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備課不充分
我覺得自己對備課沒有足夠的重視,課堂上學生身上表現出的很多問題,直接誘因就是備課不到位。即使認真備了,但研究的深度不夠,投入的精力不足。往往重視了大框的設計,對細節的關注不夠;往往沿著一條路走下去,不能多個角度來設計;往往重視了探究內容,卻忽略了方式、方法„„
二、教師過多干預
課堂上教師習慣於以往的教學流程,雖說一開始給學生時間去自主探究,但由於學生在匯報時不能按教師預想的結果匯報,會出現原有的自主探究、學生匯報演變為教師的橫加干預,教師講解。
三、學生小組合作成效不高
大多數小組合作時,學生仍處於各自發表各自的意見的狀態,原本能在小組解決掉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組員之間的配合度不夠。
改進措施: 一、加強備課。
在生命課堂教學中,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麼,怎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探究內容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是否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等。要給學生創設適切的學習情境,便於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質疑釋惑,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性,達到好學、樂學,釋放生命本能,發掘生命潛能的目的。
1、備教材
要注意的是教材中有哪些基礎知識點,所備課的知識有什麼特點,它在整側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如何,通過備課,這些都要明確。
2、備設計
精心設計探究內容和探究要求,做到名明確具體,易操作。依據是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適合學生的基礎能力。
3、備學生
教師應該對本班學生的基礎情況了如指掌,包括學生的分布情況,習慣養成,各種能力的發展水平,基礎學力,興趣,愛好,個性差異等。以此為依據來確定教學的重難點,設計探究的內容和程序,預設教學情境(學生的困惑、生成的話題、教師參與的策略等)和教學效果。備學生是生命課堂備課的基點,因為適合學生的設計,才是最好的設計。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一,分組,分組是個難題。一般來講,教師往往都是把附近的幾個學生分為一組,其結果就是優等生與優等生一組,後進生與後進生一組,組與組之間沒有可比性,課堂還是那些優等生的舞台,所謂的合作學習也就有其名而無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教師應把握「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來對學生進行分組,使組與組之間有可比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誘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根據各自的特長學習新知,這樣既能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有利於組內成員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又便於開展組間競爭,發揮小組群體智慧,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第二,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時期的學習策略,適用於任何學習任務和內容。但要想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還要依據課堂標准選擇適合合作的學習內容。內容不能過於簡單,這樣合作學習就沒起到應有的作用,可也不能太難,學生通過合作,得不出答案,會降低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
第三,培養合作技巧。在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後,最關鍵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技巧,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善於合作
Ⅱ 備課存在什麼問題提高備課質量的方法和途徑
使之成為學習的目標,合理組織教學過程,讓學生對自己的課感興趣,能夠主動專的去學習。不能想當屬然學生應該會,應該多了解學生的體驗和思想,必須圍繞成長中的學生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更不是為了教師。
3、結合自己發揮特長
備課時,教師應結合自己的特長,對學生的興趣,性格,有效的利用好教材,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創出自己的特色來要想備課的質量提高,必須先重視備課。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完成對教材的通讀,確定知識網路,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比較深刻的體會。結合教授對象、了解教課對象要全面
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重視備學生這個環節。
2。這樣,個人的教學強項才能發掘,課堂才有活力,用教學參考對照課程標准掌握教學重、難點。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多的與學生進行接觸。學生應該意識到學習是為了增長知識,而不是為家長。結合教學內容,細化課標,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是連續性的細致而復雜的腦力勞動,必須准備足夠的時間並付出足夠的精力。下面我談一下自己的一些體會。
1 、認真分析教材
加強對教學知識體系的把握
Ⅲ 提高課堂效率的事例
回首自己將近4年的教師生涯,我很慶幸在自己的周圍存在著這么多好教師:老教師如老黃牛一般埋頭苦幹而不知疲倦;中年教師們將家庭擱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撲在教學工作上;青年教師們把青春年華紮根於三尺講台而無怨無悔。是他們以自己的行動感染著我,是他們的鼓勵和幫助使我從一個對於課堂教學知之甚少的大學畢業生,到如今擔任高二年級物化班教學工作同時身兼班主任的青年教師,雖然中間的過程充滿著辛苦和汗水,雖然教學實踐讓我懂得了「累」字的含義,但也讓我懂得了「愛」字的結構。懂的了該怎樣去教我的學生,也懂得了該如何真正的去愛我的學生。每當自己面對教學中所取得的成績時,當聽到無論是領導或是同事或是家長的肯定時,我覺得為了學生,我再大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相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著的心聲,這也是我從教以來的心得。
衡量一位教師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教學。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最大的劣勢就是缺乏經驗,特別是教學經驗。對於物理課本中各章各節的知識重點和難點的把握不夠,對於如何駕御課堂經驗不足。如何改進呢?在將近4年的教學生活中,師傅(方興榮老師、謝璞老師和杜守健老師)們言傳身教,可以說是手把手的教著。他們的課堂我隨時可以進去;有任何小問題我隨時都可以去請教;遇到任何挫折我隨時都可以去傾訴。在師傅們的教導下,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四多」:多看、多問、多聽、多想。「多看」:在備課前多看一些與本節內容有關的教學參考,多做一些相關的練習,吸取百家之長。對這章節所考察的知識點和典型例題作到心中有數;「多問」:備課組里的老師都是我的師傅,每當我遇到任何教學上的疑惑,都會去及時請教他們;「多聽」:只要時間允許,我都會去聽同備課組里老師的課。這樣,對於准備要教的課而言,我可以直接吸取其中的精華,即使是自己已經講過的課,也可通過聽課發現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立即加以改進;「多想」:對於別人教學上的成功經驗,我不能死搬硬套,必須經過消化、思考後與自己的風格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才能真正得到進步。
