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聖施威降大聖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小聖施威降大聖主來要講內容如下源:
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覓得水簾洞被群猴擁戴為王。數年後,石猴拜菩提老祖為師,獲名孫悟空,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又向龍王討得金箍棒,後大鬧天宮。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將去捉拿悟空,悟空兩度打敗眾天神。於是,觀音推薦小聖二郎神擒拿孫悟空。
本文選自《西遊記》第六回,原標題是「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課文在編排時只選取了標題的後半部分。該標題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里的小聖指的是二郎神楊戩。
當孫悟空鬧天宮後潛下界時,五個天王與諸神皆不能敵。觀音趁此機會向玉帝推薦了二郎神,玉帝順勢就調二郎神出手擒拿孫悟空,二郎神果然不負所望完成了任務,玉帝賞其金花等寶物,但並未兌現之前所說的「高升」。
二郎神也與孫悟空英雄相惜,也與他建立了不打不相識的友情,在後來孫悟空保唐僧取經途中,力邀二郎神相助,並與之兄弟相稱,攜手相攙,星夜敘舊。梅山兄弟也稱孫悟空為「孫悟空哥哥」、「孫二哥」,卻對當時與孫悟空同行的八戒相當疏遠,稱其為「豬剛鬣」。二郎神幫助孫悟空打敗了九頭蟲。
2. 小聖施威降大聖的主要內容60字
本文通過記敘孫大聖與真君、二郎神等眾位神仙的打鬥過程,以及描繪孫大聖的七十二般變化,表現了孫大聖的機智聰明,謳歌了孫大聖的不屈不撓的勇敢斗爭精神。
3. 《小聖施威降大聖》課文全解
1.新課導讀
正值王母壽辰,七仙女奉命摘桃,來到桃園,驚動了正在酣睡的孫悟空。經過盤問仙女,孫悟空得知王母要設蟠桃宴,請了各路神仙,惟獨沒他。孫悟空這才看透玉帝的欺騙陰謀,火冒三丈,先是大鬧蟠桃宴,自個兒開懷痛飲,還將所有仙酒仙菜席捲一空,裝進乾坤袋,准備帶回花果山。哪知酒醉迷糊,撞進太上老君的兜率宮,將專供玉帝服用的金丹吃了個干凈,這才返回花果山,與眾猴孫大開仙酒會。
這段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西遊記》中「大鬧天宮」的一個小片段,那下面我們再來學一段孫悟空的其他故事。
2.課前預習
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了解小說的特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分析小說中的孫悟空形象。
【過程方法】通過反復閱讀,學習敘述故事的方法,品味文中的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了解孫悟空的性格特點,培養正確的文學作品鑒賞時的情感。
字詞知識
1.音形識記
掣棒(chè)金箍棒(ɡū)大鶿老(cí)嗛(xiǎn)青鷂(yào)
鷺鷥(lùsī)老鸛(ɡuàn)鱖魚(ɡuì)魴魚(fánɡ)攛(cuān)
木木樗樗(chū)愕然(è)蓼汀(liǎotīnɡ)幌一幌(huǎnɡ)
鴇鳥(bǎo)翎毛(línɡ)淬(cuì)
5.詞語釋義
只情:盡情。
弄喧:弄玄虛,耍花招。
愕然:形容吃驚。
告病:稱說有病。
良願:心願,願望。
6.作者作品
吳承恩(1501—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吳承恩著。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主要描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八十一難的故事,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西遊記》不僅內容大大豐富,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鮮活、豐滿,想像更加多姿多彩,語言也朴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文題背景
【文題解說】
本文選自《西遊記》第六回,原標題是「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課文在編排時只選取了標題的後半部分。該標題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寫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年僅25歲的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西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19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12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3.教材解讀
