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最好的老師100字表達出自己想對老師說的話。
光陰似箭復,歲月如梭制.如今我已是三年級的學生了,在這美好的日子裡,我想對老師說聲:"您辛苦了!"
上課了,您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課.有時您嗓子啞了,嘴皮幹了,但您還是用意志克服了.這讓同學們看見了,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下課了,操場沸騰了,校園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可老師卻坐在椅子上,專心致志地批改著作業,一絲不苟.偶爾就算有幾個調皮的同學來您面前,用手淘氣地晃幾下,但您似乎跟沒看見一樣,繼續努力地工作.
午休時,您讓我們閉上眼睛養神,而精疲力盡的您還要准備開會的資料等等.
放學了,同學們向自己的家奔去.老師您呢?還要備課.
老師您辛苦了!您不辭辛勞地批改作業,我們的錯誤在您那兒,早已化解成了人生跑道上的一次次進步.在老師的帶領下:吃一塹,長一智.啊!老師您又象一位園丁,天天給我們澆水施肥,讓我們茁壯成長.
2. 我最喜歡的任課老師
老師像春天的微風把新意與蓬勃吹給我們;老師像夏季的暖風把知識與理智送給我們;老師像秋天的涼風審視我們的錯誤與缺點;老是像冬季的寒風無情地吹走我們的雜蓬與污點。我愛我的老師,因為他們無怨無悔的默默奉獻在一年四季的365天中。我最喜歡的老師是王老師。
她留著長長的頭發,一雙眼睛炯炯有神。王老師從初一就教我們語文,她教我們讀書、寫作文……我們是柔嫩的花朵,老師就是園丁,我們在園丁的培育下成長;我們是魚兒,老師就是海水,我們在遼闊的海中游暢。
我喜歡王老師的教學方法,喜歡她獨特的見解,喜歡她嚴中有愛的態度和對工作的認真。她每天都是笑容滿面的跟同學們講話,雖然她批評同學十分嚴格,但她脾氣非常得好。
對於作業,她很認真,對質量和書寫嚴格要求。在質量上,她不許我們有錯別字,在書寫上,她要求我們字跡工整,卷面整潔。我知道老師是為了讓我們在考試時不出現錯別字,卷面干凈,以免扣分。
王老師還教我們怎樣概括段意,教我們怎樣理解詞句,教我們讀唐詩宋詞。當我們不懂時,老師就給我們解釋得清清楚楚。王老師是多麼的負責。有時候她還給我們講古代的故事,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那故事就想一桌豐富的晚餐,一點一點的成為我們健康成長的營養。
老師您是黑暗中的一點光,照亮我們的心靈,驅走陰暗,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老師您是大海中的一艘大船,帶我們暢游知識的海洋,教給我們生存的本領;老師您是大路上的一顆石子,默默鋪築歷史的跑道……老師,您的愛,像太陽一般溫暖,似春風一般和煦,如清泉一般甘甜。您的愛,比父愛更嚴峻,比母愛更細膩,比友愛更純潔。您的愛最偉大,最無私,最神聖。
記得那時的我,沒有自信。雖然在寫作發面有很大的優勢,但也沒曾想過要參加學校里的作文比賽。是王老師給了我極大的鼓舞,耐心的開導我。漸漸的,我有了必勝的信心,想回報老師的這份付出。最終,我成功了,我站在了那象徵光榮的領獎台上。我看見了,老師欣慰的、開心的笑。是老師給了我這份信心,我更愛我的老師了。
花兒要感謝陽光,因為陽光撫育它成長;鮮花要感謝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要感謝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要感謝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大地要感謝小草,因為小草讓它美麗…… 我要感謝我的老師,是您傳授給我知識,讓我健康成長。
我愛你,老師!
