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0安徽高考語文試題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一、(9分)
1.(3分)A 2.(3分)D 3.(3分)D
二、(32分)
4.(3分)B 5.(3分)B 6.(3分)A
7.(10分)
(1)譯文:周太祖剛入關時,賀蘭祥與晉公護都在晉陽,後來(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們到身邊來。
(2)譯文:到這次從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來而感到安心。
(3)譯文:當時已經和梁國互通友好,使者往來,官方和私人贈送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8.(4分)
邊境發生戰爭,時局艱危,朝廷中無人為國分憂;歲末暮年,漂泊異地,政治上被冷
落,孤獨寂寞;詩人崇高的責任感、強烈的愛國熱情與其艱難的處境、報國的願望難
以實現形成巨大的反差。
9.(4分)
借代,如「煙塵」代指邊境戰事;與後文的「鼓角」相應,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
用典,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為國分憂,藉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10.(5分)
⑴而神明自得 ⑵願乞終養 ⑶征蓬出漢塞 ⑷枯松倒掛倚絕壁
⑸此時無聲勝有聲 ⑹羨長江之無窮 ⑺楚天千里清秋 ⑻衣冠簡朴古風存
三、(25分)
11.(5分)
技藝高超,講究信譽,為人朴實,心地善良,從容淡定。
12.(6分)
特點:採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作用:襯托羅永才漸趨溫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轉變,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
13.(6分)
示例:⑴碑 理由:①「碑」是貫穿情節始終的線索;②「碑」「洗碑」暗示著羅永才的心理變化(由悲到喜的)過程。
⑵王石匠 理由:①小說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
⑶轉變 理由:①羅永才的心理轉變是故事的主要內容;②以羅永才的心理轉變來表現小說的主旨。
14.(8分)
示例一:這篇小說從題材來看,敘說的是平常人的尋常事,但體現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
人文關懷。作者將目光投向普通人,顯示了對底層人物命運的關注;用暖筆、亮筆來寫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實則蘊含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引導人們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艱難。
示例二:這是一篇意蘊豐富的小說。羅永才最終擺脫喪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響以及大自然的啟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堅忍,分別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擔當,他們的生活態度深深的感染了羅永才,而使得他發現春回大地的可愛,人間生活的溫暖。
示例三:這是一篇藝術上頗為精緻的小說。結構上,以碑貫穿全文,講述了羅永才四次前往山王莊的故事,同時,洗碑的故事有嵌在春夜的回憶中,首尾圓和,別致精巧。語言看似平時,實則富有表現力。
四、(24分)
15.(3分)D 16.(3分)C 17.(3分)C
18.(5分)
序號 修改
① 「在」調至「參加」前。
② 「反應」改為「意識」。
③ 「與」改為「向。」
⑤ 刪除「之際」。
⑦ 「多次」調至「主動放棄」前。
19.(5分)
①以人為本 ②生態和諧 ③空間舒適 ④生活節能
20.(5分)
示例:⑴啟迪我們的智慧,提升我們的境界。
⑵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我們的心靈。
② 安徽高考 語文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題。
①當今的藝術彷彿在興致勃勃地享受一場技術的盛宴。戲曲舞台上眼花繚亂的燈光照射,3D電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動的座椅,魔術師利用各種光學儀器製造觀眾的視覺誤差,攝影師藉助計算機將一張平庸的面容修飾得貌若天仙……總之,從聲光電的全面介入到各種聞所未聞的機械設備,技術的發展速度令人吃驚。然而,有多少人思考過這個問題:技術到底賦予了藝術什麼?關於世界,關於歷史,關於神秘莫測的人心——技術增添了哪些發現?在許多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藝演出中,我們不難看到技術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術是藝術生產的組成部分,藝術的創作與傳播從來沒有離開技術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術也從未扮演過藝術的主人。《史記》、《竇娥冤》、《紅樓夢》……這些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的思想光芒與藝術魅力,而不是因為書寫於竹簡,上演於舞台,或者印刷在書本里。然而,在現代社會,技術的日新月異造就了人們對技術的盲目崇拜,以至於許多人沒有察覺藝術生產正在出現一個顛倒:許多時候,技術植入藝術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工業社會的技術消費,而不是藝術演變的內在沖動。換言之,這時的技術無形中晉升為領跑者,藝術更像是技術發明力圖開拓的市場。
