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進行有效的集體備課
一、集體備課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課程標准和教材、分析學情、制定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
二、有效的運作方式:
1、組織管理:
集體備課由教學處(或教科研室)實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組長具體主持集體備課活動;公共科和規模較大、門類較多的專業教研組可分成若干備課組,由備課組長負責具體實施,教研組長指導並參加各小組的備課活動。
2、活動過程:
(1)活動准備--"二研"、"三定"
組長提前通知全組成員在集體活動前認真研讀教材、大綱,通知中明確集體活動的"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
(2)集中研討--"四備"
集中研討即組長在集體備課時間里召集本組教師提出備課要求,聽取中心發言人的發言,討論備課提綱。討論中心發言人提出備課提綱時,應包括備重點、備難點、備教法、備作業(還應包含單元檢測)。討論時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允許不同意見的爭鳴。
(3)修改提綱--"五統一"
根據集體討論的內容,中心發言人修改備課提綱,要充分體現"五統一":統一教學思想,,統一"雙基"、"雙力"(智力、能力)和"雙育"的內容與要求,統一課時安排,統一達標題目,統一考核要求。同時提出改進教學方法的建議。
(4)撰寫教案
各任課教師根據集體備課的備課提綱和各班的學情,撰寫教案。此時,在不離開"五統一"的前提下,發揮各人特長。
(5)信息反饋
下一次集中時,把根據備課提綱實施時反映出來的重點問題提出來,供以後借鑒。
3、時間安排:學校可根據各學科的特點,每學期規定幾次,或每周一次。視各校各組教師組成情況而定。如果將每周集體備課的時間排進課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規范化了。
三、三性原則
1、統一性原則。
集體備課的實質是同步教學,具體實施中教學目標、教學進度、作業訓練、資料使用、檢測評估等必須統一。特別是教學進度和目標檢測,一旦失去了統一,就不能在集體討論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及時矯正教學實踐。
2、超前性原則
分配撰寫備課提綱的任務和提供備課提綱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課教師的提綱准備任務在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時一並分配,便於教師早做准備,收集資料,鑽研大綱和教材。備課提綱的討論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則
劃定備課任務應考慮到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保持其內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據教材的單元或章節來劃分比較合適,切忌人為地將教材割裂開來。
『貳』 怎樣寫好體育組集體備課
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師要有合作精神,有關專家還總結出了教師相互合作的七大益處:心理支持、產生新想法、示範合作、汲取力量、減少工作負擔、增強動機、支持變革。可是,實際人們又是怎樣做地呢?
總結一下現在流行的集體備課模式,無非是如下三步:
第一步,分配任務(每人一學期都有兩到五個不等數量的課時主備任務—主備教師),個人進行准備(按一定要求寫教案);
第二步,集體交流個人備課,大家進行修改;
第三步,學校或個人把修改的教案列印下發到每個相關教師手中,要求其他教師修改使用,使用後要寫出教學反思。這樣的要求如果做到實處的話,卻也能起到有效和高效的目的。
可實際做法是,任務分到手後,每個教師也確實認真准備。水平高的、資料多的,教案中容於了一些新的知識和較為實用的方法。水平一般的、資料少的,只能照教學參考抄一抄、填一填了,實在沒有參考價值(教師自己也承認)。更有甚者,在網上搜一搜,載幾個教案完事。到集體備課時,組織認真的學校能在主備教師讀完自己寫的教案後,進行相應的修改(有時使用考核手段逼著大家發言),但大部分學校主備教師讀完自己教案後,就算完成一次集體備課。主備教師的教案就被共享了!可想而知它的有效性會如何?
其實,集體備課的目的是讓教師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揮集體的智慧,理解教材、探索教法,拓展教學思路。以期通過集體備課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同時提高參了教師的整體專業水平。但是真正的教學設計還需要執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來一次歸納、提升和再創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教師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自己學生的學情。
怎樣做才能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作用,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呢?下面談一下我的幾點思考:
第一、了解備課目的,認識集體備課的作用。
許多教師把備課當成寫教案、找教案、抄教案,自然也就把集體備課當成是集體修改教案了。為什麼會這樣?原因非常簡單,信息時代的特點,網路上不斷涌現新的教育教學成果,有的甚至是特級教師、教育專家的教案精選,教師只需點幾下滑鼠,輸入教案兩個字,就可以輕松獲得所需教案。這些教案從理論上來說都稱得上優秀的教學設計。但從寫教案來講,我們的教師再怎麼努力也寫不出來的,這又為何不去採用,何苦要再去動腦,吃力不討好呢?——教師並不是不願自己備課而是覺得沒有必要。顯然,教師把集體備課的內容窄化為推薦或照搬名家的現成教案。當然,專家們的作品值得學習,其它途徑得到的資料也可借鑒,這是新課標一再倡導的資源共享的理念,也是集體備課的目的所在,但這並不等於可以照搬照用別人的教案。這種思想的存在說明教師對備課的目的缺乏正確的認識,自然對集體備課的作用也就模糊不清了。
教師能否上好課,關鍵在於上課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備,即是否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因為課堂教學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其表現有:1.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不確定性:允許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有多元表現。如數學新課標實驗教材的根據信息窗提供的情景,提出數學問題的要求:(1)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是怎麼想的?(2)我發現……。等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發言。允許有不同問題產生,也允許有不同的發現,只要達到樂於表達的總要求就行;2.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不使用統一的規格和評價標准,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個別化教學;3.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教師教學用書為教師留有極大的餘地;4.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將更為靈活地選擇與使用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如數學新課標實驗教材中的綜合應用和實踐活動等,為教師開發教材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我們可以把孩子們帶到商場、室外,讓他們在真實的情景中邊實踐邊學習,大大豐富了教材內容,同時開放的教學方法,也將大大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5.教學評價的不確定性:考試得分點大大減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師要花很多時間查找資料、補充教材的內容。
上述這些不確定因素單靠一個人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它需要資源共享,集思廣益,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個人特長,進行「同伴互助」才有解決的可能。
第二、確定備課內容,進行備課集體組合。
備課內容要全盤的計劃,備課集體隨內容組合。備課內容為備學生,相應的集體就為以班為單位的任課教師;備課內容為備知識,相應的集體就為同科教師;備課內容為系統知識,備課集體就為相關年級教師;備課內容為單元知識,備課集體就為同年級同學科教師。
第三、統籌計劃,做好配當。
備課,一定要備學生。作為一個稱職的教師都要了解所教學生的家庭狀況、性格特徵、喜好、學科基礎、各種能力、行為習慣,以便因材施教。學生隨著知識、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變化,一定會引起其它各方面的變化。任課教師隨時都要相互交流自己所獲學生的各方面信息,這就要求學校每學期安排2—3次集體備學生的時間。作為一名學科教師,一定要了解本學科知識在各個年級的分布情況,他才能把握教材,有效的利用教材去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這就要求學校安排1—2次的時間集體備系統知識。單元備課、課時備課就要看學校的實際(農村教學點分散不適合進行課時集體備課)合理的安排集體備課的時間。
第四,確定備課目的,形成集體決議。
1、備學生時,其目的有:為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為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學科成績變化,為後進學生的轉化等等。在集體備課時,一定要針對目的,研究形成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集體決議。如習慣的培養,先研究我們學生的習慣怎樣?那些習慣不好,由什麼原因形成的,怎麼改?對策是分工負責(每個教師分管幾個習慣的養成監督)或是重點分工(每人分幾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等。形成決議就是確定今後一段時間具體怎麼做,做到怎樣的程度,措施是什麼?等等;關於學生變化,先交流那幾個學生發生了怎樣明顯的變化(不做作業、上課走神、成績下滑等等),再分析變化的原因,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調查、家訪、談心、補課等),最後形成決議;關於後進生的轉化,先要確定後進生都是誰,怎麼個後進(學科知識水平如何),後進的原因是什麼(智力原因造成、興趣原因造成、家庭原因造成、其它別的原因造成)?尋找對策(對症下葯)。形成決議,針對某個學生確定教師要約法三章(如,對學習某科沒興趣的學生,一定要單獨要求,培養自信心,相關教師多給以關注、給以溫暖等等)。
2、系統知識時,其目的有,了解新課標對整體知識的要求,了解整體知識的年級要求,了解整體知識的教材分布、相關表述及能力要求。形成決議,相關年級要做哪些工作(知識要掌握那些、能力要培養到什麼成度)?
