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爬山虎的腳集體備課

爬山虎的腳集體備課

發布時間:2021-02-10 16:52:49

㈠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課文

第一單元
1、《觀潮》
2、《雅魯藏布大峽谷》
3、《鳥的天堂》
4《*火燒雲》
語文園地回一
第二單元
5、《古詩答兩首》
6、《爬山虎的腳》
7、《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語文園地二
第三單元
9、《巨人的花園》
10、《*幸福是什麼》
11、《去年的樹》
12《*小木偶的故事》
語文園地三
第四單元
13、《白鵝》
14、《*白公鵝》
15、《貓》
16《*母雞》
語文園地四
第五單元
17、《長城》
18、《頤和園》
19、《*秦兵馬俑》
語文園地五
第六單元
20、《古詩兩首》
21、《搭石》
22、《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23、《卡羅納》
24《*給予是快樂的》
語文園地六
第七單元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27《*烏塔》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語文園地七
第八單元
29、《呼風喚雨的世紀》
30《*電腦住宅》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32《*飛船上的特殊乘客》
語文園地八
選讀課文
1、延安,我把你追尋
2、五彩池
3、小青石
4、麻雀
5、迷人的張家界
6、一個蘋果
7、真實的高度
8、人造發光植物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點擊搜索更多四年級語文電子課本

㈡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一、 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學生收集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其內容具有生成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需要廣泛的涉獵學科知識,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單靠一兩天,或幾次的強化訓練,一兩篇優秀範文的講解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而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要求,沒有一定的訓練,要想切實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很困難的,這個問題電腦便能幫你解決.電腦不但能儲存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還可以隨時檢索和顯示,利用信息平台,我們可以輕松自如的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一種象「大海撈針」一樣的信息,涉及面廣,顯示質量高,可使學生獲取語文資料做到大容量.這樣,就可把學生帶進訓練的語境中,讓學生經受一定程度的思維訓練,對培養學生敏捷、嚴謹、周密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現代教育手段搜集語文資料,能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現代信息,領略到先進與文明的結晶,拓寬學生思路,開闊眼界,促使他們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情趣.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新模式的構建都要立足於主體,服務於主體,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開啟學生的心扉,積極的思維,在對知識的理解、聯想、轉化、遷移的過程中,達到能力的提高.而運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學生樂於學習,當老師提出問題後,他們也樂於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從而擦燃靈性,主動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一隻美麗的蝴蝶,然後提問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撲閃時,她在想什麼?學生看著畫面,有的凝神靜思,有的眉頭緊蹙,有的輕輕地翻看著書、交頭接耳……在課件創造的靜的磁場中,我們彷彿感受到了學生心靈的震動、思維的閃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應是前提.此時多媒體的使用,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 二、利用信息技術再現課文情景,突破知識的重難點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難點,這一直以來是我們語文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只要恰當運用多媒體巧妙的再現課文中的情景,不僅能夠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課,理解父親談花生的兩段話的意思是重點,特別是借花生說道理是難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圖,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長在地里,果實埋在泥土裡,一定要挖出來才知道的特點;右上方是「高掛枝頭、鮮紅嫩綠,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蘋果、石榴」;下面是活動文字片.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一邊品味文字意思,使聲、形結合、聲畫並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圖畫形象上觀察感知到同類植物的不同之處,從語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對比寫出兩種事物本質的不同,從圖文創設的意境中,從視聽創設的感知中,學生自然品味出父親將花生和蘋果等作比較是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從而反映花生「謙遜朴實,不嘩眾取寵」的品質.同時讓學生讀讀議議,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難點迎刃而解. 三、創設教學情境,讓課堂充滿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如在教學《采蓮》一文時,我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貼上采蓮小船、彩蓮人,教室牆壁四周掛了一些荷葉、荷花、蓮蓬,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滿湖荷花中的情境.課一開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蓮》,並投影了課文的插圖.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說:「小朋友,你們欣賞過美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你有過乘著小船穿梭於荷 花中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樂陶陶.這節課讓我們好好的讀一讀詩歌《采蓮》,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蓮的快樂吧!」然後,我讓學生聆聽詩歌的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為讓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我藉助多媒體演示「微風吹來,荷花、蓮子充盈搖擺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荷花和蓮子「香」的氣息,並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成畫中的人,自由暢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蓮人采蓮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人們采蓮時歡快、喜悅的心情.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為沒有哪一個學科的學習不涉及到語文,另一方面,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認識這個世界.比如,《動物過冬》、《蟋蟀的住宅》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黃河象》、《琥珀》講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達》講的是仿生學,《黃河是怎樣變成的》講的是環境的保護;《將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賽馬》講的是歷史故事.