③中國藝術的「簡約」傳統隱含了對於「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認為,繁雜的技術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幹擾人們對於「道」的持續注視。他們眾口一詞地告誡「文勝質」可能導致的危險,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懷。當然,這並非號召藝術拒絕技術,而是敦促文化生產審慎地考慮技術的意義: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題,繁雜的技術只能淪為虛有其表的形式。
④這種虛有其表的形式在當下並不少見,見怪陸離的外觀往往掩蓋了內容的蒼白。譬如眾多文藝晚會和其他娛樂節目。大額紫荊慷慨贊助,大牌演員頻頻現身,大眾傳媒提供各種空間……形形色色的文藝晚會如此密集,以至於人們不得不懷疑:這個社會真的需要那麼多奢華呈現嗎?除了玩會還是晚會,如此貧乏的文化想像通常預示了主題的貧乏——這種貧乏多半與技術製造的華麗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的技術業已游離了藝術的初衷,眾多的娛樂節目——而不是藝術——充當了技術的受惠者。
⑤技術是一個中性的東西,是一種工具,關鍵在於怎麼使用。對於技術的盲目崇拜無異於對於工具的盲目崇拜,這種崇拜的實質,是重技而輕道,重物而輕人。如果任由其泛濫,容易遮蔽掉技術背後真正關鍵的東西——使用技術的人的作用與良知。前一段諸多社會事件引起輿論大嘩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將這些社會事件與技術聯系起來。從瘦肉精飼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膠囊的製作到利用電話、互聯網精心設計的錢財欺詐,輿論同聲譴責的是無量企業、利慾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騙子以及失職的監管機構,而技術研發者的責任似乎被輕輕放過,人們沒有看到參與這些社會事件的技術人員出面道歉,這個環節成為盲點因而遭到遺忘——文化領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繁榮,需要讓技術與道德的關系重回人們的視野之中,如此我們方可避免陷入技術盲目崇拜的陷阱與誤區。
③ 2010高考語文安徽卷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一、(9分)
1.(3分)A 2.(3分)D 3.(3分)D
二、(32分)
4.(3分)B 5.(3分)B 6.(3分)A
7.(10分)
(1)譯文:周太祖剛入關時,賀蘭祥與晉公護都在晉陽,後來(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們到身邊來。
(2)譯文:到這次從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來而感到安心。
(3)譯文:當時已經和梁國互通友好,使者往來,官方和私人贈送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8.(4分)
邊境發生戰爭,時局艱危,朝廷中無人為國分憂;歲末暮年,漂泊異地,政治上被冷
落,孤獨寂寞;詩人崇高的責任感、強烈的愛國熱情與其艱難的處境、報國的願望難
以實現形成巨大的反差。
9.(4分)
借代,如「煙塵」代指邊境戰事;與後文的「鼓角」相應,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
用典,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為國分憂,藉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10.(5分)
⑴而神明自得 ⑵願乞終養 ⑶征蓬出漢塞 ⑷枯松倒掛倚絕壁
⑸此時無聲勝有聲 ⑹羨長江之無窮 ⑺楚天千里清秋 ⑻衣冠簡朴古風存
三、(25分)
11.(5分)
技藝高超,講究信譽,為人朴實,心地善良,從容淡定。
12.(6分)
特點:採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作用:襯托羅永才漸趨溫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轉變,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
13.(6分)
示例:⑴碑 理由:①「碑」是貫穿情節始終的線索;②「碑」「洗碑」暗示著羅永才的心理變化(由悲到喜的)過程。
⑵王石匠 理由:①小說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
⑶轉變 理由:①羅永才的心理轉變是故事的主要內容;②以羅永才的心理轉變來表現小說的主旨。
14.(8分)
示例一:這篇小說從題材來看,敘說的是平常人的尋常事,但體現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
人文關懷。作者將目光投向普通人,顯示了對底層人物命運的關注;用暖筆、亮筆來寫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實則蘊含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引導人們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艱難。
示例二:這是一篇意蘊豐富的小說。羅永才最終擺脫喪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響以及大自然的啟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堅忍,分別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擔當,他們的生活態度深深的感染了羅永才,而使得他發現春回大地的可愛,人間生活的溫暖。
示例三:這是一篇藝術上頗為精緻的小說。結構上,以碑貫穿全文,講述了羅永才四次前往山王莊的故事,同時,洗碑的故事有嵌在春夜的回憶中,首尾圓和,別致精巧。語言看似平時,實則富有表現力。
四、(24分)
15.(3分)D 16.(3分)C 17.(3分)C
18.(5分)
