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知道哪些出在初中語文試卷里的琦君的文章(閱讀題)
論述
《詞人之舟》 民國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散文
《溪邊瑣語》 民五十一年,婦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紅紗燈》 民五十八年,三民書局
《煙愁》 民五十八年,光啟出版社;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三更有夢書當枕》 民六十四年,爾雅出版社
《桂花雨》 民六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從桂花雨中,體諒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細雨燈花落》 民國六十六年,爾雅出版社
《讀書與生活》 民國六十七年,東大圖書公司
《千里懷人月在峰》 民國六十七年,爾雅出版社
《與我同車》 民六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留予他年說夢痕》 民六十九年,洪範書店
《母心似天空》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燈景舊情懷》 民七十二年,洪範書店
《水是故鄉甜》 民七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此處有仙桃》 民七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玻璃筆》 民七十五年,九歌出版社
《琦君讀書》 民七十六年,九歌出版社
《我愛動物》 民七十七年,洪範書店
《青燈有味似兒時》 民七十七年,九歌出版 (民九十三年十月,重排新版)
《淚珠與珍珠》 民七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母心‧佛心》 民七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民九十三年十二月,重排新版)
《一襲青衫萬縷情》 民八十年,爾雅出版社
《媽媽銀行》 民八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萬水千山師友情》 民八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書》 民八十五年,洪範書店
《永是有情人》 民八十七年,九歌出版社
《春酒》民九七年,浙江文藝出版社
小說
《菁姐》(短篇) 民四十三年,今日婦女雜志社;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百合羹》(短篇) 民四十七年,開明書店
《繕校室八小時》(短篇) 民五十七年,台灣商務印書館
《七月的哀傷》(短篇) 民六十年,驚聲文物供應公司
《錢塘江畔》(短篇) 民六十九年,爾雅出版社
《橘子紅了》(中篇) 民八十年,洪範書店
合集
《琴心》(散文、小說) 民四十二年,國風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爾雅出版社
《琦君自選集》(詞、散文、小說) 民六十四年,黎明文化公司
《文與情》(散文、小說) 民七十九年,三民書局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 民八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金手錶》 民九十年,九歌出版社
《夢中的餅干屋》 民九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兒童文學
《賣牛記》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老鞋匠和狗》 民五十八年,台灣書店
《琦君說童年》 民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
《琦君寄小讀者》 民七十四年,純文學出版社; 民八十五年,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改版) 民九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Ⅱ 琦君的主要作品
1、《水是故鄉甜》
《水是故鄉甜》是琦君凝聚人生經驗和高度智慧的精品,從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再縱觀天下事,寫盡人世滄桑、遊子情懷和心靈的感動。在古典的情懷中領會異國情調,一起走進琦君有情世界。現增補資料,重排精印,更具獨特和新穎。
2、《桂花雨》
《桂花雨》是台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作品,作者主要回憶了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字里行間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懷和對故鄉美好生活的懷念。
3、《母親的金手錶》
《母親的金手錶》是台灣著名作家琦君回憶童年、故鄉與域外生活的散文合集,精選了她的五十四篇回憶散文,根據題材的不同分為「水是故鄉甜」、「母親的手藝」、「異國的仙桃」三輯。
以平和、溫馨的筆調描寫了作者在大陸、台灣和域外的生活經歷,抒發了作者對故鄉和親友的懷念之情。
琦君的文字,風格質朴而細膩多情,文筆流暢而清新,情感真實而動人,尤其是作者透過童稚的眼睛對童年故事的真實刻畫,那種真切的喜怒哀樂,讓人非常感動。
4、《淚珠與珍珠》
《淚珠與珍珠》是現當代中國台灣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曾選入中學語文教材。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高品位的人生追求,曠達的生活情致,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以及高尚的人格情操。感情真摯細膩,文筆清秀柔婉。
5、《橘子紅了》
《橘子紅了》是台灣作家琦君在於1991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琦君的最後一部小說。全書共分為四個章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琦君
Ⅲ 琦君簡介
琦君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溫州市甌海區人。曾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40餘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鄉甜》《萬水千山師友情》《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母親的金手錶》。
