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語文怎樣搞好集體備課
(一)確定單元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如何確定?作者的側重是一方面,編者的側重更重要。具體來說,編者把包含同一知識點的若干篇課文編入一個單元,目的無非是想讓學生對此印象更為深刻,從而更快地掌握、運用這一知識點。如上文提到的《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第四單元的「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注重單元教學,不能人為地把單元里的若干篇文章割裂開來上。然而語文教師大多有這種經驗,備一篇課文都覺得很辛苦,不要說備一個單元。集體備課在這時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利用集體的能力、智慧、手段等,幫助備課組的老師從這種勞累中解脫出來,使備課更加輕松,更加有效,同時也讓學生能共享全體備課組老師的知識、智慧,因此確定明確的單元教學目標在集體備課中是首要的。教參上雖然有現成的單元教學目標,但過於繁瑣,如此多的目標不說學生掌握困難,老師也很難將其一一實現。如此,研究單元中課文與課文之間的聯系則至關重要,找出課文間的共同點,大家討論確定目標,不必拘泥於教參,目標不可過多,從人文性和工具性角度出發各設一個即可。
(二)劃分課文主次:課本已將課文劃分為講讀課文和自讀課文,並按一定順序編排,這為老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了便利。但老師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好惡自行調整文章順序,這種行為一方面源於各人對文本認識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對單元目標的不明確。集體備課便要解決這種各自為陣的問題,語文知識體系異常龐雜,語文知識點異常繁多,因此語文教師切不可各自為陣,需要精誠合作團結一致。另外語文課不是文學欣賞課,課文無論是否經典均只是例子而已,有時一個知識點在經典篇目中不一定典型,而在非經典篇目中卻很典型,那麼,非經典篇目就該詳講。總之,語文教學要依據教學目標開展,集體備課便能根據單元教學目標確定哪些課文應詳講,哪些課文可略讀。必要時可考慮調整篇目順序。
(三)准備參考資料:上一堂語文課,當然可以只看教參,但要上得精彩,拓展或延伸必不可少。但個人的閱讀量畢竟是有限的,相較其他老師而言,語文老師的閱讀或許更兼收並蓄,但仍不能保證上任何一篇課文都能做到舉例信手拈來。教學參考資料在教參中當然可以找到,但每個老師的人生閱歷不同,閱讀習慣不同,掌握的知識范圍也各有不同。有些老師愛讀古詩,他對古詩知識了解可能較多;有些老師愛好歷史,他對作品的背景掌握可能較多;有些老師愛好自然科學,在備說明文時舉例更能順手拈來;有些老師愛讀散文,他對語言可能比較敏感等。而這一切愛好大部分人不會共有,因此當一位老師備到他不熟悉的內容時必須去搜集他並不感興趣的知識,效率必然低下,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不知如何下手。集體備課便能起到資源共享的作用,備課組成員應毫無保留地提供本單元教學中可能用到的資料,以提高整個年級語文水平為己任,不宜偏私。
② 中學語文如何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以以本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語文教學法大綱和教材、分析學情、制定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其具體運作方式如下:
集體備課忌走過場,故注意以下幾點:1、組織管理:
一般由教研組長具體主持集體備課活動;指定一名備課組長並負責具體實施。
2、活動過程:
(1)活動計劃准備:組長提前通知全組成員在集體活動前認真研讀教材、大綱,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
(2)集中研研究討論:組長在集體備課時間里召集本組教師提出備課要求,聽取中心發言人的發言,討論備課提綱。充分發揮民主,有重點有難點,詳略得當。
(3)修改提綱:根據集體討論的內容,中心發言人修改備課提綱,要充分體現:教學思想,「雙基」、「雙力」(智力、能力),課時安排,達標題目,考核要求等的統一。同時提出改進建議。
(4)撰寫教案:各任課教師根據集體備課的備課提綱和各班的學情,撰寫教案。
下一次集中備課時,把根據備課提綱實施時反映出來的重點問題提出來,供以後借鑒。
3、時間周期:可根據各學科的特點,每學期規定幾次,或每周一次。視各校各組教師組成情況而定。總之體現計劃——實施——檢查——改進等活動過程
③ 中考復習計劃
初三中考復習計劃 一、 第一輪復習 1、第一輪復習的目的是要「過三關」: (1)過記憶關。必須做到牢記記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沒有準確無誤的記憶,就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2)過基本方法關。如,待定系數法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3)過基本技能關。如給一個題,你能找到了它的解題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麼辦法,這時就是說具備了解這個題的技能。 基本宗旨是:知識系統化,練習專題化,專題規律化。在這一階段的教學把書中的內容進行了歸納整理,組塊,使之形成結構,可將代數部分分為六個單元: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統計初步等。將幾何部分分為六個單元,幾何基本概念、相交線和平行線、三角形、四邊形、相似三角形,圓等。配套練習以《初中雙基優化訓練》為主,復習完每個單元進行一次單元測試,重視補缺工作。 