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進行有效的集體備課
一、集體備課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課程標准和教材、分析學情、制定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
二、有效的運作方式:
1、組織管理:
集體備課由教學處(或教科研室)實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組長具體主持集體備課活動;公共科和規模較大、門類較多的專業教研組可分成若干備課組,由備課組長負責具體實施,教研組長指導並參加各小組的備課活動。
2、活動過程:
(1)活動准備--"二研"、"三定"
組長提前通知全組成員在集體活動前認真研讀教材、大綱,通知中明確集體活動的"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
(2)集中研討--"四備"
集中研討即組長在集體備課時間里召集本組教師提出備課要求,聽取中心發言人的發言,討論備課提綱。討論中心發言人提出備課提綱時,應包括備重點、備難點、備教法、備作業(還應包含單元檢測)。討論時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允許不同意見的爭鳴。
(3)修改提綱--"五統一"
根據集體討論的內容,中心發言人修改備課提綱,要充分體現"五統一":統一教學思想,,統一"雙基"、"雙力"(智力、能力)和"雙育"的內容與要求,統一課時安排,統一達標題目,統一考核要求。同時提出改進教學方法的建議。
(4)撰寫教案
各任課教師根據集體備課的備課提綱和各班的學情,撰寫教案。此時,在不離開"五統一"的前提下,發揮各人特長。
(5)信息反饋
下一次集中時,把根據備課提綱實施時反映出來的重點問題提出來,供以後借鑒。
3、時間安排:學校可根據各學科的特點,每學期規定幾次,或每周一次。視各校各組教師組成情況而定。如果將每周集體備課的時間排進課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規范化了。
三、三性原則
1、統一性原則。
集體備課的實質是同步教學,具體實施中教學目標、教學進度、作業訓練、資料使用、檢測評估等必須統一。特別是教學進度和目標檢測,一旦失去了統一,就不能在集體討論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及時矯正教學實踐。
2、超前性原則
分配撰寫備課提綱的任務和提供備課提綱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課教師的提綱准備任務在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時一並分配,便於教師早做准備,收集資料,鑽研大綱和教材。備課提綱的討論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則
劃定備課任務應考慮到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保持其內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據教材的單元或章節來劃分比較合適,切忌人為地將教材割裂開來。
⑵ 「觀課、議課、聽課、評課」有什麼區別
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的聯系和區別 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之間有某種必然的聯系: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都是從課堂教學出發,圍繞課堂教學某些問題,引發思考,展開探討,課堂教學本身成了研究的對象。通過觀課聽課教師與上課教師的共同參與,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形成共識,同時汲取他人的優點,從而提升教師自身的職業水準,達到預期教研目標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
對觀課與聽課進行比較:
比較一:觀課議課要求觀課教師與上課教師就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交流,比如「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技巧與方法的指導是否到位等等」,觀課教師帶有明確的目的進行的;聽課不要求教師提前和上課教師溝通的,不需要帶著明確的目的去觀察課堂。
比較二:教師明確觀課的目標後,觀課教師要圍繞觀課目標,查閱有關資料,使自己對要觀察的問題有一個全面的把握,進而在觀課的過程中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提高議課效果;聽課往往老師是跟著感覺走,在走進課堂前還不明確要聽什麼。
比較三:觀課教師在觀察課堂時必須精力高度集中,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圍繞觀課目標發現問題,完成自己的任務;聽課教師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所以在課堂上可以很放鬆。 比較四:觀課要求觀課教師把自己當作學生,這樣可以更好地從學生的視角發現問題,提出探討問題;而聽課教師則往往坐在學生後面。
評課和議課也有區別:
區別一:評課側重對教學效果作出自己的判斷;議課是圍繞某一約好的問題所提出自己的看法。
區別二:議課是參與者圍繞共同的話題平等地交流,觀課教師與上課教師地位是平等的,他們都要超越「誰說了算」的局面,上課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目的是使困惑的問題更明朗。評課活動主要目的是上課教師展示自己教學之後,聽取聽課教師不同的 意見,汲取他人所長,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區別三:議課活動不怕上課老師出現問題,而且鼓勵上課教師主動暴露問題,通過教師坐下來議課,以正確對待問題為價值取向,不斷求得發展。評課則是聽課教師在全面分析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指出主要優點和不足,幫助上課教師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區別四:議課強調集思廣議,統一認識,平等交流,促進理解,把理論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而評課是把教師看成等待幫助的客體,通過評課活動,促進上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也是聽課教師與上課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改進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使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⑶ 聽課評課與觀課議課
