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實秋散文第一章
楊朔是初中語文課本中所選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計有《香山紅葉》、《荔枝蜜》、《茶花賦》、《海市》等四篇。直到今日,楊朔散文仍被數百萬中學語文教師作為教授作文的典範,仍被數千萬的中學生虔誠地奉為寫作的標本。然而,楊朔模式所造成的危害,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認識:這些產生於六、七十年代的新八股,以單調的敘事方式和單調的思維模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損害著剛剛拿起筆的孩子們鮮活的心靈。 記得我在學習初中第一冊語文課本中楊朔的《香山紅葉》時,老師這樣分析:文章以物喻人,用凝聚著「北京最濃的秋色」的香山紅葉,喻老向導越到老秋,越紅得可愛」的精神面貌,從而抒發了作者對社會主義新生活,對當家作主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記游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明線,然而寫紅葉並不是記游的目的。老師反復講楊朔的「轉彎藝術」,使行文波瀾起伏,搖曳多姿;而「卒章顯志」,乃全文點睛之筆。我所在的是一所一流的重點中學,授課的是一位一流的語文老師,她講得聲情並茂,聽得學生如醉如痴。到了寫作文的時候,我們這些西蜀的孩子無緣到香山,筆下的題目便都是《峨嵋山綠葉》、《青城山的竹子》、《神女峰的松樹》,老師誇獎說:「大家學得真快!」 楊朔的散文是容易學的,因為它是模式化的。老師像外科大夫一樣手拿解剖刀,一下子便將它們分為五個部分:見景——入境——抒情——升華——點題。中學語文教學中最喜歡讓學生「分層次」,而楊朔的文章層次最分明,環環相扣,似乎一氣呵成。 然而,對文學而言,重復、單一、模式化如同一劑致命的毒葯。第一次說月亮真美的,是個有欣賞能力的人;第二次說月亮真美的人,是個索然無味的人;第三次說月亮真美的人,則是個迂腐倡化的人。不幸的是,楊朔只會這樣寫作:用香山紅葉來比喻老向導,用茶花來比喻孩子,用蜜蜂來比喻農民,用礁石來比喻老漁夫——他就像黔之驢一樣,「技止此耳」。這樣的寫作是可怕的,尤其是它在被不斷地作為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寫作方式灌輸給初學者。 為了深入剖析楊朔散文,我引入杜撰的「單調散文」的概念。這是受文藝理論大師巴赫金「復調小說理論」的啟發而來的。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時,提出「復調小說」的理論。他認為,陀氏創作的是一種「多聲部性」的小說,是「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的真正的復調」。 現實世界的多元性,要求文學世界也要具有多元性。在陀氏的小說中,平常難以相容的因素,如哲學的對話,冒險的幻意,貴族的宮殿與貧民窟的居民,令人驚訝地結合在一起,它消除了另一些寫作方式的壁壘和封閉性。陀氏的小說也沒有所謂的「主題」,因為他的每個主人公都有一種『偉大的卻沒有解決的思想」。思想希望被人聽到,被人理解,「恰恰是在不同聲音、不同意識相互交往的聯接點上,思想才得以產生並開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質上來講是對話的」。 與巴赫金論述的復調小說恰恰相反,在散文領域,楊朔散文是典型的「單調散文」。一是單調的敘事模式:由物及人、以物喻人。如《荔枝蜜》這篇極受推崇的典範之作,中學語文課本的「預習提示」中這樣分析說:「這是一篇富有詩意和哲理的記敘文,文章由荔枝蜜的香甜,聯想到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的採花釀蜜,聯想到勞動人民為創造新生活而進行的忘我勞動,熱情歌頌了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的人們的奉獻精神。文章以『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我』對蜜蜂由討厭到喜歡,又由喜歡到贊嘆,再由贊嘆到『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華。這個感情變化的過程,是作者對蜜蜂仔細觀察和深入認識的過程,更是作者運用聯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從生活中提煉詩情和揭示哲理的過程。