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課堂觀察怎樣融入集體備課中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重要的內容,也是重點難點之一。以往,許多教師採用死板的古文教學方式,學生非但不會對古文的學習產生興趣,還會在一定程度上畏懼古文。然而,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古文均是我國古代文學家智慧的結晶,很多文章韻味十足,朗朗上口,只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耐心的體會,就不難發現古文的韻律與魅力。此外,新課程改革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鑒於此,強化對中學生古文學習興趣的培養,就顯得極為重要。為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是擺在中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下面,我將談談自己多年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有效做法。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根據我的教學實踐經驗,到了初中,學生對古文意義的認知具有了整體性的特點,對於新的古文知識,學生能夠很快地將其作為一個整體,融匯於自己的認知體系並把握住新知識的主要特徵。基於此,學生在閱讀新的文言文資料時,即便其中出現了學習的障礙,比如生字生詞等,也不影響他們以跳躍性的閱讀方式去感知。古文是現代文的基礎,但與現代文相比,古文更具音韻之美,對於初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音韻感已經比較強烈,在文言文的閱讀過程中,起落有致的音韻會激發他們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師在古文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感受其聲調節奏,來深刻領會作品的思想情感。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於今天中學生的古文教學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我是這樣來進行古文教學的:首先把文中出現的生字的讀音、含義讓學生對照註解朗讀,克服學生的閱讀障礙,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整讀完整篇文章;接下來,我做示範朗讀,讓學生與老師的范讀進行比較,找到自己的差距,然後模仿老師有感情有停頓的讀法,重新調整自己的朗讀,在此我會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要深入地感受語句的節奏、輕重、語速的快慢等;最後,強化學生的朗讀訓練,通過反反復復的朗讀,讓學生的朗讀與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讓文章彰顯出韻味,彰顯出本有的美,由此使學生感受到古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文言文配畫,激發靈感
文言文多為古詩詞,主要是描繪獨具特色的情境,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自主了解古文,要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開展古文配畫的教學活動。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中,描述了一幅寒冬賞雪的悠閑場景,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這一場景畫出來。在作畫的過程中,學生為組織畫面、尋找素材和合理構圖,將對該首詞進行深入體會和研究。思索和繪畫的過程,也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古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過程。與此同時,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在作畫過程中進行自由創作,如增加與此詞意境相符的元素等等,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創作靈感,進而升華古詩詞教學成效。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古文的學習興趣,首先要尊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課堂中的重要地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通過提升古文教學過程的自主性、趣味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來增進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使其真正感受到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並通過古文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
任何一篇文言文拿來,只要我們深入鉆研教材,都可以找到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讓學生有話要說的問題。比如學習文言文《三峽》,教師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設計這樣的問題:「看了《三峽》這篇文章,為它的美景所深深吸引,如果你准備到三峽旅遊,會選擇哪個季節前往,說說你的理由?」問題巧妙地加入了人文色彩,替代了傳統課堂上索然無味的提問:「誰能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意?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哪些內容?」學生打開了思維的匣子,覺得有話可說,課堂呈現開放的態勢。同樣是完成教學整體感知的目標,但課堂問題卻變成了人人樂於參與的人文情景,這樣的設計無疑是一把開啟學生心靈和智慧的鑰匙。對不同的問題設計會帶來的不同教學效果,整堂課下來,學生順利地突破了課文的難點,深刻地體會到文章的意蘊,領悟了作者的寫作技法。
四、聯系古今,再不畏懼
學生不喜歡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對文言字詞的畏懼,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學會用已知的知識去掃清字詞障礙,問題就解決了大半。而我們最熟悉的現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發展而來的,那麼,現代漢語完全可以作為我們領會古漢語精髓的橋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語積累義項,如「是」字在唯利是圖(助詞,提賓,無義)、混淆是非(正確的)、是古非今(認為……正確)、一身是膽 (判斷動詞,是)等成語中意思各不相同,積累了這些不同的詞義,就有助於在以後的文言文學習中遷移理解。這樣的訓練會縮短學生與古文的距離,讓學生認識到文言知識不是遙不可及,只要有心它是無處不在的。如此以來,學生還會視文言文的學習為畏途嗎?
