質。 通過學習,認識英國發動戰爭是無恥的、非正義的;受到戰敗求和的刺激,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開始開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學習主張,這是對閉關自守的傳統觀念挑戰。 通過學習,認識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通過學習,培養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虎門銷煙的有關史實、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注重學生的閱讀、語言表達、知識遷移等能力的得到提高。 難點: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三)教學准備學情分析: 、 學生大都看過電影《鴉片戰爭》《林則徐》或有關通俗讀物對鴉片戰爭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初二學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維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已顯著地發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學法和教法: 鑒於對《標准》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文中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像,故事敘述,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的發散思維空間,培養個性並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學生課前准備: 編寫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講稿。 帶著以下問題預習課文:(1)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的表格。表格不僅可以是方形,還可以是圓形、三角形、梯形、樹狀等。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收集有關鴉片的特性及有關鴉片對人類的危害,了解世界反毒斗爭的資料。可以上網查詢,可以看書查找。教材分析: 就世界史的范圍來說,鴉片戰爭是當時已經完成產業革命的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對一個正處於封建主義遲暮中步履蹣跚的古老國家----中所發動的侵略戰爭;就中國史范圍來說,它引起了中國社會一系列的變化,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從來不曾出現過的局面。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起點,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教材的重組與選材: 從本節課內容看,基本體現了《課程標准》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敘述林則虎門銷煙的故事,使學生了解鴉片戰爭性質是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戰爭,除了林則徐,還有許多民族英雄,如:關天培、陳化成、葛雲飛等,須教師准備許多資料供學生參考,體現人民的反抗侵略的精神。 教材的重大變化。新教材打破了舊教材的編年體描述歷史的慣例,以主題的方式再現了歷史,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理念。由於這一節內容幾乎把舊教材兩節課的內容都融入一節課文學,內容多了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前預習,學生有了一定知識儲備,也就了有自信,就可以創設一種平等、和諧、互動的參與式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以平等身份參與教學活動,還給學生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教學方法: 談話、討論、演示、啟發、閱讀指導等綜合教學方法。板書設計: 第 根本原因:英看中了中國的市場價值 一 課 直接原因和借口:虎門銷煙 鴉 片 戰爭的性質和戰敗的原因 戰 爭 戰 《南京條約》內容和影響 的 爭 烽 影 煙 新思想:魏源著有《海國圖志》 響 教學過程: 本課要求 要求學生把准備的資料,設計的表格等內容貼在自己的展板上。確定小組的序號,說明評比項目包括:小組發言 3 分,資料准備充分,處理得當 4 分,故事敘述流利,情節入情入理 3 分。鼓勵同學踴躍發言,為組掙分。 導入新課 師: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第一單元《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抗爭》,同學們閱讀第一單元引言,閱後思考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什麼樣的歷史? 學生:活動略。 師:1840 年----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部受盡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體現人民反抗侵略的歷史,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事件《鴉片戰爭的烽煙》。 講授新課: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師:引起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和借口是什麼呢? 生:回答略。 師:對了,是林則徐虎門銷煙。 1、林則徐虎門銷煙 師:林則徐為什麼銷煙? 學生可能回答為: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危害太大。 師: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生:紛紛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 英國在 17 世紀中期, 18 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 世紀 60 年代以開展了產業革命。19 世紀初,英國的工業,首先是棉紡織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 19 世紀中期,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業生產,生產效率和質量大大提高,強大的工業生產能需要尋找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正是英國理想的侵略對象。起先,英國商人主要向中國輸毛織品和印度棉花,而從中國輸入茶、絲等物品。由於中國社會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加上政府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和防範的閉關鎖國政策,英國商人未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後來,英國商人發現鴉片可以獲得比成本高得多的利潤。由於 鴉片的激增,中英間的貿易逐漸發生了變化,英國由貿易逆差(即入超)變為順差(出超) 。 師:鴉片有什麼特性? 生: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回答。 (略) 師:閱讀課本的大、小字部分有內容,進行分組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造成什麼危害? 生:活動過程略。 師:展示現代影片《中華之劍》,鴉片輸入後當時有關圖片,進行總結:損害身心健康;吏治敗壞,軍隊戰鬥力下降;白銀大量外流,造成政府統治危機等。正是因為鴉片私嚴重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所以,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去廣州查禁鴉片。 假如你是林則徐,想像一下你怎麼禁煙最有效? 生:活動過程略。 師:禁海口,禁吸食的禁煙方法,都很難徹底禁絕鴉片泛濫。經過調查研究,林則徐決定從禁貨源入手。禁貨源就是要把英國鴉片販子囤積在廣東海面躉船上的鴉片查繳,以徹底禁絕鴉片,這一禁煙方法無疑是最有效的,但也是最需要勇氣和決心的。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用自己的語言對課文內容進行重組。概述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活動略。 師:在學生概述後,總結為:(1)決心堅定。 (2)措施有力。查繳鴉片,嚴懲販運,虎門銷煙。 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請同學們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體會林則徐愛國主義精神。 學生:活動過程略。 師:虎門銷煙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可是虎門銷煙卻成了英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中英《南京條約》 生:在教師引導下自由討論「鴉片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虎門銷煙是戰爭的直接原因和借口,根本原因在於英國看中了中國潛在而巨大的市場價值。 師:利用多媒體演示「鴉片戰爭英軍入侵路線圖」 從 對戰爭過程進行介紹。 1840年 6 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戰爭爆發,到 1840 年 8 月英國艦隊北上天津大沽口為第一階段;1841 年 1 至 5 月,從英國攻佔香港島開始到《廣州和約》訂立為第二階段;1841 年 8 月至 1842 年 8 月,英艦隊從廣東海面北上直至《南京條約》簽訂為第三階段。戰爭以中國戰敗求和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而告終。 有的學生可能問(給學生質疑空間,迸撞智慧火花)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教師:鼓勵學生討論。 學生:活動略。 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也是中華民族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中國這場正義戰爭中戰敗受辱的原因主要有經濟落後,政治腐敗,武器落後, (圖示《裝備齊全的清軍》)道光皇帝戰和不定,舉止失措等。 1842 年 8 月,英軍用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現在大家互相看看展板,關注下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越有創新越好。 生:分組評選優秀者在全班展示,評選時,注意表格形式的創新,表格內容的正確。重點內容必須記憶。 師:我做的表格供大家參考: 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項目 主要內容 影響割地 ①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破壞 中國.