全文一線貫穿,前後呼應,渾然一體。」這樣的論述幾乎適用於楊朔所有的散文,只需要把蜜蜂改為別的什麼東西就行了。這樣的寫法,中學生很容易領會,但卻值得懷疑:真的詩情和哲理,不是燒死的、被線索組織起來的材料,而是散文中自由的、動態的有機成分。如果說整篇散文是一流清泉,那麼詩情和哲理應該是清泉中活潑的游魚。楊朔的散文中,只有一串草繩吊著的死魚。於是,千姿百態的行文方式消失了,只剩下一種比八股還要八股的現代八股——楊朔的敘夾模式。 二是單調的思維模式。敘述模式的單調與思維模式的單調是互為因果的。中國古代即有比興的傳統。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深刻的論述。楊朔的《茶花賦》標以「賦」的名稱,顯然深受傳統思維的影響,《文心·連賦》曰:「賦者,鋪也,鋪采離文,體物寫志也。」楊朔所有的文章,都是「賦」的思維方式,如鍾學語文備課手刪寫道:「《茶花賦》的題旨是:借茶花表達歌頌祖國之意,借茶花打發熱愛祖國之情;筆筆寫茶花,處處贊茶花。」這是一種單線式的思維,雖然作者有意加幾個「彎」,反而更加說明了它的「直」,說到底,這種思維方式使審美者和思想者都消失了,只剩下一個絞盡腦汁的「造文者」。「造文」的目的只有一個——歌頌和贊美。這種單調的思維模式,嚴重地損害了活潑的思維和豐富的心靈。它與中國當代文學的整體風貌是一致的,它既是1949年以後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又是其犧牲品。 其三是單調的抒情方式,中學語文教學給人的印象是:楊朔是個善於抒情的作家。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楊朔所抒的不過是矯揉造作之情罷了。楊朔的(海市)寫於飢荒年代,他看到的卻是:「有一個青年婦女,鬢角上插著一枝野花,倚著鋤站在樹蔭里。她在做什麼呢?哦!原來是公社擴音器里播出的全國小麥豐收的好消息。」這種抒情,很難說是從心靈深處流出來的真情實感。姑且不論其真實與否,就其感情的實質來說,則是無深度的,無層次感的。如果說魯迅《野草》中的感情象一杯苦澀的濃茶,那麼楊朔散文的感情則只是一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 一元化的楊朔散文與一元化的時代相契合,所謂「巧妙的構思」、「豐富的聯想」、「精緻的結構」,骨子裡都是「九九歸一」的。楊朔散文絲毫不具備巴赫金所說的「積極性」,即提問、誘發、回答、同意、或提出駁論的對話的積極性。今天的散文刊物上,這樣的散文依然成千上萬地被批量地製作。魯迅開創的、甚至可以一直上溯到《莊子》的散文傳統被可恥地背叛了。直到哪年代,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的誕生,才標志著中國有了真正的「復調散文」。《我與地壇》彷彿是一個樂隊的集體創作,每個音符、每種樂器都在努力張揚自己的見解,竭力顯示自己的意識:受苦、悲憫、惶恐、不安、寧靜、絕望、原罪以及道德和宗教的探索。我聽到了一聲接一聲的內心的呼號,這是在楊朔散文中絕不可能聽到的。史鐵生走出了楊朔的陰影,終於匯入魯迅的暗流。(我與地壇)的誕生暗示著:當社會意識形態向多元轉型時,散文領域也開始了靜悄悄的、對「革命」的反動。 然而,這還僅僅是一個徵兆。楊朔模式依然發揮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在無數宣講楊朔散文的中學語文課堂上,老師們把這種模式像釘子一樣敲打進孩子們的大腦里。孩子們很快學會了像楊朔一樣進行寫作,在這種寫作中,想像的能力、求異的思維、誠實的品質、自然的情感都受到殘酷的壓抑。寫作不再是一種精神的愉悅,而墮落成一種令人痛苦的,枯燥無味的編造。無數有文學天賦的孩子被扼殺在搖籃中,從而終身與文學絕緣。 這一切並不全是楊朔個人的錯。然而,楊朔模式至今仍是一場被當作正劇上演的喜劇,一個未被清理的公害。當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寫作文是他們人生中最難受的事情之一的時候,我感到一種錐心的創痛
2. 如何打造一堂好的物理課
如何打造一堂好的物理課
教學的環節很多,但作為教師和學生面對面交流最多的是課堂教學這一環節。課堂教學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率最關鍵的環節,課上得好,學生聽得有勁、投入、思維順暢,學生就會對這門課感興趣,期待著下一節物理課的到來。如果課上不好,學生就會厭倦、排斥,進而不喜歡物理課,害怕上物理課,作業當然也是應付差事,教學效果當然差,這樣課後花再多的時間去輔導,結果也是事倍功半。那麼什麼樣的物理課是一堂好的物理課呢?
