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大學語文07年至12年歷年自考試題
書店查找或上網查找
⑵ 全國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學語文試題
來得及。先看書,買一份自考卷子,好好做做,就行了。自考不難,及格就能過。我也是十月份考試,加油~
⑶ 求大學語文(本)自考試題與答案
從網上下載吧.
⑷ 2009自考大學語文試題
..我去年10月份考的,通過嘞
自考很多是全國統一命題
答案我沒有
試題如下:
全國09年1月自考大學語文試題
-----------------------------------------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秋水》中,「夏蟲不可以語於冰」的喻意是( )
A.人的認識受先天素質的限制 B.人的認識受後天教育的限制
C.人的認識受時間的限制 D.人的認識受空間的限制
2.貫穿《論毅力》全文的論證方法是( )
A.演繹法 B.歸納法
C.類比法 D.對比法
3.《吃飯》中說:「弄飯給我們吃的人,決不是我們真正的主人翁。」這句話所揭示的社會現象的實質是( )
A.名實不副,相互掩飾 B.主從錯位,本末倒置
C.二元對立,執兩用中 D.多元相濟,和而不同
4.《馮諼客孟嘗君》中,馮諼再三彈鋏而歌的主要目的是( )
A.我行我素,張揚個性 B.不平則鳴,不甘人後
C.照顧家庭,贍養母親 D.探求知己,以展懷抱
5.《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所描述的中心事件是( )
A.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之地 B.趙武靈王招兵買馬訓練胡服騎射
C.趙武靈王與肥義謀劃胡服騎射 D.趙武靈王就胡服騎射事說服公子成
6.下列文章中,雖然不加議論,但語句多含褒貶之意的是( )
A.《西湖七月半》 B.《愛爾克的燈光》
C.《紀念傅雷》 D.《都江堰》
7.《秋夜》:「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煙,噴出煙來,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這些「英雄」指的是( )
A.棗樹 B.小粉紅花
C.小青蟲 D.蜜蜂
8.《哭小弟》:「他雖然小,在昆明的冬天裡,孩子們都怕生凍瘡,都怕用冷水洗臉,他卻一點不怕。」這里使用的人物描寫方法是( )
A.語言描寫 B.心理描寫
C.細節描寫 D.肖像描寫
9.《都江堰》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 )
A.寫都江堰水流的壯觀 B.寫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
C.寫橫江索橋與二王廟 D.將都江堰與長城作對比
10.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是( )
A.《詩經》 B.《楚辭》
C.《樂府詩集》 D.《古詩十九首》
11.《湘夫人》中,通過描述舉止動作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詩句是( )
A.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B.鳥何萃兮蘋中? 罾何為兮木上
C.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為兮水裔
D.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醴浦
12.《秋興八首》(其一)的主要情感內容是( )
A.羈旅之苦 B.家國之思
C.前途之慮 D.老病之憂
13.《早雁》中,「仙掌月明」句所用的典故是( )
A.漢武帝將陳皇後打入冷宮 B.漢武帝鑄銅仙人承接甘露
C.唐玄宗時製作霓裳羽衣曲 D.唐玄宗遣道士尋覓楊玉環
14.《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描寫心理活動的特點是( )
A.先寫自己,再寫對方 B.先寫對方,再寫自己
C.由己及彼,由彼及己 D.話分兩頭,雙管齊下
15.《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警告讒害忠良之徒的詞句是( )
A.春且住 B.怨春不語
C.君莫舞 D.休去倚危欄
16.《雨巷》中,最富有象徵意味的意象是( )
A.雨巷 B.丁香姑娘
C.雨的哀曲 D.獨自彷徨
17.《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象徵古老中國沉重負載的是( )
A.淤灘上的駁船 B.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C.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D.掛著眼淚的笑渦
18.《我願是一條急流》中,「急流」、「荒林」、「廢墟」、「草棚」、「雲朵」的形象顯得荒蕪、簡陋、殘缺,這是為了表達「我」的( )
A.渺小 B.貧困
C.虔誠 D.謙遜
19.下列選項中,最能體現嬰寧自然天性的是( )
A.愛笑 B.痴憨
C.狡黠 D.陰險
20.《金鯉魚的百襇裙》的整體構思特點是( )
A.以近知遠 B.以小見大
C.以古知今 D.以大見小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羅素認為,避免愚蠢見識的途徑有( )
A.堅持科學的認知方法 B.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