3. 21 我最好的老師 教案
大衛·歐文
開放分類: 美國、作家
大衛Lloyd ·歐文
大衛 Lloyd ·歐文·DSO , OBE, MC 陸軍中尉上校(被負擔1917) 是英國的戰士和作家。
1938 年他參加了陸軍和被委任了入女王的皇家軍團。他是以這個軍團第2 個營在巴勒斯坦和西部沙漠從1939 年到1941 年7月當他參加了長距離沙漠小組(LRDG) 。
他在一定數量的行動參與了包括SAS 襲擊在Tobruk 在August/September 1942 年。
他受傷了在一次空襲在LRDG 基地在Kufra 在1942 年十月和幾乎丟失了胳膊。
在回答LRDG 以後在1943 年2月他履行了一些巡邏在整體LRDG 行動有效地被關閉了之前在第八支陸軍達成了Mareth 線之後。
1957 年他寫了一本書關於他的 經驗- 沙漠我的 寓所由Panther Books 出版由Cassell 和再以下年。
他寫過一篇名為《一個這樣的老師》,這篇文章在小學六年級下冊的21課
他寫的《一個這樣的老師》曾深受小學教師們的喜愛。 《一個這樣的老師》是北師大版的語文6年級下冊「科學的精神」的第2課
大衛歐文的丑聞
英國二戰歷史學家大衛·歐文著作等身,聲名遠揚。但近年來這種聲
望日益淪為臭名,他公開堅持希特勒對德國系統屠殺600萬猶太人一無所知。現在,67歲的他被捕了。地點就在希特勒的老家——奧地利。
奧地利內政部11月15日證實,歐文已於11月11日在奧地利南部的施蒂里亞州被警方逮捕,所據乃1989年歐文在維也納和南部的萊奧本市公開演講後法庭簽發的逮捕令。
依照奧地利法律,否認大屠殺屬犯罪行為,刑期最高可達20年。
奧地利新聞社(APA)引用未經證實的消息報道說,歐文已被關入格拉茨市的一所監獄。
歐文並非不知自己此行的風險,他事先也採取了預防措施,行程只有一天,且少有人知。由於奧地利屬申根協定簽字國,歐文可無需任何手續從德國入境。但是,據歐文個人網站上的一份聲明所稱,奧地利警方「竊得或截取了他的電子郵件」,因而事先了解了他的行程。
在秘赴奧地利之前,歐文先到德國拜訪了20年未見的老友,德國劇作家羅爾夫·霍赫胡特(Rolf Hochhuth),此二人脾氣相投,且互相欣賞,霍氏筆下多部劇作,將盟軍在二戰期間的轟炸行為視作戰爭罪行,亦將邱吉爾寫成戰犯。今年早些時候,他還公開贊許歐文是一個「可敬的人」,並堅持他不是大屠殺否認者。
英國的大屠殺教育基金會(Holocaust Ecational Trust)聽聞此訊,即向奧地利政府致敬,稱,英國沒有制定否認大屠殺為犯罪的法律,而奧地利人「做了我們的法律該做卻沒做的事」。
歐文寫作並翻譯的二戰歷史著作近30種,他為戈林、戈培爾、凱特爾、隆美爾、赫斯等幾乎所有納粹高官作傳,在其飽受唾棄的《希特勒的戰爭》(Hitler's War)一書中,他公開對大屠殺提出了質疑。
他堅稱希特勒對大屠殺毫不知情,且沒有絲毫的證據,能證明納粹實施過「最後解決」的方案,並因此被指宣傳反猶和種族主義思想。他辯解說,自己從未否認過有猶太人被納粹所殺,只是對在集中營內死亡的猶太人數量和死亡的方式提出質疑,例如,毒氣室應用的規模遠沒有那麼大,死在奧斯威辛的猶太人大部分是由於傷寒,而非系統性的毒氣室殘殺,而死亡的猶太人也比今天人們公認的數字要低得多。
在奧地利入獄,已非歐文第一次吃官司。1992年,因公開聲稱奧斯威辛的毒氣室純屬子虛烏有,他被德國一法官判罰6000美元。更為轟動的是他與美國埃默里大學歷史教授和大屠殺學者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長達六年的訟戰。
1993年,利氏在書中將歐文稱作「大屠殺否認者中最危險的代言人之一」。歐文隨即將利普斯塔特及其英國出版商企鵝公司告上法庭,訴稱該書敗壞了他作為歷史學家的名譽。
2000年,法官查爾斯·格雷(Charles Gray)終於當庭宣判利氏獲勝。這位法官還當面審斥歐文,稱他「長期、故意地歪曲並操縱歷史事實」,實在是一個「積極的大屠殺否認者」、「反猶分子和種族主義者」。
今年年初,利普斯塔特的《審判歷史:我與大衛·歐文的訟戰》(Historyon Trial My Dayin Court with David Irving)一書出版,回顧了這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六年誹謗案的審理詳情。本報曾在今年5月和9月兩度推介此書。
今年3月,美國的C-SPAN電視台曾計劃製作一部關於此案的紀錄片,其中將包括歐文反駁利普斯塔特的一段講話,但全球200餘名歷史學家聯名吁請該台放棄此片。
歐文創作的影片《尋找歷史真相》(The Search for the Truth in History)無處公映,後選擇參加了「墨爾本地下電影節」,即便這樣,也仍然在澳大利亞引發抗議,迫使影展組織者最終取消了此片的放映。
大衛·歐文所寫的許多書,都有可供在互聯網上免費公開下載的電子版,與其他重視保護作品版權的作家和學者相比,這實在是奇特的現象,也反映出歐文等人在全球各地慘遭人人喊打的窘境,並讓我們認識到,歷史學家怎樣對待大屠殺這段歷史,已遠遠不只是學術觀點上的差異,而實在也是一個道義問題。大屠殺否認者和所謂的歷史修正主義者,在歐美的學術甚至輿論舞台上已經沒有多大市場,但是,行為類似的少數日本人卻得以公然篡改歷史,這是非常不對,也是非常危險的事。
4. 我最好的老師 教案
20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然後,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最後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的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④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這句話對發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說明,科學發現中存在「偶然的機遇」,說明科學真理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秘;「只能給……」說明科學發現也並不容易,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2)對詞語的理解。
定理:已經證明具有正確性、可以作為原則或規律的命題或公式,如,幾何定理。
定律: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系。
學說: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司空見慣: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敏銳:感覺靈敏,眼光尖銳。
無獨有偶: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見微知著: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鍥而不舍:鍥:鏤刻;舍:停止。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二、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三、教學建議
1.課文開頭和結尾部分的幾個說理的句子,意義比較抽象,可能比較難讀,要多讀幾遍,讀通順。
初讀課文時,要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並不要求學生做出准確的回答,主要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從字面上或者結合具體的事例說說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理解。
學生可能會對課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學知識提出疑問,比如,地球是怎麼自轉的?什麼是石蕊試紙?什麼是鹽酸?對這些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讓知識面廣的學生來解答,也可以簡單地介紹,不要在科學術語上花太多時間。