疑難探究
1.《西遊記》中塑造的美猴王的美好形象可謂深入人心,然而從該選段來看,大聖雖然有七十二般變化,最終還是被眾位神仙「圍繞」,選段是不是表現不出大聖的那種美好形象來?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這里我們暫且拋開《西遊記》整部作品以及作品塑造的美猴王形象,單純從這個選段來看,孫大聖與眾位神仙進行了多次打鬥,眾位神仙神通廣大,人員眾多,法器非凡,然而孫大聖能多次逃脫,這也足見孫大聖的不凡,特別是面對眾位神仙的圍追堵截,孫大聖無所畏懼,敢於同權威作斗爭,其精神可嘉。故事的結尾雖然寫到,孫大聖被眾位神仙「圍繞」,但這並不影響選段中對孫大聖這位英雄形象的塑造,從中我們也能很好地感受到他的聰明、機智與勇敢,他仍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美猴王。
寫作借鑒
1.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
課文所選部分主要是記敘孫悟空與二郎神的打鬥過程,其中孫悟空的多般變身,以及二郎神的隨之變化,寫得曲折詳細,故事充滿了趣味,很能吸引讀者。同時這場打鬥經過,寫得既緊張又詼諧。而孫悟空的不屈不撓,反應敏捷迅速,在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分,真正塑造出了一個美猴王的形象。
2.想像豐富,充滿神奇色彩。
文中寫孫悟空和二郎神的多次外形變化,都是作者巧妙想像的成果。一會兒天上,一會兒水中;一會兒變成麻雀,一會兒變成海鶴,等等,這多般變化,非一般作者所為,從中也可見作者的想像之神奇,生活閱歷之豐富。而且故事充滿了神奇色彩,把讀者帶到神仙世界,並給以美的享受。
3.語言優美,對事物的描摹惟妙惟肖。
課文部分出現了大量的動物,作者對這些動物的描摹可謂真實、生動,哪怕是對動物細節的描繪也做到了刻畫逼真,窮形盡相。比如寫大聖變作魚兒,而二郎神變作水禽時,文中寫道:「忽見一隻飛禽,似青鷂,毛片不青;似鷺鷥,頂上無纓;似老鸛,腿又不紅」,既描繪了它的毛片,又描繪了頭頂,還描繪了腿,其中有外形,有顏色。再就是一些動詞運用准確,表現力極強。作者根據不同動物的動作,採用不同的動詞,如寫大聖變條水蛇時,文中用「游近岸,鑽入草中」,一個「游」,一個「鑽」形象地寫出了此時水蛇的動作。
4. 小聖施威降大聖 講的什麼用300字概括出來
一、《小聖施威降大聖》主要內容是:
花果山美猴王齊天大聖孫悟空大鬧天宮後,玉皇大帝派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將前去捉拿,但孫悟空本領高強,會七十二般變化,又有那威力無比的金箍棒,眾天神都敗下陣來,於是小聖二郎神前去鬥法。大聖先搖身一變,變成麻雀兒,停在樹上,二郎神變做一隻餓鷹兒,抖開翅膀,飛過去撲打。大聖見了,嗖的一下展翅飛起,變做一隻大鶿老,沖天而去。二郎神見了,急抖翎毛,又變作一隻大海鶴,鑽上雲霄來啄。大聖又躥入山澗中,變作一個魚兒,潛入水底。二郎神趕到山澗邊,找不到大聖的蹤跡。他又馬上變作一隻魚鷹兒,飄盪在水面上。大聖正順水漂游,忽見一隻飛禽,他想那一定是是二郎神變化了等我哩!馬上轉頭,打個水花就走。二郎神看見了:「這條魚怎麼見了我就回去了?一定是那猴變的。」他刷的用嘴一啄。那大聖就躥出水中,一變變做一條水蛇,鑽入草中。二郎神認得蛇是大聖,急轉身,又變了一隻灰鶴,伸著一個像鐵鉗子似的長嘴,來吃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變做一隻花鴇。二郎走過去,取過彈弓,一彈子把他打飛了。那大聖滾下山崖,又變成一座土地廟兒;可是尾巴不好收拾,只能變做一根旗竿。卻又被二郎神識破,大聖馬上放了陣煙霧逃跑了。這回他又能跑到哪裡呢,原來他到了二郎神的老家灌江口,變做了二郎神本人,正在享用人們的供奉呢。最終大聖還是取得了這場鬥法的勝利。
二、《小聖施威降大聖》:
本文是2013年人教版初中一年級語文七年級上冊第26課的課文,這篇課文節選自《西遊記》第六回,原標題為「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課文在編排時只選取了標題的後半部分。該標題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西遊記》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吳承恩大約在50歲(1550年前後)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因故中斷許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完成《西遊記》的全部創作。 因此,大致可以推斷出,《西遊記》是他在1550至1582年寫作的,前後歷時32年。
《西遊記》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行者、豬八戒、沙僧、小白龍四弟子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難(連同唐僧出生到取到真經後的磨難共九九八十難,迴路上又有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大唐西域記》和《大唐慈恩寺法師傳》對此事有詳細記載)。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