中文名
潘希真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溫州甌海瞿溪鎮
出生日期
1917年7月24日
人物關系
潘國綱
養父
人物簡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兒童故事為主。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溫州市甌海區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另外,成名作為《外婆的澎湖灣》的台灣民謠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琦君
代表作品
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40餘種,包括《煙愁》《紅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髻》《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等。小說《橘子紅了》曾被台灣的公共電視台改拍為電視劇,散文《春酒》入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9課。《桂花雨》入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3課
合集
《琴心》(散文、小說)國風雜志社 1954年,爾雅出版社 1980年
《琦君自選集》(詞、散文、小說)黎明文化公司 1975年
《文與情》(散文、小說)三民書局 1990年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九歌出版社 2000年,新版 2007年
《母親的金手錶》九歌出版社 2001年,簡體字版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2年
《夢中的餅干屋》九歌出版社 2002年,簡體字版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2年
《琦君書信集》台灣文學館 2007年
《未有花時已是春》(散文集)由九歌出版社授權,武漢愛漫畫動漫科技有限公司出版中文簡體字版本。 金城出版社 2017年[1]
小說
《菁姐》(短篇)今日婦女半月刊 1956年,爾雅出版社 1981年
琦君小說《橘子紅了》改編電視劇
《百合羹》(短篇)開明書店1958年
《繕校室八小時》(短篇)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七月的哀傷》(短篇)驚聲文物供應社 1971年
《錢塘江畔》(短篇)爾雅出版社 1980年
《橘子紅了》(中篇)洪範書店 1991年
散文
《溪邊瑣語》婦友月刊社 1962年
《煙愁》光啟社 1963年,書評書目出版社 1975年,爾雅出版社 1981年
《琦君小品》三民書局1966年,新版 2004年
《紅紗燈》三民書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
《三更有夢書當枕》爾雅出版社 1975年
《桂花雨》爾雅出版社 1976年
《細雨燈花落》爾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
《讀書與生活》東大圖書公司 1978年,三民書局 1986年
《千里懷人月在峰》爾雅出版社 1978年
《與我同車》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
《留予他年說夢痕》洪範書店 1980年
《母心似天空》爾雅出版社 1981年
《燈景舊情懷》洪範書店 1983年
《水是故鄉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此處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
《玻璃筆》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
《我愛動物》洪範書店 1988年
《青燈有味似兒時》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淚珠與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
《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簡體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一襲青衫萬縷情》(我的中學生活回憶)爾雅出版社 1991年
《媽媽銀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
《萬水千山師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
《母親的書》洪範書店 1996年
《永是有情人》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
兒童文學
《賣牛記》繪者:田原 台灣省教育廳 1966年,2006年 三民書局將舊版的《賣牛記》與《老鞋匠的狗》合一,成新版的《賣牛記》
《老鞋匠和狗》繪者:田原 台灣省教育廳 1969年
《琦君說童年》純文學出版社 1981年,三民書局 2006年
《琦君寄小讀者》純文學出版社 1985年,健行出版社 1996年,2004年 原書更名為《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九歌出版社
《桂花雨》繪者:黃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2年
《玳瑁發夾》繪者:黃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4年
論述
《詞人之舟》純文學出版社 1981年,爾雅出版社 1996年
《琦君讀書》九歌出版社 1987年,新版 2006年
翻譯
《傻鵝皮杜妮》國語日報 1965年
《涼風山莊》純文學出版社 1988年
《比伯的手風琴》漢藝色研出版社 1989年
《李波的心聲》漢藝色研出版社 1989年
《愛吃糖的菲利》(頑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2年,新版 2008年
《好一個餿主義》遠流出版社 1992年
《小偵探菲利》(頑童菲利三部曲)舊版 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8年
《菲利的幸運符咒》(頑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7年,新版 2009年