2、第一輪復習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必須扎扎實實地務實基礎,今年中考題難:中:易=1:2:7,基礎分佔總分150的70%,因此使每個學生對初中數學知識都能達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應用基礎知識時能做到熟練,正確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礎題是課本上的原題或改造,必須深鑽教材,決不能脫離課本。 (3)不搞題海戰術、精講精練、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大練習量是相對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練。而是有針對性的,典型性,從層次性,切中要害的強化練習。 (4)注意氣候,第一輪復習是冬、春兩季,大家都知道,冬春季是學習的黃金季節,五月份之後,天氣酷熱,會一定程度影響學習。 (5)定期檢查學生完成的作業,及時反饋。教師對於作業,練習,測驗中 的問題,應採用集中講授和個別輔導相結合,或將問題滲透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等辦法進行反饋,矯正和強化,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6)實際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即分層次開展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復習效率。課堂復習教學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快反饋的方法。 (7)注意思想教育,不斷激發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並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成功。 (8)應注重對尖子生的培養,在他們解題過程中要求他們盡量走捷徑,出奇招,有創意,注重邏輯關系,力求解體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優秀率,對於接受能力好的同學,課外適當的開展興趣小組,培養解題技巧,提高靈活度。 二、第二輪復習(五月份) 1、第二輪復習的形式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總復習的基礎,是重點,側重雙基訓練,那麼第二階段就是第一階段復習的延伸和提高,應側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第二輪復習的時間相對集中,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拔高,適當增加難度;第二輪復習重點突出,主要集中在熱點、難點、重點內容上,特別是重點;注意數學思想的形式和數學方法的掌握,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可進行專題復習,如「方程型綜合問題」、「應用型的函數題」、「不等式應用題」、「統計類的應用題」、「幾何綜合問題」、「探索型應用題」、「開放題」、「閱讀理解題」、「方案設計」、「動手操作」等問題以便學生熟悉,適應這類題型。備用練習《全品中考復習》。 2、第二輪復習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第二輪不再以節、章、單元為單位,而是以專題為單位。 (2)專題的劃分要合理。 (3)專題的選擇要准,安排時間要合理。專題選得准不準,主要取決於對教學大綱(以及課程標准)和中考題的研究。專題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專題要有針對性,圍繞熱點、難點、重點特別是重要必考內容選定專題;根據專題的特點安排時間,重要處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費」時間,捨得投入精力。 (4)注重解體後的反思.。 (5)以題代知識,由於第二輪的特殊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遠離了基礎知識遺忘現象,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以題代知識。 (6)專題復習的適當拔高,專題復習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是第二輪復習的特點決定的,沒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的能力是很難提高的,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是第二輪復習的任務,但是要兼顧各種因素把握一個度。 (7)專題復習的重點是揭示思維過程。不能加大學生的練習量,更不能把學生推進題海,不能急於趕進度,在這里趕進度,是產生「糊塗陣」的主要原因。 (8)注重集體備課,資源共享。 三、第三輪復習(六月份) 1、第三輪復習的形式是模擬中考的綜合拉練,查漏補缺,這好比是一個建築工地的驗收階段,考前練兵。研究歷年的中考題,訓練答題技巧,考場心態,臨場發揮的能力等。 2、第三輪復習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模擬題必須要有模擬的特點,時間的安排,題量的多少,低中高檔題的比例,總體難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題。 (2)模擬題的設計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於中考。 (3)批閱要及時,趁熱打鐵,切忌連考兩份。 (4)平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錯了的題盡量不得分,讓苛刻的評分教育學生,既然會就不要丟分。 (5)給特殊的題加評語。某幾個題只有個別學生出錯,這樣的題不能在佔用課堂上的時間,個別學生的問題,就在試卷上以的形式給予講解。 (6)詳細統計邊緣生的十分情況,這是課堂講評內容的主要依據。因為邊緣生的學習情況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級成績的關鍵,課堂上應該講的是邊緣生出錯較集中的題,統計就是關鍵的環節。 (7)歸納學生知識的遺漏點,為查漏補缺積累素材。 (8)處理好講評與考試的關系。每份題一般是兩節課時間考試,4節課時間講評,也就是說一份題需要4節課的講評時間。 (9)選准要講的題,要少,要精,要有很強的針對性,選擇的依據是邊緣生的失分情況,一般有三分之一的邊緣生出錯的題,課堂上才能講。 (10)立足一個「透」字,一個題一旦決定要講,一要講透,二要展開,三要跟上足夠量的跟蹤練習題,四要以題代知識。切切忌面面俱到式講評。 (11)留給學生一定的糾錯和消化時間。教師講過的內容,學生要整理下來,教師沒講的,自己解錯的題要糾錯;與之相關的基礎知識要再記憶再鞏固。教師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解決個別學生的個別問題。 (12)適當的「解放」學生,特別是在時間的安排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考考考,幾乎所有的學生身心都會感到疲勞,如果把這種疲勞的狀態帶進中考考場,那肯定是個較差的結果。但是要注意,解放不是放縱,必須保證學生有個適度緊張的精神狀態。 (13)調節學生的生物鍾,盡量把學習、思考的時間調整得與中考答卷時間相吻合。 (14)心態和信心調整,這是每位教師的責任,此時此刻信心的作用變為了最大。
④ 語文集體備課應該如何備
集體備課是學校開展教學研究最重要的載體,是實施有效教學最重要的抓手。集體備課如果只注重了形式的完善,而忽視了實際的效果,最終失去的恐怕絕不僅僅是備課這一教學的重要環節,而是整個教學的全部。所以,有效教學應該從有效備課抓起。通過長期的摸索研究,筆者以為,有效的集體備課必須扎實抓好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抓好集體研讀教材。集體研讀教材是進行集體備課的前提和基礎。關於研讀教材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的一段話堪稱經典,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銘記。於老師如是說:教學上這法那法,研讀不透教材就是沒法。所以,要想課堂高效益,教師就必須在研讀教材上花大力氣。只有把教材研讀透徹,課堂上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學生才能在課堂上獲得豐厚的回報。只有教師真正讀進教材,教師才能找到處理教材的入口,才能抓住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如果一個教師自己都不能讀進教材,讀懂教材,讀通教材,只是以己之昏昏,欲使學生之昭昭,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學校抓語文集體備課應該從抓備課組集體研讀教材開始。 要抓好集體研讀教材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利用每年寒暑假,學校可以分學科按年級組組織全體教師一起學習研讀教材,研究教材的編排體例,吃透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研究每篇課文每個章節的解讀,研究教材的處理,交流研究的體會。第二步,按教材單元,將備課組分成若干小組,研究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難點,研究單元中每篇課文每個章節的教學目標,形成一個單元集體備課的初步方案,然後在備課組內再進行集體討論。第三步,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分工落實任務,利用寒暑假期,爭取形成全冊教材的一個初步的教案,並統一列印分發到備課組的所有教師,供全體教師學習參考。 二是抓好集體研討教案。集體研討教案是提高集體備課質量的關鍵環節。集體研讀教材,形成初步的教案只是為集體備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不意味著集體備課已經結束。而對形成的教案的進一步研討,才是集體備課提高質量的關鍵環節。集體研討教案也不能就教案研討教案,而是,首先要明確一名教師在一個班級進行試上,備課組其他教師集中聽課,聽課之後,根據課堂實施情況,目標達成情況,學生課堂學習狀況,再對教案展開研討,做到有的放矢,討論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說教學目標定位是否需要調整,教學流程如何更加合理,教學難點突破有沒有更好更新的辦法,教學課件需要進行怎樣的修改完善等等。通過集體聽課之後對教案的深入研討,使備課組的每一位教師在走進課堂之前都能做到不僅心中有案,而且心中有課。 三是抓好個人的二次復備。個人的二次復備是提升集體備課質量的保證。各個班級有各個班級不同的學情,各個教師有各個教師不同的教學風格和個性,所以,即使再完美的教學案也不能完全照搬,還必須教師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個人的二次復備。在二次復備過程中,一要重視對班級學情的分析,真正做到備課不僅備教材教法和學法,更要備學生;二要重視對課堂生成性問題的研究和准備,讓課堂在預設中順利前行,在生成中綻放精彩,使課堂成為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結合;三要重視對學生課堂質疑的研究和准備,努力使課堂探究不浮光掠影,能夠抓住實質,不斷引向深入,從而能讓學生獲得更多文本之後的東西,使學生的成長不僅僅局限於課堂。四要重視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的不同的作業和練習設計,保證不同的學生都能在作業練習中有收獲,有成就感。五要記下備課感受和聽課研討的心得體會,形成教師自我的教學反思。 抓好以上三個環節,最終將集體備課之後形成的個人二次備課的教案再交備課組長審閱簽字,教師拿著簽閱的教案再走進課堂,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定會大大提升。
