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備課的基本環節有哪些
一、備教材
我們常說:熟悉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只有掌握教材給定的知識點才能更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但是對於考生而言,很多人可能並不是師范畢業,更不是科班出身,甚至沒有相關的教學經歷,只是憑著一腔熱血想要走上三尺講台,對教材內容和設置完全不熟悉,這就要求大家學會分析教材。隨著教材的幾次改版,現行的教材都非常的人性化,往往是圖文結合,文字闡述知識點,圖片則形象的予以解釋,還有一些注釋、活動等,這些素材就給考生提供了很多的思路,我們要從中提取課堂的核心信息,比如哪些能用來導入,而哪些又是需要講清說清的重點。這樣在不熟悉教材內容時只要把書中給定知識點梳理清楚即可,也不需要再拓展課外的內容了。
二、備學生
不論是試講還是說課,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所採用的教學策略均需有所不同,比如小學生認知能力弱,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不足,對事物好奇心強而注意力易分散,這就要求考生在面試時注意試講的親和力及說課環節設置的緊密性,當然初中、高中均需要考生以恰當的方式方法進行授課。
其次,學生的年齡段不同,教學評價語也會不同,如小學生評價語可以誇張一點,而高中生則需更加的實際,在貼切的同時要使同學不覺得做作。
三、備課改理念
如今的課堂不再是以往的應試教育,不再是填鴨式的滿堂灌,而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說是組織者是因為能由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和討論出的結果教師不直接講授,而又說是引導者是因為畢竟遇到新授知識時需要教師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給學生指明一個探究的方向,在試講和說課時要盡可能的多設置互動和引導。
這一切的轉變都源於新的課改理念,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不再是教師教會了什麼,而應是學生學會了什麼,學生必須是新的主人。我們在關注結果的同時要更關注過程,在關注學科本身的同時要更關注人,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發展中的人,潛力都是巨大的,新的素質教育要求我們不只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B. 備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為何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無論要完成什麼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備,否則就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勞而無功,教學亦然。為使教學工作獲得成功,教師必須認真、充分、精心地准備。有經驗的教師都懂得:即使備課,有時還教得不成功,不備課就更無把握。因此,備課是教學工作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講什麼?怎樣講?事先都要周密考慮,精心設計。教師好比導演,如果對劇本不了如指掌,對演員不徹底了解,也就不會導演出內容生動、劇情感人的好戲來。教師只有對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經過深思熟慮,瞭然於胸,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備好課不僅是講好課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也是教師不斷豐富自己教學經驗和提高文化水平、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的重要途徑。對青年教師來說,更是如此。 對待備課採取什麼態度是衡量教師思想覺悟、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的重要尺度。教無止境,備課也無止境,必須精益求精、堅持不懈。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日益加快、教學管理不斷加強、教育改革日趨深化的今天,更需如此。 二、備什麼 備課,不等於"背課"。盡管很多內容需要教師牢記,但備課的含義遠比背課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概括地講應包括: (一)備內容 1.備大綱。教學大綱是國家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科書和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主要標,尺。它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確定了教學實施的原則、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指導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實踐教學的方式、課內與課外如何配合等,它對教學工作有直接指導意義;所以,學習、理解和熟悉教學大綱是備課的基本內容;只有鑽研教學大綱,才能了解所授課程在本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弄清本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材體系和"三基"內容及要求;掌握本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及要點、重點、難點、疑點和弱點;從總體上明確在"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注重實踐"上達到什麼程度,合乎什麼規格;考慮對知識、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確而恰當的要求。 2.備教材。教材,包括教科書、參考資料、電化教材等,它是教學大綱的充實和展開,它反映了教學大綱的內容和要求,把學科的整體和各部分的教學目標反映得更加清晰;有了教材,教師對教學大綱的精神更易領會,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易掌握。備教材或鑽研教材,可分為三步或說三個層次: 熟悉教材要求:首先,通覽教科書,熟悉其全部內容,包括編者意圖、組織結構,同時,兼顧前後,了解與本學科有關的"已學教材"和"後續教材"的相應內容,即從教材體繫上把握教學內容,弄清前後關系;然後,精通教科書,不僅知其結構、系統、梗概,而且對插圖的構思、練習的安排了如指掌;不僅對每一章節、單元,明其宗旨,知其特點,而且對每一字句、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逐句"過堂",多問幾個為什麼,即把教材內容搞深搞透。最後,不僅掌握教材內容的系統性、科學性,而且熟知教材內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從教書育人兩個方面把握教材內容。 