作品評價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台的大陸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氣息。
琦君結婚照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佔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一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ji)》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
文壇恆星
琦君於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愛之深教亦嚴,父親潘國綱(潘鑒宗)雖出身農野,久歷戎行,身為師長,卻酷愛中國古典文學,盼她成為才女,就請一位姓葉的家庭教師教她。於是:五歲,認方塊字;六歲,學描紅;七歲,讀詩經、唐詩、習字;八歲,讀女誡,孟子;九歲,讀論語、唐宋古文、左傳,學做古文;十歲,她就過目能誦,揮筆成文了。十二歲,隨父母遷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於古典文學根基好,加之父親的書房裡有許多古今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她常偷讀。暑假中,飽看新文學作品,外國小說則偏愛《簡愛》《約翰克利斯多夫》《小婦人》等等。
她從古典文學、新文學及外國文學佳作中吸其精華,因此作文比賽,常得第一,被同學們封為「國文大將」。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黃狗》,自此,她立志當文學家。高中畢業時,她以優秀的成績直接升入之江大學,成為我國「一代詞宗」夏承燾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詩詞造詣極高,其中又以同更獲贊賞。大學畢業後曾在上海匯文女中及故鄉永嘉縣中教書。
共5張
琦君生活照
1949年去台灣,服務於司法界,任台灣當局高檢處記錄股長及台當局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等職,同時在大學任教,並擠出時間寫作。
1964年獲台灣文藝協會散文獎。
1966年代表台灣婦女寫作協會訪問韓國。
1970年《紅紗燈》散文集獲中山學術基金會散文創作獎。
1972年應美國官方邀請訪問夏威夷及美國本土參觀各大學,與教授作家們交換教學、寫作意見。
1969年在台灣當局「司法部」志願退休後,在台灣的「中央大學」及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專心教課與寫作。後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職,她也隨任作「閑妻」而又閑不住,仍常給報刊寫稿。
1985年《琦君寄小讀者》獲「台灣新聞局」金鼎獎。
1986年《此處有仙桃》散文集獲台灣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
1986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紐約舉行的有大陸、台灣兩地作家參加的第四十八屆國際筆會學術活動。在台灣作一個暢銷作家並不難,但從事真正的純文學創作而作品暢銷的作家卻極少,琦君就是這極少數作家中的一位。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2013年台灣對三十年來圖書出版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統計結果,作品最暢銷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灣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來她筆耕不輟,出版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詞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選入中學課本,作品被譯為英、日、朝鮮文,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被譽為「台灣文壇上閃亮的恆星」。
散文大家
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而她作為散文大家。她的名字總是與台灣散文連在一起。從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算起,先後出版的《煙愁》、《琦君小品》、《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水是故鄉甜》、《母心似天空》、《此處有仙桃》、《燈景舊情懷》、《玻璃筆》、《琦君說童年》、《琦君寄小讀者》、《青燈有味似兒時》、《琦君自選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琦君在自己寫的大量散文中,盡情地抒發十分真摯熱烈的感情,這里有對故鄉山水和童年生活詩一樣的回憶,有對父母師長摯友深沉的懷念,有對在台灣生活的敘寫,又有對異國旅遊的觀感,此外是讀書心得,創作雜談,以及專給小讀者寫的小散文,但寫的最好最多的,是懷鄉思親的散文。正如《煙愁》後記中寫的:「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家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這一份情。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麼可能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她的根扎在故鄉,扎在祖國。雖然年紀大了,常常丟三落四,可是故鄉的景、事、人卻永遠印在心裡,忘也忘不掉。那剪不斷的故鄉之情,理還亂的親友之思,以它的真摯、深沉、執著和熱烈,構成了琦君散文抒情美的基本特徵,「我們從大陸移植來此(「移植」一詞,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將三十年。生活上盡管早已能適應,而心靈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於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鄉的好,雞魚鴨肉是家鄉的鮮。當然,風景是家鄉的美,月是故鄉明」。「蕁茱鱸魚長入夢,他鄉雖好總添愁。」戀鄉的人,終於忍不住喊出:「故鄉,我們哪一天回去?家鄉味,我們哪一天能再嘗呢?」(《家鄉味》)這種感情,是琦君所有懷鄉思親散文中的血液,就如年年中秋,年年吃月餅。台灣是產糖的地方,有各種餡的美味月餅,可琦君一想起家鄉的月光餅,那又香又脆的味兒好像還在嘴邊呢。」(《月光餅》)即使是水,也是故鄉的甜。