C.努力提高論辯的本領 D.克服狂妄自大的心態
E.樹立認識有限的觀念
22.下列文章中,使用對比手法以突出主題的有( )
A.《秋夜》 B.《香市》
C.《紀念傅雷》 D.《都江堰》
E.《螞蟻大戰》
23.《陌上桑》中,運用鋪陳手法加以描寫的有( )
A.採桑的器具 B.羅敷的服飾
C.觀者的失態 D.使君的醜行
E.夫婿的高貴
24.下列《再別康橋》中的詩句,屬於移情於景的有(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B.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C.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D.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E.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25.下列選項中,對《斷魂槍》評述正確的有( )
A.在近代中國,古老的傳統文明遭遇西方現代文明的嚴峻挑戰
B.沙子龍留戀斷魂槍,是民族文化中保守痼疾的表現
C.沙子龍武藝高強,個性孤傲內向
D.沙子龍心甘情願將鏢局改成客棧
E.作者贊賞孫老者積極進取的心態
三、詞語解釋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6.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
27.而皆背晉以歸梁
背:
28.要其何以成,何以敗
要:
29.孟嘗君曰:「客何好?」
好:
30.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
31.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爪其膚:
32.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
負:
33.孺人中夜覺寢
覺寢:
34.弱管輕絲,竹肉相發
竹肉:
35.每一念及,便淚下如綆
淚下如綆:
四、簡析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閱讀《我的世界觀》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要是沒有志同道合者之間的親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貫注於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和科學工作領域里永遠達不到的對象,那末在我看來,生活就會是空虛的。
A.作者認為,怎樣才能使生活不空虛?
B.寫出文中體現「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的語句。
C.解釋其中的兩個成語。
37.閱讀《張中丞傳後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
A.這里表現出張巡怎樣的性格特點?
B.文中運用了哪幾種人物描寫方法?
C.指出文中側面烘托張巡形象的句子。
38.閱讀《愛爾克的燈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我高興地來,痛苦地去。汽車離站時我心裡的確充滿了留戀。但是清晨的微風,路上的塵土,馬達的叫吼,車輪的滾動,和廣大田野里一片盛開的菜子花,這一切驅散了我的離愁。我不顧同行者的勸告,把頭伸到車窗外面,去呼吸廣大天幕下的新鮮空氣。我很高興,自己又一次離開了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
A.這里用了哪幾種人物描寫方法?
B.「但是清晨的微風……」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C.說明這段文字中「我」的感情。
39.閱讀《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回答問題: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A.概括這首詞的情感內容。
B.指出上片所用的比喻及其比喻意義。
C.下片運用了哪些抒情手法?
40.閱讀《寶黛吵架》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那寶玉心中又想著:「我不管怎麼樣都好,只要你隨意,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願的;你知也罷,不知也罷,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遠。」黛玉心裡又想著:「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丟開,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遠了。」看官,你道兩個人原是一個心,如此看來,卻都是多生了枝葉,將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遠之意了。
A.為什麼說這段描寫體現了寶黛愛情的深摯?
B.如何理解作者所言「將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遠之意了」?
C.這里運用了何種人物描寫方法?
五、作文(30分)
41.以《獨自面對》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⑸ 請問誰有往年自學考大學語文的試題及答案,謝謝!
