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09年高考語文試卷文言文

09年高考語文試卷文言文

發布時間:2021-02-14 13:45:36

A. 09年湖南語文卷文言文

○ 送秦少章序 ○
張文潛
詩不雲乎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夫物不受變 則材不成 人不涉難 則智不明 季秋之月 天地始肅 寒氣欲至 方是時天地之間 凡植物出於春夏雨露之餘 華澤充溢 支節美茂 及繁霜夜零 旦起而視之 如戰敗之軍 卷旗棄鼓 裏瘡而馳 吏士無人色 豈特如是而已 於是天地閉塞而成冬 則摧敗拉毀之者過半 其為變亦酷矣 然自是弱者堅 虛者實 津者燥 皆歛其英華於腹心 而各效其成 深山之木 上撓靑雲 下庇千人者 莫不病焉 況所謂蒹葭者乎 然匠石操斧以游山林 一擧而盡之 以玄棟梁 桷杙 輪輿 輹輹 巨細強弱無不勝其任者 此之謂損之而益 敗之而成 虐之而樂者是也 吾黨有秦少章者 自余為大學官時 以其文章示余 愀然告我曰 余家貧 奉命大人而勉為科擧之文也 異時率其意為詩章古文往往淸麗奇偉 工於擧業百倍 元佑六年及第 調臨安主薄 擧子中第可少樂矣 而秦子每見余輒不樂 不能為言所不合不能交 飮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 令一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應 少自偃蹇 悔禍響至 異時一身資養於父母 令則婦子仰食於我 欲不為吏又不可得 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 余解之曰 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 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 凡人性惟安之求 夫安者 天下之大患也 能遷之為貴 重耳不十九年於外 則歸不能覇 子胥不奔 則不能入郢 二子者 方其羈窮憂患之時 陰益其所短而進其所不能者 非如學於口耳者之淺淺也 自令吾子思前之所為其可悔者 眾矣 其所知益加多矣 及身而安之 則行於天下 無可解者矣 能推食與人者 常飢者也 賜之車馬而辭者 不畏徒步者也 苟畏飢而惡步 則將有苟得之心 為害不旣多乎 故隕霜不殺者物之災也 逸樂終身者 非人之福也 元佑七年仲春十一日書

這是我從一個韓國網站上下載的,以後找一些專業性質的文章千萬不要在網路上搜,網路畢竟還是過於商業化,很多地方不成熟,建議用google。

需要說明的是,原文沒有句讀,我也沒有時間給你加,只在需要加標點的地方打了空格,你可以自己看。另外這篇文章由於是韓國記載的,加之年代久遠,文章有很多地方是有疏漏的,將來如果你有幸讀解古書,你就會發現,囿於古代文化普及不夠,加之印刷錯誤,實際上任何一本古籍都是有疏漏的。

我看了你們高考的卷子,試卷就大量引用原文的 令日之病子者 令則婦子仰食於我 自令以往。實際上這些句子中的令很明顯就是今,但由於古書中就是如此,出卷人也就不敢造次,只好附著於上。雖然 令日 在古代有良辰吉日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個用法是很少出現的,一般只用於皇室行為,如登基,婚嫁等事件。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季秋之月,天地始肅 季:季節,季候
B 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 零:降落,落下
C 予世之介士也 介:獨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10.下了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其為變亦酷矣
吾其還也
B 往往清麗奇偉,工於舉業百倍
矣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於社稷也
C 飲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D 能推食與人者,嘗飢者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

11.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先以《詩經*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變材不成、人不涉難智不明的觀點,再對草木雖遭受嚴霜缺損卻斂英自成的現象加以描述,並抒發感慨。
B.文章敘述秦少章與作者交往,遵奉長輩之命勉為科舉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職等情況後,再引述他不得已為官的苦悶之言,然後對秦少章加以開導。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後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一旦為官,就將疲於應對官吏事務而無暇顧及自已,如果稍一顯露傲氣,禍患就會隨之到來。
D.本文為送人赴任的贈序,文章設喻用典,勸勉對方正確看待人事遷變,行文情理皆具而語言平實,體現了蘇軾評張耒之文所稱「汪洋淡泊」的特點。
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人不涉難,則智不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則婦子仰食與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簡要說明文章後半部分是如何闡述「遷之為貴」的道理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原題,我試著幫你解答一下,如有疑問,希望指證。

9. 選A
季秋,就是秋季的最後一個月,農歷九月。如《書·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如《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又如漢高祖劉邦原名就叫劉季,意思就是家中最小的兒子。

10.D
這個很簡單,都是判斷句。

11.B
此時秦少章並未赴任,而是剛剛中第,被朝廷授予官職。此文正是作者回答秦少章對為官的疑慮並送他赴任的詩的序文。這可以從文章題目看出來。這個序並不是我們所說的一本書的序文,序在古代本義就是闡述一首詩的背景等的文體,如《騰王閣序》就是類似的文章,只是今天我們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騰王閣序》後面的詩文了,就連高中課本也僅就文章下面的注釋將全詩羅列其中,恐怕很少人能夠注意到這里竟然還「藏污納垢」了這樣一首詩。

