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試卷答案 > 有關集體備課的理論著作

有關集體備課的理論著作

發布時間:2021-01-30 14:15:06

Ⅰ 請誰推薦幾本有關學習活動方面的理論書籍,謝謝

與子女同行

Ⅱ 有關研究記憶的理論和著作有哪些

陳千科是蘇聯心理學家、心理學教授。1921年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教師和教育專局視屬導員。1933年畢業於哈爾科夫國民教育學院社會教育系和烏克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班,後在烏克蘭的研究機關和學校工作。1960年起任哈爾科夫大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記憶問題,如對不隨意識記和隨意識記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還研究了識記的規律和影響識記效果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記憶及把資訊理論用於記憶研究等問題,在研究記憶的理論和應用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郁學校知識的識記和遺忘》《記憶心理學問題》《心理學》《不隨意記憶》等。其中《不隨意識記》曾獲烏申斯基獎金,並已譯成中文出版。

Ⅲ 如何進行有效的進行集體備課理論依據和意義

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
1 明確集體備課的目標和意義
集體備課是借教師的集體的智慧碰撞和群體的思想交流,能動地發揮教師個人潛能,凸現教師個人的教學魅力,使課堂教學在更高的層次中進行。其目標是多元的:從學的層面講,它的目標是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獲得習慣與方法,同時也獲得學習的體驗,使每一個學生在這堂課里有所收獲; 從教的層面講,它是通過對教材的把握、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環節的有效設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有效集體備課是研訓合一的重要載體,有效集體備課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2 確定集體備課的內容和要求
2.1 備學生。為學生的需要和發展設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具體的教學行為。它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同時還要進行對於本節知識的學情分析,包括學生已具備哪些知識與技能?哪些還沒有掌握?哪些知識學生自己就可以學會?哪些需要教師引導?最後還要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期獲得學生的最大發展。
2.2 備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師應當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在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智力的開發、情感的培養上下功夫,確立三維目標。目標應具有操作性和檢測性,體現創造性和發展性。另外,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結果的一種規定,應體現以學生為主。
2.3 備教學重點、難點和注意點。詳備突出重點的方法、突破難點的策略和歸納注意點的方式方法,以便設計合理有效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活動方案。
2.4 備教學深廣度的把握。結合課程標准和教學目標,准確把握知道、了解、理解、應用、初步學會、學會等認知層次。這些認知層次是基於學生認知水平和該知識點在本學科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慮,而提出的不同教學要求。在備課中,不僅要備出各知識點,而且要分別用A、B、C等註明教學認知要求,以便把握教學和練習的深度、難度和廣度。
2.5 備教學情境的創設。在充分開發資源的今天,備課本身也成了一個有待開掘的金礦。教師要將教材資源和其他課程資源有效整合,創設教學情境,在備課中更多地考慮學法的指導,考慮學生的全員參與,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因此,備課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提倡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生成與發展。
2.6 備習題的選擇。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注意點、深廣度,設計有梯度的習題,並在體現梯度中讓學生有所選擇,做到因材施教。
3 確立集體備課的策略和程序
首先,應固定集體備課的各次備課內容與要求。其次,為了避免盲目性,開學初,應由備課組長組織一次全科性的集體備課,主要討論本學期的教學方向、重點研究內容、教學時間的調配等宏觀性問題,再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編排體系,制定好本科集體備課計劃,安排好各次備課內容和中心發言人,並列印出表單遵照執行,讓每個教師都心中有數。這樣,每次集體備課都有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3.1 個人自備形成初案。集體備課是在教師個人鑽研、獨立備課的基礎上進行的交流與研討。如果沒有個人的教學研究、沒有個人的思想,盲目地利用他人提供的教學資源、套用他人的經驗操作,則教師完全失去了自我,僅依靠集體備課,其生命將是沒有陽光的。因此,在組織集體備課前,教師個人首先按照備課內容和要求,思考並形成較高質量的初案,這樣才能保證交流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集體備課的效果。
3.2 集體交流形成共案。在有融注思想的初案保障下,集體備課有了生命的根基。在集體交流時,先由主講教師說課:即說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突破、深廣度處理、情境創設、習題選擇、困惑、反思等,然後組員根據自己的初案發表不同的意見。通過說課,組員相互比較,在組內開始有針對性討論。可以就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開展辯論和思考,對一些具體的知識點、習題設計等進行研究研討,也可以對一些形成性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建議和意見。同時,組員提出自己在備課時產生的困惑,供大家商榷。集體交流後,主講人綜合集體的意見,確定每個環節的最佳教學方案,對初案進行修訂,形成具有群體智慧的共案。
3.3 個人修改形成個案。集體共案形成後,教師要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對已研究好的教學思路加以反思修改,把握精髓,靈活應用。形成積眾家之長,又兼有自己個性的個案,並將其應用於教學實踐中,以便更好地促進教學。
3.4 教後反思形成精案。教學需要反思。在個案的課堂實踐中,教師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對各環節的操作性進行驗證,對其成敗加以追記,做到每課必反思,記錄成教學後記。同組交流、歸納、訂正,由主講教師將共案進一步整理成精案,為提高下一輪集體備課質量打下基礎。
總之,集體備課永遠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提高過程,尚需廣大教師們去積極探討和論證,筆者希望有更多熱心於教法研究的教師們,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根本上更新觀念、改變方法。