你去當當網看看能不能買到自學考試大學語文的一考通。那裡面有課後輔導,有歷年考題和答案的
⑹ 求全國自考考試 大學語文模擬試題及答案
1、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來十分長於說理。這篇文章就充分體現了其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首先孟子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評梁惠王的治國方法不當,然後再提出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先以批評的態度揭露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行徑,然後馬上又說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這都是先抑後揚,先使梁惠王認識自己的錯誤,同時又給予其希望,讓梁惠王明白他的錯誤其實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決「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緒的同時,又能抓住他渴望民眾擁戴的潛在心理進行誘導;在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時,採取先易後難、步步推進的程序:這都是循循善誘的體現。讓梁惠王認識到,只要實行王道,那麼就有稱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兩個比喻來增加自己的觀點的說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來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什麼質的差別。
(2)用拿刀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作比喻,來揭露統治者把「塗有餓莩」歸罪於年成不好的觀點。
孟子通過這兩個比喻生動形象的佐證自己的論點,使單純的說理變得妙趣橫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非常形象、生動而深刻的效果。
3、許多排比句的運用,也大大助長了文章的雄辯氣勢。
孟子在這篇文章中大量的運用排比句式,或遞進、或類比,使文章氣勢雄渾,使自己的論述的觀點更加具有說服力。
(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4)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4、本文的藝術特色是將抽象的哲理化為具體的形象。
首先,在整體構思上,作者虛構了一個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通過兩個神話人物的對話來展開說理,闡明觀點。
其次,文章開頭設置了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以具體景物的比照來隱喻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再次,通過援譬設喻(①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②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③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④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的手段,來表達深微玄奧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疊出,引人聯想,發人深思,從而將抽象的道理闡發得十分鮮明透徹。
5、論證方法頗有特色。
(1)經過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層推進,最後把結論自然地推到讀者面前,令人信服。
(2)大量排比句(①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②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③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④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⑤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和反詰句(①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②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③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的配合運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增強了說理的力量,體現出莊子散文在語言方面的特色。
這是一篇著名的史論。
全文的中心論點:國家的盛衰、事業的成敗,主要取決於人事,取決於執政者的思想行為。
本文闡明觀點的主要論據:是五代後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後衰、先成後敗的歷史事實,例據典型而有說服力。
全文共過對比進行說理: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
格言名句: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3.「滿招損,謙得益」
4.「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五組對比詞: 1.「滿與謙」
2.「損與益」
3.「憂勞與逸豫」
4.「興國與亡身」
5.「盛與衰」
6、總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
7、作者強調的核心觀點:只有毅力至強方能取得事業的最終成功。
8、說理方法:採用正反對比的寫作方法。
9、層遞句式、其表達作用:第二段五種人用層遞法中的遞進法。
第三段中「操舟」的比喻,寫「我」幾種不同情況用層遞法中的遞進法。
10、比喻意義:作者用「操舟」做喻,說明只有具備至強的毅力,方能取得事業的最終成功。
孟子用「掘井」之喻,說明沒有至強的毅力,事業就可能半途而廢,只有具備至強的毅力,才能達到最終成功。