⑤ 如何實施初中語文的集體備課
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於是,集體備課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各個學校教科研的一大「亮點」。必須肯定的是,集體備課在發揮集體智慧,貫徹新課標理念,彌補教學不足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列出當今集體備課中的不合理現象。
現象一:集體備課成了「集體復制」。備課是每位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對備課本的檢查歷來是學校各項常規檢查的重點。於是,各個備課組為了應付檢查,在「集體備課」的名義下,將教材的各章節分配給同組的各位任課教師,而各任課教師更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在網路上「成功下載」,裝訂成冊後謂之「集體備課材料」。這種「一勞永逸」的做法,雖然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備課壓力,卻嚴重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初衷,「集體備課」成了一種最簡單的抄襲,沒有了各任課教師的參與討論,「集體備課」成了「集體不備課」。
現象二:集體備課只關注「備課」,而忽視「反思」。作為一次完整的教學活動,備課和反思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我們的教師在進行集體合作時,往往只關注集體備課,而忽視集體的反思。於是,理論和實踐脫節,集體備課的意義被大打折扣。
二、集體備課資源
(一)備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②因此,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要實現新課標這一要求,使學生對語文能學以致用,語文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時就要注重對課程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課程資源不僅僅包括書本、教參、練習冊等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其它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等課外教學資源,還包括每個學生所生活的社區、家庭等環境資源等等。
語文教師應通過大小語文的溝通交流,把語文課堂教學與社會環境等作為課外教學資源,先「引進來」再「走出去」。歸納起來語文老師在集體備課時可從以下三方面備環境資源:
1.具有適應學生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需求的教學空間。
力求讓學生得以在各種機會和場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學生可能在「學中做」。這種教學環境主要在對談式教學、課堂討論、研究性學習中創設;這種教學環境的創設,在教師在集體備課時主要應注意的是「小環境」的設計和現場處置,如談話線索和導向、問題預設和答問應對、合作組織的活動、選題評價、學習方案建議等等。
2.具有利於學生與周圍進行交互作用的場景。
學生在學習中與各種信息、與他人、與環境進行信息交換、經驗共享、協商討論等交互作用,以加強在對學習內容的意義理解,並在這一基礎上更新自己的學習經驗,充實自己的學力。這類場景的特點是群體活動、相互協作、資源共享,是通過學習者群體的智慧與思維成果促進學習個體完成意義建構的。語文教學中的這種場景,主要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和社團活動的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就要商討、交流應該怎樣創設這些場景做到恰到好處。
3.具有提供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習」的情境。
在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各信息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料),這些媒體和資料主要的並非考慮教師輔助自己的教學,而是考慮如何用於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學習經驗的豐富。在這方面,教師在集體備課時除了討論怎樣安排、引介、設計相關的資源支持外,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選擇、使用和控制信息資源。在語文教學中,信息資源情境的設置主要應加強的是:學生應獲取哪些信息的指導,信息獲取渠道的開拓和指引,信息利用方法的輔導。其中信息利用問題最為關鍵:語文教學的相關資源的來源渠道較為復雜,資源內容有時真偽、良莠混雜,對資源的文化品質高下、雅俗、正誤的篩選、判別水平往往決定著資源情境的效應。這就需要老師在集體備課時提出、判別和選擇了。
(二)備課件