12.人如果沒有經歷困境,智慧就不會明達
現在則是妻子兒女都依靠我生活,想要不就任官吏,也是不可能達到的事了。
(別人)贈給他車馬他卻推辭的原因是他不畏懼步行。

13.運用昔晉文公重耳流亡19年而後歸國成就春秋第一個霸主和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國太子少傅費無忌所殺,自己夜逃吳國,並最終輔佐吳王夫差而攻入楚都郢,掘楚平王之墓而鞭屍以報殺親之仇這兩個人的事例說明人只有經歷憂患才能有所成就。

B. 2009年高考文言文滿分作文

題目: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

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廣州起義暴發。起義之軍百二十人持槍械攻入廣州督府衙門,兩廣總督張鳴歧聞風而逃。然義軍終因寡不敵眾,數百清軍圍之,起義軍多戰死。旋革命黨人潘達微見而憐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於白雲山麓之黃花崗。九十七年之後,時值臘月,會天大雪,余滯於廣州,遂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於其門,百感並至,賦詩一首,詩曰:

赤焰難明赤縣天,百年群魔舞翩躚。國土已破何人見,金甌早缺有誰憐?

皇祚不復天威去,天朝迷夢化為煙。五口通商香港失,斷鴻聲中夷艦現。

圓明園中盡烈火,太和殿里無君顏。水師已覆巨艦沉,黃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樓上條約訂,馬關之約逆臣簽。大沽台上炮聲隆,將士陳屍國門前。

新鬼啾啾舊鬼哭,京窪難日見炊煙。宣戰詔書何處尋?言說帝後西秋獮。

辛丑條約庚子恨,落日秋風哭寶劍。六十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空向長河咒逝川,不盡國愁在斯年。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民窮國敝割土地,償銀賠款年復年。可憐越女夜夜哭,半國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義士,興中會中復青天。烈火已燃錘與鐮,今將炮火滅清廷。

槍聲驚破五羊城,英雄無懼揮寶劍。提攜玉泉為國死,何得英名在人間。

悲歌一曲從天落,壯士不再歌易水。曉見江山有炊煙,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幾何,荒草斜陽土坯間。白雲片片魂悠悠,黃花遍野使人愁。

義軍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載史書。黃花崗上土一抔,埋沒荒煙蔓草間。

起事何知一死難,的盧青驄勞鞍韉。青天白日滿地紅,鑲開碑上覆墓間。

行人往往悲舊事,含憤長憶孫逸仙。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換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見人間少帝制。百越之人總不忘,秋風秋雨濕黃花。

愁看長江東逝去,卻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憤鉤沉,但看祖國煥新顏。

滄桑浮沉憶浮生,吾輩發奮應向前。歲月如潮歌似夢,百年彈指一揮間。

紅塵夢里憶壯舉,烈士陵前有愧顏。吾儕不曾歷戰火,無復見此漫硝煙。

和平歲月憶往事,史海滄茫不親見。今春南嶺雪滿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橫飛四塞驚,草木含情風雲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換新天。

英雄何只黃花崗,無數忠魂紅旗間。百兆國子懷先輩,萬里江山動後人。

召公甘為社稷死,感君總能多奉獻。至今天下傳英名,不使君沒蔓草間。

今之河山多錦綉,不復沉淪如從前。工廠遍地多鐵馬,信息時代在眼前。

民眾康樂少悲苦,難以再見愁容顏。吾今立於陵門口,思緒紛飛感萬千。

聊謅一詩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見。

後記:今日之生活,皆先輩流血而成,今中國多烈士之陵,何止黃花崗耶?然吾平生只至黃花崗,愧矣。今年之秋,料黃花崗之黃花,應於秋風之中透香中華乎?

C. 2009年廣東語文高考卷文言文

2009年高考語文(廣東卷)文言文試題解析



二、本大題為7小題,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李迪字復古,其先趙郡人。曾祖避五代亂,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嘗攜其所為文見柳開,開奇之,曰:「公輔才也。」舉進士第一,擢知制誥。真宗幸毫,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發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罷所發兵,陰聽察知賊區處,部勒曉銳士,擒賊,斬以徇。


嘗歸沐,忽傳詔對內東門,出三司使馬元方所上歲出入材用數以示迪。時頻歲蝗旱,問何以濟,迪請發內藏庫以佐國用,則賦斂寬,民不勞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當出金帛數百萬借三司。」迪曰:「天子於財無內外,願下詔賜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悅。高考資源網


初,上將立章獻後,迪屢上疏諫,以章獻起於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獻深銜之。天禧中,拜給事中。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


仁宗即位,章獻太後預政,貶寇準雷州,以迪朋黨傅會,貶衡州。丁謂使人迫之,謂敗,知河南府。來朝京師,時太後垂簾,語迪曰:「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迪對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見天子明聖,臣不知皇太後盛德,乃至於此。」太後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縣因祠岳為上祈年,仁宗語輔臣曰:「祈禱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迪願守邊,詔不許,然甚壯其意。

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於斯見之。

(選自《宋史 李迪傳》,有刪改)

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刺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開奇之,曰:「公輔才也。」 奇妙

B.以章獻起於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 懲罰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緩

【答案】B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需要結合原文語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採取篩選的辦法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所考查的四個實詞,都是教學大綱規定的120個詞語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見的詞語。