正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就可以藉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 如《鯨》一課,在鯨的種類中介紹了鯨分成須鯨和齒鯨,但是具體哪些鯨屬於須鯨,哪些鯨屬於齒鯨,課文隻字未提.這些鯨各是什麼顏色,什麼樣子,有什麼區別,我們也無從知曉.課文只提到「虎鯨」,它屬於哪一類卻沒有說.教師在備課時通過信息網就可以查到大量的關於鯨的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你還知道哪些鯨是屬於哪一類的?」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在網上查到藍鯨、虎鯨等圖片資料,並通過文字資料向學生介紹它是哪一類鯨,有什麼特點. 五、現代信息技術,優化了語文教學過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重難點,訓練思維.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一課,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腳及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可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讀明白的同學在圖上畫出爬山虎的腳.然後再用實物投影把同學們的畫展示出來,集體討論交流,最後用投影出示句子,說說這樣譴詞造句的好處.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 加強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美感,滲透美育.運用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隨著電腦網路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那鮮活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恰到好處的色彩運用,確實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難忘的印象,有時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現代信息技術,發揮了學生主體 課堂不是教師演講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指導、點撥,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課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石拱橋有許多,但文中為何只選趙州橋與盧溝橋?在老師引導下,課余同學們各顯神通,利用網路資源找到了大量圖文並茂的石拱橋,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詮釋,令學生對中國石拱橋,乃至中國橋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學到了書上未有的知識,豐富了知識面,真是其樂無窮. 再如一位教師在教蘇教版第八冊《特殊的葬禮》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塞特凱達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氣勢,再讓學生觀察今日塞特凱達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慘狀,然後黑色的屏幕上出現一個醒目的「?」.這樣的設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前後迥然不同的畫面對比,結合課文內容與課外收集的有關知識,獨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最後教師播放了人類濫砍樹木,過度用水等破壞自然資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幫助學生印證自己的分析,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人類應怎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一主題.這樣的課件設計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確立其在學習中的主體角色上發揮了充分的作用,無疑是富有實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展現教學畫面,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 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是教學方式的巨大變革,也是對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嚴峻挑戰,現代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應用能力等.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能力,要改進教學方法,電化教育起著力臂的作用,現代化的多媒體電化教學不斷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網路,還會為我們提供逼真的、生動的學習畫面. 通過多媒體製作語文教學軟體,可將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象、動畫、聲音等有機組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學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最終讓學生在通過學之後,在思想和情感上達到與文章的「神」的統一,亦即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學生的「心」與文章的「神」得到溝通——被同化,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心扉,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我們知道許多文章內蘊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圍情趣之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深層意義,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手段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而應用多媒體極易出現這一效果.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時,課的開頭是這樣導入的,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盲女孩在花間遊玩,無意間她捕捉到一隻蝴蝶,在優美而又纏綿的樂曲中,我用動情的語調訴說著這個動人的故事當我說完後,學生們還沉浸在那美妙的畫面與音樂中,此時的學生已經不由自主地進入狀態,新課就在這和諧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語文課上閱讀教學中多媒體的介入,跨越了時空距離,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感知,促進學生記憶、思維、想像和聯想,激活思維.執教可見,藉助多媒體展示教學過程,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八、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豐富學生想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美感是和聽、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而視覺形成的印象比聽覺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運用錄音、投影、電影等電教手段,對感知、理解課文、豐富學生想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結合教材內容,運用錄音、投影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效果顯著.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年代.學生眼看、心想、手記,很快的進入了豐富想像空間,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我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加以點撥,學生對課文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視聽結合,口、腦、手並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從而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既擴大了教學容量,更促使了學生積極思維. 總之,多媒體技術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變了「教師+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形式.