Ⅳ 歷史課程資源整合的理論著作有哪些

長期以來,我們對歷史課程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狹隘,基本上局限於「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學大綱」,執行「教學計劃」,教授「教科書」。這種傳統的觀念和教學顯然不能適應歷史教育改革和發展,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歷史課程,把握課程理念,更新教育觀念和轉變教學方式,以實現課程目標和貫徹教改精神。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資源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的網路、科技成果。新的課程資源的出現,帶來全新的學習和教學取向,它要求我們能跳出將課程資源限制在教室、書本、教參、練習冊以及其他教學輔助資料的課程資源物化狹隘的思維定勢和傳統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准指出:「歷史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和程度。在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首位,通過對教師這一重要課程資源的開發,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現代歷史教師的教育能力不僅應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組織能力,教材處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監控與評價能力等;還應具備: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以及相應的素質。這需要我們實現自身素質的提升和角色的更新,特別要注重提升三種能力。
1、遴選、鑒別的能力。現代歷史教師的教育職能已不能囿於課堂教學和教授課本,他應是歷史課程的開發者,是學生學習資源的發現者,同時還是現有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遴選、鑒別者。歷史學習資源藏量豐富,分布廣泛,品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善於發現、果斷取捨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如:在上《必修二<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中《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這節時。關於「服飾」「餐飲」「建築」「習俗」等內容,除了課本提供的圖片資源和概括的文字講述外,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還可以通過影視題材、上輩講述、生活觀察等接觸到相關課程資源。在這種滿眼是「資源」的時候,就要學會取捨,那些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和發展的資源應該是我們在課程資源開發時的首選內容。而在上《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等資源相對貧困的章節的時候,就要善於發現和發掘,充分利用現有學習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在上《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等課程資源相對單調的章節的時候,要努力進行課程資源的多向多維聯系,形成課程教育交互網,以滿足學生歷史學習與全面發展的需要。
2、組合、變通的能力。如何把「原始」的、散見的歷史課程資源化為歷史課程的有機部分,這是歷史教師課程開發的基本功。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把零散的課程資源進行組合,如:前面講到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中,可以把個人、家庭、社會、自然、媒體中等課程資源進行有機組合,在「服飾」一目中,讓學生通過教材處理,聯系個人實際,結合家庭生活變遷,再和媒體(影視、網路)資源相聯系。使學生通過感受歷史服裝的變遷,和短期的服飾變化,了解一定時期的服飾和裝束是受這一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同時還受審美觀點、意識形態、民族傳統等影響。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領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激發其愛國情懷和熱情。這樣教育就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針對性和目的性,把傳統的科學資源進行現代性轉換和激活,使之具有現代教育價值和教育活力。如中央電視台推出的「百家講壇」中的專家就是運用這種方式,贏得觀眾的喜歡,取得較強的收視率,我們在上文化史專題時就可以借鑒和運用。如在上《百家爭鳴》的時候,我們可以借用北京師范大學於丹教授《論語心得》的一些語言闡述,來介紹孔子的人生觀、治國理念以及現實意義。把現有的已利用過的課程資源進行變通、嫁接,使課程資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歷史教育的新生長點。
3、協調、溝通的能力。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是學生傳統歷史學習方式的現代轉換與超越,同時也是歷史教育方式的重要變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書齋,走向社會、自然,走進學生家庭,走近學生生活;要從「學科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從歷史學科走進其它學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然要與社會、家庭、其它學科教師以及科研單位等取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協調與溝通能力,不僅要溝通家、校、社會以及其它學科,並與之協作,而且要成為學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協作者、溝通人。
此外在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時要重視找准角度。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從具體而微的問題、課題、情境等入手的,也就是說,是以某一問題、課題、情境為起點或基點而開展的。
從問題角度看:可以由課內向課外開拓,由課堂教學所遭遇的實際問題而引發開去,探尋課外學習資源,從課外學習資源中得到解決或再認;可以由書本知識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延伸,讓書本知識在生活中獲得新的生長點和生命;也可以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拓展開來,上升到更高層面進行探討。
如:在專題三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我設計了以下問題:是什麼促使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在當時社會的可行性有多少?太平天國運動為什麼會遭遇「其興勃也,其亡忽也」的命運?比較陳勝、吳廣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的異同點?然後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思考、討論、協作來解決問題。這樣學生不僅會利用各種資源和途徑來解決問題,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和眼界,自然而然地達到開發課程資源的目的,培養了學生閱讀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人文素養。