【解析】A.奇:意動用法, 認為……驚奇,C.誅:誅殺,D.弛:鬆弛。

⒍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①李迪字復古,其先趙郡人 ②祈禱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發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懷政之誅,帝怒甚

C.①時頻歲蝗旱,問何以濟 ②迪請發內藏庫以佐國用

D.①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 ②臣不知皇太後盛德,乃至於此

【答案】

【答案】D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結合原文語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解析】A.代詞,代李迪 /表祈使,當,可。 B.代詞,代亡卒/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C.「以何」的倒裝,用 / 用來 。D.都是竟然。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現李迪「膽量非凡」的一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驍銳士,擒賊,斬以徇

③上將立章獻後,迪屢上疏諫 ④以迪朋黨傅會,貶衡州

⑤迪欲行縣因祠岳為上祈年 ⑥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迪願守邊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時,先要准確理解題乾的要求,圍繞「膽量非凡」加以篩選,再推敲各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是否與題干要求對應。可先找出不能表現李迪「膽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題中①④⑤並非直接體現誠信,由此可排除ABD選項。

【解析】①說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與「膽量非凡」無關,刪除BD選項,答案選C。

⒏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李迪本來是趙郡人,為了躲避五代的戰亂,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並以文為媒,結識了柳開。

B.李迪不同意章獻做皇後,因為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獻的打擊報復,所以貶官衡州。

C.周懷政時間使皇帝非常生氣,他想懲罰太子。李迪不畏眾怒,挺身而出,說服皇帝改變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獻成了太後。她曾經與李迪有嫌隙,但兩人為了朝廷的利益,最終還是和好了。

【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要重視選文細節處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為了躲避五代的戰亂,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獻太後預政」之後。C.「不畏眾怒」錯,「怒」的只有皇帝。

⒐斷句和翻譯。(10分)

⑴用「/」給下列文段斷句。(4分)

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與斯見之。

⑵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語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國事,殆過矣。」

②詔不許,然甚壯其意。


【答案】⑴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於斯見之。


原文:論曰:李迪、王曾、張知白、杜衍,皆賢相也。四人風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於斯見之。知白、衍勁正清約,皆能靳惜名器,裁抑僥幸,凜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賢相,莫盛於真、仁之世,漢魏相,唐宋璟、楊綰,豈得專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列傳第六十九》

⑵① (章獻太後)告訴李迪說:「你先前不想讓我參與國家政事,(從現在看)大概是你錯了!」

② (仁宗皇帝)下詔不批准,但卻覺得他內心很有豪氣。

【答案】【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譯時注意聯系前後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力求做到文從句順。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 殆」「 過」等詞的落實,第⑵句注意「許」、「然」 「壯」等詞的落實。