一、思路清楚
教學中,我們要做到思路清晰。如,我們前面學了什麼,思路發展到了哪裡,今天我們要學什麼,在整個物理學中今天要學的內容是怎樣的一個環節,我們將要做些什麼事,解決什麼問題,要讓學生做思維活動的主導者。例如,學生去游園,作為導游老師,要准備一條線路,並將所有景點安排在線路上,還要使各個景點之間有邏輯關系,最重要的是在游園時,導游千萬不能在隊伍前面一個勁地跑,既不告訴你到哪裡去,也不給你介紹景點對整個園林意味著什麼。作為導游教師,應該告訴大家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整個園林的結構是怎樣的,有哪些重要的景點,相互之間的呼應關系是什麼,然後把旅遊的心得和大家分享,這樣大家才能主動地去看、去聽、去想、去體會。例如:講電場強度就應該首先告訴學生,我們需要引進一個物理量用來描述電場,而用來描述電場的物理量當然是只與電場有關,且能夠反映電場的基本性質。我們說一個物體的質量與物體本身有關,但是我們想要知道物體的質量是多少怎麼辦呢?應該用天平,但是天平和砝碼其實和物體的質量一點兒關系都沒
有,物體的質量由物體本身決定。
然後發動學生思考、分析與歸納電場的基本性質。而不能上來就給定義E=■,然後再解釋它的意義,最後強調E與F無關,與q無關。
二、提問明確,內涵豐富
一堂課是由教師提出的許多問題串起來形成的,一堂好課教師的提問必須有明確的思維導向性。例如,講曲線運動,教師上來問什麼是曲線運動,學生答軌跡是曲線運動,然後,我們要講曲線的速度特點和受力特點,但是我們不能這樣提問:「曲線運動有什
么特點?」這樣學生不好答。如果換一種問法,曲線運動的速度有什麼特點?曲線運動物體受力有什麼特點?學生就知道往那個方向去想了。設計好問題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應該將幾個主要問題的提出時機、提問語言、語調精心設計好。
三、精心設計實驗
只要是物理課堂就應該有實驗,打造一堂好的物理課應該
經常有好的貼切的實驗,一個好的實驗能讓人記一輩子。例如,一個老師在講機械能守恆定律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通過天花板上的掛鉤,把體育組的鉛球用結實的繩掛上,然後拉著鉛球站在牆邊把球貼著鼻子放手,所有學生明知道老師的鼻子一定會安然無
恙,但是同學們的心還提到了桑子眼上,那鉛球的質量實在太大了,只要接觸到肯定會出問題,同學們沒有一個敢上去試試的。大家都既期待又擔心地看著老師做實驗,當那個鉛球在老師的鼻尖
前准時返回時,守恆的概念就深深地烙印在大家的腦海里了。
實驗是一定要事先准備,精心設計的。同樣的實驗,准備過和沒有準備過,做出來的效果大不相同,同一個實驗用實驗現成的儀器做和用自己設計製作的東西來做效果也大不相同。例如,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教材上有閃光照片,直接分析閃光照片是可以的,但是我們用簡易頻閃光源和數碼相機在課堂上做個實驗,然後直
接放到電腦,分析研究我們自己拍攝得到的頻閃照片,學生理解頻閃照相這種方法和照片的物理意義的程度,和直接分析教材上照
片是有很大不同的。還比如: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相互作用力大小和距離有關,很難用實驗驗證,教科書上的演示實驗很難實現,因為教室的環境濕度太大,靜電漏電太快。我們用塑料吸管做成靜電指針,利用兩個靜電指針之間作用力來定性
演示,用摩擦產生的束縛電荷代替通草球上的自由電荷,實驗就很容易成功。當然要做好一個演示實驗,課前准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機械能守恆的實驗,因為鉛球很重,不可能簡單的敲一顆釘子做實驗,必須在天花板上裝非常牢固的掛鉤,而且要編織一個合適的網兜把鉛球掛上,還必須挑選一條足夠結實基本上不會伸長的細繩,事先還得把環境充分設計好,不能在另一面碰到別的東西,更不能碰到學生,其中辛勞和麻煩不言而喻。但是對教育效果的促進更是無法形容的。
四、充分利用課件
當然在高度現代化的今天,上好一堂課還應該有一個好的課
件。課件不是備課筆記的電子化,而是通過課件來達到黑板、語言無法實現的功能。如,概念的呈現,如果只用語言表達,學生可能會印象不深,如果在黑板上寫又花太多時間,我們用課件呈現還可以對關鍵詞進行強化,如果需要還可以進行動畫圖示。如果只有課件沒有備課筆記就很有可能出現記不得下一張幻燈片是什麼內容的窘態。課件更不是萬能實驗室,不能用課件包辦代替演示實驗,我前面舉的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如果在課件中呈現,學生從理論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會給學生任何心靈體驗,也不會給學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所以說現代課堂課件很重要,但課件絕對不是萬能的。需要的時候就一定精心准備,不需要的時候也不必用課件來裝門面。