序號 修改
① 「在」調至「參加」前。
② 「反應」改為「意識」。
③ 「與」改為「向。」
⑤ 刪除「之際」。
⑦ 「多次」調至「主動放棄」前。
19.(5分)
①以人為本 ②生態和諧 ③空間舒適 ④生活節能
20.(5分)
示例:⑴啟迪我們的智慧,提升我們的境界。
⑵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我們的心靈。
五、(60分)
21.(60分)
略
④ 2006年高考語文答案(安徽卷)
2006年高考語文參考答案(安徽卷)
1.C ( A 項中的「憑」應為「平」,B 項中「渲」應為「宣」, D 項中的「攻」應為「功」,「簡煉」是「簡練」的異形詞,就目前來看,不能算錯。)
2.A(「洛陽紙貴」比喻著作風行一時。 「不容分說」不容許分辯說明。 「巧立名目」變法兒定出些名目來達到某種不正當的目的。 「追本溯源」比喻追究事情發生的原因。)
3.C (A 項應為「公益林管理者所發生的管理、撫育、保護和營造等支出的費用」。 B 項「完成」與「進步」不搭配。D項「……不折不撓的精神……」)
4.B
5.B
6.D
7.D
8.D(「資」,憑借、獲取。這里指用來謀生的方法。)
9.B(兩個「於」是介詞,在。 A 項「以」,前句是連詞「來」,後句是「因為」。 C 項「其」,前句是代詞「他們」,後句是語氣詞「一定」。 D項「之」,前句是代詞,後句是助詞。)
10.A (「共享家產」錯,原文沒有這個意思)
附譯文::(來不及,以後補上)
「齊民」的意思,就是今天所說的一般百姓(齊等無有貴賤,故謂之齊民)。神農發明耒耜一類的農具,是讓天下的百姓得到好處。殷商、周代的強大,按照《詩》、《書》的記述,關鍵是在讓老百姓安樂,老百姓富有了後就可以進行教化。晁錯說:「聖明的君王在位之上,而老百姓有不受凍挨餓的原因,並不是國君自己能耕種而使老百姓能有飯吃,國君自己能織布而使百姓能有衣服穿,關鍵是能為他們開辟獲取財富的途徑(或方法)。
11.⑴聖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凍不挨餓的原因,不是君王能親自耕種使他們有飯吃,親自織布使他們有衣穿,而是能為他們開辟增加財富的途徑。
⑵然而歲月久了,它們(指所種樹木)都派上了用場。先前嘲笑他的人,都來向他請教。
12.⑴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
(意思答對即可)
⑵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意思答對即可)
鑒賞資料:
作為辛派詞人,我們提起劉過,總喜歡將他與「金戈鐵馬」、「整頓乾坤」、「誓斬樓蘭」聯系在一起,豪放粗獷是其詞的當行本色。但他有些詞卻寫得蘊藉含蓄,委婉動人。這反而更使人覺得他是真豪傑,覺出他的真性情來。聯想到魯迅先生所言:「無情未必真豪傑」,愈覺此言不虛。
盧梅坡,南宋詩人,劉過在京城杭州交結的朋友,這首詞是劉過為他送別時寫的。它描寫了送別的,尤其是送別後劉過對友人魂牽夢縈的思念之情,寫得情真意切,饒有餘味。
漢樂府《橫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歡聽的笛曲。李清照《永遇樂》詞人「染柳煙濃,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遠」化用李詞,寫在春天的時候他們攜手踏青,欣賞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聽那余韻悠長的笛聲。遠,寫笛聲悠長。一個「遠」字,展現了他們勝日尋芳的愉快心情。這兩句詞,不僅形象地再現了他們歡會的場面,還巧妙地暗示了他們歡會時間的短暫,不過是從秋到春,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線。如果說「泛菊」二句暗示了他們歡會的時間,那麼,「同在京城」則明確地交代了他們聚會的地點。短短十二個字,就把他們聚會的節令、地點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謂構思縝密,惜墨如金。後三句寫「散」,寫餞行時惜別心情。「聚散匆匆」是關鍵句,是本詞的題眼,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聚」字結上,「散」字啟下,「匆匆」二字,表示他們不論是對「聚」還是「散」,都感到時間短暫,一種友情難以暢敘的遺憾襲上心頭。「雲邊」二句具體寫「散」。在這里,作者使用了兩個比喻,說明他們此別之後,如雲邊的孤雁,深以失侶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處漂泊不定。這兩句詞情景交融,景中見情,情中生景,哀婉動人。比之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雖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傷心動情。
下片寫別後之思。換頭三句先用設問句式加以提頓,直抒胸臆,鏗鏘有力,說明盧梅坡走後,不能不使人「傷情」,然後用「魂飛夢驚」四字,說明他是如何「傷情」。「魂飛」,寫他因友人離去而失魂喪魄,六神無主:「夢驚」,寫他為不能再見到友人而輾轉反側,無法安睡。前邊用「幾度」二句加以總括,就把作者「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可奈夢回時,一番新別離」(秦觀《菩薩蠻》),希望夢見友人但又怕醒來只是一夢的復雜感情描寫出來了,真可謂情深意切。
寫到這里,作者感到還沒把他的相思之情寫足,於是又用「後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層,寫他想像中追隨友人旅程遠去的情形。這三句詞,化用蘇味道「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上來(《正月十五夜》)和賀鑄」明月多情隨柁尾「(《惜雙雙》)句意,說明此雖之後,他的心象飛塵一樣時時緊跟在盧梅坡的馬後,又象明月一樣處處追隨在盧梅坡的舟旁。這樣的寫法,真是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生生把作者對友人的無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將出來,深化了主題,擴大了詞境,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13.
