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小班弟子規教案置冠服
教學准備: 1、裝有紅、綠兩種顏料水的瓶子。 2、紅色、綠色玩具餅干。 3、紅色、綠色小毛驢。
㈡ 弟子規 教案
大方來廣文化公益網 影音講座自(以傳統文化道德教育講座為主,也有文字資料,提供下載)推薦
http://www.dfg.cn/gb/chengjing/yyjz.htm
㈢ 弟子規--信篇
《弟子規》中的「信」是學生們主修的第四門課。信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
1、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譯文: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真實不虛、講求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都是不可以的。
2、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譯文: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因為言多必有失。說的話要恰當在理、符合實際,千萬不要花言巧語。否則人家只會討厭你。
4、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譯文:做人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盡力趕上。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著憂愁悲傷。這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因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養。
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恭維自己就高興,那麼,有損德行的朋友就會來與你接近,對你有益的朋友就會和你遠離。聽到別人贊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
5、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譯文: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有了過錯,要能勇於面對,並徹底改正過來。這樣,別人就還是把他當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認,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㈣ 《弟子規》中的「信」的內容是什麼
《弟子規》中的「信」的內容是: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
苟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見人善,即思齊。
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
不如人,勿生戚。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
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釋義:
凡是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而且流暢。
說話時不能講得太快,不能講得含糊不清。
有人說別人的長處,有人也會說被人的短處。
如果別人說的這些事情與己無關,就不要去多管閑事。
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
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
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後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4)弟子規信的備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
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准則和行為規范: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
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生命。
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薦舉山林隱逸、十六年開設明史館、十七年的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
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㈤ 以《弟子規》中<信>一則開關於『信』的主題班會
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姦邪巧辯的言語,臟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了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者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得不清楚或會錯意。遇到別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已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 ,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齊的好念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不論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齊的信心和勵行的勇氣,小善切戒輕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機會來了也要及時把握,盡心盡力勉強而之。
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時候,心裡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
當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時 ,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於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郁悶。
聽見別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贊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如果聽到別人稱贊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只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時,心裡卻歡喜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不小心犯了過錯,能勇於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歸於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一項掩飾的罪過了。
㈥ 關於對《弟子規》信這篇的講解
現在都用多媒體教學啦,你得做個相關的課件,然後講解的時候投影出來供大家學習.
㈦ 弟子規教案怎樣寫
《弟子規》總序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為什麼要學習《弟子規》? 2、弟子規的大概內容是什麼?
教學重點、難點:
1、為什麼要學習《弟子規》 2、弟子規的內容是什麼? 3、有餘力,則學文
教學內容:
學習《弟子規》的總序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教學時數:一課時
一、講解題目: 1、《弟子規》——先介紹原文的出處。原名:訓蒙文。故名思義;教訓啟蒙幼童的文章。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內容採用《論語》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等文字編寫而成,後改叫《弟子規》。是啟蒙學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師念一句,學生重復一句。 3、老師念上句,學生念下句。 4、小組合作學習,比賽讀 二、講解內容:
弟子規—— 是(古代)小朋友必須要學習的內容。古人雲:學有學業、退有居業。弟子規就是教育小朋友學習以外應該做到的事情。
聖人訓—— 聖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們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稱為聖人。 訓:可以做為准則的話。指聖人對我們的教誨。
首孝悌—— 首:首要、頭,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順父母。舉例;父母生養我們、辛苦勞作,供給我們衣食住行。我們首先要孝敬他們。 悌:代表順從兄長。兄弟姐妹友好相處也就等於孝順了父母。
次謹信—— 次:次要、二,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謹和信。謹:謹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號,做人也要按著准則去做。不能任意隨便去做事。做事還要講誠信。不能欺騙別人,講信用。從小培養良好的品德,長大就不會染上不良的言行習慣。
泛愛眾—— 泛:廣泛。不是指單純的情愛。人與人之間要有愛,更要愛世間一切眾生、花草樹木,小動物、小昆蟲等。做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而親仁—— 仁:指同情友愛,仁慈之心。我們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使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具有仁愛之心的人。
有餘力則學文——當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備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餘的精力和時間,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
小結:以上四條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沒有文化知識,但忠、孝、禮、義、信必須要做到。1、教師講一個故事:一個六歲的小孩,他不但學會了彈鋼琴,而且會說英語。每當家裡來了客人,大人都叫他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節目後,大家都在贊揚他。他驕傲地說了一句語驚四鄰的話:「姥姥你是個大笨蛋,什麼都不會!」客人愕然。
2、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家長不能一味的培養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學習技能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讓他表演,而是為了讓他有一計之長,將來好做事。) 3、他懂得做人的道理嗎?,懂得怎麼去做事情嗎?