五、設置戲劇性的思維沖突
有了前面所述基礎,還應該考慮在課堂中設置一些戲劇性的
思維沖突和跌宕起伏,這樣就能使得課堂更加精彩有吸引力。
曾經聽一位物理特級教師講課,課題是《外力做功和物體動能之間的關系》,從實驗和理論兩個角度討論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動能之間的關系(用的都是書上的實驗和思路),但是兩個途徑最後都證明了一個結論,物體動能的多少與外力對物體所做的
功無關,當得到這個結論時已經是課堂的第四十分鍾了,學生從一開始被老師精彩的課堂語言所吸引,被嚴謹的實驗思路和有趣的
實驗過程所折服,但是卻得到這樣一個明顯的和預期不符的結論,師生完全陷於迷茫,聽課的教師也都很著急,怎麼能這樣收場呢?這時有學生終於看到了問題的所在,主動提出了物體所受合外力
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量,而和物體的動能沒有關
系的結論。課堂這樣安排,把謎底揭曉,既合情又合理,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極其深刻的影響。
當然,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認真、仔細、周到備課的基礎上的,所以認真備課當然是贏得一堂好課的基礎。備課的第一個環節是看書,第一要看的是教材、教參、大綱,第二要看的是其他人的備課筆記(現在有很多類似的教案集)。通過看書借鑒形成一個清晰的課堂思路,如果需要還可看一些物理學史方面的書、相關的雜志介紹,形成書面的備課筆記。我對備課筆記的理解是對課堂設計的思考筆記,寫備課筆記時,設想我在課堂中,首先怎麼開場白?怎麼把學生的思路引到我希望的地方去?怎麼板書?怎麼總結等等。筆記上記下幾個關鍵點的提問,和自己在課堂有可能忘掉的,當然還有最重要的課堂思路,這個備課筆記很多是教師假想課堂的簡要實
錄,當然還包括舉什麼例子,做哪幾個例題,布置什麼作業。
備課還應包含和同行的交流,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一方面同事之間通過集體備課可以互相啟發,相互借鑒;另一方面集體備課可以使一些機械勞動相互分擔,再有集體備課可以發現我們單獨
思考中可能存在的錯誤認知。課件、實驗、作業同一備課組可以用相同的內容,備課筆記必須各人有各人的。這樣既有共同的進度和課堂內容,又有不同的課堂思路,對年輕教師的進步也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3. 關於如何提高學生注意力的研究內容
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功在課前」
--「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專題研究課的建議與反思
惠濟路小學科學備課組 楊帆 劉昶
2009-10-21,針對科學課「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的專題,一元路小學羅慧文老師、關蓓蓓老師分別執教了研究課《光是怎樣傳播的》、《斜面的作用》。全區科學教師圍繞研究主題,觀摩了課堂研討展示、交流活動。本次專題研討課以「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為切入點,採用經驗交流介紹和課堂教學展示相結合的組織形式,旨在幫助教師准確把握小學科學中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有效策略,提高廣大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及綜合素質。
羅主任是我區小學科學骨幹教師,還身兼學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工作非常繁忙。從她執教的五年級上冊光學單元的《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上我們能看出她為這次研究課付出的辛苦。憑借過硬的課堂教學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她迅速領悟集體備課中提出的教學理念,在前期的二次磨課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方向,在本次活動上為大家展示了一節好課。