四、課堂讓學生有積極的參與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以往,我們的課堂往往是老師講、問,老師繁瑣的講解和文言文閱讀資料的詳細注釋使學生疏於思考,人雲亦雲。久而久之,學生在閱讀中遇到困難就會手足無措,喪失信心,課堂提問時,便斂聲屏氣,更沒有興趣可言。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採取讓學生講,讓學生問的形式。讓學生講,可以提前分配任務,讓主講的同學充分備課,其它同學除了充分預習做好配合以外,還要准備質疑的問題。這樣,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可以更直接更熱烈,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更易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讓學生問,可以在預習課後,小組互問互答,老師補充;也可以每節課留10分鍾的質疑時間。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探索精神,達到學生養成自學意識和獨立學習能力的最高境界,又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求知慾。
我們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好的動力」,只有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
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文言文教學在幫助學生認識傳統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但是,文言文畢竟離我們的生活較遠,歷史的變遷使很多的文字變得晦澀難懂,而文言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廣泛的應用也使得學生們對它難以熱愛。學生平日接觸文言文讀本少,文言詞語古今義變化大,有一字多義和詞類活用現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讀懂文言文對相當一部分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一篇文章要麼讀不明白,要麼讀明白了用白話文說不出來,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積累不夠,重難點句子理解不準確,學生對文言文感到頭疼。因此,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許多老師面臨的難題,大多數學生的痛苦。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備課時花大量時間弄清每個字詞,然後在課堂上很費力地逐字逐句講給學生聽,然而除了少數學生在拚命地記筆記以外,多數學生卻昏昏欲睡,反應冷淡,課堂氣氛很沉悶。課後的檢測結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來自「教」的因素:許多老師仍採取傳統的逐字逐句的串講方式,讓學生記筆記;或者偏重知識教學,把字、詞、句的理解、翻譯當作重點,其他都交給學生自己解決;或者一味側重背誦,讓學生背課文、背註解、背練習題答案等。這樣的課堂,沒有體現新課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古文的精髓,談不到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一)重視預習培養能力 古語雲:「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須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重視預習,而教師要給予明確要求,每節課前都要提出一、兩個預習問題。並且從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預習做到:自讀課文達到連貫的程度,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在讀的過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詞、句、段批註出來,以便上課解答;根據課文註解,查閱工具書、參考資料嘗試解答疑問;將查得的記錄下來,以備課堂討論之用。初步了解作品背景、作家生平;根據預習提示及課後練習進行思考。同時,發動學生利用網路等搜集有關資料,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學生在認真預習之後,提出的往往是較復雜、較難理解的問題,要解決這些疑問,需要認真的思考,深入的研討,再不斷地發現疑問,不斷地探討疑問,學生的自學能力自然會提高。這樣讓學生質疑,教學生方法,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了自主學習的習慣、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培養了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氣,就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隨時檢查預習情況,老師要隨時了解學生掌握解決新知識和新問題的情況,絕不能放任自流。 (二)巧設導語激發興趣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好的導語就如一塊吸鐵石,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迷住學生,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靈動的思維火花,讓其對本不十分注意的學習內容產生內驅力和向心力。古人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說法,可以衍化為「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巧妙的導語,能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使他們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中去。 讓每一節古文課的導語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樣、調動興趣的原則,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導語的設計,針對不同的課文採取不同的方式: 1、從有關成語入手。例如,學習《桃花源記》,從解釋成語「世外桃源」引入; 學習《〈論語〉六則》,從解釋成語「溫故知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引入;學習《〈孟子〉二章》從解釋成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學習《岳陽樓記》,可從解釋成語「先憂後樂」引入;學習《醉翁亭記》,可從解釋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學習《愚公移山》,可從解釋成語「愚公移山」引入;《曹劌論戰》可用成語「一鼓作氣」引入……這種用人們熟知的成語引入法,引入文言文教學,有利於加強學生對有關成語的理解和掌握,達到豐富學生詞彙的目的,同時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以重溫舊知識切入。《湖心亭看雪》導語為:「西湖是有名的風景區,我們學過很多描寫它的詩文。同學們,想想可以記起哪些?」同學們可以說出幾句,像「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等,教師接著說:「我們欣賞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麼樣哪?一起看看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描寫。 導語相當文章的開頭部分,豈能不吸引學生?當然,導語設計的方法還有很多種,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來設計,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課標》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文言文教學中,老師們應該重視學生的誦讀。可以說,我們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種種,有個人讀,集體讀,分角色讀等。朗讀時也要講究停頓、語氣、語調的變化,重、輕音的處理,速度快、慢的安排,達到抑揚頓挫,以情感人的境界。而這些,需要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及時點撥、示範。在讀的上面多花些時間,有助於對課文的理解。由於文言文生字多,個別字的讀音與今天通行的讀音還不一樣,有的句子不容易確定它的停頓等特點,讓學生聽一遍錄音或老師的范讀,就去讀課文,很難保證不出錯。只要老師在領讀時不出錯,一般情況下,學生跟著讀上兩三遍,再自己去讀,效果好。有的老師認為對初中學生還要領讀,方法太幼稚。