4、一個連自己的家長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會虛心向別人學習嗎? 三、總結
為什麼要學習《弟子規》?因為它是我們行動的准則。弟子規的內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順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處。在外要敬師長、懂禮貌、講信用。和別人平等相處,不自私、不傲慢、愛大眾、愛國家、愛民族。在培養好了自己的品德後,再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我們能夠做到這些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 互動:請小朋友說一說你對《弟子規》的哪些方面比較感興趣?自己原來哪些方面做的不夠。 四、家庭作業:
請家長幫助熟念《弟子規》總序
㈧ 弟子規教案怎樣寫
經典原文: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一、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弟子規》中"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的含義。
2、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背誦《弟子規》中的兩句經典原文。
3、 體驗活動的快樂,萌發感恩父母的情感。
二、活動准備:
1、動畫故事《卧冰求鯉》。
2、白板教具:愛、孝。句卡: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三、活動過程:
談話導入,初步理解"親愛我,孝何難"的意思。
1.、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我們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家裡有誰?他們愛我們嗎?他們是怎樣愛我們的?
2、提問:親人這么愛我們,我們怎樣愛他們呢?
3、小結:親人這么愛我們,我們孝順他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4、 多種形式變化學習誦讀 "親愛我,孝何難"。
(1)你想用什麼方式來讀這句話?(點頭讀)
(2)還想怎麼讀?(搖頭,加節奏)
㈨ 急用一套弟子規教學教案
網上搜的(篇幅大,發不下,你可以自己搜一下),不錯.小二班的家長們好!我們從現在開始要教寶寶們學習《弟子規》下面向您介紹一下《弟子規》。
您了解《弟子規》嗎?
概述:
《弟子規》影響之大,讀誦之廣,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麼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注釋】
(1)呼:呼叫。 (2)應:回應。 (3)勿:不可以。 (4)緩:緩慢。 (5)命:命令、吩咐。
(6)行:行動。 (7)懶:懶惰、不努力。 (8)教:教導、訓誨。 (9)須:必須。
(10)敬聽:恭敬的聆聽。 (11)責:責備。 (12)順承:順從的接受。
【白話解說】
父母有事叫喚時,我們要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們應立刻行動,不可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必須恭敬聆聽,牢記在心;父母指責糾正我們的過錯,我們必須順從接受,坦承錯誤,不可頂嘴爭辯,掩飾過錯。
【參考故事】
周拔忤逆父母墮落成驢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陽縣人,從小就是個小神童,讀書能過目不忘,七歲就會吟詩作文。到十六歲,他的詩文更是名噪一時,被稱為「平陽才子」。他因為得到大家的稱贊,父母的寵愛,越來越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鄰居經常忍受他暴躁的脾氣。
有一年,周拔要進京趕考,父母為了他的旅費東借西湊,還請裁縫幫他裁製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費太少,嫌衣服太寬、褲子太長、帽子式樣老舊、鞋子顏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來他滿腹的抱怨,父親忍不住教訓他:「兒啊!你不要嫌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為了你這次考試,幫你准備旅費,縫制新衣,已經傷透腦筋,弄得頭發都白了,你還這樣不知滿足,我也想不出辦法了。」周拔沒有被父親的話感動,反而大聲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個大貴子,你這個草包一樣的土老兒,有資格當我父親嗎?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沒資格做我父親。」他父親被氣得當場暈倒。
當天夜裡,周拔被抓到地府(陰間的官府),閻羅王對他說:「你平時忤逆父母,雖有人的軀殼,卻是畜生心腸,心田裡的畜生種子結果了,你就將失去人身,墮落成畜生。」
周拔辯解:「我對父母只是據理直言,怎麼算忤逆不孝?而且我是絕頂聰明的才子,怎麼可能變成愚蠢的畜生?你的話不能使我信服。」
閻王和善的解釋:「你這輩子聰明,是因為前生有善行。但是你今生任性狂妄、驕慢無禮、暴躁、忤逆等惡行,養成畜生的種子,上輩子的善良種子已被摧毀殆盡。你狂妄到目空一切,你的報應就該墮落為驢,被人遮蓋雙目(注),推磨受鞭。」
周拔聽了覺得很有道理,自知惡報難逃,驚惶而醒。那天就得了急病,開口困難,牙關緊閉,喉嚨發出驢子叫聲,名醫也無法診斷是什麼病,不到兩天,周拔就在驢鳴聲中死了。(取材自清代《暗室燈》)