11、演說所闡發的「三事」,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集中體現了他的辦學理念。
「三事」的內容是:一曰抱定宗旨,強調大學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學問」,非為做官致富,其中滲透著精神獨立、學術自由的理念。二曰砥礪德行,強調束身自愛,反對同乎流俗,蘊含著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曰敬愛師友,倡導以誠相待,道義相勖,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傳統的禮義觀念。以上三事體現了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對大學精神的堅守,對道德品行與完善人格的追求。
12、演說主要採用對比論證方法。
主題突出,針對性強。行文有破有立,觀點鮮明,加強論證力度。文中強調的幾件事,都含有匡正時弊的目的。當時北京大學校風頗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文中列舉之各種腐敗現象在校中確實存在。演講中雖
說對「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但實際上卻是對這類現象痛加針砭,大有催人猛醒之勢。
13、本文說理不僅簡要透徹,而且情理並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動人。
演說中有痛心的指陳,有激越的闡發,也有設身處地的忠告。講述「三事」的三個段落,最後都用一個反問句來引出結語,可謂語重情長。語言亦文亦白,將文言的簡練典雅與口語的通俗明快融於一體,誠為中國現代演講之經典。
1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作者分三個層次來闡發這一中心論點:
1.首先從「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說起,說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2.接著指出「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揭示出容忍難以實行的心理根源;
3.最後則指出「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的態度是極其錯誤的,強調「絕對之是」根本不存在。顯然,這三個層次是逐層深入的。
15、論證方法:
本文善於運用例證法來闡發道理。
1.作者年少時援引《王制》專制律條痛罵《西遊記》和《封神榜》。
2.宗教史上高爾文活活燒死塞維圖斯等科學家。
3.提倡白話文時陳獨秀「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
這三個典型例證,分別證明了文章中三個層次的分論點,都具有十分鮮明而強勁的啟示力和說服力,作者無需多說,讀者就能從事例本身悟出諸多至理深意。
16、本文的中心論點:「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作者從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1.先講斟酌文字與表達思想感情的關系。指出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感情,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的,例如《史記》李廣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實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並不僅僅是為了語句的通暢或漂亮,例如韓愈賈島關於推敲的故事。
2.再闡述文字的直指意義與聯想意義的關系、文字的習慣性與創造性的關系。強調語言應該貴在創新。指出科學的文字限於直指意義,文學的文字則必須照顧到聯想意義;語言的習慣性聯想造成套語濫調,「惟陳言之務去」才是創造的態度。
17、本文所採用的論證方法。
1.歸納法
關於史記中李廣射虎和韓愈賈島推敲的故事用的是歸納的方法。
2.演繹法
作者在論證語言貴在創新時用的是演繹法。
3.比喻法
為了說明文字的直指意義與聯想意義作者分別把它們比喻為月輪、月暈。更加形象直接,容易把握。
18、直指意義與聯想意義的不同特點和作用。
1.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
2.科學的文字愈限於直指的意義就愈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
3.直指的意義是固定的,偏於類型,因此易用,聯想的意義是游離的,偏於個性,因此難用。既是游離的,個別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於支離。
19、作者借吃飯為題,通過各種類比聯想和巧妙比喻,發表他對人生、社會諸種現象和問題的看法。
1.作者從「吃飯」的實質變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實不符現象所掩蓋的本質,由此聯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實錯位的矛盾現象,得出了「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的哲理性結論,批判愛財不愛人的金錢婚姻觀,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權謀私利等不良世風。
2.同時,針對「給人弄得混亂顛倒」的社會現實,作者闡發了「和五味以調口」的傳統思想,倡導了多元「相成相濟」的和而不同社會理念。
本文由「吃飯」而引發的議題廣泛,涉及社會人情世態諸相,在針砭時弊中閃爍著活潑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20、使用了類比的方法
文章主要採用了類比論證方法。從吃飯說到結婚,說到藝術,說到政治,都是通過相似性聯想展開的。其中,巧設陌生化的比喻是一個最顯著的藝術特色。
如:
1.「吃飯有時很像結婚」
2.「一碗好菜彷彿一支樂曲」
3.「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勝的審美效果。
21、本文的另一特點是廣征博引,讓讀者感受到知識和智慧的樂趣。
從柏拉圖到孔子,從政治到經濟,從音樂到烹調,從人情世態到人生觀,作者似乎信手拈來,但處處涉筆成趣。這也顯示出錢鍾書任性而發、灑脫自然的個性特徵。
新版教材「(04729)大學語文」各課重點講義(9)
22、愛因斯坦提出自己的人生觀,政治理想,宗教情感的內容各是什麼。