琦君去台旅歐訪美,喝過各種各樣的水,也愛喝礦泉水,但又懷疑外國的礦泉水不是天然的,而且,「說實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礦泉水,飲啜起來,在感覺上,在心靈上,比起大陸故鄉的『山泉』來,能一樣的清洌甘美嗎?」(《水是故鄉甜》)在《鄉思》里,作者寫得更懇切:「來到台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日里想,夢里思,「昨夜夢魂又飛歸故里,躺在雙親的墓園中,擁吻著綠茵覆蓋的芬芳泥土,望著悠悠出岫的白雲,多年抑鬱的情懷得以暫感舒松,可是短夢醒來,淚水又濕透枕邊,美麗的家園啊!它依舊是海天一角,水闊山遙」。她多麼盼望海天連成一片,山水連成一線,能回到故鄉「享受壯闊的山水田園之美,呼吸芳香靜謐的空氣。我渴望那一天,難道那一天還會遠嗎?」(《寫作回顧》),這里寫的。不只是她個人的心願。那夢,那渴望,是屬於許許多多去台人士的,也是屬於神州大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
共2張
晚年的琦君
述懷游記
有人說琦君不善於寫游記,這種說法不確切。游記有各種寫法,有的偏重於寫景,有的偏重於記事,有的偏重於述懷。琦君是生活在人情中的人,無疑偏重於述懷的,但常常與記事寫景結合在一起。她的《西湖憶舊》、《故鄉的江心寺》、《何時歸看浙江潮》,雖是追憶而寫的,實是絕好的游記。這些地方,她離開了許多年,卻寫得一往情深,景、人、物——如在2013年,再一次說明她愛之切,憶之深。在她筆下,「西湖似明眸皓齒的佳人,令人滿懷喜悅,古寺名塔似遺世獨立的高人逸士,引人發思古幽情。何況秋月春花,四時風光無限,湖山有幸,靈秀獨鍾」、「令人留連忘返」,「若把西湖秀麗景物移到台灣,都成奇景」。對於「佔世界風景最佳四大學的第二位的」母校之江大學,因為有「千變萬化的錢塘江水」,「我愛之勝於西子湖」。清晨,「晨曦自紅霞中透出,把薄霧染成了粉紅色的輕紗,籠罩著江面。粼粼江水,柔和得像紗帳里孩子夢中帶笑的臉……我們赤足在潺氵爰的溪水中揀石子,夏老師依檻閑吟,詩成後傳誦一時」(《何時歸看浙江潮》)。這簡直是一幅色彩分明、人物鮮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故鄉母校游樂圖。但更引起作者思戀的,是遊子喝了「不忘本土」的「迴旋井水」,因而盼望「再飲江心寺的回頭水,更願此身幻化為井底清泉,迴旋地回到故鄉」(《故鄉的江心寺》)。
這種對故鄉熾熱的思念,正是作家熱愛祖國的真誠表現。尤其令人難忘的,作者每看到異國他鄉的山川景色稍似祖國風光時,又會引起豐富的聯想,傾注她對祖國灼熱的愛。如她游美國愛荷華城時,看到萬縷千條柳絲,隨風飄拂,她就「手牽著柔細的柳條,悠悠然真有置身大陸江南之感。台灣也有柳,但垂柳沒有這么柔,這么長。愛荷華的柳很像杭州西子湖堤上的柳,自有一份魅力,引人無限鄉思」(《靜謐的大學城》)。她應邀訪問韓國時,所以「使我驟一見就立刻愛上了她」,是「那一份似大陸北國又似江南的情調,與亞熱帶的台灣迥然不同。」在瞻仰漢城故宮的勤政殿的屋脊上的飛檐時,她覺得「彷彿置身於北平故宮中,頓然發思古之幽情」。作家對祖國母親的眷念,是那樣刻骨銘心。在這些篇章里,作者不是一字一句地來描述這一切,而是用整個心胸來擁抱這一切,那深沉渾厚的感情,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心弦。
難忘故人
琦君忘不了故鄉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鄉人,忘不了親愛的父母、尊敬的老師、異姓姐妹,甚至長工和乞丐。她把她的滿腔思念,一片至情,溶鑄到每一篇作品裡。不同的是,一般作家是一篇文章寫一個人,她是一篇文章一個重點,通過許多篇章,集中許多重點,寫活一個真人。這種效果,表現在寫母親時最為成功。如《母親新婚時》,寫母親的愛情和婚姻,她與丈夫雖是「親上加親」,愛情卻發生在婚後,突出母親的嬌羞、溫柔和順從。《母親那個時代》,寫她一天到晚為一家子忙,想得到丈夫的愛而不能,突出她的勤勞和容忍;《母親的偏方》,敘母親能用各種偏方治病,簡直是一位「全科醫生」,而這一切都是從外祖父那兒零零碎碎學來的,說明母親的聰明干練;《母親的手藝》表現母親的多才多藝;《母親母親》述母親對女兒既嚴厲又溫和的教育方法;《髻》寫母親的幽怨,因為做官的丈夫把本應給她的愛轉移到姨太太那兒去了;《毛衣》寫母親對女兒的慈愛。《母親的教導》寫母親如何注重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教導自己的女兒。除了這些專外,在其他散文中,在寫別人的同時,也給母親一些側寫。如寫母親待長工和待家人,她甚至幫阿榮伯成了家,並讓他們夫妻雙雙住進潘家(《阿榮伯》);她也善待奶媽,把一對金手鐲分贈給奶媽的孩子和自己的女兒(《一對金手鐲》);即使對乞丐她也充滿了同情心(《三劃阿王》)。讀者可以從專篇或其他別篇有關的側面描寫中,多角度地發現她勤勞、刻苦、節儉、善良、容忍、慈悲的品德,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和三從四德和舊式婦女的形象,活脫脫地站在我們面前。這種連環畫式的寫法,不啻是對散文藝術的一種創新。對外祖父、老師、阿榮伯的描寫,也採用同一手法。《外祖父的白鬍須》中的外祖父,既是私塾老師,又是義務郎中,對一切人都親切和氣,甚至連螞蟻蟲類都要「保護」,他抓到小偷也不打罵,反而送小偷兩塊銀元叫他做生意以改邪歸正。為了「最蹩腳」的戲班子能演下去,他特地帶外孫女頂風冒雪去「捧場」,「拚命拍手叫好」,最後還給戲班子一塊銀元,「讓他們買壺酒,買斤肉暖暖腸胃,天太冷了。」《紅紗燈》則著重通過外祖父因材施教,寓教於樂的教育方法,希望把染有壞習慣的五叔教育成為力求上進的青年,突出外祖父不同凡響的智慧與熱切心腸,我們也從這些不同的篇章里,看到了這位活神仙的方方面面。在懷念老師的散文中,《春風比雨》、《鷓鴣天——懷念夏承燾師》這兩篇文章,將風流倜儻的大詞人及與人迥異的教育方法與教育實踐,寫得絲絲入扣,而《一生一代一雙人》則體現老師對師母的理解與體貼,從另一,角度顯出老師的高尚人格,心地善良;《吾師》,把三個老師為教、為文、為人層層襯出,突出三人不同的學識、個性和風格。把一個僱工和官家小姐的美好關系寫得那麼動人,華人作家中只有琦君。如《第一雙高跟鞋》、《阿榮伯伯》,阿榮伯伯的「學得能幹點,要自己打天下」的叮囑,倒不像僱工對小主人說的話,而是長輩對小輩的關切。怪不得他「仁慈慷慨樂於助人的性格,給我少年時代不少的啟迪」了。
國內有些評論文章,隻字不提琦君父親寫的散文,只是在別的文章中提及父親對母親的無情。其實琦君也很愛父親,專文有《父親》、《油鼻子與父親的旱煙管》,在其他寫母親或母親、父親、姨娘三角微妙關系以及父親對「我」的摯愛之類散文中,父親的形象也是親切鮮明的,如《小梅花》、《楊梅》、《酒杯》、《鮮牛奶的故事》、《喜宴》等等。琦君通過兒童的視角,將父親棄官退隱後的心態,以及對種田人純真的友誼(《油鼻子與父親的旱煙管》),晚年對母親的理解、深情和愧疚(《楊梅》),以及對「我」的摯愛(《喜宴》),寫得那麼細膩,那樣鮮活,那樣生動。而《父親》的構思尤其獨特。文章一開始,作家就為父親造型:「每回聽到馬弁們一聲吆喝:『師長回府啦』」孩子們遠遠偷看到的是一個威風凜凜的父親。「我」和哥哥,只是怕他,不敢親近。待父親因反對軍閥內戰而自動退隱閑居以後,父親不再穿軍裝而著一身藍色長衫,不像顯赫的軍官而像詩人學者時,「我」就感覺親近多了。尤其是哥哥死後,父親從北平回到杭州,「我」也由遠遠的「偷看」到「靠在他懷里」,為痛悼哥哥而與父親相對痛哭。在這里可看出作家組合素材的高超:從形式上實質距離的拉近到感情距離的拉近,承接得天衣無縫,同時也藉此將父親的顯赫、威武、悲愁、慈愛一一展出,既樹起父親的高大形象,又寫出父親豐富的內心感情。