實踐證明,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挖掘課文內涵,對學生打開聯想的閘門,啟發積極的思維,把課文中「靜止」的語言變成「活動」的形象,以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表達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㈢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做好小學語文教學課件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是充滿生命的活力的,充滿了人文關懷,探索知識魅力的課堂。如今利用信息技術,探索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語文學習已被應用在教學中,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電教媒體它對實施教學目標,整體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課改實驗中,利用好電教手段,把語文課上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學生收集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其內容具有生成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需要廣泛的涉獵學科知識,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單靠一兩天,或幾次的強化訓練,一兩篇優秀範文的講解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而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要求,沒有一定的訓練,要想切實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很困難的,這個問題電腦便能幫你解決。電腦不但能儲存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還可以隨時檢索和顯示,利用信息平台,我們可以輕松自如的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一種象「大海撈針」一樣的信息,涉及面廣,顯示質量高,可使學生獲取語文資料做到大容量。這樣,就可把學生帶進訓練的語境中,讓學生經受一定程度的思維訓練,對培養學生敏捷、嚴謹、周密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現代教育手段搜集語文資料,能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現代信息,領略到先進與文明的結晶,拓寬學生思路,開闊眼界,促使他們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情趣。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新模式的構建都要立足於主體,服務於主體,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開啟學生的心扉,積極的思維,在對知識的理解、聯想、轉化、遷移的過程中,達到能力的提高。而運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學生樂於學習,當老師提出問題後,他們也樂於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從而擦燃靈性,主動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一隻美麗的蝴蝶,然後提問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撲閃時,她在想什麼?學生看著畫面,有的凝神靜思,有的眉頭緊蹙,有的輕輕地翻看著書、交頭接耳……在課件創造的靜的磁場中,我們彷彿感受到了學生心靈的震動、思維的閃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應是前提。此時多媒體的使用,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 二、利用信息技術再現課文情景,突破知識的重難點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難點,這一直以來是我們語文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只要恰當運用多媒體巧妙的再現課文中的情景,不僅能夠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課,理解父親談花生的兩段話的意思是重點,特別是借花生說道理是難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圖,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長在地里,果實埋在泥土裡,一定要挖出來才知道的特點;右上方是「高掛枝頭、鮮紅嫩綠,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蘋果、石榴」;下面是活動文字片。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一邊品味文字意思,使聲、形結合、聲畫並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圖畫形象上觀察感知到同類植物的不同之處,從語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對比寫出兩種事物本質的不同,從圖文創設的意境中,從視聽創設的感知中,學生自然品味出父親將花生和蘋果等作比較是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從而反映花生「謙遜朴實,不嘩眾取寵」的品質。同時讓學生讀讀議議,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難點迎刃而解。 三、創設教學情境,讓課堂充滿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如在教學《采蓮》一文時,我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貼上采蓮小船、彩蓮人,教室牆壁四周掛了一些荷葉、荷花、蓮蓬,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滿湖荷花中的情境。課一開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蓮》,並投影了課文的插圖。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說:「小朋友,你們欣賞過美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你有過乘著小船穿梭於荷 花中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樂陶陶。這節課讓我們好好的讀一讀詩歌《采蓮》,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蓮的快樂吧!」然後,我讓學生聆聽詩歌的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為讓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我藉助多媒體演示「微風吹來,荷花、蓮子充盈搖擺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荷花和蓮子「香」的氣息,並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成畫中的人,自由暢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蓮人采蓮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人們采蓮時歡快、喜悅的心情。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為沒有哪一個學科的學習不涉及到語文,另一方面,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認識這個世界。比如,《動物過冬》、《蟋蟀的住宅》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黃河象》、《琥珀》講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達》講的是仿生學,《黃河是怎樣變成的》講的是環境的保護;《將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賽馬》講的是歷史故事。正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就可以藉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 如《鯨》一課,在鯨的種類中介紹了鯨分成須鯨和齒鯨,但是具體哪些鯨屬於須鯨,哪些鯨屬於齒鯨,課文隻字未提。這些鯨各是什麼顏色,什麼樣子,有什麼區別,我們也無從知曉。課文只提到「虎鯨」,它屬於哪一類卻沒有說。教師在備課時通過信息網就可以查到大量的關於鯨的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你還知道哪些鯨是屬於哪一類的?」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在網上查到藍鯨、虎鯨等圖片資料,並通過文字資料向學生介紹它是哪一類鯨,有什麼特點。 五、現代信息技術,優化了語文教學過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重難點,訓練思維。