我們覺得只要方法有實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級」。有的老師擔心領讀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化感悟,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因為領讀有助於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因為朗讀課文必須建立在正確把握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了解文章大意,才能進一步品味文章,領會主旨。 (四)重視字詞學以致用 文言文字詞疏通需要花較大工夫,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如果還是教師一字一句地教,學生一字一句地記,當然重現死氣沉沉的局面;如果統統把字詞的解決都拋給學生,認為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完成,那無疑是自欺欺人。講是必要的,問題是怎樣講,許多老師給出了適宜的方法即抓關鍵,精練習。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學八字真經應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們認為不能因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讓文言文也得學得模模糊糊。確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如果譯成現代漢語,是破毀了那種詩意美,那我們大可不譯,但你必得讓學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譯,並不影響對整句意思的理解,但還是要落實到字詞上的。我們讓學生先做掃清字詞障礙的預習,在課上精講精練,把基礎夯實。這里有一個培養積累習慣的問題。對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及其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現象,有系統地進行積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遷移,達到「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量變效果,才能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最好以板書、投影形式精講精練,讓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還有些特殊句式,如定語後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賓語前置「吾誰與歸」、「何陋之有」 ,詞語活用現象「君將哀而生之乎」、 「稍稍賓客其父」之類應給學生解釋,不能因淡化語法就對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及一些特殊句式特點,才可以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 一般而言,實詞意義較單一,如「走」為「跑」,「書」為「寫」, 「布衣」為「百姓、平民」,「犧牲」為「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等等;虛詞意義較為復雜,如「之」的用法有七種,連詞「而」表示的意義關系有六種,只要熟悉用法含義,做到心中有數,再遇到詞語,根據語言環境去判斷辨析,自然會容易得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後,教師給學生整理古今義差別較大的文言詞語和用法較多的文言詞語是必要的。對於難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對重點關鍵詞反復記,才會掌握。 疏通文意,在教學中採取讓學生給注釋搬家的辦法,即有選擇地把注釋抄寫到課文中被注釋的字詞的下面或一邊,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抄寫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於記憶。生字詞的注釋就在文章下面,學生只要讀課文就會看到,這樣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和識記。最後,字詞學習不能忽視鞏固的環節,課後要以卡片、圖表等方式及時整理、歸納,在一定時期里做些練習,其中讓他們嘗試做課外閱讀,選擇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練兵,或與課文有關的或同一篇為作者所寫、或內容有關或寫法相似均可作比較閱讀,有意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學以致用。 (五)促進感悟深入品味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強調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我們都清楚,應該給學生留出感受、體驗與理解的時間,讓學生在閱讀中想像,體驗,品味,咀嚼。那麼,教師此時要務必幫助學生形成感悟,因語感的培養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點,在文言文教學中,重要的不是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教師對某篇課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自身感受到、領悟到什麼,有什麼進步與提高。閱讀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理解的淺層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視為一種文化,一種文學。講析環節與現代文講析所體現的教學理念一致,採用以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再細說。另外,古文教學還需注意從以下方面幫助學生感悟。 1、鑒於歷史原因,教師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課文涉及的有關歷史掌故、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分析《記承天寺夜遊》、《水調歌頭》,就得讓學生清楚蘇軾的性格、胸襟、抱負和他一生的際遇。 2、加強與現實的聯系,讓學生覺得古文中的人和事「遠可在天邊,近可在眼前」,調動情感,關注體驗。再如《春望》,可聯系抗日戰爭、利比亞戰爭發揮想像,體會普通人在戰亂中的感受。 3、指導學生感悟作者情感,進而解讀文本。如《記承天寺夜遊》傳達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可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感嘆,體味「閑」的滋味——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湖心亭看雪》寫出作者不同於世俗的文人雅趣,從人物的行為動作入手:張岱於大雪三日、湖中人鳥俱絕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賞雪,是迥異常人的行為,揭示出他怎樣的心境呢? (六)指導背誦提高素養 「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背誦一些文言文名篇,這對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積累文言文詞語是很有幫助的。需要說明的是背誦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課程標准要求,初中階段需背誦詩文80篇,對許多學生來說是難題,他們很怕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誦經常作為課後練習來處理,致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盡管學生也背書,但目的在於應付檢查,又因是強記手段,記憶當然難以持久。對此,可以多介紹名人的誦讀經驗、感受和方法。我們提倡遵從熟讀成誦的自然規律,熟讀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這樣記下來的東西才能在頭腦中長期保存,到用時信手拈來。向學生推薦一些記憶方法,如:《三峽》從夏水到春冬之時到晴初霜旦的順序;化整為零法,即連句成段,連段成篇,適宜較長的篇幅如《醉翁亭記》。 總之,文言文教學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改進文言文教學的策略,不斷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在預習上、疏通文意、感悟品味、理解背誦等方面下工夫、想辦法,文言文教學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不斷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作者:李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