D. 郭原平傳的文言文試題(200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二)

郭原平,字長泰,又稟至行,養親必已力。性閑木功,佣賃以給供養。
稟:天賦 閑:熟習
性謙虛,每為人作匠,取散夫價。主人設食,原平自以家窮,父母不辦有餚味,唯飧鹽飯而已。
匠:木工
若家或無食,則虛中竟日,義不獨飽;要須日暮作畢,受直歸家,於里中買里中買糴,然後舉爨。
竟:從頭到尾 直:工錢
糴(dí):買進糧食——對應「糶」(tiào):賣出糧食
爨(cuàn):燒火做飯
父抱篤疾彌年,原平衣不解帶,口不嘗鹽菜者,跨積寒暑;又未嘗睡卧。
篤:(病)重 彌:長久
……父喪既終,自起兩間小屋,以為祠堂。每至節歲烝嘗,於此數日中,哀思,絕飲粥。
父服除後,不復食魚肉。於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嘗。自此迄終,三十餘載。
迄:至,到
高陽許瑤之居在永興,罷建安郡丞還家,以綿一斤遺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復反者前後數十。
遺(wèi):給於,贈送
瑤之乃自往曰:「今歲過寒,而建安綿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過:勝過,本文譯為「特別」
……每出市賣物,人問幾錢,裁言其半,如此積時,邑人皆共識悉,輒加本價與之。
積時:很長時間
彼此相讓,欲買者稍稍減價,要使微賤,然後取直。居宅下濕,繞宅為溝,以通淤水。
直:錢
宅上種少竹,春月夜有盜其筍者,原平偶起見之,盜者奔走墜溝。
奔走:逃跑
原平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於所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又采筍置籬外。
顛沛:跌倒,倒下
鄰曲慚愧,無復取者。
……又以種瓜為業。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瀆不復通船,縣官劉僧秀愍其窮老,下瀆水與之。
瓜瀆:運瓜的河道 愍(mĭn):憐憫,哀憐 窮老:貧窮年老
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豈可減溉田之水,以通運瓜之船。」乃步從他道往錢唐貨賣。
每行來,見人牽埭未過,輒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埭(dài):土壩
若自船已渡,後人未及,常停住須待,以此為常。
須:等待
……太守王僧郎察孝廉,不就。太守蔡興宗臨郡,深加貴異,以私米饋原平及山陰朱百年妻,
……原平固讓頻煩,誓死不受。人或問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貧老,故加此贍,豈宜必辭。」
固:堅持
原平曰:「府君若以吾義行邪,則無一介之善,不可濫荷此賜。
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耋(dié):年老
終不肯納。百年妻亦辭不受。 郭原平,字長泰。他生性孝順,侍養父母必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會做木工,常靠給人做工供養雙親。他生性謙虛,每次給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錢。僱主招待他吃飯時,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貧窮,父母不曾吃葷菜,所以自己只吃鹹菜下飯就算了。家裡有時沒飯吃,他就整日空腹幹活,和家裡人一同挨餓;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錢回家,在村裡買米,然後燒火做飯。父親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帶,口不嘗鹽漬的蔬菜,這樣過了一冬一夏。
父親死了以後,自己建起了兩間小屋,作為祠堂。每到了祭祀的日子,在這幾天中,哀傷,思念父親,不喝粥。等到喪期結束以後,自己不再吃魚肉。到母親面前,給她看有吃的,獨自在房間里時,從沒有偷偷品嘗過。這樣一直到母親死了,三十多年了。高陽的許瑤之居住在永興,不做郡安縣丞回到了家鄉,贈送給郭原平一斤棉花。郭原平不肯接受,送過來又送回去,前後有幾十次。於是許瑤之親自前往,說:「今年特別寒冷,建安棉不錯,用這個來尊奉家裡人吧」,郭原平才拜謝接受。
郭原平每次去市場賣東西,別人問多少錢,他總是栽減成市價的一半,這樣時間長了,城裡的人都認識他,於是加還本價給他,賣者買者彼此總要互相推讓。郭原平總想使買的人稍稍減價,等價錢低廉然後才收錢。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濕,他便繞著宅基挖了條水溝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邊種了一些竹子,春季夜裡有人來偷竹筍,郭原平偶爾起來撞見了,偷筍的人逃跑時掉進了水溝。郭原平認為自己不能廣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於是在種竹筍地方的水溝上搭一座小橋,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筍放在籬笆外面。偷筍人感到很慚愧,從此再也沒有人去他家偷筍。
郭原平又以種瓜為業。宋世祖大明七年發生大旱災,他的運瓜水道不再能通船,縣令劉僧秀憐惜他貧窮年老,放其他溝渠的水給他。郭原說:「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難,怎麼能減少灌溉稻田的水,以使運瓜的船能通行呢?」於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錢塘賣貨。每次行船來錢塘,看見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壩下還沒有牽過去,就迅速操槳過去幫助,自己的船自己牽引,不藉助他人的力量。若是自己的船已經通過了水壩,後面的人還沒趕上來,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這樣已成了習慣。
太守王僧朗推舉他為「孝廉」,郭原平沒有接受。太守蔡興宗來到該郡,對郭原平的為人行事也很欽佩,感到驚異,於是便把自己的米饋贈給郭原平和山陰縣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堅決的一再推讓,誓死不接受。有人問他說:「府君嘉獎你淳厚的德行,憐憫你年老貧窮,所以才有贍養之贈,豈能苦苦推辭呢?」郭原平說:「府君如果因我的孝義行為而給以賞賜,則不止我一個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隨便承受這種賞賜;如果因我貧窮衰老而饋贈,而八九十歲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貧困,並非只有我一個罷了。」他始終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辭不接受。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稟至行,養親必己力 稟:賜與
B.性閑木功,佣賃以給供養 閑:熟習
C.日暮作畢,受直歸家 直:報酬
D.於里中買糶,然後舉爨 爨:做飯
答案:A
解析:稟:天賦,賦予。
9、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示郭原平孝敬父母和仗義助人的一組是()
A.①唯餐鹽飯而已 ②後人未及,常停住須待
B.①父抱篤疾彌年 ②要使微賤,然後取直
C.①於母前,示有所啖 ②豈可減溉田之水
D.①原平乃拜而受之 ②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A
解析:B項後一句表明郭原平不賺便宜;C項後一句表明郭原平先人後己,不計較私利;D項分別表明郭原平不隨便接受別人東西和不願麻煩別人。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盡全力贍養雙親。他外出做工,賺錢養家,家中斷炊,從不獨自飽食。照顧病父,積年累月始終不懈;父親去世後,他三十多年不吃魚肉。
B.郭原平為人寬厚,常常顧及他人感受。出市賣物,只收半價,以致買者加價付錢。他家種竹,有人偷筍,他掘出竹筍放在籬外,盜者感到慚愧,不再偷盜。
C.郭原平以種瓜為業,曾遇大旱,運瓜的溝渠不能通船。縣官劉僧秀要引農田中水注入瓜渠讓他運瓜,他不肯接受。運瓜時他見有人遇到困難,卻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舉察郭原平為孝廉,他不願接受。太守蔡興宗私人送米給他,他堅決推辭;有人勸他別拒絕,原平謙虛地說,自己沒有一點善行,不當受到賞賜。
答案:C
解析:不是「引農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他溝渠的水注入運瓜水道」。「運瓜時」應為「每次行船來錢塘」。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於此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 譯文:
(2)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譯文:
答案:(1)郭原平自認為不能廣泛施捨,致使這人跌倒,於是在種竹處的溝上搭起小橋,讓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我又窮又老的話,老人很多,家家戶戶經常貧困,不只是我一個人而已。
解析:(1)注意「以」「顛沛」「乃」「立」「令」「足」的翻譯。
(2)注意「若」「以」「其」「耋齒」「屢空比室」的翻譯。文言文翻譯要嚴格執行直譯的原則;找准得分點:重點實詞、活用詞、句式特點、重要虛詞、通假、偏義復詞;保持譯句流暢通順讓,譯句和原文語境吻合。