同時,在平時的教學中將教學的五個過程:備、教、輔、考、改每個環節都落到實處是非常重要的。我個人認為,要想終端成績優秀,「輔」的作用不可小視。通過作業、練習所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要麼進行全班的輔導,要麼進行個別的指導。學生剛剛學到的新知識中所出現的問題被及時的糾正,這對於今後的教學是有很大幫助的。
下面我想就教學過程中的備課、上課和作業三個環節淺談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備課
在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
充分,會嚴重影響到課堂教學。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白費心機。
1、備課之前的做題
要想備好課,在備課之前首先要熟悉教材。除了熟悉教材的內容,更重要的是熟悉大綱要求學生對本節內容所應掌握的程度。獲得這些信息最好的途徑就是在動手准備教案之前的做題,這點更多的是針對青年教師而言的。通過做題,一方面能了解本節內容所可能出現的各種題形,這其中包括典型的,以及比較新穎的,而且通過做題也能加大教師和學生之間知識和智能的落差。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師和學生會因為各自成長的時代和環境不同,在教學上存在知識和智能的落差。在師生課堂教學和交流的過程中,這種落差是始終存在的,而且這種落差的廣度、深度越大,對於課堂教學就越有利,對學生知識結構的更新就會越有成效。
只有通過作題,作為教師的我們才能真正作到對這堂課,對要交給學生的知識把握的准確到位。
2、備課
(1)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的設定
課堂教學任務和目標的順利完成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取決於兩者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與和諧統一。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在制訂教學目標和任務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當前的基本知識結構狀況、思想動態發展與學習志向的選擇。要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決定。就拿在分科之前我所教的班級來說,三個班分為兩個層次,其中的4班屬於高一年級的實驗班,7和9班屬於普通班級。從高一剛開始進行物理教學時我就發現這兩個層次的班級在整體上已經表現出了差距:實驗班相對整齊些,在物理學習上幾乎沒有什麼尾巴,而普通班由於學習習慣、學習志向等諸多問題使得整個班級雖然有些許冒尖的學生,但大多數同學在對待物理學習上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高中物理太難,早就不打算在學科時選擇物理,同時所謂的「後進生」較多。所以對於這兩個層次的班級,在教學上我的目標從一開始就有了不同。對於4班,不僅每節課相關的知識要講到位,而且還要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加深和擴展;對於7和9班,我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調動起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所以每節課上知識的難度不能加得過深,要讓學生意識到物理學習並不困難,每節課他都能聽懂,每次作業他都能做對。
(2)科學地處理好教材和知識的難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師對教材和知識的難度的處理也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聽懂」、「學會」、「會學」就有興趣,課堂氣氛自然就會活躍,「迷惘」、「困惑」、聽不懂、學不會,課堂氣氛就會沉悶。知識過於簡單,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知識過於復雜,學生卻因接受不了也提不起興趣。所以,課堂學習的知識最好是適中,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心理上產生一種學習的滿足感,也就是說,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才能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因此,在備課時,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要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從而使學生在每一課的學習中,既有一定的知識坡度、難度,經過一定的思考又能學習掌握,這樣他們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高中的物理知識在開始階段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上都會存在一些困難,不少同學在進入高中之前就已經聽說了高中階段的第一次物理測驗往往都是不及格的,所以從一開始學習就抱著「物理肯定很難,我肯定是學不好的,我以後不選物理」的各種想法。任何人一旦有了這些想法,想學好都難。為了扭轉學生的這種想法,在物理第一章力的備課時我有意將進度放慢,經常一課時的內容我會安排成兩課時,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足夠消化的過程,使他們在開始階段將基礎打牢。基礎打牢了,成績也就提高了;成績提高了,興趣也就有了。
3、備課在聽課之前進行,修改在聽課之後完成
對於所有的青年教師而言,我們都會去聽自己的師傅或者備課組里其他老師的課。聽聽他們是如何處理自己即將要上的這堂課的。聽課的目的是為了等到自己上課的時候能夠對知識有更准確的把握,是為了彌補自己由於經驗缺乏而可能在備課中備不到位的情況。聽課確實是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一條捷徑。很多青年教師都是先聽課後備課。就我個人認為如果能將備課放在聽課之前進行,將修改放在聽課之後完成,效果更佳。作為青年教師必須要學會自己處理教材,縱使由於自己毫無經驗,對教材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但若在聽課之前先把課備好,哪怕是一節不成熟的課,等到聽課的時候你必然是處於一種對知識已經了解,對教材已經有認識的基礎上的聽課,這樣聽課的效率必定會更高。聽完課之後對教案的修改才能更深刻。上課時課堂效率的提高才有保證。自己的成長也會更迅速。
二、課堂
1、45分鍾的布局
一節課45分鍾,如何有效地利用?我將45分鍾劃分為以下三塊:
(1)5分鍾的復習提問時間:、
知識的學習總是前後貫通的,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將每堂課開始後的前5分鍾用於復習提問,即能夠對上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回顧,也能起到承接新知識的目的。就我個人而言,復習提問的方式經常變換,有的時候是單純的一問一答,有的時候是隨堂測驗兩道題目,甚至有的時候是通過對上次作業的評講進行復習。復習提問是計作平時成績的,雖然分值不大,但學生終究對分數還是在意的,因此在上課前他總會花些時間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這樣對於提高課堂效率也是有幫助的。
(2)35分鍾的新授時間:
由於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對教材進行了預習,因此新授知識的時間安排成35分鍾是合理的。對於如何合理的利用這段時間我將在下面的「良好的課堂互動模式」中進行詳細說明。
(3)5分鍾的課堂反饋時間:
學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用知識,衡量一節課效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就在於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課堂上及時的反饋練習則可以幫助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實質性的加深。如果這節課我製作了課件,則課堂反饋練習一定將出現在課件的最後幾張上面;如果沒有課件的話,則會利用學生身邊的物理教輔資料里的《隨堂鞏固訓練》。反饋的題目類型多是選擇和填空。選擇這兩種類型一方面是出於對時間的考慮,因為這畢竟是一節課最後的幾分鍾,用計算題考察的話題量勢必會少,可能在剩餘的時間里只能完成一道計算題。另一方面也是認為反饋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選擇和填空這兩種類型能比較好的實現這一點。
2、良好的課堂互動模式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終目標,如何學會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這個道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可持續的學習動機和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原有的單純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是勢在必行的。良好的課堂互動模式的建立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環節。
如何構建出具有互動性質的課堂教學呢?因素有很多,下面我想就「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課堂上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談談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互動」必須「參與」,只有「參與」才能「互動」。物理是一門對學生邏輯思維要求非常高的學科,一堂課的效率高還是低完全取決於學生有沒有開動腦筋,有沒有跟著你轉,即有沒有真正地跟你互動起來。所以我上物理課的宗旨就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真正讓他們掌握知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有師生對話、分組討論、實踐活動和獨立探究,甚至可以是師生換位等。
我在初中教了兩年,這兩年的磨練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如何在一堂課上將學生學習的熱情充分的調動起來。當然要在課堂上形成互動,首先應要求老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因為老師應當是課堂上良好氣氛的首先帶動者。
(1)師生對話:包括師生間,學生間的對話、交流。可一問一答,可討論或爭論,相互啟發,相互合作,圍繞著教學目標前進。這有利於學生養成思維的習慣,了解思維的過程。一堂課從引入到新授再到反饋的過程中都可以將師生對話的方式貫穿進去。在引入環節,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創設情景,採用問題提出,設問引思,復習提問等手法,為新課的引入鋪路搭橋,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新授的過程中,更是離不開這種對話。在做實驗的時候通過對話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根據這些現象自己總結出實驗結論;在講授新知識的時候通過對話檢驗學生對此概念的掌握情況;在討論的時候通過對話傳遞所要表達的信息;課堂反饋中也離不開對話。有時需要學生講述自己的觀點,有時需要同學彼此之間進行討論,或是由教師提問、學生板演的形式促進全班同學共同學習。
(2)師生換位:引導學生充當小老師,讓學生到講台上,代替老師完成一些他們能夠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題思路;總結解題方法及經驗;評講同學板書的內容;組織學生對各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等,這些都是促進學生參與互動式教學的有效方法。在高一開學初期的物理課上我就發現,有時遇到一個問題,學生會表現出各自的想法,當我在講述自己的方法時,有些學生還不滿足於此,著急地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於是我開始嘗試讓學生走上講台,暫時取代我的位置,就某一個問題向大家講述自己的看法。剛開始的時候,當我問哪位來講時,即使他們都有各自的想法,但卻表現出不同的姿態:有的自告奮勇,有的猶豫再三,有的卻迴避著我征詢的目光。起初我選擇的是那些自告奮勇的學生,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樂意到講台上充當小老師了,甚至有的時候我只是想請他們在座位上回答問題,他們還嫌這樣表達不透徹,會情不自禁地走到講台前面來,自然的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有模有樣的講起來了。在小老師講解的時候,我留心觀察了其餘的同學,他們各個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著,都在積極地思考著,討論著。這樣的課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事例「他帶動了全班物理學習的氛圍」:從高一第一節物理課開始我就發現高一(9)班學生的物理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物理的興趣普遍不濃,只有個別男生對物理有熱情,這其中要屬我的物理課代錶王某同學最為突出。這是一個很有表現欲的學生,也是一個只要老師給點鼓勵就能做得更好的學生。在當時困擾我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調動9班大多數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在一次很普通的物理課上,當幻燈片出現了一道思考題時,大家都在草稿紙上演算著。第一個算好的就是他。當我看了他的答案後先在全班面前給予了肯定。若按照以往的安排,再給大家一些思考的時間後就由我在黑板上將解題思路講明,或請他在座位上講出他的思路。但當看到他那種自信滿滿的表情時我突然有了「何不讓他上台講」的想法。於是在9班的課堂上我第一次嘗試了這種方法:他上來了,我下去了。沒想到效果奇佳。王某很大方,無論是板書還是講解都比較到位;下面的同學則覺得這種方式很新鮮,他們比平常更用心的聽,比平常更用心的思考。等他講完後,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這是一次非常有效的嘗試。讓學生暫時取代老師的位置,將自己的想法講給自己的同學聽。而大家在聽的時候沒有了平常上課時在心理上與老師相距甚遠的感覺,他們甚至會在同學講解的中途就將自己的疑惑或沒有聽懂的地方講出來,從而再次引發大家的思考。全員參與,全體思考。題目經過這樣的講解,知識通過這樣的獲得,想忘記都難。這樣在以後的課堂上這種方式就會被我經常的使用,不僅是王某,越來越多的9班的學生會自告奮勇的上台講題。在不知不覺中曾經一度困擾我的如何提高9班學生學習物理積極性的問題迎刃而解。學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後,成績的提高就是必然的了。)
(3)分組討論:
分組討論也是在課堂教學中經常被我使用的一種方法。尤其在試卷講評課的時候用到。試卷講評課一直都是比較難上的課,一般的做法都是老師從第一題講到最後一題。但一節課如果這樣毫無起伏的進行下去的話,學生肯定會聽地疲倦,從而影響課堂效率。考慮到試卷上的每道題基本上不可能是全班都錯,在同學中間總會有對的人,而且大家經過做題,對這道題總有自己的思考,沒對的原因或是想法上存在一點偏差,或是差一步點撥。因此經常當我在黑板上准備將下一道題的版圖畫出來的時候我就會要求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就這道題進行討論。這樣即利用了畫圖的空餘時間,也讓學生在我開始講評之前對題目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三、作業
1、作業的種類:預習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以及練習冊上的作業
*預習作業:
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也就是讓他們作好精神上的准備。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學習也是一樣。只有預習了,才能知道這節課要學習什麼。哪些比較簡單,自己已經比較好的掌握,哪些是自己不太明白的,這也正是這節課該重點聽的地方。高中物理相對較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需要時間和悟性的,但課堂上時間有限,老師不能將課停下來用於學生對某一個知識的理解和消化。而學生上課都是比較情緒化的,一旦某個環節他聽不懂,他就沒有信心沒有耐心再繼續聽下去了,長久下來,他必然對這門課失去興趣,上課的效率自然降低。因此預習就顯得很重要。其實所有的老師都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對本學科知識進行預習,但真正能作到的恐怕只是那些學習習慣非常好的學生,對大多數學生而言「課前要預習」這句話只是左耳進右耳出。因此預習作業就給了預習以硬性的保證。就我個人而言,由於學生身邊物理的教輔材料中分為《基礎知識輸理》、《關鍵內容升華》、《隨堂鞏固訓練》、《夯實雙基訓練》等部分,其中的《基礎知識輸理》就是對該節知識的發掘與整合,它把關鍵知識設計成填空、選擇的形式,非常適合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己獨立完成,而且題量適中,一般只有3~4道題。因此在每節新課之前完成該節的《基礎知識輸理》就成為預習作業。這個作業是要在第2天隨本子上的作業一起收上來批改的。長久下來我發現預習作業不僅對學生有利,保證他們切實的作到預習,還可以讓老師通過批改預習作業在上課之前就清楚學生在這節知識上哪些地方理解上存在問題,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更好的有的放矢。
2、及時批改,及時講評,及時反饋
及時批改,及時講評是所有老師都能作到的,但及時反饋,這里的反饋是指在作業上某種類型的題目出現錯誤的情況下緊接著在下次作業中再出現類似的題目考學生的反饋確可能被老師所忽視。以前我對於作業也僅限於批改和講評,但長久下來發現錯的題目講過了等下次再做的時候哪怕是一模一樣的題目還會有人再錯。是講的時候他們不理解嗎?不對,從講評時候與他們眼神的交流你知道他們都聽懂了。但聽懂了不代表掌握了。我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就在前段時候的一個課間班上的一個同學問了我一道物理題,在我們共同分析下他很會心地點了點頭,很開心的走了。我想他的開心是因為這道題他懂了。第二天我主動叫他進了辦公室,拿了一道跟昨天幾乎一樣的題目(只是數據變了變),給他做,令他自己沒想到的是昨天在問我之前這道題目他在那邊思路卡殼的,今天還停在了同樣的地方。究其原因學習方法的問題,很多學生都是問了後,懂了後就以為會了,從來不會在晚自習的時候再回顧一下,自己試著再做一下。學習方法的問題是個長期問題,如果等著學生靠自己慢慢養成好的學習方法來杜絕這種錯了再錯的現象的話,恐怕會是個很漫長的等待。於是我嘗試著在後一次作業中通過變化數據、變換情景等方法將原來的錯題重新出現,進行反饋,以這種形式盡量杜絕同一道題講了再錯的現象,發覺效果不錯。
回首自己進四年的教學生涯,我深切地體會到:
1、學生學習的興趣來源很多,但若能在課堂讓他聽懂,讓他參與,讓他成功,他一定會對你這門課感興趣的。一旦學生對你這門課有了興趣,你不叫他學他都會自己主動學的,這樣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教學成績真正的提高不是在拚命的要課、上課。關鍵在於課堂45分鍾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
Ⅳ 反思過去的教學管理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如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教學反思等方面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與深入開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越來越滲透到了中小學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中,使得目前中小學教育教學領域正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氣象。而其中,教學反思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則是尤為突出和明顯的,既有眾多研究者對教學反思的涵義、意義、具體方法策略等問題從理論層面上進行的深入分析和探討,更有廣大的一線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開展的教學反思實踐活動,相關的教學案例、反思案例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可以說,時下,「教學反思」已成為教育界使用率頗高的時髦詞彙,幾乎成了談教育者必談之話題,寫案例者必寫之內容。如此鋪天蓋地盛行的反思之風,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靜心分析則不難發現,當前中小學教師所進行的教學反思存在著不少問題和誤區,盡管教學反思本身沒有錯,但過度的反思,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話連篇等現象則需要我們予以高度的關注和深入的思考,為此,本文擬就教學反思現存的主要問題、形成原因和改進建議等略作分析探討。
一、我國教師教學反思中現存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反思的形式層面
1. 格式比較單一,有模式化的傾向。
教學反思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對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實踐中該如何操作,怎樣寫教學反思,不少教師深感困惑而無從下手。這種情況下,介紹或給出一些教學反思的案例,讓教師大致明確其格式或樣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但反觀我們的現實卻不難發現:眾多的中小學教師寫出的教學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轍,有教師將其總結概括為「先寫不足之處,然後寫獲得啟示,最後寫怎樣運用」,何其精闢凝練!而這種「八股」格式的套用無疑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
2. 為應付檢查,流於形式。
在中小學教學實踐中還存在這樣的傾向:即不少教師把寫教學反思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是浪費時間,往往為了應付學校領導檢查才勉強胡亂應付完成。這樣,教學反思的撰寫就成了為反思而反思,流於形式,浮於表面,教學反思的實際價值根本沒有得到切實的體現。誠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層面
1. 全面而不深刻。
通過查閱眾多的反思案例,不難發現,比較成形的教學反思一般都在內容方面較為全面,大都從成功之處、不足之處、今後改進等角度進行論述,可以說是面面俱到,但多為蜻蜓點水,一代而過,雖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給人的感覺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談的幾乎大同小異,沒什麼區別。