3、單元備課時,其目的和決議的內容有:
(1)教學目的和要求。
(2)教學內容分析。
(3)教學重點難點:指出本單元或章節的重點難點,並備出突破重點難點 的方法。
(4)學情分析
(5)注意事項
(6)教學方法建議
(7)課時分配
(8)單元或章節過關測試題等。
相關決議的內容要具體、簡便易行,有針對性、可操作,靈活有效、留有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
第五,確立備課制度,形成集體備課的習慣。
為了集體備課的規范化管理,制定一定的規章制度是必需的:1.成立集體備課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領導與骨幹教師組成,小組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政教領導負責組織集體備學生,教學領導負責備知識系統,骨幹教師負責組織單元備課或課時備課。相關備課,學期初由相關負責人根據需要制定好計劃提交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統籌安排,做好配當。2.集體備課時,要做好記錄。特別是形成的決議,要人手一份(准備執行)學校要存檔一分(對參入教師進行考核、對另一輪備課給以參照)。3.個人備課,對集體備課形成的決議每個教師有個性的進行落實,要寫出落實計劃——課時教案。課時教案,必須立足於課堂教學。必須根據本班的實際,創造性地執行決議,力求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
4.課後反思。教學結束後,一定要在教學反思中對集體形成的決議進行評價,以期達到對集體備課的成果進行總結。
第六、集體備課與校本研究相結合。集體備課可以作為一種教研的有效形式,備課的內容就是研究課題;備課的准備就是學習研究;集體交流就是討論研究;決議就是研究方案;課堂教學就是實踐;反思就是結題。
『叄』 如何使用信息技術進行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同年級同學科老師坐下來,對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研究,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學生之所想,疑學生之所疑,共同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困惑的一種校本教研活動。
集體備課的好處:
①有利於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做到知識共享;
②有利於准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③有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
④有利於省時、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⑤有利於資料共享,提高教學質量;
⑥有利於增進老師之間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種交流、合作、研究的學術氣氛;
⑦有利於開發學校現有的教育資源,推廣學校優秀老師的教學經驗,縮短年輕老師的成長周期,節減學校培訓經費。
二、如何開展集體備課:
(一)確定集體備課的組織形式及參加人員
(二)集體備課的實施原則——四定、七備、六統一
1、「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
2、「七備」:備思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學法、備教學手段、備教學過程。
3、「六統一」: 統一進度;統一目標;統一重難點;統一每一節課授課的共性內容;統一作業(課堂練習題和課後作業題,作業難度分三個層次);統一單元檢測試題。
(三):集體備課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流程
基本程序:個人初備,集體研討,修正教案,課後交流、反思。
基本流程:
確立課題 —— 組內討論 —— 確定主備(講)人(形成初案)—— 集體研討(形成共案 —— 個性化設計(形成個案)—— 教學實踐(跟蹤) —— 課後交流、反思 —— 二次—— 資料保存
(四)、個人初備:
基本要求 :腦中有綱(標)、腹中有書 、目中有人、心中有法 、胸中有案 。
具體要求:
1、備思想:
2、備教材:
「八點備課法」——重點、難點、弱點、疑點、考點、易錯點、易混點和盲點。
(1)依據「全冊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的思路,准確備出單元、章節的重、難點以及解決重點的方法,突破難點的手段。
(2)、深入研究教材,創新教學手段。
(3)、備出教參上沒有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財富(來於教參,又高於教參)。
(4)、備出章節之間知識的過渡、銜接、拓展和深化。
(5)、備問題的預設及設計意圖
3、備學生:
充分了解學情,備出不同層次及不同要求。
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以學生為出發點,備出切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教案。
4、備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5、備學法:
預習法、指導法、設疑法等,對學生要進行學法指導。
6、備教學手段:
要詳細列出教學手段,包括課前准備,課後鞏固等。
7、備教學過程:
(1)引入 (2)教學環節 (3)問題的預設與生成的處理預案(4)、總結 (5)、板書設計 (6)、練習設計(課堂和課後)
(五)、集體研討
在集體研討活動中,主備教師要提供給本組教師統一的教案,然後由主備教師(中心發言人)說課。說課要涵蓋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說教學內容: 包括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材處理。
2、說學生:
①分析學生知識能力水平,說學生在本章、本節、本課的知識積淀。學習本節課可能出現的知識障礙等困難及解決的對策。
②分析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及根據其特點所採取的教學對策。
③說教案的可適性。
3、說教法:
說本課選擇何種教學方法及其教育理論依據。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①要說出本節課所採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據的教學原理或原則。
②要說出本節課所選擇的一組教學方法、手段,對它們的優化組合及其依據。無論以哪種教法為主,都是結合學校的設備條件以及教師本人的特長和學生實際而定的。要注意實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種教學方法,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提倡教學方法的百花齊放。
③要說明教師的教法與學生應採用的學法之間的聯系。
④要重點說說如何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方法。
4、說學法
說本課擬教給學生什麼學習方法,培養哪些學習能力。具體要說清:
①針對本節教材特點及教學目標,學生宜採用怎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它,這種學法的特點怎樣?如何在課堂上操作?
②在本節課中,教師要做怎樣的學法指導?怎樣使學生在學會過程中達到會學?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融進學法指導?