在這節課中,我很欣賞「創關游戲」這一環節,將橡膠軟管比喻成時光隧道很好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層次遞近逐漸拔高難度的關卡設計也很迎合學生的挑戰心理。還有開課時出示的十一長假時校園周邊的江灘夜景照片,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畫龍點睛,可以看出老師在鑽研教材和設計教法上花費了大量的心思。羅主任按照「趣味生活照片引入—提取生活經驗—智力創關—設計實驗驗證—深入探究拓展」的教學流程,抓住「光是怎樣傳播的」的教學主線,引領學生展開富有趣味的科學探究活動,並在理性思辯過程中實現提升學生思維的教學目標。
關老師涉足小學科學教學的時間不長,但她敢於承擔區級專題研究課的重任,勇氣可嘉。她執教六年級上冊簡單機械單元中的《斜面的作用》。這一教學內容變數太多,對教師課堂組織能力是個極大的挑戰。關老師以她隨性獨特的親和力和步步探究的實踐理念充斥課堂,帶領孩子們走進了輕松、活潑的科學課堂,課堂活動氛圍濃厚,師生之間快樂的進行著互動。以合作學習為契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通過多媒體視屏、電腦屏幕實時打字記錄實驗數據捕捉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始終能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學習,很好地實踐著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的教育理念,在輕松之餘又不乏體現科學老師的嚴謹。
針對「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專題目標,結合本次聽課,惠濟路小學科學備課組的全體成員進行了集體的研討,在對「教材」和「科學課標」 的再次研讀,對照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 聽課筆記)進行反復比照後,我們對於「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指導與調控」 產生了值得商榷的幾點建議,借著網路教研的機會和全體科學教師進行一次集體研討,希望和大家進行探討。建議如下:
《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
1、驗證環節中的實驗和前面的創關游戲中的實驗在同一層次,沒有明顯的深入提高;如果能沿用前一環節的畫圖記錄的方法,記錄光在噴霧和茶水中的傳播路線,學生的注意力應該會更集中,思維會更活躍吧?
2、從實驗驗證到後面的應用拓展過於突然,「白熾燈」的登場雖然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可突然拔高的難度系數「讓學生看著四散的燈光想辦法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讓人頭腦突然發蒙,感覺學生思維出現了停滯。建議直接引入前一課的「手影表演」分析各種「手影造型」的投影效果,應該更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承前啟後的效果會更好吧?
3、課後的拓展作業,「解釋日食的成因」不知道學生會不會去落實?我感覺換成在課尾播放「小孔成像」的視屏喚起學生的疑問,再讓學生去搜集相關的資料進行驗證。那麼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的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呈現出來的「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的科學原理會讓孩子們折服和自豪吧?
《斜面的作用》一課
1、課堂上使用了整套的簡單機械實驗盒,按照說明書,盒蓋是斜面的「坡」,而坡度的調節,應該使用盒內配套的支架和螺絲進行組裝。盒蓋上的U型卡槽應該卡在長螺釘上,通過調整螺釘在支架上的位置來調試坡度的大小。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關老師舍易求難,用鉤碼盒來墊高坡度,讓對比實驗的隨意性顯得太大了。
2、由於課堂上使用了整套的簡單機械實驗盒,還有整盒整盒的鐵鉤碼,很多與本課無關的實驗材料出現在學生的視野,這必然會干擾學生的實驗。不少學生用測力計稱稱這,稱稱那,很多時候的測量都超出了測力計的最大使用范圍。建議老師在課前能對實驗材料進行分類整理,排除與上課無關的材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3、螺絲釘螺紋的坡面展開圖出現在先,再讓學生研討螺絲釘為什麼能省力?最後出現視屏資料顯示擰螺絲釘的畫面。先出示結論再研究現象,是不是有些邏輯顛倒?建議在開課時就讓兩個學生做「對比游戲」,一個在小木版上釘釘子(沒有螺紋),一個在小木版上擰螺絲釘,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挑起學生的探究慾望。這比讓學生想像推汽油桶來得有趣,教學效果會更好吧?