人物散文
在寫人的單篇散文中,有人把《一對金手鐲》當成小說,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為它有鮮活的人物形象,嚴謹的結構。事實上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說化了,如《父親》、《髻》、《紅紗燈》等。所以這也是一篇小說化了的散文傑作。因為它是絕對真實的。琦君是獨女,母親愛之如掌上明珠,怎肯交與他人?據說是因為她一頭濃發,聽人說送與奶媽撫養才會健壯成長,迷信的母親就讓她與乳母之女阿月同吸乳汁。一歲半後,她被母親接回,母親拿出一對金手鐲,一隻套在阿月手上,一隻套在她手上。七歲時,這一對小姐妹又見面了,一樣童稚,一片天真,並不感到她們有什麼不同之處。可是十八年後,當她們再見時,阿月竟當面喊出:「大小姐,多年不見了!」如同魯迅的《故鄉》中的閏土喊「老爺」一樣,震顫著作者與讀者的心。「魯迅以他超越常人的冷漠,以極度悲憫所壓縮成的冷漠,維系他古典的節制;琦君則以她靜謐的詩詞含蘊將悲憫擴散在時空以外」(楊牧:《留予他年說夢痕·序》)。這一聲喊,一下子拉開了她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點出她們不同身分地位。正因為琦君「將悲憫擴散在時空以外」,她對這「大小姐」的喊聲也作了與魯迅別樣的處理,她不許這樣喊,而且當晚,這位官家小姐、女大學生還執意與帶一小女兒的貧苦農婦睡在一張床上,暢談別後詳情,關心她的命運。直到現在,她與阿月一別半個世紀,還念念不忘這位異姓姐妹,足以透示作家善良美好的心靈,溫柔敦厚的個性。很可惜,作者只為阿月的貧困嘆息,卻無法找出阿月貧困的根本原因,卻是她思想上的局限。情真意切是這篇散文的靈魂,這表現在文字方面,是作者不露痕跡地將她在古典詩詞上深厚的造詣溶合於一篇白話文里,轉成質朴的語言,抒寫她的深情與眷戀。僅就流淚場面,就有七次之多,但沒有雷同的。其中,有乳娘見到長大成人的「我」的喜極而淚,有「我」面對兩「鬢已斑」的母親和摸到乳娘「粗糙」雙手而流的傷感的淚,有「我」與阿月話別時感到一對異姓姐妹「生活環境里離將日益遙遠」而流的無奈的淚……除了寫淚,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將失落之情,也寫得如在當時,如當「老師講到馬克·吐溫的雙胞弟弟掉到水裡淹死了,馬克·吐溫說『淹死的不知是我還是弟弟』,全班同學都笑起來,自己想起阿月……心理就有點悵悵惘惘的。」這種對比,既鮮明又有新意。全文顯得纏綿徘惻,動人心弦。比起憶舊文章的凝重情深,來台以後的生活寫照的散文,則多幽默詼諧。當然不能說她寫來台後的生活散文就不帶感情,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琦君信奉「感人心者,莫善於情」(白居易語)這句名言。她是用「情眼」看世界的,在她的筆下,處處都是愛,萬般都有情。我說她憶舊文章更凝重,更情深,只是比較而言而已。請看《我的另一半》、《我的另一半補述》、《三如堂主人》、《梨膏醬油》、《與我同車》寫得多麼幽默而又一往情深。至於《孩子快長大》、《孩子慢慢長》、《捕兒住校後》等等,也寫盡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心,《家有怪妻》、《再做閑妻》則更是妙趣橫生!
除了寫人,她的筆也離不開她心愛的小動物。她寫貓(《家有五貓》),寫狗(《寂寞的家狗》)、寫猴(《再見獃獃》),甚至寫老鼠(《人鼠之間》)、小蟲(《靜夜良伴》)等等。她自幼愛小動物,她的處女作就是《我的好朋友小黃狗》。在所有寫動物的散文中,我認為《我家龍子》最出色,它不僅表現作家對動物的愛,更突出一顆慈母心。因為那隻貓是兒子雨夜拾回來的「愛寵」、拜託「我』代為照顧的,於是母子間的情愫得以溝通。而這聾了的小白貓所以不叫聾子而叫龍子(這名字還是最不喜歡小動物的父親取的!),也表現做父母的對兒子的期望——望子成龍。結尾處「我抱著龍子,喃喃地對龍子訴說心事…但想想(已經遠行的)兒子,他又何嘗聽得見,聽得懂呢?」那種對兒子的擔心和愛心,是每個母親都有,卻不是每個母親所能言傳的。
琦君寫身邊瑣事的散文常富哲理,如《倒帳》,全家賴以生息補貼家用的一筆錢,被一位朋友倒掉了,怎麼不難過呢?但「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由此「使我們懂得如何安貧守拙,更懂在貧與拙中,如何來享受無邊的家庭樂趣」,「豈非『得大於失』」?又如《財富和愛情》說明夫妻生活中,愛情和友情才是永恆的財富,給讀者多少啟迪!此外如《恩與愛》、《生與死》、《有我與無我》、《有甚閑愁可皺眉》等都是極富哲理與情趣的精品。有些身邊瑣事則寫得富有人情味,如《課子記》,她嫌她先生對兒子太苛,「誰知輪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動火」,寫做爸爸的輔導兒子功課時一下子叫「乖兒子」,一下子罵「笨東西」,聲態笑貌,躍然紙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畫,一出富有詩趣的小喜劇。通篇作品生氣盎然、真實,真是使人神遊而意會的好作品。
相關資料
《琦君的世界》隱地編 爾雅出版社 1980年
《琦君的文學世界》章方松三民書局 2004年
《剪不斷的母子情─論琦君的親情書寫》黃渭珈 中國語文月刊 2005年
《永遠的童話:琦君傳》宇文正 三民書局 2006年。
Ⅳ 琦君的代表作品
1、《橘子紅了》
十六歲的女孩兒-秀娟,什麼都不懂,大媽代她寫封信給大伯,內容只說園子里橘子快紅了,請他回來嘗新。
卻沒想過,家裡就要有個姨進門了,秀芬是姨的名字,僅僅大她兩歲,雖然輩份上有所差異,但因年紀相仿,兩人相當投合,秀芬是娘養大的,爹很早就去世了,與哥哥姐姐同住一起,秀芬的哥哥姐姐什麼事情都叫秀芬做,還嫌他在家裡是個吃閑飯的。
於是將她賣給了大媽,大媽則將秀芬當成自己女兒一般疼愛,大媽毫無一句怨言,只說自己的肚子不爭氣,其實在外地的大伯早已娶了二房,生了個女兒,但二姨之後也沒有生兒子的消息,所以大媽幫大伯找了三姨,為傳宗接代准備。
秀芬與秀娟的感情很要好,秀芬進家門後與大媽一同打理家事,秀娟則學習讀書寫字,每到星期六,秀娟的六叔就會帶著新書回來教導秀娟、與秀娟分享,意外發現與秀芬是國小同學,兩人很談得來,一起回憶以前過小的生活。
沒多久秀芬與大伯相親,對於一個年僅十八歲的女孩兒,這是一個多無奈悲傷的心情,即將與一個從未謀面的大伯洞房,第一天晚上,秀芬嚇得不敢睡在床上,只在躺椅上睡了不安穩的一夜。
大伯很慈愛,呵護著秀芬,讓她漸漸安心,慢慢的秀芬也喜歡上大伯,並全心全意的伺候大伯,大伯給予秀芬一個安全感,有人依靠的安穩。
但大伯住了半個月又將離開,前往外地,在最後一夜的晚上,大家一同在圓桌上吃飯,大媽要秀芬在雞湯里放幾個湯圓,意思是團員,希望大伯能早日回來。