③學法指導包括課前、課中、課後等。
5、說教學手段 :
教學手段要有多樣性、可選擇性,要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要有具體要求,如課前准備、學生資料收集等。
6、說教學過程 :
說教學過程是說課的重點部分,要求做到:
①、說教學全程的總體結構設計,包括預習、教學、訓練、復習的安排。
②、說教學環節的安排,包括如何引入新課、如何進行新課學習、如何鞏固新課成效,以及如何過渡銜接。
③、說教學重點、難點的教法設計。
④、說板書的設計,包括板書的內容,在教學中的展開程序,板書與教學的關系。板書設計要有針對性、概括性、科學性、藝術性和實效性。
⑤、說作業設計:a、說每一個作業(練習)題設計的意圖和目的。b、說學生在「作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力爭在課堂教學中先期解決(預見性)。c、說不同層次的作業及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d、在下次集體備課或教研會上,說反饋後的鞏固訓練。
⑥、說教學反饋,要對教學過程作出動態性預測,考慮到可能發生的變化及其調整對策(預設與生成的處理)。
(六)、修正教案
在集體備課中,中心發言人說課,老師們共同探討、相互補充,使得教案內容更加充實、完善。但教案千萬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則就沒有創新精神。
要做到:
1、每一位教師在集體備課中都應當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集思廣益。
2、每一位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要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學對象,自己對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理解,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各人可依據本班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進行二次備課,使教案具有個性化特徵。
3、教案上要有圈點、修改、補充、拓展和教後反思等記錄。
(七)、.教學實踐(重點跟蹤)
經過備課組研討過的教案是否可行還有待於考證,因此,有必要進行跟蹤聽課進行檢驗,以便得到總結、提高,備課組成員之間要互相聽課、取長補短。
(八)、課後交流、反思
一個完整的備課過程應有五個階段:准備階段,分析階段,創造階段(編寫教案),提高階段(二次備課,調整和修改教案),總結、反思階段。課後交流,就是對備課的總結階段。備課組教師在集體備課情況下授課,要進行交流,對教學進行反思,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以揚長避短,促進今後教學的進一步開展。
(九)、資料保存
保存資料,供以後研究和參考。
三、集體備課應注意的問題。
(一)集體備課活動應遵循的七個原則:
1、合作性 2、實效性 3、研究性 4、創新性 5、統一性(辯證的統一 ) 6、超前性 7、完整性
(二)、集體備課時教師要樹立以下四個意識:
1、合作意識 2、整體意識 3、超前意識 4、反思意識
(三)、集體備課必須正確處理好 「三個關系」 :
1、正確處理好個人鑽研與集體討論的關系。
2、正確處理好備課與試講的關系。
3、正確處理好骨幹領路與培養新教師的關系。
(四)、集體備課要克服四種現象:
現象一:集體備課成了「大雜燴」。
現象二:集體備課成了「集體剽竊.」。
現象三:集體備課成了「一言堂」。
現象四:集體備課成了「木偶戲」,缺乏個性。
(五)、集體備課要避免流於形式:
(1)雖然定時定點,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東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費時間。
(2)雖然有集體備課活動記錄,但無實質性內容。如只是知識點的羅列,提綱挈領,過於粗略,純粹應付學校檢查。
(3)雖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夠深入,質量不高。如:一位教師主備、主講,其他老師不願意參與,個別老師留一手;一位教師備好後,不進行討論和研究,其他教師用,坐享其成……
(4)盡管研討比較充分,形成了一體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課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肆』 在校本研修中,有效的集體備課應具有怎樣的特點
集體備課是校本研修的有效形式
--------------------------------------------------------------------------------
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因此新課改將集體備課作為校本研修的一項重要內容。那麼面對新課程,教師應該如何進行集體備課呢?
1集體備課的意義
1.1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以往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因而備課的重點放在知識的習得,技能的訓練上。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麼,怎麼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時等。總之,要從學生的發展著眼,真正在備課的每一環節都想著學生的發展,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會在真情的涌動下回歸生命發展的自然。
1.2 解讀並超越教材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這說明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教師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實踐者。備課時,教師要鑽進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鑽研、解讀和思考,否則,一味接受和照搬,教師就只能充當教科書的「傳聲筒」、知識的「販賣者」角色,而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難將課上出新意和深意。長此以往,教師的思想必然僵化,學生必然厭學。另一方面,教師要跳出教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語)。既然是例子,說明教材並非是教學的全部,教師要擯棄那種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義,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滯後於學生發展的內容,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的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
總之,教師在備課時,既要鑽進教材之中仰視解讀,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審視並超越教材。只有這樣,把自己變成教材的主人,教師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1.3設計彈性化教學方案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有效互動的生成過程。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成並不是說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教師不僅要有教學方案的設計,還要在教學方案中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時間和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教師可以設定教學目標,但目標不僅僅局限於認知,還應該涉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其他維度;目標要有彈性,要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堅持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原則;教學設計重全程關聯式策劃,重從何處開始,如何推進,怎樣轉折等。這樣的設計,較以往精細的提問、預定的標准答案,定下教師上課的每一句話,計算好教學過程每一五一節所需時間的教學方案來說,留下了很多的不確性和可變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和可變性,才使教學貼近每一個學生的實際,使師生積極互動,發揮出創造性來。
僅從以上備課的意義上看,單憑教師俱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備課組的力量,群體的智慧才能完成。
2集體備課的程序
集體備課,就是教師合作備課,它的好處人人皆知。所以,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師有合作精神,有關專家還總結出了教師相互合作的七在益處:心理支持、產生新想法、示範合作、汲取力量、減少工作負擔、增強動機、支持變革。
現在流行的集體備課模式,無非是如下三步:
第一步,分配任務(每人一學期都有兩到五個不等數量的課時主備任務——主備教師),個人進行准備(按一定要求寫教案);
第二步,集體交流個人備課,大家進行;
第三步,學校或個人把修改的教案列印下發到每個相關教師手中,要求其他教師修改使用,使用後要寫出教學反思。這樣的要求如果做到實處的話,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和目的。
這樣的一次集體備課,與其說是集體備課,倒不如說是一次主備教師的教案共享!