如果所有教學反思都圍繞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態度情感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來開展,所有的教學反思都轉來轉去離不開同一話題,套話空話連篇,顯然過於機械化、程式化,而且這種遍地開花、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時間、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體性、針對性、鮮活性和深刻性。
2. 零散而不系統。
目前,教學反思在內容方面或多或少還存在著反思的問題比較分散,零碎,沒有形成合力,不連貫,缺乏系統性等現象。一些老師常常是這次反思某一問題,下次反思就又換成了另一問題,有東一鱗西一爪的感覺,結果是每個問題都泛泛而談,缺乏深度和對問題的較為連貫的、成體系的深入思考和認識。因此,反思的效果並不很明顯,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也微乎其微,進而也致使不少教師對這一方法的實效性產生了懷疑,而這反過來也嚴重影響了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積極性和熱情,形成了惡性循環。
3. 重教師而輕學生。
當前教學反思案例所表現出的一種鮮明傾向是:反思的著眼點多集中在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的效果等「教師怎麼樣教」這一層面,對「學生的學」進行反思的並不多見,而這種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畢竟,教師的教最終應以學生的學習發展為宗旨和歸宿,忽視對學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義和價值。而且教學作為一種動態的活動過程,其實質是以課程為中介,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其中「教」與「學」本身是統一的,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機的整體。因此,進行教學反思,其關照點天然地就應該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大方面。
4. 多敘事而少分析。
存在於當前中小學教師教學反思中的另一問題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著很大篇幅的教學過程和流程的描述,客觀記錄描述的比重很大,而透徹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則較為欠缺,對應反思的核心內容往往是簡單地一筆代過,如:一位教師在敘述完自己在初一嘗試「預習──質疑──討論──反饋」四環節作文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情況後作了如下反思:
「由於剛剛開始,畢竟有它的極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時間的分配,各小組時間的不均衡,小組之間成員能力水平的差異等等,決定了我今後將會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顯然這樣的反思過於概括、流於表層、較為膚淺,僅僅簡單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幾方面,而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學中改進等至關重要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討,在理論認識的深廣度以及實踐的改進完善方面都沒能發揮教學反思應有的作用。
(三)教學反思的方法層面
總的來說,我們絕大多數教師的反思活動是通過教師個體寫反思日記來實現的,方法有些單一和封閉。事實上,教學反思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包括錄像反思法、錄音反思法、日記反思法等等,若以反思主體為標准,反思方法還可劃分為集體反思法、對話反思法和個人反思法。而撰寫教學日記只不過是其中較為簡便易行的,並不是唯一的和僅有的。教師寫反思日記主要依賴於自我的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來進行,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局限性。而且多是教師個體單獨進行,是單純的內省反思活動,往往比較模糊、難以深入,容易囿於自我的思維定勢而跳不出來。因此,教師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該加強與同事間的交流對話,可嘗試進行群體性反思,公開化、開放性反思,探索多樣化的反思方法。
二、原因分析與建議
之所以出現上述種種現象和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們主要從教師自身因素和外部客觀因素兩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探討。
(一)教師自身因素
1. 觀念意識方面:對教學反思的認識不足。
反思作為主體對自身行為的一種自覺關照,是思想的反芻;同樣,教學反思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自覺地對已有的教學事件進行的審視、梳理、再認識和再思考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即需要通過對當前認識的審視、分析來洞察其本質。
簡言之,教學反思主要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某種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活動,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學監控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1]因此,它需要教師的自覺堅持,主動維持,需要教師思想意識層面的認同,行為實踐層面的落實,而不只是口頭的宣講,或者是胡亂應付;它需要教師在思想觀念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視,才不會將教學反思視為額外的負擔而敷衍了事,湊合完成;才不會使教學反思流於形式,浮於表層。
2. 理論分析方面:對教育教學理論學習運用不夠。
有研究者認為「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他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這充分說明教育實踐並不是簡單的技術操作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做出決策,不斷予以調整改進的過程。而在其中教師不僅應具有課堂教學所必需的知識技能,還應具有對教育目的、教育行為的社會與個人影響作用、教育的倫理價值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課程教學原理基礎等等寬厚的理論功底作支撐,否則,反思、實踐都只能處於淺層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復階段,難於有深入的提高和實質性的飛躍。而現實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在反思自己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已經做了什麼」「效果如何」「下一步怎麼做」等等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即使有些分析也多憑個人的感覺進行,個人經驗性的感性的認識較多,缺乏相應的理論作依據,這種分析個人的主觀認知成分佔很大比例,還沒有達到真正反思意義的水平,我們只能稱之為「准反思水平」。