E. 2009年山東高考語文用文言文寫的考生作文成績結果是怎樣的

呵呵, 真有才額。 其實呢。 寫文言文 , 其實也是知識人想展示自己才能的一種專表現, 不過, 一定要寫屬好, 說實話。 中考寫文言文的還真是不多, 你要小心, 如果你要寫成文言文, 一定要寫好, 如果你寫好了, 會被很多人看重, 可能還會被報紙登, 被發表, 前提你一定要對文言文的只有必須有很深的了解 不然一般人高考寫文言文, 都會被判半分 或0分的。 寫文言文, 是自己才能很大的挑戰, 記住。 寫文言文的時候。 題目和前面一定要吸引老師的眼光。 不然老師會連看都不看直接0分的 記的那年我們市有一個人中考寫的是詩歌, 而寫作目標是除詩歌外。題材不限 不過他被以為老師看中。 也算是他運氣好。 上了報紙, 被重點高中接收重點培養了。 不過這么多年就這么一個人額。 我勸你額。 沒有一定的語文才能, 不要寫文言文, 寫的一般 。 在文言文來說。 就是很差。 而且現在的社會。 提倡的是白話文 , 你寫文言文。 很有創新心裡。 但是不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額。 還是祝你加油把。 三思而後行。 就算你能寫出很好的文言文。 如果不被識才的老師發現、 同樣泯然眾人。 千里馬也需要伯樂的發現額。

F. 求歷屆高考語文文言文試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6b41d10100dsyr.html?k=%E9%AB%98%E8%80%83%E8%AF%AD%E6%96%87%E6%96%87%E8%A8%80%E6%96%87%E8%AF%95%E9%A2%98%E3%80%82&t=utf-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0f3a60100az5f.html
2009年高考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6(含譯文)

(四川卷)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題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黨庠、遂序、國學之法立乎其中。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其服習必於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閱習而後能者也。

後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而學之士,群居、族處,為師弟子之位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則四方之學者廢,而為廟,以祀孔子於天下。蓋廟之作,出於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頗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當此之時,學稍稍立於天下矣,猶曰:「縣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於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為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今劉君在中言於州,使民出錢,將修而作之,未及為而去。後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為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雖然,吾之人民於此不可以無教。「即因民錢,作孔子廟,如今之所雲,而治其四旁為學舍,講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為之師,而興於學。」

林君固賢令,而慈溪小邑,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游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無游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隱君子,其學行宜為人師者也。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為人師者為之師,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於法,限於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為,吾固信其教化之將行,而風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後至於善。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於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8.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氣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 素:平素

B.講章句、課文字而已 課:抄寫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變

D.故其俗一而不雜 一:純一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需要結合原文語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採取篩選的辦法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州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B.未及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錢作孔子廟 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

D.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游販之民 問徵人以前路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州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的「乃」為副詞,譯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的「乃」為連詞,譯作「竟然」;B.「而」:都做連詞,譯作「就」。C.「即因民錢作孔子廟」的「因」為介詞,譯作「用」,「 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的「因」為連詞,譯作「於是、就」;D.「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游販之民」的「以」為連詞,譯作「來」表目的,「問徵人以前路」的「以」為介詞,譯作「把」。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學校學習而明白治國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為官吏的後備之選。

B.各地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廟,是後世官辦學校被廢的原因之一。

C.為了當地人民的教化,慈溪縣令在修孔廟時建學舍的舉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縣有許多資質很好的人,通過學校的培養,他們很容易成為國家可用之才。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時間、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觀點態度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要重視選文細節處的理解。原文中說的是「後世再無井田之法,是後世官辦學校被廢的原因之一。」「各地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廟是因為學校之衰敗。」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4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大概用來治理天下國家的人,不再都從學校中產生。

(2)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於是本其意以告來者。(6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我們雖然為它即將推行而感到高興並且慶幸,但又擔心那些後來的人不能繼承我(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我)推究它的意義來告訴後來的人。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時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詞類活用的能力,翻譯時注意聯系前後文,力求做到「信、達、雅」。第(1)句注意「所以」為古今異義和「大抵」、「 復」等詞的落實;第(2)句注意「不吾繼」為賓語前置, 「於是」「 本」 等詞的落實。

【譯文】

天下每日都離不開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沒有學校。

遠古時代實行井田制,黨庠、遂序、國學等各級各類學校在此基礎上建立。諸如鄉射飲酒、春秋合樂、養老勞農、尊賢使能、考藝選言等各項社會活動和政務,直至受成、獻馘、訊囚這些事情,也沒有不在學校里進行的。學校引進天下智仁、聖義、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長、一曲之學,沒有不引進的。讓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備、曾經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擔任老師。祭祀聖人先師,不忘知識學問的來源;用遷徙、驅逐的辦法,激勵學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們每天的所見所聞,無不都是治國安邦之道,行為習慣符合仁義,所學本領都能根據他們的潛能。一旦成為各級官吏的後備人才,由於他們的品行都已經過鑒定,他們的業務能力都已經過實踐鍛煉,無須從頭學起就能勝任。