其實,集體備課的目的是讓教師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揮集體的智慧,理解教材、探索教法,拓展教學思路,以期通過集體備課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同時提高參與教師的整體專業水平。但是真正的教學高計還需要執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來一次歸納、提升和再創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教師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自己學生的學情。
怎樣做才能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作用,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呢,下面談一下我的幾點思考:
2.1了解備課目的,認識集體備課的作用
許多教師把備課當成寫教案、找教案、抄教案,自然也就把集體備課當成是集體修改教案了。為什麼會這樣?原因非常簡單,信息時代的特點,網路上不斷涌現新的教育教學成果,有的甚至是特級教師、教育專家的教案精選,教師只需點幾下滑鼠,輸入教案兩個字,就可以輕松獲得所需教案。這些教案從理論上來說都稱得上不優秀的教學設計。但從寫教案來講,我們的教師再怎麼努力也寫不出來的,這又為何不去採用,何苦要再去動腦,吃力不討好呢?——教師不是不願意備課,而是覺得沒有必要。顯然,教師把集體備課的內容窄化為推薦或照搬名家的現成教案。當然,專家們的作品值得學習,其它途徑得到的資料也可借鑒,這是新課標一再倡導的資源共享理念,也是集體備課的目的所在,但這並不等於可以照搬照用別人的教案。這種思想的存在說明教師對備課的目的缺乏正確的認識,自然對集體備課的作用也就模糊不清了。
教師能否上好課,關鍵在於上課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備,即是否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因為課堂教學豐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其表現有:1: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不確定性:允許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有多元表現。如數學新課標實驗教材的根據信息提供的情景,提出數學問題的要求:(1)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是怎麼想的?(2)我發現……,等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發言。允許有不同問題產生。也允許有不同的發現,只要達樂於表達的總要求就行;2對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不使用統一的規格和評價標准,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個別化教學;3。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教師教學用書為教師教學留有餘地。4。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將更靈活地選擇與使用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如數學新課標實驗教材中的綜合應用和實踐活動等,為教師開發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我們可以把孩子們帶到商場、室外,讓他們在真實的情景中邊實踐邊學習,大大在家了教材內容,同時開放的教學方法,也將大大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5。教學評價的不確定性:考試得分大大減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師要花很多時間查找資料、補充教材內容。
上述這些不確定因素單靠一個人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它需要資源共享,進行「同伴互助」才有解決的可能。
2.2確定備課內容,進行備課集組合
備課內容的全盤的計劃,備課集體隨內容給合。備課內容為備學生,相應的集體就為以班為單位的任課教師;備課內容為備知識,相應的集體就為同科教師;備課內容為系統知識,備課集體就為相關年級教師;備課內容為單元知識,備課集體就為同年級同學科知識。
1)備學生時,其目的有:為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為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學科成績變化,為後進學生的轉化等。在集體備課時,一定要針對目的,研究形成問題的深層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集體決議。如習慣的培養費,先研究我們學生的習慣怎樣?那些習慣不好的,是由什麼原因形成的,怎麼改?對策是分工負責(每個教師分管幾個習慣的養成監督)或是重點分工(每人分幾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等。形成決議就是確定今後一段時間具體怎麼做,做到怎樣的程度,措施是什麼?等等;關於學生變化,先交流哪幾個學生發生了怎樣明顯的變(不做作業、上課走神、成績下滑等等),再分析變化的原因,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調查、家訪、談心、補課等),最後形成決議;關於後進生的轉化,先要確定後進生都是誰,怎麼個後進(學科知識水平如何),後進的原因(智力原因造成、興趣原因造成、家庭原因造成、其他個別原因造成)?尋找對策(對症下葯),開成決議,針對某個學生確定教師要約法三章(如,對學習某科沒興趣的學生,一定要單獨要求,培養自信心,相關教師多給予關注、給予溫暖等等)。
2)備系統知識時,其目的有了解新課標對整體知識的要求,了解整體知識的年級要求,了解整體知識的教材分布、相關表述及能力要求。形成決議,相關年級要做到哪些工作(知識要掌握哪些、能力培養到什麼程度)?
3)單元備課時,其目的和決議的內容有:
①教學目的和要求。②教學內容分析。③教學重點難點:指出本單元或章節的重點難點,並備出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④學情分析。⑤注意事項。⑥教學方法建議。⑦課時分配。⑧單元或章節過關測試題等。
內容要具體、簡便易行,有針對性、可操作,靈活有效、留有教師的餘地自由發揮的空間。
2.3集體備課時要樹立以下幾種意識
(1)合作意識。合作是進行集體備課的前提條件。集體備課時要創造一種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圍。對每一階段的工作,備課組教師都要有明確的分工。在進行專項復習時,要根據各們教師的長處,務課組長指定專人負責,准備閱讀、改錯和書面表達等練習材料。
(2)整體意識。集體備課時,教師要有整體意識。例如,第一次集體備課時要縱覽全局,制定整個學期或整個常年的教學計劃;同時,還要注意教材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
(3)超前意識。教師超前集體備課,不僅能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而且有利於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在制定好整體教學計劃後,集體備課時最好能提高准備一、兩個單元的課。
(4)反思意識。通過對教學行為的反思來提高教學能力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眾多在教學上獲得成功的都是十分重視寫教學後記。有位學者指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才能揚長避短。寫教學後記是教師反思自身教學行為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教師參加集體備課,將教學方案付諸課堂實踐,並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判性反思和分析,研究並總結出最基本的教學原始資料,可為積累教學經驗奠定基礎。
3集體備課需要注意的幾點
3.1教師接到授課任務,首先要鑽研本門學科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教師組織好課堂教學內容的主要論據,也是教師具體地制定課堂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的依據。教學大綱學僅規定每門學科的總目的,總要求,也規定了課題各單元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具體的內容。因此,教師對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技巧,智力發展等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數。
3.2教師要熟練和鑽研本門學科的教材,教師要在鑽研大綱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所教的學科教材全部熟讀一遍,因為科學知識都是有連貫性,系統性的,教材和教科書的編排也是有一定邏輯順序的,如果教師不知道後面講授的內容,就很難確定每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性的問題,也很難把每節課講深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經過認真鑽研教材,就可以逐步掌握教材。教師要掌握教材,一般要經過三個小的階段,即「懂」「透」「化」,「懂」就是逐字逐句弄清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透」就是深刻理解熟練掌握教材,並能運用自如,對上課充滿信心;「化」就是把教師的思想感情與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合在一起,達到精通的程度。
3.3教師備課一定要有「備學生」。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備課中必須進行了解學生的工作,這主要包括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興趣,需要,思想狀況,智力發展水平及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以便對教學中以及學生學習中可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有個大致的估計,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教學工作。