分析教材要求:首先,對章與章、節與節,都要弄清其本質聯系,找出其內在規律。明確讓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分清讓學生掌握知識的三個不同要求:了解(對知識的涵義有感性的、初步的認識,能知道"是什麼",並能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它們)、理解,(對概念和規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則等達到了理性認識,能說清"為什麼",以及與其它概念和規律之間的關系)、運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所學知識迅速、靈活地解決一些問題,即知曉"做什麼"、"怎麼做",從而形成能力);然後,找出哪些是重點章節和各章節(單元)的重點、難點、弱點,進而根據每章節(單元)的教學目的,確定每節(次)課的教學要求;最後,帶著問題閱讀有關參考書、資料、文獻,增加知識的深廣度,尋求問題的講解角度,同時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學性,考慮如何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杜絕弱點;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於教材講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的潛在因素,使智力發展寓於知識傳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於樂,使學生處於要學、愛學、好學之中;挖掘教材的實踐性;考慮理論聯系實際,使能力培養寓於知識運用之中。 處理教材要求:首先,按照教學目的,結合學生實際,恰當安排教學內容。先講什麼、後講什麼,哪些精講、哪些簡略,補充哪些、省略哪些,與已知有聯系的部分怎樣銜接、與其它學科相關的內容如何分工;然後,根據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把教材中滯後內容、欠妥之處,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各地區、各行業、各專業要求掌握的側重點,進行慎重而必要的調整、增添或刪減;對必要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術、新工藝,要科學地結合,及時地反映。同時也要防止盲目刪減或不必要的"拔高"。亦即,應按照學生的認知過程,對教材進行科學地剪裁和恰當的調整,做到增刪得當,詳略適度,突出重點,把握關鍵,以形成一個嶄新的、適宜的、完善的知識結構與體系;最後,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考慮相應方法,以使教材變為學生易懂、愛學的材料。
另外,還要善於使用教材。善於使用教材的標准:其一,能按教學大綱的要求選用知識系統、圖文系統及作業系統三者俱佳的教材;其二,能將文字語言變為教學語言,使學生樂學、易學、愛學。為此,應以教科書為依據,既不擺脫教材,海闊天空、讓學生理不出頭緒;又不照本宣科,拘泥原文,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要恰到好處地運用教材,既注重科學性,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創造;又追求藝術性,對教學方法進行再加工。既使教材更有系統性、針對性;又使講解更加通俗化、趣味化,成為學生能夠接受、樂於接受的內容。 3.備教參。"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有一桶水"。教師要廣泛閱讀有關教學參考資料,開拓知識領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科學成就。教師知識豐富了,方能得心應手,講解自如。在備教學參考資料時,要特別注意教材的"縫隙",即潛伏在教材深處不易察覺的"隱蔽點";要把握知識的"障礙點"、"閃光點",這些內容往往隱藏著開發學生智力的"引爆點",常常能發揮意外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注意教材的"縫隙"是哪些,在哪裡,它們常常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標點、一幅簡圖或是一種構思、一種表現手法......第二,必須用心搜集、;整理和運用資料,勤查工具書,多做資料卡,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倉庫,建立一個與教材相關的"知識圈"。第三,須用心研究和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志趣和思維方法,從中揣摩出學生可能出現的"意外發問",做到知己知彼,方能"臨陣不亂"。' 通過備內容,最終要做到:所謂懂、透、化。所謂懂,就是對教材基本結構、基本思想、基本內容和基本概念都一清二楚;所謂透,就是對教材了解得詳盡而深入,熟悉而精確,能理清縱橫關系,掌握"字里字外"之意,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所謂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這是備課的最高境界。 (二)備學生 在重視研究教材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這是教學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備課的:重要內容,一個班級的學生,其學習的水平和能力總是有差異的,要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需進行全面分析、正確對待。了解學生,就能防止因脫離實際、傳授內容過深而使學生茫然不懂,或過淺而使學生索然無味;就能抓住學生心理,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與訓練,使教和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啟發誘導,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確地把握難易與詳略,恰當選用手段與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貫徹量力性、高難度;了解其思維方式、困惑疑點,以實施針對性、啟發式;了解其心理特點、個性差異,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況,精神狀態,以陶冶情操、啟迪覺悟。那麼對學生了解什麼、怎樣了解呢? 1、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興趣愛好、性格氣質。 2.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品德意志、學習態度、思維方式。 3.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對所學知識與技能,哪些學生已經掌握,已能運用;哪些學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學生雖已領會,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錯。 