我們覺得要提高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注意力,教師自己應該具有較強的注意力,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所教的學科上,用自己「心」去對待所教的學科,多學習,多吸取新的知識,以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從而在課堂教學中作到游刃有餘。如果老師對學生的提問只是支支吾吾,或者回答的不著邊際,那麼學生原有的探究慾望在老師不負責任的敷衍下,也會被漸漸的埋沒。我們經過商討,整理出來「提高科學課堂注意力的策略」。具體說來教師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努力: 1、教師應改進教學方式,運用更好的教學理論來指導課堂教學社會在不斷進步,同樣學生也是在不斷進步和變化的。雖然我們學校也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可是難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課。如果我們一味地沿用老的一套教學模式,那麼作為教師就會跟不上形式,教學勢必要落後。因此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來上課,結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所以作為教師只有認清形勢,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才能在上課中體現「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的地位,才能使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教師在上課時若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巧設懸念,提出問題引人深思,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堂學習中。2、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作為一名教師,要上好一堂課,離不開精深的專業知識水平。因為學生上課還是主要掌握大綱所要求的內容。課堂上,教師處於「主導」的地位。不要小看這個「導」字,一旦有誤導的話,「主體」學生就會犯一系列錯誤。這個「導好」或「導壞」,就取決於上課教師,假如說你沒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口才再好,也講不出什麼內容,這樣你怎麼把大綱要求的知識傳授給你的學生呢? 3、教師應注意上課時的音量和抑揚頓挫的語調我們知道,說話聲音響亮,給別人的感覺是這個人精力充沛;反之是有氣無力。而學生上課需要的是一種生動的、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氣氛下,學生們才會積極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假如我們在上課時盡量做到聲音響亮,並注意上課的方法,那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很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這堂課的氣氛怎會不好呢?學生的注意力怎會不集中呢?那課堂效率肯定也不會差。在這一點上,我做的就很不夠,聽我課的老師都覺得累更何況是學生呢?所以,我也一直在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嗓音。4、應加強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互相的。假如我們教師能在上課時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師生交流,比如你一個贊許的動作,一句表揚的話,一個微笑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都是在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這樣學生就會喜歡上你的課。這也無形中吸引了學生上課的注意力,課堂效率也就高了。還有課後和學生加強交流,也會間接影響課堂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師生之間的親和力,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從而促進課的教學。5、常提問、常練習、常表揚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找學生回答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處於一種備戰狀態,使他們高度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我們要讓人人都有參與思考、回答問題的機會,同時不要讓學生知道下一個站起來回答問題的人是誰。另外,我們還應輔以一定量的課外趣味探究來鞏固所學的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但在每次學生回答完問題或做好作業後,教師要找機會大力表揚那些回答正確,作業認真的學生,樹立榜樣,帶動全班同學向他們學習,養成聽課做作業時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學生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集中注意力上課的信心。6、幽默的語言、優雅的舉止,穿插與教學相關的前沿科學知識其實平時教學中的一些細節問題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注意力,我們也要引起重視並加以注意。如平時的教學語言。這是我們教師平時應該重視和注意的。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人類的許多活動都是通過語言來傳達或表達的。為什麼有的人說的話悅耳動聽,有的人說的話讓人感到難受。這就是不同的人對語言的運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樣運用自己的語言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呢?