大伯離開後,秀芬失魂落魄的一陣子,茶不思飯不想,一心期待大伯的到來,大媽也對秀芬格外關心,大媽要秀芬到廟里求個夢,抽了簽,簽詩上寫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功名富貴等閑事,魚水恩情享不足。
沒多久好消息傳來,大媽與秀娟、秀芬格外開心,原本秀芬還擔心萬一生不出孩子該怎麼辦,還好現在一切順利。大媽要阿娟在信上畫了兩個橘子,一個小一點,一個大大胖胖的,註明一下:橘子已越來越胖了,大伯一定懂得。
秀芬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曾經懷著希望,領受過一絲虛無飄渺的愛,嘗盡了生離死別之苦,掙扎了一生一世,最後付出了微弱地生命,秀芬再也不用感受到害怕、失望,也不再悲傷,不用再期盼、不用再焦慮。2、《永是有情人》
如果說,卡通和童話是我們童年共同的回憶,那麼琦君的散文就是我們少年時代難忘的閱讀經驗。她的文字世界,雋永有情,使少年的我們不知不覺領受一份傳統溫柔敦厚的人情,學會了體恤與包容。琦君八十高齡仍寫作不輟,她所累積的生活經驗與智慧,正是讀者寶貴的借鏡。
3、《水是故鄉甜》
琦君的名字公認應與中國散文連結在一起。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遷,作品動人的魅力是萬物皆有情,眾生都可愛,溫柔敦厚,以有限到無限。名教授夏志清曾說她的散文「很多篇是可以傳世的」,列入「諾貝爾文學獎」毫不遜色。
《水是故鄉甜》是她凝聚人生經驗和高度智慧的精品,從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再縱觀天下事,寫盡人世滄桑、遊子情懷和心靈的感動。在古典的情懷中領會異國情調,一起走進琦君有情世界。現增補資料,重排精印,更具獨特和新穎。
4、《桂花雨》
中秋節前後,就是故鄉的桂花季節。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彷彿聞到了。桂花有兩種,月月開的稱木樨,花朵較細小,呈淡黃色,台灣也有,我曾在走過人家圍牆外時聞到這股香味,一聞到就會引起鄉愁。
另一種稱金桂,只有秋天才開,花朵較大,呈金黃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後兩大片曠場,沿著圍牆,種的全是金桂。小時候,我對無論什麼花,都不懂得欣賞。盡管父親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凌霄花,這是叮咚花、這是木碧花……我除了記些名稱外,最喜歡的還是桂花。
桂花樹不像梅樹那麼有姿態,笨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它不與繁花斗艷。可是桂花的香氣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吃花」在詩人看來是多麼俗氣?但我寧可俗,就是愛桂花。
桂花搖落以後,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簟子里,曬上好幾天太陽,曬幹了,收在鐵罐子里,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學時到了杭州,杭州有一處名勝滿覺壠,一座小小山塢,全是桂花,花開時那才是香聞十里。我們邊走邊搖,桂花飄落如雨,地上不見泥土,鋪滿桂花,踩在花上軟綿綿的,心中有點不忍。
這大概就是母親說的「金沙鋪地,西方極樂世界」吧。母親一生辛勞,無怨無艾,就是因為她心中有一個金沙鋪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極樂世界。我回家時,總捧一大袋桂花回來給母親,可是母親常常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於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5、《讀書與生活》
琦君是個「說童年」的魔法師,任何兒時回憶、故鄉景物經由她筆尖輕點,都變得生動奇妙了,《讀書與生活》則將讓你認識不一樣的琦君。在「讀書」中,琦君以中國文學科班的身分引領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感受文學世界中的細膩情感。
在「生活」里,琦君以溫厚的語調,娓娓道出對生活、對時事的感懷,以及對子女的愛護,不論家事、國事還是天下事,無處不可感受到她的溫柔關懷。
你想更了解琦君嗎?且隨著她一起讀書,一起生活;一起明善心,見真情。
Ⅳ 琦君的代表作有什麼
琦君的代表作有:
1、細雨燈花落:
《細雨燈花落》是爾雅出版社2005年2月20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琦君。《細雨燈花落》是報紙專欄一年多來的成果結集,共六十餘篇。散文大家思果先生認為,琦君的文章最富人情味,充滿至情,就像落花一片天上來。或追思懷舊,或生活偶感,在在使人愛不釋手。
2、桂花雨:
《桂花雨》是2010年10月1日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散文,作者是當代台灣女作家琦君。作者主要回憶了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字里行間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懷和對故鄉美好生活的懷念。
3、萬水千山師友情:
《萬水千山師友情》,雋永而引人深思,仍有琦君一貫的平易近人,有她的思鄉和緬懷舊時,也有客居異鄉的生活,對各種事務的關懷,對友情的珍惜。
4、水是故鄉甜:
《水是故鄉甜》,是一本散文書籍。是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在2001年出版的,作者是作家琦君。琦君著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個。
《水是故鄉甜》是琦君凝聚人生經驗和高度智慧的精品,從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再縱觀天下事,寫盡人世滄桑、遊子情懷和心靈的感動。在古典的情懷中領會異國情調,一起走進琦君有情世界。現增補資料,重排精印,更具獨特和新穎。
5、永是有情人:
永是有情人使少年的讀者不知不覺領受一份傳統溫柔敦厚的人情,學會了體恤與包容。琦君八十高齡仍寫作不輟,她所累積的生活經驗與智慧,正是讀者寶貴的借鏡。
Ⅵ 琦君的資料
琦君的資料: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溫州市甌海區人。曾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40餘本。
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鄉甜》《萬水千山師友情》《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母親的金手錶》。