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一課,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腳及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可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讀明白的同學在圖上畫出爬山虎的腳。然後再用實物投影把同學們的畫展示出來,集體討論交流,最後用投影出示句子,說說這樣譴詞造句的好處。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 加強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美感,滲透美育。運用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隨著電腦網路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那鮮活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恰到好處的色彩運用,確實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難忘的印象,有時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現代信息技術,發揮了學生主體 課堂不是教師演講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指導、點撥,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課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石拱橋有許多,但文中為何只選趙州橋與盧溝橋?在老師引導下,課余同學們各顯神通,利用網路資源找到了大量圖文並茂的石拱橋,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詮釋,令學生對中國石拱橋,乃至中國橋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學到了書上未有的知識,豐富了知識面,真是其樂無窮。 再如一位教師在教蘇教版第八冊《特殊的葬禮》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塞特凱達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氣勢,再讓學生觀察今日塞特凱達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慘狀,然後黑色的屏幕上出現一個醒目的「?」。這樣的設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前後迥然不同的畫面對比,結合課文內容與課外收集的有關知識,獨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最後教師播放了人類濫砍樹木,過度用水等破壞自然資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幫助學生印證自己的分析,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人類應怎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一主題。這樣的課件設計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確立其在學習中的主體角色上發揮了充分的作用,無疑是富有實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展現教學畫面,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 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是教學方式的巨大變革,也是對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嚴峻挑戰,現代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應用能力等。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能力,要改進教學方法,電化教育起著力臂的作用,現代化的多媒體電化教學不斷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網路,還會為我們提供逼真的、生動的學習畫面。 通過多媒體製作語文教學軟體,可將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象、動畫、聲音等有機組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學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最終讓學生在通過學之後,在思想和情感上達到與文章的「神」的統一,亦即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學生的「心」與文章的「神」得到溝通——被同化,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心扉,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我們知道許多文章內蘊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圍情趣之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深層意義,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手段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而應用多媒體極易出現這一效果。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時,課的開頭是這樣導入的,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盲女孩在花間遊玩,無意間她捕捉到一隻蝴蝶,在優美而又纏綿的樂曲中,我用動情的語調訴說著這個動人的故事當我說完後,學生們還沉浸在那美妙的畫面與音樂中,此時的學生已經不由自主地進入狀態,新課就在這和諧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語文課上閱讀教學中多媒體的介入,跨越了時空距離,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感知,促進學生記憶、思維、想像和聯想,激活思維。執教可見,藉助多媒體展示教學過程,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八、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豐富學生想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美感是和聽、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而視覺形成的印象比聽覺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運用錄音、投影、電影等電教手段,對感知、理解課文、豐富學生想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結合教材內容,運用錄音、投影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效果顯著。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年代。學生眼看、心想、手記,很快的進入了豐富想像空間,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我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加以點撥,學生對課文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視聽結合,口、腦、手並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從而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既擴大了教學容量,更促使了學生積極思維。 總之,多媒體技術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變了「教師+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形式。實踐證明,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挖掘課文內涵,對學生打開聯想的閘門,啟發積極的思維,把課文中「靜止」的語言變成「活動」的形象,以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表達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小學電教》2001年第2、10期,2002年第5期 2、關松林主編:《中小學教學研究》2003年第6期 3、《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梁華 4、《淺談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應用》 作者:張金平 5、包南麟主編:《小學語文教師》2002年第2期