2.課文的寫作思路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學習三個具體事例,從具體事例中獲得認識,理解作者的觀點;然後,再從全文的角度發現課文的寫作思路,進一步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觀點。這樣更有利於引導學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課文。
3.課文中的三個具體事例,不同於一般記敘文中的故事,它們的作用是為了具體說明作者的觀點,即「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因此對這三個具體事例的研讀,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重點。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特別注意「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從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
三個具體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渦、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離學生的生活比較近,可以讓學生在家裡觀察,獲得直接經驗;有條件的話,石蕊試紙的酸鹼測試可以在課堂上做給學生看,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都是說理論述的句子,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系課文中的具體事例來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學階段學生接觸議論文,不宜在文體知識上做過多講解,要少用「論證」「論點」「論據」之類的術語。
5.課文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就是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語文學習重點。在前兩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所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種寫法,還要求學生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教學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練筆,要重視寫完後的交流評議,評議的重點是描述的具體事實是否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實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在比較閱讀中發現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一說。
(學生默讀思考。)
生:課文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寫的是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生:第二件寫的是英國的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濺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後發明了石蕊試紙。
生:第三件寫的是奧地利的一位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中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的關系。
師:再請大家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麼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註。
(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
師:我看到有很多同學都在課文中做了批註,發現了這三段話中的很多相同點,現在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師:現在,我們進行課堂交流,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生:我們發現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
生: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在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師:大家講得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他們的相同點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認為這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或者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後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師:課文讀得很仔細,分析得很有條理,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是不是這樣,並嘗試給每段話劃分層次,看看還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默讀課文,劃分層次。)
生:通過剛才的劃分層次,我發現這三段話的寫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寫發現問題,再寫研究問題,最後寫解決問題。
師:你不但會發現,而且會概括。
生:我發現最初的疑問只有一個,但是一下子他們的頭腦中會冒出很多的問題,正是因為有一連串的問題,才會有最後的結論,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師:這一連串的問題,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鍋問到底。
師:我們來讀讀他們頭腦中冒出的這一連串的問題。
(學生朗讀。)
生:我發現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驗,很辛苦。
師:我們來讀讀描寫他們反復研究和實驗的句子。
(學生朗讀。)
生:我還發現,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師:是啊,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五、相關鏈接
1.葉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傳記文學作家,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靈通漫遊未來》,影響較大。還著有《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胡喬木傳》《馬思聰傳》等傳記。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的「最佳傳記文學家獎」。新版《小靈通漫遊未來》於2002年12月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5年10月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