4.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疑田、難點及對教學的意見、建議。 了解學生除課下調查、個別談話,以及在勞動實習、課外活動中觀察外,更多的是通過課堂提問、黑板演練、動手操作、測驗考試、批改作業及分析試卷等多種渠道進行。有經驗的教師還能從學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動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了解,且貫穿於教學始終,掌握其動態情況。在獲得准確的大量信息之後,便可及時、恰當地設計或修訂教學方案,確定分類指導的目標與措施,以便實施因材施教。備課時不僅要考慮對優、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要求,還應根據學生不同特點考慮如何進行個別指導。如:對習慣於採取記憶方法學習的學生,要側重於調動他們從不同角度理解知識的積極性,發展其思維的靈活性;對好動腦筋;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應防止其忽視基礎知識積累的傾向,引導他們運用基礎知識,發展創造思維;對成績較差的學生,視其實際,指導學法或思路,啟迪智慧,讓他們產生樂趣,奮發向上。 (三)、備方法 備方法,就是在解決"教什麼"的基礎上,落實"怎麼教",即根據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教法的設計、選定和加工。因為方法是集教師觀念、知識、經驗、能力、智慧之大成,最能體現教師的功底,所以說,它是備課中的高層次內容。備方法,實質是把教材個性、學生個性科學地組合並升華為一個大的個性化教學系統。其中也包括教師"備自身",即教師本人對自己的教學才華作主動調整、積極挖掘,充分施展而進入角色。 備方法應包括: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考慮如何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至理性,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怎樣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處理弱點;如何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復習鞏固,課末小結;怎樣引發興趣,強化動機,吸引注意,啟迪思索,鼓勵創新;如何聯系實際,使用什麼儀器設備,採用哪些教學手段,進行什麼演示和示範:安排哪些練習和作業及語言的組織,板書的設計,例題的篩選,教具的使用等。 備方法的要求:一是靈活多樣。根據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徵,教學方法必須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富於變化,努力尋求適宜的新穎方法
盡力做到"堂堂有異,課課有別",常教常新。比如;有時故布疑陣,以新奇吸引學生;有時繪聲繪色,以形象感染學生;有時展示圖物,以啟迪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總之,根據不同目的、不同內容、不同對象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但都必須以啟發式和注重培養能力作為指導思想,堅持精講巧練,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切忌形成定勢、千篇一律、一成不變。二是不僅要備教法,還要備學法,研究學生如何"學",從"學"的角度來研究教,以使學生能夠"會學"。三是教師應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標新立異"、 "獨辟蹊徑"、"別開天地",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簡而言之,要注重方法的優化,以使教得得心應手、輕松自如,學得情趣盎然、喜聞樂"受",從而以最少的時間與精力獲得事半功倍乃至最佳教學效果。 三、怎樣備 備課的種種方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以個人備課為主。 備課時,對於需要統一和明確的各章節、單元的目的、要求、重點等共性問題,同學科的教師可互相切磋,集思廣益;但作為教師不能只依賴"集體備課",必須是在個人認真准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研討。而且,最後也應根據自身情況、班級特點,決定對共同研究成果的取捨和運用,並要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能用起來得心應手,講起來生動活潑。 (二)一般備課與重點備課相結合,以重點備課為主 備課范圍應廣泛一些、全面一些,但要抓住重點。一是重點章節、單元、—課時;二是主要概念、原理、規律。三是抓綱帶目:備其"精華"、"精要"、"精闢"部分,.以及"精練"語句。只有"點面結合"、"點面相映";輕重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單元備課與課時備課相結合,以課時備課為主 備課應將單元備課與課時備課結合起來,對每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處理不同的課時。備課應通覽全部教材,注意其章節內部的系統性、因果性、關聯性,同時注意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從而進行單元(章節)備課,進而進行課時備課,以使前後呼應,首尾相連,承前啟後,左右配合。否則,"備一節,講一節"、"講哪節、備哪節"、"明天課,今天備"地孤立備課,教學效果勢必不佳。 (四)集中備課與課前備課相結合,以課前備課為主 教師利用寒暑假時間集中、思考集中、大腦思維處於最佳狀態的特點,提前備出一學期或幾周舶課是非常必要的。但上課前進行再備課,更不可少;如果說學期前備課是"粗備",那麼周前備課就是"細備",而課前備課則屬"精備"。課前備課包括;重溫教案(把教案當成"劇本",在腦海里"預演"一遍,預測一下效果)、掌握動態、准備教具、考慮教法,以及充分估計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採取的對策等。這樣,一可彌補遺忘,二可增強記憶,三可相機調整已有教學方案,四可做好上課心理與物質准備。 (五)編寫教案與運用教案相結合,以運用教案為主 編寫教案就是把備課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歸納,按照教學要求用文字書寫出來。它記錄了教師對教材的組織、安排和教學程序,以及教法設計、手段運用。這是課前准備的最後工序,也是教師業務基本功的集中體現,無論新教師還是老教師,對此都應做到一絲不苟。然而,在一般情況下,教案都是提前寫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編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在上課前還要熟記教案,以便更好地運用之,這是備課工序的最後一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課上情況多變,故在熟記教案的同時還應有各種思想准備,以便在上課過程中做到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適應動態,靈活掌握。 (六)課前備課與課後備課相結合,以使備課更完善 所謂課後備課是指每講完一節(次)課,要進行回顧、反思,做好小結。它是備課和教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之後進行,故稱"課後備課"。即通過"教後記"對課前備課與課上實踐進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調整修改,充實提高,使備課——上課----再備課——再上課,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備課既要備在眼裡、備在心中,又要備在口中、備在手上。它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說備課是艱苦的勞動過程,但其中也充滿著藝術樂趣。當你在這項勞動中真正付出心血、流出汗水時,就會得到收益獲得成功、感到欣慰、樂趣無窮。