㈡ 大班海上絲綢之路物品進口都有哪些教案
有哪些教案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專難問題,同時也可屬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㈢ 討論一下,各學校教研組中,各年級備課組集體備課怎樣進行才有實效
近幾年來,我校借鑒了其他學校集體備課的方法,在各個教研組的協調下,成立了不同年級的學科備課小組。集體備課是一種集體行為,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性質的教學實踐活動反饋,同時分配各自不同的備課內容及教學任務。集體備課存在很大的優勢,但備課過程中又會有不足之處,只有揚長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備課的長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初中歷史教師集體備課的優勢
(一)使教師共享教育資源
一個完整的備課過程應有五個階段:准備階段、分析階段、創造階段(編寫教案)、提高階段(二次備課、調整和修改教案)、總結與反思階段。課後交流,就是對備課的總結階段。備課組教師在集體備課的情況下,要進行交流,對教學進行反思,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以揚長避短,促進今後教學的進一步開展。集體備課活動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最實際的問題,使教師達到資源共享。新課程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教師可以共享的資源如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等。以前學校有些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是從互聯網上找幾個與講課相關的課件,簡單地連接一下,這會令課堂效率大減。開展集體備課之後,我校的教師親自製作教學課件,他們首先會把教材吃透,再挑選和教材內容同步的幻燈片,突出使用課件的目的以及教學重難點。課堂上能用板書寫出來的,課件上就不再出現;課件的播放效果、文字的大小、顏色盡量做到不要太誇張。課堂主要是教學,不管多媒體課件使用起來多好,對教學只起幫助作用,不能主次不分、喧賓奪主。依據這些原則教師們做出的課件使用效果相當不錯,教師個人的資源被大家共同享用,省去了好多的時間和精力。如針對《和同為一家》的教學,教師們集體備課最後確定的課件一共13頁,涵蓋了與這一課教學相關所有內容:課題、學習目標、地圖、小結、練習、三個問題各1張、拓展內容5張,這樣的課件短小精悍,非常適用於歷史教學課堂。另外,集體備課給教師們搭建了一個,讓任課教師能平心靜氣地坐在一起,共同研究同一個問題,大家一起暢所欲言,說出各自不同的看法。討論的問題趨於明朗化,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教研環境,每位教師都有各自的收獲,教師之間關系更融洽,縮短了教師間心與心的距離。
(二)讓年輕教師快速步入常規教學
我校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不流於形式,教師無論年輕還是年老全部都要參加。備課內容一般安排常規教學(備好課、上好課、批改好作業、輔導好、做好考核與評價),總結上周取得的教學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找出彌補的措施,安排下一周新的教學任務。通常集體備課的情況是年輕教師發言比較少,多數時間是傾聽有經驗的教師講述課堂教學中的注意事項:怎樣突出教學重點、講明白教學難點,如何把握課堂、掌控課堂,如何合理、靈活地運用考核與評價,作業量如何合理安排,課堂出現意外情況應如何應對,怎樣主動關心學生、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等。年輕教師邊聽邊記,從中摘取對自己教學有益的內容,優化到自己的教學之中,加快進入教師角色的速度,決心盡快趕上其他教師,快速步入常規教學。
(三)利於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
歷史教學內容不僅涉及到語文學科的文字,還涉及到地理學科的地圖、政治學科的思想認識。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如《春秋戰國的紛爭》這一課就涉及到考查學生的識圖填圖能力,先要掌握戰國七雄分別有哪幾個,要在地圖上准確填出各自的位置。《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涉及兩條絲綢之路的路線,陸上絲綢之路是考試必考的重點知識,它是我國最早有歷史記載的西漢與中亞、西亞和歐洲之間有貿易交往事件,需要學生先掌握絲綢之路的起止點,然後准確填在圖上。歷史教材中會涉及到許多與語文相關的內容,如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三個成語出自於《江南地區的開發》,「以少勝多」「背水一戰」「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出自《伐無道誅暴秦》,「一鳴驚人」「老馬識途」「負荊請罪」「問鼎中原」等出自《春秋戰國的紛爭》,「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等出自《中華文化的勃興》。在集體備課時兼顧其他學科,有利於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知識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四)幫助教師優化教學環節