1.「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這是他的人生基本理念,而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對儉朴生活方式的認同,對別人的足夠寬容,則是這一人生理念的具體體現。
2.他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義,這主要體現在他對「很快就會腐化墮落」的專制制度的極度反感和對「罪惡淵藪」的戰爭的深惡痛絕。
3.他的「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貫注於客觀世界」「奧秘」的虔誠心態,是對「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的追求和堅守,而決不相信有萬能上帝和死後靈魂的存在。
第一部分可作為選擇題考試大家。
23、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
1.思理深遠而言語朴實。
2.見解獨到而態度謙遜。
3.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動。
上面三點是這篇演講詞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風中的體現。
24、文章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告訴我們人們如何少犯錯誤,避免愚蠢的見識。分三個層面來講的
第一層面講科學的認知態度。對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可用經驗加以檢驗;不能用經驗加以檢驗的,就要有充分的證據。
第二層面講聽取不同意見。除了類似我們經常說的「兼聽則明」這一層意思,作者還提出了「心理想像力」,用「假想的論敵」來反駁自己以防止自以為是。
第三層面闡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有些問題「本來就根本無法解決」,有些問題「沒有明顯正確的答案」,所以只有採取謙虛慎重的態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辦法就是要樹立「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十分有限」這一基本理念。
25、針對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的三個辦法
1.對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可用經驗加以檢驗;不能用經驗加以檢驗的,就要有充分的證據。
2.聽取不同社會圈子的人所持的種種看法,擺脫武斷,也不要憑自己的主觀臆測,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為自己設立一個假想敵反駁自己也防止自以為是。
3.提防那些容易助長你狂妄自大的意見,時刻提醒自己,客觀世界是復雜的、多變的,而人是渺小的;樹立「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十分有限」。這一基本理念。
26、作者採用了議論文很少用的第二人稱「你」
通過你我對話的形式進行論述,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更容易打動人。從而也成為這篇文章形式上的突出特點。
27、語言中用了很多「也許」,「說不定」,「設想一下」等虛擬語氣。說明作者謹慎的作風,謙和的態度
作者在告訴人們如何少犯錯誤,避免愚蠢的見識,採用這樣的文風,正好使風格與主旨相協調。使人感覺非常親切,娓娓道來。容易為人所接受。這也正是對自己文章觀點的身體力行的表現。
28、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為孟嘗君營就「三窟」、鞏固政治地位的經過,展現了馮諼不甘屈居人下、報效知己、深謀遠慮的奇特風采,同時也表現了孟嘗君寬容大度、禮賢下士的品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的「養士」風氣和政治風貌。
29、重點掌握馮諼的形象性格特徵及使用的表現手法
性格特徵:馮諼不甘屈居人下、報效知己、深謀遠慮的奇特風采。
表現手法:文中刻畫馮諼的形象,主要採取了欲揚先抑、層層深入的方法。開始寫他「無好」、「無能」,寄食於人卻再三彈鋏而歌,要求優厚的生活待遇,彷彿是不知饜足的小人。這是先抑。但當孟嘗君召人收債時,他自告奮勇,挺身而出,迅速「市義」而歸。在孟嘗君失勢就國看到「市義」的奇效後,馮諼又作出了更遠的謀劃,為孟嘗君「復鑿二窟」,孟嘗君從此高枕無憂,長保榮華富貴。由此可見,馮諼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試探,而在孟嘗君禮賢下士、真情相待之後,才不遺餘力地為之出謀劃策,這體現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動有趣的情節,既彰顯出馮諼的獨特個性,又收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30、重點掌握孟嘗君的性格特徵及使用的表現手法
性格特徵:寬容大度、禮賢下士的品德。
表現手法:孟嘗君與馮諼形成對照。馮諼的再三彈鋏,反托出孟嘗君的寬容大度。而當馮諼大展奇才的時候,又顯出孟嘗君的目光短淺:他不懂「市義」的意義,不明諸侯之間的矛盾可資利用,不知借宗族關系保護自己。而馮諼則深知百姓的艱難,以「市義」來贏得民心,利用齊王與梁王之間爭奪賢才的矛盾來抬高孟嘗君,以宗廟之重鞏固孟嘗君封地。人物之間的映照,使全文波瀾迭起,姿態橫生。
31、本文的中心思想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這里所節選的垓下之圍部分,主要記敘了項羽最後失敗、身死烏江的一些史事片斷。注意: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在對項羽作蓋棺論定時,既肯定了項羽起兵滅秦的重大歷史功績,又批評了他缺乏政治遠見、專持武力以經營天下的致命錯誤。