C. 教師備課上課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教師備課的主要依據是教科書,也稱課本、教材。
教師備課要求:
1、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專研學科課程標准、教科書和閱讀相關參考書。
2、了解學生
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情況,如班風等;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3、設計教法
教師在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促進他們學科能力、學科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等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
(3)專業備課規范擴展閱讀:
備課方法:
實行師生合作形式集體備課制,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就集體備課而言,進行三種層次的集體備課。
1、教材集體備課.就是使用新教材前針對整本教材應教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等集體研究一次。
2、單元集體備課。即在每單元教學前,針對單元教學目標、訓練重點等集體研究一次。
3、課文集體備課。第一次討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訓練的重點內容,使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學案等。第二次討論教案、學案的設計是否合適、恰當等,並提出修改意見。
從備課開始,就讓學生幫助老師搜集資料,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行同年級老師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主備老師分工負責備課制,集中了老師們的智慧,豐富了教學內容,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果。
D. 淺談教師如何做到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要求教師的備課,要從「學科知識教學」轉換為思考「如何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科能力教學」;從機械地「教教材」轉變為自主地開發教材「用教材教」;從課時目標的制定進一步拓展到總體目標、主題目標、單元目標的系列設計;從展示教師的教學技巧轉變為提供學生發展的機會;從簡單的案頭備課轉變為生成的教學設計;從教師組織活動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從依從教參的一次備課轉變為研究課堂的二次開發。解決上述問題,就要抓住有效備課的十個關鍵點:
(1)教材分析抓住「課標」與「教材」的基準點。
抓住基準點,就是正確處理課標與教材預設與生成、使用與開發之間的辯證關系,抓住基準點,就是正確分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地位與作用、表現與活動之間的整合關系,這樣教學就有了明確定位,學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2)目標定位抓住「制定」與「達成」的契合點。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適應於學生的發展狀況,使目標處於「最近發展區」。教學目標的達成要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處於最佳興奮點。評價教學效果主要看教學目標達成與否。練習、反饋、矯正、激勵是保證教學目標達成的的基本措施。思考、探究、感悟、互動是落實教學目標達成的基本方法。目標定位與達成需兩手抓,抓住它們就抓住了有效備課的契合點。
(3)創設情境抓住「情境」與「情感」的交匯點。
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習情感,是有效教學的必要手段。創設教學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確主題,活躍思維,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補充背景知識,豐富情感體驗。創設情境應該具有新穎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情境交融才會有感人至深的體會;情境交匯,才能有過目不忘的理解。情感是教學藝術的核心,情感是教學藝術的生命。課堂上感染學生情緒的情,打動學生心弦的是情,調動學生思維的是情,震撼學生心靈的仍然是情。擁有積極向上的感情,學生才會有主動、愉快的學習。研究表明,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關鍵取決於情感意志發展的優劣,情意主要包括求知動機、人生抱負、意志調控、自我意識、學習興趣、社會責任等。歷史與責任交匯;理想與抱負交匯;真理與探索交匯;挫折與激勵交匯;生活與學習交匯。抓住交匯點,就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落到了實處。
(4)活動設計抓住「問題」與「思考」的融合點。
有效備課的關鍵是以設計教學活動為核心,解決教學問題為重點。教學問題形形色色,有效備課要求拋開無謂問題,排除干擾問題,講授理解問題,引導感悟問題,完善組織問題,設計探究問題,抓住核心問題,解決主要問題。把問題的解決融合於課堂活動與學習思考之中。
(5)學法指導抓住「事例」與「方法」的結合點。
有效學習的關鍵是主體意識的喚醒,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自主」是學習的關鍵,方法是學習的的依託。掌握方法的學習是有目的、有意識、有效率的學習,沒有方法的學習則是盲目的、無意識低效或負效的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途徑,一靠教師引領、示範;二靠自己體會、感悟;三靠同學啟發、幫助。
(6)氛圍營造抓住「活動」與「互動」的激活點。
