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初一語文備課

初一語文備課

發布時間:2020-12-14 17:24:37

『壹』 七年級語文上冊整體備課教學設計

第三單元整體教學(第1課時)
一、單元教學目標設定
1、會寫34個生字、會認20個生字、正確讀寫29個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部分課文
3、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像,充分利用生活積累,體會秋天的風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學本組教材用10課時。
二、單元內容分析
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給人帶來美的感受,秋天給人以豐收的快樂。本組以秋天為專題,由4篇課文組成。《古詩兩首》《風箏》《秋天的雨》是精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是略讀課文。課文從多角度描寫秋天,有的表達了在秋天裡人們對家鄉、對親人的懷念;有的記敘了孩子們在秋天裡活動的歡樂;有的描寫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聲音,都會使人們心中產生不同於對其他季節的感受。
本組課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點,將秋天的特色描寫出來,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像,充分利用生活積累,體會秋天的風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組教學的一個重點。
第二,課文的語言生動優美,適於朗讀的訓練,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秋天的韻味,讀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讀、背誦中,積累語言;
第三,本組教材無論是導語、課文,還是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習作、日積月累,都是緊緊圍繞有關秋天這個專題編排設計的,教學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學相互關連,緊密配合,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如,導語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筆,描繪我們心中的秋天」,是為語文園地中的習作提出了學習的准備。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秋天,畫一幅秋天的圖畫。
三、重難點分析
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給人帶來美的感受,秋天給人以豐收的快樂。本組以秋天為專題,由4篇課文組成。《古詩兩首》《風箏》《秋天的雨》是精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是略讀課文。課文從多角度描寫秋天。
本組課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點,將秋天的特色描寫出來,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像,充分利用生活積累,體會秋天的風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組教學的一個重點。課文的語言生動優美,適於朗讀的訓練,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秋天的韻味,讀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讀、背誦中,積累語言。
四、課文內容預習
10風箏
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是賈平凹的作品,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細致的心理描寫是這篇課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設計思路
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課文開門見山點明,做風箏和放風箏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風箏顯然給童年的「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樂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樂趣可以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
11秋天的雨
教材簡說
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准備過冬的情景。
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編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這也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設計思路
1.課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個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後一個自然段概括總結;前四個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又是這一段的總啟,下面分別進行分述,課文的結構非常整齊。
2.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詞語的理解。多數詞語可以聯系語言環境來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但是當我們讀完了這一段,眼前浮現出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和美麗的菊花時,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繽紛指的是什麼意思了。12聽聽,秋的聲音
教材簡說
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抓住秋天裡大自然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贊美了秋天。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教學重點是:從秋天的音響中,想像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
設計思路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要求與精讀課文有著明顯的不同。課文前面有一段連接語,課文學習之前要先引導學生閱讀這段連接語,以明確學習要求。
2.初讀詩歌。應著重解決兩方面的問題:(1)運用前面幾篇課文里學過的方法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2)了解詩中講了哪些事物的聲音。詩中從兩方面寫了秋天的聲音,一種是具體可感的聲音。像一、二、三、四節中寫的,落葉、昆蟲、大雁、唱歌等聲音;另一種是可心領神會而不可聞的無聲的聲音,其實是秋景給人的感受。像最後兩節中寫的秋天的聲音。
2.這首詩歌就是通過秋天的聲音來體現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寫秋天的詩歌,舉行贊美秋天的詩歌朗誦會。
五、小組交流、讀書、提問題
小結:

反思:

第三單元基礎知識訓練(第2課時)
學習目標:
一、掌握本單元重要字詞,會說會寫。
二、學習古詩的讀法,要讀出感情。
三、學習本單元遣詞造句的寫法,體會文章中作者感情。
教學流程:
一、掌握字詞
第九課:促、深、憶、異、逢、佳、倍、遙、遍、插
第十課:精、希、卻、依、拼、命、奔、村、抖喪、磨、坊
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拚命、奔跑、抖動、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
磨坊、繼續、垂頭喪氣、村子
第十一課:扇、枚、郵、爽、柿、仙、梨、菠、蘿、糧、緊、楊
清涼、留意、扇子、炎熱、郵票、涼爽、柿子、仙子、菠蘿、氣味、香甜、糧食、加緊、油亮亮、楊樹、豐收
二、古詩讀法訓練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要發散學生的思維)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根據課堂情況可讓學生寫一寫)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三、重點研討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2、能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3、體會本單元文章作者在譴詞造句方面的特點。
4、邊讀邊想,能交流體會,自己創作詩歌。
5、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探究和發現的能力。
6、搜集相對的詞語引導學生在積累和運用中學習語言。
四、學生提問題,師生交流解決。

『貳』 初一語文古文教案(備課)

考譯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骸叭粘醭齟筧緋蹈牽?),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兩小兒辯日》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兩小兒辯日》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第二個對。
忽略地球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並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布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麼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麼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麼。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採用反問句式,這里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范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展。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四、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叄』 求七年級語文周練試卷 (文言文專題) 備課教案

由於以前的書掉了,所以請大家幫忙找找,全套的哦,整本,希望是優秀教案,謝謝各位了 教版七年級上語文教學計劃 一、 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 【單元

『肆』 准備去當代課老師,想問問是小學生比較好帶還是初中生

我帶過初中1.2年級和小學6年級的學生,分別說下吧,小學6年級雖然和初中一年級只差一內歲,但是心理是完全容不一樣的,他們相對比較聽話,但是偶爾會有犯渾的時候,但是基本你能感受到天真的東西,我帶的是數學,個人感覺在教學方面不如初中好教,因為很多思維性的東西都轉變了,比如我習慣用X的角度思考,而他們不了解這個。
初一和初二也完全是不一樣的,初一的學生好像是進化又沒進化完全的孩子,保留著小孩和想要成熟的內心的矛盾體。相對比較容易教導和管教,教學上我個人覺得很輕松,因為他們會因為一句表揚而奮發圖強。初二的學生就相對更社會一點,個頭上也明顯大一些,他們更在乎所謂的面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的考慮下授課方式和管理手法,在教學上,要下更多的功夫去考慮更多拓展性的東西,當然我習慣每堂課都鞏固下最基本的東西。初二的學生溝通和談心可能會流暢些,但是同樣的,引導會比較難。
個人建議可以找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體驗下,畢竟如果選擇的對象不合適的話,上課過程是非常難受的。

閱讀全文

與初一語文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