註:驢子推磨時,如果看到磨上的食物,會使它想吃而停下來,不肯推磨了,所以要罩住驢的雙眼。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
【注釋】
(1)凊:寒涼。 (2)省:看望、問候。 (3)昏:黃昏。
(4)定:安定,此指整理床鋪。 (5)必:一定。
(6)返:返回。 (7)面:面見。 (8)居:居住,指日常起居的禮節。
(9)常:固定不變。 (10)業:次序、順序。 (11)毋:通「無」,不要。
【白話解說】
冬天要為父母溫席,夏天要為父母涼席;早晨要向父母問安,晚上要幫父母弄好床被。
外出要稟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變。
【參考故事】
黃香搧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人。九歲時母親去世,對母親的思念非常深切,鄉人都說他是個孝子。
黃香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侍奉父親。夏天炎熱,他用扇子搧涼父親的枕頭、席子。冬天寒冷,他用身體先溫暖父親的被褥。黃香十二歲時,太守劉護聽聞他的孝行而召見他,送他「門下孝子」的匾額(注2),表揚他的難能可貴。
黃香年少時就已熟讀經典,博學能文,他寫的文章聞名京城,大家稱贊他「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取材《二十四孝》)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注釋】
(1)擅:擅自主張,任性而為。
(2)苟:如果。
(3)子道:為人子之道。道,道理、法則。
(4)虧:虧損、欠缺。
(5)私藏:私自藏起,佔佔為己有。
【白話解說】
事情雖然細小,不可不稟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為,有虧做人子女的本分。
物品雖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佔佔為己有,會使父母親感到羞愧、傷心。
【參考故事】
陶母還魚責子
陶侃,東晉名將,父親早死,幼年家境貧寒,母親湛氏靠織布供他讀書,而且很重視陶侃的品德修養。
陶侃年輕時在江西潯陽縣當縣吏,監管捕魚之事。他派人送給母親一罐腌(注)魚乾,母親將原罐退回,並寫信責備他:「你當縣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為我會高興嗎?這是在增添我的憂慮呀!」
之後陶侃所到之處,都以清廉盡責而受人稱贊。後來為征西大將軍,封長沙郡公。
註:腌,用鹽浸泡食物,避免腐壞。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注釋】
(1)親:父母親。
(2)好:喜歡。
(3)力:盡力。
(4)具:具備、准備。
(5)惡:討厭。
(6)謹:小心謹慎。
(7)去:去除。
(8)貽:遺留、留給。
(9)憂:擔心憂愁。
(10)羞:羞愧、丟臉。
(11)何難:有何困難?何,為什麼。
(12)憎:討厭。
(13)方:才。
(14)賢:賢良,品德高尚。
【白話解說】
父母所喜歡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做到;父母所討厭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謹慎的為他們排除,小心改正。
子女身體受傷,會帶給父母憂愁;子女品德缺損,會帶給父母羞辱。
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有什麼困難?父母討厭我,我還是孝順他們,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賢人。
【參考故事】
閔子騫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周朝)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德行與顏淵齊名,為二十四孝(注1)之一。
閔子騫幼年喪母,父親再娶,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子騫對父母非常孝順,但後母很討厭他,用棉絮給兩個親生兒子做棉衣,卻用蘆絮(注2)做子騫的冬衣。寒冬時,父親叫子騫幫他駕車,子騫被凍僵了,老是拿不住韁繩,掉了好幾回,被父親責備,子騫也沒為自己辯解。
後來父親看他凍得臉色發青,用手一摸,發現衣服很單薄,撕開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後母的兩個兒子穿的都是純棉做的冬衣。父親感到很悲痛,決定休妻。子騫淚如雨下,勸告父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注3)後母聽了深受感動,終於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對待三個兒子。閔子騫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傳遍天下。
注1:元朝有名的孝子郭居敬,感嘆再也沒機會孝順去世的父母,就從古書傳記中挑出歷代最具代表的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編成「二十四孝」————虞舜、漢文帝、周朝曾參、周朝閔損、周朝子路、漢朝董永、周朝郯子、後漢江革、後漢陸績、唐朝唐夫人、晉朝吳猛、晉朝王祥、漢朝郭巨、晉朝楊香、宋朝朱壽昌、南齊庚黔婁、周朝老萊子、漢朝蔡順、漢朝黃香、漢朝姜詩、三國(魏)王裒、漢朝丁蘭、三國孟宗、宋朝黃庭堅。
注2:秋天的蘆葦,花穗上包裹種子的絨絮,有點像棉絮,但保暖效果遠不及棉絮。蘆絮隨風飛散,可幫助種子傳播,俗稱蘆花。絮,附在植物種子上的柔白細毛。