㈣ 說說語文教學中怎樣運用信息技術的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是充滿生命的活力的,充滿了人文關懷,探索知識魅力的課堂。如今利用信息技術,探索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語文學習已被應用在教學中,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電教媒體它對實施教學目標,整體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課改實驗中,利用好電教手段,把語文課上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學生收集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其內容具有生成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需要廣泛的涉獵學科知識,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單靠一兩天,或幾次的強化訓練,一兩篇優秀範文的講解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而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要求,沒有一定的訓練,要想切實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很困難的,這個問題電腦便能幫你解決。電腦不但能儲存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還可以隨時檢索和顯示,利用信息平台,我們可以輕松自如的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一種象「大海撈針」一樣的信息,涉及面廣,顯示質量高,可使學生獲取語文資料做到大容量。這樣,就可把學生帶進訓練的語境中,讓學生經受一定程度的思維訓練,對培養學生敏捷、嚴謹、周密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用現代教育手段搜集語文資料,能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現代信息,領略到先進與文明的結晶,拓寬學生思路,開闊眼界,促使他們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情趣。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新模式的構建都要立足於主體,服務於主體,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開啟學生的心扉,積極的思維,在對知識的理解、聯想、轉化、遷移的過程中,達到能力的提高。而運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學生樂於學習,當老師提出問題後,他們也樂於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從而擦燃靈性,主動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一隻美麗的蝴蝶,然後提問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撲閃時,她在想什麼?學生看著畫面,有的凝神靜思,有的眉頭緊蹙,有的輕輕地翻看著書、交頭接耳……在課件創造的靜的磁場中,我們彷彿感受到了學生心靈的震動、思維的閃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應是前提。此時多媒體的使用,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主遨遊的遐想的空間。
二、利用信息技術再現課文情景,突破知識的重難點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難點,這一直以來是我們語文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只要恰當運用多媒體巧妙的再現課文中的情景,不僅能夠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如:《落花生》一課,理解父親談花生的兩段話的意思是重點,特別是借花生說道理是難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顯示畫面:左上方是「落花生」圖,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長在地里,果實埋在泥土裡,一定要挖出來才知道的特點;右上方是「高掛枝頭、鮮紅嫩綠,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蘋果、石榴」;下面是活動文字片。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一邊品味文字意思,使聲、形結合、聲畫並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從圖畫形象上觀察感知到同類植物的不同之處,從語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對比寫出兩種事物本質的不同,從圖文創設的意境中,從視聽創設的感知中,學生自然品味出父親將花生和蘋果等作比較是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從而反映花生「謙遜朴實,不嘩眾取寵」的品質。同時讓學生讀讀議議,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難點迎刃而解。 三、創設教學情境,讓課堂充滿活力 著 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如在教學《采蓮》一文時,我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貼上采蓮小船、彩蓮人,教室牆壁四周掛了一些荷葉、荷花、蓮蓬,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滿湖荷花中的情境。課一開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蓮》,並投影了課文的插圖。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說:「小朋友,你們欣賞過美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你有過乘著小船穿梭於荷 花中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樂陶陶。這節課讓我們好好的讀一讀詩歌《采蓮》,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蓮的快樂吧!」然後,我讓學生聆聽詩歌的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為讓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我藉助多媒體演示「微風吹來,荷花、蓮子充盈搖擺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荷花和蓮子「香」的氣息,並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成畫中的人,自由暢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蓮人采蓮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人們采蓮時歡快、喜悅的心情。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為沒有哪一個學科的學習不涉及到語文,另一方面,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認識這個世界。比如,《動物過冬》、《蟋蟀的住宅》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黃河象》、《琥珀》講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達》講的是仿生學,《黃河是怎樣變成的》講的是環境的保護;《將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賽馬》講的是歷史故事。正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就可以藉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 如《鯨》一課,在鯨的種類中介紹了鯨分成須鯨和齒鯨,但是具體哪些鯨屬於須鯨,哪些鯨屬於齒鯨,課文隻字未提。這些鯨各是什麼顏色,什麼樣子,有什麼區別,我們也無從知曉。課文只提到「虎鯨」,它屬於哪一類卻沒有說。教師在備課時通過信息網就可以查到大量的關於鯨的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你還知道哪些鯨是屬於哪一類的?」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在網上查到藍鯨、虎鯨等圖片資料,並通過文字資料向學生介紹它是哪一類鯨,有什麼特點。 五、現代信息技術,優化了語文教學過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重難點,訓練思維。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一課,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腳及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可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讀明白的同學在圖上畫出爬山虎的腳。然後再用實物投影把同學們的畫展示出來,集體討論交流,最後用投影出示句子,說說這樣譴詞造句的好處。