有效教學關注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因為好課一定是思維活躍,發言勇躍,氛圍熱烈,關系融洽的課。死氣沉沉、悶聲不語的課讓人壓抑;慷慨激昂,滔滔不絕的課讓人緊張。只有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實現互動的課才會讓人興奮,才會充滿激情。
活動成敗的關鍵,通常認為是在於學生的配合,其實關鍵在於用恰當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用合適的事例引領師生互動。活動與互動應該把眼光放得遠一些,不要總是拘泥於課堂45分鍾,真正打動學生心靈的活動,會促進他們深入思考、持續探究,不懈追索,活動會延續到課下、課後、課余時間。
營造課堂氛圍,激活學生情緒,要靠兩手抓:一手抓活動,一手抓互動。有效的課堂活動都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問題之間的互動。因為,只有實現互動,才能喚醒意識,才能激活思維,營造出理想的課堂氛圍。
(7)課堂討論抓住「適宜」與「生成」的興奮點。
討論重在話題適宜,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會說。討論貴在話題適度,讓學生感到有興趣,這正是「我」想弄清楚但又不十分明白的問題;討論貴在話題適切,讓學生感到興奮,這正是「我」最有研究,最有心得的內容;討論貴在話題適當,讓學生感到有成就感,通過討論「我」深化了對某個問題的理解,掌握了某種學習技巧,嘗到了合作學習的甜頭。抓住課堂討論的興奮點,關鍵是讓學生既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謙虛地復述別人的主張。選擇「適宜」的條件:一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徵;二是適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討論,在質疑爭辨中,明辨是非,糾正偏差,生成觀點,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教材或教師的看法,才是最讓人高興的事。
(8)課堂小結抓住「主題」與「規律」的提煉點
提高教學效率,必須重視課堂小結。小結可以歸納知識,便於記憶;小結可以提煉方法,深化理解;小結可以總結規律,掌握要點;小結可以建構體系,感悟學習。
課堂小結要求以形象生動的語言,簡明扼要的結論,深入透徹的分析,建構體系的框架來感悟學習。課堂小結使學習更加簡單、規范、有效。
(9)教學效益抓住「思考」與「研究」的著力點。
學習需要勤奮,更需要思考,思考與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兩只輪子,是有效教學的兩個著力點。只有認真思考,認真研究,才能有效發展,快速提高。同樣道理,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思考」與「研究」,學生才能有效發展,快速提高。
教師要用自己的思考來啟發學生的思考,用自己的研究來引領學生的研究。有效備課不能僅僅就課說課,要用研究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以活動與互動的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研究過程中,在研究中營造「探索」、「鑽研」、「思考」、「研究」的氛圍;在研究中養成質疑的習慣、思考的氣質、批判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一般教師把學生教得沒有問題,優秀教師總能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思考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思考是學習的深入,可以說沒有思考的課是無效的課,沒有研究的課是低效的課。思考,一靠教師啟發,二靠主動探究,三靠情感互動,四靠習慣養成。在主動思考的基礎上,研究才有可能,研究才有意義,研究才會漸入佳境。
(10)課後反思抓住「磨合」與「融合」的升華點
有效備課是個不斷積累,不斷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抓住「磨合」與「融合」的升華點。所謂「磨合」是指課改理念與傳統習慣的「磨合」;「融合」是指集體智慧與個人感悟的「融合」。磨合之中出悟性,融合之中長才幹;磨合之中見靈氣,融合之中顯智慧。「磨煉」、「磨合」都是專業發展中的必經階段,冷靜、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狀態,揚長避短,把別人的長處,同行的優點,融合為自己的優勢,是一種有效成長的快捷方式。
E. 1.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案是教師備課成果的書面體現,是教師綜合主客觀情況進行教學藝術處理的結晶,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
我們總結優秀教師教案的特徵可以發現,一份好的教案,必須符合教學實際,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必須做到前後銜接,邏輯嚴密,必須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必須做到層次分明,過渡自然。
當前,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
1.研究課程標准。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
2.研究教材。特別是要認真鑽研教科書,理清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各維目標在教科書中的具體體現,准確理解重點、難點,確定教學的關鍵,制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
3.研究學生。深入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思想狀況,選准本課的起點和基點,使分層教學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4.研究例題、習題,設計好檢測手段與鞏固強化內容。不僅要設計教學效果檢測的基本方法與內容,而且要精心選擇和設計例題、隨堂練習題,確保教學的效果與覆蓋面。例題、習題的題目要緊扣課程標准、教科書和學生實際,要兼顧深度、廣度,體現層次性,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5.研究教學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學內容的教育滲透點,特別是要關注每名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終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與意識的培養。
6.研究教法和學法指導。教師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學生現有的基礎,選擇恰當的教法,並指導學法。