3.4教師備課還要考慮採用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等因素,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
提供最優化的設計:通用性教案匯的是一些較優秀的、較具普遍性的教學設計,要吧做為教師實施教學的「底線」,為實現教學最優化提供前提保證。
3.5留有自主改進的餘地。通用性教案不再像劇本一樣設計得「事無巨細」,在通用性教案之外的「自留地」里,任科教師可以結合班情進行個性化改進。這就為教師實施個性化教學,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增加了餘地。
教案在動態之中生成:與以往教學前一氣呵成的教案不同,新式教案不再是課前一錘定音,它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這是一個教學前不斷改進,教學後日臻完善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對於任科教師而言,則是一個真實的「設計——實踐——反思——完善」的專業化成長的過程。
3.6教師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解放了絕大多數任科教師(尤其是兼任學科雜、任教級部多的任科教師)的手腳——他們不用再把設計撰寫教案視為身心的負擔,不用再時間和精力過多的花費在教案的機械性摘抄上;個性化的「自留地」可以引導任科教師將時間和精力轉移投放到教材與學情的把握、教案的個性化改進以及教學實踐與反思中來——這才昌一條務實高效的專業化成長的快車道。
3.7確立備課制度,形成集體備課的習慣。為了集體備課的規范化管理,制定一定的規章制度是必需的:①成立集體備課小組,領導小組由領導與骨幹教師組成,小組成員根明確的分工。相關備課,學期初由相關負責人根據需要制定好計劃提高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統籌安排,做好配當。②集體備課時,要做好記錄,特別是形成的決議,要人手一份,學校要存檔一分(對參與教師進行考核,對另一輪備課給以參照)③個人備課,對集體備課形成的決議每個教師要有個性的進行落實,要寫出落實計劃——課時教案,課時教案必須立足於課堂教學,必須根據本班的實際,創造性地執行決議,力求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
3.8集體備課與校本研究相結合。集體備課可以作為一種教研的有效形式,備課的內容就是研究課題;備課的准備就是學習研究;集體交流就討論研究;決議就是研究方案;課堂教學就是實踐;反思就是結題。讓教案成為教師成長的載體,教案形式的改革可以產生「牽一發而活全局」的實效。
「研討出真知,研討出效率」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開成研討氛圍,發揮「團隊效應」的優勢。「一種思想與另一種思想交換,可以形成兩種思想。」集體備課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對於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中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集體備課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師個體研究勢單力薄的情況,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減少教學中的不足和失誤。
『伍』 如何進行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ppt
備課的基本理念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備課遇到的新問題 集體備課的意義 集體備課的原則 如何進行集體備課 如何處理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的關系 青年教師個人備課的誤區及對策 備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作準備的過程。備課的內容應該是包羅萬象的:學情分析、目標制定、教具准備、資料查找、教材研究、教學方法探討、編寫教案、學案等等。備課的形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有在備課筆記上的有形教案,也有融入教師心田的無形教案,即所謂的「腹案」。 備課是教師最起碼的教學活動議程,如果把課堂教學比做一座大廈的建築工程,那麼備課就相當於大廈基地的選定。提高備課實效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基礎。備課不是對原有教材的復述和教學的照搬,而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鑽研教材,分析重難點、教材結構、知識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師對教材知識的再學習過程,是尋求最佳教學方法,傳授知識的課堂藝術設計過程;是結合學習實際,對教材要點重新構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創作過程。教師的每一次認真備課都是知識的積累和業務水平再提高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好壞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個人潛能的調動和發揮 ( 特別是創新意識、改革意識 ) ,還取決於教師的敬業精神等思想素質。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的質量取決於備課的質量。假如沒有備課或者備不好課,課堂教學也就成了教師的隨意行動,其效果與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證。 新課程理念下我們要改變以往的備課方式,設計「彈性化」的課堂教學方案。 1.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預設情境引入新課,注重新舊知識銜接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備課時應慎重考慮教學環節的設計,設計環節的目的是什麼,所採取的教學策略是什麼,如何突破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認知障礙。 3.活動的設計適合多變的課堂。於是當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巡視,隨時掌握課堂上的各種情況並及時調控課堂。 4.讓學生學會反思。課後小結時應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評與互評的能力,反思通過這節課我學會了什麼、我是用什麼方法學會的,還有那些問題未掌握,要及時請教老師或同學,給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打分。從而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對每個同學的發現與反思都給予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評價,使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影響備課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教師、教材和學生。我們傳統的觀點只注重備學生和備教材。而新課程不僅備學生和教材。對教師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以上三方面,談談教師在備課中遇到的新問題。 1.教師的理念不夠「新」或「吃」得不夠「透」。新課程的理念包括對教材、課堂、活動、課程目標、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等多方面的正確認識。教育的規律昭示:思想的變革是最艱難的變革。換言之,教師曾經接受的教育模式,不是一兩次新課程研修學習和短時間的參與新課程改革能徹底改變的。新課程的理念是新的,但由於我們的教師的理念是舊的,或是說是夾生的,那就直接制約和影響了我們的備課。到頭來,課程改革往往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多,實施的少;即便是實施,也是注重形式的多,重理性的少。 2.教師的知識不夠「用」。新課程在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的一系列變革,需要教師在專業知識結構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我們教師主要精力在學科知識的吸取上,較少注意拓寬自己的基礎知識,也不注意先進的教育理論知識學習。新課程對我們這種傳統的生存狀態帶來了沖擊。所以,在面臨新的教材內容時,我們感到了諸多困惑,一是感覺缺乏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的素養。教師通過怎樣的途徑、怎樣的方式、利用什麼時間,不斷的進行知識的更新和知識結構的改善,其實是我們在走上工作崗位前和備課前,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教師就無法真正的應對新課程改革。 3.教師的能力不夠「強」。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文化知識,最終都要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能力並體現在教學中。具體說來,新課堂要求教師應具備這樣的能力:創設豐富的課堂教學環境;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發起並維持課堂的多向活動;運用多種手段組織教學;使學生積極投入學校生活;開發和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捕捉教學信息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在備課前,教師的開發和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要求凸顯。過去教師的課程資源來源主要是教材和教參,知識結構就是教材先後編寫順序,對新課程的新教材來說,這一套已經是行不通了,因為內容已經大大增加,教師首先必須學會選擇,然後教會學生選擇。 4.教師的時間不夠「花」。新課程是學生發展的最大機遇;同時也是教師發展的重要機遇,但更是一種挑戰。