14.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詩句。
②想到聞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詩句。
③想到在屈原館中另闢聞一多紀念室。
(意思答對即可)
15.⑴憂國憂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⑵①少年時代愛讀《離騷》,感慨不已。② 青年時代聆聽聞一多講授《離騷》,加深了對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紀念館,心靈再次被觸動。
(意思答對即可)
16.因為二人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鬥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對即可)
17.⑴特徵:秀美,寧靜。
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兩位愛國詩人的偉大形象,以寧靜的環境襯托作者激盪的內心世界。
(意思答對即可)
18.示例:車上不便通話,9點後聯系。
(符合要求即可)
19.示例:
少一點大手大腳,多一點精打細算。
少一點取用無度,多一點細水長流。
少一點腹脹浪費,多一點勤儉節約。
(符合要求即可)
20.略
21.略
⑤ 語文試卷答案安徽高考2010
1.A 2.C 3.D 4.B 5.D 6.D 15.D 16.C 17.C
7(1)、周太祖剛入關時,賀蘭祥與晉公護都在晉陽,後來(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們到身邊來。
(2)、到這次重新往來,老百姓因他的到來而感到安心。
(3)、當時已經與梁國互通友好,使者往來,官方和私人贈送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8.邊境發生戰爭,時局艱危,朝中無人為國分憂;歲末暮年,漂泊異鄉,政治上被冷落,孤獨寂寞;詩人崇高的責任感、強烈的愛國感情與其艱難的處境,報國願望難以實現形成巨大反差。
9.借代,如「煙塵」代邊境戰爭;與後文「鼓角」相應,從視角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用典,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為國分憂,藉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10.(1)而神明自得 (2)願乞終養 (3)征蓬出汗塞 (4)枯松倒掛倚絕壁 (5)此時無聲勝有聲 (6)羨長江之無窮 (7)楚天千里清秋 (8)衣冠簡朴古風才存
11.技藝高超,講究信譽,為人朴實,心地善良,從容淡定。
12.特點:採用白描手法,描寫了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作用:襯托羅永才漸趨溫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轉變,推動小說情節發展。
13.示例:(1)碑 理由:①「碑」是貫穿情節始終的線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羅永才的心理及其轉化(「悲」到「洗悲」)過程。(2)王石匠 理由:①小說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3)轉變 理由:①羅永才的心理轉變是故事的主要內容;②以羅永才轉變來表現小說的主旨。
14.示例一:這篇小說從題材來看,敘述的是平常人的尋常事,但體現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關懷。作者將目光投向普通人,顯示了對底層人物命運的關注;用暖筆、亮筆來寫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實則蘊含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引導人們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艱難。
示例二:這是一篇意蘊豐富的小說,羅永才最終擺脫喪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響以及大自然的啟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堅忍,分別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擔當,他們的生活態度深深地感染了羅永才,從而使得他發現了春回大地的可愛,人間生活的溫暖。
示例三:這是一篇藝術上頗為精緻的小說。結構上,以碑貫穿全文,講述了羅永才四次前往山王莊的故事;同時,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憶之中,收尾圓合,別致精巧。語言看似平實,實則富有表現力,如同一連串的斷句描述王石匠的動作,表現出王石匠的淡定從容,極富神韻。
18.①「在」調至「參加」前②「反映」改為「意識」③「與」改為「向」⑤刪除「之際」 ⑦「多次」調至「主動放棄」前。
19.示例:(1)啟迪我們的智慧,提示我們的境界(2)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我們的心靈。
21.本題可以有以下寫作角度:
1) 從人的角度 詩歌的後兩句體現「因地制宜」的規律,可以聯想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文制宜、因國制宜、因樓制宜、因價制宜等等。