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 加強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美感,滲透美育。運用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隨著電腦網路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那鮮活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恰到好處的色彩運用,確實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難忘的印象,有時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六、現代信息技術,發揮了學生主體 課堂不是教師演講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教師指導、點撥,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課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石拱橋有許多,但文中為何只選趙州橋與盧溝橋?在老師引導下,課余同學們各顯神通,利用網路資源找到了大量圖文並茂的石拱橋,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詮釋,令學生對中國石拱橋,乃至中國橋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學到了書上未有的知識,豐富了知識面,真是其樂無窮。 再如一位教師在教蘇教版第八冊《特殊的葬禮》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塞特凱達斯瀑布昔日的磅礴氣勢,再讓學生觀察今日塞特凱達斯瀑布奄奄一息的慘狀,然後黑色的屏幕上出現一個醒目的「?」。這樣的設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前後迥然不同的畫面對比,結合課文內容與課外收集的有關知識,獨立自主地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最後教師播放了人類濫砍樹木,過度用水等破壞自然資源的活生生的情景,幫助學生印證自己的分析,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人類應怎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一主題。這樣的課件設計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確立其在學習中的主體角色上發揮了充分的作用,無疑是富有實效的。 七、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展現教學畫面,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 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是教學方式的巨大變革,也是對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嚴峻挑戰,現代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應用能力等。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能力,要改進教學方法,電化教育起著力臂的作用,現代化的多媒體電化教學不斷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網路,還會為我們提供逼真的、生動的學習畫面。 通過多媒體製作語文教學軟體,可將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象、動畫、聲音等有機組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學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最終讓學生在通過學之後,在思想和情感上達到與文章的「神」的統一,亦即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學生的「心」與文章的「神」得到溝通——被同化,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心扉,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我們知道許多文章內蘊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圍情趣之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深層意義,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手段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而應用多媒體極易出現這一效果。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一課時,課的開頭是這樣導入的,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盲女孩在花間遊玩,無意間她捕捉到一隻蝴蝶,在優美而又纏綿的樂曲中,我用動情的語調訴說著這個動人的故事當我說完後,學生們還沉浸在那美妙的畫面與音樂中,此時的學生已經不由自主地進入狀態,新課就在這和諧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 語文課上閱讀教學中多媒體的介入,跨越了時空距離,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感知,促進學生記憶、思維、想像和聯想,激活思維。執教可見,藉助多媒體展示教學過程,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八、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豐富學生想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美感是和聽、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而視覺形成的印象比聽覺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運用錄音、投影、電影等電教手段,對感知、理解課文、豐富學生想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結合教材內容,運用錄音、投影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效果顯著。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年代。學生眼看、心想、手記,很快的進入了豐富想像空間,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我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加以點撥,學生對課文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視聽結合,口、腦、手並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從而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既擴大了教學容量,更促使了學生積極思維。 總之,多媒體技術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改變了「教師+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形式。實踐證明,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挖掘課文內涵,對學生打開聯想的閘門,啟發積極的思維,把課文中「靜止」的語言變成「活動」的形象,以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表達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㈤ 如何更好地進行作文訓練24

1、教師命題,造成學生無話可說。
2、材料大多都是教師提示或准備的,造成學生不會積累。
3、教師有意或無意間設置的條條框框嚴重束縛了學生,造成學生不會創新,文章千篇一律,缺少個性。
4、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多渠道地進行語言、素材的積累,造成學生寫作不是表達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是為了?任務?和?分數?,生搬硬套或隨意編造。
可見,這種傳統的寫作訓練模式已不適應新課改下作文學教學的要求,當然也更會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對學生來說,寫作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僅需要在作文中創造並表達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更需要在作文中不斷審視自己,尋求精神的航向,使自己健康成長。作文是學生的精神家園,因此,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是學習做人的一種歷練。而作為老師,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樂於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那麼,如何更好的進行新理念下的作文訓練呢?