教師要完成從思想到行為方式的變革,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學習的:從書上學、從網上學、與同事一起探討學、走出去學、引進來學等等。這都是備好課前題。實際上,我們的教師是沒有時間真正做到這些的,自然備課質量就受到影響。 特別是對於剛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因為對教材的知識體系還不熟悉,教學的環節還不熟練,所以經常把教師上課的每句話、教學過程每一環節所需時間,甚至哪裡需要停頓,哪裡是重音等等都爛熟於心,甚至寫在教案上。課堂上這樣的教師常常是「眼中無人」的,一節課幾乎就是自己「背課」的時間。 要解決這一問題,青年教師除了個人的努力外,還要積極融於集體備課的大環境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備課技巧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特別應把握好課前、課中、課後三個環節,從而使備課過程成為一個完整的動態系統。 1.備好課前課 課前備課宜粗不宜細。預設的教案,要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教學目標,確定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方法。 關於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思路,是教師對課堂教學所醞釀、所設計的教學流程,即這節課從什麼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動筆之先所勾勒出的一個大致框架一樣。在新課標指導下的教學改革中,教學思路設計的研究更加表現出其重要性。 2.備好課中課 課中的備課實際是第二次備課。教學過程的動態性特點決定了教學本身是充滿著變數的,教學過程中的種種「想不到」是無法「設計」的。而這樣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課堂教學中的閃光之處、亮點所在。教師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於不顧,那麼教學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課前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因此教師的調控非常重要。 3.備好課後課 課後備課要多樣反思,如何反思?如何撰寫教後錄?教師要了解反思的面與撰寫的切入點,明確撰寫的支持路徑,這樣才有的放矢,求得教後錄的高質量。 (1)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標理念,課堂教學規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從教學內容方面進行反思:教材處理的合理性;導入、結課的激勵性;深層意義的規律有否揭示與發掘。 從教學過程方面進行反思:教學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媒體運用的適切性;反饋評價的准確性。 從課堂管理方面進行反思:班級成員涉及面的廣泛性;全班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學法指導的經常性;處理偶發事件的應變性。 從時間安排方面進行反思:時間分布的合理性;課內時間的可壓縮性。 從學生活動方面進行反思:學生活動的能動性;交往狀態的合理性;學生心智活動的發展性。 從目標達成方面進行反思:學生知識、技能的落實性;學生學會學習的水平性;教師課內教學監控的有效性。 (2)撰寫教後錄的切入點 成功點: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如課堂上一個恰當的比喻,教學難點的順利突破,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又如一些難忘的教學藝術鏡頭:新穎精彩的導語,成功的臨場發揮,扭轉僵局的策略措施,媒體的合理使用等。 失敗點: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的砸鍋點。如教學目標定位不準,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飽」之現象;教學引導的度把握不適,造成的「一問三不知」的僵局;教學方法選擇不當,造成的低效等。 遺漏點:主要是指課堂教學設計中遺漏的一些環節或知識點。如教學銜接必需的知識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內容等。 補救點: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解知識的謬誤之處和學生反饋的差錯處。如教師指導不到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有代表性的錯誤、特殊的錯例和普遍存在的問題等。 改進點: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經過微調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點。如更合理的分配講與練的時間,更恰當的選擇例題,更完美的板書設計,更科學的媒體選用等。 (3)教後錄撰寫的支持路徑 教後錄撰寫的支持路徑一般有兩條,即教師自我反思路徑和外部支持路徑。自我反思的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縱向反思,就是同類型的課,後期與前期縱向性反思。二是橫向性反思,就是同一內容的課,與同行或專家的課橫向比較反思。三是「現實」與「教學設計理想」差異性反思。外部支持路徑主要也有三條:一是教研組支持思路,二是教學引領者支持思路,三是學生反饋支持思路 。 1. 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智慧,做到知識共享。 2.有利於准確把握教學重難點,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 3. 促進所有教師成長,特別是促進青年教師成長。 4.減輕教師備課重復,提高教學教研水平。 5.有利於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6.有利於培植一種交流、合作、研究的學術氣氛。 1. 集體備課的實質是同步教學,具體實施中教學目標、教學進度、作業訓練、資料使用、檢測評估等必須統一。特別是教學進度和目標檢測,一旦失去了統一,就不能在集體討論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及時矯正教學實踐。 2. 分配撰寫備課提綱的任務和提供備課提綱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課教師的提綱准備任務在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時一並分配,便於教師早作準備,收集資料,鑽研大綱和教材。備課提綱的討論一般要超前一周。 3 劃定備課任務應考慮到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保持其內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據教材的單元或章節來劃分比較合適,切忌人為地將教材割裂開來。 4.合作性原則 5.實效性原則 6.研究性原則 7.創新性原則 1.集體備課的內容 集體備課的內容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總結上一周教學的得失。有哪些成功之處,存在哪些教學上的不足,哪些必須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彌補和強化。二是討論下周教學的內容,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的定位,教學的方式和方法。 2 1 2 3 ; 3. : —— —— —— —— —— —— ———— 4. : 「八點備課法」 (1)依據「全冊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的思路,准確備出單元、章節的重、難點以及解決重點的方法,突破難點的手段。 (2)深入研究教材,創新教學手段。 3 4 5 1 2 3 4 5 6 5.集體研討 在集體研討活動中,主備教師要提供給本組教師統一的教案,然後由主備教師(中心發言人)說課。說課要涵蓋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I.說教學內容: 包括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材處理。 II.說學生: ①分析學生知識能力水平,說學生在本章、本節、本課的知識積淀。學習本節課可能出現的知識障礙等困難及解決的對策。 ②分析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及根據其特點所採取的教學對策。 ③說教案的可適性。 III說教法: 說本課選擇何種教學方法及其教育理論依據。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①要說出本節課所採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據的教學原理或原則。 ②要說出本節課所選擇的一組教學方法、手段,對它們的優化組合及其依據。無論以哪種教法為主,都是結合學校的設備條件以及教師本人的特長和學生實際而定的。要注意實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種教學方法,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提倡教學方法的百花齊放。 ③要說明教師的教法與學生應採用的學法之間的聯系。 ④要重點說如何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方法。 Ⅳ說學法 說本課擬教給學生什麼學習方法,培養哪些學習能力。具體要說清: ①針對本節教材特點及教學目標,學生宜採用怎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它,這種學法的特點怎樣?如何在課堂上操作? ②在本節課中,教師要做怎樣的學法指導?怎樣使學生在學會過程中達到會學?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融進學法指導? ③學法指導包括課前、課中、課後等。 Ⅵ說教學過程: 說教學過程是說課的重點部分,要求做到: ①說教學全程的總體結構設計,包括預習、教學、訓練、復習的安排。 ②說教學環節的安排,包括如何引入新課、如何進行新課學習、如何鞏固新課成效,以及如何過渡銜接。 ③說教學重點、難點的教法設計。 ④說板書的設計,包括板書的內容,在教學中的展開程序,板書與教學的關系。板書設計要有針對性、概括性、科學性、藝術性和實效性。 ⑤說作業設計:A、說每一個作業(練習)題設計的意圖和目的。