21世紀是一個計算機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信息溝通、交流。教育這一行特別是課堂教學,利用網路資源製作高效精美的課件,是現代教師必須具備的現代教學技能;同時課件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手段。一個好的課件更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以前要用兩個課時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有了課件輔助後,一個課時就能完成的很好了。語文教師應該把搜集了的相應的課程資源,通過課件合理有效地製作呈現出來,使課件充分發揮其輔助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備課件時,語文教師要有「大語文」的觀念,持有生活處處皆「語文」、社會在在皆與語文課程習得有關的資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備課中隨時積累的素材性資源,同時結合網路資源靈活地引進課件里。具體做法是老師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在網上搜尋盡量多而且對教學有用的資料,借鑒一些優秀課件,但絕不能照搬照抄,就算是集體備課時中心發言人製作出來的課件,其他老師也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教學風格和學生的特點愛好來做一些有針對性的修改,才能更好地發揮課件的作用,更能突出自己的教學風格,達到最優的教學效率。如我去實習的那所學校,人手一台手提電腦,要求老師上課時要用課件上課。但那些老師為了節省時間,貪圖方便大多都是在網上直接把課件下載下來很少做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就拿去用來給學生上課了。這樣就達不到有效地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了。
總之,教師只有切實領會新課標精神,做到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才能備好課,上好課。而備課雖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教師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又不應拘泥於事先的教學設計,而應該視具體的學情進行綜合把握,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
(三)備知識的呈現形式
教師在備課時的角色,應該把自己定位成「知識型的參與者」。作為知識型的參與者,教師當然要「備知識」,充分地佔有多種資料;還要備「知識的呈現形式」。這里的知識不是孤立靜態的知識,因為新課程標准已「不再刻意追求教材內容呈現順序和形式,可以實施因材施教,大膽處理教材」。老師不光是讓學生在「教室里」看「標本」、仿「標本」,還要讓學生到「動物園」去看「活本」、明「活本」,更要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親歷」、「體驗」,從而「活用」。這是知識的活呈現形式,生活化的呈現形式。要以這種形式呈現知識,單靠老師個人閉門造車很難造出一輛近乎完美的轎車,要使學生能敞開心懷駕駛到舒服的高質量的轎車,要想把「標本」盡可能完美地活化集中每位教師的智慧——進行集體備課能把知識呈現得活靈活現。同時,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要強化在言語實踐和技能訓練中學習和運用相關的語文知識,使語文知識的掌握過程「活動化」、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生活化」、語文知識的價值體現「切身化」、語文知識的意義認同「『功利』化」、語文知識的習慣經歷「趣味化」,以期使語文知識教學長期以來的「應試原料」性質和「死呆」狀況得到改變。
當然,除了這種形式還有其他很多呈現形式也能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這就要求老師在集體備課中多想辦法,力求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四)備學生的「可能」
語文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只備好上述三點是不全面的,因為備課有三要素——「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課標和教材一經確立就相對穩定,所以備學生永遠最關鍵。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新理念,筆者以為,從教學過程的啟動階段——集體備課開始,語文老師除了備知識,備教法,備環境,更要備學生的「可能」。一些老師在集體備課「重教輕學」,教師只重視如何教卻忽視了對學生的研究與探索。教師要研究如何運用教法,學生如何運用學法去突出重點、突出難點;同時也要從學生的角度分析、認識可能出現的問題,深入研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才能充分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在集體備課時,老師一定要一起研究預設學生在學習此課文時由於一些什麼因素,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哪種可能,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如很多課文學習完都要讓學生談談感受體會。對於積極向上的體會,應該怎樣讓學生學習;對於有些學生談了些不健康或不那麼正確的體會,又應該怎樣去指導他們等等。這樣備課就較胸有成竹,做到運籌帷幄,不至於在課堂上遇到突發情況,一時不知所措而出現尷尬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