2.石蕊試紙石蕊是一種枝狀地衣,可提煉出紅紫色的結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鹼性碳酸鹽;這種粉末微溶於水,易溶於酒精。將粉末溶於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種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濾紙浸在染料中,乾燥後便成了石蕊試紙。
石蕊試紙常用來檢定物質的酸鹼性。如果將石蕊試紙放入酸性溶液中,試紙就會轉為紅色;若放入鹼性溶液中,試紙則變成藍色。
5. 21.我最好的老師 教學設計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課文具體描寫了懷特森老師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學過程。第一天上課,懷特森老師給我們講授「貓蝟獸」這種動物,我們根據課堂筆記做的隨堂測驗竟然都得了零分,原來懷特森老師講的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編造的,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具有懷疑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結構清晰簡潔,詳細具體地描寫了一堂科學課的經過,概括簡略地描寫了此後的科學課成了一種「冒險」,最後描寫了「我」對懷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贊揚。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他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
這是懷特森老師通過這一堂關於「貓蝟獸」的課,想要告訴學生的一個道理。一個人不能人雲亦雲,不能輕信老師和專家的說法,要敢於懷疑。
②從此,科學課對於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
這里的「冒險」是指科學課上富有挑戰性的緊張刺激的學習過程,學生要時刻動腦對事物進行獨立的思考、獨立的判斷,要有懷疑,也要有實證,學習成了一個真實的復雜的認識過程。
③然而,正是在一個個饒有趣味又充滿刺激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這一個個「饒有趣味又充滿刺激的過程」是懷特森老師創造和營造的,也就是在科學課上不斷質疑,不斷思考,不斷論證的過程。在這樣的學習中,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那就是要善於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要有懷疑的精神。
④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書本、權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知識。句子中的兩個「不要迷信」強調的是一種懷疑的精神,強調要通過獨立的思考去獲取知識。
(2)對詞語的理解。
出人意料:超出人們的意料。
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破綻:比喻說話做事時露出的漏洞。
饒有趣味:饒:豐富,多;指很有趣味。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編造、破綻、強調、教訓、駁倒、論證、權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饒有趣味」等詞語。
2.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3.進一步學習通過具體的事例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建議
1.這篇課文的語言淺顯流暢,富有情趣,初讀課文可以採用自由讀,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課文中的一些新詞的意思,可以結合課文研讀,聯繫上下文理解。
2.根據課文的寫作特點,研讀課文按照兩種不同的思路展開。一種是抓住「人」展開。核心問題是「為什麼說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最好的老師?」可以分三個層次來理解,第一層次是了解懷特森老師的特點,「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可以在課文里找一找哪些描寫表現了這個特點;第二層次是了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學方法的真正用意,可以讓學生讀讀懷特森老師的話,找出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比如,「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不要讓自己的腦子睡大覺,一旦發現問題,就應該立刻指出來」;第三個層次是讀懂「我」對懷特森老師的贊揚,體會獨立思考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的重要。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描寫「我」和同學行為、心理變化的句子,體會「我」和同學對懷特森老師從不理解到接納到感激贊揚的變化過程。
另一種研讀的思路是抓住「事」展開。也可以分三個層次推進。第一層次是「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自己去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件事,教學時要突出這件事的矛盾和令人費解之處,可以讓學生質疑:「懷特森老師為什麼要向學生講授錯誤的信息呢?」;第二層次是「這件事說明了什麼」,可以從懷特森老師的解釋中初步了解這件事的意義,還可以通過設身處地的體驗和想像,認識到獨立思考和懷疑精神的重要;第三層次是「這件事對『我』和『我』的同學有什麼影響」,引導學生深入地閱讀課文,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促進了學習」「終身受用」「明白了一個個道理」。
3.要把課文放到本組教材的整體中去考慮,本組課文是圍繞「科學精神」編排的,因此研讀課文的方向不能僅僅停留在贊揚懷特森先生是一個好老師,而是要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4.課文蘊含的科學精神是比較抽象的,教學中要多運用感性化的教學手段。比如,課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寫,可以通過設身處地的體驗和想像,用有感情的朗讀來還原當時的情境,在情境中體會、感悟;課文的結尾很有特點,「我立刻看著那位朋友的眼睛,並告訴他:『不,你的看法錯了。』」可以讓學生想像當時「我」的眼神和說話的語氣,嘗試朗讀,體會我對懷特森老師的贊揚和對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的認同。
四、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
一、初讀課文,認識「最好的老師」
1.板書「最好的老師」,說一說,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應該是怎樣的?(認真負責,知識面廣,嚴格要求,關心學生……)
2.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好老師的標准,作者心目中的最好老師又是怎麼樣的呢?板書「我最好的老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1)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2)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麼樣的老師?