B、說學生在「作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力爭在課堂教學中先期解決(預見性)。C、說不同層次的作業及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D、在下次集體備課或教研會上,說反饋後的鞏固訓練。 ⑥說教學反饋,要對教學過程作出動態性預測,考慮到可能發生的變化及其調整對策(預設與生成的處理)。 6. 在集體備課中,中心發言人說課,老師們共同探討、相互補充,使得教案內容更加充實、完善。但教案千萬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則就沒有創新精神。 要做到: ⑴每一位教師在集體備課中都應當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集思廣益。 ⑵每一位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要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學對象,自己對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理解,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各人可依據本班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進行二次備課,使教案具有個性化特徵。 ⑶教案上要有圈點、修改、補充、拓展和教後反思等記錄。 7. 經過備課組研討過的教案是否可行還有待於考證,因此,有必要進行跟蹤聽課進行檢驗,以便得到總結、提高,備課組成員之間要互相聽課、取長補短。 8.課後交流、反思 一個完整的備課過程應有五個階段:准備階段,分析階段,創造階段(編寫教案),提高階段(二次備課,調整和修改教案),總結、反思階段。課後交流,就是對備課的總結階段。備課組教師在集體備課情況下授課,要進行交流,對教學進行反思,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以揚長避短,促進今後教學的進一步開展。 9.資料保存 保存資料,供以後研究和參考。 集體備課應注意的問題。 (一)集體備課時教師要樹立以下四個意識: 1.合作意識 2.整體意識 3.超前意識 4.反思意識 1. 2. 3. (三)集體備課要克服四種現象: .」 (四)集體備課要避免流於形式: (1)雖然定時定點,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東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費時間。 (2)雖然有集體備課活動記錄,但無實質性內容。如只是知識點的羅列,提綱挈領,過於粗略,純粹應付學校檢查。 (3)雖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夠深入,質量不高。如:一位教師主備、主講,其他老師不願意參與,個別老師留一手;一位教師備好後,不進行討論和研究,其他教師用,坐享其成…… (4)盡管研討比較充分,形成了一體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課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如何處理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的關系 集體備課不能替代個人備課,但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習某備課人提供的教案(原案),自已再設計出符合個人特色的新教案來,以施教學,則教學效果會更好。因為只有把個性化的備課和集體備課融合起來,求大同取小異,從而上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課來。 一方面,個人備課的過程是使自已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進行一次熟悉、吸收和消化的過程,別人的東西永遠是別人的,只有通過消化整理才能成為自已的。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當你拿別人的教案講課時,即使在你上課之前已經讀得很熟,但總覺得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牽引你,受人思維之阻,使你不時的要去翻閱教案,講課的連貫性也要要大打折扣,你的情感和價值觀就很難表現自如,效果自然會達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備課中,我認為先要認真研究教材,自已設計教案,仔細學習集體備課定奪教案,再樹立自己風格的教案,那樣課堂教學就是前後貫通,輕松自如,一氣呵成。 另一方面,通過個人備課可以更多的容入自已個性化的東西,體現教學的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學是極富激情和鮮明個性的行為,絕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人與人之間會產生的差異,教師更是如此,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所以,個性是不能替代,也不能復制的。課堂教學要表現為個性的地方很多,如:課中語言表達的藝術,導入課文,總結課文學習,板書的設計和學生對話,還有與學生心靈溝通等等,都是不可替代或復制的,那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體驗和總結才能體現出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同樣的東西相互交換就會變成雙份的東西,因為集體的力量是最大的。 其次,教學對象的不同,教學方法也會有所區別,通過個人與集體融合的備課加上獨特的風格,使教學可以達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學目的。如果你所教授的班級學生基礎比較差,就可以通過「一幫一」「小組合作」等深入學生的心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的組織過程中你可能沒有想到更多的問題,在集體討論時,你會發現有很多不足之處,經過研討,將課堂即將出現的問題一一解決,那麼課堂的內容會更加的豐富,效果會更加的明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集體備課是個人備課的升華板。 總之,無論是集體備課還是個人備課,它的目的是為了教好學生,因而一切應從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出發。使備課方式變成開放的、合作的、發散的、多樣的,從使學生在更好、更豐富、更精彩的課堂教學中獲取知識和能力。 一、備課不等於背課。 備課與背課的出發點和終結點不一。 選擇備課的教師並不急著動筆,而是先放飛思想,即使有時想得比較遠、比較雜、比較多也無妨。思考時,為了防止思維落入固定模式的窠臼,要盡力避免線性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塊面思維。在思考前,他們時時關注教材,關注學生實際情況離目標有多遠,將搭建一個怎樣的平台讓學生走近目標,如果學生這里出現問題,該以怎樣的方式來調整等教學變數。備課時的思考並不是教學環節的面面俱到,而是該密處不透風,能疏處可走馬。 。 背課者,省略的是研讀教材和學生,而直奔教學設計。他們想的更多的是快點以文字的方式定下方案,然後背熟教學環節。背課的後面有怎樣的思想?首先,渴望精品課堂。因為希望課堂能精緻一些,於是寄希望於課前計劃,每步都仔細雕琢,環節與環節間的銜接都考慮得很周密。走進課堂,畏手畏腳,一切按預定的軌跡,不敢越雷池半步。其次,期盼順暢課堂。很多教師都以課不出差錯,順利進行為目標。因此,背課是為了不給意外留機會。因為背課,課上得就失去了靈性。因為一切都是預設的,師生因失卻了新的興奮點而缺乏課堂智慧的挑戰。備課的結果可能課堂上整體環節不那麼順暢甚至有些粗糙,但磕磕絆絆的靈動才是學習之真風景。 再者,備課不僅僅是以物化的備課筆記來衡量自己備課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儲備(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 ) 坦然面對學生作為課是否備好的參考。背課只不過是為自己規定了一條上課行進圖。 【解決策略】 1. 弄清楚備課不是為了背課而是為了上課 教師在備課時既要想好大環節也要想好每一個細微的小環節,甚至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的設計,這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課堂教學的現實又總是與教案有些差距,有時甚至會出現很大的差距都是有可能的事。因為課堂教學是由師生雙邊的活動構成的,教師備課時,只能對自己做到充分的把握而無論如何不能百分之百地估計到全體學生,因此,上課的過程絕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著教案走。 2. 教師上課前有必要熟悉教案 教師上課前,再次熟悉自己寫就的教案,一是為了進一步了解上課的有關內容,以打有準備之仗;一是為了熟悉講課的思路與框架,避免無的放矢。但是,熟悉教案並不等於背誦教案。熟悉教案不必花很大氣力,只要把握住了講課中的幾個大環節,了解了講課中的主要內容與方法,既不必亦步亦趨,不敢「越」教案一步,又可以超然「案」外,靈活地組織教學。熟悉教案不可死記硬背,而要靈活記憶。靈活記憶的方法很多,有圖示記憶、線條式記憶、關鍵詞記憶、環節式記憶等等。在這些記憶法里,以環節式記憶為基礎,其他的幾種方法都建立在其基礎之上。 二、備課是否等於寫教案 由於學校領導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的備課檢查往往是檢查教案,在教學實踐中,備課也因此往往被曲解成寫教案,不少教師將備課等同於寫教案,認為寫教案就是備課的全部。教案寫得好,課才能上得好,教案寫得詳細,項目填得齊全,備課就充分,認真。更有甚者,有的教師通過研究教案來分析備課 ( 暫且不說教案是否可以全面體現備課過程、內容及思路 ) 。 【解決策略】 教師須要樹立正確的備課觀 對教師而言,教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寫教案不是可有可無的事,不論是簡案還是詳案,都能幫助教師對教學進行一定的把握。寫教案,基本要求有「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課型不同,對教案的內容、形式、詳略要求也應該有所不同。同時,要吸收備課經驗精華,跳出教師本位、教材本位、課堂本位、知識本位的習慣性認識怪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備課觀,備理論、備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積累和感悟,把課備進自己的心靈深處。 