教師的語言要風趣幽默,比如在課堂上採取講故事、說笑話等幽默的形式來提醒、吸引學生:在他們的注意力被一些偶發事件吸引時,我們可以採用一個不點名的笑話來提醒他們;在他們睏倦時講一個故事,讓他們放鬆一下……語言的風格多種多樣,重在如何運用,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自己摸索,形成適合自己的語言特色。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吸引起著關鍵作用。這需要教師不斷的思考,多了解學生在學習時的心理,才會使自己的課堂氣氛生動活潑,使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教師。把氣氛搞活躍點,上課的時候帶著點激情,關鍵不在內容,在於老師的自身魅力。把幽默當作備課的一部分。現在學生一般都對一些科學奇觀比較感興趣,上課過程中可以穿插一點,或者告知一些科學應用在生活中的小常識,當然如果講一些最近的科技發明或者一些普通人的發明創造也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4. 求一篇<高中政治新課標試驗總結>,資料也好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當2008年期末結束的時候,作為七年級政治學科備課組的工作已經落下了帷幕,本備課組的兩名同志也可以相對長長的鬆了一口氣,也可以比較欣慰的等候自己成果來臨。一年來,我們教研組的兩位同志在七年級的直接領導下,尤其是得到我們整個政治教研組同志關心和幫助下,比較圓滿的完成了七年級政治教學任務,現在能夠向學校交上合格的答卷。在本學期尤其是本年度的工作即將結束的時候,按照以往的慣例,也是按照學校工作的要求和安排,特作本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一、深入學習新課程標准,鑽研新教材每周二、四下午第四節是我們備課組的集體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堅持學習新課程標准、鑽研新教材,互相交流學習體會;發輝集體的智慧,進行集體備課;統一教學進度,統一各章節的重點、難點、制定難點的突破教法,探討交流教學上的問題,每次活動大家都能暢所欲言,達到了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目的。
二、積極開展教研活動我們結合學習新課程標准,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的研討工作。安照我們備課組的工作計劃,本學期除了參加校政治教研組的公開課研討外,我們備課組也開展了教改試驗課,我們的試驗課題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試驗課是備課組集體備課、擬定教案,課後進行了分析總結,總體情況基本達到目的。除了開展試驗課外,平時備課組老師之間也開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聽課活動,本學期每人聽課都不少於18節。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適應新教材新教法,我們積極採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學手段,充分發揮青年老師的多媒體應用能力,互幫互學,積極探討課件的製作。
三、做好單元過關測驗。每章統一進行單元測驗,統一評分標准,並利用集體活動時間進行測後總結分析,寫出檢測分析報告交級部。各單元測驗試卷的命題由備課組老師輪流負責,單元的檢測分析主要包括:(1)各班的A率B率C率D率。(2)卷面得失分情況分析(3)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4)突破重點問題的的方式。(5)學困生幫扶措施等。
四、做好學困生的輔導補救。本屆初二學生政治基礎參差不齊,為了使學困生提高政治成績,我們制訂了補救措施,一是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困生是否過關為標准,二是制定學困生輔導計劃,利用下午小組合作研討時間由任課老師集中輔導,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這些學困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這些都是老師們盡職盡責、不怕辛苦、不計報酬的表現。
五、我們積極參加區教育科研所組織的每一次教研活動。我們從來沒有遲到也沒有早退,而且認真做筆記,並且在會上積極發言。我們的目的是比較的簡單,既然是代表學校參加全區的活動,我們就得樹立學校的良好形象。
六、今後的設想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政治水平。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學習,爭取進步。
5. 4年級下冊第17課<觸摸春天>的一些資料
意思 : 本篇課文講述了在春暖花開的美景中,一個小女孩穿梭在花叢版中。她在一株月季權花前停下來,慢慢伸出雙手,悄然攏住了一隻逗留在花間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間撲騰,小女孩的臉上充滿了驚訝。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著翅膀飛走了。小女孩仰起頭來張望。這個特殊的小女孩就是課文的主人公安靜,說她特殊,是因為她是一位盲童;說她特殊,還因為她能夠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氣息,觸摸春天的脈搏,捕捉春天的影蹤。在這個清香裊裊的早晨,作者也觸摸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誰都有把握春天的權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春天。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意境雋美,所蘊含的道理非常深刻。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二是學習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