古代的那些領導,自己不用殫思極慮卻沒有疏漏,不以功利為念卻能功德圓滿,其要點就在於此。這就是古代聖王辦學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後世再無井田之法,於是很多學校遭到廢棄。那些治天下國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了。那些所謂的學者,或群居、族居,作為老師或學生,也只講講文字章句而已。因為學校廢棄已久,那些學者乾脆變學校為廟宇,紛紛祀孔子於天下,用木頭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給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縣官吏率部屬祭孔子於春秋兩季,學者居然也有不參加的。大概廟宇之興盛,是因為學校之衰敗,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頗修法度,革除弊端。於是,學校又稍稍興盛起來,可還是有規定:「凡縣里學生滿二百人,才可以建學校。」於是慈溪縣的士子們仍舊不能有學校,只有孔廟,而孔廟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劉君向州里打報告,讓民眾出錢修孔廟,還沒動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後來林肇任縣令,他說:「我沒見過古人如何辦學,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沒有教化。」隨即用那筆錢修孔廟,就像如見看到的,又在廟四周建學堂,召集縣里的子弟,聘請杜醇當老師,這樣就把學校給辦起來了。林肇真是一個有辦法的人啊!當官的,既不違反當今之法,又取得古人才有的實效,那是有道者才可能得到。林肇這樣,就接近於一個有道者了。

林肇當然是一個賢令,而慈溪小縣,無珍奇物產以招徠各地流動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無水旱之憂。沒有流動人口,所以當地風俗質朴純正;能夠自足,所以當地人民遵紀守法。我所見過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養。至於杜醇,更是越中隱士,他的品行學識最適合當老師。如今慈溪小縣,既有賢縣令,又有好老師,雖然限於法度,不能完全復古,但我相信這里的化民成俗事業會做得很好。

教化可以美風俗,這是自然的,但要長期堅持才能功德圓滿。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難以長期堅持。我雖為林肇升遷而感到高興,又擔心繼任者不能繼續這項事業,因此把我們的想法告訴後來者。

(浙江卷)三、古代詩文閱讀(共34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題。(18分)

寶繪堂記-------(宋)蘇軾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然聖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1。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鍾繇至以此嘔血發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復壁,皆以兒戲害其國,凶其身。此留意之禍也。

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貴而厚於書,輕死生而重於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好。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於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

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於書畫,作寶繪堂於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恐其不幸而類吾少時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注]

1鍛煉:打鐵

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雖尤物不足以為病

病:禍害

B.然去而不復念也

去:歸去

C.常與寒士角

角: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18.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A 皆以兒戲害其國 幾以捕系死

B 輕死生而重於畫 不患貧而患不安

C 然為人取去 君為我呼入

D 譬之煙雲之過眼 不知東方之既白

19.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 凶其身

C 吾薄富貴而厚於書 D 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

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構思極具特色。作為記文,作者不從寶繪堂的建築、景物著眼,而先以論點開篇,直到文末交代為寶繪堂作記之事,可謂別開生面。

B 本文層次清晰,論證嚴密。先講道理,再引歷史人物正反論證,後又以個人經歷佐證,緊扣可「寓意於物」而不可「留意於物」這個中心展開論述。

C 本文以散句為主,兼用對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錯,頗具氣勢;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運用,使文章言簡意豐,文采斐然。

D 本文用老子之言,說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獵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聖人並未廢此四者,也未「發狂」,就是這個道理。

2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3分)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