自《西遊記》問世以來,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就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許多人對這部小說都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5. 小聖施威降大聖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復1):記敘大制聖與眾天兵天將打鬥後敗走。
第二部分(2):詳細記敘大聖與二郎神的智斗。
第三部分(3—4):記敘大聖與真君、四太尉、二將軍等的交鋒。
第四部分(5):記敘大聖在廟內與真君的巧妙周旋。
6. 小聖施威降大聖 的主要內容,100字。
本文通過記敘孫大聖與真君、二郎神等眾位神仙的打鬥過程,以及描繪孫大聖的七十二般變化,表現了孫大聖的機智聰明,謳歌了孫大聖的不屈不撓的勇敢斗爭精神。第一部分(1):記敘大聖與眾天兵天將打鬥後敗走。第二部分(2):詳細記敘大聖與二郎神的智斗。第三部分(3—4):記敘大聖與真君、四太尉、二將軍等的交鋒。第四部分(5):記敘大聖在廟內與真君的巧妙周旋。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創造的核心,而對人物的刻畫必須落實到具體細致的描寫當中,如對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矛盾沖突等方面的描寫。不同的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可能表現的側重點不同,例
7. 小聖施威降大聖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不好,因為這篇課文雖然運用了大篇幅來描寫大聖降小聖,但是側面描寫了小聖的神通廣大。
希望能幫助到你,滿意的話採納一下,答題很辛苦的。
8. 小聖施威降大聖概括
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覓得水簾洞被群猴擁戴為王。數年後,石猴拜菩提老祖為師,獲名孫悟空,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又向龍王討得金箍棒,後大鬧天宮。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將去捉拿悟空,悟空兩度打敗眾天神。於是,觀音推薦小聖二郎神擒拿孫悟空。
相關介紹:
《小聖施威降大聖》是2013年人教版初中一年級語文七年級上冊第26課的課文(錄音由楊波朗讀),這篇課文節選自《西遊記》第六回,原標題為「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
(8)小聖施威降大聖集體備課擴展閱讀
故事背景:
正值王母壽辰,七仙女奉命摘桃,來到桃園,驚動了正在酣睡的孫悟空。經過盤問仙女,孫悟空得知王母要設蟠桃宴,請了各路神仙,惟獨沒他。
孫悟空這才看透玉帝的欺騙陰謀,火冒三丈,先是大鬧蟠桃宴,自個兒開懷痛飲,還將所有仙酒仙菜席捲一空,裝進乾坤袋,准備帶回花果山。哪知酒醉迷糊,撞進太上老君的兜率宮,將專供玉帝服用的金丹吃了個干凈,這才返回花果山,與眾猴孫大開仙酒會。
在吳承恩的百回本中,大鬧天宮的結局雖然是悲劇性的,叛逆者的英雄形象卻創造得富有無限的生氣。相形之下,天宮統治者色厲內荏,可笑可憎。他們對孫悟空使用了各式各樣的陰謀詭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聖施威降大聖
9. 小聖施威降大聖預習
《小聖施威降大聖》課文詳解
正值王母壽辰,七仙女奉命摘桃,來到桃園,驚動了正在酣睡的孫悟空。經過盤問仙女,孫悟空得知王母要設蟠桃宴,請了各路神仙,惟獨沒他。孫悟空這才看透玉帝的欺騙陰謀,火冒三丈,先是大鬧蟠桃宴,自個兒開懷痛飲,還將所有仙酒仙菜席捲一空,裝進乾坤袋,准備帶回花果山。哪知酒醉迷糊,撞進太上老君的兜率宮,將專供玉帝服用的金丹吃了個干凈,這才返回花果山,與眾猴孫大開仙酒會。
這段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西遊記》中「大鬧天宮」的一個小片段,那下面我們再來學一段孫悟空的其他故事。
2.課前預習
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了解小說的特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分析小說中的孫悟空形象。
【過程方法】通過反復閱讀,學習敘述故事的方法,品味文中的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了解孫悟空的性格特點,培養正確的文學作品鑒賞時的情感。
字詞知識
1.音形識記
掣棒(chè) 金箍棒(ɡū) 大鶿老(cí) 嗛(xiǎn) 青鷂(yào)
鷺鷥(lùsī)老鸛(ɡuàn)鱖魚(ɡuì)魴魚(fánɡ)攛(cuān)