7.制定教案。教案應有明確具體的三維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分析(即重點、難點、關鍵)、教學過程(包括目標要求、重點、難點處理方法、教學手段、體現教育因素、教學小結等),保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練習作業、板書設計等。
8.授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尤其是針對課堂教學或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具體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佔用的時間一般不少於總課時的三分之一新課程理念下的好教案標准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產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設計的教學方案。它是教師上課的依據,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好教案的劃分標准,對教師寫好教案可以起到一定的規范和指導作用。 對「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教案」的問題,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已基本形成了一些共識。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尤其是課程改革以後,這些傳統的教案標准在實踐中愈來愈顯出其局限性。其問題表現為: 第一、備課過程照搬 為應付學校的檢查做低效或無效的備課,使教案成為「速成之作,應景之作」。有的單純抄襲參考教案,有的照搬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的教案,缺乏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靈魂,教案成了《教學參考書》的翻版。 第二、備課內容存在「四重四輕」的現象 在教學目標上重知識,輕能力和德育;在教學設計上重教法輕學法,教師的每個教學策略,考慮得過多的是自己怎樣教,忽視了學生怎樣學;過多地以教師自己為中心去設計教學過程,忽視了學生為主體去組織教學進程。在教學內容,及作業、測試等方面,重統一、輕差異、輕分層。在教學安排上,重教學,輕訓練。 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教案呢? 一、教學目標 要體現「三維教學目標」,即「掌 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品德」,也就是要「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並重。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去設計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又要牢固樹立「過程觀」,也就是樹立新的學習質量觀、新的教學質量觀,要精心准備能突出學生體驗性特點的學習活動,如探究式學習。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要求教師更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三維」之一,也就是在教育實踐的層面上確立了「人」的理念,它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價值取向的重大轉型:從知識傳授到對人的重視,從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對人的精神、心理的關懷。這三個目標互成能動關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和諧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備課的時侯,必須認真備課程資源,不僅要備知識點,還要備知識背後蘊藏著的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備「新課程標准」 新的課程標准與過去的教學大綱有諸多的不同。從理論到結構都給我們耳目一新之感。它不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以及課時安排,只是指出原則性的教學和評價意見。它不僅為我們指出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素質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要求,還在學生學業評價、教師使用教材等方面提供了許多新穎、實用的建議。比如,高中語文新課標就提出了「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關於五個系列選修課的教學」的建議。 三、備學生 新課程強調了「教」服務於「學」,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主線,以學生的眼界去設計教學思想,預測學生可能的思維活動並設計相應對策;要研究學生的需要,了解學生現有的水平和情感狀態,准確把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引導學生成功步入「最近發展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水平,確定分層教學目標:基礎目標力求面向全體,高層教學目標則照顧有餘力的學生。所以,好的教案應體現針對性,其特點就是學習目標指定上體現層次性,在問題設計上要有梯度性,在練習設計上要有選擇性。只有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的設計教案,才能發揮每個學生之所長,從而使教學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發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四、備教學方法 從實質來說,教學過程不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簡單相加,而是師生互教互學,積極互動的過程。所以,教師在研究教學方法時,應轉變觀念,多多關注如何與學生溝通、交流,如何從教學的「獨白」過渡到「對話」,如何傾聽分享,實現葉聖陶早就提出的「六大解放」: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生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1、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2、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3、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4、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5、解放他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社會里取得更豐富的學問;6、解放他的時間,不要把他的功課表填滿,要給他一些空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簡言之,就是做到努力兩還還時間給學生,還機會給學生。