假如我校有一位教師參加優質課比賽,那麼這個年級的歷史教研組會安排專人負責幫助這位教師備課,從導入、板書設計、每個問題之間的銜接等進行指導。如導入這個環節,著名主編肖川說過:「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講求的是像磁石一樣吸引住學生」。那麼怎樣導入才能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跟著教師不知不覺學習新課呢?有的教師提議:從教科書中發動學生尋找「最」的方法導入新課。如世界上最豐富的古人類遺骨和遺跡的遺址在什麼地方?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什麼人?現在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是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分別由那兩個原始居民最先種植?當我們看到鳥巢、水立方等北京奧運場館時,為其精巧設計嘆服的同時,最早的原始人類的房屋是什麼樣子?來源於哪個最早的遠古居民?有的教師說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導入,如講《大變革的時代》中的商鞅變法,教材給出《商鞅舌戰守舊群臣》圖,教師首先利用把歷史「復原」「重現」,然後向學生講解:商鞅手拿竹簡,秦孝公坐在地上,看著商鞅和不同意變法的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辯論,商鞅把他們反駁得無話可說。最後秦孝公作出決斷:商鞅的說法是對的,就按照商鞅說的變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不知不覺就把商鞅變法記住了。集體備課這樣堅持下去,教師准確地傳授知識,優化了教師的教學環節,形成了團結向上的氛圍。
二、集體備課存在的弊端
(一)易使教師產生依賴心理
備課組長在開學初將所有教學內容的教案分給每位任課教師,讓他們分別上網查找,供教師共同使用。這樣列印出來教案既規范又美觀,足以應付各級組織的教學工作檢查,還可以獲得領導的好評,學校不必再擔心教師的備課出問題,教師不用再為重復寫教案而憂心。表面看來很完美,結果卻導致少數教師產生依賴心理,不認真鑽研教材,只把相關的教案復制、粘貼一下,不管教案是否符合自己教學,生搬硬套地全部搬來使用,教案、課堂模式變成「雙胞胎」,教師書寫教案獨特的個性被扼殺了。
(二)個別教師集體備課的興致不高
個別教師認為參加集體備課是一種負擔,他們會湊到一起,干一些改作業、看閑書、聊小天的事情,不願與別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彼此之間缺乏坦誠和真心,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多年來總結的教學經驗和反思,拿出來給大家分享,分享的人也不領情,感覺有點吃虧,造成這些人的心理不平衡,從而就把集體備課變成一種負擔。
(三)集體備課易流於形式
雖然定時定點,人也到位了,但個別教師談不出有價值的觀點,只是循規蹈矩,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雖然有集體備課活動的記錄,但無實質性內容,只是知識點的羅列,提綱挈領,過於粗略。雖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夠深入,質量不高。盡管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研討比較充分,但有些教師課上仍然用自己固有的一套方法。
發現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集體備課作為一種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科研活動,它是教師密切合作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教學信息和靈感的巨大源泉。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它將倍受關注。只有揚長避短,集學科成員智慧解決課堂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
㈣ 幼兒園開設絲綢之路活動如何寫教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激發學生嚮往古代文明,熱愛祖國西部的情感。 2.認識本課9個生字,積累新詞和優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上網或者去圖書館等方式,查詢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歷史變遷或人物故事等相關信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絲綢之路的相關風景圖片,配樂介紹:絲綢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被稱為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蠻荒之路,可是自漢代張騫冒死開拓之後,這條崎嶇荒僻的道路上卻出現了隊隊商旅,悠悠駝鈴。從此,東方的文明古國和西方的許多國家便開始了不絕如縷的聯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發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意味深長地稱作「對話之路」,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為什麼稱它是「對話之路」「開放之路」呢?今天,我們就沿著這條絲綢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絲綢之路稱為「對話之路」,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那麼,文中所寫的中國使者稱它為什麼呢? 2.學生尋讀課文,回答老師的提問。 3.齊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4.進一步激疑:聽了這句話,你有什麼想問的嗎?啟發學生多層面追問:為什麼說這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一起了?聯系我們的僅僅是一條路嗎?中國使者為什麼稱它為「偉大的路呢」?偉大體現在哪裡? 5.小組合作討論。要求擺出觀點,層次清晰地羅列事實以證明。 6.鼓勵各小組陳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和學生的對話中相機梳理思路──友誼之路、商貿之路、文化之路、科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