【答案和解析】17.B 18. C 19. C 20.D

21.(1)但是到了沉溺(書畫)而不能舍棄(的地步),那麼這禍害將難以說盡。

(2)別人擁有的(書畫),只擔心他們不肯給我啊。

G. 2009年北京高考試題語文文言文譯文

叔孫通是薛縣人。秦朝時以長於文章,知識淵博被徵召入宮,等待任命為博士。幾年後,陳勝在山東起兵,使者把這個情況報告給朝廷,秦二世召來各位博士、儒生問道:「楚地戍邊的士卒攻下蘄縣進入陳縣,對這件事各位是怎麼個看法?」博士以及儒生們三十多人走向前去說:「作臣子的不能聚眾,聚眾就是造反,這是死罪不能寬赦,希望陛下趕快發兵攻打他們。」秦二世一聽就發了火,臉色頓時改了樣。這時叔孫通走向前去說:「各位儒生的話都不對。當今天下已合為一個大家,毀掉郡縣城池,銷熔各種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何況有賢明的君主君臨天下,給下面制定了完備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職,四方八面都歸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這只是一夥盜賊行竊罷了,何足掛齒。郡官們正在搜捕他們治罪論處,不值得憂患。」秦二世高興地說:「好啊。」又向每個儒生問了一遍,儒生們有的說是造反,有的說是盜賊。於是秦二世命令監察官審查每個儒生說的話,凡說是造反的都交給官吏治罪,秦二世認為他們不該說這樣的話。那些說是盜賊的都免掉職務。卻賜給叔孫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裝,並授給他博士職位。叔孫通走出宮來,回到居舍,一些儒生問道:「先生說了些什麼討好話?」叔孫通說:「各位不知道啊,我幾乎逃不出虎口!」於是逃離都城,到了薛縣,當時薛縣已經投降楚軍。等項梁到了薛縣,叔孫通便投靠了他。後來項梁在定陶戰死,叔孫通就跟隨了楚懷王熊心。懷王被項羽封為義帝,遷往長沙去了,叔孫通便留下奉事項羽。漢高帝二年(前205),漢王劉邦帶領五個諸侯王攻進彭城,叔孫通就投降了漢王。漢王戰敗西去,叔孫通也跟了去終於投靠了漢王。叔孫通總是穿著一身儒生服裝,漢王見了非常討厭;他就換了服裝,穿上短襖,而且是按楚地習俗裁製的,漢王見了很是高興。當初,叔孫通投降漢王時,跟隨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孫通從來不說推薦他們的話,而專門稱說推薦那些曾經聚眾偷盜的勇士。儒生弟子們都暗地罵他道:「奉事先生幾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漢王,如今不能推薦我們,卻專門稱道特別奸狡的人,有什麼道理?」叔孫通聽到罵他的話,就對儒生們說:「漢王正冒著利箭堅石爭奪天下,各位儒生難道能搏鬥嗎?所以我先要稱道斬將奪旗能冒死撕殺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會忘記你們的。」漢王任命叔孫通做博士,稱為稷嗣君。漢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經統一,諸侯們在定陶共同尊推漢王為皇帝,叔孫通負責擬定儀式禮節。當時漢高帝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坎削庭中立柱,高帝為這事感到頭疼。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那些儒生很難為您進攻奪取,可是能夠幫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徵召魯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們一起制定朝廷上的儀禮。」高帝說:「只怕會像過去那樣的煩瑣難行吧?」叔孫通說:「五帝有不同的樂禮,三王有不同禮節。禮,就是按照當時的世事人情給人們制定出節制或修飾的法則。所以從夏、殷、周三代的禮節有所沿襲、刪減和增加的情況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就是說不同朝代的禮節是不相重復的。我願意略用古代禮節與秦朝的禮儀糅合起來制定新禮節。」皇帝說:「可以試著辦一下,但要讓它容易通曉,考慮我能夠做得到的。」於是叔孫通奉命徵召了魯地儒生三十多人。魯地有兩個儒生不願走,說:「您所奉事的將近十位君主,都是靠當面阿諛奉承取得親近、顯貴的。如今天下剛剛平定,死去的還來不及埋葬,傷殘的還欲動不能,又要制定禮樂法規。從禮樂興辦的根由看,只有積累功德百年以後,才能時興起來。我們不違心替您辦這種事。您辦的事不合古法,我們不走。您還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們!」叔孫通笑著說:「你們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點也不懂時世的變化。」叔孫通就與征來的三十人一起向西來到都城,他們和皇帝左右有學問的侍從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繩子表示施禮的處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進行演練。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皇帝可以試來視察一下。」皇帝視察後,讓他們向自己行禮,然後說:「我能做到這些。」於是命令群臣都來學習,這時正巧是十月,能進行歲首朝會的實際排練。
漢高帝七年(前200),長樂宮已經建成,各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歲首大典。那禮儀是:先在天剛亮時,謁者開始主持禮儀,引導著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進入殿門,廷中排列著戰車、騎兵、步兵和宮廷侍衛軍士,擺設著各種兵器,樹立著各式旗幟。謁者傳呼「小步快走」。於是所有官員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員站在台階兩側,台階上有幾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級將軍軍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邊,面向東;凡文職官員從丞相起依次排列在東邊,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個禮賓官,從上到下地傳呼。於是皇帝乘坐「龍輦」從宮房裡出來,百官舉起旗幟傳呼警備,然後引導著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級官員依次畢恭畢敬地向皇帝施禮道賀。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員沒有一個不因這威嚴儀式而驚懼肅敬的。等到儀式完畢,再擺設酒宴大禮。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斂聲屏氣地低著頭,按照尊卑次序站起來向皇帝祝頌敬酒。斟酒九巡,謁者宣布「宴會結束」。最後監察官員執行禮儀法規,找出那些不符合禮儀規定的人把他們帶走。從朝見到宴會的全部過程,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和行動失當的人。大典之後,高帝非常得意地說:「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啊。」於是授給叔孫通太常的官職,賞賜黃金五百斤。

H. 2009屆高考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之古代散文閱讀訓練卷

2009年高考語文文言文整體閱讀專題訓練輔導附答案解回析
下載鏈答接:
http://zj02.free.zxxk.com/UploadFiles/2008-11/23/ZXXKCOM2008112311241687589.rar