筆者認為,首先要從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入手。何謂作文能力呢??學生作文,是一個由感知(從客觀世界攝取材料)到內部語言加工,再到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的過程,包括觀察積累材料、構思、表達、修改潤色等四個階段。?[2]在這四個階段中,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能力才能完成一次較為成功的作文過程。這些能力包括作文的基本能力和專門能力。即下表所示:
針對上面對作文能力的闡述,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認真研究和這些年的作文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作文訓練教學思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留心觀察,勤於積累。
以前的《大綱》中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即作文訓練首先要指導學生,讓學生學會觀察事物,學會積累材料,做到有話可說,言之有物。
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慾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積蓄?就是觀察到的事物,學到的知識,以及
對人、對事、對景而發生的情思。簡言之,積蓄就是經驗的積累。追溯根源在於生活、在於閱歷、在於書本。?小學語文課本中,除了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外,其實在課文中也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的資源,這是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積累知識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並挖掘這一不可忽視的習作資源,以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寫出不同於課文的文章來。?[3]
首先,在每學一個單元前,布置學生收集與這個單元習作要求有關的文章,寫讀書筆記,摘錄好詞好句,在早讀課時,小組交流心得體會,互相背誦好詞好句。其次,有目的地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真正做到?言之有物?。例如習作寫一次成功的經歷,可以通過讓學生做一件自己最想做的事,並想辦法把它做好,細心觀察在做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解決的。最後再讓學生把它寫成作文。此時,學生在寫作時,材料充足,內容真實。再次,倡導?兩記?享受自由。?兩記?指日記和讀書筆記。日記寫作靈活,行文自由,訓練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習作水平的捷徑之一。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所見到的或有所感的人、事、物、理,只要是自己覺得新鮮的就可以把它記下來。因為要記,學生必須對每日所見所聞知之盡量詳,識之盡量真,思之盡量明;天天動筆就會開闊學生的思路,積累大量素材,越寫越熟。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他們會從寫日記中享受到無限樂趣。讀書筆記的內容不拘一格,可以是簡單的語句,可以是精彩片斷,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啟迪,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佳作欣賞中享受生活,並通過讀書筆記的方式來規范之、引導之,做到?開卷有益,讀有所得?。
二、發揮想像,勇於創新。
孩子的天空本就五彩繽紛,如果再插上想像的翅膀,那將會更加的斑斕絢麗。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情境,使孩子們在玩玩、想想、說說的過程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想像。
具體而言,第一,可以藉助想像,把平凡的事物、現象,編成一個個不尋常的故事,從而在學生面前展現一個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所以,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改編童話、創作童話,還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第二,可以仿寫、敘寫、改寫課文。葉聖陶行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範例。?[4]例如在教完《三味書屋》時仿寫一篇《我的小屋》,學完《爸爸和書》後仿寫一篇《我的爸爸》,學完《爬山虎的腳》後仿寫一篇植物。總之,學完人物篇仿寫人物,學完景物篇仿寫景物,學一類,仿一類,讓學生有樣可照,仿的輕松練的愉快。從學到仿,然後是創造寫,最後是學會寫,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三、真情實感,樂於表達。
作文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寫真情實感。即要求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真實地表達出來。用我手寫我心,流露出自由的心靈和本真的情思。堅持作文的寫實訓練,能解決兩個問題。
1.作文寫什麼?(寫真實的生活,表達真實的情感)2.作文怎麼寫?(真實地寫,怎麼想就怎麼寫)所以,寫實作文強調兩點:1.作文材料必須真實;
2.表達的感情必須真實。我們說語文天生是和生活聯系在一起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的確,有多少豐富多彩的生活,就可以有多少豐富多彩的作文。這些生活都是學生看得見,聽得到,感受得到的真實內容。這些內容反映的是學生身邊的真實事件,生活味道濃厚,容易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言之有物,能流露真情實感。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性積累。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他們養成用作文的形式去發現、反映、積累生活——這已不只是可貴的作文能力,而是一種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可貴的學習品質。這才是寫實作文的最高魅力,它不但培養了學生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
的作文能力,而且從更高層次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礎?。
同時,還要重視說話訓練,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作文教學應該從說到寫,?說?是寫的基礎,只有?說?好了,才能寫得好。在教學中,要重視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讓表達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產生不吐不快的感覺。因為小學生受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的制約,他們的寫作往往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師的指導幫助等外部條件促使他們寫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圖片、語言、作品欣賞、游戲、生動的表演等來創設情境。不管採用哪種方法,教師都有應以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最終目的。
此外,還必須重視解放思維,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學生才敢自由表達,才可能有創意地表達。為他們營造自由表達的氛圍,在取材、構思及情感表達上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表達,?想怎麼說就怎麼??想怎麼說就怎麼寫?,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的空間。
四、多元評議,提高質量。
記得魯迅有一句話: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新課程標准備》也提出:?要培養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的能力。?葉聖陶先生也說過:?學生學會了修改,才可以『受用終身』?。作文評改 的方式很多,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一集體評議。例如學生在一次習作完成後,老師先瀏覽一番,對全班作文有個大致的了解,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再提出具有啟發性的修改意見。然後找兩篇文章(優等、中等各一篇),進行集體評議。二小組評議。每個同學在小組裡面朗讀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學聽後在他的本子上寫下自己的意見,學生再根據意見自行修改。正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三個別面批,個別面批最大的優點是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閱讀全文

與爬山虎的腳集體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