實施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五、備學法 為了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從而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學法指導。教學中,應以「教材」為例子,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該學科的學習方法 六、備訓練 在教學系統中,學生主體只有手腦並用,全部身心真正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才能使媒體所輸送的信息、吸收、消化,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同時,這也是學生是否處於主動地位的根本標志。從資訊理論來看,訓練也是實現「多元化信息滲透」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的信息通道,從而把傳授式的單向,變為多邊信息交流。所以,一切教學設計和實施,都必須精心「備訓練」。訓練必須注意:1、調控訓練量,不要過於頻繁,要適度,要注意掌握講、練、學之間的節奏;2、訓練要有針對性,要有選擇性,要有明確的訓練目標;3、注意訓練的難度、梯度;4、注意訓練後的信息反饋。 七、教學反思 課前備課,寫教案固然重要,課後備課(回頭秀)更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教案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是課堂教學前的准備,教案作為教師思想軌跡的記錄,也是教師認識自己,總結教學經驗的重要資料。所以通過反思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是近年來教師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全國特級教師袁蓉從自己的教學時間和成功經驗中總結出:教學成功=教學過程+反思。有的學者提出,21世教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我反思能力。總之,教學反思有利於教師從「一般型」向「骨幹型」教師轉變,由「教書型」成長為「專家型」,由「學科型」成長為「學者型」的重要手段。 那麼,教師怎樣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呢?最易行的辦法就是在課後在教案的相應空白處或結尾處寫反思札記。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後對教學手段記憶猶新時,要靜思回顧,及時、准確地記下課後的心得體會,進一步完善、修正原來的教案,以便改進以後的教學工作,使下一節課上得更好。如有一位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後,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討論熱烈。課後教師便在教案中相應的空白處記上「巧設疑問,造成懸念,學生思維活躍,同在關鍵處外,如同及時雨。」這位教師在另一班的同一節課提出問題後,學生都困惑不解,課後,他就在這個問題的旁邊記上「茫然不解的眼神,傳出一個重要信息問題難度太大,學生無法理解。」後來在這個班上課時,他就重新設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備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教師教學的「助手」,它有助於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把握,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所以,教師不能忽視教學手段的准備,改變過去「一張嘴,一支粉筆」的現象。 綜上所述:一個好的教案,起碼主要應具備以下內容: 三維教學目標→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分層教學→備教學反思→備教學手段→備訓練 總之,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尤其是新參加工作的教師,一定要規范備課。
F. 教師應如何備課
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備課分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兩種.備的內容有教材,學生,自身經驗等方面.
目錄
定義內涵
備課意義
備課分類
備課要求專研教材
了解學生
設計教法
備課方法
集體備課運作方法
必須堅持的「三性」原則
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
定義內涵
備課意義
備課分類
備課要求 專研教材
了解學生
設計教法
備課方法
集體備課 運作方法
必須堅持的「三性」原則
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
展開 編輯本段定義內涵
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 備課
,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 備課分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兩種。個人備課是教師自己專研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活動。集體備課是由相同學科和相同年級的教師共同專研教材,解決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等問題的活動。
編輯本段備課意義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對教師而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於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編輯本段備課分類
① 教研室集體備課
學期(或學年)教學進度計劃。在學期(或學年)開始以前制訂。它的作用在於明確整個學期 (或學年)教學工作的任務和范圍,並作出通盤的安排。它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總的說明,包括教材、學生基本情況的分析,教學目的、教學總時數,預定復習、考試和考查時間等;二是教學進度計劃表。 ②單元(或課題)計劃。在一個單元(或課題)的教學開始以前制訂。它的作用在於對一個單元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包括單元(或課題)名稱、教學目的、課時分配、課的類型、教學方法、電化教學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項目。 ③課時計劃(教案)。上每節課之前制訂。它對每一節課進行縝密的設計,是教師講課的依據,直接關繫到課的質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班級、學科、課題、教學目的、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方法、課的進程和時間分配等。有的還列有教具、板書設計和課後自我分析等項目。上課進程中,對原定課時計劃,有時根據具體情況可做適當調整。