2) 從水的角度 水抱城郭,深處可種菱,淺出可種稻,不深不淺可種荷花,無水的岸邊可住人家。水有上善之意,泰勒說:「水是萬物本源」。水影響了整個生態和世界的變遷。由此還可以聯想到一切作為本源的東西,如炎黃、風騷、儒家文化圈等。
3) 從美的角度 本詩用明白簡練的語言描繪了吳興的美景,「美」是從閱讀整詩的感受的角度提煉出來的哲理。馬克思主義美學觀認為「美是主客觀的和諧統一、國家和諧之美、和諧世界理念。不和諧的是強拆、污染、貿易戰爭、世界霸權等。
⑥ 安徽03高考語文試卷答案
之前有
現在被我當廢紙賣了
⑦ 2009年語文高考安徽卷答案
一、(9分)
1.(3分)A 2. (3分)B 3.(3分)C
二、(32分)
4.(3分)B 5.(3分)C 6.(3分)C
7.(10分)
(1)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他們)了。」(於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2)立恭折斷竹子。鑿出孔吹起來,發出洞簫一樣的聲音。
(3)一會兒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禮說:「為什麼不給我詩呢?」
8.(4分)
空惆悵:慨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後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
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9. (4分)
手法:對比。
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10. (5分)
(1)駑馬十駕 (2)天下歸心 (3)叢菊兩開他日淚 (4)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5)談笑有鴻儒 (6)只是當時已惘然 (7)回首向來蕭瑟處 (8)薄霧濃雲愁永晝
三、(25分)
11.(4分)董師傅領小翠游湖。
12. (7分)
董師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藝精湛,質朴善良,樂於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13.(6分)
(1)反映了董師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為情節發展作了鋪墊(或「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1)運用比喻,描繪丁香、連翹在燈光下晶瑩璀璨的艷麗之美。
運用比擬(或「擬人」),形容海棠盛開時爭奇斗艷的勃勃生機。
14.(8分)
(1)①因關心、幫助別人而快樂。如:董師傅領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態平和而快樂。如:家裡平安;日子平靜;錢足夠用;小翠對雕花窗戶不作評價,董師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於發現美麗而快樂。如:董師傅看夕陽西下,看月上樹梢;向小翠介紹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得心應手,有成就感而快樂。如:董師傅在校園許多地方都有業績;特地向小翠介紹自己的創作——雕花窗戶。(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2)示例一: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師傅那樣,腳踏實地,厚道本分,心態平和,有立足於世的本領,有適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從小翠身上,我們意識到,面對新環境要學會適應、學會生存。
示例三:校園漸向公園靠攏,說明生活環境總在不停地變化。這啟示我們:無論生存環境怎樣改變,不變的應該是人的自然與本真;我們應在喧鬧的環境中尋找一塊心靈的綠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園中,董師傅熱心幫助小翠的情景啟示我們:和諧的氛圍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去營造、去呵護。
(答案不止一種。要求依據作品,談出真情實感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言之成理,語言流暢。)
四、(24分)
15.(3分)D 16.(3分)A 17.(3分)D
18.(7分)
整體概括:我省多方面加強維護農民工權益工作。
分別概括:①清查農民工工資支付問題。
②擴大農民工保險范圍。
③關心農民工子女教育。
19.(4分)
新 春 對 聯 翠柳迎春千里綠 黃牛耕地萬山金
教師辦公室對聯 桃李滿園春綉錦 芝蘭繞階座凝香
20.(4分)
示例:學習者主觀上有學習的動機,並且願意諸行動
學習者具備一定的學習方法,並且會不斷總結學習經驗
學習者有較強的學習意志,並且能夠持之以恆
五、(60分)
21.(60分)
⑧ 2O11安徽高考語文單選答案
BCD
DCA
ACB
⑨ 誰有2011安徽高考語文卷的答案,word版的
省招生網——服務大廳——歷年試卷下載,裡面有正宗WORD版的。好像今天省招生網有點抽風,過兩天好了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