從課題角度看:新課程的最大特點是對研究學習的提倡和重視,在「必修一」中有許多章節後附有「學習與探究」,「必修二」和「必修三」都專門安排了三個「學習與探究」題材。因為課題的探究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精神,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因此在課程開發中,我們應注重課題這個形式,對於課題的選材我們可以:1以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熱點問題為背景和對象,把它們納入課程學習的視野,進行歷史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2以國際國內發生的包括現代傳媒技術所呈現的學生感興趣的事件為課題,充分利用報刊、圖書、影視、網路進行深入探討;3以教科書中涉及的有關重要議題特別是「研究性學習」設計的課題為研究主題,調動、發掘校內外可資利用的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等。
從情境角度看:高中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他們思想活躍,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強,而且想像力豐富,求知慾強烈。形象生動的情境教學符合學生這種心理和生理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陶冶愛國主義情操。情境的創設和再現可以根據不同的章節選擇不同的形式,可以到自然,也可以到校園、社區中這些富有歷史內涵的場所和活動中獲取學習資源;還可以以專家、學者、教師為歷史學習的課程資源。
如:在介紹《早期的國家》這節內容時,我選擇帶學生到「下湯遺址」,在考察過程中,通過觀察、討論,他們對遠古的歷史有一個由籠統到清晰的過程,更感受仙居歷史文明的悠久和璀璨,愛鄉愛國的情懷就會油然而生;在學習《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時,帶學生到農村去,讓他們去觀察建築的變遷和家庭配置的變化,這樣不僅使他們對「物質生活的變遷」有清晰認識,更能領會歷史的含義,同時能進一步理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正確性。這樣通過引導學生「由生活到課堂,由直接經驗到間接經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不僅實現了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實現學生自身的知識增長和理論的升華。
前面我們介紹到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在歷史教學中我們還要了解各類課程資源的特點,實現歷史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1.理會和利用好教材。依據新課程標准編寫的新教材,充分考慮到歷史課程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寬廣的選擇空間,深刻的人文內涵,多樣的評價方式,全面的科學素養,自主的探究活動,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最大限度地引導師生關注課外生活,拓寬歷史學習的途徑,拓展歷史學習的時空,使其有利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體體現在:如在「導語」、「學習建議」「閱讀與思考」、「知識鏈接」中加強對課外歷史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引導。又如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史學爭議」中注意將課內學習導向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教材在內容、總量上進一步整合,跨度、綜合性和彈性加大,並納入了探究式學習的運用,如在歷史新教材的附錄「課外讀物推薦書目」、「歷史學習網站推薦」中提供了10個網站,這對克服「學科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的局限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這樣不僅提供歷史課外學習資源,並為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鋪路架橋。
2.充分應用圖書館、社區、歷史遺存等資源。圖書館和社區中涉及歷史課程資源的主要有:歷史文獻、歷史讀物、歷史報刊、歷史文學藝術作品等。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社區資源,對歷史教學具有積極作用,而歷史遺存(如「下湯遺址」)的利用,能夠增強學生直觀的歷史感受。
3.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等綜合實踐活動,能提高動手、動腦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並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氣氛中,學生敢於並樂於參與教學過程,從而釋放出自己的個性,不時閃現出不同凡響的智慧火花;師生之間才能互相接納、互相敞開、互相理解,從而達到互教互學,良性互動,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同發展。
4.發揮好網路歷史課程資源的作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廣和運用,網路不斷深入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它以信息量廣、資源新而深受大家的青睞,也為歷史課程資源的互動、再生、共享提供了平台。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電化教育設施,製作歷史課件,在課堂上展示更多的歷史資料;可以通過歷史教學軟體,模擬出幾百年幾千年,甚至萬年前的社會面貌,使學生更為直接、更為迅速地了解歷史、掌握歷史,賦予歷史課程新的生命;可以製作網頁,把學生研究性成果(小論文)等放在網頁上,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拓寬歷史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通過網路,學生可以訪問世界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大陸的民間宗教研究重新政治化,為意識形態的目的,主持機構欲將其收納為國家主義學說的附庸,學科的獨立性漸漸消失。這一時期的「民間宗教」學者,艱難地延續自己學派的治學方法。因為學科整體上的空間開拓受到限制,他們就集中在歷史、文學學科內,按既定的題目,用考據、整理和一般敘述的方法做研究,完成了一批專著,形成目前的「民間宗教」學科格局。
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激發了學者獨立思考的本性,恢復了中外學術交流的環境,給當下和未來的「民間宗教」研究打開了一些可能空間。回顧二百年來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歷程,我們看到「民間宗教」這一學科,是由許多不同領域的前輩合力開拓的。當它們成為一個統一學科以後,超越既定的立場,尋找共通的方法,就成為學科建設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中外不同學科學者之間交流的交流殊關重要。限於篇幅,本文沒有將近五十年來港台和西方學者在中國民間宗教研究方面的成果加以介紹,事實上交流已經展開。海外學者來大陸作田野和文獻研究,國內學者去國外訪問留學,「漢學」著作的翻譯,一系列新課題的發現,這些都預示著在若干年內,國內的「民間宗教」研究將會有長足的發展。