注3:母親在的話,兒子我一人受寒就好,母親如果離去,三個兒子都遭風霜啊!單,衣服單薄,挨凍受寒。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注釋】
(1)諫:勸告。
(2)更:更改。
(3)怡:溫和愉悅。
(4)吾:我。
(5)色:臉色。
(6)柔:柔和。
(7)不入:不接受。
(8)悅:愉快。
(9)復:又。
(10)號泣:哭泣。號,大哭哀號。泣,低聲 啜泣。
(11)隨:跟隨、伴隨。
(12)撻:打。
(13)怨:埋怨。
【白話解說】
父母親有了過錯,要好好規勸使他們改正,自己要和顏悅色,聲音柔和;父母不聽勸告,要等到他們高興時再規勸,還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無怨言。
【參考故事】
秀貞勸母救妹
明朝時,楊秀貞的母親一連生了三個女兒,沒有兒子,生第四個又是女兒,母親氣極了,要把女嬰淹死。當時楊秀貞十三歲,急忙抱起妹妹,向母親下跪哀求:「母親為了要兒子就殺女兒,越得不到兒子啊!如果煩惱以後的嫁妝,就把我的陪嫁給這個妹妹吧!」
祖母罵她不懂事,秀貞又跪著稟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現在卻見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動而明白了,於是留養女嬰。兩年後,秀貞母親果真生了一個兒子。
母親生兒子時,秀貞的父親夢見祖父告訴他:「如果第四個女兒不留下來,這個兒子鐵定不能生的。」因為秀貞當初的跪稟之言,至孝感動上天,才得以延續楊家血脈。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注釋】
(1)疾:疾病。
(2)嘗:通「嘗嘗」,用嘴試味道。
(3)晝夜:從早到晚。晝,白天。
(4)侍:侍奉。
(5)悲咽:悲傷哽咽。咽:聲音堵塞。
(6)居處:居住的地方。
(7)絕:阻絕、斷絕。
(8)盡禮:遵守禮節。盡,盡力。
(9)祭:祭拜。
(10)盡誠:心意真誠。
(11)事:侍奉。
【白話解說】
父母生病,子女要先嘗嘗湯葯的冷熱是否適中;日夜服侍,不離開父母床邊。
父母去世,子女守喪三年期間,常懷悲傷感恩之心;生活變得更簡朴,斷絕酒肉享受。
為父母辦喪事要遵照禮儀,祭拜要恭敬虔誠;侍奉去世的父母,如同侍奉父母生前。
【參考故事】
丁蘭刻木事親
漢朝丁蘭,小時候父母就去世了,來不及奉養雙親,但常想念父母辛苦的生養之恩。
丁蘭用木頭雕刻父母的人像,侍奉他們就像父母還活著一樣。日子一久,他的妻子就不太尊敬了,用針刺雕像的手指來戲弄,沒想到雕像手指竟流出血來。木頭雕像看見丁蘭,又眼中流淚。丁蘭問明情況,把妻子休棄了。(取材《二十四孝》)
家長您好:由於《弟子規》第二章「悌」的內容孩子們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因此我們跳過第二章,現在開始學習第三章「謹」(內容為培養幼兒學習良好的生活習慣。)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注釋】
(1)朝:早上。
(2)眠:睡覺。
(3)遲:晚的意思。
(4)易至:很快就到。
(5)惜:愛惜。
(6)時:光陰。
(7)盥:洗臉洗手。
(8)兼:同時、一起。
(9)便溺:指上廁所。
(10)輒:每次。
(11)凈手:洗手。
【白話解說】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利用時間多多學習,可以晚一點再睡;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時光,因為人很快就會變老了。
早晨起來,必須要洗臉、刷牙漱口;每次上完廁所之後,一定要馬上洗手。
我學《弟子規》(2010-09-13 09:05:50)
發布者:本站編輯
中班主題探究活動
我學《弟子規》
設計意圖: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依託近年來我園開展《通過漢字游戲開展幼兒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課題研究,我們嘗試把《弟子規》引入幼兒園,以主題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希望通過誦讀、表演、講故事、識字游戲等多種形式,幫助幼兒理解《弟子規》的內容及其所尊崇的行為准則,使幼兒養成懂禮貌、講信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妹、平等對待他人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為幼兒成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
活動總目標:
1、誦讀《弟子規》的部分內容,理解其意思。
2、培養幼兒的識字興趣,提高捕捉漢字的敏感性,發展早期閱讀能力。
3、發展幼兒的語言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等多元智能。
4、養成懂禮貌、講信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妹、平等對待他人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系列活動:
活動一:有趣的《弟子規》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弟子規》的來源,嘗試誦讀《弟子規》總序的部分內容。
2、了解句子「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的意思,學習為句子配上相應的動作。
活動准備:
1、圖片,《弟子規》一本。
2、字卡「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活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