6. 淺談線上教育的利與弊
一、線上教學優勢明顯:
1、線上教學,重塑了課堂的集體氛圍。
線上教學,僅僅一台電腦或一部手機,便打破了時空的界限,拉近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距離,大家又可以在同一個課堂上共同學習、互相探討,取長補短。熟悉親切的氛圍,化解了獨自在家學習的孤獨感,讓學習有了動力,有了興趣。尤其是在「抗疫」初期,這樣的教學活動,分散了孩子恐慌、孤獨的情緒,安撫了人心。學生在課上學到了系統的防疫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線上教研,方便教師共同學習提高,利於教師成長。
線上教學以來,我們學校各年級組任課教師利用釘釘辦公軟體進行多次集體備課。例如四年組周敏老師執教的教研課《我的奇思妙想》,由周老師進行初次備課,然後把初案共享到年級組教研群中,同年組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和把握,對周老師所備內容進行補充和修改,最終這節網路教學公開課獲得了全年組同學的一致歡迎,這節課也得到了進修校主管部門的好評,該教學案例被收入到縣教研期刊《望奎研培》第五期特約專欄上。
3、線上教學,資源共享,放大了教育的格局。
線上教學讓「名師課堂」不再遙遠,讓師生都有機會走近名師,教師學到精湛的教學技藝,學生接受更多更好的學習指導。開展線上教學以來,我校充分利用國家中小學網路教育平台、步步高教育資源平台和學習強國中所提供的資源進行教學,任課教師廣泛搜集本學科名師教學視頻,在班課上共享,學生坐在熒屏前就能領略到全國各地名師的風采。風格迥異的老師,精彩的課堂,以及網課自帶的游戲活動,都讓學生喜歡上學習內容,樂於參加網課學習。
4、線上教學,讓教學更加同步,利於解決教學中的共性問題。
線下教學時,同年組各班教學進度快慢很難把握。進行線上教學以後,使用聯播課較多,各班教學同步進行,一旦發現問題,能得到及時糾正,好的思路和方法也能使得全年級同學受益。比如:一年級老師在教學《彩虹》一課後,張萌老師提出在這課的基礎上增加一節口語交際課,專門針對想像力的訓練。這節課有效地拓展了想像空間,使學生懂得想像的廣闊與神奇,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5、線上教學,文字交流更加廣泛,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線下教學中,學生發言是要逐次進行的,時間所限,發言機會少。很多性格內向、拘謹的學生漸漸失去了發言的熱情,變成了"看客",而網課上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一個問題提出後,大家可以通過屏幕各抒己見。窗口交流,也使膽小的同學活躍起來,課堂上往往問題一出,學生的匯報就一個接著一個地蹦了出來。眾多的"發言"讓人一目瞭然,很容易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好方法,真正做到了"互相啟發,智慧共享"。
二、線上教學也有一定的弊端,具體表現為:
線上教學,難以約束學生的學習行為。
線上教學開課以來,存在最多的是這樣的問題:學生是否在聽課、是否認真聽課,教師不能第一時間了解。老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指名讓某位同學回答,釘釘平台上顯示該同學在線學習,但他卻不回應老師的連麥,這種情況是困擾老師的最大問題。線上教學,對於自製力差的學生確實影響較大,再加上一些家庭,家長因工作忙不能陪孩子上課,孩子開小差,或玩網路游戲,致使很多學生成績明顯下降。
線上教學,批改作業的難度較大。
對於小學生來說,面批面改是解決學生教育難題的有效方法。線下教學時,教師可以在隨堂教學巡視中發現問題,即時指導,而線上教學卻不能達到這個效果。就算是學生提交了作業,拍照上傳的照片模糊、位置不當、難以辨認等問題也很多。另外由於系統的原因,滑鼠批改無法像手寫一樣流暢,費時費力,影響了批閱效率。
線上教學,孩子們脫離了教師的監管,不利於學生的成長。
對於小學生來說,集體生活是孩子們共同成長的基石。孩子們脫離了集體,在家中又缺少了教師的引導和監督,一些不良的壞毛病得到了孳生。比如:良好的書寫習慣沒有了,上傳的作業,寫的字模糊潦草。作息時間打亂了,有的同學躺在床上進行線上學習,過長時間使用電腦和手機,對孩子們的視力也造成了嚴重損害。
7. 怎樣在手機上進行線上集體備課呈現多個窗口視頻畫面
首先把需集體備課的人員建立群(例如微信群),然後邀請所有群人員視頻,對方通過就可以了。
8. 教師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專研學科課程標准、教科書和閱讀相關參考書。首先,鑽研學科課程標準是指教師要清楚本學科的教學目的、教材體系、結構、基本內容和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其次,鑽研教科書是指教師要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的編寫意圖、組織結構、認知結構、重點章節等;再次,教師應在鑽研教科書的基礎上廣泛閱讀有關參考書,精選材料來充實教學內容。
2、了解學生
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情況,如班風等;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3、設計教法
教師在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促進他們學科能力、學科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等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
4、課時計劃
上每節課之前制訂。它對每一節課進行縝密的設計,是教師講課的依據,直接關繫到課的質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班級、學科、課題、教學目的、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方法、課的進程和時間分配等。
5、單元計劃
在一個單元(或課題)的教學開始以前制訂。它的作用在於對一個單元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包括單元(或課題)名稱、教學目的、課時分配、課的類型、教學方法、電化教學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