木木樗樗(chū)愕然(è)蓼汀(liǎotīnɡ) 幌一幌(huǎnɡ)
鴇鳥(bǎo)翎毛(línɡ)淬(cuì)
2.詞語釋義
只情:盡情。
弄喧:弄玄虛,耍花招。
愕然:形容吃驚。
告病:稱說有病。
良願:心願,願望。
4. 詞語辨析
愕然 黯然
求同都有一個「然」字,是「……的樣子」的意思。
辨異
愕然:形容吃驚,表示出乎意料的心理。例句:意外的消息傳來,大家都為之愕然。
黯然:失望的心態(黯然失色)。例句:受貴金屬價格暴跌的拖累,有色金屬板塊這兩日也「黯然失色」。
5. 多音字
6.作者作品
吳承恩(1501—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吳承恩著。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主要描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八十一難的故事,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西遊記》不僅內容大大豐富,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鮮活、豐滿,想像更加多姿多彩,語言也朴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文題背景
【文題解說】
本文選自《西遊記》第六回,原標題是「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課文在編排時只選取了標題的後半部分。該標題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寫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年僅25歲的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西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19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12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3.教材解讀
文段分析
卻說真君與大聖變做法天象地的規模,正斗時,大聖忽見本營中妖猴驚散,自覺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起。真君見他敗走,大步趕上道:「那裡走,趁早歸降,饒你性命!」大聖不戀戰,只情跑起,將近洞口,正撞著康、張、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將軍,一齊帥眾擋住道:「潑猴!那裡走!」大聖慌了手腳,就把金箍棒捏做綉花針,藏在耳內,搖身一變,變作個麻雀兒,飛在樹稍頭釘住。那六兄弟,慌慌張張,前後尋覓不見,一齊吆喝道:「走了這猴精也!走了這猴精也!」【①文中眾位神仙為什麼把大聖稱作「潑猴」「猴精」?】
第一部分(1):記敘大聖與眾天兵天將打鬥後敗走。
正嚷間,真君到了,問:「兄弟們,趕到那廂不見了?」眾神道:「才在這里圍住,就不見了。」二郎圓睜鳳眼觀看,見大聖變了麻雀兒,釘在樹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鋒,卸下彈弓,搖身一變,變做個餓鷹兒,抖開翅,飛將去撲打。大聖見了,搜的一翅飛起,變做一隻大鶿老,沖天而去。二郎見了,急抖翎毛,搖身一變,變作一隻大海鶴,鑽上雲霄來嗛。大聖又將身按下,入澗中,變作一個魚兒,淬入水內。二郎趕至澗邊,不見蹤跡。心中暗想道:「這猢猻必然下水去也。定變作魚蝦之類。等我再變變拿他。」果一變變作個魚鷹兒,飄盪在下溜頭波面上。等待片時,那大聖變魚兒,順水正游,忽見一隻飛禽,似青鷂,毛片不青;似鷺鷥,頂上無纓;似老鸛,腿又不紅:「想是二郎變化了等我哩!……」急轉頭,打個花就走。二郎看見道:「打花的魚兒,似鯉魚,尾巴不紅;似鱖魚,花鱗不見;似黑魚,頭上無星;似魴魚,腮上無針。他怎麼見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變的。」趕上來,刷的啄一嘴。那大聖就攛出水中,一變變做一條水蛇,游近岸,鑽入草中。二郎因銜他不著,他見水響中,見一條蛇攛出去,認得是大聖,急轉身,又變了一隻朱綉頂的灰鶴,伸著一個長嘴,與一把尖頭鐵鉗子相似,徑來吃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變做一隻花鴇,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見他變得低賤,故此不去攏傍,即現原身,走將去,取過彈弓拽滿,一彈子把他打個〔足龍〕踵。
第二部分(2):詳細記敘大聖與二郎神的智斗。
那大聖趁著機會,滾下山崖,伏在那裡又變,變一座土地廟兒;大張著口,似個廟門;牙齒變做門扇,舌頭變做菩薩,眼睛變做窗欞。只有尾巴不好收拾,豎在後面,變做一根旗竿。真君趕到崖下,不見打倒的鴇鳥,只有一間小廟;急睜鳳眼,仔細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