本文通過三個場面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個性特點十分鮮明的悲劇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別姬,慷慨悲歌,表現了英雄多情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同時也暗示出項羽不善用人、眾叛親離的困境。在東城「快戰」中連斬數將,說到做到,展露了項羽勇猛無比的英姿,同時也表現出他愛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敗原因的悲劇性。因愧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寧死不辱,揭示了項羽內心世界中知恥重義的一面,同時也表現出他走投無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個性描寫和心理刻畫,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體感。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善於在歷史事實的關鍵環節進行合乎情理的藝術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為「霸王別姬」的典型情節。「天之亡我」在項羽口中先後三次重復出現,充分表現出項羽「身死東城,尚不覺悟」。「瞋目而叱」,嚇退漢將楊喜數里,在失敗關口仍見出項羽的英武氣勢。將寶馬贈與烏江亭長,既是對亭長好意的報答,又是對戰馬的愛憐深情。最後自刎,對呂馬童說「吾為若德」,則表現出對敵人的鄙視和視死如歸的精神。這些有血有肉的細節描寫,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情致豐贍,藝術效果十分顯著。
《史記》語言生動,影響深遠,短短的垓下之圍中就留下了「霸王別姬」、「四面楚歌」、「羞見江東父老」等含義豐富的成語。
重點提示
32、張巡、許遠鎮守睢陽的背景及韓愈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安史之亂初期,叛軍攻勢凌厲,氣焰囂張,唐軍則屢遭敗績,形勢危殆。在這種局面下,張巡、許遠以萬余部眾堅守孤城睢陽,抗擊強大的敵人,「蔽遮江淮,沮遏其勢」,為日後唐軍的反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盡管最終英勇犧牲,但他們的氣概和功績,可歌可泣,深受人們景仰。平亂以後,朝中有人利用張巡兒子的幼稚,散布謠言,混淆視聽,以為藩鎮割據勢力張目。韓愈對此憤慨萬分。他所以寫作本文,既是補李翰所為《張巡傳》之缺憾,更是為了說明事實真相,駁斥小人謬論,歌頌英雄以宏揚正氣,打擊邪惡以維護朝廷政權的統一。
33、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議論與敘事緊密結合
前半部分側重議論,針對污衊許遠的錯誤論調進行駁斥,在駁斥中補敘許遠事跡,並高度贊揚了張巡、許遠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歷史功績。後半部分側重敘事,著重記敘了南霽雲的動人事跡,並補敘了張巡、許遠的其他軼事。兩個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著內在聯系:前者議論為後者的「綱」,後者敘事是前者的事實佐證,兩部分都緊緊圍繞著贊美英雄、斥責小人的主題,從而使文章顯得神氣凝聚。
34、本文幾個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鮮明。重點。可以用選擇題、簡答題或問答題1、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
張巡 忠心報國、從容鎮定、視死如歸、博聞強記
許遠 寬厚謙和、為國讓賢
南霽雲 深明大意、嫉惡如仇、忠貞剛烈
選擇題、簡答題或問答題,例如給出一段描寫,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
35、本文能夠塑造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鮮明。
1.使用了肖像描寫,如寫張巡,「須髯輒張」。
2.得力於傳神的細節描寫。如寫南霽雲的拔刀斷指,南霽雲去賀蘭將軍那兒請求發兵,賀蘭強留霽雲,南霽雲為了走,於是就抽刀斷指,表示自己回去的決心。如此賀蘭就不能夠再留了。再如南霽雲抽矢射塔,他對於賀蘭擁兵坐視,不去支援非常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說,有朝一日我破了賊兵,我饒不了你賀蘭。抽矢射塔表現了南霽雲的嫉惡如仇。寫張巡的超人記憶力和就義時的動作、語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斷。
3.語言描寫。例如賀蘭強留南霽雲,宴請他,南霽雲說,「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4)作者注意讓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襯,如張巡的忠心報國、從容鎮定、視死如歸、博聞強記,許遠的寬厚謙和、為國讓賢,南霽雲的深明大意、嫉惡如仇、忠貞剛烈,一經互相輝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賀蘭進明的卑劣行徑,又有力地反襯出英雄們的磊落胸懷和凜然正氣。
36、韓愈為許遠辯誣的駁論的著眼點
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就是韓愈針對污衊許遠的兩種錯誤論點進行批評。用的是事實作為論據。
37、中心思想
這篇人物傳記帶有寓言性質,作者借植樹能手郭橐駝之口,揭露了當時「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社會弊端,闡發了「養民」治國的進步思想。
38、文章總體上採用了類比的方法。
1.種樹與治民相類比
①種樹道理與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對比。種樹提出「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和「順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對比。
②種樹「其蒔也若子」,類比對百姓要關懷愛護;種樹「其置也若棄」,類比不要打擾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
2.他植者對樹「愛之太殷,憂之太勤」,來類比當官的、長人者好煩其令。表面上是說種樹的道理,實際上每一個都類比著一個治國養民的道理。
如此層層類比,環環相應,說透了種樹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講清楚了。
39、多重的對比
1.郭橐駝與其他種樹人對比。 郭精於種樹,其他人窺伺而不得。
2.他植者中特別粗心、馬虎、過於疏懶者,若不過焉則不及、與愛之過殷,憂之過勤相對比。
這一系列對比,將種樹過程中的是與非、正與誤、利與弊都襯托得十分清晰。
3.種樹的道理與做官的道理相對比。
⑺ 自考大學語文試題
不會重復的,你可以看北大燕園的卷子,大語非常簡單。
多看看書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