為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要願意反思,主動思考外,還應多多學習和接受相關的理論思想來做指導。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開闊視野,才能從「怎樣教」的小圈子裡跳出來,能夠「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夠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工作方式、教學策略、研究方法等諸多宏觀、中觀的問題進行探討;才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知」「行」「思」三者一體化。
3. 思維品質方面:教學反思的深廣度欠缺。
教學反思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活動過程,盡管思維是看不見,摸不著,彷彿來無蹤去無影的,卻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品質。人們一般認為思維具有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獨創性四類品質。同樣,教學反思也應該具有這四種品質。但反觀目前我們的教學反思,不難發現其深度、廣度是極為欠缺的。
(1)反思的廣度就是指能夠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不僅要善於抓住某個教育問題的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會遺漏有關的重要細節和主要因素。也可稱之為「立體反思」[2]。比如我們多數教師在反思時只關注自己「怎麼教」的問題,某個知識點如何講解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等等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內容,就事論事,關注點狹窄,難以深入下去。往往比較容易忽略對學生、課堂、學校、社會等相關的較為宏觀層面的教育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討,視界不夠廣泛和開闊。
Ⅳ 如何加強備課組教學教研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教研組是學校基層的管理實體,是教學研究的組織形式,在學校教學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所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與教研組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教研組不僅是教學常規的落實者,日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且是開展教學研究的重要陣地,是教學創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組建設是提升教師業務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無論實施素質教育、還是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學校教研組建設都不能局限於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層面上;都不能局限於聽課、說課、評課、觀摩等教研活動的層次上;都不能局限於少數「精英」作秀、多數人捧場的活動形式上;都不能局限於為單純教學質量而教研的目標上。教研組應該是校本研究的推進者、實施者,是學校教學創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組建設必須以校本教研為支點,落實到教師研究並進行實踐的層面。
一、當前教研組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管理層面:
1.分年級管理模式決定了一些學校比較重視年級組的管理,而相對輕視了教研組和備課組的管理,因此,有些學校只滿足於設有教研組、備課組,能象徵性地開展一些活動,並未使教研組的建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教研組在現有形勢和條件下尚未成為教師繼續學習和進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學校領導偏重於教師個體的培養與指導,對教研組集體建設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必要的方法指導。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不是民主選舉產生,而是主觀任命,有些組長根本無法體現「長」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動當然也就無法展開。
3.學校教研活動未形成制度化,學校領導未能深入課改一線,有的領導從根本上放棄了教學。課改問題盡管在有關會議上大講特講,但只是紙上談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從實際需要出發,無法抓准科教研一體化的結合點,所謂的以科研促教學,促課堂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僅僅局限於口號,在具體操作和實施方面還是一個薄弱環節。
(二)教研組內部:
1、教研組工作因循守舊。從教研組工作方式來看,部分教研組長在學科教研活動中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他們滿足於舊有的教研模式,不思進取,缺乏創新意識和變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動主要以集體備課和理論學習為主,沒有具體的教研目標和詳實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組在學科教研和師資隊伍建設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
2、教研組活動浮光掠影。縱觀整個教研活動全過程,一些教研組不能根據自身學科特點主動有效地開展工作,在教研活動中缺乏具體的實施計劃和明確的教研主題,教研活動更多地成為一些教育法規政策、教育教學理論等內容的空洞說教活動。整個教研活動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專業引領和細致的統籌安排。其次從教研效果來看,教研組活動過於簡單,流於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學方面出現的問題集中教研組的力量展開深入研究,教師之間缺乏深層次的探討與交流。
3、教研組評價走馬觀花。對學科教研組工作的評價,一直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難點。一方面多數學校沒有及時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和相應的規章制度,沒有明確教研組長基本職能和教研活動基本規范,對教研活動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教研活動隨意性比較大,教研管理鬆懈;另一方面學校在評價教研組工作中也單純以教研活動的次數和活動材料來衡量教研組工作的實效,缺乏對教研活動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這些簡單的評價方式挫傷了教研組長的工作熱情,制約了教研組工作開展的成效。
(三)教師自身:
1.學校管理教研組的活動並未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從實際需要出發,並非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有些教師認為,教研活動是一種負擔,沒有什麼實質性收獲,這就導致不少教師參與教研組活動的熱情不高,比如,我們常聽到一些教師這樣說:「教研,哪有時間,我的新課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師認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課、備課、輔導、改作業、考試等,學校、教育局、家長最需要的是考試成績,而搞教學研究,有時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結果得不償失,研究慾望不強。