三、備課缺少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平時的教案抽查中,我們見到的似乎都是拷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這些備課既沒有標新立異的鮮明特色,更沒有一絲一毫個性的張揚。只有在帶有極強功利性的教師備課評比中,才能見到為數不多滲透新理念,體現新設計,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是教師的思想還不夠解放,害怕標新立異的備課在檢查時通不過,還是目前尚未形成教師備課創新的獎勵機制,教師缺乏動力?教育是極富個性的事業,備課是教師個性智慧的結晶。由於教師在教學中每節課所處的具體情境和經歷的過程都是不相同的,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復的,豐富而具體的,因此備課也應該是百花齊放,各具風格,充滿創造性的。新課程弘揚人性,張揚個性,備課形式和風格的個性化、多樣化是新課程標准孕育下的必然走向。 【解決策略】 1. 教師應徹底改變過分依賴教學參考書的奴隸式備課方法,成為一個有自己見解的思考者 備課是一項充滿靈性、充滿創造性的工作,它既有一般可遵循的規律和原理,同時更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差異性。所以,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不斷強化自我意識,注意培養和提高自己鑽研教材、理解運用教材的能力。面對教材,不管是一篇新課文或者新一章節的知識,首先應仔細地反復研讀,認真地分析思考,不要急於翻看教學參考書,不顧一切地鑽到參考書的圈子裡。要以課程內容為對象,課程標准為指導,以學生實際情況為根據,在深鑽細研、反復思考的基礎上,找到三者的最佳結合點。自己有了成形的思路和成熟的東西,再去翻閱教學參考書,進行必要的補充豐富。正如魏書生所說,「一定要注意以我為主,以我的教學風格、教學個性、教學特長為主。用各家各派的理論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長,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與個性」。備課過程中,最珍貴的就是那些屬於自己的東西。 2. 要克服絕對相信教學參考書的盲目崇拜意識,成為一個具有批判精神的創造者 且不說當前有一部分教學參考書以贏利為目的,其內容陳舊,觀點錯誤,就是權威部門編寫的教學參考書也僅僅是一家之言,不可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准。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具有了新的角色定位,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而且是課程的開發者。什麼是開發?就是教師經過思考探索,以獨立備課為基礎,形成第一次備課的藍本,然後再與別的教師的教案中的優質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創造開辟出來的具有校本特色和個人風格的新東西,絕不是鸚鵡學舌似的盲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具有向權威挑戰的膽識和才氣,運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學參考書,創造性地進行備課,使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加趨於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師的工作,除了辛苦還應該有愉悅感 正如教育家葉瀾先生所說:「教師若把人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傳遞,看作是教育的終極目標,那麼他的工作就會不斷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發出挑戰,成為推動他學習、思考、創造的不息動力,給他的生命增添發現、成功和歡樂,自己的生命才能在為事業奉獻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更新和發展」。有了這樣的教學愉悅感,你的課堂想讓他「不和諧」、「不高效」恐怕也是很難的。 學術上的底氣(知識水平) 指導上的靈氣(教學方法) 對待學生上的雅氣(師德品味) 生活上的大氣(個人修養)
『陸』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指同一年段、同一學科組的教師圍繞同一本教材,同一單元內容,同一課時的要點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優化課堂教學方面的內容設計、教法設計、學法設計等方面的集體備課行為。
由於新教材實施的難度非常巨大,它包括時間跨度大,內容多而復雜的問題;教學時間少而教學任務繁重的沖突;課程標准要求太高而課程教材版本多樣且與課程標准不完全配套的矛盾;探究性活動課要求高而實際條件又無法開展的矛盾;教輔資料少而教材需要理解多的矛盾等。這些新教材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惑都讓每一個老師在實際教學中舉步維艱。可是新課改已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因此,上述困惑必須解決。而解決的其中一個特別重要方法就是強化和改善集體備課。
怎樣的集體備課才是成功有效的呢 ?我們數學老師又該如何進行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可以有和風細雨的述說,可以是全神貫注的傾聽,可以有短暫的沉思,也可以有面紅耳赤的爭論……要能群策群力,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聰明才智。我覺得主要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保證時間。我們學校還在建校初期,許多方方面面的條件還暫時跟不上,但備課組每2—3周至少應活動一次,每次至少一個小時;
2、地點、人員要相對集中,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整個備課組的智慧,尤其是在我們組中核心教師的引領作用下,促進年輕教師的快速成長。
3、內容要豐富,除了以往的聽、說和評課外,應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①突出學期備課。
新教材對於我們大部分教師而言,都是第一次接觸,其體例結構、體系、重難點、教材的特點等,即使對於已接受培訓過的老師,也是很陌生的。這就要求每一個老師必須在新學期開始之前,系統的備好全學期的教材,以便能夠充分弄清楚新課標在新教材中的體現,安排好整個學期的教學計劃。
②突出課後備課。以往普遍的做法是注重單元備課和課時備課,各人上課之後便一放了之。其實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對所有教師而言都是第一次,即使是集體摸索出來的重難點或教法、學法等,也必須拿到課堂上去檢驗。這種到實踐中去檢驗的過程,本身就是理論的再提高、再完善。這就要求每個老師在上完該節課後立即進行課後的反思和總結,也就是進行課後備課。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將課型、知識、學生學習狀況等有機結合,以便今後更完美的上好課。
③突出備學生。盡管以往也這樣做了,但面對新教材,過去那種蜻蜓點水的做法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便是建立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和系統的基礎之上的,時間跨度大,內容專題性強,理論要求比較高。所以,集體備課對備學生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層次,基礎狀況,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細致地揣摩教材,重新組合教材結構,整合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與學生實際相結合,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④突出教法和學法指導。新教材強調一種創新,一種探究,強調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學生學習的操作性,學習過程的參與性等。這些都和過去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對教法和學法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要超過對教學內容的研究。
⑤突出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我們的老師,大多是伴著老教材走過多年的人,過去教學的模式已在頭腦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包括我自己雖然一直教小學,但都在中高段,本學期也是第一次接觸新教材),要想適應新課改、新教材的要求,必須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集體備課時一定要安排出一定的時間來學習新課程標准,新課程理念,接受新的教育教學思想,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4、做法要進一步完善。集體備課中講究科學方法。備好一節課起碼要經過以下幾個環節:
①選定備課內容和該內容的主備人,定時間定地點,熟悉教材,提出問題。
主備人要提前一周將自己負責的備課內容的初稿拿出來,其它本組老師同樣要仔細研讀本課內容,給予相關意見,主備人在初稿上進行修改形成復稿。
②復稿形成後,第一次由主備人進課堂,其它本組老師聽評,主備人寫好教後反思。
③匯集集體聽評意見,其它本年級老師修改完善,二進課堂,並寫好教後反思。
④達成共識,形成成果——個性化教案,這樣就盡量使每一節課都能完美地出現在學生面前。而至始至終,備課組長應承擔好組織、收集材料,並做好相關活動記錄的責任。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對教師和學生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斷的提高,這也就勢必提高對集體備課的要求。我們就必須要做到在備前鑽研、備中交流、備後反思。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但集體的智慧永遠都是無窮的。希望我們的團隊精神能讓集體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套用課標上的一句話說,就是希望不同的人在教學上有不同的發展!