觀課與聽課比較,「聽」指向聲音,「聽」的對象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有聲語言往來;而「觀」強調用多種感官(包括一定的觀察工具)收集課堂信息。在多種感官中,「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的觀察,除了語言和行動,課堂的情境與故事、師生的狀態與精神都將成為感受的對象。更重要的是,觀課追求用心靈感受課堂,體悟課堂。
評課與議課比較,「評」是對課的好壞下結論、做判斷;「議」是圍繞觀課所收集的課堂信息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議」的過程是展開對話、促進反思的過程。「評」有被評的對象,下結論的對象,有「主」「客」之分;「議」是參與者圍繞共同的話題平等交流,「議」要超越「誰說了算」的爭論,改變教師在評課活動中的「被評」地位和失語現狀。評課活動主要將「表現、展示」作為獻課取向,執教者重在展示教學長處;議課活動以「改進、發展」為主要獻課取向,不但不怕出現問題,而且鼓勵教師主動暴露問題以獲得幫助,求得發展。評課需要在綜合全面分析課堂信息的基礎上,指出教學的主要優點和不足;議課強調集中話題,超越現象,深入對話,促進理解和教師自主選擇。如果說評課是把教師看成等待幫助的客體的話,議課則把教師培養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動者,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解放。
⑷ 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有可區別
議課側重點在於「我們應該怎樣來上這一類型的課」;評課則重點是教者這一課上得怎樣,優劣在何處。
⑸ 教研活動是聽課評課好還是觀課議課好
瓊山區龍塘中心小學 胡賽瓊 聽課評課是我們平時開展教研活動的主要方式。但由於評課者自身專業功底的不同,對一堂好課的認識也有所偏頗,更何況一把尺子是量不出好課的。不同類型的課,分別承擔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任務。評展示課,重點考察該課展示了什麼、展示得如何?評研究課,要重點分析該課研究什麼,是否體現了研究主題的特定內涵和主張?評參賽課,要琢磨賽課的具體標准和特殊情況,關注參賽課的導向作用和標桿作用。評家常課,要關注教學常規、教學進度、教學效果等的落實情況。 說到聽課評課,我想起了陳大偉教授給我們做報告時講到的:評課適合用在需要對課堂教學作出評價、分出等第的時候。比如優質課競賽涉及選人和判斷人,需要分出等第,就要對課通過‘評’的方式分出等第。但如果需要研究課堂上的問題和發展教師,則‘議課’的方式更好。他的依據是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論,因為上課好壞的評論只會彼此傷害。因此他特向我們中小學教師推薦觀課議課這種方式。我很贊成陳教授的這一觀點,也很欣賞並傾向於這種觀課議課。觀課議課提供的是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方式和途徑。 對於觀課議課,陳大偉教授是這樣界定的:觀課議課是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在充分擁有信息的基礎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研修活動。我覺得平時的聽課評課即平時開展的教研活動也應致力於教師專業的發展、改進課堂教學。但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好多時候都是這樣的過程:教研組提前發出通知,讓大家什麼時間什麼地方聽課,聽課結束後,首先是上課教師說課,接著是評課,評課時參與者各自發表一通意見,活動就此結束。這是聽課評課中的常態。這樣的聽課評課,目的不明確,重點不集中,活動效益也低下。正因為缺乏共同的話題,討論對話往往失去共同的基礎,評課時,你說東我說西,各扯一頭,難以引起深刻反思,難以實現聽課評課目的。 金伯康院長講到的針對研究主題選擇觀察點設計觀察量表這些內容時,我又想到了陳大偉教授講的進行有主題的課堂教學研究。他講到觀課議課需要有主題,以及圍繞主題所發現的課堂上的有討論價值的事實和現象。提出主題,圍繞主題的對話和交流,以獲得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這是觀課議課這種教學研究活動的教研目標。 觀課議課的取向決定了主題選擇和確定的動機。即確定的主題對教師的專業成長要有意義,為了發現和解決課堂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例如,確定的觀課議課的主題是抓住重點字詞,體會文意,但在實際教學中覺得最困難的卻是如何讓學生體會托物寓意的學法,這就沒有確定好主題。問題即主題,這是觀課議課主題的一個來源。所以我們老師平時要培養問題意識,即反問自己平時有哪些課堂教學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匯總起來就是教研活動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所以在觀課議課前得先調查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 確定了主題後,還要對主題進行觀察和研究方向的分解。如確定了怎樣更有效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觀課議課主題後,可以對這個主題進行觀察和研究方向的分解:(1)什麼樣的教學背景下(教材的特徵、學生的水平和能力)更適合採用自主學習的策略;(2)自主學習前如何在興趣、任務和方法上給予有效指導;(3)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和成效;(4)如何組織自主學習的成果交流。做這樣的准備,目的就是讓觀課議課成為有主題的課堂教學研究。所以為了使活動有更明確具體的目標和方向,我們主張對觀課議課主題進行方向分解。 再如,主題是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這首詩的詩情,可以進行方向分解為:(1)圍繞特定主題在課前對教材進行研究,重點研究詩中蘊含了哪些情感?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情感是什麼?