3.學校研究氛圍缺乏,一些教師沒有問題意識,遇到教學問題,往往意識不到其研究價值,比如,一些教師課堂效率低,教學任務完成不了,就拚命要求增加課時,很少有意識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很少考慮到把自己的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起來。
4.當今教育評價體制下,評價的主要內容是教學成績,評價者看重的是教師個體,這就導致了有些教師只關注自我成長,很難與他人真誠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參與交流,分析研討只是表面現象,不願作深入研究。
二、關於教研組的建設
(一)加強教研組的組織建設
1、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和調整學科教研組
教研組設置以有利於教學和開展教學研究為原則。一般以學科為單位,設立一個教研組。規模較小的,以相關學科合並設立教研組。跨學科教師編入其主要任課的學科教研組,同
Ⅵ 翻轉課堂集體備課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從學生角度說,翻轉課堂的模式是否真正解決了因材施教的問題?對於傳統教育的詬病在於,對待不同的孩子搞「一刀切」,不僅在教學上是如此,考試時更是如此,這也就使得很多成績一般的孩子只能在班級中「跟著跑」,而不能按照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消化水平定製出符合自己的學習計劃。
翻轉課堂雖然將學習的掌控權給了學生,但是我們應該看清目前國內學生的情況:不擅於提問和主動性不強,這兩點直接影響了翻轉課堂的效果。
從老師的角度看,國內的教師是否具備引導學習的職業素質?翻轉課堂很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答疑來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其實不是被淡化了,而是從另一個側面有所加強,它要求老師能夠通過設問、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完成作業、項目的情況來分析和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相較於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從主動變為被動,從主導變為引導,這對其職業素質有著更高的要求,而與學生一樣習慣了傳統教育模式的老師群體,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自身的轉變。
從家長的角度看,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如何去量化?中國的家長對於教育非常的關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們的心願,雖然年輕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加新潮的觀念和更為開放的思想,但是有一點始終不變,就是如何量化老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過去通過考試來為學生排名次,為老師測評,但在素質教育觀念影響下,家長更看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對於翻轉課堂來說,要翻轉的不僅僅是教與學過程中的順序,相對應的還要有最終的效果評估機制。
學生在家看視頻效果如何把握
回家看視頻學新知識點,上課則不講新課直接討論,翻轉課堂將教學由「教-學」模式變成了「學-教」模式,這對中國式課堂來說,可謂是「本末倒置」,因此也有一些一線教師提出質疑。比如,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能力有差別,學生做作業可以有書面顯示,教師比較能把握學情,而看視頻學習的效果究竟如何呢?「翻轉課堂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更加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把作業完成。回家後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生也不是看完視頻就算,學校有個平台可以讓老師知道學生看視頻的情況,老師會及時地與孩子們進行溝通。」游府西街小學萬代紅校長解釋道。
大量視頻製作考驗老師能力
翻轉課堂的第一步就是要求老師創建教學視頻,這對老師借用科技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是一大考驗。「我做一個視頻至少要花2個小時。」金陵中學王守明老師表示,做視頻是對老師來說十分耗費精力的一件事。
翻轉課堂是不是降低老師上課作用
新課老師不講,課上主要討論,這種課堂是不是降低了老師的作用?對於這個疑問,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慕課專家吳志宏教授說,慕課強調的是課前的學習和課堂教學的結合,它能夠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並不是降低老師的作用,而是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線學習主要體現的是一種微視頻,老師把講的內容、知識點編製成微視頻讓學生在家裡自己看,這種自行觀看微視頻的最大好處就是形象生動、方便記憶。並且,學生在家裡看的時候可以自己掌控節奏,不斷地看、反復看。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接受知識接受得快,有的學生則相對來說慢一些,在課堂上直接教學,老師需統一教學進度與要求,所以不能兼顧到每一個學生。用視頻的形式在課前讓學生先去看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充分起到了預習的效果,是個性化教學的體現。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可以使老師能夠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展開充分的互動交流,進行自主思考。老師在其中起到的是一種助教、助導的作用而不是像一般的課堂上所處的一個以老師為中心的地位。課堂上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學生,體現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翻轉課堂的形式最成功的是在理科方面,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因為理科相對來說知識點比較集中,老師在編制微視頻的時候可以將問題帶入,但是通過半年對翻轉課堂的探討發現,其實每一門學科都可以用翻轉課堂的形式教學,只是各個學科有自己的教學特點和方式方法。
Ⅶ 年級教育管理和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是什麼
1、備課要求欠科學。在參加學校的各類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反映,備課應該根據教師年齡分層次的要求,要切合實際,具有針對性。由於備課要求整齊劃一,因此也缺少了個性,缺少了創新,有的就是年復一年的重復。同時,集體備課如何規范並發揮效益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2、課堂教學管理欠手段。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學校都對課堂教學制定了較詳細的要求,可課堂教學的過程管理卻不夠落實,表現在有的教師備課一套,上課又是一套;有的教師備課很認真,而上課卻時有把握不住重點,把握不住課堂紀律。其實授課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業務能力,如果我們學校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控制,使每一位教師認真上好每一節,不僅可以提高課時效率,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3、班級設置欠規范。主要表現在部分學校存在「大班額」現象,嚴重影響到教學活動的開展,也阻礙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作業的設計、班級管理不夠科學化。目前全處70人以上的班級有36個,個別班級人數達到90人。而個別學校卻為生源不足發愁,有的班級只有17人。