原文出自《歷史教學問題》 2008年5期

《中國基礎教育學科年鑒》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基礎教育學科資源保護開發與應用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南京師范大學聯手打造,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從2012捲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基礎教育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音樂、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學前教育等分卷。本書的編寫匯聚了各學科大批高校學者、學術科研機構專家、各級教研員和基礎教育一線教師,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國家基礎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研製組負責人或核心成員,對我國基礎教育各學科在該年度的發展進行全面總結和深入分析。

Ⅳ 教育學萌芽時期有哪些教育理論著作

約公元前580年, 畢達哥復拉斯 《金言制》

約公元前551年, 孔子 《論語》

公元前469年,蘇格拉底

公元前468年, 墨翟 《墨子》

公元前427年,柏拉圖 《理想國》《美諾篇》

公元前384年,亞里士多德 《政治學》《尼各馬克倫理學》

公元 前372年, 孟柯 《孟子》

公元前369年, 莊周 《莊子》

公元前313年, 荀況 《荀子》

公元前280年, 韓非 《韓非子》

公元前179年, 董仲舒 《春秋繁露》

公元27年, 王充 《論衡》

公元35年, 昆體良 《雄辯術原理》

公元531年, 顏之推 《顏氏家訓》

公元768年, 韓愈 《師說》

公元1130年, 朱熹 《四書集注》

公元1472年,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集》

公元1723年,戴震 《原善》。

Ⅵ 請問當代有哪些比較著名的關於書法理論的著作和書籍呢 (最好列出書名和作者,謝謝!)

理論書籍和著作很多,尚無權威機構進行評比公示。以下書籍可以一閱:1、陳振濂著《現代中國書法史》河南美術出版社;2、李一、乙莊主編《當代書法標准》。

Ⅶ 奠定了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的著作是()。 單項選擇題 A、《論語》 B、《普通教育學》 C、《大教學

選 C、《大教學論》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對班級組織進行了論證,闡述了班級管理的優勢,奠定了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

Ⅷ 關於多元主義理論的著作

民主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是民主既受到廣泛的贊譽,又受到來自多方面的批評。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多元主義民主是當代西方民主理論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民主 思潮之一。達爾作為多元主義民主理論的代表人物,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認為,民主既不是「多數人的統治」,也不是「少數人的統治」,而是「多 頭的統治」;民主政治的建設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長遠的社會工程,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達爾的多元主義民主理論反映了當代西方自由主義民主理論的發展 趨勢,其理論在現代西方民主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1961年,達爾出版了政治學名作《誰統治:美國城市中的民主和權力》。通過考察紐黑文的權力結構和城市重建、公共教育政策和政治任命等問題的決策過程,達爾發現紐黑文的權勢集團或權勢人物各有自己的問題領域,各自擁有在特定專屬領域的影響力,而在其他領域則沒有影響力。也就是說,在紐黑文不存在一個對所有問題領域都有影響力的權勢人物或集團,「不同問題領域的領導者似乎並不來自這個共同體的某個單一的同質階層」,因而權力是分散的或多元的。達爾把這種權力由許多個不同的領導集團分掌的政治體系稱作「多頭統治」或「多頭政體」,而紐黑文只不過是美國政治的一個縮影。

Ⅸ 希望大家推薦幾本關於共產主義理論的的著作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德國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德國農民戰爭》、《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資本論》、《波斯和中國》、《俄國在遠東的成功》、《論住宅問題》、《論權威》、《行動中的巴枯寧主義者》、《流亡者文獻》、《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法德農民問題》、《德意志意識形態》、《 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閱讀全文

與有關集體備課的理論著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