編輯本段備課要求
專研教材
專研教材包括專研學科課程標准、教科書和閱讀相關參考書。首先,專研學科 備課
課程標準是指教師要清楚本學科的教學目的、教材體系、結構、基本內容和教學法的基本要求;其次,專研教科書是指教師要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的編寫意圖、組織結構、重點章節等;再次,教師應在專研教科書的基礎上廣泛閱讀有關參考書,精選材料來充實教學內容。
了解學生
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情況,如班風等;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設計教法
教師在專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促進他們能力、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等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
編輯本段備課方法
實行師生合作形式集體備課制,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就集體備課而言,進行三種層次的集體備課。 一是教材集體備課.就是使用新教材前針對整本教材應教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等集體研究一次。 二是單元集體備課。即在每單元教學前,針對單元教學目標、訓練重點等集體研究一次。 三是課文集體備課。第一次討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訓練的重點內容,使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學案等。第二次討論教案、學案的設計是否合適、恰當等,並提出修改意見。 從備課開始,就讓學生幫助老師搜集資料,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行同年級老師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主備老師分工負責備課制,集中了老師們的智慧,豐富了教學內容,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果。還減少了老師的單打獨奏式備課麻煩和抄襲教案的低效甚至無效勞動時間,騰出時間來加強自身學習,更新知識,增強教師應有的人格魅力。真是一舉多得,一改多贏。
編輯本段集體備課
運作方法
教師集體備課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大綱和教材、分析學情、制定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其具體運作方式如下: 1、組織管理: 集體備課由教學處(或教科研室)實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組長具體主持集體備課活動;公共科和規模較大、門類較多的專業教研組可分成若干備課組,由備課組長負責具體實施,教研組長指導並參加各小組的備課活動。 2、活動過程: (1)活動准備——「二研」、「三定」 組長提前通知全組成員在集體活動前認真研讀教材、大綱,通知中明確集體活動的「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 (2)集中研討——「四備」 集中研討即組長在集體備課時間里召集本組教師提出備課要求,聽取中心發言人的發言,討論備課提綱。討論中心發言人提出備課提綱時,應包括備重點、備難點、備教法、備作業(還應包含單元檢測)。討論時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允許不同意見的爭鳴。 (3)修改提綱——「五統一」 根據集體討論的內容,中心發言人修改備課提綱,要充分體現「五統一」:統一教學思想,,統一「雙基」、「雙力」(智力、能力)和「雙育」的內容與要求,統一課時安排,統一達標題目,統一考核要求。同時提出改進教學方法的建議。 (4)撰寫教案 各任課教師根據集體備課的備課提綱和各班的學情,撰寫教案。此時,在不離開「五統一」的前提下,發揮各人特長。 (5)信息反饋 下一次集中時,把根據備課提綱實施時反映出來的重點問題提出來,供以後借鑒。 3、時間安排:學校可根據各學科的特點,每學期規定幾次,或每周一次。視各校各組教師組成情況而定。如果將每周集體備課的時間排進課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規范化了。
必須堅持的「三性」原則
1、統一性原則。 集體備課的實質是同步教學,具體實施中教學目標、教學進度、作業訓練、資料使用、檢測評估等必須統一。特別是教學進度和目標檢測,一旦失去了統一,就不能在集體討論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及時矯正教學實踐。 2、超前性原則 分配撰寫備課提綱的任務和提供備課提綱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課教師的提綱准備任務在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時一並分配,便於教師早作準備,收集資料,鑽研大綱和教材。備課提綱的討論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則 劃定備課任務應考慮到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保持其內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據教材的單元或章節來劃分比較合適,切忌人為地將教材割裂開來。
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
1、正確處理好個人鑽研與集體討論的關系。 集體備課,不僅僅是集中討論,一般採取集中討論與個人鑽研相結合的形式。如果僅僅依靠聽中心發言人的說課,討論是不能成功的。要發動全組成員認真鑽研大綱和教材,討論的時候才可能各抒己見,百花齊放。所以,個人鑽研是前提。這大概就是「功夫在詩外」。集中討論時,組長要善於引導,把大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還要善於總結,概括大家的長處,指導中心發言人整理備課提綱。 2、正確處理好備課與試講的關系。 備課是講課的基礎,講課以備課提綱為指導。集體備課之後,由一人或幾人進行試教,每次教後及時組織評課。執教者發揮自己的特長,上出自己的風格。備的內容統一,教的風格可以百花齊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說,備課要統一,上課在不離開備課提綱的情況下,可以百花齊放。千萬不能出現「千人一面」的局面。 3、正確處理好骨幹領路與培養新教師的關系。 集體備課的中心發言人一般挑選本組骨幹。一來有把握,二來組長也省心。備課是貫穿於每學期的全過程,從培養新教師的角度出發,也應給新同志壓壓擔子,讓新同志來當「中心發言人」,同時採取「青藍結對」的方法,然後逐步放手。這樣可以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