4、綜合實踐活動欠創新。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新課程實施中的一個亮點,但這么多年以來,仍然是一些學校的管理難點,具體表現在,一是師資安排不夠穩定,校本培訓不夠,教師認識不夠。二是缺少系統規劃,工作沒有形成套路。三是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難以「實踐」,有些活動學生還能在家長的配合和學生自主探究下完成,有些活動需要組織外出實踐,又擔心安全問題,只好放棄。
5、校本課程開發欠教師。現在學校都在自主開發屬於本校的校本課程,由於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專業精神、技術要求、責任心要求較高,而目前教師最缺乏的就是有關課程設計和評價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專業化程度不高,這些都極大的制約了教師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力。
6、教學活動與德育活動欠整合。教育教學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中心工作,除了受師資素質、教學設施、學習風氣等校內因素的制約,學生的社交、家庭教育等校外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尤其是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在我們每一所學校都佔有一定比例,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在德育活動中實施學科教學便尤為重要。如何有效調控二者的關系,現在的研究也還是零星的、點滴的
Ⅷ 教師在培養自己孩子方面有哪些獨特的方法
某專家經過數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城市裡的中小學教師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優秀人才的並不多,即便是十分優秀的中小學教師,他們的子女能成為傑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於其它知識分子階層。他得出一個結論,城市的中小學教師給予子女的優勢不多,跟農村的中小學教師相比,他們的子女往往不能從教師型父母那兒獲得多少優質的教育資源。
為什麼優秀教師反倒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線教師如何教好自己的孩子?專家建議,教師需要認真了解自己的職業特點,因為教師家庭教育的優勢與隱患都與教師的職業有關。對症下葯,身為教師的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要注意十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招
自身定位:不做老師做朋友
教師大多數是管理主義者,當下的中小學教育,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管理;而教育不是管理,是互相影響和溝通,就如孔子那樣,與學生一塊生活,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傳道授業解惑;如蘇格拉底一樣,跟學生一邊散步一邊聊天,創設一種比較輕松愉悅的氛圍。
教師在學校是學生的管理者,在學生面前莊重、嚴肅,在家裡仍習慣性地做權威、當老師,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孩子在學校要面對很多老師,會產生一些緊張的情緒,回到家裡需要緩解這種緊張情緒,可是如果你回到家裡仍然以教師的面孔出現,孩子的緊張情緒就得不到排解,學校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就會使孩子的大腦發育、心理發育受到影響。教師在學校要嚴格履行自己作為教師的職責,回家後應該立即轉變角色,變成一個溫柔賢惠的好媽媽、開朗愛玩的好爸爸,要做孩子的朋友。
第二招
拒絕「斯文」:讓孩子充滿活力
一般來說,教師的生活方式較穩定、且清靜。這種生活方式對孩子學習是最有益的,所以教師的孩子「問題生」占的比例很少。但是,這種穩定、規律、清靜的生活,對孩子來說也有害處,可能會造成孩子應變能力的缺乏。一旦生活不規律,孩子就難於適應,害怕挑戰性的活動和生活,生存能力差。
做教師的家長要避免把孩子的生活搞得太文靜、太規律、太清靜,可以適當讓孩子參與較為激烈的體育活動,比如籃球、足球等,在強健體魄的同時,提高機體的運動平衡能力和反應速度;也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孩子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實際的困難,努力去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增強他們的應變能力的過程。以免將來真的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吃大虧。
第九招
榜樣作用:熱愛知識注重再教育
教師大多畢業於師范院校,已經學習掌握了較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生,有時想不到要更新自己的知識,甚至於大批一線教師喪失了對新知識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瑣、龐雜的事務性工作中。這類教師的落後觀念和陳舊的教學策略,也會相應地帶到家裡,造成孩子人格、個性成長上的缺憾。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倘若整日跟知識打交道的父母其實並不熱愛知識,孩子的潛意識里也不會由衷地尊重知識。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在教學中獲得好的成果,才能在家裡創造一份和諧,很好地維系親子關系。孩子無論在哪一個成長階段,父母都能以一個真正的教師的高度跟孩子溝通,那麼,無論多麼平凡的孩子都會脫穎而出。
第十招
從心開始:溝通交流產生美
教師在學校教會了那麼多孩子,使那麼多孩子優秀,回到家裡就很自然的覺得自己的孩子也得優秀。教師千萬別把自己的孩子當做不用教就會的孩子或有先知先覺的孩子,否則就很難有耐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另外,教師每天在學校要上課、要跟學生交流,說了太多的話,回家後就什麼話都不想說了。這確實是一個職業性的問題。作為教師角色的家長在了解了這個現象之後,就應該主動跟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密切親子關系,一方面可以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幫助孩子解決,每天發現一點解決一點,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你的孩子開始變得優秀了。
身為教師,面對繁重的教學工作之外,必須把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問題當做重大的人生課題來對待。應當客觀地對待自身的工作環境,變劣勢為優勢,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有一位過來人說:「再優秀的老師,如果自己的子女沒有教育好,其優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藉此與所有的教師同行共勉:先成為好父母,然後才是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