我們的語文書上沒課後問題。。。。
6. 我最好的老師作文
在生活中,語文是很重要的,我們隨時都會用到語文,每時每刻都在學習語文。
記得一次數學考試時,一道應用題里有這樣一句話:「溫度升到30攝氏度。」我當時沒有仔細看,還以為是「溫度升了30攝氏度。」可想而知,我的計算結果與正確結果相差多遠了,老師還因此而批評了我。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萬萬不能小看這一個字,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一個字如「蟻穴」,若有疏忽,就會毀掉一道應用題這個「大堤」。經過這次教訓,我在作業中都很小心地審題。
語文不僅在學習中很重要,在課餘生活中也是缺少不了的。
一次,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一個關於「徵友」的版塊,上面登著許多人的小檔案。我在小學的時候就想交個筆友,於是很快就把自己的小檔案寫好,並寄出了。可是,很多天過去了,一封信也沒收到,我越等就越沮喪了。爸爸知道後說:「把你寄出去的檔案給我看一看。」我找出草稿,誰知爸爸看著看著突然笑了起來,指著我寫的檔案說:「這簡直就是身份證嘛,寫得這么嚴肅、無趣,也難怪沒有人和你交朋友。」我聽後紅著臉低下了頭。於是,我在爸爸的幫助下,又重新寫了一份檔案,其中把我的特徵和愛好寫得生動、鮮明,爸爸又為我取了一個極富詩意的筆名,整個檔案看起來就像一篇抒情的散文一樣。檔案登出去不久,馬上就有許多朋友給我來信,談讀書體會。我要感謝語文,是它的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言讓我交到了筆友。
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語文天生重要。」的確是的,語文學習和運用的天地極為廣闊,這點我在實踐中已深深體會到了。然而語文又是博大精深的,僅滿足於一知半解是不夠的,我要在生活中不斷學習語文,並正確地運用語文。
曾經聽過這么一句話:筆下的文字總是你心聲的流露。這聲音從何而來?是心裡感情的真實流露。這情感從何而來?那,便是生活。生活中語文的蹤跡無處不在,語文的學習亦離不開生活,生活就像一本知識寶典,想要獲得那一篇篇充滿愛與希望,熱情與贊美的美文佳作,就要懂得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和享受生活。 依稀記得小時候老師曾對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同學們,其實語文就在生活里,就在那一件件的小事中,只要你們用最誠摯的心去觀察,去發現,就能找到生活中的語文,讓我們一起來譜寫語文學習的新篇章吧!」老師布置下了一項作業:寫一篇關於生活的作文。我一時愣住了,我的生活每天都是這樣平淡無奇,有什麼可寫的呢?於是,我求助於老師,老師聽了我的話後,笑著撫摸著我的頭,親切地說:「文曦,不要以為生活就是這樣平淡,你到街上去走一走,睜大你的眼睛,千萬不要放過一件小事,相信你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我漫無目的地走在林蔭道上,不經意地一抬頭,我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蜷縮在牆的一角里,似乎只有一隻右手,這是,走過來一個比我大幾歲的女孩兒,只見她看了看那乞丐,眉頭微微皺了一下,接著蹲下身來,從她的包里拿出了一個熱乎乎的麵包,乞丐膽怯地往牆角里縮了縮,女孩微微笑著說:「吃吧,喏!」乞丐試探著伸出他僅有的一隻右手去抓那塊麵包,看到女孩依然笑著,便大膽地吃了起來。女孩走了,乞丐看著她的背影,直到視線已看不到她。我記下了這動人的一幕。接著,我又發現了許多許多事兒,一位老人為了別人丟失的一份報紙,而等候了很久,直到主人來到這里,一個幼稚的小嬰兒顫顛顛地走到一隻流浪狗的旁邊,輕輕撫摸著它,嘴裡還不停地說著:「狗狗,不要怕……」一個可愛的小女孩趁爸爸不注意時,悄悄把零食塞進爸爸嘴裡…… 這些不都是生活中所發生的事嗎?你也可以投稿