I. 2009年上海高考語文文言文沈周翻譯

沈周,字啟南,長洲人,善於詩畫。十一歲的時候,在南都遊玩,寫百韻詩,交給巡撫侍郎崔恭。崔恭當面用《鳳凰台賦》來試探他,揮筆而成,崔恭大為驚嘆。等到長大,沒有他沒看過的書了。文章(模仿)左氏,詩詞(模仿)白居易、蘇軾、陸游,字(模仿)黃庭堅,都為世人所愛重。尤其善於畫畫,評論認為他是明朝第一。
郡守想推薦他為賢良,沈周決定退隱。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館這些勝景,圖、書、鼎、(彝)(豐富的)錯列其中,四方各地的名士沒有一日不來往這里,風流文采輝映一時。對父母很孝順。父親死後,有人勸他入仕途,他說:「你不長大我的母親拿我當命根子嗎,我怎麼能離開她呢。」居久了不想進入城市,在村外置房子,有事的時候過去一趟。晚年後,唯恐隱藏的不夠深,先後有巡撫王恕彭禮都以禮遇敬重他,想留他做手下,都以母親年老的借口回絕。
有郡守想征畫工繪屋牆。鄉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將他的姓名告訴郡守,就被抓。有人勸他去拜訪貴族以免去責任,周說:「我去當僕役,還可以說是為義,去拜訪貴族,豈不是更辱沒我嗎!」最後去工作後回家。後來郡守入宮覲見,銓曹問:「沈先生沒事吧?」郡守不知道該怎麼應答,隨便說「沒事。」見內閣大人,李東陽問他:「沈先生有牘(可能是朝臣覲見的東西)嗎?」郡守更加驚訝,又敷衍說:「有但是沒來。」郡守出來,倉皇去見侍郎吳寬,問他「沈先生是誰啊?」寬詳細的說了他的樣子。問左右的人,才知道就是畫牆的先生。等到他回來,去沈周的屋子,拜見並道歉,要求吃飯,吃完回去。沈周因為母親的緣故,終生沒有遠游。正德四年的時候死去。
有的地方沒翻譯好 湊合著看吧(引自http://..com/question/126526419.html)

J. 2009年山東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

2009年高考山東卷文言文翻譯

晉文公攻打原邑,攜帶了十天的糧食,於是就和大夫們約定十天為期限。到了原邑十天了還沒有攻下原邑,就鳴鑼收兵,准備撤退軍隊回去了。原邑的士兵有從城中逃出來的,說:「原邑再攻打三天就被攻克了。」左右群臣勸諫說:「那原邑城內已糧食耗盡兵力衰竭了,君主姑且再等幾天。」晉文公說:「我與戰士們約定十天,不回去,就是失去我的信用,我不幹。」隨後收兵離開。原邑城中的人們聽說後說:「有這樣的國君如此守信,我們可以不歸附他嗎?」於是就投降了晉文公。衛國人聽說後說:「有這樣的國君如此守信,我們可以不隨從他嗎?」於是就投降了晉文公。
孔子聽說後記錄這件事說:「攻打原邑而得到衛國的,是守信用。」

晉文公問箕鄭說:「救濟飢荒該怎麼辦?」箕鄭回答說:「守信用。」晉文公說:「怎麼樣守信用?」箕鄭說:「在名份、做事情、行為上守信用。在名份上守信用,那麼群臣就會各守其職,對善行惡行都不會去逾越,對各種事情就不會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麼就不會失去天時,百姓就不會逾越四季;在行為上守信用,那麼親近的人就會勸勉自己努力而遠處的人就會來歸附。」

吳起出門,遇見一個老朋友便留他吃飯。這個老朋友說:「好的,你先回去等我。」吳起說:「那我等你來了再吃。」這人到天黑了都沒有來,吳起還是不吃飯等他。第二天早上,吳起派人去找這個人。這個老朋友來了,吳起才和他一起吃飯。

魏文侯和虞人約定了打獵的時間。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風,左右侍從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獵,魏文侯不聽,說:「不可以因為風的緣故而失去信用,那樣我是不幹的。」隨後親自趕著車去了,冒著大風去讓虞人停止打獵。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跟著她哭泣。母親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給你殺豬。」從市場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來殺。他妻子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與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小孩子是沒有知識的,是跟著父母學習的,是聽從父母的教誨的。如今你欺騙他,就是在教他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母親,這不是能成為教育啊。」隨後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

楚厲王有了警報,就用敲鼓的方式來和民眾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酒醉了,就錯誤地敲打鼓,民眾大驚。楚厲王派人去阻止民眾,說:「我喝酒醉了和身邊左右人開玩笑,誤打了鼓。」民眾這才散去。過了幾個月,真的有警報了,楚厲王擊鼓而沒有民眾前來。於是就更改命令明確信號而後民眾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兩個營壘中的將士說:「要謹慎地戒備敵人,早晚他們就要來襲擊你們。」象這樣的警告重復了好幾次而敵人都沒有來。兩個營壘中的將士都鬆懈了,不相信李悝。過了幾個月,秦國軍隊來襲擊,幾乎消滅了李悝的軍隊。這就是不相信人的禍患。

另一種說法:李悝與秦國人交戰,告訴左邊營壘中的將士說:「快沖上去!右邊營壘已經沖上去了。」他又騎馬跑到右邊營壘中對將士說:「左邊營壘已經沖上去了。」左右兩個營壘中的將士都說:「我們沖上去。」於是都爭先恐後沖上去。到第二年,又與秦國人交戰。秦國人來襲擊,到後幾乎消滅了李悝全軍。這就是不相信人的禍患。

閱讀全文

與09年高考語文試卷文言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