(6)語文試卷琦君擴展閱讀:
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而她作為散文大家。她的名字總是與台灣散文連在一起。從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算起,先後出版的《煙愁》、《琦君小品》。
《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水是故鄉甜》。
《母心似天空》、《此處有仙桃》、《燈景舊情懷》、《玻璃筆》、《琦君說童年》、《琦君寄小讀者》、《青燈有味似兒時》、《琦君自選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
琦君在自己寫的大量散文中,盡情地抒發十分真摯熱烈的感情,這里有對故鄉山水和童年生活詩一樣的回憶,有對父母師長摯友深沉的懷念。
有對在台灣生活的敘寫,又有對異國旅遊的觀感,此外是讀書心得,創作雜談,以及專給小讀者寫的小散文,但寫的最好最多的,是懷鄉思親的散文。
Ⅶ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
一清早,掀開窗簾看看,窗上已撒滿了水珠;啊,好極了,又是個下雨天。雨連下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屋裡掛滿萬國旗似的濕衣服,牆壁地板都冒著濕氣,我也不抱怨。雨天總是把我帶到另一個處所,在那兒,我又可以重享歡樂的童年。
②那時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六歲,睡在母親暖和的手臂彎里。天亮了,聽到瓦背上嘩嘩的雨聲,我就放了心。因為下雨天長工們不下田,母親不用老早起來做飯,可以在熱被窩里多躺會兒。我捨不得再睡,也不讓母親睡,吵著要她講故事。母親閉著眼睛,給我講雨天的故事:有個瞎子,雨天沒有傘,一個過路人見他可憐,就打著傘送他回家。瞎子到了家,卻說那把傘是他的。他說他的傘有兩根傘骨是用麻線綁住,傘柄有一個窟窪。說得一點也不錯。原來他一面走一面用手摸過了。傘主笑了笑,就把傘讓給他了。
③我說這瞎子好壞啊!母親說,不是壞,是因為他太窮了。傘主想他實在應當有把傘,才把傘給他的。在熹微的晨光中,我望著母親的臉,她的額角方方正正,眉毛細細長長,眼睛眯成一條線。我的啟蒙老師說菩薩慈眉善目,母親的長相一定就跟菩薩一樣。
④雨下得越來越大。母親一起床,我也跟著起來,顧不得吃早飯,就套上叔叔的舊皮靴,頂著雨在院子里玩。我把阿榮伯給我雕的小木船漂在水溝里,中間坐著母親給我縫的大紅「布姑娘」。綉球花瓣繞著小木船打轉,一起向前流。
⑤天下雨,長工們不下田,都蹲在大谷倉後面推牌九。我把小花貓抱在懷里,自己再坐在阿榮伯懷里,等著阿榮伯把一粒粒又香又脆的炒胡豆剝了殼送到我嘴裡。胡豆吃夠了再吃芝麻糖,嘴巴幹了吃柑子。大把的銅子兒一會兒推到東邊,一會兒推到西邊。誰贏誰輸都一樣有趣,我只要雨下得大就好。下雨天老師就來得晚,他有腳氣病,穿釘鞋走田埂路不方便。老師喊我去習大字,阿榮伯就會去告訴他:「小春肚子痛,睡覺了。」老師不會撐著傘來找我。母親只要我不纏她就好。
⑥五月黃梅天,到處粘糊糊的,母親走進走出地抱怨,父親卻端著宜興茶壺,坐在廊下賞雨。院子里各種花木,經雨一淋,新綠的枝子頑皮地張開翅膀,托著嬌艷的花朵,父親用旱煙袋點著它們告訴我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紅。大理花與劍蘭搶著開,木犀花散布著淡淡的幽香。牆邊那株高大的玉蘭花開了滿樹,下雨天謝得快,我得趕緊爬上去采,采了滿籃子送左右鄰居。玉蘭樹葉上的水珠都是香的。
⑦唱鼓兒詞的總在下雨天從我家後門摸索進來,坐在廚房的條凳上,唱一段《秦雪梅弔孝》,《鄭元和學丐》。母親一邊做飯,一邊聽。晚上就在大廳里唱,請左部右舍都來聽。寬敞的大廳正中央燃起了亮晃晃的煤氣燈,發出嘶嘶的聲音。煤氣燈一亮,我就有做喜事的感覺,心裡說不出的開心。雨嘩嘩地越下越大,瞎子先生的鼓咚咚咚地也敲得越起勁。唱孟麗君,唱秦雪梅,母親和五叔婆聽了眼圈兒都哭得紅紅的,我就只顧吃炒米糕、花生糖。父親卻悄悄地溜進書房作他的「唐詩」去了。
⑧八、九月台風季節,雨水最多。那時沒有氣象報告,預測天氣好壞全靠有經驗的長工和母親抬頭看天色。雲腳長了毛,向西北飛奔,就知道台風要來了。走廊下堆積如山的穀子,幾天不曬就要發霉,穀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綠色的麴(qū)。母親叫我和小幫工把麴一粒粒揀出來,不然就會越來越多。這工作真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來,麴會越來越多,我就可以不用讀書了。
⑨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然而誰能不長大呢?到杭州念中學了,下雨天,站在法國梧桐樹下,葉子尖滴下的水珠,紛紛落在傘背上,我有一股凄涼寂寞之感。
⑩有一次在雨中徘徊西子湖畔。我駐足凝望著碧藍如玉的湖水和低斜低斜的梅花,卻
聽得放鶴亭中響起了悠揚的笛聲。弄笛人向我慢慢走來,低聲對我說:「一生知己是梅花。」
⑪我也笑指湖上說:「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衣衫漸濕,我們才同撐一把傘歸來。
⑫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笛聲低沉而遙遠,然而我卻仍能依稀聽見,在雨中……
1、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兒童故事為主。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溫州市甌海區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另外,成名作為《外婆的澎湖灣》的台灣民謠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2、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包括《煙愁》《紅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髻》《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等。
3、小說《橘子紅了》曾被台灣的公共電視台改拍為電視劇,散文《春酒》入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9課。《桂花雨》入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7課。
Ⅷ 琦君的,敬愛的「號兵」的閱讀題答案
17.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2分)
①正襟危坐()②浩瀚()③通融()④綽綽有餘()
18.琦君以敬愛的號兵為題目,回憶了自己與沈先生共處時一段耐人尋味的日子。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與沈先生有關的兩件事。(4分)