夕陽西下,天已經黑了,我心滿意足地回到家,開始寫作文,我把在林蔭道上所發生的事情寫了下來,我將自己全部的感情傾注於此。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它的動人之處,而這其中的閃光點則需要我們去觀察,去尋找,去發現。
語文的學習需要積累,而這積累則來源於對生活中每一件小事的記錄,它實際上也是一種情感的豐富,心靈的觸動。好的文章不一定要靠堆砌華麗的辭藻來對形式加以美化,相反,傾注了真情實感的文章最能打動人的心靈——也許,這就是學習語文的真諦。
7. 作為一名老師應該怎麼樣備課
老師教書備課始。為啥高校老師都不坐班呢?那不是放假,是提供足夠的時間備課;為啥中小學老師都坐班呢?學生管理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就是基礎知識的教學比較固定,不用總從頭備課?老師應該怎麼備課呢?講的頭頭是道的教育學論著有都是,可總覺得冠冕堂皇的內容多,真管用的東西少。什麼叫「真管用」呢?那就是備課之後不僅能把課講下來,還得講的精彩,按書上的要求備課,肯定能把課講下來,可要想講的精彩,就得聽一聽老「教書匠」的經驗之談,例如我告訴你的備課方法。首先你得明確一個觀念:備而非「背」,備課不是一個背講稿的過程,有些重要而精彩的內容當然要背下來,但要想把整個講稿都背下來,一來講一次課就得背三、四萬字,幾乎不可能,二來都指著「背」課,一旦忘詞兒,這課就講砸了。我所看到的講砸了的課,幾乎都和「背講稿」有關。我告訴你的備課方法可分三步進行:第一步當然是要寫講稿。不過,去除了要背講稿的負擔,盡可以放開思路地去寫,不用擔心寫多了背不下來。講稿的內容可以按照教材的脈絡和框架,但絕不能抄書。教課書的內容往往教條多,都是抽象的東西誰願意聽呀!講稿應該寫的具體、鮮活,有盡可能多的信息量,為了達此標准,打破些條條框框也在所不惜。第二步是廣泛涉獵相關內容。一般來說,開一門新課都會給一個學期,也就是半年的備課時間,可用三個月的時間寫完講稿。之後便放到一邊,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廣泛涉獵與這門課有關的內容。你可到圖書館去查資料,你可到網上瀏覽最新的觀點,要了解大量的事例,還要思考前沿性的問題。這種廣泛閱讀和查找的涉獵,當然可以進一步充實講稿,但更重要的,是在營造一種「熏陶」,實現一種「潛移默化」,新課的內容會因此而在頭腦中積淀成一種「知性」系統:既基於理性的根基,又可以自如地感性表達。第三步是規整教案。認真走完前兩步,你已經成了所講課程的知識富有者,你的頭腦很豐富,但有些龐雜,有些零亂,這時就需要教案來規整。教案就不能啥都寫了,要強調的是結構框架和邏輯脈絡,要符合的要求是清晰、明確。哪個觀點在什麼地方表述,哪個事例在多大程度上展開,都清清楚楚的,無論哪一級的教學督察都找不出毛病。上課的時間到了。你把備課的講稿、教案和相關的資料都擺在講台上,便會覺得分外有底氣。經過了上述三個步驟,未曾開言,頭腦中就已經有了一幅要講內容的清晰圖畫,而一旦開言,就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要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有好幾句話在你等著,你可以選擇最精彩的;要舉個事例,也立刻會有典故浮現,你可以信手拈來;甚至你話都說一半兒了,還未啟動大腦呢,但是沒事,句句都靠譜。作為一名老師應該怎麼樣備課?
8. 我最好的老師app教學設計。
老師是抄園丁,這句話說的一襲點也不錯,何老師就是我最好的老師,她給我的小學生涯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說起何老師,你會想到,是那個何老師呢?答案將由我這個百事通來為你揭曉,她的大名——何傑,咦?哪個何傑?哈哈!當然是本人的正牌拉丁老師——何傑,說起她,可謂是年輕貌美本事多多,20出頭一點點,卻有一番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