可以落實在哪些文字和段落上?這是對教材和學習目標的研究。(2)在課中觀察和研究特定目標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觀察研究授課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詩情時,安排了哪些有目的有意義的教學活動,表現了哪些行為?這是對教法的觀察和研究。(3)觀察和研究學生在課堂上體會詩情的過程、狀態和收獲則是對寫法和學習效果的觀察和研究。 觀課議課是為課堂服務,為教師成長服務。因每一觀課者對教學的理解、認識和教學需求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在觀課過程中生成議題主題是必然的。因此觀課老師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課堂、研究課堂,並把自己對課堂教學的觀察和研究通過對話交流的方式與大家共享。議課時,可以先對預先確定的主題展開討論,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預定的主題討論結束後,再討論課堂上生成的其他有討論價值的議課主題。當然,討論生成的問題一定要先作價值判斷。比如:有沒有普遍性?有沒有共同討論的價值?如果只是偶爾不小心出現的問題,做人要厚道,下來悄悄提醒就行。如果討論的時間不夠,生成的問題可以成為下一次觀課議課預定的主題。 對於聽課評課和觀課議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如果用觀課議課把教研、科研、校本培訓有機地整合起來,就可以使教研有理論支撐,科研有實踐土壤,校本培訓也與實際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當然,這是本人粗淺的 、不成熟的看法。
⑹ 如何看待「觀課議課 」和「 聽課評課 」
評課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如何評好課,直接關繫到授課教師今後的工作與學習方向。
教師上好課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領導聽課是為了了解教師備課程度、上課水平,從而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學習效果。領導評課目的是根據聽課後的感悟材料來激勵教師怎樣能更好的備好課、上好課,也是為了督促、幫助課備得不細、課上得敷衍了事這部分教師更好的提高與進步。可以說聽好課、評好課都是為教好課服務的。那麼怎樣才能評好課呢?
第一、從聽好課入手,記好聽課時的第一手材料
通常我們聽課做記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實錄型,這種形式如同錄音機一樣,如實的記錄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仿效的用意之多,這種記錄方式一般不可取。因為聽者記得多、想得就少;另一種是選擇型,選擇某一側面或某些問題,而選擇記錄內容的依據是根據聽課者的需要,如主講人的優勢所在、課堂的特色、存在的問題等。
第二、從記錄的材料中,思考評課時應點評的內容
任何一種課,評者都應從教的角度去看待教者的優勢、特色、風格、需改進的地方、需商討的問題。更應從學的角度去看待主體發揮程度、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可持續學習情況、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學生活動的創造性等。
第三、傾聽授課教師的自評,做出對點評內容的取捨
授課教師有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師,也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有新秀、有骨幹,也有能手、名師,有活躍型、也有內向型,有嚴肅型、也有可親型,形形色色,各有差異。作為評課者為了達到評課的目的,一定要學會察言觀色、學會傾聽其自評,從而做出判斷,做出點評內容的取捨。切不可一意孤行。因為任何人的點評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來評無定法,評課也無法用條條框框的標准准確量化。只有評課者與教者達成一致,點評內容才落到了實處。
第四、思考以什麼方式加以點評,實現點評的目的
實事求是的講,我們分析授課教師的心理也好,傾聽教師本人的自評也好,其目的不是為了迎合教師,而是或激勵、或督促、或幫助,所以了解點評的形式很重要。目前而言,就點評有以下幾種形式:
1、先說優點或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再提出研討的問題。這種形式比較多見,大都是有這種傳統的心理,良好的開端是點評成功的一半。
2、先談需研討商榷的問題,再把優點加以點評。這種點評開門見山、有針對性,一定要注意指出問題的數量不要太多,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3、在每一條「優點」中,再重新加以設計,提出改進方向,以求更好。這種評課方式給聽者造成思路並不很清,需要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
4、評者只談體會,不直接談優點和不足,而是通過富有哲理的體會,給授課者留下思考、留下啟迪。或激勵贊揚、或蘊含希望。這種點評層次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學理論功底,需因人而異。
第五、加強學習,勤於思考,使點評別有一番風味
要想真正評好課,必須加強學習,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美學、演講與口才,學習課的模式,掌握學科特點,熟悉各種課型,並在實踐中學會推敲點評的語言,這樣才能給優秀者錦上添花,給不足者雪中送炭,使點評別有一番風味。
如何評課(二)
(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課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現在的教學目標體系是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組成的,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追求。如何正確理解這三個目標之間的關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確把握教學目標,如何正確地評價課堂教學的關鍵了。