19.琦君文章的風格平和溫婉、親切自然,刻畫人物讀到細膩、呼之欲出。請從人物描寫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選其一即可)(4分)
①第一天上課,我們屏聲息氣地注視他走進課堂,一個個正襟危坐,作出很專心聽講的樣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裝,線條筆挺。皮鞋擦得鋥亮,走在地板上發出咔咔的清脆響聲。比起穿長袍布底鞋的語文老師來,要神氣也洋派得多了。
20.凡是學生,對任教老師的第一堂課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給我們上的第一堂課,就博得同學們的好感,後來和沈先生接觸久了,我們對他也就佩服起來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3分)
21.號兵是沈琪聽課分心時,信筆拈來安給沈先生的綽號,她運用諧音的創意帶給我們別樣的樂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話又讓我們對號兵的名稱領略到新的意義,通過他的引導,我們有了哪些新的認識?(4分)
22.在琦君筆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於平實的小事中得以凸顯。閱讀文章,談一談沈先生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深刻印象?(答出兩點即可)(4分)
23.一個人物點亮一段歲月,更何況是師者;一首小詩承載無限深情,更何況先生將一去萬里。文章以送給沈先生的詩作結,請你說一說結尾有何用意?從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談談你的理解。(4分)
參考答案:
17.①jīn②hn③rng④chu(共2分,每小題0.5分)
18.解答有關穿制服的問題;為我們解讀號兵的含義;晚歸時為我們解圍;第一堂課上(點名)做自我介紹;帶我們遠足;教我們唱進行曲;我們為先生作詩送別。(共4分,寫出任意兩件,意思對即可)
19.①運用神態描寫(或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我們緊張的樣子(或寫出我們假裝用心聽課的樣子;或表現出我們對沈先生的畏懼;或表現出我們的率真、天真)。
②運用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沈先生的神氣、洋派(或表達出學生對沈先生著裝的欣賞、喜愛之情;或表現出學生新奇的感受;或表現出沈先生注重儀表、著裝干凈整潔的特點;或表現出沈先生對課堂的重視,工作態度嚴謹)。(共4分,人物描寫方法2分,答出任意一點即可;表達效果2分,答出一點,意思對即可)
20.承上啟下;或過渡;或引起下文;或承接上文沈先生為我們上第一堂課的情形;或為下文寫與沈先生交往的事做鋪墊;或為下文表達對沈先生的情感做鋪墊。(共3分,答出任意一點,意思對即可)
21.圍繞號兵要勇敢、機智、全神貫注、能振奮人心、鼓舞人勇往直前、負責、守時、自信;沈先生引導我們做具有號兵精神的人;號聲就是一種命令,使我們明白了號兵的職責和精神回答。(共4分,答出任意一個方面,第一方面答出兩個關鍵詞,意思對即可)
22.圍繞民主;教學有方、教學得法;和氣、寬容、體諒人、平易近人、理解學生;責任心強;博學;洋派新潮;幽默回答。(共4分,答出任意兩點,意思對即可)
23.①內容上:圍繞表達了敬愛(不舍、留戀、祝願、感激、懷念)的情感;豐富文章內容;增加文章的文學色彩;使文章餘味無窮、意味深長回答。
②結構上:圍繞總結(收束)全文;點明中心(主旨);升華情感;深化主題;畫龍點睛;點明文題(扣題)回答。(共4分,內容2分,結構2分。各答出任意一點,意思對即可)
Ⅸ 求琦君的《桂花雨》全文
全文:
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中秋節前後,就是故鄉的桂花季節。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彷彿聞到了。桂花有兩種,月月開的稱木樨,花朵較細小,呈淡黃色,台灣好像也有,我曾在走過人家圍牆外時聞到這股香味,一聞到就會引起鄉愁。另一種稱金桂,只有秋天才開,花朵較大,呈金黃色。
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後兩大片曠場,沿著圍牆,種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廳前的庭院中,種著兩株木樨、兩株綉球。還有父親書房的廊檐下,是幾盆茶花與木樨相間。
小時候,我對無論什麼花,都不懂得欣賞。盡管父親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凌霄花,這是叮咚花、這是木碧花……我除了記些名稱外,最喜歡的還是桂花。
桂花樹不像梅花那麼有姿態,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它不與繁花斗艷。可是桂花的香氣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吃花」在詩人看來是多麼俗氣?但我寧可俗,就是愛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
出處:出自當代作家琦君的《桂花雨》。
(9)語文試卷琦君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兒童故事為主。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溫州市甌海區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另外,成名作為《外婆的澎湖灣》的台灣民謠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著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包括《煙愁》《紅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髻》《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等。
小說《橘子紅了》曾被台灣的公共電視台改拍為電視劇,散文《春酒》入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9課。《桂花雨》入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7課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
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台的大陸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