有人把課堂教學比作一個等邊三角形,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恰好是這個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任何的一個頂點得不到重視,那這個三角形就不平衡。這無疑是一個很恰當的比喻,形象地表現了這三個目標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反映了這三個目標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個目標的達成,一節課顯然也就不完整了。
(二)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我們在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准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教學目標要在教學程序中完成,教學
⑺ 學習《備課說課觀課議課與教學反思》的心得體會
最近讀了《備課說課觀課議課與教學反思》一書,覺得收益非淺,也因此產生出了寫讀書體會的沖動。
平時,常常聽到老師們說工作很累,備課累、上課累、批改作業也累。這其實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造成的!在傳統的備課里,往往花很多時間來寫(本質是上抄)教案,而這些教案對上課卻是幫助不大,它的功能主要是應付學校的檢查;課堂上的教學,雖然教改喊了很多年,喊著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但直到目前,大多數老師仍採取傳統的滿堂灌的形式,把知識生硬地塞給學生,而不是想方設法引導、啟發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為了鞏固又要布置許多的課外作業。如此一來,學生、老師均在忙碌中度過一天又一天,不累才怪。
書中的許多案例,都很詳盡地剖析了新課程下的備課、說課、觀課和議課的過程。案例里老師們的做法,表明他們已經很好地理解了新課程下的教學規律,理解了「以學思教」的思想,他們把自己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知識的引導者。從備課中的精心准備和設計,到優化課堂教學,創設情感氛圍等諸多措施,使學生參與了課堂的教學,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地探索求知,把課堂真正的還給了學生,課堂的效率與傳統的教學不可同日而語。
讀完這本書後,我對新課程下的教學規律、課堂操控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也明白了教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的深遠影響。不過這本書使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老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階梯,是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師人文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如何進行反思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教學觀念的反思。教師要運用新的教育理論來反思和檢驗自己已有觀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二、教學行為的反思。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對教學觀念、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進行反思,還要從教師角色地位、教育教學知識內容、教育教學活動組織與開展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等方面進行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三、教學效果的反思。教師講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辦法。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就會更合理、更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不單單是教師要反思,學生的學習也要反思,學習了某一知識、某一技能,自己是否已經掌握了呢?如果做不出題目,是哪方面理解不透呢?會做題了可以說明你真正掌握了嗎?如果題目有了變化,你還能不能很快而且正確的解決它呢?這些都需要學生進行反思。學習新知識後需要反思,做題後也需要反思。只有不斷的反思,才不會自滿,才會不斷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而學生一開始是不會反思的,所以引導學生學會反思也是教師的職責和義務。只有善於反思的學生,才能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⑻ 簡述聽課評課與觀課議課的區別與聯系
評課來適合用在需要對課堂教自學做出評價、分出等第的時候。比如,實行績效工資以後教師的工作質量如何考核?以分數作為標准只會導致加班加點,學生負擔不堪承受;而且生源質量、學生家庭生活背景都不是老師所能操控的,這些因素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考試分數。可以說用分數評價教師,不僅本身存在很大的不合理,而且導致了不好的結果。評教師評什麼呢?我認為,學校和教師的勞動產品就是課程,課程是影響學生發展和進步的核心和根本因素,課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是教師工作積極性、水平、能力的具體表現,評價教師就需要對教師的課程進行評價,評價課程就需要走進課堂,就需要評課。另外,優質課競賽涉及選人和判斷人,評課也是一種合適的方式。所以,評課不會消失,也不會被取代。
需要對課堂教學做出評價、分出等第時,可以評課。什麼情況下觀課議課呢?我以為,如果需要研究課堂上的問題和發展教師,則「議課」的方式更好,在《靜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學有這樣的觀點:「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論,因為對上課好壞的評論只會彼此傷害。」與「聽課評課」比較,可以說,觀課議課主要適用於日常的教研和教師培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